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供應鏈管理

      如何提高供應鏈管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供應鏈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何提高供應鏈管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 供應鏈 供應鏈管理 企業競爭 供應鏈管理優化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SCM):是指在滿足一定的客戶服務水平的前提下,為使整個供應鏈系統成本達到最小,把供應商、制造商、倉庫、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組織在一起,從而進行產品制造、轉運、分銷及銷售的管理方法。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方式,它連接了“原料開采-各級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最終用戶”這一價值鏈中的所有組織,協同作業(指計劃-產品開發設計-采購-制造加工-合成裝配-運輸-倉儲-分銷-客戶支持等一系列價值活動的協作)。

      1. 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

      傳統的企業運營中,供銷之間是敵對的,互不相干的,整個系統的協調性也很差。不但企業和供應商之間的計劃不一致,企業內部各部門也都只顧安排自己的活動,部門利益優于整體利益。在這個竟爭激烈的時代,這樣的企業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供應鏈管理恰好彌補了傳統企業運營中的不足,它把從原料,生產到銷售等在一條供應鏈上的所有節點企業都組織起來,并將各環節進行優化,讓生產資料以最快的速度,經各環節變成增值產品,最后到達消費者手中。

      從成本角度來看,供應鏈管理沒有將控制成本局限在企業內部,而是運作的各環節來優化企業管理;從存貨管理及貨物流的角度來看,供應鏈成員協調各環節,加快貨物流動將貨物儲存量降到最低;從風險與計劃角度來看,供應鏈成員面對競爭共同商討計劃,無論金融危機還是經濟低潮都會由供應鏈成員供同那個承擔。可見,供應鏈管理不但使企業降低成本,減少了社會庫存,還使社會資源的到了優化配置。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生產及銷售等環節的有效連接,供應鏈管理比傳統的物流管理更具有活力,更能給供應鏈各成員帶來實質性的好處,更能讓企業具有競爭力。

      2. 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問題及國內現狀

      優質的供應鏈管理可以增強企業競爭性,但并不能盲目的其運用到企業中,實施供應鏈管理必須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配送和庫存問題,在供應鏈管理中配送環節非常關鍵,采用直接轉運戰略還是經典配送戰略?轉運過程中需要多少個轉運點?這些都要因企業而定,不能盲目跟從。為了最小化庫存訂購和保管成本,終端渠道要對需求做好預測。其次供應鏈的集成及戰略伙伴,供應鏈集成的關鍵是信息共享與作業計劃,顯然,共享哪些信息,如何共享,如何影響供應鏈的設計與作業,實施什么層次的集成,實施哪些類型的伙伴關系,便成了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再次產品設計及信息決策,在供應鏈管理中有效的產品設計可以推動企業的發展,那么產品設計的更新以及新產品的開發等就變得至關重要了,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問題是傳遞什么樣的數據,如何分析和利用數據,網絡影響,電子商務的作用是什么?所以信息技術和決策支持系統促成有效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因素,也成為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的主要工具。最后顧客價值的衡量,衡量一個企業對社會,對顧客的貢獻大小的指標是顧客價值,它是根據企業提供的全部貨物,服務以及無形的影響來衡量的。

      在我國供應鏈理論引入的時間不長,研究和實踐都處于起步階段。特別在制造業中,SCM雖然已經得到管理者們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但是對它的根本認識卻很不足,由于SCM和物流管理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以至于很多人簡單的從物流管理的角度去看待供應鏈管理。

      但值得高興的事大家對供應鏈管理都有了認可和初步的探索,盡管付諸實施還要面臨很多阻礙,但我們相信供應鏈管理在中國會有有個光明的未來。

      3. 供應鏈管理的優化

      以往企業對供應鏈的關注只局限在供應商和制造商上,而忽略了其它環節,更少考慮供應鏈該管理的戰略性。實際上要想讓一個企業的供應鏈能良好的運作,并對企業產生效益,必須提高供應鏈管理的認識,加快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借鑒優質的供應鏈管理經驗,深入研究自己的供應鏈,優化每一個環節,然后將各節點進行整合,建立一套適合本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方案。

      沃爾瑪的供應鏈管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成功的關鍵在于有一整套先進高效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系統。沃爾瑪優秀的物流配送系統,暢通便利的運輸系統和“統一訂貨,統一發送”的管理方式使得庫存周轉率提高和存貨成本降低。目前,沃爾瑪88%的商品都是由配送中心發貨的,而其對手最高只能達到50%的水平。與其行業水平相比,銷售成本降低了2%左右。沃爾瑪的產銷聯盟思想也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銷售成本。

      當然每個企業的供應鏈不同,它們的管理方法也不盡相同,沃爾瑪從產銷聯盟的角度出發;豐田,耐克從網鏈的角度出發,而利豐的供應鏈管理優化則基于供應商的整合。無論企業多么的大相徑庭,但供應鏈管理優化上有一個共通點,即:看,想,做。先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看市場到底需要什么東西,其次要有一個聰明的大腦根據需要制定出適合企業的供應鏈規劃,最后要有敏捷的四肢,能夠很快的對規劃做出反應,也就是執行。

      結論

      縱觀整個世界技術和經濟的飛速發展,跨國經營越來越普遍。優質的供應鏈管理不但可以為企業帶來巨大利益還能增強企業競爭力。在企業內部,優質的供應鏈管理以顧客需求帶動生產,使物流過程中的庫存積壓,延期交貨,庫存與運輸的不可控風險大大降低,為企業增加收益。在企業外部,通過供應鏈協調管理,準確及時的獲得信息,迅速溝通,并共享資源,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在信息化的今天,供應鏈的探究是沒有終點的,不能因為一個項目見到效果而止步不前。優質高效的供應鏈管理要能隨著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的變化而變化,高效的供應鏈不等于一直優秀,一成不變只會導致快速落伍。因此企業需要持續探究供應鏈管理,不斷診斷,優化供應鏈各環節,只有這樣,供應鏈管理才能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企業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Harland , C. 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relationship , chains and network. [J ]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British 1995, 25.

