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城市道路;規劃方法;景觀生態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urban road landscape in the ecological imp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tents of the road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raised the urban roa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as well as to the road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city road; Planning methods; Landscape ecology

      中圖分類號:TU99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作為一種線性基礎設施,道路在促進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路域理化環境的污染、動植物棲息地的干擾、水土流失的加劇、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地質災害的誘發、景觀視覺質量的下降等。隨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將該學科理論與方法用于道路及道路網生態效應研究。

      l城市道路景觀對生態的影響

      為了獲得生態效益,道路必須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來為人們服務。在此過程中,道路起到了引導路人、組織交通的重要作用。它將各個景點有機地連接在一起,伴隨著整個交通過程。然而,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講,人為道路的構建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組成部分,對生態必將產生影響。因此,在道路規劃時,需要避免道路對重要物種的生態斑塊進行人為分割,同時道路形成了新的阻隔帶,影響了原有生態斑塊之間的相互作用。

      2道路景觀設計思路方法

      對于道路的景觀設計要著重強調其領域屬性,以形成其區域特色,使道路與兩側空間相融合,進而弱化道路與周圍界面的隔離,使行人在其中行走時有鳥兒翱翔空中,魚兒在水中自由游動的感覺。其設計手法可通過布線、空間變化、領域分隔、道路設施及周圍建筑環境等方面來實現。

      3.1布線

      “蛇形”布線是由一系列相反方向的S型曲線組成,S型曲線可以給人們觀察周圍環境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

      3.2空間變化

      道路可根據各路段交通流量不同或地形條件限制出現寬度的變化。在區別空間變化波動時,寬度變化是一個很重要內容,它可提供錯車空間,在特殊情況下亦可提供停車間,有時還能為行人提供休息逗留的場所,給人以空問的驚喜。

      3.3領域分隔

      作為居偉區內的生活性道路,應有為居民提高生活空間的領域感,其效果可以通過分離法來實現。

      3.4道路設施

      生活件街道通常有步行者在活動,此種活動常仃隨意件和觀賞性,故要求其上面多設置公用設施等硬質景觀(如座椅、花壇、候車亭、交通標志等)以及選擇宜人的色彩和尺度,這樣可增強人們的美感和愉悅感。

      3.5建筑環境

      建筑因歷史的積淀而形成的類型應該和諧并具有藝術特色。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經常采用柱廊和懸挑,它們為行人創造了一個庇護的環境,使街道空間與建筑內部問相互滲透,形成一個內外兼顧的整體,使道路與室內空間連接起來,使街道真正成為居民生活場所的一部分。

      3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

      3.1分析現狀,明確目標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不僅僅是考慮狹義的視覺景觀和道路交通功能,而是連帶城市總體規劃、交通、環保、經濟發展、歷史文脈、自然、旅游資源等因素一起考慮的綜合規劃設計,針對具體的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項目,必須對道路所處地理位置、自然環境、道路承擔交通功能、道路沿線土地開發利用等進行周密的調查分析,指出現狀的優勢和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規劃設計目標及指導思想。

      3.2景觀規劃構思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構思包括功能、景觀、生態環境、空間布局等多方面的初步思考策劃。設計構思中首先要確定道路景觀風格定位,影響道路景觀風格定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條件,如山、水特色,道路功能定位,如迎賓大道、商業街,人文因素,例如是體現現代氣息還是傳統風格。圍繞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目際和風格定位,結合道路各區段所處位置和所具備的自然條件和生態關系特點,構思道路景觀結構,擬定主題思想,進入具體景觀規劃設計。

      3.3道路景觀構成要素設計

      景觀生態學原理在道路工程中應用較多的是生態護坡和道路綠化。道路兩旁的邊坡為景觀生態學上的邊緣和邊緣地帶。它屬于誘導邊緣,過渡顯著,在工程上會有邊坡不穩定的效果,在景觀上它是一個不連續的邊緣地帶。因此,采用綠色植物材料對斜坡和山體進行覆蓋,以防止坡面和山體的侵蝕、風化。

      道路視覺景觀設計應和道路平、縱、橫及路面結構等設計相結合,道路平面線形、豎向設計和橫斷面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變化,力求做到道路線形、分隔帶、綠化帶、邊坡等連續、平順、自然且通視效果好,與周邊環境色彩協調、風格統一、融為一體,切忌把道路拉直推平,導致視覺上單調乏味。

      道路公共設施和小品滿足道路作為市民公共活動空間需要的信息交流、休閑甚至游賞娛樂等功能,種類繁多且有實用性的,如公交站點、休閑椅凳、公廁、垃圾筒、電話亭、廣告牌、宣傳欄;有觀賞性的,如樹池、花架、亭廊、藝術雕塑、水池噴泉。如果說道路本身景觀應力在求“勢”、追求大氣的話,道路公共設施和小品由于多布置在行道及城市綠化帶,行人緩慢通過甚至可以駐足觀賞,其景觀設計則應著重在“型”的處理上下工夫,對公共設施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出匠心獨具的形態,對景觀小品進行細部刻畫,細致地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題,既有助于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又有利于塑造道路的特色風格。

      4展望

      道路景觀生態學在我國是個嶄新的領域,許多研究內容有待探索。我國近期道路景觀生態研究應著重從以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1)總結國內外現有成果,引入新方法與理論,開展前沿研究。通過全面系統地總結國內外近年來道路生態學研究成果和相關學科如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等方面的研究,為道路景觀生態學研究提供理論基礎,重視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如3s技術、三維動態可視技術;加強對典型地區的跨尺度綜合研究,對景觀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作深人的探索。

