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能源轉型報告

      能源轉型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能源轉型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能源轉型報告

      能源轉型報告范文第1篇

      摘 要:該報告對蒸發器和冷凝器內部能量傳遞機理進行研究,探索了蓄熱過程傳熱傳質的強化機理與方法,建立內燃機廢熱有機朗肯循環單螺桿膨脹機實驗臺。在前幾年工作的基礎上,2013年度該研究的主要進展如下:(1)研究組建立了煙氣-有機工質蒸發器和空冷冷凝器傳熱的數學模型,編制了蒸發器和冷凝器的設計分析程序,進行了247 kW柴油機廢氣余熱有機朗肯循環煙氣蒸發器和空冷冷凝器的設計計算,計算獲得了管翅式蒸發器總換熱量、各區換熱量及其進出口參數隨內燃機工況的變化規律。研制了螺旋盤管強化傳熱鈦管和波紋管煙氣蒸發器和彎曲型平行流冷凝器。(2)提出了一種螺旋管熔鹽蓄熱換熱器的創新方案,建立了蓄熱換熱器的數學模型,并進行了螺旋管蓄熱換熱器和套管式蓄熱換熱器的設計計算。搭建了套管式蓄熱換熱單元性能測試實驗系統,進行了套管蓄熱換熱器的蓄熱、放熱和傳熱試驗。(3)分析去年試驗存在的問題,更換了適合該系統余熱負荷的Φ155 mm螺桿的單螺桿膨脹機,研制了螺旋盤管鈦管煙氣蒸發器和彎曲型平行流冷凝器,重新選擇了多級離心泵,優化了有機朗肯循環流程,建立了247 kW柴油機廢氣余熱有機朗肯循環試驗臺,進行柴油機變工況廢氣余熱有機朗肯循環試驗,獲得了不同發動機工況下有機朗肯循環系統性能參數(輸出功率、膨脹機效率、有機朗肯循環效率、換熱量等)隨發動機工況變化的性能規律。(4)該課題組選取了8種滑移溫度不同的非共沸混合工質,研究了內燃機變工況下,非共沸混合工質對有機朗肯循環余熱回收系統性能的影響,對比分析了4種純工質、4種共沸混合工質和4種非共沸混合工質對變工況下車用柴油機有機朗肯循環余熱回收系統性能的影響。(5)提出比轉數作為有機朗肯循環工質泵的選型指標,給出了蒸發溫度為100 ℃,冷凝溫度為45 ℃時不同工質所需泵的比轉數隨功率的變化關系,并給出了不同比轉數適用泵的建議。進行了旋噴泵的性能試驗,獲得了不同頻率下泵的揚程和效率隨流量的變化規律。

      關鍵詞:內燃機 余熱 有機朗肯循環 單螺桿膨脹機

      Abstract:Main progresses of the project in 2013 are as follows: (1) Mathematical models on heat transfer of flue gas - organic working fluid evaporator and air cooling condenser were established. Design analysis program of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were developed. Design for 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 of 247 kW diesel waste heat of flue gas evaporator and air condenser was made. By analyzing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n ORC evaporator applied on an R425 diesel engine, the mechanism of the total and zone heat transfer rates, inlet and outlet parameters with engine speed and load were obtained. Spiral titanium coil tube evaporator, bellows evaporator and curved parallel flow condenser were developed. (2) An innovative concept for spiral coil heat exchanger with molten salt thermal storage was proposed. Mathematical models of heat exchanger with thermal storage were established, and calculation for spiral coil and sleeve heat exchanger with storage was performed. Experiments on heat storage, discharge and heat transfer of sleeve heat transfer unit were made. (3) By replacing with a single screw expander of Φ155 mm, multi-stage centrifugal pump, spiral titanium coil tube evaporator and curved parallel flow condenser, an modified ORC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from exhaust gas of 247 kW diesel was made. The performances with engine power were tested. (4) The first law and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are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ation of net power output, thermal efficiency, exergy efficiency and mass flow rates of 8 kinds of zeotropic mixtures under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a diesel engine. The waste heat recovery efficiency (WHRE)and power output increasing rate (POIR) are also presented and studied. (5) Specific revolution was proposed as the selection indicator of organic Rankine cycle working fluid pump. The relation between specific revolution and power for different working fluid pump was given under the evaporation temperature of 100 ℃ and the condensing temperature of 45 ℃.Suitable pumps for different specific revolutions were recommended. A rotary jet pump performance test was conducted, and the variations of head and efficiency with frequencies were obtained.

