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公園景觀改造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簡介:楊艷麗(1979―),女,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綠化和林果技術研究工作。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08102
1駐馬店市森林公園評估體系的建立
對綜合公園的改造更新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改造是否符合現代使用要求。每個城市綠地在一段時期內都有適合它的功能性和物質環境表現性,對綜合公園的改造就是一個尋找適當的功能環境和藝術表現形式的過程。因此讓綜合公園重新承載合適的功能和美學特性就需要對現有的使用狀況進行評估。要建立公園使用后的評估體系,必須要進行前期調查和評估工作。前期的工作將促進后期的改造設計,并有效提高城市公園的環境質量,使舊公園更接近社會大眾的需求,創造出更多宜人的城市綠地公共環境空間。
1.1網上點評
定期收集整理大眾對公園景觀的評論,分析需改進之處。如下幾位就是在大眾點評上的評論。
小美魚翠兒:里面風景不錯。而且是不需要門票就可以進入的。值得一去。
dpuser_凡凡:挺美的游玩場所,也挺大吧在駐馬店,就是沒錢的話就有點不好玩了。
宕笙壬: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森林公園”,整個就是一個賣雜貨的小集市。進門階段到處都是叫賣聲,人擠人,攤挨著攤,亂得很!園中的部分湖水已經被一層綠色所覆蓋,游船在期間穿行,很臟!公園基本就是一個“半拉子”工程,許多地方沒有建完,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建完!很失望!
1.2問卷調查
定期進行問卷調查,總結歸納整理急需改善之處。調查問卷表如下。
1.3實時監控
時時掌控公園設施、景觀、道路、照明、水體、安全、環境質量等狀況,據此隨時探討解決方法,請專家和有關部門協同提出處理方案并論證方案的可行性。具體進行的監控項目:①園內照明路燈的智能化控制;
②園內橋體景觀燈的運行監測;③園內局部花草樹木智能灌溉;④園內空氣環境質量監測顯示;⑤園內水位及泄水閥門的監測;⑥公園內的消防安全監測。
1.4游客游記中的評論
游客到公園中游玩,親身體會,新會有感而發,暢所欲言,可以讓設計者和管理者從游人的游記中找到急需改善之處和逐漸改善之處。
2加大公眾參與景觀設計的力度
在綜合公園的改造與更新中要鼓勵公眾參與,廣泛全面地征求全社會的意見,尊重全體市民的感受、需要。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在公眾中展開詢問、問卷、座談等形式的調查。在設計完成之后,專業人員應對公眾作設計宣傳、教育等。因此,公眾參與的真正內涵應是決策上的公開化、設計上的交互化和管理上的民主化??梢圆扇∫韵聨追N形式進行公眾參與。
(1)專家制作設計改造方案,供大眾來選。如黃淮學院的文化景墻就采用了此方法,設計了24個文化墻浮雕,讓老師和學生共同投票,根據投票的排名來決定采用哪20個文化浮雕。
(2)建立網上公眾討論評臺??梢詤⒄諏W習駐馬店市“市樹市花”的選擇,先由園林、林業、植保、土壤學等方面的專家做出幾個備選方案,交由公眾來挑選。最后再由專家來提煉認同。
(3)改造設計人員到公園現場詢問游人并記錄。定期到公園現場,直接詢問游客感受。并從游客的期望中找到改造方向。
(4)制作調查問卷表,針對不同人群進行調查。
(5)針對反饋意見匯總并召開相關的專家座談會。
(6)完善植物或論證的管理養護及認領制度。
(7)查詢地方志以核實地域文化信息。
3景觀設計師和園林專家的審核
整體公園改造設計的步驟及想法及需求不是毫無理由、不進行甄選辨別就無條件滿足的,要進行篩選、匯總、凝煉、抽象且符合設計規范要求的結果。這要求景觀設計師和園林專家要在滿足景觀設計規范的基礎上,去尋找大眾強烈要求的、與時代吻合的、經濟的、與自然和諧的景觀來設計。
整體公園改造設計第一步要把握時展變化的速度;第二步要掌握大眾
的文化、政治、經濟、生活需求;第三步要大眾真正參與到景觀改造中去;第四步:園林專家審核指導實施;第五步要根據時展同步進行,重復第一步至第四步。
參考文獻:
[1]
李慧生.城市綜合性公園改造若千問題初探[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4(6).
[2] 李大鵬,沈守云,陳燕.城市綜合性公園改造與更新規劃設計初探[J].山西建筑,2008(12):11~12.
[3] 裴小明.基于周邊環境變遷的綜合公園整合設計[J].建筑,2007(4):38~40.
[4] 秦啟憲.探索創新與時俱進[J].中國園林,2005(2):35~63.
[5] 石金蓮,王兵.城市公園使用狀況評價(POE)應用案例研究[J].旅游學刊,2006(2):67~70.
[6] 陶敏.中小型城市傳統公園的適時更新[J].小城鎮建設,2004(4):34~37.
[7] 崔文波.城市公園恢復改造實踐[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8] 關午軍.重生?再利用-城市更新中公園景觀有機發展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6.
[9] 左輔強.紐約中央公園適時更新與復興的啟示[J].中國園林,2005(7):68~71.
[10] 曾軍.當代中國城市更新與城市改造的分析[J].四川建材,2007(3):185~186.
[11] 張國中.公園改造設計的原則、步驟和手法[J].湖南林業,2008(8):28~29.
