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智慧供應鏈的概念

      智慧供應鏈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慧供應鏈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智慧供應鏈的概念

      智慧供應鏈的概念范文第1篇

      [關鍵詞]物聯網;物流;供應鏈

      [DOI]10.13939/ki.zgsc.2017.09.172

      1 物聯網的概念及內涵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一項快速發展應用的新技術,國內外普遍公認的是由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最早提出來的。目前,世界各國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我國最早是在2009年8月,時任國家總理的同志深入闡述了“感知中國”和物聯網傳感技術新理念,物聯網得到快速發展。

      早期,“物聯網”也稱“傳感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進行信息交換的和通信的一種網絡概念,其用戶端擴展和延伸至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其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條碼掃描器、全球定位系統、微納傳感器、數碼攝像頭等各種信息傳感設備,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進行通信和信息交換,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2011年5月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中國物聯網白皮書(2011年)》給物聯網的定義是:“物聯網是通信網和互聯網的拓展應用和網絡延伸,它利用感知技術與智能裝備對物理世界進行感知識別,通過網絡傳輸互聯,進行計算、處理和知識挖掘,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信息交互和無縫連接,達到對物理世界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目的。”

      概括來說,物聯網目的是實現萬物互聯,主要涉及兩個層面主要內容:一是硬件層面上,物聯網把射頻識別(RFID)裝置、全球定位系統、紅外傳感器及其他多種傳感器等裝置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二是軟件層面上,物聯網將采集到的海量信息通過通信網絡傳輸到服務器上,并采用云計算等數據處理技術。

      對于企業而言,物聯網在生產、營銷、物流的未來發展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2 物聯網在物流供應鏈管理中的作用

      物聯網的應用有三個層次:一是傳輸通信,它是物聯網應用的保障。利用企業網、互聯網、無線網、移動通信網等網絡通信載體將感知的信息進行實時的傳送。二是全面感知,它是物聯網應用的基礎。利用RFID讀寫器和標簽、傳感器、二維碼、條碼閱讀器、智能終端及其他各種感知設備實現隨時隨地對各種對象信息的采集,全面感知世界。三是應用方案,它是物聯網應用的核心。物聯網是面對具體應用而存在的。物聯網的創新、普及和應用,要以具體的應用解決方案的整合創新為出發點。

      以物品狀態信息作為流動主體的物聯網應用,是物流供應鏈的關鍵。通過物聯網,可以使得物品在整個供應鏈上下貫通,提高物流運輸配送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形成端到端的智能物流配送服務流程,保障配送。管理者可以通過數字化定位最優線路,實時向運營車輛發送指令,實現對物流車輛及司機的全程監控和調度管理,可以使得運輸過程的數據傳輸更加正確、技術,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對車、人、物、路、位置等進行有效的智能監控、調度管理,保證貨物在最短時間送至消費者手中。同時,消費者可以通過電子標簽隨時查看貨物從生產到存儲到出庫全過程信息。運用物聯網,能夠促進物品在物流供應鏈流轉過程中的透明管理,可視化程度更高。物流中心內部的上架、補貨、掃描、發運等進程都通過相關信息系統進行跟蹤和監控,供應鏈的每個成員都可以追溯產品生產者、產品特征以及產品流轉運動軌跡,依此推廣品牌和降低安全質量事故。對于物流行業整體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3 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供應鏈體系構建

      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供應鏈體系可以分為三層架構,即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如下頁圖所示。

      感知層主要是獲取并處理物品信息,由最低端的條碼標簽、RFID標簽、傳感器、攝像頭、GPS以及傳感網關、傳感節點設備組成。主要是對物流供應情況進行信息采集。網絡層負責傳輸感知層信息。應用層是將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轉化成視頻、數據等方式,方便對物資進行調度、跟蹤監控、運輸安排、倉儲安排,從而實現物資流轉的全程可視。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將直接帶動現代物流的發展,推動企業物流供應鏈向智慧化、智能自動化發展。在物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物流供應鏈的構建將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 采購、生產管理

      在采購、生產過程中運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對采購、生產過程中所有的物料、零部件進行質量跟蹤和追溯,對半成品、成品進行質量控制和自動識別,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有助于幫助生成者合理安排生產和進度,保證生產線穩定作業,保證產品質量。

      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供應鏈體系架構

      3.2 運輸管理

      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對運輸車輛進行智能調度、在途監控,實現對運輸路線、運輸時間與運輸貨物的可視化跟蹤。此外,管理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實時調整行車線路,提前預知貨物的到達時間,進一步提高運輸到貨及時率和客戶物流運輸跟蹤體驗。

