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多樣性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生物多樣性,生態學術語,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不同學者提出了多種定義。
3、在《保護生物學》一書中,蔣志剛等(1997)給生物多樣性所下的定義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
(來源:文章屋網 )
一、生物多樣性的內涵:它包括三個層次:生物種類多樣性(即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生物種類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者關系:
(1)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種類多樣性影響生態系統多樣性。
(2)基因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形式。基因多樣性決定種類多樣性,種
類多樣性的實質是基因多樣性。
(3)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二、我國是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僅次于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被稱為“裸子植物的故鄉”。
三、生物的各種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較大差別,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在基因組成上也不盡相同,因此每種生物都是一個豐富的基因庫。
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是基因的多樣性。
四、我國是世界上基因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家養動物、栽培植物和野生親緣種的基因多樣性十分豐富,為動植物的遺傳育種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
五、每種生物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的,這些個體的基因組成是有差別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基因庫,;每種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并且與他的生物種類相聯系。
某種生物的數量減少或絕滅,必然會影響它所在的生態系統;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也會加速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因此,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六、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
(1)生態環境的改變和破壞
(2)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
(3)環境污染
(4)外來物種的影響
七、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銀杉;被稱為中生代動物的“活化石”的是揚子鱷;中國鴿子樹(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八、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我國現已建成許多保護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保護珍稀動植物的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能夠保護許多物種和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為開發生物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護區是“活的自然博物館”,是向人們普及生物學知識和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
2、人們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的保護和管理;建立瀕危物種的種質庫(植物的種子庫、動物的庫)以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景觀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系指一個生態系統、一個區域乃至整個地球物種的豐富和均勻程度[1],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生物多樣性公約》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所有生物的多樣化程度,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生態復全體,包括種內、種間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馬克平認為生物多樣性是多樣化的生命實體群的特征,基因、細胞、種群、物種、群落及生態系統都存在著多樣性[2]。因此,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內涵十分廣泛的重要概念,包括多個層次或水平。其中,研究較多、意義重大的主要有4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3]。本文從上述4個層次上綜述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進展,并闡明了生物多樣性在園林、農業及道路上的應用。
1 我國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進展
1.1 遺傳多樣性的研究
遺傳多樣性是指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同一種群內和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間的遺傳變異,也稱為基因多樣性。目前,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質、染色體和DNA多態性的測定上[4-7]。如,李麗等采用RAPD標記,對26份貴州省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種的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8];謝喜平等為了從DNA分子水平揭示福建黃兔群體遺傳多態性,選項擇16個微衛星標記檢測了40只福建黃兔的遺傳變異及多態性[9];鄧洪平等研究了九葉青花椒遺傳多樣性的形態與分子鑒定[10];曹喆等利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技術(SDS-PAGE),研究了扁蓿豆遺傳多樣性的等位酶[11]。另外,胡志昂對中國動植物遺傳多樣性進行了專門論述[12]。