關鍵詞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綜述
中圖分類號 TU985.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234-02
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工業用地的規模及空間布局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形成了大量的工業遺址。如何運用景觀設計的途徑保存城市工業文化特色、并重新組構產業價值,使工業遺址改造再利用,將是城市發展與特色營造的重大課題;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從而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避免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1 相關概念
1.1 工業遺址
所謂遺址(Sites)即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屬于考古學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業遺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類工業活動留下的遺跡,其中包含2層含義:一是工業遺產[2](Industrial Heritage),屬于不可恢復的歷史文化資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屬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閑置工業土地資源。
1.2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就是運用景觀設計的途徑對具有歷史、社會、技術、建筑、審美啟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閑置荒廢的工業空間進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間主要包括場地、建筑、廢棄工業設施、廢棄材料、土壤、水體和植物等景觀要素。其內涵不僅僅是將廢棄的工業空間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通過對工業遺址的藝術處理,延續場地的工業文化特色。
2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研究進展
2.1 發展歷程
工業遺址景觀設計是歐美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70年代逐步興起,90年代獲得迅速發展的一個景觀設計領域。國外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歷程[4]:20世紀60~70年代,伴隨著工業革命遺留下來的環境問題,工業遺址景觀設計開始出現;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地藝術家參與廢棄地的更新實踐,礦區更新運動與大地藝術結合;20世紀80~90年代,生態思想與生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促進了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德國魯爾區的更新標志著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成熟;21世紀初,科技的發展和生態美學思想的普及,促進了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繁榮。
在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研究歷程中,德國對工業遺址的保護與再利用、廢棄工業設施的循環利用和生態技術的開發與利用,促成了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容納和集合了多學科多專業的技術和理念,將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實踐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2 研究進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內相繼出現了工業遺址觀設計實踐,國內學者在總結國外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提升,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
德國的魯爾區是老工業基地衰落的典型,對于魯爾區的復興與其中的景觀設計案例是國內關注的重點。王向榮[7]最早介紹了魯爾區中的北杜伊斯堡風景公園和薩爾布呂肯市港口島公園,含蓄地指出當代景觀設計師應該大膽探索并使用能“體現當代文化的設計語言”。丁一巨[8]多次介紹了歐洲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實例,特別是對德國做了豐富的研究,提出了“工業化的花園王國”概念。劉撫英等[9]結合對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現場調研,重點分析了公園設計者在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景觀整體布局、生態對策、尊重自然演化進程等方面的設計思想及具體措施。張艷鋒[10]介紹了杜伊斯堡鋼鐵廠的改造,以期為國內類似的廢舊工廠找到理想的開發模式。李建斌等[11]重點對德國工業景觀的建設進行研究與分析,分別從舊有工業景觀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業景觀設計和建設2個方面進行闡述,揭示其中蘊含的一些基本的設計方法和建設模式。羅萍嘉等[12]則從景觀層次與廢棄構筑物適應性再利用2個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風景公園的設計手法。
此外,張杰[13]從政策、規劃思想和開發實踐3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倫敦碼頭區改造的發展過程,深入探討了這一改造與英國總體經濟結構變化尤其是倫敦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孫曉春[14]則對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圖煤氣廠公園這一劃時代的作品進行了分析,認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護”的做法值得人們在城市化進程中遇到類似的工業廢棄地改造學習和借鑒。虞蒔君等[15]認為菲爾德設計事務所為紐約市清泉公園設計競賽所作的獲獎方案“生命景觀”,開創了生態風景園的新形式以及工業遺址再生的新范例。張健健[16]認為多倫多當斯維爾公園設計競賽獲獎方案“樹城”的設計理念,無論是在城市公園的設計和建設方面,還是在城市廢棄地的恢復和重建方面,都為人們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鑒。
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是中國最早改造工業遺址最成功的范例,其設計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國傳統園林或西方古典園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態恢復等現代西方景觀設計手法,表現出人們在生態學更新設計思想、美學和藝術思想、多元化思想3個方面的追求,為工業衰退所遇到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帶來出路。簡圣賢[17]分析了歧江公園設計中的不足之處,認為設計師對于場地的認識與解讀存在不足,過多地強調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護工業遺產的原真性。
張艷鋒[18]從建筑、文化和產業等不同角度對沈陽鐵西工業區的改造振興進行了分析,探討并提出了具體的處理手法。朱建寧等[19]介紹了改建日照市銀河公園的指導思想,以場地原有的景觀特征和歷史文脈作為設計重點,營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又與現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園。俞孔堅等[20]通過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綠地的定位研究和設計案例,探討了大城市公園綠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業棕地的生態恢復和工業遺產的利用途徑,在滿足大型會展功能的同時,為創造城市環境與文化的可持續性,提供一個可持續的景觀。
文化創意產業是新型的都市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為舊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機,體現了保護工業建筑遺產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國援華項目北京798廠為例,探討了在舊廠房與舊倉庫中打造文化創意園區的途徑,并對如何保護工業建筑遺產進行了思考。李飛[22]把歐美出現的大多數工業遺址景觀設計成果歸為后工業景觀的園林,認為這種園林流派立于功能主義之外而繼承了文化。
對工業遺址的改造是受環境保護主義和生態思想影響從“環境生態原型”生發出來的[23]。包志毅等[24]對土壤基質改良、植物種類選擇和植物種植技術3個環節進行了分析,從環境生態特別是植被恢復角度探索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反映了風景園林學科與建筑學科、城市規劃學科不同的著眼點和理論背景。周曦等[25]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結合生態學的觀點,對當前設計領域的所謂“生態設計”等一些觀點進行了分析和批判。
3 結語
工業遺址景觀是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體現,是具體解決城市健康而有序發展的一個新手段,也是延續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徑。它已經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景觀設計領域,而更多的屬于城市及全世界范圍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是一個龐雜的學術領域和一項復雜而艱辛的工作,需要更多相關領域學者的關注。中國工業遺址景觀設計還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對工業遺址景觀價值的認識以及實踐經驗的不足,造成目前工業遺址景觀改造再利用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因此,需要人們在對國外經驗借鑒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為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景觀、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特色,對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展開更為深入廣泛的研究。
4 參考文獻
[1] 喻學才.遺址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2):45-49.
[2] TICCIH.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R].Paris:TICCIH,2003.
[3] ?;鄱?美國對“棕地”的更新改造與再開發[J].國外城市規劃,2001(2):30-33.
[4] 梁芳.我國后工業公園設計探討[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7.
[5] 蔡海燕,彭震偉.德國埃姆歇地區的空間、生態和經濟更新――從埃姆歇園國際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觀公園規劃(2000-2010)[J].現代城市研究,2007(4):82-88.