      3.3 倉儲管理

      通^物聯網技術,實現倉庫自動掃碼出入庫,自動指引上下架,在庫自動化盤點,對庫內存放位置進行精準定位等,實現準確收發貨,及時補貨,降低庫存,減少物品損耗。

      3.4 銷售管理

      通過物聯網技術應用,可以減少銷售物流等待時間,提高消費者的消費體驗,進而提升顧客滿意度。

      3.5 物流設備設施管理

      物聯網的應用將進一步提高物流設施設備智能化應用能力,促進物流供應鏈管理過程向智能化發展。除了比較成熟應用的條碼技術、RFID技術、GPS、GIS、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外,物流設施設備都將嵌入RFID電子標簽或其他感知載體,通過標簽所記錄的信息幫助相關信息系統及時掌控各項物流進程,促進物流管理、運行效率提升,降低物流成本。

      4 結 論

      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下,智能化物流供應鏈的構建可以使得物流環節更加高效便捷,并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動化、可視化,利用新的RFID技術、GPS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無線網絡技術、移動計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傳感感知技術,將帶動物流配送網絡的智能化,推動敏捷智能的供應鏈變革,開創智慧物流新局面,并從整體為制造企業、物流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蔡麗艷.物聯網時代的智慧物流[J].物流科技,2010(12).

      [2]白劍,金靜陽.物聯網下智能物流供應鏈管理[J].科技視界,2013(26):21.

      [3]王鶴.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供應鏈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7).

      智慧供應鏈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智慧物流;動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53.9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systematacially presented.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 social needs, economic interests, government polic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o on. Three oper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which are government leading, market lea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loans preferential policies,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apital investment, talents training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logistics; mo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1 智慧物流的內涵

      智慧物流是物流發展的高級階段,物流的發展經歷了粗放型物流――系統化物流――電子化物流――智能物流――智慧物流五個階段。其中,粗放型物流屬于現代物流的雛形,系統化物流是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電子化物流是現代物流的成熟階段,而現代物流的未來和希望則是由智能物流向智慧物流發展。智慧物流以云計算技術為基礎,借助于物聯網、傳感網與互聯網,實現物流系統中的物品、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的協同及動態管理與控制,通過物流系統的“智慧”決策,實現資源的集成與共享,從而達到系統資源的合理配置。智慧物流具有以下特點:

      (1)實時動態性。物流系統所處環境是動態的,其構成要素也是動態的。其它物流形式都是基于靜態或周期性動態變化假設,無法實現實時動態決策。而“智慧物流”與其他物流形式相比,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沒有不變的模式。

      (2)綜合系統性。其它物流形式也提及“系統”概念,但這是一種狹義的“系統”,僅考慮物流系統中的物品等核心要素,未考慮人員、設備、基礎設施等支持要素。智慧物流將實現物流系統中的物品、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的協同,強調的是廣義的“系統”。

      (3)大眾普世性。物流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涉及眾多行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智慧物流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技術、體制機制、組織管理、系統運行等多個方面,不能一蹴而就。選擇那些具有實現“智慧物流”條件,并且能夠起帶頭、示范作用的行業率先進行探索性發展,積累經驗,最終實現具有普世價值的“智慧物流”。

      (4)多領域協作性。首先,智慧物流的發展以云計算、物聯網、傳感器、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為前提,并有賴于相關領域的發展和水平提升;其次,智慧物流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創新,精細管理是“智慧物流”的管理核心,需要用“智慧”來武裝物流管理。

      2 研究現狀

      “智慧物流”的概念于2009年提出,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應琳芝、俞海宏、章合杰等(2011)首先闡釋了“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然后分析了寧波智慧物流的現狀,最后從切入模式、基本目標、建設內容等方面提出寧波智慧物流建設的建議。楊健、焦勇兵、劉偉(2012)在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礎上對智慧物流進行了界定,并對波市建設智慧物流的動因進行探討,并利用價值鏈理論、技術采納理論、當代組織理論對智慧物流進行理論解釋。黨建民(2012)闡述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以及發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對徐州智慧物流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模式進行了探討,并在推廣步驟和主體方面提出具體操作建議。張春霞(2013)指出智慧物流的發展需要在戰略規劃、政策法規、物流標準、信息技術、信息系統平臺、物流人才等方面提供保障。丁俊發(2014)提出發展智慧物流要有全球與公共視野,要融入“智慧城市”,要夯實技術基礎,離不開大數據,要向“智慧供應鏈”延伸。王之泰(2014)重新提出智慧物流的定義,探討了發展智慧物流的意義、城鎮化與發展智慧物流的關系、“智慧物流”的抓手與切入點等問題。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對智慧物流的概念、意義,以及實現智慧物流的對策建議進行初步探討。但“智慧物流”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作為一個系統、綜合的概念,它還涉及政府、行業、企業、消費者等多個主體,受政策、技術、經濟、社會需求、環境保護等因素的影響,發展智慧物流的動因亟待研究。

