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引起經濟危機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鉆井施工 電氣設備 故障 保養維修
中圖分類號:O6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4-0016-01
前言
鉆井過程務必要保證電氣設備的穩定性以及操作規范性,設備維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免設備運行故障。鉆井施工過程中常常會發生電氣設備損壞的現象,更重要的是若是電氣設備發生故障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施工進度,導致油田生產進度變慢。怎樣能夠有限延長電氣設備的使用年限,降低電器設備損壞概率,鉆井人始終都以電器設備投入產出最大化為長期追求目標。作者認為在工作過程中應該重視設備的常見故障與缺陷,對所發生的故障原因進行進行仔細研究與分析,學習更多有關于電子設備的維修方法,并結合工作經驗對電氣設備進行檢修與保養,若是發生故障隱患,則應該仔細對其設備進行仔細研究,盡最大努力進行維修,最終達到有效壓縮成本的目標。
1.導致鉆井電氣設備損壞的原因
總結在日常工作所遇到的鉆井電氣設備故障情況進行總結與分析,進而得到以下結論:設備自身質量問題以及人為操作因素。
1.1 設備自身質量問題
設備在生產過程中并沒有經過嚴格的檢驗,殘次品進入到施工現場中,因此在使用環節中極其發生損壞。電氣操作工具質量沒有達到安全標準,經過對電氣事故的統計,操作不附和行為規范而導致電氣損壞的比例非常大,比如:使用扳手的尺寸、起子的大小,使用不規范都會引起電氣器件損壞的行為。
1.2 人為操作因素
操作人員沒有進行正確的規范操作,由于工期比較緊而忽略了正常操作程序。施工人員只依靠個人的工作經驗,憑借個人的能力而導致操作失誤,在完成操作之后并沒有進行認真核驗。操作人員沒有掌握完整的電氣理論基礎知識系統,無法對機器故障進行研究與判斷,也無法進行檢查與維修。施工人員并沒有明確操作目的,同時自己也沒有權力進行操作而越權操作,工作人員的操作事件過長,進而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不具備嚴謹的工作態度與敬業精神,從而電氣設備發生損壞。
1.3 設備維護維修方式不適
電氣設備若是發生故障進行維修的過程中,現場通常都沒有十分匹配的原件,而是粗略使用形狀類似的器件代替,進一步導致器件以及電氣設備在二次使用過程中發生問題。開關、刀閘、接地刀檢修、維護力度不夠,比如機械傳動機構銹蝕、卡死、周期性未上油使設備老化,或者觸點銹蝕,都會很大程度導致設備發生故障。
2.鉆井電氣設備實施三級保養方法
鉆井電氣設備具有以下保養規范:清潔,,緊固,調整,防腐。清潔,具體要求設備外觀和配電箱務必要保證沒有灰垢、油泥;,要求需要的部位應該保證油質與油量的標準;緊固,要求各個部位的銜接應該進行緊固;調整,務必要保證各個間隙、油壓、安全裝置調整合理;防腐,要求各個導軌面、金屬結構以及機體清除掉腐蝕介質的浸蝕及銹跡。
3.鉆井電氣設備損壞后的檢查維修方法
3.1 憑借經驗進行判斷維修
參照鉆井電氣設備故障的特征,對設備進行仔細的檢查利用排除與分析的方式對故障原因進行有效判斷,同時使用恰當的方式進行維修。比如:現場可根據電氣設備故障的大致部位、導致故障所發生的客觀條件、現場的機器燒焦的味道、保險絲的工作狀態以及是否存在漏油、漏點的現象。針對損壞的電氣應該盡最大的努力進行維修與試運轉,在試運轉的過程中務必要嚴格勘察電氣的狀態與工作情況,若是發生任何異常,必須要立刻關掉電源,停止工作,繼續查找原因。
3.2 利用工具設備判斷維修
維修電氣必然要通過相關的檢查工具,普遍情況下所使用的工具設備有:萬用表、示波器、絕緣測試儀和電橋等。在最近一段時間,電氣設備檢修工具與方法在持續的更新與進步中,陸續推出了很多新的故障檢測維修方法,比如:接地性能檢測。短接法:電氣設備電路以及電氣故障所發生的短路過載、斷路、接地、接線錯誤、電器的電磁及機械部分故障歸屬到短接法。在設備故障中斷路故障的頻率也是非常多的,涉及到導線斷路、虛連、松動、觸點接觸不良、虛焊、假焊、熔斷器熔斷等??墒褂脺y量電壓的方式進行故障檢測,也可以利用短接法進行檢查。其方法就是通過一個絕緣的導向,將可能發生故障的斷路進行連接,若是在某處連接,電路可正常工作,進一步就說明該處發生斷路。主要由短接法與長短接法所組成。
3.3 幾種常見電氣設備的故障檢測維修方法
變壓器故障檢測維修。變壓器故障重點都體現在繞組、鐵心、連接件及油質污染上。常用的故障檢修方法有:變比檢測法、ALL-Test法;電機故障檢測維修。正是因為機械與電氣兩個重要特性,怎樣在故障發生時,最為迫切的就是進行故障判斷,普遍發生的故障有:疲勞、磨損、斷裂以及點蝕。檢測電機故障的主要方法是峰值能量法和沖擊脈沖法。
結束語:
鉆井電氣設備發生故障是現場施工過程中普遍會發生的問題,怎樣才能夠保證在電氣設備發生故障的過程中,第一時間對故障進行正確的判斷,發現問題所在,進而完成修理,這個問題是施工人員與維修人員都普遍重視的問題,作者針對電氣設備的常見故障與檢測維修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同行也可以進行經驗交流。
參考文獻
[1] 宋濤.淺析鉆井隊電氣設備的常見故障及維修方法[J]. 電子世界. 2012(15)
[2] 凡華,尉龍超.鉆井隊常用電氣設備的維修方法與實踐總結[J]. 科技致富向導. 2012(05)
關鍵詞:企業危機預警 原因 管理意義
危機是指一種處于特別危險的境地或十分緊要的危險關頭。企業危機是指企業正在面臨著威脅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事情,處于危險境地。而企業危機預警則是根據整個行業和發展環境及企業的現狀,預測企業可能存在的危機,分析原因,找出解決方法,從而幫企業防范危機,規避風險,把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或控制其進一步的發展,以較少危機對企業的損害程度,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經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頻頻發生金融危機,不斷發生企業破產危機案。企業危機預警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關注和研究,建立企業預警機制迫在眉睫。
一、企業危機預警產生的原因
要建立企業危機預警機制,首先要分析、研究企業危機預警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以更好地促使企業建立企業危機預警機制。
(一)經濟全球化,競爭加劇
經濟全球化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出現,是指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等,世界經濟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一個全球范圍內的有機經濟整體。中國自2002年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WTO)之后,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也加入了經濟全球化這個行列之中。經濟全球化一方面為我國提供了追趕發達國家的機會,吸引和利用外資,發展高新技術,加速工業化發展進程。但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對我國的民族企業造成嚴重的沖擊,不少企業紛紛破產。另外,經濟全球化也增加了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如何在競爭激烈、波云詭譎的世界經濟市場中求得生存,這是所有企業都面臨著的最嚴重的危機。
(二)企業自身轉型、可持續發展需要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著許多轉折,怎樣才能力纜狂瀾,做出正確的抉擇,是每個企業領導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處理得當,企業就會穩步、持續地發展;但處理不當,“一棋不著滿盤皆輸”、“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例子也彼彼皆是,嚴重的甚至面臨著生存危機,并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如破產、倒閉等。如2004年大型國有企業河北淶源銅礦破產案件。淶銅是國家一中型銅礦企業,始建于1966年,1972年建成投入生產,經歷了30多年,到了2000年,資源枯竭,開始走下坡路。到了2004年,資源缺乏、拖欠員工工資,無法繼續運營,最終宣布破產。淶銅的破產并不只是因為資源的枯竭,更重要的是,國有企業在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仍采取傳統的人工開采技術,沒有更新技術,也沒有有效合理地開采,做到可持續發展。在多方面因素沖擊的情況下,沒有進行及時的轉型和改革,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最后只能破產。但是值得安慰的是,淶源縣委、縣政府在淶銅破產后妥善處理淶銅資產,解決淶銅職工工資問題,對淶銅進行了順利的改制。由此可見,企業在戰略轉折點必須加強危機預警管理,抓住機遇,完成轉型和改革。
二、企業危機預警的管理意義
(一)有利于加強企業領導者的危機意識