[6] 迪特?哈森普魯格(德Dieter Hassenpflug).德國在后工業時代的區域轉型――IBA埃姆瑟公園和區域規劃的新范式[J].劉崇,譯.建筑學報,2005(12):6-8.
[7] 王向榮.生態與藝術的結合――德國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的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1(2):50-52.
[8] 丁一巨,羅華.鐵城景觀述記――德國北戈爾帕地區露天煤礦廢棄地景觀重建[J].花園與設計,2003(10):11-13.
[9] 劉撫英,鄒濤,栗德祥.后工業景觀公園的典范――德國魯爾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考察研究[J].華中建筑,2007,25(11):77-85.
[10] 張艷鋒,仝雷,陳伯超,等.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沈陽市鐵西工業區舊廠房改造[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9(4):292-295.
[11] 李建斌,王重亮.德國工業景觀建設[J].工業建筑,2008,38(1):45-49.
[12] 羅萍嘉,錢麗竹,井淥.后工業時代的風景――德國杜伊斯堡北部風景公園[J].裝飾,2008(9):67-69.
[13] 張杰.倫敦碼頭區改造――后工業時期的城市再生[J].國外城市規劃,2000(2):32-36.
[14] 孫曉春,劉曉明.構筑回歸自然的精神家園――美國當代風景園林大師理查德?哈格[J].中國園林,2004(3):11-15.
[15] 虞蒔君,丁紹剛.生命景觀 從垃圾填埋場到清泉公園[J].風景園林,2006(6):26-31.
[16] 張健健.從廢棄軍事基地到城市公園――多倫多當斯維爾公園設計及其啟示[J].規劃師,2006(3):94 -96.
[17] 簡圣賢,何志華.我國工業遺址設計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園[J].園林,2006(11):14-15.
[18] 張艷鋒,仝雷,陳伯超,等.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沈陽市鐵西工業區舊廠房改造[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9(4):292-295.
[19] 朱建寧,鄭光霞.采石場上的記憶――日照市銀河公園改建設計[J].中國園林,2007,23(1):18-24.
[20] 俞孔堅,凌世紅,方琬麗.棕地生態恢復與再生:上海世博園核心景觀定位與設計方案[J].建筑學報,2007(2):27-29.
[21] 于雪梅.在傳統與時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創意園區――以前民主德國援華項目北京798廠為例[J].德國研究,2006(1):55-80.
[22] 李飛.1960年代以來的當代園林流派[J].城市規劃學刊,2005(3):95-102.
[23] 蘇龍,金云峰.現代景觀形態原型及案例解析[J].規劃師,2005(2):99-104.
關鍵詞:濱水景觀規劃理念
一、城市濱水景觀概念
城市濱水區(urbanwater-front)是指城市范圍內水域與陸地相接的一定范圍內的區域,其特點是水與陸地共同構成環境的主導要素,相互輝映,集生活、景觀、歷史文化為一體的獨特的城市建設用地。它包括濱水陸地、水域以及臨河濕地。“濱水地帶”對于人類有著一種內在的、與生俱來的持久吸引力。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城市往往都與濱水帶有關,如上海的黃浦江和蘇州河、南京的秦淮河、巴黎的塞納河等等。這些城市濱水景觀帶的成功建設,成為了人們向往的旅游和生活的城市之一。
二、福安城市濱水景觀的建設情況
近年來,隨著福安城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使得環境景觀在人們的意識中不斷強化。同時,福安市依山傍水,富春溪從北到南貫穿城市中心區,是福安中心城區重要的交通廊道和河道綠地,沿線保持良好原生態河岸景觀,水質清澈、流量充足、岸線長,為福安濱水景觀規劃提供不可多得的基礎。為此,福安以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為契機,編制了《福安市綠地系統規劃》(2010-2030)以及富春溪沿線各個分塊的濱水景觀規劃(如圖1),富春溪沿線基地范圍內有長汀公園、桃花島濱水綠帶、坂中森林公園、富春公園、陽春公園、龜湖公園、溪口公園、天馬山公園、旗頂山公園等。其中坂中森林公園總用地面積480畝,屬全市綜合性公園,沿富春溪長度約2公里,整體思路是以保育天然森林生態系統為基調,以滿足城市居民文娛休閑、科普游憩等多樣功能為基本要求。陽春公園總用地面積172畝,位于富春溪東岸,與富春公園相毗鄰,屬全市綜合性公園,設計主題是創造宜人的親水環境,突出自然親水性、現代休閑環境,充分體現地域性和自然生態性。龜湖生態走廊綠地總用地面積210畝,屬于帶狀公園。溪口公園為城市濱水公園,用地面積260畝。天馬山和旗頂山公園為山地公園,用地面積分別為3500畝和 2700畝。以上公園相互獨立又沿福安富春溪兩岸串聯起來形成較為豐富的城市濱水景觀。
三、福安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得與失
福安濱水綠地建設有著較好的自然條件,但富春溪作為福安城區行洪河道,防汛功能和景觀功能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加上富春溪兩岸的多年無序建設,景觀資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近年來,福安城市濱水綠地建設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也有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以下就其中坂中森林公園、富春陽春公園的規劃設計和實施談談福安濱水景觀的得失。坂中森林公園(圖2)位于福安市區西北部,坂中大橋南北兩側總用地面積480畝,其中坂中橋北側防洪堤內約223畝,防洪堤外約147畝,坂中橋南側防洪堤內約63畝,防洪堤外約209畝,公園用地瀕臨富春溪,原內古木參天,地被繁茂,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河灘上濕生植物和鵝卵石形成獨特的岸線景觀。規劃總體定位以保育天然森林生態系統為基調,以滿足城市居民文娛休閑、科普游憩等多樣功能為基本要求,為城市生態型公園。規劃方案的優點:1、充分保育生態環境,盡量減少人為干擾的影響;2、建立多維度的空間和游覽體驗層次,豐富公園內部景觀;3、加強森林與富春溪的聯系,強化親水設計;4、為市民提供參與性強的活動項目和場地,使公園具有持久的吸引力。方案不足之處:1、由于已建的防洪堤把森林公園分割成內側和外側,不利塑造良好的濱水生態界面;2、防洪堤標高較之場地有較大高差,形成不良的濱水視線屏障。3、需著重考慮防洪堤的處理以及對可淹沒區景觀設施的設置問題。
