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修復特點

      生態修復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修復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修復特點

      生態修復特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水土保持 生態修復 分區治理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我國近年來的水土流失情況嚴重,這不僅給我國人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不便,還對我國的生態安全產生消極的影響,極大的制約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給予了水土保護工作極大的重視。但是我國復員遼闊,不同地方的經濟情況、自然情況以及水土流失情況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采取一種修復措施,那么結果可能難以令我們滿意。所以,需要我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水體保持生態修復工作進行分區實施,確保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本文在對我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的原則、不同生態修復區的狀況的分析介紹的基礎上,對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為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工作的原則

      我們在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工作時,只有遵照一定的原則來開展工作,才能保證工作的高效性和準確性。這些原則包括:主導因子原則、水土保持工作分區原則、行政區劃完整性原則、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分異性原則、人口和地帶性原則。其中對于主導因子原則我們需要明確植物生長的主導因素是水,而我們用來反映他的指標是干燥指數,并以干燥指數為主導因素來劃分生態修復一級區;對于水土保持工作分區原則我們需要明確他是在一級區劃分后,按照相關部署對生態修復二級區進行劃分;對于行政區劃完整性原則我們需要明確他是為了使分區結果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結合行政區界進行的區域劃分;對于區內相似性和區間分異性原則我們需要知道它是根據區內相似的區域進行區域的再次分配,從而方便相關工作的開展;對于人口和地帶性原則我們明確它是對主導因子的有力補充,使得水土保持工作更好地開展。

      二、不同生態修復區的狀況分析

      根據各地區的降水量、人均基本農田的不同情況,我們將生態修復區大致分為濕潤帶生態修復區、半濕潤帶生態修復區、半干旱帶生態修復區和干旱帶生態修復區。針對不同的生態修復區,我們需要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措施。

      1、濕潤帶生態修復區

      我們所說的濕潤帶生態修復區一般包括長白山黑土漫崗區(該區涉及遼、吉、黑)、長江以南紅壤丘陵區(該區涉及蘇、浙、皖、滬、湘、鄂、贛、閩、粵、桂、瓊)、四川盆地及其東南土石山區等(該區涉及川、渝、湘、鄂、貴、云、陜),該區的特點是降水非常的充足,區域內植被的恢復潛力很大,因此我們應對受損生態系統進行快速修復,從而為全國實現生態良好的目標樹立一個榜樣。本分區生態修復的主要對象是稀疏的林地、荒山和荒坡,、退耕還林后形成的灌木林地等。

      2、半濕潤帶生態修復區

      我們所說的半濕潤帶生態修復區一般包括長哈沈黑土漫崗區(該區涉及黑、吉、遼、蒙)、北方土石山區(該區涉及京、津、冀、魯、豫)和太蘭以南黃土高原區(該區涉及甘肅、陜西、山西等省)。該區特點是降水較為充足,有利于植被的盡快恢復,所以我們應積極地減輕水土流失危害,一步步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本分區生態修復的主要對象是疏、灌木林地、中覆蓋度草地和裸土巖礫地。

      3、半干旱帶生態修復區

      我們所說的半干旱帶生態修復區一般包括內蒙古高原區(該區涉及蒙、黑、吉)、太蘭以北黃土高原區(該區涉及陜、甘、晉、寧)、青藏高原區(該區包括藏、青)、伊犁河谷區(該區涉及新疆西北部)。該區的特點是降水較少、生態修復的難度較大。

      4、干旱帶生態修復區

      我們所說的半干旱帶生態修復區一般包括內陸河流域區(該區涉及新、蒙、甘、青)和“三化”草原區(該區涉及新、青、蒙、甘、藏)。該區的特點是經濟不發達,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植被稀疏,進行生態修復的難度大。本區的生態修復的主要對象是已經干涸的內陸河下游濕地及“三化”草原區。

      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措施的建議

      1、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目標

      不同的地區,由于當地自然和經濟情況的不同,其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的側重點不同,進而設定的生態修復目標也應有所區別。我們制定生態修復目標時,應該綜合考慮是否有利于保持地表基底的穩定性,保護并恢復;是否有利于脆弱生態的保護;是否有利于生物群落的恢復;是否有利于非點源污染的控制等。只有綜合考慮這些方面的內容,進而制定出合理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目標,才能保證相關工作順利的進行。

      2、對生態修復分區措施進一步完善

      雖然已經開展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由于我國各地情況存在較大的差別,所以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生態修復評價和生態環境分析指標體系,使得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項目的驗收和效益監測等工作更好地開展。

      3、加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規劃的編制

      依據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分區的結果,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對生態修復規劃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從而保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可以系統的開展。在編制的生態修復規劃中,應明確本區域內生態自我修復的特點,明確生態修復分區治理的相關內容,如分區的目標、原則、重點和范圍等,并按照植被分布的地帶性規律來進行相關內容的編寫。

      四、結論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治理工作對于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需要對相關工作進行改進,從而保證其更好地開展。

      參考文獻

      唐克麗,史立人,史德明,等.中國水土保持[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 6-17.

