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文地理學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地理主要分為自然、人文、區域三大塊,眾所周知,人文地理離日常生活近,相對簡單好理解,但是知識點零碎,且相似相近知識點多不易區分,學生答題往往找不到要點。針對日常學生上課存在的問題和一些有效措施現總結如下:
一、學習人文地理存在問題
1、課本干條知識記憶不牢
人文地理條框的知識特別多,如旅游資源的分類,一共兩大種9小類;比如旅游業對區域的影響有經濟、社會文化、地理環境三大方面分消極、積極影響一共17條。學生在課下背誦時不是背少了就是背混了,在做大題時得不到滿分。這在自然災害與防治和環境保護中此類現象都比較普遍,學生對干條的知識點記不全,很影響大題基礎知識的得分。
2、圖文知識轉化困難
在講旅游地理第三節中國的世界遺產時,中國35處世界遺產是常出的考試點。學生辛辛苦苦費了很大力氣,能記住大部分甚至全部時,結果遇到考旅游資源分布地區時一個都答不上。如中國著名三窟分布在哪個省份,往往張冠李戴;更難一點的如,例舉北京的世界遺產,例舉出距上海500千米的世界遺產有哪些?學生還不知道上海附近的省都有哪些,更別提能例舉出來了往往都瞎寫一通。圖文不能做到隨時轉換。
3、原理性知識不會遷移運用到具體案例
在講到旅游地理第二章第三節旅游自然的評價時,課本上從旅游自然本身、旅游資源的環境、旅游資源開發條件三大方面九小點進行評價,由于內容少好理解,學生背誦情況較好。但是當遇到如對泰山、對我們熟悉的壺口瀑布進行評價時,部分學生無從入手,部分學生寫不全,甚至部分學生九點全部都評論一遍,以致前后矛盾。
4、課堂死氣沉沉,時效性不強
人文地理容易理解但知識瑣碎、要點不明晰,所以課堂上學生提不起興趣,死氣沉沉。有的學習特別認真的女生課下反映,上課認真聽了、理解了也認真記了,可是考試時得不到高分,覺得自己寫的對但是根本就答不到得分點上。有些學生上課懨懨欲睡、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人文地理學習時,學生提不起精神很影響學習的效果。
二、解決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我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課堂中的實踐,對人文地理的學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拼圖游戲法記憶――以中國34省區為例
學生對圖文轉化不敏感,主要原因是記不住中國的省份、分區。我偶然在網上發現一個關于34個省區的拼圖游戲,游戲中把34個省份按照輪廓形狀分成34份,只需按照位置一一回歸原位。在給班里同學播放時,學生特別感興趣,都爭著搶著上臺做游戲。在接下來調查發現,只要拼過一兩次游戲的同學,很多都能記住34個省份的位置。為了更有效的提高省區輪廓的記憶效果,我把省區輪廓想象成現實中的類似事物,如陜西像兵馬俑,寧夏像箭,貴州像哈巴狗,青海像兔子,內蒙古像狐貍,廣東像象鼻,山東像老鷹,吉林像霧凇,四川像兔皮,臺灣像蘿卜、海南像菠蘿,湖北想警察帽子,湖南像男人頭,河南像三叉戟。我又把幾種動物之間的聯系起來,如狐貍(內蒙古)吃兔子(青海)吐出骨頭(甘肅)剩下兔皮(四川);戴帽子(湖北)的男人(湖南)與女人(江西)照顧老人(福建)和小洋人(浙江)。這樣相鄰的省份既能記住位置又能記住輪廓,大大提高了學生記憶省區的速度和效度。這對學習整個人文地理都有很大幫助,同時在學習世界地理國家定位時我們也可以應用此類方法。
2、統計法記憶――以35處世界遺產為例
學生在記35處世界遺產時,好不容易記住了名稱,結果一對應省區就迷糊了。所以結合本節知識的考點,我按照常考題型用統計法讓學生記憶。如按省份劃分六處世界遺產的有北京、五處的有四川、三處的有云南等。再比如我又按照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分類,如北京、山西、廣東、甘肅、、遼寧等只有文化遺產;這樣分類之后,學生不僅能記住常考的幾個省區的世界遺產,也能做區域定位的題目了。這種方法可以推廣到世界農業分布、工業分布、氣候分布等內容的學習。
3、實例法驗證原理性知識――以旅游資源評價為例
用實例分析印證原理知識。如,我在課堂中先講了旅游資源評價的原理,然后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如何評價壺口瀑布。等學生紛紛發言后,我們開始總結做題規律,又讓學生對如熟悉的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進行評價,之后又讓學生對不熟悉的安徽九華山進行評價。經過實例反復印證理論知識,學生在遇到類似問題時都知道如何入手了。這對于學習人文地理中原理性比較強,應用范圍比較廣的題目都有一個很好的指導方法。
4、死記硬背、默寫加強干條知識記憶
學生在記憶旅游資源特點、旅游資源分類等干條內容較多的知識時比較困。針對此問題,開始我讓大家死記硬背,先記住一共幾條,再分別給每一條填內容,這樣就不會少哪條了。后來又讓大家課前上臺默寫,再讓同學上臺點評,這樣反復寫反復評,學生互相爭強好勝,記憶效果比以前好很多。這對于人文地理中干條知識比較多的內容時,比較好用。