圖2 坂中森林公園總平面
富春、陽春公園(圖3)位于城區西北面,富春溪與龜湖交匯處,總用地面積236畝,由富春溪、龜湖、防洪堤分成三個區域,陽春公園一期72畝,陽春公園二期89畝,富春公園75畝,瀕臨龜湖兩岸及富春溪東岸,主要用地是河灘綠地和園地,植被保存較好,視野開闊,具有良好親水性。規劃方案的優點:1、敞開濱水視廊,強化親水設計; 2、保留原有的森林以及河灘植物,增加自然式配置,強調植物景觀層次,營造開闊空間的植物群落; 3、龜湖兩側石砌護坡進行垂直綠化,柔化岸線; 4、在靠近水系地段,對現有濕地進行重新整合,營造濕地植物群落,注重濱河景觀的生態體系建設。方案不足之處:1、龜湖硬質人工駁岸改變了自然形成的岸線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態功能。使濱河空間成為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間,把人與水分隔開來,使之可望而不可及,成為規劃方案需重點處理的問題;2、防洪堤把陽春公園一、二期分成獨立區域,造成陽春公園一、二期之間車行、人行通道組織困難,不利于陽春公園一、二期之間的緊密聯系。
從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新時期城市濱河綠地環境的改造,必須以新的理念重新審視城市中這份寶貴的資源,從整個城市的景觀系統出發來進行濱水區的景觀建設,把市民的活動引向水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從規劃入手,遵循科學的規劃原則和合理的設計手段,運用生態規劃設計的理念對城市濱水綠地進行規劃設計,使城市的濱水綠地空間真正成為城市景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四、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理念
就福安城市濱水景觀建設的得失,筆者認為要進一步提升濱水景觀的建設水平,應首先從設計理念上提高。
(一)濱水景觀規劃應遵循生態環境優先原則。
1969年,克羅率先提出景觀規劃應注重“創造性保護”工作,即既要最佳組織調配地域內的有限資源,又要保護該地域內美景和生態自然,它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控制,并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從而把景觀客體和“人”看作一個生態系統來設計。對福安城市濱水景觀來說,生態保護首先是水體水質的維護,在設計中所用于改造原泥土自然駁岸,防止水土流失的“塊石駁岸”設計在水面以下,水上部分采用當地的自然風化石作自然堆筑。濱水綠地兩側車行道和休閑步行道上埋設雨、污水收集系統,污水干管對規劃區域內產生的污水進行截流,通過城市污水管網排入市污水處理廠。雨水干管對沿線內雨水進行收集導排,經過濾處理后再排入溪中。在保護方面,還利用綠地雨水滲透技術,通過地表滲透或輔助設施使雨水下滲至淺表土壤以及地下水層,使雨水得以利用。這樣使富春溪水清、岸綠、水暢、水美。
(二)濱水景觀規劃應具有超大尺度空間概念。
古代園林只為少數社會特殊階層服務,其一個設計原則就是“小中見大,咫尺山水”。而現代景觀設計的成果是供城市內所有居民和外來游客共同休閑、欣賞、使用的,因而這決定了它要以超常規的大尺度概念來規劃設計的。在富春溪濱水景觀規劃中,設置入口廣場、市民活動廣場、休閑健身場地等,為廣大市民活動提供充足的空間場地。在河灘攝影區域,利用天然優美濕地景觀,開辟景觀廣場為攝影愛好者提供舒適的攝影空間,捕捉大自然的每一瞬間。在坂中森林景觀節點處,通過林間道路系統將園林建筑結合,豐富濱水地帶步道系統,形成尺度宜人、環境功能極佳的濱水開放空間,為市民提供一處優美的森林游憩場所。
(三)濱水景觀規劃應注重現代與傳統文化的交流互動
在進行現代式的景觀規劃設計,不能完全脫離本地原有的文化與當地人文歷史沉淀下來的審美情趣,不能割裂傳統。也就是在創造良好的城市濱水景觀的同時,使濱水景觀又具有自己的地域文化背景,使當地居民產生文化認同感,同時也使外地游客領略到當地傳統文化所特有的風采。在富春溪濱水景觀規劃中,在處理這個問題時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保留傳統文化精神。例如,在“龜湖夕照”景觀節點上,重新恢復韓陽十景之一――“龜湖夕照”,通過維護以及增加一些硬質景觀,改造整合舊有保留建筑,為市民提供一個富有濃厚歷史文化氛圍的活動場地。另一種是將傳統歷史文化移植入現代景觀規劃中,例如,在城市入口處,依據地形地勢,設計修建歷史文化浮雕景墻,結合濱水景觀傳承既有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將福安歷史文化清晰展觀,使人在其中隱隱約約地感受到歷史的信息與痕跡。
(四)濱水景觀規劃應具有親水性
水是濱水景觀的靈魂,也是濱水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元素。作為人們休閑、娛樂、觀光的濱水綠地,親水設計成為必不可少的點睛之筆。濱水景觀規劃應本著可步行性、可接近性、可體驗性三大原則,形成水上活躍、岸上熱鬧的體驗性。在處理這類景觀規劃設計時,采用多種不同的處理手法:一是設置親水木平臺,二是親水花崗巖大臺階,三是親水草坪,四是水面棧橋,五是濱水木棧道,六是游覽碼頭。通過這樣的手法,創造多元性、多樣性的濱水生活空間,使市民達到不管四季水面漲漲落落, 總能觸水、戲水、玩水,給市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濱水生活。
(五)濱水景觀規劃應考慮安全問題。