1.2 物種多樣性的研究
物種多樣性[13,14]的研究內容有物種多樣性的現狀、形成、演化及維持機制,種群生存力分析,物種的瀕危狀況、滅絕原因、有效保護與持續利用等。物種多樣性編目是一項艱巨而又亟待加強的課題,是了解物種多樣性現狀及物種特有程度的根本途徑。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的許多學者通過對各地區、大規模生物資源的綜合考察,陸續出版了全國性和地區性的生物資源專著,如動物志、植物志、孢子植物志和各種經濟生物志,為中國的物種多樣性編目奠定了基礎。如牛麗麗,楊曉暉對鄂爾多斯地區四合木群叢分布區的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15];林琴琴,李寶銀對福建省不同植物群落物種組成與多樣性的分析[16];王斌等對梅花山自然保護區的5個不同生境對昆蟲多樣性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昆蟲多樣性與其生境的植物種類、豐富程度密切相關[17]。
1.3 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研究
生態系統多樣性[18,19]包括生物圈內生態過程和棲息地生物群落的多樣化,它既存在于各生態系統之間,也存在于某一個生態系統之內,其主要研究生態系統的維持與變化機制,生態系統的調查、編目和動態監測等。生態系統主要由生物群落的組成(種類、數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間分布)、非生物物質的質量及分布、生存環境等組成。王韌在簡述太姥山風景名勝區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對策時,提出保護與撫育改造等措施,并從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生產力、土壤與水資源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與活力、森林生態系統發揮社會經濟效用的能力等方面論述了太姥山森林生態可持續發展[20]。據初步統計,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類型有森林212類、竹林36類、灌叢113類、草甸77類、草原55類、荒漠52類、沼澤37類、高山凍原、高山墊狀植被和高山流石灘植被17類,共計599類[21]。
1.4 景觀多樣性的研究
景觀多樣性[22]是近些年由生態學和地理學相結合而形成的研究內容。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結構、功能和時間等方面的變化,在景觀水平上生物多樣化的表征。目前,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4個主要層次中,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研究較為深入,而景觀多樣性近年來剛受到重視,研究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孫永萍等在對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名勝區景觀多樣性探析中發現,常綠闊葉林和馬尾松林的破碎化程度較輕,而經濟林和農田的人為干擾十分強烈[23];吳麗娟等在調查北京城市綠地系統景觀多樣性時得到景觀類型空間分布格局沿城市梯度——人為干擾強度呈一定的規律性變化[24];王伯蓀等依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把海南島劃分為東部潮濕森林景觀、西部半干旱森林景觀、中南部山地森林景觀、熱帶常綠針葉林景觀、熱帶竹林景觀和熱帶人工林景觀6個森林景觀區[25];白云芳等在調查洪河保護區周邊土地利用變化對濕地景觀多樣性的影響時,發現恢復保護區周邊一定面積的濕地,維持保護區與周邊區域適當的景觀連續性,恢復保護區基本水文條件是維護保護區自然保護效益的有效途徑[26]。另外,莫申國在分析秦嶺植被景觀多樣性的結果:為秦嶺各植被型的多樣性指數Simpson指數D、Shannon-wiener指數H′和均勻度指數基本上呈相同的變化趨勢,隨著海拔的增加,呈波浪式的變化趨勢。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太白山依次出現溫帶草叢溫帶落葉灌叢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針葉林亞熱帶和熱帶山地針葉林草甸高寒草甸等植被類型[27]。
2 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應用
2.1 生物多樣性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為了提高城市人居生態環境質量,城市綠化已經逐漸從傳統的觀賞和游憩功能發展到維持城市生態平衡和再現自然的階段。城市園林的外部形式不僅要符合美學原則,內部結構和整體功能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優化群落生態結構,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樣性,使人工群落和自然生物群落完美結合,提高綠地質量和效應[28]。如園林植物上,不同的植物往往在干、枝、葉、花、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異,在園林植物配置中,通過不同植物的搭配,表現出植物的千差萬別、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營造出一種“梅紅李白,桃粉菊黃”的色彩多樣性,為人們提供多樣化的視覺景觀[29]。程莉等認為生物多樣性維持了園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可以為人類提供各項的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美學功能等),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30]。李輝解認為通過構建生物多樣性,可以完善園林植物自然保護,同時可以建立協調有序的城市園林生態環境[31]。
2.2 在農業中的應用