      Key Words: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Waste heat;Organic rankine cycle;Single screw expander

      閱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50618&flag=1。

      能源轉型報告范文第2篇

      【關鍵詞】低碳;生態轉型;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低碳城市

      1.低碳城市的提出

      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署(UNEP)于1988年創建政府間機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IPCC分別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2007年發表了4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產生了重要影響。在1990年報告中,IPCC向人類警示了氣溫升高的危險,推動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992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1995年報告中,IPCC認為,“證據清楚地表明人類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這份報告為《京都議定書》1997年得以通過鋪平了道路。在2001年報告中,IPCC表示,有“新的、更堅實的證據”表明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全球變暖“可能”由人類活動導致,這里的“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2007年IPCC發表第4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指出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人為活動“很可能”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這里的“很可能”表示90%以上的可能性,這種全球變暖對自然系統和社會經濟已經產生了非常顯著的影響。根據預測,未來100年這種全球變暖的趨勢還會進一步加劇,而且會對自然系統和社會經濟產生更為顯著的負面影響。要盡早采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來減緩全球氣候進一步變暖趨勢,減少對自然和經濟系統的影響。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開始被人們提出,并正在成為城市研究的熱點。

      2.概念

      低碳城市發展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排放處于較低水平。低碳經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

      3.低碳城市的構成

      (1)新能源利用

      面對能源危機,許多國家都在大力研究和開發利用“綠色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源、風電、水電的新技術新工藝。綠色能源可概述為“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狹義地講,綠色能源指氫能、風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電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廣義的綠色能源包括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氣、清潔煤和核能等。目前“綠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氣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將得到改善。

      (2)清潔技術

      循環經濟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清潔生產是從資源的開采,產品的生產,產品的使用和廢棄物的處置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們的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一個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減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02的排放。

      (3)綠色規劃

      城市能源消耗會直接影響到周邊區域的環境污染,城市規劃除了考慮單個城市自身特點外,還應結合城市所在區域和國家的發展戰略來進行考量。

      第一,產業規劃。在城市發展規劃中,要降低高碳產業的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藝、設備和企業的力度;提高各類企業的排放標準;提高鋼鐵、有色、建材、化工、電力和輕工等行業的準入條件。

      第二,交通規劃。低碳城市的交通戰略可從兩個方面實現:一個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數量;另一個方面是降低單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在這一點上,巴西的庫里蒂巴堪稱成功的例子。

      (4)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的建設包括:建筑節能政策與法規的建立;建筑節能設計與評價技術,供熱計量控制技術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術與產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應用等;推廣建筑節能,促進政府部門、設計單位、房地產企業、生產企業等就生態社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減少碳排放的進程中,綠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廣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城市建筑生態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1.生態建筑概念

      雖然“生態建筑”的稱謂自20世紀60年代就已提出,但“當前還沒有完整統一的生態建筑理論或被普遍認可的生態建筑的界定,生態建筑的定義和內涵,因不同國家的環境需求和價值觀念的不同而有差異。生態型建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追求建筑物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達到建筑與環境共生,更重要的是都以生態為基本指導思想,以達到人工環境的生態化。

      2.可持續發展理論

      在20世紀后半葉,人類經歷了兩次環境革命。第一次爆發于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們意識到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于是開始提出并關注環境問題。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了第二次環境革命,這一次被稱為具有“深綠色環境觀”的運動,重新界定和擴展了環境概念,其核心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可持續發展強調了兩個觀點:一是發展;二是發展是有限度的。因而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解決環境與經濟的矛盾問題,尋求其生態合理性,這種思想的視野是建立在全球整體環境上的。

      “低碳筷行動”

      3.城市建筑的生態轉型

      毫無疑問,城市建筑生態化需要依靠適宜的技術手段。當代建筑的生態化是一種整體的環境概念:“建筑環境不僅要以單體建筑的生態設計來進行改善,更重要的是還要在城市總體規劃與群體設計中奠定生態觀念,它不僅能改善城市物理環境,而且可以在景觀與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我們認為,系統環境觀下建筑呈現如下特點:建筑與城市空間的一體化;生態與技術的協同而不是排斥;依據生命周期理論,建筑作為一個過程而形成新的經濟觀;環境健康與文化功能的融合。

      【總結】

      能源轉型報告范文第3篇

      盡管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的節能減排努力令世人矚目,但是不敵能源消費總量上升,中國仍然成為世界第一大排放國,并日這一趨勢在“十二五”期間仍將延續,中國將進一步拉大與第二大排放國美國的距離。