缺乏危機意識,危機即將到來卻全然不知,這是導致企業危機出現,危機程度擴大的重要原因。古語有云:“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在繁華興盛的時候,加強企業危機預警的管理,通過宣傳、培訓,加強企業領導者的危機意識,在危機尚未到來之前就可以根據相關征兆進行判斷,預測危機,采取相應措施。如摩托羅拉公司在2003年非典時期,因一個員工患了流感,就立刻啟動危機預警系統,采取相應措施,向社會捐贈、實行員工輪班制,隨時關注流感動態。抓住機遇,樹立了公司的良好形象。危機即是機遇,如何把危機轉化為轉機,首先取決于企業領導者的危機意識。
(二)有利于完善企業內部管理系統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生存,完善企業內部的管理系統非常重要。良好的危機預警系統有利于企業在危機到來之前就完善自身內部的管理系統。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危機預警機制,包括危機應對計劃和危機防御機制,從而對企業的各個管理活動進行有效的監控。其次,針對危機態勢,進行內部系統調整,如部門調整、員工調整、技術更新、制度改革等等,以適應環境的發展變化。只有不斷地完善企業內部管理系統,不斷地改革與創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因此,加強危機預警管理,有利于企業內部管理系統的完善。
(三)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
企業發展和國家發展一樣,也需要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企業無論是在初創期、成長期、壯大期還是衰退期,都要加強企業的預警管理,隨時分析行業動態、社會環境,監測企業的發展情況,以尋找企業發展機遇,及時進行轉型和技術更新。只有不斷地與時俱進,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企業才能做大、做強。
三、結束語
總之,目前的市場經濟就像一個巨大蛋糕,分的人很多。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分得一杯羹,企業就要各取法寶。建立完善的危機預警管理,加強企業領導的危機意識,完善企業內部管理系統,才能在危機到來之前,及時做出防范和處理,減少損失;才能未雨綢繆,化危機為機遇,做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芳. 論企業危機預警產生的原因及管理意義[J]. 中國商貿, 2010,(28)
【關鍵詞】 括約肌切開術;內窺鏡;膽總管結石;十二指腸狹窄;遠期并發癥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 in treating common bile duct stone or strictive papillitis, and then analyze possible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complications after EST. Methods We made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03 out of 158 patients who had EST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06. Results In the 103 patients, there were 13 cases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3m after EST), the incident rate being 12.6%: recurrent calculus of common bile duct in 8 cases, combined cholangitis in 6; cholangitis in 1; acute calculus cholecystitis in 2; residual calculus in 1 case; chronic pancreatitis in 1 case. Conclusion Endoscopic papillosphincterotomy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way to treat 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 Preoperative jaundice may be the risk factor inducing longterm complications after EST.
