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代科學定義

      現代科學定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科學定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科學定義

      現代科學定義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文物術語,酥堿,堿,鹽

      中圖分類號:N04;TU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2)06-0047-03

      Exploration of Etymology and Modern Theory for the Term “sujian”

      HE Liu

      Abstract:In China, many traditional terms of cultural relic come from worker's words, and some of them obviously have folk characteristics and conflict with modern science in some extent. Based on analysis in grammar, chemistry, terminology, etc., this article uses the term “sujia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its phenomenon, concept, definition, origin.

      Keywords: cultural relic term, sujian, alkali, salt

      文物行業是古老的文化和物質遺存與現代科技保護相互交叉作用的獨特行業,這樣就必然導致其應用的語言中古語和現代語摻雜,同時存在傳統觀念和現代科學思想的沖突。在文物術語實際工作中,面對的傳統術語許多都是歷史上的匠作用語,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術語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現代科學知識的發展,而導致意義的偏差,因此,有必要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術語“酥堿”就是突出的一例。

      一 “酥堿”現象和術語定義

      “酥堿”是一個傳統文物病害術語,廣泛應用于文物領域的古建筑、壁畫、石窟以及土遺址等專業范圍,它描述的是一種常見的文物病害,突出的現象就是構成文物組成結構的物質變得疏松崩解,如故宮城墻磚的酥解剝落崩坍、壁畫地仗的酥解粉化、土遺址夯土結構酥解等。其病理原因是由于毛細水和潮濕氣體的作用,可溶性鹽在文物結構物質內部隨潮濕而遷移,同時可溶性鹽隨濕度的高低從固相到液相不斷地來換,導致文物結構物質內部疏松崩解,嚴重的會引起文物組成部分的剝落崩塌。文物保護行業標準WW/T 0001—2007《古代壁畫病害與圖示》中給出的術語定義是:“酥堿:壁畫地仗中的可溶鹽,隨環境濕度變化而溶解、結晶,所產生的膨脹、收縮反復作用使壁畫地仗結構破壞而產生的疏松狀態。”[1]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文物術語是“酥堿”,其中用的是“堿”字,而定義中給出的是可溶鹽的作用,說的是“鹽”,字面義與內容不一致,不符合術語學原則的要求,這種現象在傳統文物術語中有一定的表現,要搞清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文字和歷史中尋找根源。

      二 “酥堿”詞源分析

      堿,繁體字為“鹼”,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鹼,鹵也。”經過現代化學分析可知鹵水的主要成分實際是多種鹽組成,但古人認識有限,無法細致區分堿和鹽。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找不到“鹽”字,只有“鹵”字,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2],提到了鹽和鹵的關系。“鹽”的最早解釋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鹽,鹹也,從鹵監聲。”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3]自然形成的稱為“鹵”,經過人為加工的稱為“鹽”,就更清楚地揭示了鹽和鹵的關系。從字形來看,堿、鹽都從鹵,與鹵之義密切相關,但這并不是說,中國古代人們對堿和鹽不加區分。許慎《說文解字》“鹽,咸也”[4],鹽在中國傳統認知上只有食鹽一個意思,起咸味的作用。而鹵水味道中的苦澀,恰恰是中國傳統對堿的認識。青海湖地區就有“冬天撈堿、夏天曬鹽”[5]的傳統,所以歷史上把鹵水中析出的除鹽以外的結晶一般傳統上都稱為堿,其主要成分應是碳酸鈉,就是俗稱的純堿或堿面。在民間,堿的認識還有更加寬泛的意義,對人們出汗在衣服上留下白色污痕稱為“汗堿”,對土壤、石頭、墻壁等表面析出白色晶體的現象統稱為“泛堿”。這里所謂的堿成分就較為復雜,汗液中主要是氯化鈉,土壤中以碳酸鈉為主,石頭表面可能是碳酸鈣或硅酸鹽之類,墻壁泛出的大多是碳酸鹽或硝酸鹽。因此,中國傳統意義的堿與現代化學中說的堿物質完全不同,傳統意義的堿以現代化學觀點來看,基本上屬于鹽類,這就形成了中國傳統觀念上的堿和鹽與現代化學科學知識中的堿和鹽之間的矛盾。中國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堿(此處指純堿也就是碳酸鈉)的使用,如日常應用的清洗衣物、紡織印染的輔助著色;普通大眾最常見的是在發面中“揣堿”來中和發酵中產生的酸;在飲食方面堿還常用來發制干貨、腌制食品等。實際上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使炸制煎制的食品膨松酥脆,這是因為堿可以使淀粉膨脹,同時,在煎炸過程中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使面制品膨松酥脆,這就是為什么油條、香酥餅里面都要加適量的蘇打粉,也就是純堿,武漢有一種特色小吃就叫堿酥餅。從以上的分析中也就不難看出為何傳統文物術語中會使用“酥堿”一詞了。