      3 發展智慧物流的動因

      3.1 意識自發力

      (1)擁有“智慧物流”的全球與公共視野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采購、生產、流通、消費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全球范圍內的資源整合也成為新的挑戰。首先,智慧物流的發展要有全球視野,要把智慧物流放到全世界范圍去觀察、去研究,通過智慧物流的發展來推動智慧國家、智慧地球的實現;其次,智慧物流不是單個企業為了追求利潤而實施的,其目的是為了實現整個供應鏈的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擁有著眼于社會利益的公共視野。因此,智慧物流的發展不可能靠企業單打獨斗,要打破企業、行業、地區間的隔閡,放眼全球、著眼全局,促進企業智慧物流、區域智慧物流、國家智慧物流、全球智慧物流間的有效銜接和協同發展。

      (2)認識到“智慧物流”對“智慧城市”及“智慧國家”建設的重要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許多大中城市在經濟總量、城市規模、城市面貌等方面有了較大改變,在國內、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但民眾幸福感不高、要素集約程度低、公共服務增長緩慢、生態文明建設有待改進等問題日益顯現。“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模式的改變,由“重數量、輕質量”向“重人文、宜居住”轉變。物流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要素,“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子系統之一。近年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社會物流體系癱瘓、食品藥品安全無法溯源跟蹤、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困境、物流成本高、物流能耗高等問題,有些甚至影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發展智慧物流是滿足百姓民生需求、實現社會公共服務良好運行的可靠保障,智慧物流重點關注“民生”領域,現代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果也會最先體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2 社會需求拉動力

      (1)產業結構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社會產業結構已經從農、工、服務業向信息業及知識產業方面變動,特別是與物流活動很少直接聯系的服務業、信息業和知識產業的比重逐漸增大。物流總需求量的增長也將越來越困難,物流企業、行業必須轉變傳統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物流發展要更加具有“智慧”。

      (2)貿易結構變化。隨著貿易結構從“以進出口原材料及初級加工產品為主”轉向“以高度加工的精密機械、海外高級食品等為主”,對物流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為智慧物流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3)需求結構變化。需求結構特征的變化首先體現為“節約消費”,企業對原材料需求計劃更科學,對加工過程中的損耗控制更嚴格,對半成品和產成品庫存控制更精確;其次體現為“個性化消費”導致產品種類很多,最終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需求。

      (4)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往往導致χ腔畚锪韉男棖蟛煌,人口總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各產業規模和比重、物流需求系數等參數是主要指標。

      3.3 經濟利益驅動力

      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物流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客戶的物流需求由量變向質變轉變。由于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較大,隨著物流是“第三利潤源泉”地位的確立,很多企業開始把降低物流成本做為公司戰略,對物流合理化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智慧物流的需求。相對于其它物流形式,智慧物流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動、快速識別,提升物流效率。傳統物流中涉及的物流單元、物流工具、物流環境多種多樣,對“物”的識別與控制往往受制于工具和流程。智慧物流利用電子標簽和射頻技術,只需要0.1秒就可以自動完成物品的識別,而機器讀取條形碼花費2秒;沒有條形碼易污損破損、單件操作的缺點,電子標簽和射頻技術可以對“物品識別”進行批量操作。

      (2)全程跟蹤與追溯,確保物流安全。智慧物流借助于物聯網技術,不僅關注流通環節的“結果”,同樣關注“過程”的質量。從原材料采購,半成品、產成品的加工,到商品配送、廢品回收的整個閉環供應鏈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被記錄在案,以備跟蹤和追溯。

      (3)實時動態處理,提高物流服務的反應速度。傳統物流面對的是復雜多變的環境,天氣情況、交通狀態、特殊運輸要求、各類突發事件無一不在考驗著物流產業的智慧。通過實時監控技術、圖像處理技術、數據采集與分析技術,實現供應鏈的動態控制與處理,可以提升物流服務應變能力和反應速度。

      (4)智能決策與優化,管理更科學。一般情況下,物流服務水平與物流成本之間存在二律背反的關系,很難二者兼顧;且服務水平和成本影響因素多,并隨環境動態變化,難以完全量化,給決策帶來了很大難度。智慧物流可以做到信息高度集成、數據實時更新,運用優化決策理論與方法,使服務水平和服務成本達到一種理想的均衡狀態,管理更科學。

      3.4 政府政策引導力

      政府政策影響著智慧物流未來的發展方向、基礎設施配置、結構調整與升級、智慧物流產業的空間布局。基于以下三點共識,多地政府出臺了發展智慧物流的戰略規劃和相關政策:

      (1)發展智慧物流有利于提升國際競爭優勢。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物流產業規模急劇增加,但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依然高居不下,與國外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生產要素的全球性采購、生產、銷售成為常態,物流成本的降低成為提升競爭力的新途徑,對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發展智慧物流,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物流成本與物流服務水平的協調發展,不僅能夠幫助我國相關產業適應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環境,并且能夠增加國際競爭優勢,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抗風險能力,保持相關產業的平穩發展。