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生物多樣性減少,造成病蟲害危害越來越來頻繁,越來越嚴重。從生態學角度看,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使自然植物群落喪失了自我調控能力和抑制病害蟲的能力,因此,只有提高或增加生物多樣性,才能提高群落的防蟲抗病能力[32]。時新瑞通過牡丹江丘陵半山區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大豆蚜蟲的試驗中發現,以馬鈴薯與大豆間作防治大豆蚜蟲的效果最好,說明利用生物多樣性可以很好的防治大豆蚜蟲[33]。許承華等通過國營泰州林場內生物多樣性不同的3種林分中桑天牛危害程度的對比,發現生物多樣性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桑天牛的危害問題[34]。高東認為農業生物多樣性可持續控制有害生物,而且這也將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35]。
此外,通過生物多樣性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可使豐富的農業物種資源,尤其是許多地方性的優良品種遺傳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存,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物種資源的保障。這種在生產中保護物種資源的方式比在低溫冷庫中保存物種資源的方式所需花費少得多,而且保存的數量大、更具現實意義。
2.3 生物多樣性在路域植被養護中的應用
公路路域植被進入養護期以后,管護的經費開始減少,而植物演化剛剛開始,如果還是按照原來的管護方式,勢必造成植物群落的逆向演替,使其有可能再次回到狀態,因此,需要從生態學的原理出發,利用生物多樣性對現有的群落進行改造,使其形成一個結構合理、穩定、防護效果突出的植物群落[36]。
3 結論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提高人們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全面闡述了目前國內研究生物多樣性的程度,并說明了生物多樣性在園林,農業及道路方面的應用,并根據我國實比分加以合理的運用,對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獻溥.生物多樣性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生物學雜志,1988(5)
2 馬克平.試論生物多樣性的概念[J].生物多樣性,1993(1)
3 常呈,廉振民.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
4 Stambuk A, Surt M, Satovic Z, et al. Gene flow vs. pollution pressure: Genetic diversity of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in eastern Adriatic. Aquatic Toxicology, 2013, 136
5 Buhnik-Rosenblau K, Matsko-Efimov V, Danin-Poleg Y, et al. Biodiversity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based on genomic ty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13, 165
6 Singh R K, Jena S N, Khan S, et al. Development, cross-species/genera transferability of novel EST-SSR markers and their utility in reveal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sugarcane. Gene, 2013, 524
7 Aguiar D M, Zhang X, Melo A L T,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Ehrlichia canis in Brazil.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13, 164
8 李麗,黃先群,陳靜等.26份貴州省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種遺傳多樣性的RAPD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08(5)
9 謝喜平,陳巖鋒,孫世坤等.福建黃兔微衛星標記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福建農業學報,2008(3)
10 鄧洪平,徐潔,陳鋒等.九葉青花椒遺傳多樣性的形態與分子鑒定[J].西北植物學報,2008(10)
11 曹喆,谷安琳,趙來喜等.扁蓿豆遺傳多樣性的等位酶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8(10)
12 胡志昂,張亞平.中國動植物遺傳多樣性[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13 Tipping E, Henrys P A, Maskell L C, et al. Nitrogen deposition effects o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threshold loads from field dat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3, 179
14 Witte F, Seehausen O, Wanink J H, et al. Cichlid species diversity in naturally and anthropogenically turbid habitats of Lake Victoria, East Africa. Aquatic Sciences, 2013,75
15 牛麗麗,楊曉暉.四合木群叢分布區的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5)
16 林琴琴,李寶銀.福建省不同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及多樣性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7(6)
17 王斌,李愷,張天澍等.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昆蟲多樣性的初步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
18 Wu L, Deng Y, Watanabe S, et al. Early response of stand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to strip-clearcut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Okinawa Island, Japan. New Forests ,2013, 44