      生態修復特點范文第2篇

      關鍵詞:河道; 生態修復; 探索

      中圖分類號: TV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什么是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主要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并輔助于適當的人工措施,加快破壞了的生態系統的恢復功能,它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

      河道生態系統是流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水、河流的利用研究和開發都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是近幾年來,隨著水污染情況的加劇,水的生態修復學研究才被提上日程。

      河道生態修復的目的是消除河流域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保持河流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西方一些比較發達的國家和日本在河道修復研究起步較早。他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了河流生態修復的八項措施:

      恢復緩沖帶;

      重建植被;

      修復馬蹄形濕地;

      降低邊坡;

      重塑彎曲河谷;

      修復淺灘和深塘;

      修復水邊濕地;

      修復河塘。

      目前,我們國家經過一些地區對河道生態修復研究和探索,概括了兩大類河道生態修復的措施:一類是植物保護法,一類是植物保護同工程技術措施相結合。我國的河道生態修復工作仍然是在初始階段,缺乏多層次的全方位的生態恢復研究,更沒有系統的科學的學習的理論作指導。

      以江蘇省贛榆縣為例。江蘇省贛榆縣大概有15條河流,在這15條河流中沭河、朱吉河、沙汪河、龍王河這四條河流污染嚴重。龍王河、沙王河水的質量更是沒有達到灌溉農田的程度,幾乎寸草不生的河道,各種生物幾乎滅絕。因此近些年來,江蘇省開始全面進行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利用這樣的時機,開展河道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探索在河道整治過程中,采取那些技術措施,才能既保護河堤坡體結構的穩定性設置,又改善水質,同時提高河流的生物種群,也提高河道其自我凈化功能。建立一個與周圍環境協同發展的關系,保持社會經濟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本文以青口河為載體,對河道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思維構思。

      工程調查青口河是贛榆縣代表河流之一,全長64公里,在贛榆縣長47.5公里,通過贛榆縣縣城,整個流域面積493平方公里,經過丘陵面積267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約2140立方米/秒。這條河流經區域85%的為山區,地面落差為150米以上,上游河道寬度200〜500米,比降1/400〜1/600的比例;下游河道寬60〜80米,比降7/10,000;灘面完整,為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市區內均為水泥路;河坡灘面以下為砌筑的用于保護的坡面,缺乏植被生長的土壤養分狀況。下游部分是含鹽量很高的土壤,土壤含鹽量為0.4%〜0.7%,及其不利于生長植物和動物的繁衍。

      河流生態恢復的原則

      1自然性原則我們不可能把這條河完全恢復到原始狀態。但是在河道生態修復時我們盡量模擬自然的狀態,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景觀,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具體措施如:

      使用拋石、木樁等護坡固堤;

      在河堤上使用喬木、灌木、草相結合的立體防護;

      創建合適生物棲息之地;

      增設魚道;

      調整河道結構;

      淺灘和沙洲的恢復等。

      2生態性原則

      以生態為原則,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能實現對污水處理廠難以處理或處理成本較高的污染物有效果的控制,同時要具有景觀效果,并且還可以改善當地的氣候,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平衡。具體措施如下:

      因地制宜地發展池塘、人工濕地、生物柵、生物浮島等處理技術;

      注重河岸植被建設;

      河流生態走廊建設;

      治理與控制河堤的水土流失;

      在水域內,種植各種喜水、耐水植物;

      發展水生動物,提高水域生物凈化功能。

      河道生態恢復技術設計構想1基本思路根據青口河,地理位置和特點,對河流生態修復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修復:

      進行河道生態修復后,既不能影響整個河道的行洪能力,還要在不破壞原坡面的情況下進行生態修復;

      對河堤及灘面進行修復時,應選擇快速覆蓋,根系發達、抗沖刷能力強,適應本地區的喬、灌、草種;

      岸坡消落帶的生態修復應考慮到防水浪沖刷及適合魚巢的功能,同時對消落帶植物的選擇要重點考慮;

      對河道整體結構的調整要回歸自然,宜寬則寬,宜彎則彎,恢復淺灘和深塘,修復河邊濕地;