      (2)發展智慧有利于適應貿易結構和銷售模式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導,能源、原材料、商品的進出口貿易額顯著增加;與之相配套的物流活動組織與管理需要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向傳統物流提出了挑戰。制造行業的物流外包比例進一步增大,對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規模不斷增加,同時對物流服務的時效性、反應速度、成本控制要求也更高。“互聯網+”戰略的提出,為傳統行業的發展迸發出新的生機,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處理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進行,但是物流依然是“互聯網+”的瓶頸,需要推動智慧物流的發展來配合“互聯網+”行動計劃。

      (3)發展智慧物流有利于促進科技創新。智慧物流體現信息化、系統化、集成化、實時性、動態性的特征,強調供應鏈伙伴間的信息共享、資源集成,注重供應鏈的動態過程控制,追求供應鏈的系統整體優化。智慧物流以傳感技術、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發展為前提,以信息系統、信息平臺的建設為基礎,以數據集成與挖掘為手段。因此,智慧物流的發展必將帶動一批與智慧物流產業配套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涉及自動感知、識別、可視化、衛星導航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試驗、集成與產業化;公共信息平臺和公共信息系統構建技術;大數據環境下的物流決策與優化、基于云計算的物流技術應用等方面。

      3.5 環保強制力

      (1)資源節約要求。①優化配送體系。在現有經濟、技術和社會環境下,市場需求呈現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企業分散經營的配送模式受成本的約束,很難滿足此種市場需求特征的配送要求。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可以優化配送網絡,合理布局配送節點,降低配送系統的總庫存量,提高車輛的滿載率和使用率、減少車輛出行量,從而降低企業和社會物流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集約化水平。②創新庫存控制機制。傳統的庫存機制是假設供應鏈各企業間在資源的調度管理上是沒有任何聯系、完全獨立的,無法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協同;智慧物流模式下,將供應鏈各企業虛擬資源進行集中管理和一體化調度,實現“分散資源集中管理”和“集中資源分散服務”。

      (2)環境保護要求。①提升運輸工具滿載率、減少運輸工具使用量。物流服務帶來的噪音、震動、大氣污染、海洋污染等已經成為社會化問題。智慧物流可以提高物流組織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通^運輸路線優化、運輸方案優化等措施提升運輸工具滿載率,從而減少車輛等運輸工具的出行量,對解決交通堵塞、空氣和水污染、噪音等社會問題都將起到明顯作用。②減少土地占用。智慧物流通過資源整合和系統優化,提升供應鏈系統服務能力,在保證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可以減少倉庫、配送中心等建設數量,從而減少土地占用面積。

      3.6 技術進步促進力

      信息技術的先進程度是現代物流發展水平的標志,借助手機、視頻電話、呼叫中心、PC、攝像頭、RFID、傳感器、智能卡、GPS等感知技術;通過通信網、互聯網、物聯網、傳感網等網絡技術為智慧物流信息的自動識別與存儲提供支持。云計算數據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專業信息平臺、物流專業服務平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政務系統等信息平臺也為智慧物流提供資源集成與優化平臺。技術革新改變了物流服務原有的技術路線和技術特征,實現了信息快速、真實的傳遞,資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又提高了物流服務水平,讓物流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從而促進了物流服務外包業務的發展,進一步擴大物流市場需求。

      4 發展智慧物流的對策

      4.1 選擇合適的運營模式

      智慧物流的建設運營總體上有三種模式可供選擇:

      (1)政府主導型。政府是建設和運營的主體,一是以項目為載體,通過課題申報或招標方式推動智慧物流技術創新和研究,并推動成果轉化;二是以公共信息系統建設為紐帶,帶動信息和資源的集成;三是以行業或區域智慧物流項目建設試點為手段,注重經驗、模式的總結和歸納,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2)市場主導型。以企業為主導,利用市場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激勵機制吸引企業參與并積極推動智慧物流建設,最終實現社會物流的智慧化。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企業運營模式、大型制造企業模式、物流園區模式等。

      (3)共同推進型。政府和企業共同建設、共同管理,政府側重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建設和資源保障,企業側重于運營與管理;注重彼此之間的分工和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促進智慧物流的良性發展。

      4.2 完善相關制度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政府出臺智慧物流發展總體規劃,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制訂智慧物流發展路線圖,做好智慧物流發展的整體布局。第二,成立專門的項目工作小組,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運用宏觀協調能力和政策手段,協調政府各部門的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制定監督制度、激勵機制、協調機制等管理制度。第三,在財政稅收政策、貸款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提高企業參與發展智慧物流的積極性。第四,盡早開展智慧物流標準和規范的研制,做到有章可循,為智慧物流發展提供行動指南。第五,政府應該抓緊制定與智慧物流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4.3 提供資源保障