      [2] Seong Hyun Nama, JohnVitton a, Hisas-

      hiKurata. Robust supply base management: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number of suppliers utilized by contractors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01.

      [3] 楊國榮 供應鏈管理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7,06

      [4] 田源 供應鏈發展狀況分析 物流技術

      如何提高供應鏈管理范文第2篇

      規范課程名稱

      在分析“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分析比較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物流學”“供應鏈管理方法”“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等有“供應鏈”關鍵詞的課程教學大綱內容,發現主體內容就是“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內容,與該課程教學主要內容重合率非常高。盡管不叫“供應鏈管理”課程,但有的高校采用的教材就是“供應鏈管理”教材。另外,從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關系來看,物流已經成為供應鏈管理的一個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這些課程實質上就是“供應鏈管理”課程。名稱上的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學工作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有必要把這些課程名稱統一為“供應鏈管理”課程,為促進各高校“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的交流以及提高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規范內容體系

      課程內容體系包括的內容說法不統一,但課程內容體系應該既要有對教師“教”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對學生“學”的基本要求。因此,比較合理的“供應鏈管理”課程內容體系應該包括課程性質(依據面向的專業而定)、課程教學目的與目標、課程教學內容及相應目的與目標、學時分配、教學要求(對各個教學環節提出的要求,包括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學生自學、作業環節和考試環節等)、教材選用及參考書推薦和其他說明(如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等)。

      科學設定教學目的和目標

      應緊密圍繞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這個根本目標來明確“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整體教學目的和目標,并把整體教學目的和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個章節之中,形成以各章節具體教學內容為基礎的具體的教學目的和目標。總的來說,“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目的應該是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一些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思想、理論觀點,以及結合管理技術、物流技術、工程技術的分析思路與方法。

      需要指出,在設定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過程中,要注意二者的區別。教學目的是對教師要教什么的說明,著眼于教師的教,應采用“了解、領會”等描述心理過程的內隱體驗動詞或“掌握、應用”等詞語。教學目標則著眼于學生學習的結果,宜采用“歸納、說明”等表述特定動作的外顯行為動詞,表義具體,深廣度明確,具有可操作性。另外,鑒于“供應鏈管理”課程具有比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特點,在設定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過程中,還要注意避免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的缺陷。

      精選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課程內容體系的核心,要通過課程內容的教學最終達到課程的教學目的和目標。由于“供應鏈管理”課程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每一方面的內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因此精選課程內容就成為完善該課程內容體系的關鍵。從對我國高校“供應鏈管理”課程內容的分析來看,精選后的課程內容應該包括供應鏈管理概述、供應鏈構建、供應鏈業務外包、供應鏈合作伙伴、供應鏈采購管理、供應鏈物流管理、供應鏈生產計劃與控制、供應鏈庫存管理、供應鏈信息管理、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供應鏈管理方法和供應鏈績效管理等12部分內容。這些內容也是供應鏈管理的最基本的理論知識。考慮到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在不斷提高,也要把供應鏈管理戰略作為供應鏈管理概述的一部分納入課程內容。為了體現供應鏈管理課程的特點,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這些課程內容中都要以案例分析、模擬實驗、課程設計、現場參觀等形式加入實踐教學內容。

      合理分配學時

      學時分配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總學時的分配,二是每個教學單元(或每章)學時的分配。總學時方面,鑒于各高校的做法以及“供應鏈管理”課程的重要性,建議給物流類專業學生每周上3學時,總學時為48學時~54學時;而給非物流類專業學生每周上2學時,總學時為32學時~36學時。具體總學時數的多少還取決于每學期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周數。在每個教學單元(或每章)的學時方面,具體學時的分配不僅取決于總學時,而且還要看課程具體內容、相應的教學目的和目標、教學具體環節以及與其他課程內容的交叉程度等。就前面的12部分課程內容來說,如果總學時分別為32學時和48學時,則建議各教學單元(每章)的學時分配如下:

      供應鏈管理概述為4學時~6學時;供應鏈構建為3學時~5學時;供應鏈業務外包為2學時~3學時;供應鏈合作伙伴為4學時~6學時;供應鏈采購管理為2學時~3學時;供應鏈物流管理為2學時~3學時;供應鏈生產計劃與控制為2學時~3學時;供應鏈庫存管理為3學時~4學時;供應鏈信息管理為2學時~3學時;供應鏈業務流程重組為2學時~3學時;供應鏈管理方法為3學時~4學時;供應鏈績效管理為3學時~5學時。其中,前面的數字為32學時所分配的各教學單元(每章)的學時,后面的數字為48學時所分配的各教學單元(每章)的學時。當總學時為48學時時,各教學單元(每章)可根據需要擴充理論內容、增加案例分析、安排課程設計、現場參觀、實驗等。