作為水陸相接的城市濱水綠地,多為開放性空間,因此,城市濱水景觀規劃不得不考慮安全問題,包括防洪安全和市民游玩安全兩方面。富春溪濱水景觀規劃時,在防洪安全方面,縱向豎向設計考慮帶狀景觀序列的高低起伏變化,并在高速公路連接橋下游1公里設置活動橡皮壩,它的功能是平時起儲水作用,洪水時,放下橡皮壩起泄洪作用,保證濱水空間的常水位和防洪功能;在橫向上,綜合考慮水位、景觀和生態等多方面要求,采取一種多層復式的斷面結構,在不同的高程安排臨水、親水空間,低層臨水空間按常水位來設計,每年汛期來臨時允許淹沒。高層臺階以路堤相結合,達到防洪要求。在市民游玩安全方面,臨水平臺、棧道標高參照水體的常水位設計,在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貼近水面。挑出的平臺、棧道在水深較深區域設置欄桿,消除人們的恐懼心理,當水深較淺時,可以不設欄桿或使用坐凳欄桿圍合,既達到親水的目的,又起到安全作用。
五、結語
規劃引領工程。按照城市空間布局、城鄉產業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五規合一”的要求,繼續修編完善柞水縣城第三輪總體規劃?,F已啟動曹坪等8個中心村規劃,完成了東公園環線道路工程的地形圖測繪和初步設計方案,完成了風雨景觀廊橋的承載力測算和圖紙設計工作。
舊城改造工程。迎春片區舊城改造項目按規劃有序推進??h體育場綜合功能改造項目占地13335平方米,建筑總面積21483平方米,總投資9000萬元,現已完成投資6000余萬元。項目自2014年2月12日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7月底前完成體育場面層綠化、亮化、美化等裝飾裝修和體育活動設施配套安裝工程,8月中旬交付使用,9月初完成地下負一層人防工程的配套設施安裝和裝飾工程。
城市路網工程。乾佑街瀝青路面改造工程、河西長廊向北延伸工程、S102省道提升工程、迎春路大橋續建工程、文景路硬化工程和紙房溝道路硬化工程有序開工實施。
景觀美化工程。東森林公園環線道路、盤龍公園一期、絲織廠景觀大橋改造、盤龍園區綠化、十里休閑長廊、綠化節點和城區乾佑河兩岸亮化提升改造工程進展順利。
功能配套工程。垃圾填埋場續建、污水處理廠提升改造和縣城蔬菜市場功能不斷完善。
城市管線工程。城市供氣、乾佑街管網和縣中排污連接工程全面展開。
重點鎮建設工程。營盤鎮營湖山莊項目正在實施主體工程;大鯢灣酒店已完成項目主體工程,正在進行裝飾裝修;正在實施營盤鎮公廁和污水管道鋪設,即將啟動廣場亮化等工程。下梁鎮正在實施“三改二”項目和槐灣、明星小區基礎設施工程。鳳凰鎮正在實施污水收集和垃圾填埋以及公租房工程。
環衛設施工程。計劃在紅巖寺、曹坪、杏坪、柴莊等鎮新建8座公廁及4座簡易垃圾填埋場。目前完成投資400萬元,各集鎮完成6座,鳳凰鎮垃圾填埋場完成初步設計方案。
[關鍵詞] 景觀改造;成本控制;定量化分析
[基金項目] 僑辦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10QSK0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編號:09YJA840006)
[作者簡介] 王芳,華僑大學旅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福建 泉州,362021;李洪波,華僑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福建 泉州,362021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2)08-0039-0008
一、前 言
城市公園是城市園林綠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使用過程中總是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造和完善,但改造設計并非隨心所欲,景觀改造設計中進行有效成本控制是實現經濟投入產出比最大化的重要途徑。當前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方法多采用定性描述,如調查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等,一旦涉及成本控制,必須數量化,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就成為必要,然而規劃設計中定量分析缺乏相應理論與方法指導,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的定量科學研究方法。
當前規劃設計研究方法運用于建筑學和城市規劃領域較多,定性描述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如日本建筑學會《針對建筑學·城市規劃的調查分析方法》(1998年)提出訪問類、觀察類、捕捉意識類、實驗類和資料調查類等5類研究方法[1];章俊華《規劃設計學中的調查分析方法和實踐》(2005年)提出層次分析法、線性規劃法等多種研究方法[2]。景觀設計成本控制借用相關領域研究方法進行定性描述的較多,一般集中于局部景觀要素、或者是對比分析、或者是某種技術等手段方法,如Jimena Martignoni《論低成本理念的設計典范——阿根廷Complejo Tronador居住區設計》(2008年)從地下停車場及地面綠化、基礎設施、雨水收集、植物選擇等方面考慮節省成本[3];徐晞在《關于中美兩國之景觀規劃設計的比較》(2008年)中對比分析中美兩國在公園入口、山徑園路、校園住區廣場和綠化植栽四種景觀局部空間設計與建設管理類型等所包含的低成本設計思想[4];斯蒂芬·萊曼在《可持續的城市生長》(2009年)中闡述城市景觀設計應充分運用科學技術降低景觀建設成本[5];戴維·埃利斯在《以可持續設計營造景觀特征》(2009年)中提倡“以垃圾塑造景觀”的低成本景觀設計方法[6];王芳在《低成本景觀設計研究》(2010年)中從設計角度進行景觀成本控制分析[7]。也有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景觀成本描述性分析,如曹文波、劉紫薇等在《景觀設計中的目標成本管理研究》(2008年)中針對目標成本探討關于目標成本的制定與分析考評方法[8]。林小玲在《昆明城市居住區植物使用成本控制研究》(2008年)中主要運用AHP層次分析法來分析植物使用與成本控制之間的關系[9]。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文選用調查問卷法、多重比較法和線性規劃法等多種研究方法,設計景觀改造成本控制的模型。該模型的核心研究思路是:通過調查問卷法分析使用者景觀感知,獲得基礎數據;運用多重比較法進行比較檢定,選擇景觀變量因子;通過線性規劃法進行定量化分析,以目標值和制約條件獲得最適解(見表1)。
