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我國大力發展電化教育,多媒體教學應用的也越來越廣泛,但在運用的方式方法上以及在認識上存在許多的問題和誤區:
1 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新課程改革以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現代教學的重要原則。然而在多媒體的教學中,許多教師開始變相地重蹈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將一堂課中所要講述的內容全部地制成課件,在課堂上剩下的任務就是播放課件和簡單的介紹,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與教學主體――學生的相互交流。而課件的播放也同樣地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一節課下來,最為吸引學生的不是課堂內容,而是大屏幕中連續滾動的文字、圖片。他們在如此“充實”的一節課中,完全沒有時間思考,只忙于記筆記,這樣的結果徹底違背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初衷。
2 質量總體不高的教學課件影響教學效果。一份高質量的教學課件并非一兩天便可輕易完成的。教師如果真正想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就必須花費近乎兩倍的備課時間:備課及制作課件(其中包括相關圖片,視頻等的搜索)。再者,就算是自己完成的課件,可能也會因教師自身制作水平的局限性而影響課件的質量。而有些教師是以課件為主,舍棄自己原先設置的教學方式與進度,被課件牽著鼻子走,這樣,教學的效果便顯而易見。
3 多媒體教學導致了教學手段單一性。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件提供圖片,提供視頻,提供錄音。學生往往認為一節課中的精彩內容都來自于大屏幕上的圖像,音箱里發出的各種聲音。這種單一的教學手段使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開始弱化,原來由教師進行的實驗、朗讀等都由計算機完成,這并不能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育技術融入日常教學的方式方法的研究
通過對現在我國的教育技術的分析和研究,以多媒體技術為主體的我國現代教育技術在融入日常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那么我們怎么才能將現代教育技術有效的融入日常教學中呢,首先就得從多媒體的運用上做文章。
1 多媒體的適度使用。多媒體在教學中起到的是輔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師的主導性,也不能取代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依據各班學生的特點,確定教學的方式。多媒體的使用和教學的內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以教學為目的,以宗旨為指導的前提下適當地使用。
2 把握應用多媒體的有效時機。多媒體一方面能夠因其自身的鮮明特點――形象生動的情景、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生動的交互方式等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另一方面又常常因過量的多彩效果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注意力脫離教材,進而關注在媒體上。所以適度使用多媒體,課堂上對多媒體的使用應把握好有效的時機,達到既豐富課堂,又給學生留下足夠的閱讀與思考的時間的良好的效果。
3 努力提高教學課件的質量。課件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和社會都應該努力地提高教學課件的質量。這就對課件的制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既要了解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班級學生的特點,并據此設計出個人的教學方案,又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能,將教學內容中學生較難理解的部分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出來,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
4 提高教師運用多媒體的技能。教師要制作出高質量的教學課件,不可缺少相應的計算機技能。目前,教師們因自身的計算機技能的限制,完成的多數課件形式簡單,這樣的課件形式不夠新穎,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效果有限。所以,為了提高課件的質量,提高教師的多媒體設備的應用技能,學校要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在這方面的技能水平。
三、教育技術融入日常教學的方式方法的實踐
通過幾年的實踐經驗,我認為在英語教學中,多媒體課件教學必須打破傳統呆板的方法和模式,要有一套與之相配的教學方法;從目前和將來的發展來看,視聽文化將可能是構成完整的傳播通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而英語能力從實際能力方面而言,可以分為聽、說、讀、寫、譯等5種技能,美國語言學家保爾?蘭金認為,人們在社會日常生活中語言實踐的使用情況是視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說明了視聽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是其他語言方法不能替代的;我們應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英語視聽方面的優勢,我經常會通過英語流行歌曲,原版影視片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信息,強化語言刺激,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語言反應能力,提供輕松的學習環境;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各種形式的多媒體課件,為英語教學開辟一條新的途徑。
現代教育技術擁有以往教育技術無法比擬的豐富多樣的先進教學手段,這是現代教學的重要優勢。同時,如何真正發揮先進教學手段的作用,使先進教學手段切實成為高水平的教學工具,更是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樹立正確的觀念,把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總結歸納出一套切合實際的日常教學方式方法,最終的目標就是達到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教育技術 研究變遷 管窺 教育形成