      選用合適教材及參考書

      選用合適的教材,按教材進行生動的教學,是高校完成人才培養要求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在各種《供應鏈管理》教材層出不窮的今天,如何滿足學科自身教學需要,科學、合理地選用教材,已成為各高校“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管理者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從內地高校目前選用教材情況來看,選用最多的是馬士華教授等所(編)著的《供應鏈管理》一書,同時由于這本書與精選后的“供應鏈管理”課程內容符合度非常高,因此建議在選用教材時首選此書。至于參考書,可以推薦5本左右,其中至少應該包括一本英文版的《供應鏈管理》和一本《供應鏈管理案例》,為學生全方位學好“供應鏈管理”課程創造有利條件。

      如何提高供應鏈管理范文第3篇

      Abstra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uiding ideology of enterprise competition. Inventor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achieve the value-added of value chai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l, the enterprise level of inventory will not only have an impact on their costs, but also restrict th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The appropriate inventory can reduce the inventory costs and not affect the normal production and customer service.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must be considered to establish th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demand of the corresponding inventory to improve and optimize the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managers.

      關鍵詞: 供應鏈;庫存;成本;效益

      Key words: supply chain;inventory;cost;efficiency

      中圖分類號:F25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4-0024-02

      1 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在國內外開始流行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即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放眼全局,對供應鏈上的物流、信息流以及資金流進行控制和調度,它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方式。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庫存管理,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庫存量的高低既影響自身成本,也和整條供應鏈的性能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為了有效降低庫存成本,提高顧客滿足度,在供應鏈范圍進行庫存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2 問題的分析

      2.1 供應鏈環境下庫存管理存在的問題

      由于供應鏈管理思想對庫存的影響,與傳統的企業庫存問題相比,供應鏈環境下的庫存問題有著很多不同之處。

      ①企業不重視庫存控制,庫存控制策略簡單化。庫存控制往往被簡單地理解為倉儲管理,而且也經常很簡單地認為庫存存在問題的原因是采購過多,或者是倉儲部門的工作沒有做好。其實很多情況下是企業對市場預測沒有準確把握,因此利用跟蹤到的信息去制定相應的庫存控制策略很重要。

      ②低效率的信息傳遞系統。在供應鏈中,需要對需求預測、庫存狀態等做出快速及時的響應。這就要求必須實時地傳遞這些數據。當客戶下訂單時,企業交貨的時間一定是客戶想要了解的。有時客戶在等待交貨的過程中會對訂單上的數據進行修改,這些可能都會造成信息傳遞系統延誤的問題。

      ③缺乏合作與協調。由于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一般企業都會設定一定的安全庫存,甚至由于組織的協調性等原因,不得不維持一個較高的安全庫存,但是這對成本造成了較大浪費。

      ④產品的過程設計沒有考慮供應鏈上庫存的影響。庫存對供應鏈的結構設計也有一定的影響,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庫存這個因素的影響。例如要增加或取消分銷中心,就應該考慮由此而變化的固定成本和運行成本,它們對供應鏈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2.2 供應鏈管理對于推動庫存控制實現優化的支持作用

      ①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通過采取及時采購等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庫存持有量,達到減少資金成本和風險的目的。②要想形成供應鏈必須對整條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做出優化,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有效降低社會庫存量,防止庫存浪費和資金占壓,進而優化供應鏈庫存管理。③供應鏈管理有利于企業從“實物控制”向“信息控制”的轉變,實現庫存控制信息化的目標。通過信息技術控制庫存,以最后一個環節交付實物庫存的方式,能夠有效減少“靜態”庫存的持有水平,如此不僅流通環節會減少,庫存控制的難度也會降低,進而推動了庫存控制實現優化。

      3 解決供應鏈環境下的庫存管理問題的方法

      3.1 自動庫存補給法

      在制造業和工程中的有多種用途、低價值的商品中采用這種方法比較多,它的目的是增加訂貨和補給流程效率,給供應商完成采購商的各項要求節省更多的時間。該方法要求供給雙方對特殊商品的配送數量、固定的倉庫地點達成一致。把一定數量的商品裝在要配送的包裝袋里,同時存放在倉庫的箱子中。當生產需要更多的商品時,就使用其中的袋子。要求供應商定期檢查采購商的倉庫,補充袋子,實行電子化處理開票手續。

      許多企業經常使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需要雙方具有很高的相互信任程度。其中要處理好的問題是在采購商的控制、有效性和供應商的自由行動之間如何獲得較好的平衡。

      3.2 供應商管理庫存法

      供應商管理庫存法是以通過雙方密切合作形成的交付貨物的方式為基礎的。通常來講,供貨商決定管理庫存的方式,而采購方決定交付貨物的方式。其主要思想是由供應商設立庫存,確定庫存水平和補給策略,擁有庫存控制權。對供應商而言,實施供應商管理用戶庫存的關鍵是庫存狀態公開化。只有庫存狀態公開化供應商才能及時地了解銷售商的庫存狀態,從而及時地掌握市場需求的變化,并作出相應的調整。因此,供應商管理庫存的策略可以分如下幾個步驟實施:

      第一,建立客戶信息系統。供應商要想及時地了解客戶的需求,并根據客戶的需求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建立客戶信息系統是最有效直接的方式。

