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冰雪災害應急預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通過分析2009年11月以來安陽市出現的雨雪冰凍天氣和當地冬小麥生長狀況,得出此時正值冬小麥出苗、分蘗、長根的關鍵時期,雨雪天氣補充了土壤水分,增加了土壤墑情,有利于小麥安全越冬,但降雪降溫時間比常年明顯提早,對冬小麥正常生長造成一定影響,但并無明顯凍害,并針對其不利影響提出防御對策。
關鍵詞雨雪冰凍;冬小麥;影響;防御對策;河南安陽
2009年11月以來,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氣溫偏低[1],安陽市也多次出現強降溫天氣,雨雪冰凍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現將這次災害性天氣對安陽冬小麥生長狀況的影響分析如下。
1雨雪冰凍氣象資料
1.1氣溫
2009—2010年安陽冬小麥越冬期氣溫有2個明顯特征,即低溫出現早和持續時間長。安陽市2009年11月平均氣溫為2.0~7.3 ℃,較常年同期偏低2~8 ℃;12月平均氣溫為-0.2 ℃,相比歷年偏低0.7 ℃;2010年1月,平均氣溫為 -1.8 ℃,較常年同期偏低0.3 ℃;2月平均氣溫1.6 ℃,與歷年1.5 ℃相比正常略偏低。總之,安陽冬小麥越冬期平均氣溫 -1.8 ℃與歷史同期0 ℃相比明顯偏低。2009年強低溫出現早,且此后氣溫持續走低,極端最低氣溫數次接近有氣象資料以來歷史極端最低氣溫,冬小麥進入越冬期的1月下旬氣溫才略高于歷史同期值。
1.2降水
2009年11月中旬安陽市降水較多,12月和2010年1月全市基本無有效降水,由于11月降水補足墑情,因此未造成大面積麥田旱情發生。2月全市平均降水量14 mm,較歷史同期8.0 mm明顯偏多75%,安陽縣降水18.2 mm,比歷年偏多136%,林州偏多93%。總體上安陽市2009年冬季降水正常,但時間和區域分布不均勻。
1.3日照
2009年安陽季平均日照時數為370.5 h,比常年438.0 h偏少15%,其中12月日照時數為132.9 h,除林州外,其他縣市均少于歷年同期值;2010年1月日照時數為137.6 h,與歷年147.1 h相比偏少6%,2月日照時數為100.0 h,與歷年146.0 h相比偏少32%,各縣市日照時數為84.9~112.0 h,均少于歷年值。安陽市冬季日照總體正常,以2月偏少。
2雨雪冰凍災害對冬小麥的影響
2.1不利影響
據安陽市氣象局農業氣象中心在冬小麥返青期調查結果顯示,雨雪冰凍導致安陽冬小麥苗情較常年偏弱。2009年11月以來,安陽連續出現3次寒潮,與常年相比,冬前強降溫發生時間早,降溫幅度大,持續時間長,且光照不足,致使小麥單株分蘗數少、植株偏小、生長量不足,幼穗發育進程較常年同期偏晚8~10 d以上;處在幼苗期的冬小麥葉片較嫩,抗寒能力低,一些弱苗葉片受凍減小了光合面積,影響生長和分蘗節營養物質積累,對抗寒越冬不利[2]。對比常年數據表明,安陽市各地多數地塊葉面積指數、根系、群體均勻性等較差。據調查,安陽市麥田播種量一般在225 kg/hm2以上,西部低產田塊達300 kg/hm2。由于播種量過大,致使麥苗簇集,麥苗細長,弱而不壯;一部分晚播田塊由于長時間低溫,造成小麥分蘗缺位嚴重。氣溫低、光照不足、降水時間和地區分布不均,低洼漬澇田塊土壤狀況偏濕,對冬小麥根系生長也有一定的影響[3]。
2.2有利影響
2009年11月11日,安陽市普降大到暴雪,雨雪有效補充了麥田土壤水分,增強了麥苗抗凍性,對保苗安全越冬十分有利。充沛的雨雪不僅改善了墑情,還增加了水庫蓄水,為春季農業生產儲備較多的水分,與此同時,持續偏低氣溫引發的凍害能有效地殺死麥田間蟲卵和病菌孢子,減少春季麥苗病蟲害的幾率。積雪覆蓋有利于冬小麥安全越冬,低溫會凍死一些晚弱苗,緩解小麥旺長勢頭,改善小麥群體結構。土壤水分充足,利于冬小麥增產。
3防御對策
3.1 掌握氣候規律,合理搭配品種,適時播種
小麥品種的抗寒性差異很大,一般冬性強的品種抗寒能力強,不同地區一定要選用經過國家或省審定、適合當地生產的經過試種的品種,嚴禁擅自跨地區引種[4]。對一個地區來說,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出現的日期年際間變化很大,最早、最晚出現時間可相差1個多月,因此要積極協助麥農掌握當地氣候規律,合理施肥,適時播種,培育冬前壯苗,防止播種過早形成旺苗或播種過晚形成弱苗。
3.2加強田間管理,防凍保苗
雨雪冰凍天氣來臨前,要及早采取有效防凍措施,抵御低溫冰凍對冬小麥的侵襲,特別要防止持續低溫對冬小麥旺苗、弱苗的危害,及時給晚播麥田蓋土,提高御寒能力,采用豬牛糞等有機肥覆蓋,保苗越冬效果會更好。
4參考文獻
[1] 蔣珍姣,龍鳳翔.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桂林市農業的影響[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8(2):50-51.
[2] 劉布春,李茂松,霍治國,等.2008年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種植業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08(2):242-246.
關鍵詞 突發公共事件 應急管理 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重要體現,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和保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1充分認識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1突發公共事件的影響
我國正處在突發公共事件的高危時期,并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面臨突發公共事件所帶來的嚴峻考驗。不僅會給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而且有的還會危害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如何妥善處理突發公共事件是我國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
