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居住區景觀設計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居住區是城市整體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園林社區已成為現代城市居住區建設的基本目標。居住區景觀是居民活動的主要場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居住區的園林綠化亦成為城市綠化的重點。這便促使居住區園林景觀綠化的建設,園林小區綠化應從其綠化的作用出發,遵循綠化規劃原則,使居住環境適應現代建筑,滿足功能需求。
1、園林建筑的設計風格
中國建筑向來重視與環境的協調,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人工與自然融為一體。通過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園劃分為若干個景區。應用到現代的造園方式,把居住區功能分區,構建“親地、親水、親綠、親子空間” ,更適宜人們的居住。中國的風水學說熱衷追求的審美理想亦是求取自然天地與人的親和渾一。園林中的一切個體建筑與周圍山水、建筑景致相和諧,要相映成趣。
為解決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問題,中國園林建筑還應考慮自然氣候、季節的因素。因此,中國南北園林各有特點。總之,園林建筑設計要把建筑作為一種風景要素來考慮,使之和周圍的山水、巖石、樹木等融為一體,共同構成優美景色。而且風景是主體,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現代居住區建筑設計。一:優化住宅“群”的空間形態。規劃結構的組成,規劃綠地系統及其它景觀空間的完美銜接,景觀結合建筑、地形起伏等因素,將硬質景觀、軟質景觀、建筑空間有序地結合在一起。營造為緊張都市生活中的人們提供安逸、舒適、休閑的理想居所。二:增強居住建筑的可識別性特征。從歸屬心理講,人們都希望自己的住所與眾不同,可識別性是居民對于居住區環境的本能要求,利用植物造景,達到不同區域不同的景觀效果,形成自己獨有的景觀區域。三:改進標準化設計,實現居住建筑形式的多樣化。居住區的建筑群體應該既有統一協調的風格,又有豐富多樣的形式。四:推進居住建筑生態化。隨著人類對環境科學、生命科學、生態學認識的逐步提高,人類對于環境和生態問題的關注已經從哲學、道德和政治高度向科學和技術等實踐方面邁進。
2、山、水、植物在居住區園林中的設計及作用
2.1山體形式的設計
我國自然式山水園的顯著特點之一是無園不石,山水是園林的骨架。掇山、置石又是創造這一骨架的手法之一。古人總結的攝山、置石理論舉不勝舉。置石在園林空間組合中起著重要的分隔、穿插、連接、導向及擴張空間的作用。設計時要結合居住區具體環境,進行規劃布局、確定基本形式、體量、紋理,以及相應的植物配置、道路的安排、山石與園林建筑的空間關系。作為園區的指路石,園路的駁岸,擋土墻,踏步,以及室外自然式器設等,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又可結合造景,使居住區園林空間充滿自然氣息,營造和諧宜居環境。
2.2水景設計
一般而言,水景的應用須與庭園的風格相統一。自然式庭園中,水景的布置常以地形為依據,低洼處可掘土為塘,由高處設蜿蜒而下的流水道;而人工式庭園,水的布置規模較小,常被利用在主建筑附近。對水的應用,不論是作主景,還是作配景,布置時都應先考慮與環境的協調及對居住環境整個布局的作用。水景設計在居住區中營造親水空間,體現東方理水文化,營造出人們親水、觀水、聽水、戲水的場所。
在水岸種植的選擇上,挺水植物選擇以蘆葦、香蒲與野茭白為主,蘆葦、香蒲與野茭群落白植株高大繁盛,夏季生長勢佳,可建立成穩定的群落體系。寬水面效果處理,可種植以睡蓮為主的浮葉植物群落。金魚藻與苦草群落則可分布于有跌水、小瀑布的流動水區域,另外,香蒲、千屈菜、黃菖蒲適合淺水區種植,千屈菜、黃菖蒲也可旱地種植,在水景邊坡進行取點片植效果尤佳。
2.3植物的配置
園林植物的配置一方面包括視線內的構圖、色彩、季相以及園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如景石、水體、小品、游路等相互之間的配置。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選擇園林植物要以鄉土樹種為主,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以保證園林植物有正常的生長發育條件,并反映出各個地區的植物風格。同時也不能忽視優良品種的引種馴化工作。
在園林空間中,無論是以植物為主景,或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共同構成主景,在植物種類的選擇,數量的確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應強調主體,作到主次分明,以表現園林空間景觀的特色和風格。只有豐富的物種種類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觀,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也只有多樣性的物種種類,才能構建不同生態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更好地發揮人工植物群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果。
3、園林小品在園林中的應用及設計
園林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點綴、裝飾和美化作用,是從屬于某一建筑空間環境的小體量建筑,游憩觀賞設計和指示性標志物等的統稱。居住區環境形象設計的核心是引導“家園”形象的形成,有特色的園林小品適當的加以運用可以充實文化藝術的氛圍,反映居住區特色,點綴景觀。
3.1古典元素的運用
居住空間相對于其他城市空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安靜與祥和。因而居住區的規劃與建設要著重研究并確定合理的建筑空間尺度。此外,小區應有合適的規模,以利于配套和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增強人們對小區的歸屬感。景墻可靈活多變地構建空間,化大為小,又可將小空間串通迂回,小中見大,層次深遂,既是被觀賞的景物,又具有實用價值。