      第二,建立銷售網絡管理系統。供應商要想保證自己的產品需求信息和物流暢通,必須建立完善的銷售網絡管理系統。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開始采用MRPⅡ或ERP系統,這些軟件系統都具有銷售管理的功能,通過擴展這些功能,有助于建立完善的銷售網絡管理系統。

      第三,變革組織機構,因為供應商管理庫存法改變了供應商的組織模式。引入供應商管理庫存法后,在訂貨部門產生了一個新的職能負責用戶庫存控制、庫存補給和服務水平。

      3.3 聯合庫存管理法

      聯合庫存管理系統把供應鏈系統管理進一步集成為上游和下游兩個協調管理中心,如此能夠有效消除因為供應鏈環節之間的不確定性和需求信息扭曲現象造成的供應鏈的庫存波動。在聯合管理庫存這種方式的安排下,供應商擁有倉庫的所有權,但是需建在采購商選擇的地點。供應商決定預測需求和補充存貨的合適水平。聯合庫存管理法要求合作雙方相互開放、資源共享,如此一來供應鏈的運作穩定性會得到有效提高。聯合庫存管理系統為企業提供了三種優勢:一是缺貨的風險大大的減少了;二是可以保持較低的存貨水平;三是增加了支付方式。

      實現聯合庫存管理的實施步驟如下:

      ①供需雙方本著互惠互利原則,通過協商形成共同的合作目標。②確定庫存優化的方法,比如在多個供應商或多個需求商之間庫存如何調節與分配,如何確定庫存周轉時間,如何確定最高和最低庫存水平,如何確定安全庫存等。③建立信息溝通的系統,以保證需求信息在供應鏈中準確傳遞、暢通無阻。具體需要把EDI技術、條碼技術、RF、POS系統等集成起來,使互聯網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④建立利益的分配和激勵機制,并形成供應鏈協議文本,成為供應鏈運作的重要規則和條款。

      4 結論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供應鏈管理正日益成為企業一種新的競爭戰略。然而,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考慮,企業的庫存管理還存在很多的問題。為了有效降低整個供應鏈的成本,提高供應鏈上各個節點企業的效益,運用合適的供應鏈庫存管理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陳銘,于超.供應鏈與物流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2]朱道立,龔國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如何提高供應鏈管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旅游服務系統供應鏈管理

      對于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并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實施。應鏈管理的思想最初起源于制造業,高品質、低成本,即時響應顧客的需求是供應鏈的核心思想。在制造業,自從有了企業那天起,質量、成本和時間就一直是企業的三個核心要素。圍繞這三個方面,企業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縮短生產周期的生產產品的方法(即生產方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和變化。

      上個世紀80年代,在生產制造業中出現了大量新的制造技術、管理戰略(理念)與手段,使得廠商有機會通過降低成本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如精益制造(LP)、全面質量管理(TQM)、準時制生產(JIT)、看板(Kanban)等,在企業界與管理學界非常流行。為實施與完善這些戰略,企業投入了大量的資源。

      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后,人們發現在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方面,這些管理理念似乎都走到了盡頭。因為單純考慮企業內部資源優化是不能適應基于時間競爭的需要,企業必須充分利用外部資源,與合作伙伴協同動作,才能真正從整個供應鏈降低響應的時間。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是他們增加利潤、提高市場占有率的下一步措施。與此同時,以因特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ERP在企業中的廣泛采用都為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1997年,美國的制造企業投入在與供應鏈管理相關的活動中的費用達到8620億美元(占全美當年GNP的10%)。一些著名的跨國集團,如DELL、P&G、HP、WAL-MART作為供應鏈管理成功案例在企業界廣為傳誦,也引起人們對供應鏈管理的極大熱情。

      旅游服務供應鏈的含義

      但對于什么是供應鏈,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定義。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

      比較常用的提法有,“供應鏈是由在滿足一個顧客需求(直接或間接的)的過程中所有參與的企業所組成的一個網狀系統”,“一個供應鏈不僅包括供應商和制造商,也包括承運商、倉庫、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顧客本身。而在每一個企業(如制造商)內部,供應鏈包括其所有的活動,如,新產品的研發、市場營銷、生產、分銷、資金與顧客服務”。

      LeeandBillington(1992)給出了一個更直觀的描述,“一個供應鏈是由若干設施組成的一個系統,分別完成對物料的采購、零件或產品的加工、直到將產品提供給最終消費者。”

      盡管目前為止對于供應鏈的定義還沒有一個完整而統一的,但供應鏈管理有一個統一的核心思想即強調各個企業專注自己最擅長的核心業務,將其他非核心業務委托給具有優勢的合作伙伴,通過供應鏈的組織和協調,形成更強的競爭力。采用供應鏈管理模式,可使企業在最短時間里尋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贏得市場。供應鏈管理模式面對的是全球化激烈競爭的買方市場,它以多品種、變批量生產代替大批量生產。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旅游者為滿足在旅行生活中的食、住、行、娛、購、游方面的需求而引發了對旅游產品的消費。旅游產品的質量取決于旅游者對組合產品的整體期望與感知之間的差別,由此決定旅游者的滿意度,也決定了旅游服務的成功與否。