1.2自然災害敲響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的警鐘
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16億元。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死亡69181人,影響之大,損失之重,前所未有。因此,加快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
2全面分析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應急管理體制存在缺陷
近幾年,各級政府逐步成立了應急辦公室。目前應急辦公室只是具有協調作用的一個職能機構,還不能真正具有統一組織、指揮和協調各種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政府各職能部門條塊分割、權責不明晰,相互間溝通不暢。如,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就是由于氣象部門和電力部門缺乏有效溝通,氣象信息未能對電力設施的建設和運行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
2.2 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
一是由于突發公共事件所涉及的部門往往難分主次,僅有牽頭單位的主體應急預案是不夠的,必須要有相關部門的配套預案;二是基層社區(鄉、村)的應急預案仍不夠完善;三是應急預案的編制未能結合自身應急能力的實際,對應急的相關信息進行準確的描述,導致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操作性較差。四是預案缺乏有效實施。
2.3 應急隊伍建設薄弱
一是部分政府尚未設立應急管理辦事機構,現有應急管理機構普遍存在職責不明、人員不足、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等問題;二是專業應急人才缺乏;三是我國大多數地區仍用“人海戰術”,輕視專業化救災隊伍的建設,缺乏專業化設備。
2.4 應急保障機制尚不完善
一是應急避險場所建設整體設計不夠完善、參差不齊,對應急避險場所的重視程度不夠;二是災害保險工作相對滯后;三是目前大多數地方尚無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
2.5 應急信息管理系統有待完善
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信息是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突發公共事件種類繁多,而涉及災害管理的部門又分散在政府的不同職能部門和單位,并且各涉災部門和單位都建立了獨立的災害信息管理系統,難以做到信息共享,導致政府在第一時間快速、準確應對突發事件作出科學有效的決策受到了一定的約束。
3有效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能力
3.1完善應急管理體制
縱覽國外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經驗,其成功做法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為基礎,成立一個獨立建制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協調部門,如美國的“聯邦緊急事態管理局”、俄羅斯的“聯邦緊急情況部”等。結合我國目前應急管理體系實際,應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
3.2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建設
一是各單位除了要制定主體應急預案外,還要形成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完整性的配套應急預案;二是將應急預案延伸到社區、廠礦、醫院和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三是對應急預案按層級、領域等類別建立檔案庫,指定專人負責管理;四是針對經常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組織開展應急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預案演練。
3.3完善應急隊伍建設
一是加強應急管理科技產品的研發和相關人才的培養,優化隊伍結構;二是組建以消防、武警、預備役為骨干,專業救援為支撐,社會力量為補充的應急救援體系,加快災害緊急救援隊基地化建設,配齊配全災害緊急救援隊器材裝備。
3.4完善應急保障機制
一是建立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制機制,建設應急避險場所等;二是建立災害保險制度,健全災害保險體系;三是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法律體系。結合實際,制定適合本區域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基本法規。
3.5完善應急信息管理系統
建立健全應急信息管理聯動系統,該系統包含五大平臺,即:網絡通訊平臺、地理信息平臺、應急聯動平臺、專題應急平臺和決策支持平臺。統籌調配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的應急力量,整合資源,減少重復建設。建立全國性統一的、資源共享的應急信息數據庫。
4結語
應急管理工作既是政府應急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需要依靠政府的應急機制和法律法規,發揮社會各方面力量,不斷發展和完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還會有諸多新的情況與問題出現,也會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各種問題和難題。
參考文獻
[1] 曹佩安.《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貫徹實施與應急管理實用手冊[M].中國知識出版社,2006.