5、組隊法加強零碎時間的利用
人文地理中零碎知識很多,但是難度較低,失分主要是課下不記,零碎時間利用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根據月考所帶班部分得分不高、失分主要是課本基礎知識的同學進行分組,如把只考了50多分的張萌樂、張雪納、楊倩、陳立、呂鑫、袁云六位同學組成一組,張萌樂任組長,每天組長早上規定背誦內容,晚上晚點之前兩兩一組互相提問背誦情況。這樣零碎時間既得到有效利用,學生成績也有很大提高。如張萌樂同學在期中考試時獲得地理單科第一的好成績。
關鍵詞:人文地理 發展
一、當代人文地理學研究
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空間”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兩個核心論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涉及空間、全球化、城市化、人口、遷移、文化、景觀、發展和地緣政治等,其內容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化特征與地區差異之間的關系;人類與其周圍生活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同空間尺度,包括世界、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政治、經濟演化特征與趨勢;與民族、種族、性別、年齡、階級等因素相連的社會特征及其對空間發展的影響。
二、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就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2.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并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游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游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旅游客源市場與游客行為、游客空間結構、旅游開發與規劃、旅游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游與持續發展、旅游影響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游地綜合個案研究、旅游資源分類和評價、旅游環境容量、國內旅游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3.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
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4.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后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5.服務于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熱點。
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后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入微觀。
中國現代的人文地理學理論與方法論是在后通過傳教士、外國學者和歸國留學生傳入中國的。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受前蘇聯自然科學體系的影響,人文地理學逐漸被經濟地理學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了復興中國人文地理學。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間最廣闊的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經濟也日新月異。與此同時,原有的社會制度、歷史遺存文化、社會結構形態等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國家的發展。中國需要發展人文地理學,而且中國也具備了人文地理學發展的肥沃土壤。
參考文獻
[1]林珍銘二十一世紀人文地理學的教學優化和創新[J].內江科技,2006,(8)。
[2]楊志英服務業地理學的理論與人文地理學方法論革新探討[J].人文地理,2006,(6)。