      在傳統的運作模式下,旅行社在旅游業內各企業之間擔負著大量的組織協調工作,起到了聯系各組成部分的紐帶作用。通常,旅行社通過采購相關的服務項目形成滿足旅游者多方需求的整體性組合服務產品,再把組合產品銷售給顧客。提供給旅行者的服務組合產品的整體性、協調性依賴于旅行社的組織協調能力。

      旅游業內這種相關企業以旅行社為核心,聯結成一個服務于旅行者的服務系統。這種對旅行者的、以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動順序為依據的旅游服務系統,實際上就是一條服務于旅行者的服務供應鏈。雖然旅游服務供應鏈是客觀存在的,但目前的學術界并沒有對其運作機理和管理模式進行過深入研究。

      旅游服務業如何提供優質的、特色化的、全程的旅游服務,跟上國內其他成熟的服務產業的發展步伐,接軌世界現代化旅游服務業的進程,是值得日后旅游服務供應鏈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建立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有利于提升我國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

      加入WTO后,外資旅行社可以在我國成立獨資公司,并可直接與交通和飯店經營者交易。我國旅游經營企業無論在規模、經驗和管理理念方面同國際旅游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務供應鏈的體系,形成旅游批發商和旅游零售商的垂直分工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才能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能更好的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應用,顧客的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其獲取信息也越來越便捷,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上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好,所以顧客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種以消費者為主導的時代,傳統的縱向一體化方式已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如何去應對市場環境的急劇變化,及時掌握旅游者的需求,對旅游服務系統的管理進行創新,提供讓游客滿意的服務,成為旅游經營企業的主要職責。我國旅游企業目前總體來說,數量多但規模偏小、且分屬于不同的部門,單靠企業自身的實力很難滿足顧客的多樣需求,旅游企業只有通過相互合作運用供應鏈管理的運作模式才可能滿足當今顧客易變、多樣性的需求。

      能使旅游企業之間進行分工合作促進經濟增長

      旅游產業的綜合性及社會聯系的廣泛性特征決定了旅游業發展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具有廣泛的帶動功能,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二十多年來,我國旅游服務業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過程。如今旅游服務業已經成為增加國家外匯收入、刺激公民消費、加速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自從加入世貿組織后,承諾逐步放開旅游服務業,使我國旅游經營企業既面臨機遇,同時又面臨巨大挑戰。我國旅游業運行幾十年的經驗表明,強化跨部門、跨地區協調管理的力度,是實現旅游業順利運營和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然而,目前我國旅游行業的協調能力十分有限,相關協調政策不能適應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關系不順,政策不明,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磨擦碰撞現象仍很多,因此需要一種全新的經營管理模式來協調旅游經營企業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可見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運作模式的應用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因此,系統深入地研究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的運作機理已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它對旅游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方式的轉變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運作模式適應于旅游業各企業,特別是對一些革命老區和西部地區旅游企業顯得尤其重要。像2006年國家旅游總局提出了“紅色”旅游的概念,目的就是要幫助革命老區進行旅游資源開發,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但如果沒有一種先進的管理運作模式作指導,則可能會破壞當地的旅游資源并造成事與愿違的后果。

      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水平較高,旅游業起步較早,目前已建立了較完善的市場發展體系。目前西方發達國家關于旅游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旅游服務基礎研究,從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部門來研究旅游服務的特點和作用;旅游服務感知研究,主要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來分析他們對旅游服務的期望、滿意程度等,并研究影響旅游服務的感知因素;旅游服務質量研究,主要是研究如何去衡量和提高旅游服務的質量;電子旅游服務研究和旅游電子商務,主要的研究是如何運用電子商務促進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上述這些研究的視角多集中于在游客的感知和滿意度方面,研究方法也多從心理學和社會學及地理學的角度而進行的。這些內容大多是從服務的角度談服務的存在問題,其宏觀性不足,較少地從服務的角度系統診斷旅游服務系統或旅游業的缺陷問題。而國外關于旅游服務供應鏈的理論研究也是比較罕見的。

      但西方發達國家的旅游服務的一些實際做法卻與供應鏈管理的理念相符合。歐美國家隨著旅游市場的發展,旅行社業內部進行了批發經營商和零售商的垂直分工,而批發經營商和零售商又根據市場狀況和企業實力在各自的領域中進行了水平分工,實現了專業化的經營。在澳大利亞,各種旅游產品先通過眾多的零售商銷售給客戶,再集中起來批發給旅行社,這種先分散經營后集中的方式可充分滿足游客的個性化需求。西方發達國家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方便游客對各種旅游產品的選擇。這些做法都是與供應鏈管理的理念一致的。

      國內研究現狀

      旅游業在我國發展起步較晚,可以說到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旅游業。所以在對于如何提高旅游服務質量,更好的滿足顧客的需求方面,認識還不夠深入。國內關于旅游服務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企業服務人員對游客的心理、態度和技巧等方面。

      在我國關于旅游服務系統方面的研究文獻較少且缺乏系統性。其中鄒慧萍等(1996)探討了建立靈活快速反應的旅游服務系統ATSS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構想;趙潔(2002)構建了基于Browser/Server的旅游服務系統TSS,并分析了該系統的功能、特點、網絡結構、軟件結構和關鍵技術;張文建(2001)則分別從旅游和服務兩個角度提出了旅游服務系統模式以及旅游服務傳遞系統等;杜文才(2003)分析了旅游業的信息特征、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引起的旅游業經營環境變化,提出了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并提出利用信息技術對旅游企業過程重組;張英姿(2005)提出構建旅游服務供應鏈的意義,但并未對其運作機理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通過對供應鏈管理起源的分析,可以發現其主要是用于制造業,而旅游業是屬于服務業。那么能否把這種先進的管理模式用于旅游業呢?下面本文就對其可行性進行系統分析。