我國電力應急培訓發展歷程回顧
200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處置電網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預案》,標志著國家電力安全應急機制的建立。
2006年10月,廣東省在全國率先舉行省級電網大面積停電事故應急聯合演練。
2007年,國家電網公司在浙江省開展了省級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聯合演練。
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暴露出我國電力應急機制尚需完善等問題。中國電力監管委員會啟動了《電力應急預案編制通用規范》及《電力突發安全事件應急演練通用規范》的編制工作,為電力應急培訓工作的開展提供明確的參考。
2009年12月,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印發了《電力企業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對電力企業應急培訓做出進一步明確的要求。
2011年6月,國務院第159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電力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和調查處理條例》,首次對電力安全事故等級進行了劃分,強調電力監管機構應當指導電力企業加強電力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制度。
1通信動力以冗余減少依賴
■通信產業報記者李博
無論是固定通信,還是移動通信,電力資源無疑是正常通信的重要前提。
據不完全統計,在此次暴雪災害中,由于電力供應不足造成的通信中斷約占90%,其它原因如倒桿、天饋線維修等造成的通信中斷占10%。在移動通信受災最嚴重時,約有6.5萬個基站因停電而中斷。
應對由于停電造成的通信中斷,運營商大量派出搶險維修人員,調動應急搶修車輛,出動應急通信設備,大規模調用發電機等,全力恢復通信。運營商在此次救災中組織得力,措施到位,人員配備及時,為保證通信暢通作出了積極貢獻。
事實上,在經歷1998年洪水肆虐江南大地后,電信運營商已經在全國建設了完善的應急機制,為應對大規模區域停電而造成的通信中斷,運營商在中等城市等大型局電機房都進行雙路供電,建立了柴油發電機房,同地方油料存儲站達成協議,長期進行柴油燃料的儲備;在重點通信基站,和離市區較遠基站儲備柴油發電機;在大規模停電時,統一規劃由市區分配柴油發電到在離地市較近基站;同時所有通信基站常年儲備蓄電池,在斷電后,可維持一天正常通信。
雪災過去了,運營商一邊抵御“雪后次生災害”的發生,一邊也全力進行災后重建。總結經驗,就會發現其在搶險救災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中國聯通集團運行維護部副總經理崔榮春認為,首先,運營商抗衡雪災經驗還較欠缺。面對接連發生的全球氣候反常,在后續建設中,應建立與氣象部門及電力系統等的聯動機制,能夠在停電之前,提前做好準備,不應等災害真正發生后,特別是交通陷入癱瘓后才發出警報。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企業來說,能做的預防措施已很有限。在這次災害中,雖然有著很好的預警意識,多方進行冗余設施的準備,但是應對災害的反應仍有些遲鈍。
崔榮春認為,運營商在后期規劃中,應將增加發電機的數量儲備及油料儲備納入重點考慮范圍,確保減少通信設備對電力網絡的依賴,增加通信保障度。同時,對于有些在建造過程中沒有考慮發電機設備的基站,可根據就近原則,在附近幾個基站進行多點配置,而不是僅在單一地點進行發電機配置,從而防止因交通堵塞而不能將發電機和短缺物資及時運到受災基站的情況發生。