KEY WORDS: sphincterotomy; endoscope; common bile duct calculus; duodenal papillary stenosis; longterm complication
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梗阻性黃疸的診斷和治療中,其中對膽總管結石和膽管下端炎性狹窄的治療效果更是得到了一致的肯定。盡管EST這項技術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它仍會導致許多并發癥的發生。目前有關EST術后短期并發癥(0~3個月)的報道相對較多,而國內有關遠期并發癥的報道甚少。本研究現通過對我院近兩年來行EST手術治療患者的長期隨訪,對EST遠期療效進行評估,并對可能引起術后遠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EST手術患者共158例。跟蹤回訪至2007年8月,觀察時間8~32個月。失訪41例,死亡5例,死亡率4.3%;9例回訪患者系門診治療者,術后資料記錄不全被剔除研究之外。103例隨訪資料完整的患者,男40例,女63例,年齡16~94歲,平均(54.46±14.22)歲。其中診斷為十二指腸狹窄患者6例,剩余均診斷為膽總管結石而行EST術。術前有顯著黃疸者40例,急性膽管炎19例,膽源性胰腺炎16例,伴發十二指腸憩室患者16例。EST術前有膽囊切除術史者72例,其中22例同時行膽管探查、T管引流術。
1.2 手術設備 采用OlympusJFIT30型纖維十二指腸鏡,JF240、TJF240型電子十二指腸鏡,PSD10型電刀,EREBICC200型電刀,各式切開刀,擴張球囊,斑馬導絲,取石網籃,球囊,鼻膽管。
1.3 手術方法 術前常規準備,術中均先行胰膽管造影,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十二指腸狹窄患者單純行切開術;膽管結石患者結石直徑在1cm左右的均可用網籃取出,直徑更大的結石,可以先行網籃套石粉碎后逐一取出;并發結石性膽囊炎的膽管結石患者在行EST術后3d內行LC手術。術后常規治療。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處理基于SPSS13.0統計軟件包來實現。遠期并發癥與危險因素之間的關系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方法(具體賦值見表1)。計數資料描述采用百分比表示,統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表1 EST術后長期并發癥的21個可能危險因素與賦值
2 結
果
2.1 手術情況 103例患者均行EST手術。術中6例未取出結石,9例發現泥沙樣結石,余88例成功取出結石,結石直徑在0.1~2.2cm不等。10例第1次EST手術失敗,其中5例行第2次EST切開成功;4例繼續行開腹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1例因伴有巨大十二指腸憩室于術后8d直接行Rouxeny吻合。
2.2 遠期并發癥 103例隨訪患者中,出現遠期并發癥者13例。其中:膽總管結石復發8例,6例伴發膽管炎;單純膽管炎1例;結石性膽囊炎2例;膽管結石殘留1例;慢性胰腺炎1例。胰腺炎患者術后多次入院行抑酸、抑酶、消炎等治療,效果不佳,仍間斷腹痛,不能正常進食;1例膽管結石復發、急性膽管炎患者行膽腸吻合術,術中發現大量泥沙狀結石;2例膽管結石復發者再次行EST治療;1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行LC術。
2.3 統計分析結果 患者年齡、性別、術前是否并發黃疸、膽管炎、胰腺炎、生化指標、術前是否行膽囊切除、膽管探查術(是否有膽道的手術病史)、是否合并十二指腸憩室、膽管的直徑大小、膽石的大小、切開大小等EST術后遠期并發癥出現的可能危險因素,分為3組,分別和結果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術前黃疸是唯一可能引起EST術后遠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表2~表4)。表2 患者術前的一般情況與EST術后遠期并發癥的Logistic回歸分析表3 患者術前生化檢查情況與EST術后遠期并發癥的Logistic回歸分析表4 術中相關因素與EST術后遠期并發癥的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
論