門洞、漏窗在園林設計中運用廣泛,它不僅使墻體造型生動優美,更使園林空間通透多姿。門洞、漏窗的外形多為幾何形狀,一般采用磚砌、瓦拼、木雕,洞內或空置,或裝嵌各種以花草鳥獸為題材的圖案,栩栩如生,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建筑小品往往是建筑群體構圖中一個不可分割體,作為美化環境、烘托氣氛、隔斷空間、裝飾陪襯主體建筑,供人們休憩和觀賞之用。如亭、池、廊、橋、漏茶墻、棚欄、華表、路壁、花壇、噴泉以及各種建筑雕塑等。雕塑賦予園林鮮明而生動的主題,提升環境空間的藝術品位及文化內涵,使環境充滿活力與情趣。它獨特的藝術造型滿足了人們視覺及精神需求等。還有其他元素等等。
3.2現代元素的融入
在居住區環境設計中,應該讓人工的痕跡少一點,自然的成分多一些,要塑造簡潔溫馨的視覺形象。如明代著名造園家計成所主張的那樣“相地合宜、構圖得體,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建筑形象應該是令人愉悅的,居住區的色彩總體上應是明快溫馨的,要創造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環境意象。
4、小結
居住區的綠化景觀,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而景觀設計的目標.就是將居住區的景觀環境與居民的生活有機融合為居民創造經濟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適、安全衛生和優美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國棟,劉立朋,隋藝等.中國園林建筑的作用、特點及設計中國園藝文摘[J].2010,8:109-110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設計,空間美感
一、建筑美感概述
建筑美感的本質有: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空間形式理論(Space Theory)、文化產物論(Kunstgeschiche)、比例(Porpotion)等四項①。但是這四項建筑美感教條非常明顯地是以理性物為核心的論述,缺乏主體人及其歷史相對應思維,“空間”成了無地域性及無差異性的普遍假設物既存的生活空間必定是在社會生活的現實脈絡中歷史地被建構而成,生活空間的存在更與生活者存在著微妙相契關系。個體美好體驗是構造空間美感的基本資源,也是形成特定時空情境美感經驗的資源②。
從美感的角度審視,當前城市社會生活審美慣習或者仍維系于統治與中產階級的美感品味,缺乏對社會階層所分殊出來的美感差異進行討論。又由于城市社會變遷,不同的美感形式正處于不可融合中而難以處理。本研究根據這一問題提出,經由文獻分析法對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空間美感進行分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生活空間美感經驗
思考居住區景觀設計地方性美感經驗,始終不能避免與建筑有關事務。建筑是人類所有事務的基礎,在文明初即已出現,極端的說沒有建造一事即無文明與文化。生活空間成了空間美學的基本會韻詞,內含著主體生活世界意蘊。一般空間美學關心的是空間的抽象形式與其美感,反而不是對生活者在其生活空間中,對材料、技術與空間用途、需求等的經驗加以探索。其實,空間的形成是形與形之間所形成的空間或立體材料內部結構的中空部份,能表現出形體的位置、方向、面積以及距離等。因此,空間本身不是設計元素,但空間美感卻是由原理及元素相互作用而創造出來的。
圖1空間構成的形式③
而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地方性空間美感,有必要建構于關乎主體意識對地方的認同感受上。它起始于地方地理形勢幻思與身體體驗,和著地方歷史事件與發生場景留存,確立其歷史階段與變遷,更因地方產業(尤其是農業與手工藝)前現代氛圍與植入日常結構的交往。[2]因此生活空間美感經驗必須是生活者的,于居住區景觀設計總體營造的推展中,仍需對生活者所體驗的、自我行為的好空間品質加以確立,形成一深具生活體驗或人文、風土的獨特詮釋,空間美感研究即屬這一范疇。
(一)材料、工法、結構形態與地方特質的相關性
發掘具有地域特質材料、工法、結構形態是塑造地方性最基本的要素。材料與結構形態不是一死的物品,而是與人身體和文化活動相互動的人文存在物,于生活者的主體意識中,因身體存在和文化活動,而對特定空間質材的可居性,有生活、活動向度上的深度詮釋。由風土思維所引用材料、工法、結構形態,造就了營造形式必須反映(生活)活動者身體的操作邏輯,而非機械操作的邏輯。這種品質由作為審美對象“材料、工法、結構形態”─“人體及其活動需求”─“生活形態”所合鑄的美感品質,符于身體空間性的美感書寫。④它們可以隨生活的變化而更易書寫,在身體對空間的感受更易去主導空間的美感呈現,而且對于營造一事更易形成一主體審美意識。對居住區景觀設計總體營造而言,可以期待這樣的審美意識進入社會及歷史脈絡中,對地方經驗形成一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的過程。
可居性的地方特質,正是一系列的歷史脈絡積淀著感覺結構,經營了所謂的地方場所,可用以抵抗現代性無地方性美感特性,從地質地勢、農業生產與鄉鎮生活形態、建物建造與公共場所經營、生活物品與手工藝到一切再現的創造,均與生活者身體,尤其是觸覺形成了地方性特有的“痕跡美感”。痕跡對審美意識而言,是領悟存在意義與在日常中了解時間深度回憶留念。日常生活中的痕跡于主體一如是記憶般,現實痕跡空間特性一如記憶劇場(theatre of memory),“歷史的榮耀感”與“對現實困境的克服”兩者,對于城市土地上的居住人們而言,均已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記憶的藝術(the artof memory)。⑤它可以促成人們有根性的情緒建構,有身份的自我認同與造象,并且形成人們對日常事務思維的前提。
(二)居住區生活結構產生的情境空間