同時,崔榮春也表示,使用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也是一種好的辦法,以前在新疆等西部地區,及村村通項目中都曾有應用。但由于太陽能電池對于環境要求很高,必須有長時間光照,后期維護起來困難,因此成本居高不下,而且還面臨嚴重的偷盜現象,大規模投入可能性很小。這些都有待后期研究部門加快研發速度,運營商很期待這種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此次大雪可以說是“天災人禍”,考慮15~20年的災難防范措施的運營商,顯然不能單獨面對50年難遇的大雪,運營商只能夠盡量減少通信網絡對于電力系統的依賴,自主進行發電生產,很多事情(如發電機油料大量儲備等)還需國家應急部門的宏觀調控。雖然經歷此次災難后,運營商具有的抵御風險能力將提高,但在氣候多變的今天,災害可能會越來越不能夠預料。所以,最為重要的是通過此次災害,建立風險預警等級及傳播機制,加深風險應對意識和應變所有危機的基本能力。
2基站天線基站應自啟動、可降載波
■本報記者周曉娟本報實習記者逄丹
隨著南方災害天氣的影響逐漸減弱,運營商的基站災后重建也拉開序幕。相對電力和運輸系統的癱瘓,通信承受住了考驗,但是也應該看到主要依靠電網供電的基站系統仍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專家指出,在重建的同時,應該看到,通信系統的應急預案和物質儲備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電”惹的禍
50年罕見的雪災給當地通信網絡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是在各方力量的緊密配合下,還是將雪災對通信基站的影響降到了最低。記者從中國移動了解到,中國移動重點基站基本保持正常運行。移動的數據顯示,因雪災而退服的基站中,停電原因的占98%。除了因停電而退服的基站外,傳輸線路原因位居其次,基站設備原因只占萬分之一。
雪災對基站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天線鐵塔及其線路上。據悉,受損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凍雨帶來的架空光桿倒塌;其次是蓄電池過度放電引起的蓄電池嚴重損傷;此外,一些地區發生通信鐵塔上方的天線角度發生傾斜,使其覆蓋范圍縮小,倒塔現象倒很少見。連接通信設備的電纜因為積雪壓蓋出現斷裂現象和開關電源受損也會直接導致基站的退服。
重建有條不紊
由于斷電的影響,造成大部分基站供電無法得到保證,貴州從外省調入多部油機,加上本省油機共5000多個油機,使大部分的基站已經得到了供電保證。但是,對于一些邊遠山區的基站,由于油機的燃料運輸比較困難,還不能完全保證基站的供電。據悉,很多工作人員都是通過像“可樂瓶”等一些飲料瓶來運輸燃料。另外,油機還是存在缺口,為了防止已經恢復的基站再次出現供電不足情況,很多油機沒有撤下來,這樣還未恢復的基站沒有油機的支持依舊無法正常工作。
隨著電力的改善,截至到2月21日,貴州已經將近有3/4的退服基站得到恢復。
應急能力的反思
這次雪災通信影響空前,給業界帶來了很多啟示。某地方通信管理局領導告訴《通信產業報》記者:對于基站的蓄電池,當地管理局將組織技術專家,制定新的技術標準,例如對蓄電池的充放電進行保護,防止其過度充放電。其次,對架空的光桿出現倒塌將采用“四方拉”技術,即在桿的東西南北方向分別用一根繩子固定住。另外還會積極調研,研究出更有效的固定電桿的技術。最后,對于基站,希望其具備自啟動、降載波功能。即當基站供電不足時,可以自動完成從蓄電池供電向油機供電轉換,而且能夠降載波,進一步降低能耗,工作人員無需到現場進行技術支持,只要遠程監控即可。
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研究所何廷潤向《通信產業報》記者表示:“從此次雪災中可以看出,基站安全沒有得到保障。”在目前已有的應急預案中,通信只是用來解決突發事件,而沒有當成突發事件來處理。
導致基站退服的主要原因是電力中斷。而在這種大規模電網停電的情況下,采用臨時的油機供電能解決燃眉之急。但是由于此次受災區油機供應有限,只好從外省現調油機。因此,何廷潤指出,保證一定的油機儲備量是應急預案的重要一步。