EST被認為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處理膽管結石及十二指腸狹窄的方法,在臨床中已得到廣泛地應用。在并發黃疸、化膿性膽管炎和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EST更是被廣泛認可的首選手術方式。ANSELMI等[1]對并發急性膽管炎的膽管結石患者進行內鏡引流或開腹手術治療,結果發現,內鏡治療較傳統手術有明顯優勢,可明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但是,EST作為一種侵入性微創治療仍會導致許多術后并發癥的出現。我們大致可以按術后并發癥出現的時間早晚將其分為早期并發癥(
本文對我院肝膽外科近兩年來開展EST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了跟蹤回訪,對文獻上報道可能引起膽道并發癥的危險因素進行了逐項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除患者術前黃疸狀態外,其他因素均非引起并發癥出現的危險因素。但是,我們隨后對直接膽紅素按不同水平(1、2、3mg/dL)進行分層處理并進行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直接膽紅素水平高低對EST術后遠期并發癥的發生與否并無影響。這種矛盾的結果可能與我們統計的病例樣本數量較少和回訪的時間相對較短有關(國外文獻的隨訪時間大多在10年以上),有待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長時間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事實上,遠期并發癥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十二指腸括約肌功能喪失導致的膽道感染和切開部位瘢痕攣縮導致的狹窄。十二指腸括約肌是膽管和十二指腸腸腔之間的一道關鍵屏障,具有抗腸液返流和維持膽腸正常壓力梯度的功能。一旦Oddis括約肌被切開,膽總管的壓力梯度就隨之下降,腸腔內容物便逆流入膽管,從而造成了細菌的逆行感染,繼之增加了結石復發的風險。MANDRYKA等[8]評估了EST手術對細菌定殖、膽總管慢性感染、膽管結石復發的影響,結果發現所有EST術后患者膽道內均有細菌的定殖,大多數為革蘭氏陰性細菌,且都為多重細菌感染,細菌培養最常見的是大腸桿菌和腸球菌。而且,隨著EST術后時間延長,膽總管的寬度、細菌培養的數量及細菌的毒性也隨之增加。
由于EST術后膽道感染不可避免,許多人認為EST術后保留膽囊是導致遠期并發癥出現的危險因素之一。因為當膽管炎癥波及膽囊時就會導致膽囊炎和膽囊結石形成;膽囊結石掉入膽總管后就會導致膽管結石復發。但是LAI等[9]研究發現,膽囊切除與否對患者在EST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方面并沒有明顯的影響,因此認為預防性切除膽囊的做法是沒有必要的,只有并發癥確實出現后才可進行膽囊切除術。本組103例病例中31例在行EST術時膽囊存在,其中19例膽囊無病變,13例伴隨膽囊結石。對于13例伴隨膽囊結石患者,EST術后立即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無1例出現并發癥。而19例膽囊正?;颊邇H行EST術,術后3例出現并發癥,1例為膽管結石復發;2例出現膽囊結石,分別出現在術后16、18、24個月,其并發癥出現率為15.8%。但是,兩組統計分析無明顯差異(Fisher確切概率法,P=0.253)。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膽囊的存在并不會增加膽管結石的復發,相反還可以保證患者膽汁分泌的生理特點,減小術后消化系統的不適;同時,食物刺激引起膽囊收縮,膽汁大量的排泌還可起到膽道廓清的作用,從而有效的防止了結石的形成。
切開部位瘢痕攣縮導致再次狹窄,膽汁排泄通道受阻,并發癥也會出現。由于切開是瘢痕增生的直接原因,所以適當的切開方法和切口大小一直被認為是防止EST術后并發癥出現的關鍵措施。對于十二指腸功能(紊亂)不全的患者,為了防止膽汁淤積和結石的形成,一般要求對Oddis括約肌進行徹底切開[6];而對于狹窄的患者,則可進行的中小切開。葉麗萍等[3]發現EST術后出血、穿孔與切口過大有明顯關系,切口越大,對括約肌的破壞越大,發生并發癥的機會就越多;同時,切口越大,也越容易產生腸內容物向膽道返流,引起膽管炎、胰腺炎甚至膽管癌的發生。所謂“中小切口”,指切口直徑均小于隆起的1/2~1/3。這樣的切口既可以明顯減少EST手術短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又可防止膽管內感染的發生。我中心行切開的大小介于0.5~1.5cm之間,平均(0.9456±0.169)cm,我們認為切開的長度應以恰好拉出結石為度,對于過大的結石可先行網籃拉碎,切開通常不超過1.5cm,最遠切至距與腸壁交界處約2~3mm,術后效果良好。