從人文地理學發展歷程看,大數據迎合了人文地理學“計量轉向”與“社會轉向”的發展規律。1950年代,得益于計算機處理數據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學研究出現了“計量轉向”。數量模型的引入提供了空間研究的方法基礎,避免了簡單、抽象、定性的約束。特別是舍弗爾 (Schaefer) 等為代表的學者倡導地理學是一門追求普遍規律的實證主義科學,并力圖借助數學模型等工具發現空間法則。大數據提供了豐富的、詳細的、實時的信息,有助于社會科學家更加全面、大尺度、精細化地研究各類社會科學問題,考慮到越來越多的大數據攜帶的地理空間屬性,無疑也為關注空間的人文地理研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同時,更加重要的是,在當前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大前提下,大數據為人文地理學科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內爭取更多的關注與重視提供了新的契機。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由早先的以定性描述分析為主到計量革命后的定量方法興起,到20世紀70、80年代以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模式,再到大數據環境以數據驅動的人文地理學研究,這其中通過對人與自然交互活動過程的實時、精細、動態感知,使從原先只能由結果去推斷過程的研究模式轉變為可以對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實現可感、可知、可控的革新。這就是以數據驅動,特別是大數據環境人文地理學研究范式的一個創新。
大數據給人文地理學帶來的變革除了思維模式以外,對現象與要素數據的實時性、覆蓋面、精細程度(實時監測數據)也是一個極大的補充。傳統統計數據由國家權威部門提供,而大數據時代到來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統計數據的提供者與者(VGI),這是一種由下至上的自發數據收集形式,可能促使傳統統計數據采集方式有所革新。帶有空間信息的大數據給人文地理學研究帶來了機遇。大數據與計量地理革命以及社會轉型不應該被忽視,因為其提供了大量帶有時間與屬性信息的人類行為數據。新的數據源:大數據時代向通常以傳統統計數據為研究基礎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數據來源、方法論、思維方式。數據采集方法也已經從傳統的統計年鑒數據、調查問卷數據、訪談數據轉變為網絡數據(社交網絡數據)與新的空間定位數據(GPS,智能手機,位置服務等)轉變。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試題質量地方高師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19
人文地理學作為地方高師地理學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對其考試試卷成績進行定量分析,不僅可以了解地方高師地理學專業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情況,反饋的信息可用于幫助授課教師改進試題與授課內容,也可為地方高師相關地理學專業基礎課程的定量分析做示范效應。①本文對貴州省某高師院校A學院116名學生的人文地理學期末考試成績進行測度與分析,旨在為地方高師人文地理學課程試題改進與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
通過收集一定數量的原始數據(即有效樣本數據),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測度,對試題進行定量分析和評價。②本文則對上述課程試卷的有效樣本數據采用難度與區分度指標兩大模型進行測度對試題質量進行針對性的分析。③
1.2難度指標
主要是考慮學生對試題的及格率或得分率。本文試題難度H主要是根據試卷樣本正確題項獲取人數與全部有效樣本人數之間的幣值來測度:④
(1)
在測度公式(1)中,H表示有效樣本正確題項獲取數量,N表示全部有效樣本人數。
考慮樣本試卷試題中出現命題總分大于1的情況,對此本文通過對作答該試題的有效樣本數量均值與該試題的全部滿分有效樣本的數量比值衡量:⑤
(2)
在測度公式(2)中,A表示有效樣本數量的均值,Amax為試卷試題的滿分值。H值與試題難度呈負相關,其數學含義表示數值愈高,有效樣本試卷題目愈簡單,反之則反。針對目前高校試題命題分值均為百分制,大多以60%為其及格標準線,已有教育學學者統計指出,當H值小于0.45時,試卷難度較難;當H值在0.45和0.75之間時,試卷難度中等;當H值大于0.75時,試卷難度較容易。因此,本文認為試題難度的評價標準控制在0.45~0.75之間較為理想。
1.3區分度指標
該指標主要是檢驗試卷題目對考試學生掌握該課程知識點、學業能力與應試水平的區分程度與能力差異,是衡量有效樣本成績區分合理性的重要指標。⑥區分度計算公式:
(3)