3傳輸接入局端位置需合理
■本報記者于尚民
在雪災重建工作方案中,固網運營商提出要以“光進銅退”為基本重建思路,在傳輸層面,用光纜替換受災阻斷的長距離、大對數銅纜;在接入層面,將光纜和設備接入點推進到行政村和規模較大的自然村,實現農村通信網絡由窄帶銅纜網向寬帶光纜網的發展演進。
“光進銅退”是中國電信、中國網通為適應寬帶發展需要,2007年確定的一項重大網絡改造戰略。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總工張成良表示,用“光進銅退”建設思路重建災區傳輸和接入線路,符合電信網絡寬帶化、光網演進等長期戰略規劃,同時也有助優化網絡結構布局,提高網絡安全性。考慮災區具體情況,傳輸和接入線路改建也要因地制宜的實施,力爭做到信息產業部“立足當前、兼顧長遠、輕重緩急、遠近結合”的抗災原則指示。
傳輸實施要因地制宜
在傳輸層面,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將對災害造成電信桿路倒塌、線路損壞,需要進行災后重建的地區,采用光纜替代原有的主干電纜。
受雪災影響,電信運營商架空線路倒桿,局端設備電源損壞的情況較為嚴重,這一方面來自線路、設備老化,一方面來自線路設備抗災能力不足。對此,來自抗災一線電信設計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使用光纜改建傳輸要按照增強網絡穩定性和提高抗災能力為基本設計原則,局端設備在更新的同時,還要根據光纜架桿和直埋選定,考慮局端位置合理性,以便能在改造同時增加網絡可維護能力和抗災能力。
光纜作為傳輸使用時,通常分為架空使用和直埋使用,對于架空光纜線路,設計院專家強調,要按區域重新規定架空線路的負荷指標,過去設計的10-15年一遇抗災害能力,要提高到20年甚至更高的抗災指標。直埋光纜已經在長途骨干中應用十分廣泛,線路穩定,但是較架空對建設環境要求更為嚴格和費用更高,換架桿用直埋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接入改建要長遠兼顧
在接入層面,固網運營商將引入PON技術和語音、數據一體化設備,將光纜和設備接入點推進到行政村和規模較大的自然村,實現農村通信網絡由窄帶銅纜網向寬帶光纜網的發展演進。
電信運營商之前認可的光纖到節點+各種DSL技術有ADSL2+、VDSL2等方案,經多年研究和試點,各種方案已經比較成熟。而且,設備商能提供的產品也豐富成熟,可以為運營商的接入改造提供足夠支撐。
設計院專家分析,運營商先前考慮農村寬帶改造時,考慮更多的是需求的推動,因為那時有還有正在使用的銅纜資源,現在采用全新光纜鋪設傳輸之后,下一步考慮的是把光纖節點推進到用戶端什么位置。按照災區建設長遠規劃考慮和光接入發展趨勢,本次光接入改造寬帶會以滿足未來幾年農村信息化需要為原則,切實做到兼顧長遠發展需求,合理利用光纜資源。
4應急規劃重在資源有效整合
■本報記者許婷
百年不遇的罕見冰凍災害給各運營商的應急通信保障工作帶來了極為嚴峻的考驗,各運營商相繼啟動最高級別的應急預案,采取各種措施確保受災地區通信暢通。
應急通信是應對突發事件的保障系統,不同于電信運營企業日常運行維護中的例行維護工作內容,運營商應該遵循“立足根本,保障應急通信;面向市場發展機動通信”的發展戰略,建立和完善以中央、省、地(市)三級管理的應急通信系統。而在運營商內部,應急預案體系的建立主要依賴于該運營企業的運維體制。
根據運維體制的不同,運營商應急預案體系的設置可根據自身情況分成多種模式,不同模式適用于不同規模的運營商。應急通信與交換、傳輸、數據、電源、支撐系統等專業一樣,是電信運營企業運行維護工作的專業之一。從應對突發事件的角度來講,通信保障工作分為事前-事中-事后三個主要階段。事前更多體現在預防和預警、資源準備等工作方面;事中主要體現在備用資源的啟用、應急措施的啟用和故障排除;事后主要體現在總結、改進和完善,也包括一些建設項目等。