19 Heijden M G A, Wagg C.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agro-ecosystem functioning. Plant soil, 2013, 363
20 王韌.太姥山風景名勝區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07(4)
21 國家環保總局.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22 孫永萍,李春干,溫遠光等.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名勝區景觀多樣性探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5(2)
23 吳麗娟,周亮,王新杰.北京城市綠地系統景觀多樣性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
24 王伯蓀,彭少麟,郭濼等.海南島熱帶森林景觀類型多樣性[J].生態學報,2007(5)
25 白云芳,李,劉紅玉.洪河保護區周邊土地利用變化對濕地景觀多樣性的影響[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
26 莫申國.秦嶺植被景觀多樣性與物種梯度分析[J].福建林來科技,2007(4)
27 王獻溥.城市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農村生態環境,1996(4)
28 李楠,唐永金.生物多樣性原理在園林建設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32)
29 程莉,阿蘇榮.淺談城市園林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J].現代園藝,2007(4)
30 李輝解.生態園林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5)
31 馬建列,白海燕,仁.生物多樣性在農業害蟲防治中的應用[J].世界農業,2005(5)
32 時新瑞.牡丹江丘陵半山區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大豆蚜蟲效果的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0(3)
33 許承華,田學書.生物多樣性與桑天牛危害調查與分析[J].江蘇林業科技,2010(1)
34 李正躍.生物多樣性在害蟲綜合防治中的機制及地位[J].西南農業學報,1997(4)
關鍵詞:生態園林;概念;主要特征;建設原則;主要類型
生態園林是一個新興的城市園林模式,代表著城市園林的發展方向。生態園林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滿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為目的,發揮綠化環境、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等綜合的功能,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1 生態園林的起源和概念
生態園林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其主旨是保護原野上的自然景觀特征,最初的實例是1925年荷蘭生物學家蒂洛和園藝師派克斯按造園師斯普林洛的設計,在海爾勒姆附近的布羅門代爾的土地上建設的一座自然景觀園林。其后生物學家們從保護生物物種的角度出發,開始主張和發展生態園林的觀點。生態園林是在傳統園林的基礎上,遵循生態學原理,將多種學科之間的知識綜合應用,以綠色植物為主體,構建層次合理、功能全面、新型、穩定的人工植物群落。該植物群落高度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全面綜合的功能,符合生態學要求,具有地域風格,設計上有高的藝術性,具有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是一個優美、舒適、和諧和富有生命力的綠色生態環境。
2 生態園林的主要特征
生態園林不同于傳統園林,除了具有傳統園林所具備的特點外,還具備以下傳統園林所不具備的特點。
2.1 生物多樣性
生態園林構建水平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是生物多樣性。因為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會對以下因素產生重要影響,如物種的數量,分布是否均勻,是否具有較高的穩定性,系統的動態特點,以及對不同環境條件的適應程度。在一個穩定群落中,群落中物種的種類要具有較高的多樣性,這樣對于資源的利用才會由直接競爭轉變為更為合理的互補利用。從另一方面講:“系統愈復雜也就愈穩定”,所以具有豐富物種多樣性的植物群落具有更大的穩定性。豐富物種多樣性使園林植物群落相對于環境及其變化有更好的適應調整能力,同時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為生態園林提供更多多樣化的園林景觀和功能。
2.2 公共性
城市生態園林的建設,要求在城市上形成一個以綠色植物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同時生態園林所產生的凈化空氣、固碳作用、調節氣溫、增加濕度、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降塵、美化環境、休閑游憩等一系列綜合功能,并不是單對某人提供的,而是面向居住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每一個人對生態園林功能的使用都是平等的。所以說生態園林具有社會公共物品的性質。
2.3 調節性
生態園林可有效發揮園林綠化多種功能的綜合效益。植物群落可有效地凈化城市大氣,減低風速,增加空氣濕度,減少沙塵暴的發生。具有生物多樣性的植物群落可有效地改善和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
2.4 整體性
生態園林打破了傳統園林概念的局限,在涵蓋內容上超過了局限于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的傳統觀念,涉及到單位綠化、各種附屬綠地、城市郊區森林、農田林網、桑園、茶園和果園等所有能起到調節城市生態環境的植物群落。生態園林著眼于城市整體的綠地系統建設,其目標是改善城市大的生態環境。其建設是形成“點、線、面、網、片”的大體系,使園林綠化脫離原來城市建設的附屬地位而形成一個獨立體系。
2.5 綜合性
生態園林的綜合性可從兩方面理解,涵蓋內容的綜合性和功能的綜合性。內容方面前面已經說到生態園林打破了傳統園林的概念,其涵蓋內容更加全面廣闊。功能方面,從生態角度看,生態園林是城市生態系統中一個具有自然調節器功能的子系統,對整個系統具有反饋調節作用。
3 生態園林的建設原則
3.1 以生態原理指導綠地系統布局