      (2)以典型旅游公路為突破口,開展細致深入的景觀調查、路線優選、構造物設計等景觀規劃設計工作。充分收集和利用現有歷史資料,如航片和衛片,對道路沿線水文、土壤、地質地貌、氣候、土地利用、經濟發展、文化、歷史、民俗等資料開展充分細致的景觀普查、規劃與設計工作。我國道路選線歷來重視地質選線、地形選線.而結合生態環境選線相對處于弱勢,從景觀資源保護(尤其景觀美學資源)來考慮選線更是欠缺。

      結束語

      道路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隨著各分支學科的發展和我們對道路景觀生態問題的關注,相信研究隊伍會越來越壯大,前景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黃寧,符鋅砂.公路線形與景觀設計的配合[J].湖南交通科技,2006.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第2篇

      土地資源合理利用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注的問題。為了能夠讓土地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學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主要介紹了三種景觀生態優化方法,希望能夠為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

      土地資源利用;景觀生態優化;方法

      雖然我國相關學者一直都在研究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問題,但是研究的重點通常都放在土地利用數量結構如何能夠做到最優化方面,比如如何增加林地覆蓋率,如何調整坡耕地比重來增加土地資源利用率等,隨著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我國的學者應該轉變一下研究思路,從景觀生態優化方法上面來研究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問題。

      1以發展適宜性為基礎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

      很早就有學者就以發展適宜性為研究切入點,來優化景觀生態方法。以發展適宜性為基礎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的研究,不僅解決了海岸帶管理的問題,也對農田保護提供了借鑒,為后來學者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借鑒。以發展適宜性為基礎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可以分為5個環節:首先,景觀生態規劃人員要確定規劃的范圍以及目標;其次,相關人員要對該區域的各個方面的資料進行調查分析,尤其是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一定要做好分析,比如水文、人口、文化、地質條件等,之后將調查數據記錄在案或者在地圖上描繪出來;再次,利用目標綜合分析方法,提取內在信息資源;第四,對每個信息因素以及每種資源的開發利用形式進行調查分析,依據分析結果進行初步的適宜性評價;第五,通過上述步驟,基本上中可以形成適宜性圖件,依據圖件分析結果,制定土地適宜性利用方案。提出以發展適宜性為基礎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的學者認為,按照區域自然環境以及文化特點來對景觀生態的適宜性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明確景觀生態的利用方式以及具體的發展規劃策略,這樣才能夠保證該區域自然環境與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真正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通過上述闡釋能夠看出,以發展適宜性為基礎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著重強調的是土地利用的內在價值,而這些內在價值并不是人為創造的,而是自然環境通過自身的不斷積累所形成。換言之,該區域獨有的水文條件、植物、動物等自然環境,就從根本上就決定了該區域的用途。以發展適宜性為基礎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自然資源與環境性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發揮,依據資源與環境的適宜性情況,制定合理的開發策略。雖然此種景觀生態規劃優化方法優勢比較多,對后世也產生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是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比如過多的看重生態景觀豎直方向的適宜性,而輕視了水平方向各個景物之間存在的影響,所以景觀總體效益可能并不高。

      2以系統分析與模擬為基礎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

      此種景觀生態優化方法,不僅最大程度的為景觀規劃提出了依據,同時也為景觀生態學者進行合理規劃自然資源提供了途徑。很多學者為以發展適宜性為基礎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的不斷完善作出了突出貢獻。

      2.1區域生態體系模型此種模型主要是將景觀生態區域劃分為四個單元:首先,生產性單元,該單元用來進行農業生產以及發展林業;其次,保護性單元,該單元主要是為了保護該區域的生態平衡而存在,防護林地、濕地等都可以算作是保護性單元中的組成部分;再次,人工單元,該單位主要用來進行工業化生產以及城市發展,該單元的存在對景觀生態優化起著負面作用;最后,調和性單元,該單元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讓上述各個單元能夠協調。上述景觀分類構成區域生態系統模型第一層次研究的主要內容。該模型的第二層次側重于各單元類型間物質和能量轉移過程和機制的研究。而第三層次則主要以區域生態系統的整體為對象,研究自然和社會經濟輸入、輸出的調控機制,并為區域土地利用的分配提供決策依據。

      2.2靈敏度模型其基本思路包括:將一個城市或區域作為一個整體,著重分析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與相互作用,以把握系統的整體行為;根據系統對要素變化的反應,對系統進行動態調控;運用生物控制論原理,調節系統要素的關系(增強或削弱),以提高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靈敏度模型也可以說是生物控制論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及其在規劃上應用的產物。在靈敏度模型中,將規劃對象(一個城市或區域)描述成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變量構成的“反饋圖”,可以通過對構成變量狀態的改變模擬整個系統的行為。一旦構筑了”反饋圖”,就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規劃,還可以對各種規劃方案進行比較,即“政策試驗”。靈敏度模型將規劃由傳統的“野外”搬進了實驗室,并將規劃變成可測試和可驗證的過程。但由于靈敏度模型重點關心的是系統結構與功能的時間動態,對空間關系與空間格局的動過程則難以反映出來。