針對各種自然災害、疫情、恐怖事件、重要活動等的不同需求,運營商還應進一步細化制定各應急通信系統的保障預案,規范非常時期指揮調度、組網方式、人員聯絡、設備準備、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流程,并盡可能在演練中檢驗、完善和補充,不斷提高保障預案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指導性,確保通信設備在最短時間內形成通信能力。
在公共安全專家中國安全生產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紅臣看來,運營商的應急通信規劃重在對現有各種通信資源的整合能力。李紅臣認為,應急通信涉及多個通信領域,主要包括有線通信系統、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系統、集群通信系統、公用移動通信系統及其他專用通信系統等。每種類型的通信技術都有其特點,適用于特定的應用領域和對象,因此在設計應急通信系統時,很難有一個統一的、完美的體系架構,而且也很難使用單一的通信手段,需要設計者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全盤考慮,選擇合理的應急通信系統,并進行有效整合。
李紅臣強調,運營商在應急通信系統設計和建設時既要考慮長期目標,又要兼顧近期需求,要依托現有通信網絡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擴容,實現有線通信系統與無線、集群通信系統相結合。李紅臣說,在應對突發災害面前,各運營商之間的協調也至關重要,應該利用各自特有的技術手段和資源進行協同保障,在此次抗災過程中對衛星通信系統的有效利用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科學分析,果斷決策
*的雪災始于元月15日,特大暴雪一直延續了5天,路上積雪10至30厘米。積雪經車輾壓,立即結塊成冰,車輛根本無法通行。而南江地處山區,日用工業品完全依靠縣外供應,就連農貿市場出售的蔬菜的大部分也必須從成都等地調回。交通受阻,市場一下緊張起來。面對嚴峻的市場供應形勢,*經商委一班人根據中央電視臺提供的預警信息,和省市縣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信息分析資料,預感到今年的冰雪災害不會短期結束,如不果斷處理,將會對市場供應造成巨大的損失,于是緊急請示縣人民政府,立即啟動《*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三級響應機制,全力投入抗災保供工作。
二、齊心協力、穩定市場
在抗災保供領導小組的精心組織和領導下,縣經商委內各職能科室分工負責,各司其職,一是深入各農副產品主產區,指導農民積極就近供應蔬菜,確保縣城和場鎮蔬菜不脫銷。二是指派專人協調縣內糧、油生產和經營企業,幫助他們克服各種困難,確保糧油供應不斷檔。三是定人定點,包干負責,進住各生豬定點屠宰場,了解冰雪災害造成的損失,幫助定點屠宰場組織收購生豬,確保市場豬肉供應不減少。四是加強市場監測,確保市場穩定繁榮。五是請求縣人民政府組織召開了有鄉鎮主要領導和重點企業參加的抗災保供動員大會,結合家電下鄉和迎春購物月活動,鼓勵重點流通企業和農民發揚老革命根據地人民敢于戰天斗地精神,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確保冰雪災害期間蔬菜銷售不減少,糧食供應不減少,生豬屠宰不減少,日用消費品供應不減少,基本保證大災之年市場供應不發生大的震蕩,人民的生產生活不遭受大的損失。
三、密切配合、保煤護電
該縣是重點產煤區,保證電煤和人民生活用煤供應也是經商委的主要職能之一。今年由于大面積的冰雪災害,導致全省乃至全國電力緊張。為了認真完成省、市下達的煤炭生產和電煤調運任務,委里成立了專門班子,直接進駐煤炭生產重點企業和羅壩火車站,組織協調煤炭生產和調運工作。這些同志在極度艱難的自然環境中爬冰臥雪,忍饑挨餓,夜以繼日的工作,即使大年三十也不能和家人團聚,但是他們個個無怨無悔,在天寒地凍的地方默默無聞的為人民群眾發出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