      在不同河段內放養水生動物和微生物,種植水生植物,以分解吸收水體中的營養液,達到凈化水體的功能;

      對沿線的污水口截流分流,使污水雨水分流,杜絕污水入河;

      在物種的選擇上要注意選擇適宜本地區氣候環境,同時不造成外來物種入侵,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環保效果好,能有效地消除油污、煙塵和有毒化學物質的植物種類。

      2生態修復技術

      總結制定青口河清淤整治工程修復方案后得出:河道生態修復技術應該“尊重自然”、“人水相親”、“和諧自然”的思路。在保證水利工程正常作用的前提下,修復河道結構、恢復河道生態平衡功能。使退化的河道生態系統得到修復,達到河流域的生態平衡。

      上,中游的河流的特點及整改措施:

      上、中游段, 按照“誰承包,誰管理、收益”的原則,簽定承包合同。

      上游和中游的河流情況:

      河面較寬,

      有不少淺灘,深塘等,

      具體措施為:

      采取疏通河道中泓;

      修復淺灘、深塘水邊濕地;

      重塑彎曲河谷等工程措施,

      調整河道結構。

      植被措施布設為,

      河堤、灘面以用材林、經濟林為主。主要栽植楊樹、水杉、板栗、銀杏。

      堤肩以銀杏、水杉間種,間距4 米,灘面及內外堤坡栽植楊樹、板栗,

      河道水面放養水生動物和微生物,種植水生植物,

      在淺水區、濕地區種植濕生植物,草種選擇菖蒲、水蔥、扁桿草、、毛莨等。

      河道生態修復項目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河道生態修復技術也包括植物修復、動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相互作用,相互統一。河道內部生物系統和相鄰生物系統之間的所有產生的物質與能量的動態互動。

      河道生態恢復的真正意義應是在保證邊坡穩定的基礎,以生物多樣性為目標;保證護堤、疏通河道,使河道平衡和諧發展;使水、土壤、生物,形成良性循環;不僅恢復河道景觀效果,而且恢復河道的自我修復功能;還應恢復被污染的河水,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從而使整個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發展。

      此文只是以一條河流為范例進行分析,其他河流的河道生態修復技術也應從植被措施、工程措施、水產養殖、生物多樣化這些技術入手。

      水污染環境的治理是河流生態修復過程中最棘手,最有難度的一項工程。工業廢水,生活廢水的大量排泄,遠遠超過了河流的自凈能力,是河道生態修復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目前生態修復技術研究的熱點和難點。現在僅僅靠人工干預的措施治理河道水污染,這樣對水環境的恢復是難以維持的,因此,河流生態修復后的水生系統的穩定性管理技術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河道生態修復技術需要探索的路還很長,因此目前情況下,我們一定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生態修復特點范文第3篇

      1.1分區的原則和依據根據以影響生態修復和植物生長的控制性因素—水,作為劃分生態修復一級類型的主導因子及土壤侵蝕特點。滿洲里市降雨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300mm,蒸發能力強,干燥指數2~5,干濕類型屬半干旱區。水土流失類型以風力侵蝕為主,并伴有少量水力侵蝕。滿洲里市生態修復區土壤侵蝕面積為Ⅱ級為120.59km2、Ⅲ級為41.54km2、Ⅳ級為1.31km2,總面積163.44km2。

      1.2分區結果全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分區確定滿洲里市為一級類型Ⅲ區的二級類型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區侵蝕類型為風力侵蝕。

      1.3生態修復對象根據《全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規劃》生態修復對象為非耕地的中輕度水土流失區。滿洲里市確定有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162.13km2(輕度120.59km2、中度41.54km2),適用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滿洲里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示范區所處地類為中覆度草地、低覆度草地,貫穿全市的301國道(滿洲里市-綏汾河市)兩側和與之相連的北山牧場,總面積50km2。項目區內草地覆蓋度大約在30%~70%。

      1.4生態修復的重點根據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按可修復面積的大小、修復對象的水土流失類型、土地類型等情況,分析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重點,滿洲里市有一級類型區中的Ⅱ、Ⅲ區的中覆蓋度草地、低覆蓋度草地面積50km2屬于生態修復的重點。

      2總體布局、建設規模

      根據彩色衛星影象圖判讀,滿洲里市有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162.13km2(輕度120.59km2、中度41.54km2),適用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其中301國道(滿洲里市-綏汾河市)兩側和與之相連的北山牧場,總面積50km2,確定為示范區,規劃封禁面積50km2、圍封長度60km、人工種草54hm2、人工補播500hm2、建棚圈8個、建立觀測站、點16個、建標志牌8個、新打機電井6眼、節水灌溉面積54hm2、設置管護隊伍5人。