【中圖分類號】G4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40-02
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技術不斷地依據教育本身的特點,選擇和整合那些與媒體技術配套的方法和手段,從而使技術在教育應用過程中也獲得了新的發展,把一種工具和手段,逐漸演變成為教育過程本身,即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產生以數字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教育技術。教育技術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技術的教育適應與形成的融合的社會發展過程。
一 技術的教育適應性
依據尹俊華對教育技術的論述“教育技術就是‘教育中的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采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分為有形(物化形態)和無形(智能形態)兩大類。”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進入教育領域的智能形態技術是指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現出來,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它是與人的智力有關的教育技術方法。如建構主義、系統方法、績效技術等,而物化形態的技術則指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的物體中的科學知識。它們是實物形態的與媒體設備有關的方面,包括從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具到電子計算機、衛星通訊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設施、設備及相應的軟件。
從書本到幻燈片,從影視媒體到計算機,從時空上的限制到隨時隨地可以獲取的學習資源,媒體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選擇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通過教育技術研究者與實踐者的關注與應用而使技術獲得教育實現,形成了教育媒體技術。而媒體技術在豐富教育手段的同時,自身也成了教育研究新的對象和資源,因為教育需要的不僅僅是傳播工具,更需要的是有效的技術實現方法。于是,教育技術成為了技術與教育之間的一座橋梁,“給予一切教育者和接受教育技術理念、方法的人以新觀點、新方法和新理念”。
二 技術在教育中的發展
教育技術研究領域對技術的認識,經歷了從“媒體—工具論”“手段—方法論”到“理論—實踐論”的深化過程,它們交織在教育技術發展的歷史中,不斷地在實踐檢驗、觀念沖突和融合、協調和整合中逐漸形成研究者的共識,并逐漸成為教育研究的組成部分。
1.媒體技術至上主義
“媒體—工具論”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至今在我國還有影響。它認為,教育技術的實質是指用于教育教學的各種媒體工具,包括硬件和軟件,擁有了設備器材及相應軟件,就有了教育技術,因此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媒體技術。
在當時的教育實踐中,“媒體—工具論”造成的結果就是,教育技術的發展變成對高精尖教學設備的不斷追求,每當一種新媒體出現時,就會引起一輪新的媒體裝備競賽?!懊襟w—工具論”在教育技術研究界流傳甚廣,但存在的缺陷被一些研究者看到了。例如,針對提請美國第92屆國會審議的“教育技術法案”中所說的“教育技術這個詞指的是硬件、軟件,包括電視、廣播、幻燈、電影、計算機輔助教學設備……”,D·米切爾更是指出,“把教育技術當做教學媒體是一個范疇上的錯誤?!彪S后,這些研究者在極力尋找“擴充”與“修補”之策的過程中,產生了基于“媒體—工具論”的一些變體,比如教育傳統技術教育媒體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演變”論與“現代信息技術”“革新”論等。這是技術適應教育進行自我調整的一種表現。
2.媒體技術與智能技術融合
“手段—方法論”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它認為,教育技術包括兩部分:一是教育手段,又稱“教育的技術”“物化形態的技術”;二是教育手段的使用方法,又稱“教育中的技術”“智能形態的技術”,重點是系統方法。“手段—方法論”強調學習理論、傳播理論、系統方法在教育技術中的應用,將媒體的運用方法和系統技術也看做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教育技術具有一定的方法意義,它是對“媒體—工具論”的一種突破。然而,在“手段—方法論”中,學習理論、傳播理論、系統方法的移植和應用,只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手段”“工具”的作用,受“媒體—工具論”的影響仍很大,對“技術”與“教育技術”本質的認識還不夠深入。
3.整體技術觀建立
20世紀90年代末期,教育技術學界開始出現“理論—實踐論”,這一理論認為教育技術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由概念、原理、命題、規律等知識所形成的教育技術學理論;二是工作實踐,即關于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使用、管理與評價等方面的工作及行業的具體實踐。這種觀念與美國AECT及其教育技術定義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AECT’1994及2004定義,在教育技術研究發展進程中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以這兩個定義為基礎,教育技術研究開始步入一個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并重的時代。時至今日,績效技術等的引入與應用,使得教育技術發展開始步入一個整體技術與綜合教育效益并重的發展時代。
三 技術的教育形成
從上述教育技術研究旨趣的轉移情況分析來看,1985年以前,限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裝備(不具備大規模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條件),我國的教育技術(電化教育)
研究還保持著以視聽教育技術為主的研究慣性。1990年以后,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開始具備了大規模開展以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條件。AECT’1994定義以來,我國的教育技術研究幾乎與美國同步。在進入21世紀以后,還形成了與美國的“e-教育”(e-Education,e-Leaning)并列同一水平層面的“I-教育”(信息化教育)。