      第一,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推動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專業信息平臺、專業服務平臺、政務系統、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為智慧物流建設打下良好基礎。第二,成立智慧物流發展專項基金,鼓勵企業進行智慧物流設施設備與信息系統建設,推動企業智慧物流系統和社會智慧物流系統的融合,對積極推進智慧物流發展的企業或單位給予稅收或貸款優惠。第三,積極推動智慧物流項目、智慧物流中心、智慧物流園區建設,做好示范和推廣工作。第四,加強智慧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各院校以物聯網技術、物流管理專業為基礎和平臺,把握智慧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完備的課程體系,注重對智慧物流技術、智慧物流運營與管理方面人才的培養,推動智慧物流專業建設;企業通過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加盟,或者通過校企聯合培養的方式參與智慧物流人才培養。

      5 結束語

      發展智慧物流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是創新社會管理、提升社會公共服務的基礎動力,是提升企業及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是提升科技水平、推動自主創新的有效手段。但智慧物流是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新興產業,涉及交通、商貿、環境、經濟等眾多領域和管理部門的系統對接、信息整合、數據處理和政策協調,需要企業間、行業間、政企間、區域間的協同與聯動。因此,提升政府、企業參與智慧物流建設的積極性,提供可靠的組織、制度和資源保障對發展智慧物流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王之泰. 城鎮化需要“智慧物流”[J]. 中國流通經濟,2014(3):4-8.

      [2] 應琳芝,俞海宏,章合杰. 寧波市智慧物流建設策略研究[J]. 商場現代化,2011(17):94-96.

      [3] 楊健,焦勇兵,劉偉. 寧波智慧物流建設的機理分析――基于管理學理論視角[J]. 物流技術,2012,31(7):377-379.

      [4] 黨建民,王曉珍. 徐州智慧物流發展定位及推廣模式思考[J]. 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4):138-140.

      智慧供應鏈的概念范文第3篇

      智慧物流物流金融課程建設一、物流金融課程建設的背景

      物流金融是指為減低交易成本和風險,金融機構與物流企業合作,對企業資金投放、商品采購、銷售回籠等經營過程的物流和資金流進行鎖定控制或封閉管理,以流轉中的商品價值為依托為企業提供融資的活動。在物流金融下,金融機構和第三方物流服務供應商在供應鏈運作的全過程向客戶提供的結算、融資以及保險等增值服務,緩解了中小企業資金缺乏的問題,也為第三方物流企業帶來新的利潤源泉,提高了金融機構貸款的質量和數量,物流金融中的保險服務還可以提高物流公司的防風險能力,實現了“三贏”的效果。

      面對社會對物流金融的高度需求,高校此方面的教育卻是空白。據抽樣30所國內本科院校開設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共有286門,未曾有院校開設了物流金融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程,這極不利于現代物流金融學科體系建設,更不利于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技術復合型應用性人才的培養。

      二、結合實踐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適應學科最新發展

      “物流金融”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其內容涉及知識面寬、知識點多、綜合性強,與實際經濟結合緊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斷促進服務的發展,要實現與社會經濟的無縫連接,教師需密切關注學科發展,與時俱進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協調基本內容與先進性。

      物流金融是由第三方中介——物流企業對貨物實施監管,并對貨物的真實性、安全性承擔責任,貸款安全系數提高,貸款規模擴大,并有穩定的客戶。可以看到,物流金融業務依附于物流企業的發展,為更好的開展物流金融及降低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要求物流企業制度完善、管理規范,網絡信息傳遞及時準確,機動靈活、具有廣泛的地域性。隨著國內有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開始積極探索物聯網在物流領域應用的新模式,智慧物流將成為物流業的發展方向,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營管理水平。目前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應用,其中的三大應用都將推動物流金融的發展,即一是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二是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智慧企業供應鏈。

      智慧物流下,提升了物流企業的實力,改變物流企業的運作方式,為物流金融提供進一步的集成方法,也帶來了物流金融各方合作的改變,勢必影響具體的物流金融融資方案。在物流金融課程建設的時候,要充分認識到智慧物流對課程建設的影響,授課內容安排與實踐環節要融合智慧物流,在掌握基本理論基礎上,更加注重新技術對物流金融業務帶來的改變,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課程建設探討

      (一)課程建設任務和目標

      本課程從物流金融特點及需解決的核心問題入手,引入物聯網及智能技術在其中的關鍵作用介紹,同時詳細介紹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參與者、業務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與組織實施,物流金融風險控制以及基于物聯網的解決方案,最后針對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讓學生探討在該業務中引入物流金融對案例的流程及供應鏈績效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的業務管理能力。本課程目標:

      1.知識教學目標:(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經濟領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類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參與主體。(2)熟悉物流金融參與主體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業需求與信用分析、質押物評價、監管合同的制訂、倉單質押監管服務與組織、業務風險控制及績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業監管為核心的融資過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關知識,懂得信息技術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業務的流程及信息化對其業務促進作用與風險降低方案。

      2.能力培養目標:(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業流程,具備融資對象評價、監管合同和倉單質押監管服務制訂的能力。(2)能制訂并組織實施物流金融作業任務。(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術,實現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綜合管理創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物流金融課程內容