      首先,旅游(或稱旅游活動)是一個過程,它貫穿于主體(旅游者)、中介體(以旅行社為核心的旅游經營企業)和客體(景區或景點)之間,表現為客流(旅游者出行路線及安排)、信息流(旅游開發規劃、市場營銷)與物流(物質的供應與流通)的統一。而客流和信息流可以作為特殊的物流,因此可將現代物流管理及供應鏈的理論與方法運用到旅游的開發管理中。

      其次,在客體——中介體——主體這條旅游服務供應鏈中,質量、成本和時間同樣是三個關鍵要素。質量要素決定旅游者的滿意度,進一步決定旅游者的消費決策,從而影響到旅游企業的客源市場;成本要素則決定旅游業的獲利能力,并最終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時間要素是決定響應旅游者需求的速度,與旅游者對產品質量的感知有關,也與旅游企業的效率有關,從而又影響到質量和成本。所以,為質量、成本、時間三要素提供基本保證的旅游服務運作模式及其管理在旅游業的地位不容忽視。

      供應鏈管理不僅是一種適應目前環境的最為先進的運作模式,而且作為一種協調參與者的相關活動的全面整合系統觀,著重強調強強聯合、資源整合和整體運作,對客觀上已經存在的旅游服務分工協作的系統以及旅游服務供應鏈的運作管理可以提供理念的啟發、理論的指導和方法的參照。

      借鑒供應鏈管理模式,旅游業就可以根據實際,圍繞實現顧客需求的有效合作方法的研究,探索旅游服務供應鏈的具體運作模式。

      旅游服務供應鏈進一步研究方向

      根據旅游服務供應鏈的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其對旅游業的重要作用,要真正發揮旅游服務供應鏈的作用,就必須對其運作機理進行深入研究。今后的研究應主要探討旅游者——旅游經營者——景區、景點三者之間應如何進行協調,才能實現旅游服務供應鏈的目標。本文簡單介紹一下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內容。

      旅游服務供應鏈的主體:旅游者

      旅游者是旅游服務供應鏈的主體部分,旅游服務供應鏈的目的就是要滿足顧客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又使供應鏈各企業達到利潤最大化。因此在這部分,應著重研究如何建立一個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統。

      旅游服務業是一種基于需求的行業,尤其是對信息的需求強度高,它們提供的是無形的服務而非有形產品,特別強調顧客服務與信息傳遞的關系。對服務業來說最重要的是將大量的專業與經驗以信息流的方式對顧客進行傳達或服務,從本質上與電子商務的精神是相通的。

      電子商務的本質是效率、協同、敏捷、快速,不僅有助于服務業有效地提高效率,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服務業通過電子商務方式可以進行及時、豐富的信息交流與溝通,物流的瓶頸對服務業電子商務影響甚微,地域分散的資源非常適合通過互聯網進行集聚和共享。因此如何構建一個可信息共享的旅游信息系統是旅游服務供應成敗的關鍵。

      旅游服務供應鏈的核心:旅游經營者

      旅行社是旅游服務供應鏈的核心組成部分,起著協調相關旅游服務企業的作用。旅游服務供應鏈的穩定與否,關鍵在于協調和激勵約束機制是否完善。這部分應著重研究如何解決旅游社、交通、餐飲、住宿相互之間的協調和集成問題。如旅行社與航空公司之間關于定票的協調機制研究,作為兩個彼此獨立的利益主體,航空公司希望旅行社在旅游淡季時多購票,而在旅游旺季時少購票,而作為旅行社的實際情況則正好是相反的,那應該如何來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它們形成一個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則是旅游服務供應鏈的研究重點。

      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能協調一致、抱成一團迎接外來供應鏈的威脅與攻擊,必須要有對供應鏈中的每個節點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通過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將有利地鞏固旅游服務供應鏈上下游結點之間的忠誠度、保證了風險及利益的共享,業務集成,有力地減少了企業的無效率的重復運作。

      關于旅游服務供應鏈的集成問題主要是應該研究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如何通過網絡技術進行信息的集成,以達到快速、高質量、低成本去響應客戶多樣化的需求,這其中也應該包括如何選擇供應鏈合作伙伴以及如何對其績效進行管理的問題。

      旅游服務供應鏈的基礎:旅游資源與環境

      景區或景點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要發揮景區或景點吸引力,必須要做好景區或景點的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里的旅游資源是指客觀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間并因其所具有的審美和愉悅價值而使旅游者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歷史文化遺產或社會現象。旅游資源分為兩種:有物質的、有形的,如山川、園林等;也有非物質的、無形的,如民俗文化、旅游服務等。

      旅游資源與環境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不僅包括旅游資源本身的保護,使之不受破壞、特色不受削弱,而且還涉及到其周邊自然生態與社會環境的保護問題。注重資源環境保護,防止破壞性開發,尤其要重視對自然保護區脆弱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于這部分主要是通過定量的方法進行研究,如系統動力學的方法和經濟學分析的方法,研究如何開發景區或景點的旅游資源,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而關于景區、景點與旅行社的協調問題,主要是研究多委托人和多人的情況下激勵約束機制的相關問題。因為一家旅行社會同時開辟若干條旅游線路,而一個景區、景點也會同時與若干家旅行社進行合作,對于應該如何協調好彼此之間的關系,既不能破壞當地的旅游生態資源,同時又不能使旅行社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也是旅游服務供應鏈未來研究的一個重點。