空間意象把生活經驗的豐富特性貧困化,而現代營造空間的再現方式過于抽象,把空間中的人體簡化成單一特性的機能,致使空間不再是生活空間,而是建筑師的空間。使用者的空間是生活的,非再現的或想像的(conceived),與專業者的抽象空間相比,使用者每日活動的空間是具體的,也就是主觀的。
空間形式不是依據幾何分析而分類,空間形式是經由社會生活所需而被主體及其社會權力所建構與營造,事實上也因生活者對生活活動的自身參與,對空間的生活邏輯所需而討論共議創生的,生活空間形成了生活結構中平凡的、有意蘊的美感。尤其當這一生活結構與地方產業息息相關時,總是塑造著自然與人文相契空間地景。
日常生活中呈現空間,空間是具體生活與身體活動的一部份,詮釋理解這空間的主體感受,也恒是情境地、氛圍地呈現空間,情境常說明著主體世界的建構模式。當前建構居住區景觀設計美感在于召喚生活空間詩意品質,建構一屬于主體創造的情境作品,不可復制地根著于地方歷史世界中。所以生活空間不僅是一實質實體,和某人地方性活動而已,更是一精神心靈上的建構,它是生活者經驗空間的概念,并且經驗著與界定著日常情境,也稱為“情境美感”。它圍繞著家與居住區景觀設計空間經驗脈絡。⑥情境美感為生活者帶來熟悉的家鄉感受,一種善意存在的居住區景觀設計世界,尋找情境存在意義即是審美的深度。生活空間以地方意蘊為建構基礎,意蘊則引自于使用價值、行為詮釋或期待以及地方的符號。
三、景觀設計象征與時間性深度想像
城市本身便是人民的集體記憶;是與人為事實和場所密切相關的記憶,因此城市可以說是集體記憶的“場所”。如果視歷史價值為集體記憶,也就是集體性以及地域理念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借此掌握景觀結構、景觀獨特性以及城市建筑的意義。就實質空間的角度來理解,地方的獨特性與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集體記憶是結合在一起的,涵蘊了天地人神四元的場所精神。
(一)象征性詮釋溝通
符號象征的互動是社會生活中的一項對話,使得寄寓于日常中的我們,得以經驗生活的流動、發展、創造、變遷品質,象征建構更促成主體意識內在與外在相交融。而時空的主體意識因社會生活歷程而建構,社會建構的場所是空間景觀地景與認同間建立關聯,詮解符號于生活世界的社會性中建立了其時間性的認知。
象征符號的創造是意圖令生活空間,因主體的經驗與思維同一于意義詮釋與想像中,它則又涉及到形象思維(imaged thought)的處理,對事物的具體印象以創造的想像,顯現于日常生活中。這顯現的象征符號帶著其獨有的意義時間性。“時間”概念揭示人類生活及其在文化歷程中的語言文字的“沉淀物”和“結晶”的內在含義,意義的時間起著一種時間性的運裁作用,使得在傳統中“儲存”的“沉積物”又浮現出來并流傳著,同時又使“解釋的時間”得以滲透到傳統的內在結構,給予一新的作用,換句話說,“意義的時間”的實施,使得傳遞的時間真正地流動起。又使解釋的時間獲得更新。
象征符號所戴負的形象及意義,因著時間的傳遞與解釋,促成了主體審美資源的靈感來源。唯城市的生活空間因歷經數次的被殖民經驗建構空間的主體意識薄弱,可謂象征詮釋尚未成形,美感經驗也未被記述與發掘,而目前的困擾轉機正是自我認同的象征創造與日常生活空間、身體感觸與姿態的合鑄,形成特殊的地方性,尤其是原初體悟的空間景觀;地理形勢與自然傳說的互鑄,是將城市山川平原引入“城市生活世界圖像”,并鑄成城市形象的場所象征,鄉鎮聚落的成形在歷史社會的因緣、生活空間與經濟地景是根著本土的鄉土風貌,聚集公共空間與宗教界域、繞境儀式有著身體姿態與信仰結構的神圣境域。對諸此的美感經驗記述與詮解是城市邁向空間美學必要作為,因為每個人或每個地區共同體對自己的生活過程和生活經驗的認識,是在自身生活的記述中,即(空間)“自傳”形式中表現出來的。
(二)時間性想像重構
時間原本于社會生活中,扮演變遷、過程與主體記憶的綜合表現,時間本系審美一維。然而,于現代性的生產中,時間反而金錢化地與空間扮演商品資本積果的社會權力一,因此時空基于商品生產經由社會實踐的組織而被定義著。時空的審美特征不論前現代或現代社會,均以社群共同體的生活實踐記憶,被標幟與具體化。時間性的具體化上是空間顯現與流動的景象,透顯著共同體的記憶、生活慣習、自我行為、生活建構與生存心態。所謂的時間性想像重構是針對城市社會變遷中,主體性尚未建構,有必要重新確認城市社會變遷過程中“歷史圖像”。
時間過程于日常生活雖然有結構性重覆,可是由于每一時刻獨特性系來自于個體與社群社會實踐與社會關系的具體情境,它既可成為社會權力資源,也可成為審美資料。確定歷史階段的社會意義并再現為“審美圖像”,系幫助認知歷史意義與自我認同的必要行為,它成了情緒、感知、感性與想像投射的地方、確認每個地方、鄉鎮社會實踐中的時間圖像,便在于一方面建構象征符號,一方面重繪歷史圖像。由并時性清晰形象思維積累成貫時性歷程想像,促成歷史復詮審美的精致化,老照片即有這一審美特質。
時間性想像重構也在建構城市歷史社會現實的人文性,關于本土特性的氛圍(aura),它涉及了感覺意象(sensuous image),身體語言的復蘇,擬態的歡慶紀念,尤其是具有說故事的效應,使得空間的審美更豐富更具意向性。啟蒙時代的地圖羅列了所有幻思與,一如任何經驗的符號均涉及了當時代生產,也變成了抽象與嚴謹的機能系統而反映于空間中的實質秩序。在刻意圖建構城市地方與居住區景觀設計美感的同時,擴大地理解城市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現實,是重新考掘美感經驗的必要取向。
結論
重新考掘過去生活的歷史圖像就象在喚醒集體記憶,對流逝時光的氛圍進行無聲的發音,意在投射當下主體審美意識的想像,構置一可回歸的精神處所,并且神入于過去生活光景的獨特體驗,形成因歷史過程、地方現實、人物義氣所合演的記憶劇場,將空間美感植入當前生活結構中。在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空間美感部分,我們必須重新考掘過去生活的歷史圖像,投射當下主體審美意識的想像,構建景觀上可回歸的精神處所,形成因歷史過程、地方現實所合演的空間美感。(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高華,徐輝.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初探[J].山西建筑.2010
[2] 蘇凱勇.小議居住區景觀設計[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
[3] 陳媛,王玉華.居住區景觀設計[J].山東林業科技.2009
[4] 韓朝暉.對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思考[J].美術大觀.2007