      3基于格局分析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

      該方法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土地利用分異戰略。該戰略景觀整體化規劃按如下5個步驟進行:(1)土地利用分類:辨識區域土地利用的主要類型,根據由生境集合而成的區域自然單位(RNU)來劃分。每一個RNU有自己的生境特征組,并形成可反映土地用途的模型。(2)空間格局的確定和評價:對由RNU構成的景觀空間格局進行評價和制圖,確定每個RNU的土地利用的面積百分率。(3)敏感度分析:識別那些近似自然和半自然的生境簇,這些生境被認為是對環境影響最敏感的地區和最具保護價值的地區。(4)空間聯系:對每一個RNU中所有生境類型之間的空間關系進行分析,特別側重于連通度的敏感性以及不定向的或相互依存關系等方面。(5)影響分析:利用以上步驟得到的信息,評價每個RNU的影響結構,特別強調影響的敏感性和影響范圍。DLU戰略是目前在對過程機制難以定量模擬和把握的情況下較為可行的規劃途徑。盡管這種途徑沒有與一個系統的理論如景觀生態學緊密結合起來,在空間聯系的分析上也缺乏方法和手段,但它卻為景觀生態學的發展及其在區域和景觀規劃中的應用提供了基礎。

      4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有很多,每一種方法都能夠為土地資源利用提供借鑒,但是由于國情不同,使用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也會有比較大的差異。因此有關部門以及學者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我國國情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景觀生態優化方法。

      參考文獻

      [1]劉亞萍.自然保護區中景觀生態資源的管理和保護[J].貴州科學,2005(02).

      [2]馮兆東,劉勇,陳發虎.半干旱區流域水文的景觀生態研究與設計:地理信息系統輔助的過程模擬[J].中國沙漠,2000(02).

      [3]孫彥偉,盧榮安,姜廣輝.區域土地持續利用規劃的景觀生態學思維[J].生態經濟,2005(03).

      [4]劉榮霞,薛安,韓鵬,倪晉仁.土地利用結構優化方法述評[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4).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第3篇

      景觀學本科專業是桂林理工大學2007年新設置專業,目的是為廣西培養高層次的生態規劃、景觀設計和旅游規劃方面的人才。因而,在景觀生態學教學過程中,要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踐技能方法,要求把生態學的理念貫穿于實踐設計中去,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景觀生態學課程由于其理論性較強,專業術語晦澀難懂,學生往往感到吃力,興趣不高,亟需在教學內容體系建設、教學方法的改進及考核方法的變通等方面加以改革。

      一構建完善的教學內容體系

      景觀生態學課程是運用系統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生態流與空間再分配原理、鑲嵌性原理、人類主導性原理及多重價值原理等對景觀的結構、功能和動態進行研究。根據上述教學目的,需要構建完善的學科內容體系。

      (一)景觀生態學的學科地位和歷史沿革

      要求學生著重掌握景觀的概念和特征、景觀生態學的定義和內涵、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了解景觀生態學的學科地位;通曉歐洲學派、北美學派和中國大陸學派的基本景觀生態學觀點;了解景觀生態學的歷史沿革及其研究和學習的方法。

      (二)景觀生態學的主要教學內容

      景觀生態學學科內容包括4大模塊,即景觀結構、景觀功能、景觀動態和景觀管理。首先要求學生深入理解景觀生態學課程的基礎理論,包括等級理論、生態系統理論、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地域分異理論、人地相互作用理論、生物控制論、源—匯系統理論、尺度及其效應、空間鑲嵌與邊緣特征、景觀連接度與滲透理論等,這對宏觀把握景觀生態學理論框架,具有重要的作用。

      景觀結構包括景觀要素類型、景觀多樣性及其空間關系。景觀格局則是指景觀要素的空間分布和組合配置。該模塊要求學生掌握包括斑塊起源、大小、形狀、鑲嵌、斑塊化、斑塊動態,廊道起源、廊道結構特征、廊道分類,基質的判定、孔隙度和邊界形狀、景觀異質性、網絡等結構特征、景觀構型的確定方法以及景觀結構要素的影響因素。景觀過程與景觀功能主要包括:辨析景觀過程與景觀生態流的聯系和區別;掌握景觀過程的基本動力和媒介物、景觀生態流的基本形式和運動格局,以及連接度與連通性的概念及生態學意義;分析景觀結構對景觀生態流、景觀要素間相互作用的影響機制和生態效應;認識景觀結構對生態過程的影響及景觀中的文化過程,如人類文化與景觀建設、農田景觀、城市景觀、鄉村景觀、城鄉過渡景觀的關系;了解景觀要素的相互作用與依存,景觀結構與功能的相互影響及其與尺度的聯系。景觀的結構功能和動態這部分內容需要學生掌握景觀穩定性、景觀變化驅動椅子、景觀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景觀的動態變化與模擬、景觀變化與人類干擾的關系等知識點。

      (三)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

      理論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是為指導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因而,這部分教學內容要求學生了解景觀生態規劃概念、原則、目的和任務;熟悉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內容、方法和步驟;掌握景觀生態規劃的要點;區分景觀格局優化與景觀要素規劃;熟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林區景觀的規劃內容和設計方法,了解城市綠地、濕地、鄉村景觀規劃的途徑、內容和設計步驟;掌握區域生態旅游開發的基本模式、生態旅游區的景觀格局分析內容和旅游區規劃設計的途徑。同時,需要及時跟蹤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動態性的教學內容,包括景觀生態安全、土地可持續利用、生態風險評價、景觀異質性研究等理論。