      參考文獻:

      1.馬士華等著.供應鏈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2.張英姿.初探旅游服務供應鏈管理.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5(2)

      3.《中國旅行社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課題組.中國旅行社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旅游學刊,2002(1)

      如何提高供應鏈管理范文第5篇

      產品創新是一項最具挑戰的工作,一個企業的新產品如何以最快速度面市,如何降低開發成本,如何最大程度滿足顧客的需求,直接關系到產品創新的成敗。因此,減少新產品創新成本,縮短新產品創新時間和提高新產品創新的質量和水平就成為每一個企業關心的焦點。

      有研究表明,企業要達到縮短新產品的創新周期、提高新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降低新產品的創新費用的目標,原材料供應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同時,有效地運用供應商的經驗和專門知識,可以幫助企業改進設計思路以及減少質量問題,也就是說新產品創新成功與否與供應鏈性能直接相關。因此,如何來評價供應鏈性能是國內外學者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我國學者張軍從定性層面研究了產品的品質與供應鏈管理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在整個產品創新過程中,產品歷經了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因而,評價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的性能,有利于評價產品的品質,為提高產品創新的績效,提出了供應鏈的改進措施。他對產品品質與供應鏈管理關系的定性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但沒有給出供應鏈性能評價指標和方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數學依據。

      馬建軍在評價和分析供應鏈性能時,通過對單一性能指標的討論,結合評價指標的包容性、一般性、可測性和一致性原則,提出了基于企業戰略目標的供應鏈資源、輸出和柔性的一般性指標體系。利用這一指標評價體系,供應鏈模型可以更完全地突出供應鏈系統的特征并產生重新配置的效果,從而使供應鏈模型的發展更完全、更準確、更有效。這研究局限于從戰略目標的角度來評價供應鏈性能,即從結果上來評價供應鏈的性能,因而是不全面的,本研究擬定從供應鏈的特征上來建立供應鏈性能評價指標體系。

      肖智等運用物元模型對研究企業競爭力做了綜合評價,此方法是以事物、特征及事物關于該特征量值三者所組成的三元組,能夠直觀反映綜合評價的質與量的內容關系,采用關聯函數進行定量計算,使得綜合評價簡單易行。本研究準備建立供應鏈性能評價物元模型,對供應鏈性能的評價方法將是重大改進。

      本文在分析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的內涵和特征的基礎之上,找出評價供應鏈性能的指標體系,構建供應鏈性能評價物元模型,并提出提高供應鏈性能的改進措施和途徑,為企業評價供應鏈的性能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二、 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性能評價體系

      1. 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內涵。供應鏈是指將產品或服務供給至最終消費者所涉及到的所有環節構成的上、下游產業一體化體系。在經濟活動中,供應鏈以“鏈”的形式將供應商、制造商、零售商、客戶和物流方(廣義的供需雙方)連接起來,形成一條不可分割、能共享技術和資源的業務流程,是描述商品需—產—供過程中各實體和活動及其相互關系動態變化的網絡。各結點企業力圖通過增加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價值、減少成本來增強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從而實現各結點企業的經濟利益。而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強調的是供應鏈進行合作產品創新的能力,強調整個供應鏈的技術領先性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因此其供應商的選擇標準、供應鏈的結構、供應鏈的組建方式都與其它供應鏈有著很大的不同。

      面向產品創新供應鏈具有以下特點:

      (1)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是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供應鏈。在構建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的過程中,必須有一個企業充當發起者,成為供應鏈的核心。該核心企業既是供應鏈的信息交換中心,通過信息的收集與傳輸,便于信息在整個供應鏈上的共享,又是供應鏈上的“技術創新中心”,其他企業為核心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各種技術在核心企業進行交流和綜合。核心企業通過對其他企業的吸引,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供應鏈。

      (2)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是一個敏捷的、動態的供應鏈。競爭使各種產品與服務變得越來越軟體化、無常化。產品壽命周期越來越短,產品品種數飛速膨脹,對交貨期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縮短產品的開發、生產周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滿足用戶要求,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中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所以,供應鏈具有很強的動態性,供應鏈的結構也必須便于重組和調整,即隨著動態聯盟的組成和解散能夠快速地完成系統的重構。

      (3)供應鏈的創新能力是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的核心評價標準。產品創新能力是企業維持持續競爭優勢的根本,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將整個供應鏈的創新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作為供應鏈性能評價的核心標準。強調整條供應鏈的總體利益,即每個成員企業的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體現了現代企業“共生”“共贏”的思想。因此,為了保住其在整個供應鏈中的成員企業地位,必須將供應鏈整體利益擺在第一位,把供應鏈的創新能力作為評價供應鏈性能的核心評價標準。

      (4)顧客是面向產品創新供應鏈的一部分。隨著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企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目標。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也以滿足顧客需求為中心,最好的產品不是企業為用戶設計,而是企業與用戶一起設計,讓顧客通過各種途徑對產品提出具體要求,參與企業的產品創新活動,成為創新小組的一員,真正實現“我的產品我設計”,使顧客成為供應鏈的一部分。

