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產業發展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當前,在繼續抓好國發2號文件解讀、領會其精神實質的基礎上,關鍵是編好項目、做好對接、爭取落實。
(一)堅持不懈的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按照集中連片,突出特色的要求:一是編好規劃。與云南地理研究所合作,編制市產業發展區域生產布局規劃;二是組建產業發展機構,制定各產業實施方案;三是先行啟動交通沿線產業結構調整,如水黃線水城縣境內段,投資1.5億元,種植茶葉1萬畝、油茶2.06萬畝、核桃1萬畝、竹子1萬畝,六枝境內段,種植李子1萬畝、花椒1萬畝、核桃1萬畝、梨子1萬畝;四是整合資源,抓好基地內設施建設。
(二)有依有據、無中生有編項目。有依有據就是根據國發2號文件編項目;無中生有就是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編項目。從大年初四開始,市農委組織了項目編制班子,篩選編制了項目183個,總投資263億元,項目涉及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技能培訓、農技推廣、動植物疫控等等,今后將陸續充實完善。
(三)積極做好上爭、對挖、外招。上爭,就是積極主動向省農委乃至國家農業部匯報溝通,爭取得到認可、認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傾斜。經過積極對接,我市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案得到了省農委的支持,該方案啟動實施過程中,茶葉、獼猴桃等產業得到了省農委意向性的承諾。另外,省農委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正在著手黔中禽蛋產業帶的調研,經初步對接,擬同意將六枝納入黔中禽蛋產業帶,市農委將配合六枝特區繼續加大跟蹤力度;內挖,首先是管好用好市級財政專項應到資金,重點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重點支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吸引境內在其他產業完成原始積累的業主投資農業產業項目。其次搭建好融資平臺,加大融資貸款力度。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市農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已組建,機構人員及資本金已到位,公司組建相關手續已辦完正式運作。第三,積極與省國開行做好對接,有13個項目已基本具備貸款前置條件進入國開行窗口,貸款總額3.12億元,下一步繼續加大對接力度,爭取更多項目進入國開行窗口;外招,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我委選擇編制了近33個發展前景好,帶動力強,有一定回報的項目進行對外招商,項目涉及種植、養殖、加工等方面,力爭今年農業項目招商引資有突破。目前,從高科技產業園引進通過二氧化碳萃取技術提取咖啡因茶深加工項目,正在與水城縣進行洽談,我委將繼續做好跟蹤服務,力爭落地。
(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要實現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重要的載體(起連接市場和千家萬戶的作用)。截止底,全市農業龍頭企業68家,其中省級19家,市級49家,實現產值2.6億元,增幅79%,獲省農委工業強省戰略目標責任管理一等獎。2012年,計劃新增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8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341家,2012年計劃新增68家。
(五)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與人才隊伍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號文件精神,一是發揮好市農科所、盤縣農科所及種薯企業的作用,支持圍繞產業發展加大科研力度;二是做好新品種的引進、選育,培育適宜的新品種,抓好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及推廣;三是抓好人才隊伍的培訓,結合產業發展的需要,抓好全市系統農技干部的培訓,力爭3年輪訓一次,提高技術水平;鼓勵農技人員到生產一線、到田間地頭,做到“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進入農民家”。另一方面,積極爭取用好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大力培養農村鄉土人才。
(六)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截止,全市農業產業產地認定47個,面積27.45萬畝,其中,認定14個,面積4.5萬畝,涉及水果蔬菜養殖等;產品認證38個;盤縣核桃乳申報地理標志已通過農業部認證,目前正在公示期;抓好市、六枝檢驗檢測項目建設。2012年繼續加大農產品的質量監管力度,計劃新增產地認定17個,產品認證33個,做好水城縣獼猴桃地理標志申報。
(七)抓好以“四在農家”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繼續實施好水城縣蟠龍鄉新農村建設整鄉推進試點,繼續實施好戶用沼氣池建設,服務網點建設,繼續實施好中溫大中型沼氣池建設及鄉村清潔建設。2012年計劃建設戶用沼氣池1萬戶。