另外,不同病因的患者實施相同的切開長度,遠期并發癥發生率是不同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單純膽管結石的患者較十二指腸狹窄患者EST術后出現急性胰腺炎和(再)狹窄的發生率低[10]。這可能是由于:①狹窄的患者大多合并括約肌功能失常,常規的中小切開并不能完全解除膽汁引流不暢的癥狀;②狹窄的患者切開后更容易形成局部的纖維組織大量增生,瘢痕攣縮,導致再次狹窄;③狹窄患者在針刀進入時較困難,反復的電切和探查導致局部嚴重的黏膜損傷,增加了瘢痕組織生成。但是,我中心對不同病因的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發現,十二指腸狹窄患者8例,其中1例在術后8月結石復發,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2.5%,和本組單純膽管結石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12.6%相比無顯著差異(P=0.9)。這和文獻報道的結果有所出入,其原因可能與樣本量太小有關。
總之,患者術前黃疸可能是影響EST術后并發癥出現的危險因素,其理論的可靠性還需進一步論證。引起遠期并發癥出現的根本原因為括約肌功能的破壞,膽汁引流不暢;十二指腸細菌逆行感染,長期膽管炎癥反復刺激膽道。從對我中心EST術后的病例回訪的情況看,總體的手術療效是比較滿意的,EST可以作為不同原因導致的膽道梗阻的首選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ANSELMI M, SALGADO J, ARANCIBIA A, et al. Acute cholangitis caused by choledocholithiasis: traditional surgery or 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 [J]. Rev Med Chil, 2001, 129(7):757762.
[2]陳幼祥,呂農華,徐萍,等. 內鏡下括約肌切開術的早期并發癥分析 [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6, 23(4):297298.
[3]葉麗萍,林敏華,何賽琴,等. 中小切口的括約肌切開術加鼻膽管引流在治療膽總管結石中的價值 [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03, 20(5):336337.
[4]楊河. EST并發癥發生率及危險因素探討 [J]. 中國內鏡雜志, 2004, 10(4):9495.
[5]COSTAMAGNA G, TRINGALI A, SHAH SK,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afte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choledocholithiasis, and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J]. Endoscopy, 2002, 34(4):273279.
[6]SUGIYAMA M, ATOMI Y. Risk factors predictive of late complications afte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bile duct stones: longterm (more than 10 years) followup study [J]. Am J Gastroenterol, 2002, 97(11):27632767.
[7]MASCI E, MARIANI A, CURIONI S, et al. Risk factors for pancreatitis following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a metaanalysis [J]. Endoscopy, 2003, 35(10):830834.
[8]MANDRYKA Y, KLIMCZAK J, DUSZEWSKI M, et al. Bile duct infections as a late complication afte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J]. Pol Merkur Lekarski, 2006, 21(126):525527.