      二加強實踐觀摩教學

      (一)多媒體輔助計算機教學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都較強的學科,存在著理論上抽象、應用上具體的情況。為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采用多媒體輔助計算機教學方法。從景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出發,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應盡可能選擇多種教學傳媒,將圖片、圖表、錄像、報刊雜志、光盤或科研過程形象地介紹給學生,全方位地傳遞各種知識、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目前,最經濟實惠的網絡空間資源是Google公司開發的Google Earth軟件,它把衛星影像、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個地球的三維模型上,有效分辨率至少為30 m,對大城市、著名風景區、建筑物區域、部分公眾關注區域,有效分辨率為1 m或更小,能夠獲取高精度影像。操作Google Earth可以查閱地球上任何地方近期的地圖、地形、田園、森林、荒地、建筑物等地表覆蓋,內容十分豐富,展示生動,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具有重要作用。

      在采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堂教學方式進行講授的同時,還可以以課堂討論、辯論、啟發談話等多種方式,帶動學生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如講授景觀生態學中有關基本概念如“斑塊、廊道、基質”時,其概念相當抽象。這時就應以野外實拍的圖片資料進行講解、分析,使學生對這些概念有更客觀、具體的認識。

      (二)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能力培養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過程。只有經過實踐性教學,才能使學生對課本上的抽象概念產生直觀的、感性的了解。實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景觀結構單元的調查與分析、景觀空間格局的辨識、景觀功能的測定和景觀的分類評價等。要求學生結合實地調查區分斑塊、廊道和基質三種景觀要素,并在專業圖上加以勾繪,分析計算主要景觀格局的特征指數,如斑塊數量、周長、面積、形狀指數、分維數、分離度指數、多樣性指數、均勻度指數、優勢度指數;結合景觀要素識別、判斷實習地區景觀要素的構型,并計算網狀景觀的連通性;區別不同類型的森林群落,實測景觀種子流、熱量流、水分和土壤流的強度和方向,說明景觀生態流與景觀結構間的生態關系;基于地貌類型和植物群落類型,采用聚類分析等方法,進行景觀分類,綜合分析景觀的健康狀況和功能價值。

      此外,可以利用科研項目配合實踐性教學,讓學生參與相關科研項目的各個環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素質,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結合大學生畢業論文和大學生訓練計劃設立有關大地景觀的立題,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變通教學考核方法

      變通考核方式,科學評價學生。現行教學考核方式往往以考試作為評價的主要手段,不能夠全面考核一個學生的真實水平,因而必須改革現行考試方法。要求以考核技能與能力水平為主,平時的成績考核與期末的總結性、鑒定性考試并重,確立全面的考試模式,建立試卷庫,實行教考分離,不斷完善考試考核內容及辦法;適當增加平時考核比重,加強對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及作業的分值。

      景觀生態學課程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活躍本專業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在連續三年的教學考核中,關于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方法及效果的學生滿意度達到95%以上。課程考試通過率由先前的81%,提高到90%。學生對該課程的認同由原來的75%達到如今的96%。從近兩年的本科畢業設計來看,大多數學生的生態理念和生態設計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得到了專業老師的一致認可。但是,教學改革是一個動態的課題,教學內容與實踐課程體系不斷變化,其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也應及時改革與調整,必須大膽地改革,不斷充實與完善,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盧杰,鄭維列.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 2008,3:52-54.

      [2]黃義雄.地理理科基地班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工作的探討[J].福建地理,2002,17(2):25-26.

      [3]陶波蘭,郁書君,齊家祥,等.景觀設計類專業景觀生態學教學探討[J].教書育人,2010,10(6):86-87.

      [4]吳兆錄.景觀生態學教學的短期戶外觀摩———云南大學的實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1,23(1):1-4.

      [5]張明如,溫國勝,侯平,等.景觀生態學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若干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08,5:60-63.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第4篇

      生態縣(市)建設規劃的新理論支撐———區域創新斑塊理論

      建設生態縣(市)必須走“創新型發展”的路子.這條路子最成功、最顯著特點就是把創新工作落實到空間“斑塊”上,經過對區域創新和發展格局識別深入研究和總結提煉,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區域創新理論體系,它們是區域創新五論,即:“集聚論、城市論、景觀生態論、科技動力論、大系統優化決策論”.這五論的共同特點是“著力斑塊、集聚創新”,簡稱該理論為“區域創新斑塊理論”.作為生態縣(市)規劃的理論體系,指導規劃編制.圖1為區域創新斑塊理論的主要內涵表述.

      1“集聚論”及其在規劃中應用

      1)人口集聚: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意識和服務效率,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2)產業集聚:是指企業的生產和研究開發活動向一個特定空間集中,并且有機地相互作用的現象.其意義在于:集聚能產生外部效應.行業、領域、產業向聚集地集聚將分別產生外部效應;聚集能實現隱性知識的近距離傳遞,是創新的根本原因;集聚降低內部成本;集聚有利于形成專業化分工、個性化經營,形成異質性和競爭力;產業聚集是產業集群的基礎,又是區域創新的重要標志.

      3)“集聚論”在規劃中主要應用于:指導產業鏈的構建,資源、資本、技術向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園區集中、農村人口逐步向生態型城市、城鎮集中等方面.

      2“城市論”及其在規劃中應用

      1)城市化是一個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文明與城市有關,文化與鄉村有關.

      2)城市是創造需求的主要源地.工業發展主要依賴于城市,城市與工業發展帶動農業發展.區域創新的基本力量和活力主要在城市.城市是前進發展的動力。

      3)10萬人以下的城鎮勞動生產效率相對于10萬人以上的要低(需求結構不成體系,服務組織成本高,資源浪費大).國際競爭主要表現在大城市間的競爭,即城市群之間的競爭.

      4)“城市論”在生態縣(市)規劃中主要應用在于:指導人口重新分布的引導性規劃,人居體系(城市、城鎮、鄉鎮、社區、村建設規劃,科技創新資源布局與培育規劃等.