      可以預料的是,中國在碳排放問題上承受的國際壓力依然巨大。與此同時,圍內經濟轉型的需求迫切。兩股合力正在推動中國向低碳發展轉型,然而,前面的道路充滿了一系列復雜挑戰。強度下降、總量上升:減排依然嚴峻

      我國“十五”時期能源強度快速上升的趨勢在“十一五”期間一舉得到扭轉,并實現19.1%的下降,節能6.3億噸標煤;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20.8%,減碳15.5億噸,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提高了1.8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增加了9億立方米。

      這是2011年11月9日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中國低碳發展報告(2011-2012)》(以下簡稱《報告》)最新出爐的一組減排數據。

      “這些數據看似簡單,但是它背后折射出中國為經濟轉型作出的巨大努力。”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表示。

      同時,中國已形成了低碳發展的政策框架和基礎。但中國清華人學氣候政策中心主任齊曄分析指出,這一基礎“仍非常脆弱”,“十二五”減排形勢依然嚴峻。

      齊曄進一步指出,如果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1億噸標煤估計,2015年中國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將可能達到84.6億噸,超過美國49%左右,這無疑將對中國的國際氣候談判形成巨大壓力。

      “強度下降與總量上升而形成的交叉型、剪刀狀格局構成了我國現階段低碳發展的基本特征。在這種格局下,‘十二五’實現能耗強度下降16%、二氧化碳強度下降17%的目標充滿挑戰。”齊曄表示。

      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難解近憂

      地方政府的經濟擴張沖動也對“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構成巨大威脅。《報告》指出,若各省區執行地方指標,2015年全國能耗將比執行中央規劃指標高出5億噸標煤、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出10.4億噸。地方與中央的能耗缺口在整個“十二五”期間高達14億噸標煤,約占2010年能耗的四成。整個“十二五”期間的二氧化碳排放缺口高達30億噸。

      中央和地方指標的差異也增加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11.4%目標的實現難度。齊曄指出,要實現“十二五”規劃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目標,最大挑戰在于能源消費總量的不確定性。若各省區執行地方指標,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需求將比中央規劃指標多5759萬噸標煤。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十二五”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設想,比實施GDP能源強度下降目標更為有力,但能源總量一方面取決于GDP能源強度下降的幅度,一方面取決于GDP的年均增速。

      根據目前各地區的GDP預期增速來看,即使實現GDP能源強度下降16%的目標,到2015年能源需求總量也將達到43.7億噸標煤,比2010年增長34.5%,相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將超過90億噸。

      張國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十一五”來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已經達到32.5億噸標煤,如果以這樣的速度發展,“十二五”能輕易達到40億噸標煤,超過全世界煤炭消耗總量的50%,對我國的壓力和挑戰十分巨大。尤其是最近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油價升高,制定能源消費控制總量很有必要。

      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次研討會上,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評論認為,能源總量控制是一項政策創新,可以為盲目追求GDP增速起到“點剎車”的作用。

      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就此評論認為,總量控制的思路不可取,應該更多關注質量的提升。

      據悉,目前國務院已責成國家能源局制定和測算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指標,并將分解到各省。然而,相關測算的基數和標準仍不明朗,張國寶坦陳:“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要和各個省區有很多的意見交換。”

      低碳轉型:基礎有待夯實

      在齊曄等學者看來,與“十一五”相比,“十二五”增加了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和森林蓄積量三個約束性指標,其導向性更強、指標更綠、目標分解更合理,但這將是一項更高難度的任務。

      個中原因是,在節能目標更高、指標力度更大,節能減碳空間減小、邊際成本上升的情境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并沒有改變,仍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出[J總量仍將上升,這些因素將對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形成實質性挑戰。

      各級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沖動,也使得未來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面臨巨大挑戰。

      此外,中國正處于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關鍵時期,公眾消費行為LE在發生劇烈轉變。《報告》指出,2010年與消費直接相關的建筑和交通碳排放約占社會總量的31%,與2005年相比增長了41%,快于社會總量的增速。齊曄認為,中國需要對公眾的消費行為加以引導和制約,否則,消費側二氧化碳排放的過快增長也將對低碳發展構成壓力。

      周大地認為,現有市場機制難以推動低碳發展,因為現在的發展是資本增值和擴張式的經濟增長模式,其目標依然是比拼物質消費水平。他認為,應開創推動低碳發展的市場引導機制和干預機制,推動改變世界經濟中不合理的價值分配和國際分工體系。