      3生態修復目標及措施

      3.1生態修復的具體措施(1)強化農牧業交錯區的水土保持措施,改變放養制,實施圈養制,圍欄禁牧,推廣圈養制和草原利用有償制。(2)要加強牧區水利建設,改善退化草原區的水利條件,提高牧草生長量。(3)要改良“三化”草場,建設牧草基地。

      生態修復特點范文第4篇

      全面實施生態修復治理,從實踐上實現生態涵養實施了國家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風沙源工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和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15平方千米,建成9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水源涵養和植被凈化功能明顯增強。實施了永定河上游水質改善工程,推進永定河流域點源污染治理和沿線25個村的面源污染治理,新建污水處理設施119套,每年處理永定河三家店攔河閘上游污水200萬立方米。實施了永定河河道生態修復工程,有效改善了濕地生態系統。

      推進生態涵養與生態產業同步發展在大力加強生態修復的同時,以溝域經濟為載體,加快培育替代產業,積極推進生態產業發展,努力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按照生態修復與生態產業相結合的思路,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特點和工礦廢棄地位置,分別將廢棄礦山、舊灰窯、采石場建成休閑公園、特色種植養殖基地等,引進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積極發展休閑旅游、生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使生態修復與經濟社會發展初步實現良性互動。

      門頭溝區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5.57%;林木綠化率達到56.63%;水土流失初步治理率達到92.6%,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81.1%;礦山土地治理面積13093畝,礦山土地復墾率達到57.83%,受保護地面積占到全部陸地面積的49.7%,有力地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使區域內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明顯提升,城鄉環境面貌大為改觀。門頭溝區生態修復存在的主要問題短期行為,后期維護管理不到位門頭溝區生態修復工作依托的是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項目完成后,后續管護資金跟不上,無法維持生態修復工程的持續性,使生態修復的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護。

      配套資金不足,資金籌措難度大門頭溝區是典型的石質山區類型,山高、坡陡、土層薄、水源匱乏等自然條件造成生態修復難度大、成本高,而生態修復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生態修復的范圍急需進一步擴大,因此門頭溝區生態修復工作任重而道遠,這就需要充足的資金作為堅實后盾予以保障。目前來看,財政資金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由于本區財力的限制,資金明顯不足,籌措資金難度較大;二是一些預算單位項目申報時研究報告缺乏可行性,導致項目批復延誤或者不被立項。

      生態修復處于示范階段,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幾年來,重點對108、109國道沿線、風景名勝區周圍可視范圍內的廢棄礦山山體進行了修復,其他大面積廢棄礦山還沒開始修復,急需總結成熟的經驗進行大面積推廣,加大生態修復力度。

      門頭溝區開展生態修復的對策加強宣傳,樹立長期堅持的意識生態修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艱苦努力地工作,應充分利用媒體廣泛宣傳,做到人人關心、參與、支持生態修復工作,使生態修復工作能夠長期堅持下去。

      生態修復特點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開展生態修復研究與實踐,應理清環境、生態、環境生態、生態恢復、生態建設、生態工程等與之相關的一些概念及科學內涵,避免概念上的混亂。我國的生態工程與國外的環境生態修復和生態恢復有較大差別,將生態學應用于農林水等生產領域,是我國生態工程研究與實踐的突出特點。流域生態修復是今后生態修復的發展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是建設項目生態修復的主體;當前亟待開展生態修復機理、生態修復潛力、生態修復指標體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戰略思指導下,水利部提出了“加強封育保護,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啟動后,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配套,積極開展封山禁牧、輪封輪牧,努力探索和總結生態修的技術和經驗。生態修復已為水土保持工作者所熟知,但其學涵義及有關問題尚待明確和研究。現對生態修復的若干關概念、理論及有關問題作一討論,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1生態修復相關的重要概念和理論

      1.1環境與生態

      廣義上講,環境是人以外的一切事物的總和,如現代人居環境即為廣義的環境概念;狹義上講,環境是影響有機體生長、發展和生存的外界物理條件的總和。生態系統簡稱生態,是有生命的主體(包括人類)與無生命的客體的總和。研究有機生命體與無機環境關系的科學稱為生態學,研究生命體以外的無機環境的科學稱為環境學。生態修復的研究與實踐離不開環境學和生態學,而后者尤為重要。

      1.2生態環境與環境生態

      生態包括環境,“生態環境”的說法是不科學和難以理解的,可以牽強地理解為與生命體最密切相關的環境。我國所謂的生態環境實際就是生態,準確地講“生態環境建設”應為“生態建設”[1]。生態修復是對生態系統的修復,故不能稱為生態環境修復。