      3景觀生態論及其在規劃中應用

      1)景觀生態論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強調異質性,重視尺度性.適宜處理復雜系統.能很快抓住區域個性、問題、創新點與本質.

      2)在規劃中應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觀與自然環境的特性、生態過程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基礎之上;既協調景觀內部結構又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4科技動力論及其在規劃中應用

      1)科技是生產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社會生態發展最終要靠科技解決問題;科技是區域創新的動力.而自主創新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生態縣(市)建設需要科技創新,科技活動帶來社會大的持續變革.

      2)科技動力論用于生態縣(市)建設規劃:著力解決區域發展所需第一生產力———科技動力問題.要把生態知識、生態技術應用到生態縣(市)建設的生態工程、生態產業發展中.

      5大系統優化決策論及其在規劃中應用

      1)處在的區域是一個社會經濟生態復雜大系統.區域規劃需要建立優化系統,確立優化的考核體系,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解決生態環境、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發展薄弱問題.

      2)需要系統優化決策與科學執政,努力營造現代公共服務型政府.一是構建戰略規劃體系,二是構建空間優化體系,三是要構建政策制度優化體系。

      生態縣(市)建設規劃新的技術手段

      13S技術手段在生態縣(市)規劃中的應用

      在生態縣(市)規劃中,我們主要采用3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5]技術等手段,對規劃研究區域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進行深入調查、分析、進行識別診斷;對區域地形地貌進行正確辯識、科學分類.實踐證明,規劃涉及土地利用現狀認識、數據獲取,資源評價與統計,區域空間格局的劃分,各大工程及可創新斑塊面積求得,規模的界定都必需應用3S技術.沒有這些現代技術手段和方法是無法解決規劃定量、定位、定地理空間界線和完成規劃的[6].

      2三維模擬技術手段在生態縣(市)規劃中的應用

      應用三維模擬技術主要用于進行生態縣(市)區域空間模擬,它包括區域自然地理模擬(自然大地形骨架如山體、河流、道路、人工水域等的模擬);地表土地利用現狀模擬;地表以上部分設施與植被模擬,通過區域空間模擬,配合高分辨率的遙感影像,可以將山、水、林、田、路、房等一覽無遺.這種模擬方法主要采用三維地理軟件,如ARCGIS軟件等結合3S技術完成.通過區域空間模擬,自動建立了空間地理信息庫及若干屬性信息(位置、長度、范圍、面積、經緯度及海拔、物體屬性等).既具有山川河流等地理全局觀(見圖2)、又有科學數據,還建立起規劃交流平臺,有了這些,進一步開展規劃就更直觀、明了.

      3景觀生態規劃方法

      前面已述,主要采用景觀生態學方法———景觀生態規劃來進行生態縣(市)規劃.它是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及其他相關科學的知識,通過研究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以及人類活動與景觀的相互作用,并在生態調查、景觀生態分析、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劃分出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觀格局,再進行景觀功能分類、生態制圖,最后提出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和對策及建議.通過對若干個縣市的建設規劃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既適用又有創新之處:重構景觀格局,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空間關系,描繪人們向往的富麗景觀,指明階段可達的分層目標、創新空間和奮斗方向,揭示發展動力和具體工程措施.使規劃內容立地、目標明確、任務系統、內涵科學、便于操作.

      生態縣(市)建設規劃體系

      生態縣(市)建設規劃方法很多,要形成一個體系是比較難的,但拋磚引玉地研究提出一個比較先進適用的方法體系又是值得的.

      1一般規劃套路

      在生態縣(市)規劃中,一般采用傳統的規劃套路,即基本情況或建設基礎,存在問題分析、思路與目標確定、功能分區、分區任務、各分區主要工程、主要措施.

      2本文提出“12345”規劃體系

      在對多個生態縣(市)進行規劃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12345”規劃體系,即圍繞一個目標、兩條主線、三個階段、四個(生態工程)層次、五個(建設)領域,展開規劃編制.它的特色在于:突出了發展方式、發展主線、發展進程、發展層次、發展領域共五個方面;其創新點在于:提出的四個空間概念及工程內容和四個由大到小細分的等級層次,能將規劃一一落到空間場地.

      表述如下:一個目標:即遵循“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按期建成省級或國家級生態縣(市)”一個目標;兩條主線:堅持“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兩條主線;三個階段:劃分“啟動—建設—提高”三個規劃建設階段;四個(生態工程)層次:實施“區域生態、景觀生態、創新園地、生態細胞”四個生態工程,完成“消除區域障礙、培育富麗景觀、建設創新園地(斑塊)、落實細胞單位”各層次生態任務.五個(建設)領域:深入“生態產業、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生態環境、能力建設”五大領域,引導全縣(市)人民走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達州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與目標設計

      1基本情況

      達州市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南麓,處于川、渝、陜四省市交界處.幅員面積約16610km2.轄達縣、大竹縣、渠縣、宣漢縣、開江縣、萬源市、通川區,人口650萬人.素有“川東明珠”之美譽,是四川的“東大門”.所處地形川東平行嶺谷區,其中山地占幅員面積70.70%,丘陵占28.10%,平壩占1.20%.