生態園林的建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區分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在群落構成方面,生態園林建設針對植物品種、觀賞性、適應性等特點,因地制宜、因需選種地進行合理配置。在大結構方面,本著讓城市生態化的原則,對綠地系統進行合理布局。
3.2 保護園林綠地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促進城市園林綠地自然化的基礎。因此生態園林綠化應恢復和重建城市生物多樣性。生態園林建設首要應保護城市的自然遺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護地;修建綠色廊道和憩息地,形成綠色生態網絡;增加開放空間和各生物板塊的連接度,減少城市內生物生存、遷移和分布的阻力,給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環境。
3.3 建立生態園林的群落維持機制
生態園林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功能。生態園林建設要在規劃過程中考慮到園林建設的事后管理,將末端管理轉變為源頭管理。這就要求在建設中合理設計種群結構,以提高綠地自身的穩定性和抗逆性。建設中要盡量選用與當地氣候和土壤相適應的植物種類,推廣喬、灌、草的多層次結構群落,盡量不采用單一樹種模式或草坪模式。在規劃中科學合理地考慮群落的循環機制,使其達到良性循環,從而降低管理和維護成本。引入群落的生態設計和生態系統管理,調節目標植物與有害生物的動態平衡,實現綠地植物的無公害控制。
3.4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園林
城市生態園林建設要以為人類謀福利為根本,追求人、園林景觀、城市環境三者之間的和諧共存,使城市居民與園林中的人工設施、歷史文化風情與植物群落的互動共存達到最理想的狀態。
3.4.1 城市居民與生態園林的和諧。在一個城市環境中,人是主宰和享用環境的主體,城市生態園林建設應以滿足城市居民一些生理或和心理的需求為目的。一方面,人們通過在園林綠地中的觀賞、游憩、健身、娛樂等活動獲得身心放松;另一方面,居民的活動對園林中生態系統的維護發展也會造成不同程度、不同層面上的反作用。因此在城市生態園林建設中,既要滿足居民的各種活動對園林空間的需求;又要考慮綠色環境的自我維護能力,使人們既愿意進入園林綠地中進行活動,又能避免對環境造成破壞影響,達到和諧統一。
3.4.2 人工設施與生態園林的和諧。人工設施是園林景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雕塑、小品、服務設施等,生態園林建設要求這些人工設施和園林綠地中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一方面要以自然景觀為主,以綠色植物作為生態園林的主體,滿足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渴望;另一方面應充分借助人工設施的建設,完善生態園林的功能,讓園林景觀具有現代生活氣息和時代特征。
3.4.3 歷史民俗與生態園林的和諧。園林綠地是保持和塑造城市文化景觀的重要場所。因此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本土的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等通過雕塑、小品、景觀建筑等融合在園林景觀中,賦予生態園林地域性和文化性,使本城市的綠地系統具有其獨特的地域特色性。同時,許多園林植物在傳統文化和傳統園林藝術中也具有其豐富的寓意和象征,通過合理種植設計,可在局部創造意境,烘托環境氛圍,增加綠地品位和情調,實現形式和意義的統一。
4 生態園林建設的類型
4.1 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
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態園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個重要類型,它將景觀、生態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進行綜合研究。
4.2 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護城鄉環境,減災防災、促進生態平衡為目的的植物群落。
4.3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態結構,從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質和揮發物質,達到增強人體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4.4 科普知識型人工植物群落
是指運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種不同的科普知識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綠化環境中獲得知識,激發人們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和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4.5 生產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建設生產型人工植物群落,發展具有經濟價值的喬、灌、花、果、草、藥和苗圃基地,并與環境協調,既滿足市場的需要,又增加社會效益。
5 結語
傳統的生物保護戰略被動地強調現存瀕危物種和景觀元素的保護,如果將物種運動和生態過程作為一個能動的景觀控制過程來對待,我們將會有一種全新的景觀規劃途徑。其中有三個方面的概念對這種新的景觀規劃途徑有啟發意義:即景觀的空間構型對生態過程的作用,生物進化空間軌跡與景觀格局設計及景觀阻力與潛在的生態基礎設施的設計。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正是在這些方向上的一個新的探索。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生物保護,景觀生態,景觀規劃。
1.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途徑