1. 通過實地調研確定現狀存在問題及有可能需要進行改造的景觀元素;
2. 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景觀使用者對景觀改造的意見;
3. 運用多重比較法判定需要進行改造的景觀元素;
4. 對目標改造景觀進行功能分區的劃定;
5. 確定需要改造的景觀元素的市場造價;
6. 運用線性規劃法獲得滿足低成本景觀改造的最適解;
7. 分析滿足最適解的景觀調整方案,并利用方案指導景觀改造設計。
三、模型應用——以西湖公園為例
(一)西湖公園概況
西湖公園位于泉州市區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滯洪排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泉州市新十八景之一“西湖煙霞”。 西湖公園以水上古典園林風格設計和建設,占地面積約10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82.28ha,陸地面積17.72 ha,綠化面積19 ha,全園共種植綠化植物達200多種,主要景點有風起箏飛、刺桐雙塔、古城攬勝、清源晚鐘、遠峰近月、雙島鷺鳴和玉橋荷色(見圖1)。
(二)西湖公園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西湖公園現狀存在問題
通過實地調研與考察,以及與西湖公園游客和管理者訪談,西湖公園景觀現狀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功能主題不明確
除入口廣場和李贄紀念廣場外,其他區域沒有明顯的活動主題和活動設施,也缺乏對不同年齡層游客提供相應的活動設施和場地,造成局部活動混亂,導致公園管理難度增加。
(2)道路系統不完善
首先,道路系統不循環,公園道路只有沿湖主道路、環園主道路,以及局部圍繞主題景點的次級道路,且沿湖道路與環公園道路之間的聯系并不密切,缺少汀步、園徑與游步道的連接,使得游客游園時不得不走回頭路或者繞行,或者干脆踐踏草地;其次親水道路的缺失,公園內水域面積較大,但幾乎沒有親水道路,未滿足人對水體景觀的參與性和親水性。
(3)硬質景觀尺度過大
無論是入口廣場,或是入口建筑物都給人大而空感覺,豎向立面設計不豐富,平面設計缺乏軟質景觀穿插。
(4)植物配置不合理
公園植物景觀整體上做到了喬、灌、草相結合的配置,但是局部地段大面積密植樹林,而有的地方寸草不生,未做到植物合理配置應有的疏密有致,同時缺乏豐富的林緣線景觀變化;主干道也缺乏行道樹遮陰,環公園道路周圍主要栽植灌木類,在南方炎熱夏季未滿足遮陰庇護功能,這降低了公園和園林設施的利用率。
2. 西湖公園景觀改造的必要性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確定是否有必要對西湖公園進行景觀調整和改造。筆者發放問卷歷時兩天,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386份,有效回收率85.8%,發放對象為西湖公園游客,發放地點為西湖公園各個景點和功能分區。
根據問卷調查內容顯示,游客對現階段西湖公園的景觀滿意度低,滿意和基本滿意現階段西湖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人數為129個,僅占到總人數的33.1%。另外,認為西湖公園很有必要和有必要進行景觀改造的游客人數為290名,占到調查總人數的百分之75.1%。因此,西湖公園有針對存在問題進行改造的必要性。
3. 西湖公園景觀改造的可行性
西湖公園自1999年6月破土動工至今,一直在陸續地進行新建和改造工程,從西湖公園管理處得知,西湖公園正在積極籌劃景觀進一步調整與改造的工作,并具備相應資金支持。
(三)模型應用
1. 確定西湖公園可能需要改造的景觀元素
基于調研實踐和統計數據,依據西湖公園景觀現狀存在問題,暫定可能需要調整和改造的景觀要素為:(1)廣場; (2)景觀設施;(3)樹木栽植量;(4)園路;(5)水面;(6)花壇;(7)草坪;(8)入口;(9)座椅;(10)果皮箱;(11)公廁。
2. 利用問卷調查收集游客意見
在本文發放的問卷調查中,問卷調查對象認為西湖公園很有必要或有必要進行改造的共290名游客,這290名游客對各項景觀要素按增加、維持現狀、減少3方面進行再選擇,調查結果見表2。
3. 運用多重比較法判定需要改造的景觀要素
被調查的使用者對公園內構成要素分別作出各自的選擇。為做出正確判斷,采用多重比較法進行鑒定[2],其鑒定結果見表3。
從表中可以看出存在組間差異(即差異不是因為統計誤差引起,即具有統計學意義,表中以表示)的只有廣場、園路、水面、草坪4種要素,而對于其他的景觀要素,其中差異在統計學上是無意義的(表中用表示)。也就是說可以認為這種差異“不存在”。經過多重比較鑒定,根據使用者要求判斷西湖公園內11項要素中除了廣場、園路、水面、草坪4種要素外,其他要素均維持現狀。結合現場實地調研及公園管理者訪談,以及咨詢相關專家建議,其結果與使用者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對廣場、園路、水面、草坪進行針對性分析。
4. 確定改造地段的功能分區
(1)改造區域的確定
西湖公園沿湖區域中被完全開發利用的區域是北入口與南入口劃線為界的西部,其余部分處于待開發狀態或者不經常被游客利用。西湖公園除沿湖區域外分為4個島3片水域,其中鷺島、花果島是為鳥類保留的自然棲息地,不接待參觀游客;桃花島現處于開發修建狀態,所以被游客大量使用的僅為中心島。并且,三片水域中僅有西南水域開發水上游樂活動項目。依據現有狀況,本文中研究改造地段定為圖2中的部分區域。
(2)功能分區的確定
在改造區域中,依據主入口劃分與景點區分,將改造區域再細分為A、B、C、D四個區(見圖2),A區包括北大門入口與西北沿湖區域;B區包括西大門入口與西段沿湖區域;C區包括西南段沿湖區域與部分水域;D區包括中心島,南大門入口,南段沿湖區域及剩余水域。其中,C、D區域水域的劃分以公園西南角頂點與二十一孔橋東端的連線為分界線。這樣分區使得各分區面積不會相差太大,便于統計各分區中的各項景觀要素面積,各分區有其重點景點,游客利用率不會相差過大。
5. 確定所選景觀要素的市場價格
價格確定主要是為成本控制模型提供決定系數。這里價格是各景觀元素修建和養護的造價。同一景觀元素由于型號材質不同,本身材料價格變化幅度就很大,所以價格參考改造區域內原本各景觀要素造價來確定,利用資料查詢和市場調查方法來獲得價格數據。
(1)廣場造價確定:研究區域中的廣場鋪裝使用材料均為花崗巖,根據當地石材市場價格調查,將廣場造價定為150元/ m2。