      基于工作過程的物流管理專業學習物流金融課程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物流金融業務分析與需求分析,質押與監管方案設計,監管項目合同簽訂,倉單質押監管服務與組織,動產質押監管服務與組織,抵押監管服務與組織,貿易監管服務與組織,物流金融業務綜合實訓,供應鏈一體化物流服務運作,物流金融風險控制,物流成本控制與績效考核。

      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物流金融課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現代物流與金融服務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與產生過程、地位與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應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趨向幾個部分。教學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環節的重點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發展對物流金融的促進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趨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業務架構。包括:RFID與物聯網簡介、了解物流信息技術發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業務流程架構、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業務管理系統架構。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業務風險降低的技術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環節的風險。掌握通過構建智慧倉儲、智慧安全監督、智慧物流,實現“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運輸流”為一體的“物流金融”業務與服務,降低物流金融風險。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業務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構建智慧倉,掌握通過提供倉儲、物流、金融、商貿創新服務,增強與供應鏈上合作伙伴的聯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務。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業務的應用案例。教學要求:熟悉中儲物流、柏亞倉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決方案。

      四、總結

      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開展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課程,是培養實用人才,服務社會經濟的關鍵所在。以智慧物流為物流行業發展趨勢為契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提升了學生利用智慧物流創造物流贏利模式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相信對于專業建設和服務社會是十分有價值的。

      參考文獻:

      [1]歡妮.“柏亞倉”打造海西智慧物流引領物流金融新藍海.潮商,2012(2):76-77.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的開發與實踐—以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為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8):59-63.

      [3]胡愈,徐兆銘,黃含其.以培養目標統領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基于物流金融技術人才培養視角.湖南社會科學,2009(6):107-110.

      智慧供應鏈的概念范文第4篇

      智慧商務是否有電子商務一樣持久的生命力,引領電子商務發展的未來?IBM在推出智慧商務一年后,智慧商務是否得到了市場認可?

      從電子商務到智慧商務

      “智慧商務是IBM近年來最為成功的領域之一,在客戶中受到頗多好評,也推動我們的業績不斷沖向新高。”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在IBM首屆智慧商務高峰論壇上表示,智慧商務推出一年來業績不俗。4月11日,智慧商務推出一周年之際,IBM在全球幾個城市同時舉辦智慧商務高峰論壇,智慧商務的最新戰略和舉措。

      社交網絡、移動計算、云計算等技術推動了智慧商務的產生。錢大群指出,社交網絡和移動通信將越來越多的權力賦予客戶,電子商務市場已經轉向以客戶為中心,企業需要聯系更為緊密、反應更加迅速的供應商及合作伙伴關系網絡,保證企業能夠適時、適地提供價格合理、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在這個不斷演變的環境中,取得商業成功的關鍵就是提早預測市場趨勢,并預先對市場反饋進行自動化處理,以消除買賣、供需之間的差距。這些新的要求催生智慧商務。

      IBM將智慧商務定義為一種方法,它幫助企業在數字技術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通過社區、協作、流程優化和分析,幫助企業在購買、銷售、市場活動和服務客戶等各環節尋求更智慧的途徑整合運作流程,加強互動,增加為客戶、合作伙伴和利益相關方所提供的價值。

      雖然現在并不能判斷智慧商務是否能產生像當初電子商務口號提出時石破驚天的效果,或許智慧商務只是電子商務的2.0版,但無疑,智慧商務代表了電子商務的未來。Gartner也在2011年底提出了智慧商務這一新的趨勢。Gartner在去年11月的“2011年電子商務魔力象限”中,將電子商務的定義進行了擴展――電子商務不只是原來的在線的B2B和B2C交易,還應該包括整個交易過程的整體的客戶體驗,這也可以稱之為智慧商務,智慧商務包括對采購、市場營銷、銷售和服務過程的整合和優化,并將客戶置于決策和行動的中心。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面對社交網絡、移動計算、云計算等趨勢,企業軟件必須要發生變化,IBM把電子商務升級到智慧商務是順理成章的事。

      基于云的分析引領變革

      IBM引領了電子商務時代。1995年,IBM智慧商務的核心部分,WebSphere Commerce已經問世。“過去17年中,WebSphere Commerce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子商務平臺,也是客戶使用量最大的平臺,WebSphere Commerce的交易量,比所有競爭對手的交易量之和都要大。”IBM軟件集團B2B和商務解決方案全球副總裁John Mesberg強調說,“但是WebSphere Commerce過去只是一個產品,而我們現在正式使智慧商務成為一個電子平臺。”

      那么,智慧商務平臺與電子商務平臺相比有何不同?John Mesberg表示,智慧商務平臺將原來的針對核心交易環節的電子商務平臺延伸,涵蓋了電子商務的全過程:第一,采購方面,要求創建高效的、質量符合需求的、更具性價比優勢的采購環節;第二,市場營銷方面,以往很多人覺得市場營銷是一門藝術,更傾向于黑箱式的操作,實際上市場營銷更多的是科學,因此必須加強科學化管理;第三,銷售過程,應該更多地把銷售過程看作是服務提供過程,不能使銷售過程過于僵硬,過于具有侵略性,而應該確保正確的時間點送達客戶正確的產品或服務;第四,售后服務方面,必須確保培育一個良性的客戶關系體系。