綜上所述,并非每一種技術都能進入教育領域,并在應用過程中獲得廣泛的認可。從教育功能來說,教育總是選擇那些促進其功能發展的相關技術;從學習過程來說,教育總是選擇那些與促進教學與學習有關的技術。教育自身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是一個受教育者社會化的過程。教育對技術的選擇來說,信息傳遞過程主要集中在傳播工具(媒體技術),選擇的標準在于它們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學,即對媒體技術提出的要求:在信息傳遞載體和方式上的變化,力求提高傳遞效率,社會化過程主要集中在技術的有效應用(智能技術),選擇的標準在于它們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尹俊華.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徐梅林.關于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的思考[C].全球ET資訊,2006
[3]彭紹東.教育技術的定義與命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0(10)
[4]傅德榮.教育技術概念的發展[N].中國教育報,1998.5.18
[5]何克抗.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9(1)
關鍵詞 課堂 現代教育技術 師生互動 有效策略 互動主體
在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日趨廣泛,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過多應用,有可能導致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對于課堂教學效果與質量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筆者作為一名職業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師,正在參加由吳?;ㄖ髦v的省級研究課題項目——“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師生互動研究”,并承擔子課題“課堂上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師生互動有效策略研究”部分,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筆者總結了以下課堂上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師生互動問題,以及有效應對策略。
一、課堂上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師生互動問題
(一)課堂上的互動主體比例失衡。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互動的主體為教師與學生,而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的注意力更多是集中于教學內容演示效果方面,缺少與學生個體之間的活動,而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要接受大量的新知識和信息,與教師進行互動的時間相對較少。
(二)課堂上出現互動異常,教師的處理措施不當。
由于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獨立意識較強,他們不愿意成為課堂的被動服從者,而是希望成為學習活動中的發現者與探索者。在課堂互動環節,學生經常會出現違反課堂紀律、打游戲等現象,教師通常會直接進行指責與批評,教師的處理措施不當,極有可能在師生間產生不良的“互動”,即師生心理上的沖突,對于課堂教學工作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二、加強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創新與應用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仍然需要加強師生之間有效互動問題的深入研究。無論應用多么先進的教育技術,教師在課堂中始終起到主導作用,而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兩者之間關系是密不可分。在新的教育環境與背景下,教師不但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而且要積極開展師生有效互動策略的深入研究與實踐。
(一)重視課堂教學信息的反饋,以學促教。
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中,教師應在掌握其應用方法與技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于學生學習方式與過程的研究,即重視課堂教學信息的反饋,進而達到“以學促教”的目標。例如:在電子商務專業課堂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相對較多,而教師在教育技術的選擇與應用時,必須通過信息反饋了解到學生想要聽到什么,想要做什么,及時調整課堂中的教學環節,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注重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師生互動。
以筆者所講授的電子商務專業知識為例,應用案例教學可以將書本中相對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生活、生產實例,從而在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交流氛圍,對于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極為有利的。例如:在講解計算機網絡技術中“通信鏈路”一課時,由于課本中提及的概念和理論知識較多,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的方式進行展示,將水、水管、水流分別對應數據、物理鏈路、邏輯鏈路等進行講解,在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后,導入“通信鏈路”及相關知識。又如:在講解計算機系統組成的相關知識時,我要求學生在觀看幻燈片的同時,將計算機硬件、軟件等分別與身體、知識水平等對應,從而實現專業知識的分解。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教師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可以實現“師問生答”、“生問師答”等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擺脫了過多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師生之間缺乏交流的現象,在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
(三)注重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專業性的有機結合。