(2)園路造價確定:園路在研究區域中大致分為兩種鋪設類型,即花崗巖內嵌福建紅磚(胭脂磚)和花崗巖中間嵌盲道,兩側為透水磚。園路主要按以上兩種園路的造價定價,假設兩種類型的園路各占一半,依照以上材質組合,以及考慮有一半園路具有沿湖護欄,確定市場造價為200元/ m2。
(3)水體造價的確定:通常水景造價在景觀造價中的價格最為昂貴,但是西湖公園情況有所不同,其水體為自然水體,造價費用主要體現在駁岸與池底的建造以及日常養護管理方面,依照西北洋防洪排澇管理處提供的數據,水面單位價格定為45元/ m2。
(4)草地造價的確定:西湖公園中草皮有馬尼拉和中華結縷草兩種,這兩種的市場均價均為3元/ m2,栽植養護按粗放式管理為主,養護費用定在7元/ m2,所以草地價格定為10元/ m2。
6. 運用線性規劃法確定公園景觀改造的最適成本
本文研究景觀改造主要體現在廣場、園路、水面、草地四種元素面積大小上的調整。經過分析,由于總面積的值保持在一定范圍之內(下限值為現在四種元素面積之和,上限值為四種元素面積之和再加上其他備用地的面積)。這四種要素之間成一定的對應關系,一種元素面積的上升或下降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元素面積的改變。因此,改造景觀總成本的確定就是依靠這四種元素各自占到的面積及其造價來確定。為求出經濟成本最低的最優解值,可利用線性規劃法進行分析。
(1)線性規劃法的標準模型[2]:
目標函數 f = c■X■ + c■ X■ + c■ X■ +……+ c■ X■
最大值Max f ;最小值Min f
制約條件:∑a■ X■ ≤ (= 、≥) b■ (i=1,2,……,m);X■≥0 (j = 1,2,……,n)
1)決定變數(Xj)(決定變數指各景觀要素的面積量)
廣場——X■、園路——X■、水面——X■、草坪——X■
2)決定變數系數(a■)
設改造區域內分區A、B、C、D中四種要素面積各自所占百分率為決定變數系數。
3)限定量(b■)
設四種要素各自的總面積和在各分區中所占的面積的百分率為限定量(見表4)。
4)決定系數 (cn)
設四要素的造價為決定系數(要素數量和單價見表5)。
5)目標函數
設目標函數最適值的必要條件為造價,并取它的最小值,表示為:
Min f= c■X■ + c■ X■ + c■ X■ +……+ c■ X■
表6中制約式I為現狀的制約條件(2-1式、2-2式),其下限量為現在四種景觀要素面積的總和,因為不能讓原有景觀用地變成閑置用地,所以改造后面積不能小于現有面積。其上限值為現有四種景觀要素面積總和再加上備用地面積,因為改造過程中可把所有備用地都充分進行利用。
制約式II為分區A、B、C、D的制約條件(2-3式~2-6式); 4式分別有兩種選擇的可能,即≥或≤。限定廣場、園路、水面、草坪四要素在各個分區中所占面積的比例不變,在總體改造區域中,四項要素各自總面積可以通過改造使其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等于原有面積。
制約式III為各景觀要素面積的制約式(2-7式~2-11式)。按照調查問卷的結果來限定。即表示廣場需要減小面積,水面需要減小面積,園路需要增加面積,草地需要增加面積。
用重復順列(n=nr),可以得知有16種組合的存在(見表7,表7中表示有解,表示無解)計算結果中滿足所有制約條件的可能解有10個(見表8)。
(2)計算結果分析
排除不適解:由于西湖公園作為滿足大眾休閑需求的公園,必然需要廣場這一景觀元素為游客的休閑、集會活動提供場地,所以在解值中X1為0的解予以排除,故排除解03、解04、解05、解07、解08、解13。
選擇最適解:比較解01、解02、解06和解14,目標函數值最小的是解01。所以選定解01為最優解。
此時,改造區域內最小目標值為13129244元,(目標值即翻新改造后四種景觀要素的造價總和)。滿足最小目標值的改造方法為廣場面積比現有面積減少25480 m2,園路面積保持不變,水面面積比現有面積減少12704 m2,草坪面積比現有面積增加44494 m2(見表9)??偯娣e比現有面積擴大6311 m2,既改造中利用所有備用地。
7. 西湖公園改造措施
西湖公園進行景觀改造,可依據上述結論實現低成本改造設計。
(1)廣場改造
現狀西大門入口廣場和北大門入口廣場都比較空曠,景觀豐富度低,而兩廣場都作為承接大型活動和重大節日聚會集散地的功能造成不必要的重復。按照成本控制結論,改造過程中廣場面積應該比現有面積要縮小25480 m2,這意味著西大門入口廣場或北大門入口廣場其中一個應該完全撤除,僅保留入口,大而空的硬質鋪地改造為綠地軟質景觀。綠地中也可以點綴幾個小廣場,在小廣場上安放健身娛樂設施并且穿插一些綠色元素,或者修建樹陣廣場營造安靜休息區。這樣改造既可以使功能分區更加明確,又能解決人對現狀硬質景觀尺度不滿的問題。
(2)園路改造
現狀部分地段存在園路缺失現象,在成本控制結論中顯示,園路不增加時成本最低,所以道路系統需要在總面積不改變情況下進行調整,取消不必要的道路,主要用來增加沿湖主路與環園主路之間的連接路。形式可以采用相對低價且具有良好景觀效果的碎石汀步或卵石步道。另外,由于環園主路現狀使用率較低,而且寬度為3m,顯得較寬,所以建議部分環園路可以在兩側利用卵石堆砌各修建半米寬的健康步道,中間2m保持原有形式,這樣在盡量節省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園路景觀的趣味性,提高園路利用率。
(3)水域改造
大部分游客都認為現狀水域面積過大并且缺少親水景觀設施,按照成本控制結論,水面面積應調整到比現有面積縮小12704 m2,這一調整保證了總體防洪水域大于80 ha的限制條件,是可行的。在改造過程中,可在利用原有游船碼頭基礎上擴建親水木平臺,修建親水木棧道,這樣既能擴大濱水活動場地面積,減少水域面積過大造成的空曠感,同時節省填湖造陸的費用。
(4)綠地改造
改造區域內存在主要問題是現狀綠化量不足,硬質景觀中缺乏軟質景觀穿插,植物配置不合理等,按照成本控制結論,草坪面積應比現有面積增加44494 m2,這些綠地的增加主要是為軟化硬質景觀。按照通常公園草坪與灌木種植比例為7∶3的規律(草坪鋪設一般為10元/m2, 而灌木往往高達100元/ m2),應該減少成本高又不能發揮實用功效大面積造型灌木帶的應用。同時入口廣場增加綠化,主道路兩側盡量種植具有遮陰效果的喬木,并充分利用節點景觀樹。
三、模型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任何模型的實際運用總有一定條件的適用性,總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公園景觀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也是如此。