[5] 馬一科.居住區景觀設計新趨勢[J].民營科技.2007
注解:
① 高華,徐輝.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初探[J].山西建筑.2010:26-28.
② 蘇凱勇.小議居住區景觀設計[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11-14.
③ 圖片來源:本研究作者拍攝。
④ 陳媛,王玉華.居住區景觀設計[J].山東林業科技.2009:14-16.
關鍵詞: 現代城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生態性;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居住區綠化是城市綠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伴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綠地。隨著住宅建設高速發展和擴大,市民對人居環境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居住區綠化在城市園林綠地中比率日益增大,水平不斷提高,成為城市綠化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閃光點。筆者結合多年從事園林規劃設計和施工的實踐經驗,就如何做好居住區景觀建設作了探討。
1園林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分析
1.1 園林景觀特性
園林作為一種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觀,藝術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對人類生理、心理的影響是有積極意義的。園林景觀生態學在景觀層面上來說,強調的是對人的作用,中國的古典園林側重于意境的渲染,而西方的園林側偏重于美學視覺效果。
園林景觀作為游覽區域,必須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以園林學、美學作為景觀規劃的指導,圍繞游覽、教育、休閑度假、娛樂或環保為主題展開。在景觀創意、內涵、表現形式和視覺形象方面均形成獨特的表達特點,滿足人們的視覺親歷和心靈感受。
1.2 園林景觀的生態特性
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貯存于植物體內,這一過程是生物圈與太陽能發生聯系的唯一環節,也是生物圈賴于生存的基礎。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既有自然的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組成要素,而園林系統則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凈功能的組成萬分,在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美化景觀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園林設計目的,是為了創造人類理想的家園。無論是人工建造的園林,還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天然財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種生命的存在,能夠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循環。近些年,人類在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中越來越多地考慮園林的這一生態特性。
生態園林,是根據植物的共生、循環、競爭等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地將喬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個群落中,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共同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復層混交的立體植物群落。
2現代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居住區環境從設計理念到營造手段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縱觀近年來居住區環境設計及建設,仍存在一些間題。
2.1 居住區綠地水平低,未達到國家標準
目前, 我國城市人口集中,城市土地短缺,居住區綠化覆蓋率很低,有些未改造居住區幾乎沒有綠化條件。因此,綠地水平低是居住區建設的主要間題,絕大多數小區都沒有按照國家規定預留綠地,未能達到《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所要求的新區建設綠地率不應低于30%的水平。
2.2 軟質景觀與硬質景觀嚴重失衡
園林花卉植物是園林綠化中的主要造園和造景要素,園林景觀設計工作者的園林植物造景意識不強。在十分有限的可綠化空間里,不是以植物造景為主,卻硬是加上亭臺樓閣,假山疊石等無生命的景觀,使居住區本已嚴重失衡的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的比例更加嚴重失衡。他們沒有從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角度對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設計,沒有考慮城市綠色空間應具有的多樣化功能而是注重美觀和造價以求較高的取費標準,注重硬質景觀在圖紙上的豐富表現,以求迷惑市民和迎合房地產商的快、新、超越的心態圖。片面追求硬質景觀的結果,使人們所期望的自然環境和寧靜愜意的社區氛圍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2.3 選用樹種、花卉不當