這個危機往往是因為產品大量積壓,生產銳減,企業倒閉而引起的。它的形成主要是這些因素的影響:經濟政策錯誤;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自然災害;全球化的后果;金融政策錯誤。因此,我們能從中看出經濟危機實質上是一種比較嚴重的供需關系破裂。
經濟危機的原因可能是:
1、經濟政策錯誤;2、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3、自然災害;4、全球化的后果;5、金融政策錯誤。
有關經濟危機論文范文一:經濟危機經濟學論文
一、經濟學危機的表現
我們知道,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即使是經濟異常發達的一部分西方國家也不能抵擋經濟危機帶來的危害。經濟危機的來勢異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也沒有預測到經濟危機的發生時間以及它所帶來的損失。當經濟危機首次出現時留給部分發達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并且許多國家并沒有找到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措施。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經濟危機漸漸的蔓延到了其他國家,并且嚴重地阻礙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經濟危機的出現不僅僅影響了市場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國的失業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二、應對危機的經濟學的措施
(一)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相關政府漸漸的開始輕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也是經濟學出現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知道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主要來源,實體經濟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綜合國力。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減少國家經濟的損失,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并且還應該預測我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最后還應該借鑒國外部分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發展策略。另外,相關政府還應該頒布一些與實體經濟發展有關的政策,并且要將這些政策應用到實際中。
(二)國民經濟收入分配應該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貧富差距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明顯,在我國一部分地區,人們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無法解決,這是經濟危機發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我國,大部分的國民經濟收入都用在了工業的發展方面,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發展方面,盡管近幾年來,我國大部分城鄉的經濟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與工業方面的經濟收入相比,城鄉的經濟收入就顯得特別微薄了。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我們必須要合理分配國民經濟收入,將國民經濟收入適當的向城鄉居民傾斜,從而大大的減少我國的貧富差距,提高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進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以及綜合國力,最終極大的降低經濟危機發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我們知道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場經濟體制,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經濟才可以發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們必須要始終相信市場,相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為了盡快的消除經濟危機,恢復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國相關政府必須要認識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不斷改革和完善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加大市場的監督力度,不斷規范市場的秩序,從而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另外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優勢。
三、小結
經濟危機的出現給各個國家帶來了較大的損失,極大的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進程。但是,經濟危機的出現也迫使各個國家審視自己國家經濟發展的現狀,并且認識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實際問題采取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從而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眾所周知的是,經濟危機是國家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如果我們可以正確對待經濟危機,并且根據自己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相對應得解決對策,那么我們不僅可以消除經濟危機,而且還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進步。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經濟危機,并且采取相對應的解決對策,那么我們不但不能解決經濟危機而且會使得國家的經濟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有關經濟危機論文范文二:經濟危機背景下公共產品供給問題
一、關于世界經濟危機下對我國經濟問題的幾種看法
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次貸危機迅速變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全球范圍內眾多的基金公司、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紛紛倒閉,全球經濟進入嚴冬。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中央出臺了4萬億救市的計劃,制定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消費、刺激內需。各地方也積極配合政府的號召,各種刺激內需的方法紛紛出臺。然而中國經濟問題是否只是單一的內需不足問題,這種內需不足是否只通過簡單的刺激就可以解決?關于如何看待經濟危機背景下我國經濟發生的問題,目前有幾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是,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由世界或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數是最多的。第二種看法是,在美國經濟危機發生前,中國經濟就已經存在問題了。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就持這種看法。在他看來,由于中國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舊發展方式中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即使沒有這場經濟危機,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會出現問題。第三種看法是,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與世界經濟危機沒有什么太直接的關系,造成目前出口困難的原因與其說是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不如說是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社會學界的孫立平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第四種看法,即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即經濟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整體下滑,外部需求減少,出口困難;內因則是我國處于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的轉型過程,而這個轉型卻遲遲轉不過去,由此造成在外部需求萎縮的情況下,國內市場消化不了如此多的產能,整個中國經濟進入嚴冬時期[1]17。我個人基本同意孫立平教授關于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論述,但認為,這種內因更是城鄉二元結構這一結構性硬傷造成的畸形的國內需求市場。從這樣一個角度看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的問題,可以得出:盡管我們目前的問題是由美國的經濟危機引起的,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其實更類似于傳統經濟危機中的問題。故中國目前發展遭遇的困境,與其說是經濟問題,不如說是社會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體制造成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位以致農村市場需求發育不足的問題。