      2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根據生態經濟學和景觀生態學方法以及創新型四川區域創新格局研究成果,本規劃經研究,選用經濟支撐力、科技創新力、教育水平、資源豐富度、生態環境協調度、區位優勢度、景觀格局匹配度(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觀可承載人口與實際承載人口的比例)等7個指標,得出總體結論是:達州市自然資源支撐力能夠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環境人居適宜度中等,剩余勞動力數量豐富,文化適應度與四川省平均水平接近.同時又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土地資源有限,水資源分布不均,洪澇災害及旱災頻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主要制約因素,導致經濟支撐力、科技支撐力、區位優勢度、景觀與人居匹配度都與可持續發展要求有一定差距.總體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對薄弱.

      3指導思想與目標定位

      3.1指導思想

      第1,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主線,以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態建設能力支撐為重點,以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構建美麗、和諧的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觀為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第2,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并進.尋找創新空間和可持續發展路徑及協調互動機制.把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貫穿到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個發展階段.

      3.2市域主體生態功能定位

      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要組成部分及三峽庫區重要影響區;中國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四省、市結合部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人居地區域性中心.

      3.3生態市建設總體目標

      按照全省2020年基本建成生態省的總體目標要求,達州市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國家級生態市,成為四川省級示范典型,成為長江上游生態經濟建設強市,全國天然氣化工基地生態文明典型.

      3.4具體定量(考核)指標

      參見國家生態縣(市)建設標準.包括: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三方面.其中國家指標19個,16個為約束性指標,3個為參考性指標.

      4生態市建設步驟

      達州市生態市建設共分三步:建設準備期(2007-2010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建設發展期(2011-2015年),整體推進階段.建成一批生態市建設重點工程,新型工業化和發展生態經濟方面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建成期(2016-2020年),完全符合2020年全省建成生態省對達州的基本要求.其中,在2020年全市80%以上縣建成國家級生態縣,80%的鄉鎮達到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的建設標準,基本實現生態市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

      達州市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格局景觀劃分方法

      1劃分景觀格局的科學意義

      1)突出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景觀異質性,便于分類指導未來分化發展.

      2)突出空間生態,為了充分反映四川生態立體空間格局的特點,改變平面分區.

      3)把靜態分區變為動態分類,反映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方向.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景觀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反映了人—自然的變化規律在地理空間上留下的景象,順應時展脈搏.

      4)把美的概念—景觀以及相應的現代手段方法引入生態系統開展生態規劃.分區與分類結合.體現分區規劃,分類指導.

      2劃分原則

      1)根據四川省生態功能區劃以及四川省生態省建設綱要功能區劃定位,結合達州實際,以景觀格局分類為主導,采取生態功能分區與景觀格局分類相結合的方法,尊重發展規律,強調自然地帶性,打破現有市域的行政格局分類.2)突出城市景觀在分類中的首要地位和引領作用.3)采用3S技術等手段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識別、數據獲取,資源評價與統計,最后劃分出區域空間格局、找出可創新斑塊.求得各自面積.

      3四大景規格局劃分結果

      3.1各景觀面積:

      城市及工業園區(景觀),109km2;農村現代農業與農村景觀,8082km2;半自然(含還林還草地)景觀,5569km2;自然景觀,2850km2.

      3.2各景觀人口屬性

      1)城市景觀:人口密度達10000人/km2(正負5000人/km2)以上的城市建成區域;2)農村景觀:人口密度為100~1000人/km2(平均500人/km2左右)的農業區域;3)半自然景觀:人口密度為10~100人/km2的區域;4)自然景觀:人口密度為10人/km2以下的區域.

      3.3各景觀經濟屬性

      不同時期同一景觀經濟標準不同,每平方公里GDP城市為30000萬元,農村為300萬元,半自然區為30萬元,自然區為5萬元。

      達州市各景觀格局未來發展方向

      1達州市城市景觀未來格局與發展方向

      未來達州城市出現人居區、商貿區、加工區、科技密集區、文化區,工業產業集群形成.相應二級城市人居、商貿、加工、文化發達,形成新的產業和新的景觀,城市引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因美麗而使人向往.

      2達州市農村景觀未來格局與發展方向

      形成一批現代農業基地,土地不斷規模化、集約化,建成一大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生態型農業的生產基地,是全省糧油、蔬菜、水禽、畜禽、苧麻、油桐等基地,農民和村莊將逐步減少.

      3達州市半自然景觀未來格局與發展方向

      未來將成為退耕還林區,特色林果產業經濟區,特色資源(茶、藥、菌、礦)科學開發利用產業帶,形成若干高效生態經濟林帶或創新斑塊,成為生態保護帶和生態緩沖帶,“農”(農作物種植業)和“村”從該區逐步退出,同時,河流兩岸50~100m范圍帶也被納入半自然區保護.

      4達州市自然景觀未來格局與發展方向

      全市域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是川東北重要的天然林保護區和水土保持區.花萼山、百里峽自然保護區將成為達州市的核心生態旅游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八臺山等將成為重要的地質生態公園.萬源金山水庫和天鵝池水庫、開江的寶石湖水庫、大竹的烏木水庫、渠縣的柏林水庫成為飲用水源型(自然)保護區,實施自然保護.從管理建制上這些地域再不屬鄉村、而是形成獨特的生態政區,按生態功能進行專業管理.

      5景觀格局劃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劃分景觀類型,明確主體功能關系:重點開發———城市與工業區;優化開發———農村;限制開發———半自然區;禁止開發———自然(保護)區.尊重自然規律,建立新型的人與自然關系:一是明確要求人從保護區退出,保護生物多樣性,并開發生態旅游為人類服務.二是劃定開江、大竹、渠縣、達縣、萬源飲用水源型自然保護區,保證飲水安全.三是鞏固退耕還林區,還林還草或還自然,同時減少人居和村莊建設.四是引導資源開發區、生態惡化區實施人居騰退和生態移民.