居住區綠化要適地適樹,盡量選用有觀賞價值的鄉土樹種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綠化費用,而且還有利于管理養護閉。園林植物都有特定的生態習性,在適宜的生態環境下才能最大發揮其景觀綠化效應,由于居住區居住樓的方位、數量和高低不同,居住區周圍的土壤環境各異,形成了許多特定的生態環境區域,因此, 必須根據這些特定的小生境和園林植物本身的生態特性,對居住區周圍進行綠化設計、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但在現代居住區景觀綠化過程中,許多園林工作者缺乏對實際的生境和植物的生態特性作系統分析,導致綠化造景過程中植物選擇和配置不當,進而影響景觀效果,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如一些房產開發商為了追求新異和增強買點,不顧植物生態特性和當地土壤條件,盲目引進熱帶棕擱, 搬遷名木古樹,貪大求古,最終導致成活率很低,不僅沒有達到景觀綠化的效果, 反而還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
2.4 形式單一,未能形成多層次的立體綠化
植物群落是創建綠色空間環境的基礎,但在現代居住區景觀綠化過程中 有過分追求大面積草坪的傾向,導致不能形成多層次的穩定的復合生態群落系統, 雖然有較強的觀賞性,但實用性卻很弱。而且草坪的管理費用是一般喬木、灌木、藤本、草本組合綠地的3~5倍,而其發揮的生態效益則是同面積復合群落的1/4 閣,這直接導致經濟和生態效益上的不合算。
3 現代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發展趨勢
3.1 強調回歸自然,追求景觀設計的生態性
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發展的基本戰略。如今人們生活和工作壓力增大,人們的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健康受到極大威脅,生態、自然無疑是一劑良藥困。營造和諧健康綠色生態的園林景觀,構建人與自然結合的包括社會、文化和經濟在內的復合生態系統,將自然引入社區,引向居民,使居民親近自然,融入自然,將是現代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整體發展趨勢。
3.2 重視景觀設計的整體性
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是在有限的地塊空間創造最優化的和提供滿足人們生活活動的空間景觀環境,這種景觀源于景觀的整體效果的體現。因此,整體性是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靈魂”,設計過程中不能把各個組成空間割裂成片段。通過居住區的綠地設計,構造小區的整體景觀形象,保證彼此間的協調,形成自然、優雅、有序的社區景觀環境。同時,設計過程中還應將局部的居住區景觀設計置于較大的城市區域節點來考慮,這有利于城市特定場所環境的創建和園林景觀總體格局的完善。
3.3 注重綠色健康理念
健康是人們對居住區綠化景觀的基本要求,隨著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 其設計朝著健康綠色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在植物在四季常綠的基礎上,盡量實現果化、藥化、綠化、香化等方向發展。果化就是多種植壽命長、景觀效果好的果樹,如批把、石榴、銀杏、柿樹等。藥化就是多種植有藥用價值的藥材,如杜仲、香樟、麥冬等。綠化就是注重常綠植物的合理搭配,使居住區周圍的喬、灌、草盡量常綠化。香化就是多種植花期較長、四季飄香的植物, 如桂花、桅子花、櫻花等。總之,現代居住區綠化要求做到盡量運用植物的姿態、體形、葉色、花期、花色以及四季葉色的變化等因素,保持居住區周圍綠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 并同時注重植物的色相變化,從而提高綠地的藝術效果,創造一個優美的環境。
3.4 注重人們的情感滿足
當今社會物質已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需求已得到相當的滿足,并開始轉向精神需求和情感享受。而居住區綠地景觀則是一個重要的人們舒展心靈和情感享受的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必須以人為本,必須體現
居民對周圍景觀綠化的情感需求。而這種情感需求又體現在安全需求、舒適需求、認知需求、交往需求和回歸自然需求等方面。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質量優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因此, 關注居住區綠地綠化質量已成為當今住宅建設的發展趨勢。建設富有特色和個性的居住空間環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們每個設計者在規劃設計時不斷創新,不拘泥于前人的成見,不囿于已有的經驗,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夠創造出自然、親切、優美、舒心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關鍵詞:居住區環境設計;尋常景觀;景觀設計;特色設計;可參與性
中圖分類號:S731.5;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168(2016)01-0148-05