(一)景觀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優點及適用性
公園景觀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以規劃設計學中的調查與實踐分析為依托,運用調查問卷法、多重分析法、線性規劃法等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對公園景觀改造成本控制進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其結果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時,此模型將方法探討及操作過程進行了詳解分析,各過程及步驟都較為直觀明了,具有較好的參考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適用于城市人工景觀,例如城市休閑公園,城市居住區公園,城市居住小區游園,游樂公園等人工建造痕跡明顯的公園。因為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是從景觀元素數量上的調整來進行最適成本分析。而對于自然風光為主的景區,由于無法任意對自然景觀元素的面積進行增減調整,所以不適用本文研究的成本控制模型。
(二)景觀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在應用中的局限性
1. 價值量化的局限性
改造目的是為提高景觀價值,然而提高景觀功能價值(即滿足使用者需求)僅僅是提高景觀價值的一部分,景觀價值還包括生態價值,視覺審美價值,如何確定這兩部分價值并且把量化數據運用在成本控制模型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對此未作深入探討。
2. 資料獲取的局限性
第一,獲得的景觀元素造價資料是不準確的,造價因素確定本身要考慮景觀元素材料價格與人工修建費用兩大部分,材料價格由于市場情況的波動以及采購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單純以市場價格確定均值過于粗糙。而人工修建費用通常是根據相關建設單位的撥款定額來確定。由于筆者獲取相關資料有限,本文中景觀造價的確定主要參照當地公園景觀造價經驗值。價格作為決定系數,如果經驗值與實際值存在偏差過大,就會影響到計算最終結果,特別對價格相近的景觀元素,它們之間數量比例調整會受到較大干擾。
第二,獲取游客意見途徑是通過問卷調查法,樣本數數量直接影響問卷調查的結果。本文針對386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但這些樣本也不足以概括所有游客的想法,也可能會造成最后結果的誤差。同時游客意見不一定專業,其結果也會造成偏差,需要參考管理者及專家意見進行修正。
3. 利用多重比較法的局限性
多重比較法本身在成本控制模型中的利用中不存在理論上局限,但是目前統計學專家之間對某些多重比較檢定法的爭論還未能得出明確結果,這是實際應用中的局限性。
4. 利用線性規劃法的局限性
運用線性規劃法首先要找出決定變數,決定變數系數,限定量,決定系數四大量,但是如果分析的改造元素無法靠面積來確定限定量時,此時運用線性規劃法就顯得意義不大。例如改造要素中包含公廁要素,按照線性規劃法分析,公廁個數越少越節約成本,這樣結果就沒有發揮出實際意義。
其次,目標函數式確定的值是改造區域內景觀要素完全進行改造翻新的成本總和。而在實際改造中,多數原有景觀會得以保留,只是在原有景觀基礎上進行擴建或局部調整為其他景觀。所以得到的成本目標值是不準確的。但由于本文想要得到的結果是各種元素的面積應該調整多少才能使得造價最低,而并不是把重點放在改造成本預算上,所以計算結果依然有很大參考價值。
另外,由于方法限制,制約條件式中決定變數系數是定值,在本文中限定廣場、園路、水面、草坪四要素在各個分區中所占面積的比例不變,這樣限定屬于假定,而在實際改造過程中,這些百分比并不一定固定不變,有時候正是這種比例調整才使改造更具有現實意義。
5. 精確結果導致的局限性
以量化方式確定景觀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得到的結果是精確數字,這些數字是用數學方法分析出的滿足成本最小的最優解,沒有完全結合實際改造中具體設計要求。所以,把精確數值作為結論導致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完全按照計算結果進行改造,理論值只能作為參考值,指導改造設計中景觀元素布置和尺度確定。
四、結 語
本文嘗試從定量分析角度探討城市公園景觀改造設計中的成本控制方法,研究成本控制模型的實際應用。但是由于景觀設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科學,尤其是在景觀改造設計中,需要分析考慮的限制因素很多,單純依靠本文設計的成本控制模型來確定景觀改造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現實問題。隨著城市公園的發展,低成本公園景觀改造設計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相信在未來研究過程中,科學定量化研究方法一定會成為景觀設計領域中的主流研究方法并且將得到不斷地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日本]日本建筑學會.針對建筑學·城市規劃的調查分析方法[M].日本:井上書院,1998.
[2]章俊華.規劃設計學中的調查分析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阿根廷]Jimena Martignoni.論低成本理念的設計典范——阿根廷Complejo Tronador居住區設計[A].景觀設計[C].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08.
[4]徐晞.關于中美兩國之低成本景觀規劃設計的比較[A].景觀設計[C].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08.
[5][澳]斯蒂芬·萊曼.可持續的城市生長[J].張紀軍,譯.風景園林,2009.
[6][英]戴維·埃利斯.以可持續設計營造景觀特征[J].王霞,譯.風景園林,2009,(1).
[7]王芳.低成本景觀設計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