景觀規劃設計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意義已引起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用Wilson(1992,P317)的話說"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專業,景觀設計(Landscape Design)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水庫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來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總體規劃不但考慮經濟效益和美,同時考慮生物種類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包含三個層次的含意:(i)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ii)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iii)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而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化(見 McNeely等1990;Soule1991;NAS1992)。相應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也分別在環環相扣的多個生物空間等級層次(Biospatial hierarchy)上進行,即(i)景觀或生態系統綜合體層次,(ii)群落層次,(iii)物種層次,(iv)種群層次和(v) 基因層次。生物多樣性的空間等級層次與空間位置和格局緊密相關, 這也正是本文關于生物保護景觀規劃討論的出發點。
總起來講,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兩種途徑:以物種為中心的途徑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途徑。前者強調瀕危物種本身的保護,而后者則強調景觀系統和自然地的整體保護,力圖通過保護景觀的多樣性來實現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戰略上的兩種不同途徑也體現在以生物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設計中:以物種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和以景觀元素為出發點的的規劃途徑。盡管兩者都考慮物種和生態基礎設施的保護,但前者的規劃過程是從物種到景觀格局,而后者是從景觀元素到景觀格局。
1.1以物種為出發點的景觀規劃途徑
該規劃方法強調,使景觀生態規劃具有意義的充分必要條件是選準保護對象,并對其習性、運動規律和所有相關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以此為基礎來設計針對特定物種的景觀保護格局。一個整體優化的生物保護景觀格局是由多個以單一物種保護為對象的景觀最佳格局的疊加與諧調(Amstel等1988;Selm 1988)。這一途徑一般可分為下列五個步驟:
(i)根據物種的重要性,選擇目前的或潛在的保護對象。
(ii)收集關于保護對象的信息,包括查閱文獻,明確適合于每一保護對象的最佳景觀結構。
(iii)匯總和比較所有保護對象對景觀的需要。
(iv)修改保護物種清單以取得保護的諧調與一致性。
(v)綜合以單一物種保護為目的的景觀規劃來獲得某一地域的總體生物保護景觀規劃。
如果有足夠詳盡的關于物種及其相關聯系的信息的話, 以物種為中心的景觀規劃途徑可以說是,最有效和科學的生物保護途徑。但是,這一途徑一開始就將可能遇到規劃師和生物學家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即什么物種應優先保護的問題。人們一般從三個方面的標準來選擇優先保護的物種:
(i)目前的稀有、特有性,受協狀態及其實用性,大型哺乳動物和那些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名單之列的物種顯然應作為首選的保護對象。往往被作為首選對象。
(ii)物種在生態系統及群落中的地位。保護對象應對維護整體生態平衡有關鍵作用。
(iii)物種的進化意義。一種雜草可能本身很不起眼,在群落內也表現不出重要意義,但卻有可能對進化史及未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有重要價值。用進化的觀點來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比被動地保護現存的瀕危物種更具有意義(Edwin 1991)。
1.2以景觀元素保護為出發點的途徑
這一途徑并不基于對單一物種的深入研究來作景觀規劃,而是把生物空間等級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集中針對景觀的整體特征如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和景觀的動態變化來進行規劃設計。該途徑認為,現實的生態過程發生在一個時空嵌合體中,包含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而批評以物種或群落保護為對象的規劃只是偏面地解決了一個連續的復雜系列的局部和片段(Noss and Harris,1986)。因此,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整體規劃途徑強調以下的步驟(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Noss1991):
(i)生態過程和生物多樣性成份包含在一個廣泛的時空尺度上,因此,一個全面的規劃應該以生物等級系統的各個層次的受協成分或節點(Node)作為保護對象。強調節點的多樣性,這些節點小到一棵孤樹或一個森林斑塊,大到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而對單一物種本身則不作深入考察。
(ii)因為景觀的破碎和分割被認為是危脅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最重要因素,所以,規劃強調景觀的連結關系和格局設計。規劃的目標是將每一景觀中各種大小的節點連接成為整體的保護網絡,并在區域和大陸尺度上建立景觀保護體系。
(iii)景觀及其保護必須從時空系統和動態的、飄移的嵌合體(Shifting Mosaic)角度來認識和理解。所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景觀規劃旨在維護嵌合體的穩定性,綜合考慮保護及發展規劃,以實現景觀的可持續性。
與以物種為核心的規劃不同,以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的第一步不是確定單一物種作為保護對象與研究其特性,而是首先分析現存景觀元素及相互間的空間聯系或障礙,然后提出方案來利用和改進現存的格局,建立景觀保護基礎設施(Conservation Infrastruture)。包括在現有景觀格局基礎上,加寬景觀元素間的聯接廊道、增加景觀的多樣性、引入新的景觀斑塊和調整土地利用格局。此景觀元素為核心的規劃途徑的理論指導包括島嶼生物地理學(Island Bioge
ography)和景觀生態學。景觀的連續性、異質性、動態和飄移等是規劃著重考慮的景觀特性。
這一規劃途徑的一個典型代表是所謂的景觀群島模式(Archipelago Model),或稱為綜合利用模式(Multiple-use Model,簡稱MUMs)(Harris,1984;Noss and Harris 1986)。這一模式包括一個絕對保護的核心區和周圍緩沖區。沿核心區向外人類活動強度逐漸增加。核心區是生物多樣性等級系統中任一層次上的某一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