Abstract: Here, we used the scenery designs of Kunming Transit City plot number 7-3 as an example. Through parsing the project′s background and analyzing the project′s perception, we put forward the core concepts and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projects overall design, individual sector designs and characteristic designs. The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returning to the land” and understanding “prolific beauty” and “weed beauty” were then annotated, with the aim of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ordinary scenery” in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and also advocating designs for commoners, designs based on the public and service for the people in today′s world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design; ordinary scenery; landscape design; characteristic designs; participatory
1項目研究背景
居住區是居民每天生活、相互交流的重要場所,其環境品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幸福指數和身心健康。隨著城市進程加快、社會階層分化,居住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人們對美的理解與喜好也呈現多元化特征。住宅景觀風格呈現出諸如“歐陸風”、“海洋風”、“東南亞風”等風靡一時的題材形式,在這些“外來主義”鋪天蓋地襲來時,人們早已迷失了自我。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挖掘尋常事物的景觀價值,探討一種景觀設計的新視角――尋常景觀。以實際項目為研究載體,尋找如何拉近景觀環境與居民的距離,追求設計為平民化時代而設計,挖掘景觀的可參與性,而非普遍意義上的觀賞性、純美化性景觀的設計途徑。
2項目認知分析
2.1區位認知
昆明市五華區“崗頭村”城中村改造項目的7-3號地塊位于龍泉路北三環外,由項目地經高速公路可北至成都、重慶,東達昆明長水機場,南通緬甸、越南,西至拉薩等地。“中天城”7-3號地塊居住區總用地面積為61 218.3 m2,背倚地塊9長蟲山森林公園主入口緊接昆明市區主干道―龍泉路。
2.2項目規劃條件及現狀分析
2.2.1規劃文件分析
“中天城”7-3號地塊居住區總用地61 218.3 m2,凈用地60 204.2 m2,居住用地60 204.2 m2,居住戶數920戶,居住人數2 944人,綠地面積為27 469.1 m2,綠地率45.6%,容積率1.71,建筑高度60m;建筑定位為原居民回遷用房。
2.2.2場地現狀認知分析
車庫頂板綠化多;場地原有地形遭到嚴重破壞:場地已全部做“三通一平”工程;場地建筑朝向統一為坐西南朝東北。
2.3項目地理信息調研分析
2.3.1高程、坡向分析
1)場地高差變化大: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總高程差約45.5 m。
2)場地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整體倚靠西北長蟲山,向東、東南放坡接龍泉路。
3)臺地式地形:場地整體呈梯臺狀地勢,中央三塊綠地平坦,整體坡向以東向、東南坡向為主。
2.3.2日照分析
1)場地夏季中心景觀區和東面、東南面光照強―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場地遮陽。
2)場地冬季西南面和南面光照充足―該地應充分加以利用,設置康體活動場所。
2.4項目使用主體分析
崗頭村城中村改造項目7-3號地塊為原城中村居民回遷用房。基于居住主體――原城中村居民組成成員的復雜性,其文化層次的參差性、職業構成的多樣性、普遍城中村居民無專業職業技能、無穩定工作等特點,如何營造出一個能使居民充分參與其中的環境景觀成為本次設計的一大挑戰(圖1)。
3項目設計
3.1總體景觀定位
通過對設計市場現狀之辨析,項目規劃信息之認知,居住主體人群心理需求之定位,擬定本項目的總體景觀定位,即營造一個平民化、尋常化、體驗與參與性極強的居住區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居住主體之特殊性,使之能在該環境中很好地生活,而非純觀賞、展示、游玩場所。設計上應體現出尋常之景觀、參與性之景觀、生產性之景觀。
3.2設計理念
3.2.1人文需求
城市化帶來的污染和綠地減少困擾著現代人。對使用人群的內心需求作了分析,結論充分表現出現代人對“回歸自然”的渴望以及對自然美的崇尚。未來業主對自然、健康、綠色、田園等的需求理應成為設計追求的目標。
3.2.2周邊條件
場地周邊作為城中村待開發地塊,環境凌亂泥濘。昆明目前也有形成一定品牌效應的地產作品,但多以“拿來主義、外來主義”為切入點,或者掘地三尺,構建一個個假古董居住區等“異常景觀”。本案應對策略:磨平浮夸的線腳,剔除繁瑣的裝飾,倡導“尋常景觀”之詩意,在整體定位上突出獨特性及唯一性,以提升本案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3.2.3場地條件及設計策略
以場地地理信息系統為設計依據,設計遵循場地適宜性分析成果。場地設計策略: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用科學手段分析、利用場地自然資源,與土地建立友好關系,倡導“豐產之美”、“野草之美”。
3.2.4核心理念辨析