(3)式中,和分別表示對于第i道試題得分的高分人數和低分人數中的平均分;表示第i題的滿分值。一般而言,當D值大于等于0.40時表現為優秀;當D值在0.30和0.40之間(含0.30時)表現為良好;當D值在0.20和0.30之間時(含0.20)表示基本可行,仍需修訂;當D值小于0.20時表示試題區分較差,應給予淘汰或作出重大修改。
1.4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貴州省某高師院校A學院專業地理類專業116名學生的人文地理學學期考題。該試題主要根據授課教師的教學大綱和課程安排進行設計,再對試卷進行評價時,授課教授也會制定并嚴格根據課程評價標準和要求進行有理有據地客觀評分。試題由4種題型構成,滿分100分,試題數目與分數分配如下:(1)單項選擇題包含15道,占題總數的57.69%,共30分;(2)名詞解釋包含5道,占題總數的19.23%,共15分;(3)簡答題包含5道,占題總數的15.38%,共40分;(4)論述題包含1道,占題總數的7.69%,共15分;(4)主觀題目總數15道,占題總數的57.69%,共計30分;客觀題目總數9道,共計70分,占題總數的42.31%,二者比為3:7。
2結果分析
通過試題的整理統計,共116人參加考試,無缺考存在。根據考試成績的統計學生考試的平均成績為69.38分,最高分為96,最低分47;計算試題通過比率和不通過比率分別為94.83%和5.17%。
2.1試題成績分布
2.1.1試題總成績分布
表1的各項數據分析,該屆的人文地理學成績分布由70-79分段向兩側遞減,呈正態分布;本試題總成績呈正態分布,符合教育統計學在學生考試成績的分布規律(見表1)。
2.1.2試題各題型成績分布
該試題共四種題型,因各題總分不一樣,為了更好地分析學生成績,所以把各題型百分為基準,對這四種題型進行折算,各類題型在百分之下的分數段的人數和比例(見表2)。
2.2難度與區分度分析
由(1)-(2)計算得到,試題難度(H)為0.6925,試題區分度(D)為0.4775,表明試題整體的難易程度適中,且試題區分程度較高,基本上適合人文地理學課程學生考試要求。通過對試卷不同題型的難度與區分度進行針對性分析可知,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的H值和D值均大于0.40,表示這三大類型試題難易程度均適中,且區分度均較好,而單選題的D值經為0.36,表明該題型的區分度不夠,還需進一步優化。結合人文地理學開課考生的招生背景可知,目前地方高師地理學專業招生的理科生比例較高于文科生,其在高中階段學習地理基礎知識的課時量較少,致使其地理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而在本科學習階段地理學強調文理綜合教育模式,課程的交叉性和綜合性對學生理文素質要求較高,導致進入本科階段初期對該課程學習認識和能力明顯不足。通過試題還可知,作為反映學生綜合思考、概述能力的論述題與簡答題,得分情況分散,高低分所占人數較少,區分度較好,與學生真實學習水平相印證,為授課教師制定下一階段教學計劃提供參考(見表3)。
3結論與對策
王士性(1547―1598),臨海人,自幼貧而好學, “讀書過目成誦,性磊落不群”,中萬歷五年(1577)進士。
好游,是王士性的最大特點。王士性自己就說過。他“少懷向子平之志,足跡欲遍五岳”。康熙《臨海縣志?王士性傳》稱其一生“無時不游,無地不游,無官不游”。他的游蹤遍及華夏大地,一生的著述極為豐富,其中《五岳游草》、《廣游志》、《廣志繹》三種為地理方面的著作。《五岳游草》成書于萬歷十九年(1591)以前,是王士性宦游天下的原始素材,文體上還帶有明顯的游記性質。《廣游志》從人文地理學角度進行多方位的審視,在地脈、形勝、風土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對民族、宗教、語言、經濟、文化等人文因素加以考察和總結。晚年息游以后,他以更深刻的理念,更科學的方法,更多邊的思維,全身心地投入了《廣志繹》的撰寫工作。《廣志繹》共分六卷,一方輿崖略,二兩都,三江北諸省,四江南,五西南,夷輯,是一部杰出的人文地理學專著。
徐霞客(1587―1641),明末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歷經30年考察撰成的《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游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當年,徐霞客聽聞臨海山水之美,數次來到臨海并居于中山之上,與臨海好友勝游臨海。
徐霞客與王土性是從兩種不同角度進行地理研究,王士性的最大貢獻是人文地理,徐霞客的最大貢獻是自然地理,他們都對臨海這片土地充滿感情。遺憾的是,王士性在人文地理學上所取得的成就幾乎被世間忽視了近四百年。當代研究歷史地理學的權威譚其驤先生提出,妻建立中國的人文地理學,就必須重視和研究王士性的著作,并把王士性與徐霞客相提并論,指出 “從自然地理角度看,徐勝于王。從人文地理(包括經濟)角度看,王勝于徐。”這兩顆雙子星座,一顆被遮蔽了三百多年,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破云而出;一顆被掩蓋了近四百年,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