      能源轉型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發展結構;轉型

      中圖分類號:TU984.2 文獻標識碼:A

      針對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設的特點以及經濟發展趨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及跨越式發展將直接影響到這類城市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根據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特點,本文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跨越式發展方向、重點以及方式等進行了簡要論述。

      1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隨著現代科技與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問題成為了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能源消耗型城市在傳統能源開發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濟體系在能源不斷消耗下也正向著日漸衰落的趨勢發展。而能源消耗型城市傳統經濟結構使得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國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須加快自身經濟結構的轉型與跨越式發展。改變傳統能源經濟結構,以生態經濟為中心開展經濟結構的改革與轉變,進而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穩定目標。

      2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跨越式發展分析

      2.1 深刻認識能源消耗經濟現狀,為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轉型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

      針對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發展趨勢,我國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須認識到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特點。針對 能源消耗式城市的經濟特點進行經濟轉型,以此為促進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城市環保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針對能源消耗型城市能源開采日漸枯竭、經濟日漸衰落的趨勢,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須加快經濟轉型腳步。針對能源消耗型城市特點進行跨越式經濟發展,以此為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針對這樣的情況,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應對自身特點進行分析、對能源開采趨勢進行分析,以能源經濟發展趨勢為基礎科學地制定經濟轉型策略。以此為基礎促進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 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促進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轉型跨越發展

      在現代能源小型城市的發展中,能源開采、開發與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著很大的影響。生態環境受到的破壞使得城市宜居水平受到了影響,進而影響了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而招商引資工作直接影響到城市就業、城市經濟發展。通過對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態環境調研報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生態環境普遍不好。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以及我國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而生態環境的破壞進一步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城市生態環境破壞造成了城市粉塵、城市旱澇等諸多問題的產生。加上能源開采的日漸枯竭,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必須認識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建設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城市發展理念以及城市發展環境的分析中認識到能源消耗型城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影響。以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促進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結構的改革與轉變,進而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促進和諧穩定社會的構建。

      2.3 深入了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點,實現轉型跨越發展目標

      在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建設以及經濟發展趨勢分析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耗型城市轉型跨越發展是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的關鍵。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應從自身地域特點與生態環境特點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資源開發為基礎調動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經濟戰略的開展。以煤炭能源消耗型城市為例,經濟轉型應從自身地域特點入手。針對地域所在地的氣候特點、人文景觀等開發旅游資源。同時,以旅游資源促進綜合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開發城市特有資源、實現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跨越式發展。以鄉村游、植被種植與保護、特色資源開發為切入點,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結構進行改變,進而實現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

      2.4 加快上下游產業發展,促進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跨越式發展

      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轉型與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工作。受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較為單一。這樣的經濟結構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極易受到沖進,進而影響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針對這樣的情況,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與跨越式發展應從基礎工作入手。以能源消耗企業的上下游經濟為切入點,調動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活力。為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轉型與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通過能源消耗經濟上下游企業的發展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結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進而實現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以河津市為例,其原有礦產資源為原煤、焦炭、電、鋁等能源開采與消耗性加工方式。為了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河津市目前加快了產品深加工的轉型,以焦化企業轉型生產化工產品,鋁產品也是不再是原來單一的氧化鋁和電解鋁產品,而轉型鋁產品深加工等方式,實現了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2.5 以高新科技企業的引進為基礎,促進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跨越發展

      針對能源消耗型城市經濟結構特點,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跨越式發展應將高新科技作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主導方向進行引導。結合能源消耗型城市生態環境特點以及自身劣勢引入對環境要求較低的經濟體系以及經濟因素,以此為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奠定基礎。針對高新科技對環境要求較低的特點,能源消耗型城市應從高新科技企業的引進入手。以政策扶持、政策優惠等方式進行招商引資。以此為基礎促進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結構轉型與跨越式發展。利用高新企業特點促進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以高新企業實現能源消耗型城市科技含量的增長,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與科技技術的運用。

      3 注重城市服務工作水平的提升,促進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跨越發展

      在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轉型中,城市服務工作水平的提升對城市經濟轉型有著重要的影響。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更多的依賴于招商引資以及高新科技企業落戶,而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對這類企業的落戶工作有著重要的影響。現代能源消耗型城市應注重自身招商引資以及政府機構服務工作水平的提升。以服務工作為基礎促進能源消耗型城市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促進能源消耗型城市的轉型跨越式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在能源開采不斷推進的今天經濟發展趨勢不容樂觀。針對能源開采日漸枯竭的現狀,能源消耗型城市應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針對能源消耗型城市的地域特點以及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與高新科技產業,以此為基礎促進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在這一過程中,以城市自身特點為基礎、結合現代城市經濟發展戰略與策略,利用城市優勢以及國家政策導向進行能源消耗型城市的經濟轉型,為我國社會穩定、和諧社會構建、能源消耗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能源轉型報告范文第5篇