第一條為增強糧食產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帶動力,加強糧食產業發展資金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省政府《安徽省省屬企業國有資本收益管理暫行辦法》、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園區的通知》、省糧食局《關于印發全省糧食部門“效益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和縣政府《關于印發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等法律、法規、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按照有利于優化糧食產業布局,調整糧食產業結構,促進糧食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合法籌集、規范使用、嚴格管理糧食產業發展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實現資金良性循環。
二糧食產業發展資金的籌集
第三條糧食產業發展資金籌集來源包括:
(一)國有獨資糧食企業公司稅后利潤;
(二)國有控股糧食購銷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有股應分得的利息、紅利;
(三)國有、國有控股糧食企業國有資產產權轉讓、租賃收益;
(四)國有、國有控股糧食企業清算收益;
(五)國有、國有控股糧食企業上繳的其他可用周轉資金;
(六)其他部門撥入的糧食產業發展資金。
第四條辦法所稱國有獨資糧食企業、公司稅后利潤,是指依據經審計確認的企業年度財務決算報告的凈利潤。企業、公司在按稅法規定扣除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和提取法定公積金后,按余額的20%比例上繳。
第五條辦法所稱國有控股糧食購銷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有股應分得的股息、紅利,是指依據經審計確認的企業年度財務決算報告的可供投資者分配利潤中,按公司利潤分配方案國有股應分得的股息、紅利。公司應全額上繳。
國有控股糧食購銷有限責任公司利潤分配方案由股東會或董事會按照《公司法》和有關章程的規定確定。在股東會或董事會召開前20天,公司應將利潤分配預案報縣財政局、糧食局審批。
第六條辦法所稱國有、國有控股糧食企業國有資產轉讓、租賃收益規定為:
(一)國有、國有控股糧食企業國有資產產權轉讓收益,是指企業依法整體或部分轉讓其國有資產產權在依法扣除有關成本、稅費后的凈收入。企業應全額上繳。
(二)國有、國有控股糧食企業國有資產租賃收益,是指企業依法整體或部分租賃其國有資產在依法扣除有關管理費用、稅金后的凈收入。企業應全額上繳。
第七條辦法所稱國有、國有控股糧食企業清算收益規定為
(一)國有獨資糧食企業、公司應上繳的清算收益,是指企業在依法支付改革成本、各項費用、稅款和債務后的剩余財產收入。企業應全額上繳。
(二)國有控股糧食企業應上交的清算收益,是指企業在依法支付各項費用、稅款和債務后的剩余財產,按照持有的該企業國有股份比例所分得的清算收入。企業應如數上繳。
第八條辦法所稱國有、國有控股糧食企業上繳的其他可用周轉資金,是指糧食企業節余暫時不用的自有資金,上繳縣糧食局作為糧食產業發展資金統籌使用。具體上繳金額由縣糧食局確定。
第九條辦法所稱其他部門撥入的糧食產業發展資金,是指省財政廳、糧食局、中儲糧安徽分公司等部門撥入的,用于糧食產業發展的專項補助資金、改革資金、業務包干節余資金等。
第十條上述糧食企業應上繳的資金,凡屬按政策規定應先上繳縣財政局,然后縣財政全額返還給縣糧食局統籌使用的,應先上繳縣財政局。
三糧食產業發展資金的使用
第十一條糧食產業發展資金必須統籌用于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和改革有關事項,主要包括:
(一)對糧食儲備庫和糧食產業園區建設的資本性投資;
(二)用于新建糧食倉儲設施;
(三)為糧食企業提供融資;
(四)糧食企業改革成本;
(五)糧食企業國有資本收益管理支出;
(六)縣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十二條辦法所稱糧食儲備庫和糧食產業園區的資本性投資,是指以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為目標,根據市場經濟原則,糧食產業布局和糧食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糧食儲備庫建設、糧食產業園區發展要求所進行的國有資本投入,包括資本金投入和其他資本性支出。
第十三條辦法所稱用于新建糧食倉儲設施,是指對糧食企業新建倉儲設施所需資金提供資本性投資或融資支持。
第十四條辦法所稱為糧食企業提供融資,主要包括:
(一)安排部分資金通過貸款貼息方式為糧食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二)以有償使用方式為糧食企業改造基礎設施資金缺口提供融資支持;
第十五條辦法所稱糧食企業改革成本,是指依據政策對改制國有企業人員安置的資金缺口部分等提供部分資金支持。
第十六條辦法所稱糧食企業國有資本收益管理支出,是指縣糧食局為履行出資人職能,對國有資產進行監督管理,在行政辦公經費以外發生的收益管理費用。具體包括:審計、評估費用;清產核資費用;咨詢、調研、培訓費用;信息化建設費用;征管費用;企業負責人流動調節費用;其他國有資本收益管理費用。
第十七條辦法所稱縣人民政府規定的其他事項,是指在上述主要項目之外縣人民政府規定使用的糧食產業發展資金。
第十八條國有資本收益的分配使用,由縣糧食局會同財政局提出使用方案,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
四糧食產業發展資金的監管
第十九條縣糧食局在縣農業發展銀行設立糧食產業發展資金專戶,實行專帳核算,專戶存儲,專款專用。
第二十條縣糧食局負責糧食產業發展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縣財政局負責對糧食產業發展資金籌集、使用的監督和管理。
年度終了30日內,縣糧食局要將本年度糧食產業發展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情況報送縣財政局。
第二十一條用于資本性投資支出的國有資本收益,在資金撥付到位后,企業要及時進行帳務處理,履行國有資本變更的相關法律手續。
第二十二條糧食產業發展資金用于周轉性支出的,縣糧食局應與資金使用企業簽定“糧食產業發展資金周轉使用合同。”資金使用企業要恪守信用,按期歸還。縣財政局、糧食局要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程監管,并督促企業按規定用途使用,按時歸還。