      2. 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性能評價指標。

      (1)影響供應鏈性能的相關因素分析。

      ①市場與產品因素。供應鏈結點企業在市場上的地位影響著它們在市場中的作用,市場關聯性越大的企業之間競爭的可能性就越大,合作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小。市場關聯性構造了合作創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統一體,成為合作與競爭的杠桿。

      供應鏈結點企業之間是以產品或服務相互關聯的,產品的相關性越緊密,供應鏈網絡的結構就越緊湊。因此,產品創新網絡主要圍繞核心企業的產品這個中心,以產品作為連接產品創新網絡結點企業的紐帶。

      ②渠道的暢通性因素。供應鏈結點企業之間渠道的暢通性直接制約著企業產品創新的效率,制約著產品創新成果的先進性。一方面要考慮供應鏈企業間溝通渠道硬件設施的現代化程度,企業內部與企業之間物料供應與需求管理,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設計與制造管理,企業間資金流管理,基于Internet的硬件建設;另一方面要考慮供應鏈每個環節之間的信息暢通水平,建立在供應鏈基礎上的產品創新網絡,不僅需要保持物流的暢通,而且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資金流和知識流的暢通,在產品創新網絡中,信息的流動速度反映了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

      ③供應鏈協同因素。對企業而言,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成本的節約和效率的提高,使得整個供應鏈生成的價值最大化,而供應鏈結點企業協同性的優劣直接影響供應鏈的性能,供應鏈的穩健性和運營能力是衡量供應鏈性能的重要指標。

      當前,企業供應鏈最重要的就是要確定協同性的供應鏈戰略。使得在整個價值鏈上,新產品研發、生產營運、市場營銷、分銷物流、客戶服務等各個業務部門,還有很多的支持部門,如財務、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等,能夠協同一致,在滿足客戶需求、加快反應速度和降低運作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協同需要供應鏈上的客戶端和供應端及鏈上的每個結點加強溝通并實現信息共享。實現協同的目標不僅僅是提升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而是通過供應鏈管理,使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協同工作,從而建立嶄新的共同受益的商業流程。協同問題也是今天供應鏈中最大的問題。

      ④企業的組織因素。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許多企業為適應形勢的轉變,自覺對其組織結構進行調整,調整的目標是使其成為有利于員工相互交流與溝通,有利于釋放員工個性與創造力的扁平化結構或網絡化結構,從而促進產品創新業務流程的高效運作和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傳統文化強調尋找短期的、績效好的企業,而這種文化與能夠讓價值鏈中的所有貢獻者都獲利的供應鏈管理目標相沖突。有效的供應鏈管理依賴于信任和溝通,信任體系的完善和溝通機制的健全,使得供應鏈結點企業向著良性的合作態勢發展。

      ⑤顧客因素。產品創新供應鏈結點的各個企業要想獲得生存并有所發展,必須時刻關注顧客,一心為顧客提供價值。因此,企業如何從顧客角度去衡量供應鏈的性能,已成為管理層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顧客層面的性能評價指標應包括三個方面:客戶滿意度、市場占有份額和客戶利潤率。

      (2)面向產品創新供應鏈評價指標體系。在眾多影響供應鏈性能和效用的因素中,針對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主要是評價其產品創新能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因此指標的設計也就要從產品創新能力著手,重點考慮涉及產品創新能力的一些相關因素,在進行各指標權重設計時,也要向創新能力及相關因素傾斜。根據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的功能要求,本文設計了以下評價指標體系。

      三、 面向產品創新供應鏈性能評價物元模型

      1.確定經典域。設供應鏈性能評價的定性指標有m個,即為c1,c2,…,cm以這部分指標為基礎,將供應鏈性能定量地分為n個等級。

      四、 小結

      供應鏈是描述商品需—產—供過程中各實體和活動及其相互關系動態變化的網絡,在產品創新的特定條件下,具有不一般的性質和特點,而其性能的優劣對產品創新的成功與否有重大影響,因此,如何來評價供應鏈性能是產品創新活動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引用物元分析法,對面向產品創新的供應鏈性能評價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此方法采用關聯函數進行定量計算,使得評價簡介可行,與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優越性。至于在評價工作中,如何全面地設立評價指標,如何更合理地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如何更合理地確定各指標定量化數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軍等.供應鏈管理(SCM)的協同品質評價的研究.機械制造與研究,2004,(11).

      2.馬建軍,張長根.基于供應鏈戰略目標的性能檢測指標研究.物流技術,2003,(1).

      3.肖智,鐘波,李有慧.企業競爭力綜合評價物元模型與可拓評價方法.運籌與管理,2002,11(2).

      4.焦志瑩,張文彬,焦志敏.供應鏈成員競爭合作關系研究.現代物流,2005,(2).

      5.陳思云.基于系統論的供應鏈管理績效分析.武6.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3,25(6).

      7.劉麗文.供應鏈管理思想及其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過程.管理科學學報,2003,6(2):81-88.

      8.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41-45.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 亚洲精品福利网泷泽萝拉|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av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lv| 日韩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 99亚洲精品卡2卡三卡4卡2卡|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亚洲狠狠欧洲2019|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亚洲精品mv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手机|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亚洲AV无码XXX麻豆艾秋| 亚洲成?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亚洲?V无码?V男人的天堂 |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