      它們是確保區域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突出城市引領,建立新型的城鄉關系:規劃提出美麗的城市景觀:“一五十百城市格局”中提出1個大(特大)創新型的生態城市—達州中心城區,將輻射達縣、宣漢、開江周邊近郊農村,5個二級(中—小)生態縣城帶動輻射宣漢農村區、開江槽谷農村區、大竹槽谷農村區、渠縣丘陵農村區、萬源農村區.11個(三級)小城鎮帶動周邊100個環境優美鄉鎮(含中心鎮),近郊實行城鄉一體化,遠郊實行城鄉自然統籌.培育創新斑塊,建立新型的經濟與社會關系:一是針對達州經濟欠發達提出培育以科技為動力的城市(自主)創新力,二是提出若干創新園———高新科技園、現代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特色林產園、生態旅游園建設,通過創新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矛盾與問題,協調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的關系.三是重大產業必須科技支撐.四是突出集中型社區建設、集中工業園建設、土地規模經營建設.打通廊道結點,建立新型的縣(市)域關系:一是有利市域重要的生態廊道建設和跨區聯動,包括重要綠色交通廊道、建立跨區連通結點(商貿、教育、治安、衛生)等.二是有利水系廊道、旅游廊道、輸氣廊道保護與安全.三是打破行政區,考慮重新布局2020年的集鎮,有利建設新的生態政區,避免項目分散、產業雷同、基礎設施的成本高.構建補償機制,建立新型的區域內外發展關系:一是提出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互動,二是提出生態恢復補償,三是提出共建安居樂業工程,四是建立新型區域內外關系,促進和諧發展.

      區域生態—景觀生態—創新園地—生態細胞四大工程建設

      1區域生態工程

      實施區域生態工程,清除區域生態障礙,為可持續發展鋪平道路,它是生態市規劃的第一個層次.包括了達州市水旱災害治理、人居生態安全建設、天然氣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區域資源安全保護與利用、區域重要廊道生態保護、反貧窮等10項工程,到2020年總投入達31.4億元.

      2景觀生態工程

      實施景觀生態工程,培育城市、農村、半自然、自然美麗景觀,它是生態市規劃第二個層次.按各景觀建設提出發展戰略、布局重點建設任務,實施工程.規劃涉及城市創新工程建設5項16.2億元,富麗農村工程建設5項41.4億元、半自然區生態建設3項3.3億元、自然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13項,投資6.3億,景觀生態工程共26項,到2020年總投入達67.2億元.

      3創新園地工程

      實施創新園地工程,尋找可創新“斑塊”,發展經濟社會,它是生態市規劃的第三層次.達州市創新斑塊建設包括了科技創新與服務園區1.8億、生態工業園區9億元、現代農業園區43.5億元、特色生態經濟林園3.1億,特色生態文化旅游園區9.5億,到2020年總投入達66.9億元.

      4生態細胞工程

      實施生態細胞工程,是從更小生態單元的角度落實生態市建設,它是生態市規劃的第四個層次.這主要包括了綠色企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生態鄉鎮、文明生態村、生態小區、生態家園等的建設.提倡綠色消費和綠色商貿等.到2020年總投入達4.3億元.

      5能力建設工程

      包括科技支撐能力建設、環境安全預測、預警、預報系統建設、相關資源、環境保護法制制度建設、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等方面的建設.到2020年總投入達5億元.

      景觀生態規劃方法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態旅游規劃;景觀生態學;生態原則

      中圖分類號: TU986文獻標識碼: A

      1、生態旅游的含義

      目前對于生態旅游的含義, 世界上至今還沒有完全統一的說法。但是有一個核心思想, 即生態旅游是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一種旅游形式。根據專家的論述及中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 生態旅游可以廣義的定義為:是一種在享受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同時, 對其保護負有一定責任的旅游方式。其突出點是把生態保護作為既定的前提, 把環境保護觀念放在首位, 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來平衡經濟利益,保護旅游區景觀和文化資源的完整性, 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于旅游需求方, 生態旅游是旅游者到自然生態旅游目的地體驗異質生態的一種旅游活動形式;對于旅游供給方, 它是以自然風光為主要吸引物, 滿足人們回歸、享受和保護大自然的生態旅游產品;從二者的綜合角度來看, 生態旅游是一種觀念或思想, 強調規劃管理者和旅游者在合理利用生態旅游資源的同時, 積極保護生態環境。這一概念一方面強調生態旅游的空間范圍, 另一方面強調生態旅游的生態內涵。生態旅游開展的空間地域范圍即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天然自然環境或相對不受干擾的自然區域, 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公園等。

      生態旅游規劃是指應用生態學原理, 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 將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與環境特征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旅游活動在空間上地合理布局。與傳統的旅游規劃相比, 生態旅游規劃的主要特點是:強調適宜的利潤和回報,但更強調維護環境資源的價值;它不是滿足旅游者的所有要求, 而是有選擇的滿足;它不僅考慮當前旅游活動的規模、效益, 而且還為未來的旅游發展指明方向, 留出空間;它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與環境間相互關系的規劃, 能將旅游活動、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與旅游環境融為一體。

      2、景觀生態學———生態旅游規劃的基礎理論之一

      景觀生態學主要來源是地理學的景觀理論和生物學的生態理論。這把地理學家研究自然現象的空間相互作用的橫向研究和生態學家研究一個生態區的機能相互作用的縱向研究結合為一體, 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及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與交換, 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 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 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