      關鍵詞:低碳經濟;經濟結構;轉型

      一、低碳經濟研究

      低碳經濟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雙贏的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的清潔利用,高效利用和低碳能源的發展;核心是能源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的概念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一)世界各國采取的行動

      英國政府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問題上始終十分積極,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英國利用稅收這一手段促使重工業能源用戶通過新的投資實現較低的排放。

      挪威政府在氣候信息方面進行長期投資,對可再生能源資源的開發給予明確、固定和長期的補貼,通過設立試點和示范項目來進一步開發技術創新,再根據環境激勵措施、政府采購和政府法規來全方位的保證低碳行為。 在日本堅持的三項低碳社會原則:減少碳排放,提倡節儉,高消耗,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和諧的自然和人類的關系。與能源相關的立法需繼續采取或修改,以適應日本的“低碳社會”的發展。 --!>

      (二)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中科院于2009年3月3日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即到2020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從報告中不難看出,我們國家雖然還處于發展中的階段,但是作為一個負責的大國,我國還是通過大力開展新能源項目,投資研究新技術、新型機器,利用金融行業的導向作用,堅決擔起淘汰落后產能,減少能耗,降低碳排放的重任。

      二、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一)我國經濟結構面臨的問題

      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問題:第一是在需求結構的失衡,經濟增長是依賴于進口和出口,消費者的作用在促進經濟增長中效果不明顯。第二是產業結構的失衡,生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第三是生產要素的結構性失衡,經濟增長依賴于高強度的生產投入,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低。第四是城鄉結構性失衡,城市發展和建設速度較快,農村地區的發展水平明顯偏低。第五是區域結構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發展速度較快,中部和西部內陸和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能力較弱。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經濟結構不合理,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效率低,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二)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相關建議

      1、重視我國的客觀國情

      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層次低是客觀的情況。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的現狀,不能盲目跟風。一味只強調發展高科技產業,將會背離中國資源與要素稟賦的產業政策,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會喪失。

      2、支持教育與社會研發

      教育與社會研發帶有公共性,私人部門很難在此方面進行支持,政府應充分發揮其特有職能。同時,社會研發與知識產權意識也是促使社會創新的重要因素。在科研項目上,應加大審核力度,合理利用科研經費,項目審批上應更注重科研的實用性。

      3、區域產業間合理的梯度升級

      把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結合起來看,實現生產規模最優,在兩個市場上都能保持競爭力。出口產業應有效利用東部大城市和大港口這類工業必然條件,合理規劃,采取合適的發展密度,避免盲目的不科學的向中西部遷移,均衡經濟發展。

      4、合理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充分意識到私募對于促進產業發展和產業調整的巨大作用,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推動發展轉型,產業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的過程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在新一輪的全球經濟調整過程中,政府部門應抓住機遇積極引導和支持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發展。

      5、外貿結構的合理調整

      如果要提高外貿的增長,甚至要改變外貿結構,要著眼于提高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產品及一般貿易的出口比重。政府必須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強調自主創新,大力發展附加值更高的服務業和新能源產業。(作者單位:東南大學)

      參考文獻

      [1] 尼古拉斯·斯特恩.斯特恩報告[R].2006-10-30.

      [2]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京都議定書[R].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1997-12.

      [3] 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R].1992-5-22.

      [5] 歐洲氣候交易所溫室氣體排放權市場研究[Z].http:///new/21602a21676aa2010/2010924majian11568.shtml

      [6] 英國政府.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英國文書局.[R].2003.

      [7] 付文軍.在應對危機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N].人民日報,2009-11-02.

      [8] 柯健.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J].北華大學學報,2010(3).

      [9] 項俊波.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J].理論參考,2009(12).

      [10] 華民.中國經濟結構到底出了什么問題[J].觀察與思考,2007(4).

      [11] 黃棟.氣候變化-低碳經濟與新能源發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9(6).

      [12] 徐瑞娥.當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政策的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9.(66).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首页|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99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裸体艺术|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全亚洲最新黄色特级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 | 亚洲国产成人爱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Av熟妇高潮30p|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色噜噜|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不卡动漫|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韩国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V在线播放| 色久悠悠婷婷综合在线亚洲|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