      三 現代學理分析

      首先,從現代語法結構分析來說,詞組結構主要分為并列詞組、主謂詞組、動賓詞組和偏正詞組,而對“酥堿”一詞則很難把它歸類到任何一類詞組之中。酥,是形容詞,有松脆或柔軟之意,或引申成名詞,如桃酥、芝麻酥等。堿,名詞,少量的有動詞用法,如堿化。那么“酥”“堿”組合在一起“酥堿”,按語法關系有可能是前列類型之中的任何一種,但顯然無論以哪種詞組組合類型從語義分析上都很難解釋得通,因此,只能確定為特定環境中形成的含有字面義內容的專用固定詞組,則比較恰當。

      其次,現代化學對不同的物質有嚴格的定義,這樣才能形成一整套縝密合理的科學體系,從而準確地揭示各種自然現象內部的科學規律,使我們對現實世界能有正確的認識。如:堿是氫氧根離子與金屬離子或類金屬離子結合成的化合物;鹽是酸根離子與金屬離子或類金屬離子結合成的化合物。中國傳統對堿和鹽的認知與現代化學的差距是明顯的,“酥堿”中的“堿”字是傳統觀念中的堿,按現代化學知識則是鹽。這種異義其深層次的原因與中國傳統哲學重視宏觀研究而微觀研究不夠深入有關,最直接的原因則是進入近代后,中國的國門被打開,西方現代科學知識短時間全面涌入,大量專業術語的翻譯比較緊迫,同時不同語言之中的概念和文字也不可能完全對應,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些專業概念術語用字與該字傳統內涵會有些許差異。正是由于對“堿”“鹽”這兩個字重新賦予了現代化學的概念,導致了與傳統意義的差異。

      第三,現代術語學對術語有系統的科學要求,但無論是從概念和術語的一一對應,還是術語的科學性和顧名思義性,以及術語和概念的體系結構方面,很多傳統術語都很難符合相應要求,“酥堿”就很有代表性。根據前面分析,它在科學性和顧名思義性方面顯然是欠缺的,由此也導致其派生能力大大降低,與其他術語的聯系較弱,不利于術語體系的構成。此外,接受現代科學知識的新生代將會對這些問題有越來越多的質疑。其實,在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的語言習慣也是在緩慢地變化發展的,一些語言用法會消亡,一些新的會萌生,所謂汰舊立新,這是歷史的發展規律。但另一方面,傳統術語往往有很深的民族性和厚重的文化積淀,這些又是其他術語很難替代的。

      參 考 文 獻

      [1]國家文物局.WW/T 0001—2007 古代壁畫病害與圖示[S].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司馬遷.史記[M].上海:中華書局,1959:3269.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86.

      現代科學定義范文第2篇

      1、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

      2、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可以應用于現實世界的任何問題,所有的數學對象本質上都是人為定義的。從這個意義上,數學屬于形式科學,而不是自然科學。不同的數學家和哲學家對數學的確切范圍和定義有一系列的看法。

      3、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數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來源:文章屋網 )

      現代科學定義范文第3篇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一、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

      二、“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三、“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

      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

      四、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張建國,現代林業論[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現代科學定義范文第4篇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8]。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1]。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3],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3][4]。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5]。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6][7]。3.“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5]。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3][5]。

      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2]。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3]。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9]。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3]。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5][10]。

      4.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張建國,現代林業論[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9]張國慶,發展先進林業生產力,促進林業向大生態產業轉化[j],安徽農業,2002(學術刊)。

      現代科學定義范文第5篇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系統論整體系統

      哲學與科學、哲學方法與科學方法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哲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最一般意義上的觀點和方法,對科學發展具有指導意義,隨著科學的突飛猛進的發展,科學認識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整合,從揭示某些特殊事物的特殊規律,發展為尋求一種共性的結論和方法,形成了一般科學方法,是向哲學方式的接近,但又有自身顯著的特點,其中系統論便是其典型代表。系統論與唯物辯證法之間既有區別又關系密切。