一、目標任務
結合我鄉茶產業發展的資源優勢,決定對鄉村的土坯房進行保護、開發和利用,努力打造茶鄉文化鄉村旅游線路,樹立茶鄉新形象。
二、工作措施
1、加強修繕保護。結合土坯房改造和新農村建設,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和護其貌、顯其顏的工作思路,對該點的土坯房進行外觀裝修,形成統一的古色風格。
2、嚴禁拆舊建新。在該點原則上不安排新建房屋,只采取修繕加固方式,以保護古村落和土坯房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在該點居住的農戶確需要建房的,要根據有關規劃,采取房屋置換或在集中點新建和另選址新建的方式進行。
3、強化宣傳教育。認真開展有價值土坯房的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堅決制止對有價值土坯房進行破壞的行為。加強對古跡、標志性建筑和周圍環境的保護。
一、工作舉措
(一)緊扣發展,全力推動農村公路建設
我區始終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服務鄉村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努力開創農村交通發展新局面,營造生態宜居的農村環境。2018年以來我區累計完成村道窄路加寬、建制村“暢返不暢”整治、旅游公路建設、通組入戶公路、窄路面增設錯車道等農村公路改擴建項目186.375公里,完成投資15779萬元,其中2020年上半年完成農村公路建設10.575公里,完成投資833萬元。
(二)突出重點,深入推進專項工程建設
1.結合全域旅游,努力推動“路旅融合”發展。始終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推動全域旅游的著力點和突破點,積極探索交通與旅游、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以“串珠成鏈”的模式,努力把農村公路打造成全域生態旅游之路。一是建設美麗鄉村示范路。探索采用“融資+EPC”的建設模式,引入社會資本1億元,用于美麗鄉村旅游路建設。2018年以來已累計完成35.7公里道路建設。此外,我區還包裝美麗鄉村旅游示范公路50余公里上報省廳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待建設計劃下達后將立即啟動實施。二是打造全域旅游大環線。以“一路風景讀”為目標,重新編制全區旅游環線規劃,計劃利用現有道路打造115.3公里農旅大環線,串聯白馬關景區、李調元故里、春花秋月等全區旅游景區、特色產業園區,推動“交通+旅游+產業”的深度共融,助推全域旅游發展。
2.結合鄉村振興,努力推動農村公路的提檔升級。積極發揮農村公路對鄉村振興的支撐保障作用,圍繞產業發展布局,建設產業路,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5000余萬元,完成產業道路建設60余公里,其中2020年投入833萬元,完成產業道路建設10.575公里,便捷、綠色的運輸通道為沿線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3.結合脫貧攻堅,努力做好扶貧增收工作。以支撐保障脫貧攻堅重任為目標,以打通貧困地區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為導向,攻堅克難,著力抓好交通扶貧工作。一是實施交通扶貧專項工程。根據各扶貧產業園、建檔立卡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較多的自然村道路情況,按照統籌規劃,分批推進的原則,對影響群眾出行、阻礙產業發展道路開展提檔升級,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1332.5萬元,建成扶貧專項道路25.8公里,拆除重建危橋4座,其中2020年完成扶貧道路建設5公里,拆除重建危橋2座,完成投資432.6萬元。二是創造公益性崗位。在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過程中增設公益性崗位,充分調動沿線受益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引導鼓勵他們參與施工建設、質量監督和道路養護,在改善貧困地區交通環境的同時助力增收脫貧。
4.結合民生發展,努力服務和保障民生。堅持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服務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努力做好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民生實事。一是實施民生工程。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1068萬元,建成民生交通道路29.6公里,其中2020年投入350萬元,建成民生交通道路5公里。二是實施農村公路窄路面增設錯車道工程。聚焦農村公路短板,實施農村公路增設錯車道專項工作,2018年累計完成錯車道建設442個。三是整治建制村“暢返不暢”。針對通建制村道路路面破損嚴重的地段開展集中整治,2018年整治建制村“暢返不暢”12.438公里,2020年已完成子漢路白寶村段、子漢路龍形村段、白馬關鎮小鞍村、羅新路、河黃路廣富場鎮段、調元鎮三漁村村道“暢返不暢”的整治。
5.結合人居環境治理,努力推動路域環境整治。區政府出臺了《農村公路路域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確了各單位目標任務,制定了獎懲辦法。今年以來,按照公路路域環境清理基本要求,著重清理公路沿線拋灑滴漏、揚塵污染、占道經營、占道堆物、非交通標志標牌,共排查和消除道路安全隱患30處,制止公路打場曬糧、擺攤設點、堆物作業等活動20余起,清除各類路面障礙物、拋灑物以及堆積物40余處,發放各類宣傳資料800余份。
二、取得的成效
(一)出行難問題得到解決,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