二、以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構筑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一直以來我國的主要目標就是建構一個現代國家所必需的現代工業體系。為實現這一國家目標,大量從農村汲取資源,通過農業稅、剪刀差等形式將大量的農業積累轉為工業積累,并采取城鄉分治的管理體制,即以戶籍制度為核心在城市和農村分別采取不同的政策和體制,實施城鄉不同、工農有別的國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從而形成了迄今為止還存在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這種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義務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產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經普及的醫療保障,農民居民卻只是最近兩年才享受到農村合作醫療的照顧,并且還沒有普及。另外,農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項重大支出就是教育,義務教育經費的不足,使農村居民自己承擔大部分的教育費用。這種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失衡,使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貧困群體難以獲得基本的公共服務,由此嚴重限制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提高。這種由于畸形的社會結構導致的內需不足,需要通過社會改造、社會改革、社會進步才能有所改變,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我們國家的今天就是要通過完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來完善社會結構、構筑走出經濟危機的堅實基礎。
第一,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是與農業生產過程直接相關的各類生產性消費,農業生產嚴重依賴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還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產品的邊際投資產出,農民可將節省的資金投入到其他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增加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擴大市場的有效需求,進而刺激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據測算,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對農業總產值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產出彈性系數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農業總產值將增加0.64元。并且,這個貢獻具有長期邊際收入效應[2]59。但是,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投入卻嚴重不足,就拿對農業生產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設施來說,改革開放30年來幾乎沒有進展。據水利部統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相繼建設各類水庫827座。而數據顯示,從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間,我國共建成大、中、小(10萬立方米以上)型水庫8.6萬座。截至目前,全國已累計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7085座。827對比87085,30年來我國農田水利一直處于吃老本的狀態[3]256。且這些水利設施多數年久失修,幾乎不能使用,每年數千萬畝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這一情況?,F在農村居民大多數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購買水泵、水管、電纜等設備,這一套下來要花掉兩千元左右,使種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區出現拋荒現象。這不僅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影響了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加大農村生產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短期就可見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決大量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避免失業危機,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金融危機發生之初,農業部調查給出的失業民工人數為2000萬。如此大數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為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而使他們被迫離開的鄉村,如果再沒有工作,就更惡化了他們的生活。如果利用這支龐大堅實的勞動力隊伍大力進行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可以為農村以后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另外,他們通過建設工作獲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費能力。有了工作,人們就可以對未來有一個穩定的預期,這客觀上也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穩恢復。
第二,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農村社會性公共產品供給主要包括義務教育、文化、衛生、醫療、體育等社會事業、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行政法律等。與生產性公共產品相比,農村居民享受到的社會性公共產品供給更是少之又少。可憐的九年義務教育到了農村地區也大打折扣,不僅教育條件差,而且農民自己承擔了絕大部分的教育費用。其它的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更是沒有。其次,在其它國家都是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卻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到,8億農民只能自己攢錢自己保障。幾十年來農村居民一直懷著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的忐忑心理,生活在小病靠挨,大病等死的處境里,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別有病,否則一人有病、全家致貧。另外,大多數農民沒有可以依靠的社會養老體系,老年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土地上的勞作和子女的供養。農村居民懼怕變老,懼怕生病。上學、醫療、養老成了農村居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使他們不敢花錢,也沒有錢可花。這不僅使農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更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在出口嚴重受阻,內需尤其是廣大農村市場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的情況下,建立惠及廣大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成為下一步經濟發展的關鍵。通常我們都會以為,社會保障要花錢,必須等到經濟繁榮、政府財政收入比較多的時候才有能力進行社會保障,這也是我們在社會保障領域經常聽到的聲音。然而,在30年代大蕭條中,美國的經濟狀況也很糟糕,政府財政收入狀況也不好,然而卻堅定的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結果社會矛盾不但沒有激化,反倒為走出大蕭條和美國之后的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什么會這樣?其直接原因是窮人借此度過了經濟危機,人們建立起了對未來的穩定預期,人們可以花錢了,這就解決了生產過剩和產品積壓的問題,而這恰恰是傳統經濟危機的重要問題。這同樣也是目前我國經濟危機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