在詩意棲居上,避免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無病。尋求如荷爾德林的《人,詩意地棲居》中“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的尋常棲居。在回歸鄉土方面,其誤區有:“回到過去、回到鄉村,回避問題,消極遁世”。力求發展易成活、養護成本低的鄉土景觀,能與本土文化完美融合,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和思想。對于豐產之美,誤區:“大型產業基地,專業農場配置”。體現食物生態安全意義、親子體驗教育意義、二十四節氣之展覽意義。在野草之美上,誤區:“消極反規劃,類似元素叢林之野味”。要尊重自然萬物,尊重植物自身生長習性,構建系統化生態系統體系。回到土地問題上,反對浮夸之線腳,非人之尺度,磨砂自然生態系統之機能。倡導以GIS系統為依據,善待自然生態系統之機能,借助生態系統之機能為人類做工,造福于民。景觀之零成本、低成本――有回報、高回報。反對慶宴式之奢華、城市化妝舞會式之浮夸,倡導如乾隆皇帝所說“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的價值觀和景觀審美觀。
4總體景觀設計
4.1景觀結構
由景觀構筑物層+場所空間層+水景系統層+路網系統層+田網系統層構成了整體景觀1個景觀主軸、3個一級景觀節點、3個二級景觀節點、4個三級景觀節點(圖2)。
圖2 景觀結構分析與道路組織設計
Fig.2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is and roads organization design
4.2景觀道路組織
依托小區規劃道路,設置三級景觀游步道和主軸景觀橋,將居民從每個單元入戶口與小區主干道串聯起來,方便出行與游覽。
4.3景觀總平面圖
在總體設計中以17個節點景觀設計來體現尋常景觀價值:1)居住區主入口;2)居住區次入口;3)入口商業廣場;4)康體廣場;5)跌瀑水田;6)油菜花梯田;7)索橋棧道;8)交換廣場;9)彩虹橋;10)中心水景
;11)雨水花園;12)體驗田;13)種植示范田;14)果林田;15)野草梯田;16)兒童娛樂;17)宅間交互空間(圖3)。
5分區設計(重要節點設計分析)
5.1入口商業區和康體廣場
1)巷口生活:該區域方案設計應充分體現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體現設計為平民化時代而設計。
2)瓦爿故事:巷口文化展示,勾起場地之文脈故事,提取華夏五千年農耕文化之元素載體,體現設計為文化傳承、教育展示、尋常生活而設計。
3)芳草萋萋:解放腳下之土地,尊重場地自發生長之芳草,倡導野草之美、自然之美。
4)康體健身:把人吸引到戶外來交流、健身、休憩(圖4)。
5.2跌瀑野草水梯田設計
為利用此區域近8 m高程,效仿云貴高原上千百年農耕文化中先祖們與土地之間友好相處之產物―梯田,順著等高線做臺地景觀處理,加以流水跌瀑,使之形成很好的跌水爆氧效果;同時加以原木棧道搭建起居住區快速進入通道,縮短景觀與居民的距離(圖5)。
5.3油菜花梯田設計
盡量保持場地之原有地形,順著等高線建擋土墻,形成油菜花梯田(圖5),為居民提供美麗田園風景的同時,又具有高回報、高產值,與消費型景觀徹底說再見。倡導如乾隆帝詩句所言“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
5.4中心景觀區生產性景觀設計
倡導回到土地、回到生產、豐產之美的人地關系理念,叩問華夏五千年農耕文化的積淀,進行生產性機理設計。萃取大理方田、洞天湖圩田、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之田制機理,融入現代人之生活交流習慣,對雨水進行收集再利用,發展生產、娛樂、休閑、康體活動等人地環境行為。使之形成由雨水花園、種植體驗田、種植觀景田、果林田、康體廣場、兒童游樂場、觀景盒等單元組成的居住區中心景觀區。此中心景觀區有別于傳統中心景觀設計做法,它將充分帶動居民參與其間,具有極高的生態意義、教育示范意義、增強人文關懷意義、鄰里交互意義等(圖6)。
5.524節氣種植體驗田設計
打造開心農場、親子體驗農場、生態蔬菜種植園等新都市鄉土體驗景觀。把租賃體驗莊園搬到家門口,使居民能體驗耕作過程、管養過程,體味收獲之喜,建立鄰里關系。
5.6交易與交流廣場
以物易物、以錢易物之生態種植成果交易、交流互動場所,增強區內居民間的交流互動,建立起鄰里交流平臺。此區域之小商鋪間管理用房構筑物設計,提取云貴高原傳統民居建筑形式,營造“屋舍儼然”的居住環境效果(圖6)。
5.7彩虹橋設計
思考解決3塊中心景觀區間13 m的高程差,加強3塊景觀區之間的聯系,搭建起主軸景觀的快速游覽觀光通道。彩虹橋自由穿梭于果林、田野間,自然成趣(圖6)。
6項目特色設計分析
根據該項目設計出發點:發掘尋常景觀文化價值,拉近景觀環境與居民的距離,讓居民完全參與其中;伴隨24節氣的更替,居住區環境景觀也將隨之更替變化。因此,在中心公共景觀區的植物設計與水體設計方面提出特殊設計策略。
6.1植物規劃設計策略
充分遵循核心設計理念,提出設計原則:1)適地適樹;2)遵循養護零成本、低成本―有回報、高回報原則;3)發動居民參與到居住區景觀植物設計中來;4)總結、分析、整理出24節氣作物輪作循環表,以此作為參考來進行種植設計。
6.2中心景觀雨水花園設計
珍惜自然饋贈之資源―雨水,對建筑屋頂雨水、道路雨水等進行收集,匯入雨水花園,通過水生植物過濾凈化,溢出管接景觀用水補給管,使雨水慢下來,取代傳統市政管網快速排空雨水的做法,為蟲鳥、水生植物提供生長空間,擴大生物圈模式。
7小結
如今,在人居環境中依然存在諸如景觀過于形式化、可參與性低、人文關懷缺失、本土文化缺失等問題,探索景觀設計新思路,挖掘尋常景觀價值,注重景觀的人為可參與性,不斷嘗試與創新,才能不斷地為景觀設計注入新生命。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李迪華. 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關鍵詞:城市;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owing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growing urban residential district for a liv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requirements, so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Settings has become necessary. This article is to residential distric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main points of the given analysed.