農村公路的建設,使沿線群眾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出行現狀,解決了出行難的問題,使農村地區交通運輸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各種特色農產品銷售數量劇增,農業生產運輸成本降低,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帶動沿線青花椒、貴妃棗、金花梨、翠冠梨等特色農業發展,增加沿線群眾的農業收入。
信息產業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是共生同長,相輔相成的。信息產業的發展需要信息技術的推動,而信息產業茁壯成長反過來為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持,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又為信息產業發展開拓了市場,成為信息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然而,我國信息技術的開發應用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合還不夠緊密和廣泛,傳統產業的裝備能力還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市場“短缺制約”和“需求制約”并存,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力度和深度還不夠,信息技術產品,特別是軟件和大型應用系統開發生產落后于應用需求,信息化建設的支撐環境也不適應傳統產業提升發展的需要。
就電子信息產業本身而言,由于產業自身的外向度高,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形勢不容樂觀。這對產業的穩定增長已經并繼續帶來不利影響。要實現中央提出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發展”的目標,必須在穩定出口的同時,努力擴大國內市場需求,通過信息技術應用的深化和普及,創新業務模式和應用模式,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新應用和新需求帶動產業的新增長,夯實產業發展后勁。要達此目標,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信息技術應用提供支撐。要精心組織實施“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產品”以及“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工程,加緊實施集成電路升級、軟件及信息服務業培育、平板顯示及彩電工業轉型等6大重點工程,突破中高端通用芯片、嵌入式軟件、基礎軟件、關鍵元器件等核心技術,加快整機產品結構升級,為信息技術應用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二要落實擴大內需政策,為電子信息產品和技術加快推廣應用創造條件。要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家電下鄉、農村信息化建設以及一攬子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拓展電子信息產品的應用空間。培育潛在市場,通過實施政府信息化促進計劃,拓展國產軟件產業發展空間。通過大力培育國內光伏發電市場與半導體照明市場,給太陽能電池與半導體照明產業提供新的市場空間。
三要推動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融合。要以研發設計、流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等關鍵環節為突破口,支持信息技術企業與傳統工業企業開展多層次的合作,提高工業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提升設備利用效率,促進資源節約型生產方式的形成,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進一步融合。
四要把信息技術應用落實到企業技術改造之中。技術改造就是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實現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和提升生產經營水平。信息技術、產品、系統和裝備是企業技術改造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要抓住國家推進技術改造的有利時機,繼續實施信息技術應用“倍增計劃”,大力發展應用電子技術、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解決方案,為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提供有力支撐。
五要加速行業解決方案的開發和推廣。要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組織開展行業應用試點示范工程,支持RFTD、應用電子、工業控制及檢測等產品和系統的開發和標準制訂。選擇一批基礎好的企業和地區,開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試點,以典型引路,以成效示范,盡快取得成效。
六要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大力推動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網絡遠程教育、遠程醫療,建設服務“三農”的綜合信息平臺。廣泛培訓農村信息技術應用人才。加大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各環節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