      環境雖然是無機的,但完全從無機角度理解環境是不完整的。特別是自然環境,本身是生物體或生物群體周圍的整體狀況,只有應用生態學原理研究、認識和理解環境,才能更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這就是環境生態學。環境生態作為概念不易理解,但環境生態學無疑是科學的,他對生態修復理論和技術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1.3干擾與生態演替

      自然界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如火災、水災、泥石流、蟲害、大風、人類活動等,改變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這些事件稱之為干擾。干擾可分自然干擾和人為干擾。干擾促使某一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發生變化,舊的環境和物種破壞了,新的環境和物種又會產生,并在一定時間內維持其相對穩定。在沒有嚴重干擾的情況下,自然生態系統會定向地、有秩序地由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這稱為生態內因演替。演替的結果,最終會出現一個相當穩定的生態系統狀態,這稱為頂極穩定狀態。每一演替階段有其特定生物群落特征,頂極穩定狀態的群落稱為頂極群落。干擾常使生態系統受損并改變,稱為外因演替。生態系統正常演替總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而干擾使演替進程發生變化,嚴重時,如人類大規模活動,則使生態系統向相反方向演替,這稱為逆序演替。生態修復就是使擾生態系統的逆序演替轉向正常演替[2]。

      1.4生態穩態與生態閾值

      生態系統不是絕對平衡的,而是永恒地發生著演替,舊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就會產生,當演替到頂極狀態時,在很長時間內將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即穩態。生態系統動態平衡中的穩定狀態,稱為生態穩態。穩態生態有相當強的自我調控能力,在干擾作用下雖不斷地振蕩和變化,但只是量變;當干擾嚴重并超過其調控能力時,系統將發生質變、崩潰,而走向逆序演替,甚至不可逆演替。穩態生態抵抗干擾的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稱為生態閾值[2]。只有研究生態穩態和生態閾值,才能確定修復生態系統的類型、區域、難易程度、時間周期,并確定合理的修復指標。

      1.5人與自然共生理論

      人與自然共生和和諧相處,是人類對“自然改造論”深刻反思后產生的新認識。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不是其對立面,脫離生態規律的自然改造,損害了自然生態系統,必然損害人自身。人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之間存在著互利互惠的共生現象。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必須建立在人與自然共生的基礎之上。F.Vester基于共生現象的研究,總結了人類系統與生物系統之間生物控制的8條規律。據此研究,生態學家提出了以最小能量輸入和最小物質消耗以保證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的生態設計原則。這也是生態修復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

      2國外的環境生態修復與生態恢復

      修復的本意是對錯誤和缺陷進行糾正的作用或過程,修復最早從污染環境治理角度被定義為: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個受損的特定對象部分或全部恢復到原初狀態的過程。環境生態修復起源于環境修復,生態恢復又受環境生態修復的影響。

      2.1環境修復與環境生物修復

      環境修復是對被污染的環境采取措施使污染物濃度降低到未污染前的狀態。早期的環境修復主要采用工程技術手段,以后采用物理和化學手段。1972年美國嘗試采用微生物生命代謝活動降解管線泄漏造成的汽油污染,1989年對ExxonVal-dez油輪泄油造成污染的阿拉斯加海海面進行修復(阿拉斯加研究計劃),從而出現了環境微生物修復技術,后來出現了環境植物修復技術,最終形成了環境生物修復技術。環境生物修復被定義為利用生物生命代謝活動降解被污染環境的污染物,并使之無毒化和無害化。

      2.2環境生態修復

      20世紀6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H.T.Odum提出生態工程概念,受此啟發,歐洲一些國家嘗試應用研究,并形成所謂“生態工程工藝技術”,實際屬于清潔生產的范疇。隨著生態學與環境生態學的發展,90年代美、德等國家提出通過生態系統自組織和自調節能力來修復污染環境的概念,并通過選擇特殊植物和微生物,人工輔助建造生態系統來降解污染物,這一技術被稱為環境生態修復技術。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該技術至今還不成熟,國外的環境生態修復也只是對輕度污染陸地的環境修復,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通過濕地自調節能力防治污染。這與我國的生態自我修復有很大差別。

      2.3生態恢復

      亚洲av综合日韩|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 亚洲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AV波多JI|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 亚洲毛片基地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视频人成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 亚洲性天天干天天摸| 亚洲经典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五月综合网色九月色| 亚洲人成免费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亚洲一区精品伊人久久伊人|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亚洲性色成人av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综合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址|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偷自拍拍综合网|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