很多教師在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時,缺乏與課程專業性的有機結合,過多的追求課堂演示效果,必將導致專業知識的講解受到影響,而師生互動的時間也將大為減少。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以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支撐平臺,應用聲音、文字、圖片、視頻技術、三維動畫等軟件工具,增強專業課程內容的表現力,實現傳統教學模式向現代教學模式的轉變。同時,在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與應用的前提下,教師應注重課程本身學術性、專業性的深入研討,課堂中講解的專業知識要符合教學大綱的相關規定,而且要注重自身教學藝術的全面發揮。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認清教學工作的根本任務和目標,現代教育技術僅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而教師必須將課程專業性研究作為工作的主體,并且善于發揮自身的教學藝術,從而才能在課堂中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
三、結語
總之,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師生互動的問題已經日漸凸顯,而且成為影響教學效率與質量的主要因素。為了進一步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上應用效果的提升,教師必須加強對于師生互動有效策略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從而在保證教學工作現代化的基礎上,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因素,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李俊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探索[J].中華少年:教學版,2011,(10):189.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數學教學;多媒體;農村高中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等方式都在無時無刻的發生變化,對教育領域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局限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需要.如何突出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一直是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等各個層面都密切關注的問題.吉林省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農業省農村人口較多,由于經濟發展的落后,許多學生家長的知識水平相當有限,思想觀念比較陳舊,學校的教學條件比較落后.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學生的學習條件、思想觀念以及學習方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主要研究內容
近年來,國家出臺的關于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文件和政策,以此為依據,我們對國內現代教育技術發展水平進行分析,特別是吉林省農村現代教育現狀和對當前現代教育技術研究現狀進行分析,通過對農村高中數學課堂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用的調查,提出了研究的理論、現實意義以及開展研究的必要性.1.設置調查問卷.在大中城市,多媒體教學系統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知識形成的最佳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是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可通過三維演示、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和模擬事物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的眼、耳、腦、口和手都動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學效率.但在農村應用情況不容樂觀,具體情況我們做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分別針對高中一線教師和學生而設計,共設計16個問題,第1~6題調查的是教師平時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情況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情況,從中可以了解一下教師對于多媒體應用的熟練程度,以及教師對多媒體的一些了解.第7~9題調查的是教師對于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的態度,以及教師在應用過程中對于多媒體的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的認識情況.第13~15題主要調查教師在應用多媒體進行數學課堂教學時的細節情況,以及在應用多媒體的反思情況.第16題調查教師對于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見和建議.2.統計調查問卷的結果.結合上述16個問題的滿意程度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均不理想.下面列出前三個問題統計的:3.調查結果分析.第一,目前農村高中在現代教育技術的設備上還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很多學校的多媒體設備還不夠完備,就我所在的學校而言,多媒體的顯示屏就是用屏幕很小的電視機代替,在課堂展示過程中,由于字號太小很多離電視遠的同學都看不清.有些教學環節根本無法展示,影響教學效果.第二,教師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強烈愿望,但多媒體教學在數學課堂的普及率還遠遠不夠,有很多老教師不會應用計算機,更不用說多媒體課件了,所以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擴大培訓范圍.讓年輕教師幫助老教師,以新帶老,使多數教師都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第三,課堂中盡量減少濫用多媒體的情況,要注意多媒體與講授法的有效結合讓多媒體的用法和用量都能夠恰到好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興趣和教學效果.