      為了將電子商務全流程進行覆蓋,IBM通過收購補充了原有的電子商務產品線。從IBM智慧商務的收購路線圖看,收購不僅加強了智慧商務要求的端到端的能力,還通過基于云的分析技術對商務流程進行預估和優化。除了IBM原有的WebSphere Commerce平臺外,IBM在2010年陸續收購了Sterling Commerce、Coremetrics和Unica三家公司,強化了自身在供應鏈管理、社交媒體分析和在線市場營銷方面的技術實力。

      最近,IBM又相繼收購了DemandTec和Emptoris兩家公司,這兩家公司提供了基于云的優化定價能力和采購能力,進一步充實IBM的智慧商務平臺。目前,IBM在智慧商務方面的收購已經超過30億美元。例如,剛剛收購的DemandTec公司,其產品和技術是當今最熱門的兩項技術趨勢的交集:基于云的服務和數據分析。DemandTec是一家向零售商及電子商務公司提供核心經營與營銷工具的軟件服務商。其基于云端的分析軟件允許企業研究顧客線上和線下的購買行為,并提供價格、促銷和其他的營銷分析,以此幫助零售商發現趨勢以及顧客購買意向。因此企業可以更好地根據顧客的購買趨勢來界定最好的價格點和產品結構,進而增強盈收能力。例如,零售商可以預測價格變化會導致消費者行為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從而制定更好的價格策略。DemandTec大約在全球有450個客戶,包括百思買、家得寶、沃爾瑪等。

      通過收購,IBM迅速構建起了智慧商務的平臺。“IBM是業界唯一有能力針對電子商務整體生命周期提供完整的IT解決方案和服務的供應商。”John Mesberg指出。

      如果28%的GDP沒有浪費

      IBM 對全球500 多位經濟學家進行的調查顯示,全球每年因低效而損失近 15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 GDP 的 28%。其中許多浪費來自商務系統中的庫存積壓、失敗的產品、浪費的材料和低效的營銷活動。

      智慧供應鏈的概念范文第5篇

      【關鍵詞】物聯網;現代物流;物聯網技術

      0 引言

      目前,物聯網的發展在許多國家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故在各行各業、社會管理和民生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物流是物聯網較早落地的行業之一,現代物流的發展需要數據的采集和傳播具備高效性、準確性以及安全性,而物聯網技術恰恰具備這些功能,因此,將物聯網應用在物流領域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物聯網的應用從根本上提高了對物品生產、配送、倉儲、銷售等環節的監控水平,改變了供應鏈流程和管理手段,對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物流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在應用智能終端的新型物流業務中,結合實際需要,配備無線網絡環境和條形碼技術,可以隨時掌握物流鏈的任意節點上貨物的情況,大大減少錯誤的發生,提高了工作效率,規范了企業的管理,在物流領域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1 物聯網簡介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一個基于網絡、廣域網或局域網等信息承載體,讓一些相對零散的普通物理對象能夠通過某種連接來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它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適服務智能化3個重要特征。

      簡而言之,物聯網就是把所有物品通過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即物物相息,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物聯網將與媒體互聯網、服務互聯網和企業互聯網一道,構成未來互聯網。

      物聯網有許多廣泛的用途,用途涵蓋:政府工作、公共的安全、智能家居、消防安全、工業監測、交通運輸、環保領域、健康管理、花卉栽培、水質管理、食品安全、老人護理、國防安全和防控管理等多個領域,本文主要探討其在現代物流領域中的應用及其使用到的關鍵技術。

      2 物聯網在現代物流領域的應用

      物聯網在現代物流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2.1 運輸過程的智能管理

      目前,物聯網的GPS/GIS衛星定位技術、RFID技術、傳感器網絡技術在智能物流中已展開應用,以便實時了解關注對象的位置與狀態,建立可視化的智能系統。在物流活動過程中實時實現對車輛定位、運輸物品監控、在線調度與配送的可視化管理。目前,有些技術比較先進的物流公司或企業大都建立與配備了GPS智能物流管理網絡系統,可以實現對車輛定位與溫度實時監控等,初步實現物流作業的透明化、可視化管理。通過在運輸路線上布置一些網絡節點,當裝有相應標簽或傳感器等設備的貨車經過時,便可獲知其運輸的路線、時間、貨物等相關信息,使后臺管理者實現可視化管理。也可以通過定位技術定時取得位置信息,監管貨物動態。