      一、 唯物辯證法中對系統的表述

      在自然觀領域,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整個宇宙是由無數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并相互轉化的事物和過程所構成的一個統一整體。恩格斯指出:“我們面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互相的總體,而我們這里所說的物體是指所有的物質存在,從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這就指出了整個自然界是具有復雜的層次結構的,是由無數事物與過程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復雜的系統。

      在馬克思看來,世界萬物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都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織的關系質聯結而成,事物都是作為整體發揮作用的。

      二、 系統論思想的產生及其基本觀點

      系統思想源遠流長,但作為一門科學的系統論,人們公認是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創立的。他在1932年發表“抗體系統論”,提出了系統論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奠定了這門科學的理論基礎。1968年貝塔朗菲發表專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確立了這門科學學術地位,該書被公認為是這門學科的代表作。

      系統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是由部分構成整體的意思。今天人們從各種角度上研究系統,對系統下的定義不下幾十種。一般系統論則試圖給一個能描示各種系統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統定義,通常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貝塔朗菲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他用亞里斯多德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來說明系統的整體性,反對那種認為要素性能好,整體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說明整體的機械論的觀點。同時認為,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素是整體中的要素,如果將要素從系統整體中割離出來,它將失去要素的作用。正像人手在人體中它是勞動的器官,一旦將手從人體中砍下來,那時它將不再是勞動的器官了一樣。

      三、 唯物辯證法與系統論之比較

      辯證法思想關于普遍聯系的觀點、整體觀以及矛盾論思想與現代系統論在思想實質上完全一致,體現了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密切的聯系,辯證法思想與系統論在很多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但核心思想又是相通的,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1. 系統論與辯證法的差異

      第一,二者的研究對象不同。系統論是“關于整體的科學”,它把研究對象看作系統加以考察,揭示了有組織復雜系統的運動規律。而唯物辯證法以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過程和規律為對象,揭示了整個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普遍的適用性,它不僅適用于系統論研究的有組織復雜系統領域,還適用于傳統自然科學所研究的有組織簡單系統領域,統計力學、分子物理學和概率論所研究的無組織簡單系統領域,以及無組織復雜系統領域。

      第二,學科性質不同。系統論揭示的規律僅適用干有組織復雜系統領域,而不是整個世界的普遍規律,這就決定了它只能是現代科學的一個門類。系統論隸屬于現代科學,屬于“具體科學”的范疇。它是科學并具有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功能,而不是哲學,亦不具備哲學世界觀和一般方法論的功能。包括唯物辯證法在內的哲學,是從各門具體科學所揭示出的各種特殊的辯證內容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它既是世界觀、又是一般方法論。

      第三,理論體系構成不同。系統論或系統科學是由系統工程技術、系統技術科學和系統學組成的科學體系。然而,唯物辯證法的科學理論體系,則是由的聯系和發展觀點、三個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一系列基本范疇組成的,并與辯證的唯物論、辯證唯物的認識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等內容一起,由此構成完整的哲學體系。可見,這一理論體系與系統科學體系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方法有三類,即哲學方法、一般科學方法和具體科學方法。系統方法這一一般科學方法是系統論的根本方法,系統論對有組織復雜系統問題的研究,堅持系統的整體性、關聯性、動態性、最佳化等重要原則,形成了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思想的一類綜合性方法。然而,矛盾分析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它適用于各門具體科學或整個世界各個領域的研究。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內容,遠遠比系統論方法更為豐富、全面和深刻,具有更大普遍性。

      2. 系統論與辯證法的聯系

      第一,系統論為唯物辯證法提供了新的證據,以新的方式對包括普遍聯系在內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予以確認。唯物辯證法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是對各門具體科學成果的概括和總結。因此,它的真理性需要各門具體科學形成的系統事實來證明。系統論作為一門新的橫斷科學,從許多方面證實了唯物辯證法。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亚洲色大成WWW亚洲女子 |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亚洲人成电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性无码av在线|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av高清|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亚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暴爽av人人爽日日碰|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亚洲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址|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日韩色日韩视频亚洲网站|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色噜噜AV亚洲色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