      由此可知, 首先, 從生態旅游定義的空間范圍來看,生態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 主要表現為山地、森林、草地、各種水域等景觀生態類型。具體的生態旅游目的地就構成景觀生態學意義上的“ 景觀” , 從而成為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其次, 從生態旅游定義的生態內涵來看, 生態旅游強調目的地的生態保護, 即在生態學思想和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科學合理的旅游開發。因而, 在現代地理學與生態學結合下產生的, 既強調空間研究又考慮生態學思想的景觀生態學與生態旅游的空間范圍和生態內涵不謀而合, 是生態旅游規劃的理論基礎之一。

      3、景觀生態學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的應用

      3.1生態旅游規劃的景觀生態原則

      旅游是由主體、客體和媒介三大方面組成的一個系統。旅游主體是人, 客體是旅游活動進行的載體, 媒介則更多的體現在交通網絡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 是旅游結構的網絡和信息流。旅游規劃是對旅游系統的全面診斷和協調,但主要集中在對客體的操作上。對旅游客體的規劃目的是保護景觀的特色和質量, 適度調整景觀的格局和功能, 保證旅游網絡的暢通, 使之更適合于旅游活動, 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在景觀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 生態旅游規劃的規劃原則可概括為:(1) 整體優化原則。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 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2) 多樣性原則。規劃的重點是景觀的多樣性維持、旅游空間的多樣化創造;(3) 綜合效益原則。規劃中了解景觀組成要素之間的能量和物質流的聯系, 注重生態平衡, 結合自然, 協調人地關系, 體現自然的生趣美、生態和諧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4) 個性與特殊保護原則。景觀具有區別于其他景觀不同的個體特征, 規劃設計不能簡單套用。同時旅游地有特殊意義的景觀資源, 在規劃時也應當保持旅游地的吸引力。

      3.2 景觀生態學對生態旅游規劃的宏觀操作

      景觀生態規劃是后續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等落實的基礎和指導性綱領。進行規劃時應根據景觀生態學分類形成的不同區域的結構和功能的互動關系, 進行合理的可持續開發。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理論中, 景觀的結構通常用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基質(matrix) 和緣(edge) 來描述。在生態旅游規劃中同樣可以以這四類元素建立一個網絡結構。旅游的一切生產和消費都發生在這個網絡中, 從而構建旅游規劃的操作過程: (1) 調查階段。這是生態旅游規劃的基礎階段, 包括工作區范圍、目標的確定和旅游地內自然社會要素等基礎資料的調查收集。(2)分析階段。主要包括旅游地景觀形成因素分析、景觀分類和對景觀結構功能及動態診斷, 為規劃提供科學的依據。(3) 分析管理階段。指通過對景觀的診斷, 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 確定景觀單元及其組合方式, 選擇合理的利用方式, 是旅游地景觀規劃的主體。(4) 景觀生態學思想的引入。通過規劃來實現“結合自然” 的夢想。

      3.3 景觀生態學的微觀設計

      規劃結合自然除了應用景觀生態學進行宏觀整體規劃之外, 還可以進一步與具體的生態因素結合來實現微觀設計。旅游地的主要功能是為人們提供旅游活動的載體, 同時作為生態系統給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基因庫。規劃結合生態因素的考慮, 可以使這兩方的主要功能均得以實現。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結構與功能理論, 即景觀分為斑、廊、基、緣以及景觀元素間能量、物種及營養成分的流, 可以把旅游活動解釋為通過特定地點和特定路徑的生態流。這種流集中于通過游客所帶來的客流、物流、貨幣流、信息流和價值流。景觀生態學中的生態整體性與空間異質性在外部形態結構上塑造和控制著生態旅游景觀的美學特征, 也在內部功能意義上對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持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多樣性理論與穩定理論, 使得在生態旅游規劃中為保證多種生態系統共同構成的異質性景觀格局形成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觀提供了可能。景觀變化理論應用于生態旅游規劃中, 主要是如何處理人為干擾的影響。

      3.4具體應用的幾個方面

      (1) 在綜合層次和旅游者方面。生態旅游要求, 實旅游的持續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的雙重任務, 這與景觀生態學屬于宏觀尺度生態空間研究范疇及目標相一致。生態旅游的開發和管理者希望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旅游者希望在旅游中獲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悅和滿足, 當地居民也希望從中受益。生態旅游目的地不僅為三方面意愿的滿足提供了現實可能和保障, 而且也限制了三方面愿意的無限膨脹。同時景觀生態學還著重研究人們的活動對景觀的生態影響, 因此可用景觀生態學的有關理論對旅游者進行環境教育, 提高其保護環境自覺性。

      (2)在生態旅游開發規劃方面。由上述可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給實踐者提供理論框架,為規劃者提供一系列方法、技術、數據及經驗。

      (3) 在生態旅游管理方面。景觀管理是規劃實現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應用生態學原理及方法, 追求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促進系統內的互利共生與良性循環。例如把景觀生態學引入旅游設施規劃, 根據目的地區域景觀生態系統的層次, 制定不同的標準, 對各區的設施做出規定, 嚴格規定其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等。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 斑塊” 、“ 廊道” 和天然景觀的斑塊、廊道、基質相互協調。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亚洲毛片无码专区亚洲乱|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亚洲高清无码综合性爱视频|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麻豆av| 国产亚洲成人在线播放va|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大杳蕉|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国产亚洲高清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DVD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www|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日韩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亚洲一区日韩高清中文字幕亚洲|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系列|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不卡|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女bbbbxxxx另类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丁香婷婷亚洲六月综合色|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337p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亚洲成_人网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