      2.2 產品的可追溯性管理

      應用物聯網建立可追溯的智能系統,主要是為了實現在物流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和責任追究的功能。基于RFID等技術建立的產品可追溯網絡系統的技術與政策等條件都已經成熟,應當加快全面推進。目前,這些智能產品的可追溯系統在醫藥、農產品、食品、煙草等行業和領域已有很多成功應用,比如,將物聯網中的視頻技術鑲嵌在生產系統中,不僅能夠實時監控產品的制造過程,而且可以事后進行查詢。物聯網在貨物追蹤、識別、查詢、信息采集與管理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保障食品安全、藥品安全提供了堅實的物流保障。

      2.3 智能自動的物流配送管理

      運用基于傳感、RFID、聲、光、電、機、移動計算等各項先進技術,在物流配送中心實現全自動化管理,建立配送中心智能控制、自動化操作網絡,從而實現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面管理。配送中心可以利用物聯網中的RFID等技術,根據需要將電子標簽貼在貨物、托盤或者周轉箱上面,通過物品信息的實時記錄、處理,再結合物聯網的智能處理系統,實現貨物出入庫、盤點、配送的一體化管理。目前,很多的配送中心在貨物裝載和卸車上采用智能機器人、激光或磁性無人搬運車來進行作業和物品的搬運,采用自動化的分揀來作業,包括出入庫也是自動化的機械來操作,使得物流配送作業系統能夠實現自動化智能化。

      2.4 企業的智慧供應鏈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業競爭將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對企業的物流系統、生產系統、采購系統與銷售系統提出較高要求。面對大量的個性化需求與訂單,準確預測客戶需求等問題是企業經常遇到的,這就需要智慧物流和智慧供應鏈的后勤保障網絡系統支持。物聯網在物流業中的應用將產生智慧生產與智慧供應鏈的融合,各個物流供應鏈的參與者可以按照預定的權限和流程各行其事,企業物流完全智慧地融入企業經營之中,信息流無縫鏈接,既可分工協作,又相對獨立。

      3 物聯網應用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關鍵技術主要涉及傳感器技術、RFID技術和嵌入式技術。

      3.1 傳感器技術

      這是計算機的一種關鍵技術。絕大部分的計算機現在能夠處理的都是數字信號。計算機都是需要用傳感器來把模擬信號

      換成數字信號的,這樣計算機才能處理。傳感器作為信息獲取的重要手段,與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共同構成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

      3.2 RFID技術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也是一種傳感器技術該技術是融合了無線射頻技術和嵌入式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目前RFID技術應用很廣,如:圖書館,門禁系統,食品安全溯源等。RFID在自動識別、物品物流管理中同樣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3.3 嵌入式技術

      嵌入式技術執行專用功能并被內部計算機控制的設備或者系統。嵌入式系統不能使用通用型計算機,而且運行的是固化的軟件,用術語表示就是固件(firmware),終端用戶很難或者不可能改變固件。這是綜合了計算機軟硬件、傳感器技術、集成電路技術、電子應用技術為一體的復雜技術。嵌入式是一種專用的計算機系統,作為裝置或設備的一部分。通常,嵌入式系統是一個嵌入式處理器控制板,有控制程序存儲在ROM中。事實上,帶有數字接口的設備有很多都是這樣的,比如錄像機、汽車、手表、微波爐等,都使用嵌入式系統。嵌入式系統有一些還包含操作系統,不過大多數嵌入式系統都是是由單個程序實現整個控制邏輯。近年來嵌入式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嵌入式產業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彼此之間的特點也是很明顯的。如很多行業:軍工產業、手機廠家、平板及車載導航、數字電視、多媒體終端、網關等。嵌入式系統正在逐漸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推動著生產以及國防的發展。傳感器、嵌入式系統在物聯網中有著非常關鍵的地位與作用。

      4 結論

      物聯網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很快就會進入規模發展階段,物聯網的發展將對提升很多產業的經濟附加值,促進經濟的發展方式進行轉變,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物聯網在物流領域的發展也將越來越廣泛,它正推動著物流行業的變革,在不遠的將來,隨著物聯網理念的引入,隨著我國物聯網標準體系的完善,越來越多的研發基地的建立,更多的行業應用等多項工作的推進,物聯網將對物流業產生更強大的影響,這勢必會帶來智能化的物流配送鏈條、更敏捷的供應鏈、物流鏈條中商品的透明化與實時化管理,實現物流的可追蹤管理。我們相信,在物聯網的發展帶動下,一個更加智慧、便捷、高效的美好物流前景將很快實現。

      【參考文獻】

      [1]鄒生,何新華.物流信息化與物聯網建設[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01.23-25.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夜夜春亚洲嫩草影院|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AV无码成H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国产精品日本亚洲777|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亚洲美女大bbbbbbbbb|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 亚洲区不卡顿区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亚洲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另类专区另类专区亚洲|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中v天仙www|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znlu|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中文久久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av色欲三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亚洲专区先锋影音|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久久久午夜精品 |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视频小说图片|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 亚洲综合成人婷婷五月网址|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