Key words: the city;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住條件也日益變化,從開始的“買房子”到現在的“買環境”,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也越來越多。把家安在公園里、安在大自然中,已經成為人們更高的追求。這些新轉變的出現對住宅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講求生態園林景觀設計:
1.1因地制宜:對住宅所在地的條件進行合理的利用,包括植物結構、地形、地貌等,這樣不僅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因景觀改造而產生的成本投入,還能使園林綠化工作具備更加濃郁的鄉土氣息,讓園林植物能夠健康的成長起來。另外,在進行生態園林景觀設計之前,設計人員也應對當地人的生活習慣進行了解,以便使設計具有更多的人性化內容。
1.2 以人為本:園林景觀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為小區居民提供一個可供休閑、娛樂和交流的場所,而以人為本,則是要求生態園林景觀設計要使居住氛圍充滿生活氣息,實現統籌規劃、景為人用的設計目標,讓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的居民都能夠從中受益。
1.3 有所創新:生態園林景觀設計與其它的規劃設計一樣,只有在繼承現有風格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才能突出自身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創新也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除了要求設計者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外,還要求他們能對這些知識進行靈活、合理應用。在設計過程中,工作人員應注意對有關主題和風格進行創新體現,力求將本地的文化、民情、習俗等內容與園林景觀融合在一起。另外,在建材的選擇上,也應盡量選擇那些生態環保的園林景觀構成材料。
2.注重歷史文化:
特色是綠化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根據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及氣候特點,居民生活習慣和對戶外活動的要求不同,作出不同設計。對于安陽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都。有文字的起源地、周易易經的發源地等等。這些厚重的歷史文化畢竟也形成了較為特殊的園林景觀風格,將歷史融入景觀中讓人們身臨其境去陶冶自己的情操。
3.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
由于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風沙大,因此綠化首先從防護功能出發;夏季應考慮通風,遮陰降溫的作用。樓間綠地應有足夠的遮陰喬木。其次,為了方便居民的戶外活動,在空間組織上應考慮不同年齡段居民的需求;在道路,小廣場的安排上,還必須考慮日常生活上的行動方便以及突發事件發生后的防災及人員疏散問題,因此綠化種植不應阻礙交通。例如:重慶龍湖 “香樟林”小區保留和適當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數十棵香樟樹, 營造了優美的綠化環境。景觀設計還應發揮住區周圍環境背景的有利因素, 或是借景遠山,或是引水入區,創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區,同時, 景觀設計也應與建筑設計有機地結合起來。
4.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有機結合:
建筑的風格是景觀設計風格的基礎, 景觀設計的風格取向必須考慮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區,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語匯,景觀設計應崇尚“自然天成 ”、 “依山就勢”、 “隨高就低 ”的藝術效果。如深圳萬科房地產開發的深圳“第五園”,原創的現代中式住宅打造出前所未有的現代中式住宅院落,讓天井、 前庭、 后院出現在現代人的生活里, 在整體規劃設計上,對中式傳統住宅形式進行現代手法的演繹, 展現了項目對“實現人文自然 ”的現代中式居住觀的追求和探索,整個項目給人一種古樸典雅而又不失現代的親和感。
5.明確居住區功能要求:
根據居住行為學的原理, 住區的公共景觀設計應具有明確的功能要求, 它的重點功能是針對嬰幼兒、 老年人, 因為住區戶外環境是其主要戶外活動空間。這一前提是確定空間的大小、 鋪裝的質感、 地面的高差等的著手途徑。住區景觀對所有住戶具有心理調適的功能,能給人以家園感,促進社區居民民主和自主精神的形成。居住區的景觀兼顧了“動 ”、 “靜”兩大功能, 居住需要的“動”包括運動、 健身,所以居住區有籃球場、 網球場、 羽毛球場等, 兒童玩耍、 老人跳舞、 健身的集散場都屬 “動”的部分, 而人們休息賞景、 下棋等則屬 靜 的部分。設計時, “動”的區域應安排在遠離住宅建筑物的區域, 或集中設置在會所等地,以免干擾居民的正常休息。
6.強化中心、 創造層次感和圍合感 :
在居住區的景觀規劃中要講究主次分明,強化中心景觀、 層次感是評價住區環境設計好壞的重要標準,居住區景觀設計應提供各種空間,包括公共空間 、私秘空間 、半私秘空間,并且各空間要巧妙的聯系在一起,使住區中公私動靜變化有致,使人們能感知到該環境的好,該空間的人性化,并且愿意在這里駐足逗留 。居住區本就應當由許多人性化的小空間構成,人們在尺度、 形式不同的空間內找到滿足自身需求的空間 除靠建筑的圍合來劃分空間,還可利用植物來營造一個個“ 圍而不閉,疏而不透” 的空間氛圍 。通過喬木、 灌木的巧妙搭配,高低錯落,可形成多樣的空間層次。
結語:
城市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 文化特點。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運用生態園林的觀點, 滿足住宅區的功能要求,創造風景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是我們設計者應該不懈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艷青.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探討[J]. 價值工程, 2010,(35) .
【2】廖德梅,司馬列東. 居住區景觀設計研究[J]. 山西建筑, 2009,(04) .
【3】龔雪松. 城市住宅區園林景觀設計分析[J]. 民營科技, 2011,(04) .
【4】張如龍. 現代商品房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J]. 民營科技, 2011,(12) .
【5】劉福智,景園規劃與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