三、反思與策略
關鍵詞:運用;積極目的;消極誤區;目的與效果
一、現代教育技術簡論
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通過對學習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它對于創設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強調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組合的優化教學,探討和建立新型的現代化教育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實現學校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現代教育技術的本質應是人類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創造和運用的各種活動方式、能力和資源的總和。
二、現代教育技術容易走入的幾個誤區
根據我國目前現代教育技術使用的情形來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入以下幾個誤區:
1.硬件軟件配置不協調性
90年代以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興起,教育信息化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據2000年底不完全統計,全國中、小學各類計算機設備達242萬臺,建立校園網的學校5700所??梢哉f,硬件建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軟件建設卻沒有跟上硬件建設的步伐,“軟件匱乏”成為已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瓶頸。我國目前師范類學科《現代教育技術》的課程總體目標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方法;具備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能力;利用多媒體進行課件設計與開發技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具備信息化教學管理與評價的能力。
可以看出,對于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的理論與實踐水平要求都是很高的,但是目前來講,我們并不能達到這一要求。很多學校缺乏對教師較全面、較系統、深層次的培訓。培訓內容相對滯后,根本不能達到上述課程目標所提出的要求。
2.理論與實踐的不統一性
一方面,在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人員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另一方面,現代教育技術的實際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學人員,存在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F代教育技術研究人員和一線教師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但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很少能有讓這兩方人員同時參加軟件技術等的開發和應用的機會。結果就導致“骨肉”分離,相互輕視。
3.重效應輕效果的淺見性
由于國家不斷強調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很多教師不得不使用這些技術。事實上,在使用過程中,他們并沒有掌握這些技術的精華。往往有一種重效應輕效果的傾向。這種傾向反映在多個方面:
(1)重技術輕理論。教師熱衷于技術的學習,愿意花費時間來制作各種課件;而對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則持懷疑、否定,甚至拒絕的態度。(2)重制作輕應用。人們在制作教育教學軟件時華而不實,不注重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的反饋和評價,致使真正優質的教育教學軟件稀缺。(3)重評獎輕實用。許多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只是為了拿到參加各種比賽、公開課的入場券,并不考慮真正的教學效果。
4.運用過程中的背離目的性
我們過多地強調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優越性,夸大了它對教學的有利作用。有時候很容易忘記所有一切技術只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而使用的。夸大技術的結果,就是依賴于技術,而忽略掉所有的技術都是人開發出來的,不可能達到完美,都有缺陷。讓技術成為主導,就會讓自己陷入被動,走入模式化、僵化的這樣一條死路上去。(1)強調現代教育技術的激發興趣性,忽略學生的興趣培養主要還是靠老師的引導,而不是靠機器的引導;(2)過多強調使用技術,不論是否需要這種輔助手段,強迫使用。過度依賴技術和信息恐怕并非我們本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目的之所在;(3)拿多媒體教學來說,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存在一種看熱鬧的心理。一節課下來,可能就是只看了熱鬧,這節課的重要內容和教學重難點并不在學生關注的范圍之內;(4)育人功能不足,情感交流不暢。教師在運用技術的過程中,會走入一種模式化的道路,產生一些“PPT”教師。他們脫離了課件就無法講課;(5)海量信息與有效信息的價值性。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省去一些教師板書的時間,所以這個本來可供學生對所講內容進行處理和消化的時間就被剝奪了。
三、結論
善假于物而非為物所假,結合自己教學的實際,選擇是否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學生為目的,以素質教育為奮斗的意義,才能真正運用好現代教育技術的優點,避免其誤區。
我們在運用教育技術的時候,一定要謹記,技術是為我們服務的。我們要運用它來使我們的教學做到更好,而不是被技術牽著鼻子走。要想真正運用好現代教育技術,我們首先要提高自身素養,從理論上深化認識,在實踐中多動腦筋,將這種輔助手段運用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徐菊紅,趙呈領.關于高等師范院?!冬F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建設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