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規劃要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要素, 主題, 功能結構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waterfront landscape park design more and more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design field, its specific waters landscape elements for designers, provides a more rich material; This paper mainly in ninglang y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ChaHe landscape park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use its unique elements rich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park.
Keywords: elements, themes, function and 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P43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濱水景觀是城市設計中常遇到的一種形式,其特有的水域景觀要素使得其在規劃設計上的形式多樣,靈活度更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濱水景觀公園設計具有一般景觀公園設計中所沒有的特色。下面就以云南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三岔河景觀公園規劃設計為例,淺析一下濱河景觀公園規劃設計中的要素。
寧蒗彝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處;縣城距昆明568公里,距麗江139公里,距成昆鐵路金江火車站328公里。三岔河濱水景觀帶位于寧蒗縣新城區南部,寧蒗河西岸,瀘沽湖大道與規劃經一路之間,整個用地面積約8公頃。其項目所在地南面是商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北面是縣政府用地和教育用地;可以說三岔河濱水景觀公園便是這個新縣城的“綠肺”,是提升整個縣城環境的核心點。因此,讓設計者首先想到的設計要素便是其功能定位和規劃設計的主要任務。根據項目的特點,設計者提出了以河流保護、生態修復、寧蒗彝族文化展示為主要目的,兼具防洪、休閑、觀光、游憩、康體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亮麗風景帶這樣一個功能定位;同時,在規劃任務中著重強調通過規劃設計完善和豐富三岔河沿線城市景觀,為城市空間的拓展及區域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服務,設計將著重體現三岔河段濱水區及周邊環境的地域特色,反映人水和諧的共生關系。
在提出了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務后,便是對規劃主題的明確,一個好的規劃設計方案必然要有一個吸引人的主題,甚至為了完善主題,可以出現對主題進行補充的副題。以三岔河濱河景觀規劃設計為例,其對主題的定位是城市彩帶——寧蒗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縣城,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藝術中開出的歌舞之花,不僅在中外舞臺上一展輝煌,而且在現代生活中遍地開放;彝族服飾也是這一民族的一大亮點,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將彝族的歌舞、服飾等元素融入到設計中便是城市彩帶——彩帶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從大的空間來看,植被設計不是簡單的綠色,而是通過變化的色葉林的生長,形成一條彩色飄帶,一條寧蒗縣的彩色飄帶;項目規劃用地呈帶狀分布,中部貫通三岔河,結合民族特色,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自然聯想到“舞動的彩帶”,象征城市的魅力與活力,因此,以“城市彩帶”作為項目規劃的主題。
從這一主題出發便引申出了整個三岔河景觀公園規劃設計的結構——一帶、兩軸、三中心。其中一帶為沿三岔河景觀帶;兩軸是沿規劃支十四路和支十五路軸線;三中心為畢摩文化廣場、“火把”廣場、大興廣場。提出景觀結構是為了更好的對規劃功能進行劃分,而功能分區作為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是繼主題之后又一決定設計作品好壞的一大要素。以三岔河濱河景觀公園設計為例,其規劃分為兩大區:寧蒗彝族印象區和科普康樂運動區。之所以這樣分區,是考慮到其周邊環境和用地性質而得來的。寧蒗彝族印象區靠近瀘沽湖大道一側南北用地分別為商業中心和政府用地,此區域以展示寧蒗彝族文化、民俗為主題,使其成為寧蒗城市對外展示的窗口,同時,也將成為市民活動交流的舞臺。畢摩廣場與“火把”廣場隔河相望、相互呼應,方便市民舉行節日集會。科普康樂運動區靠近縣城居民生活區,南北為居住用地和教育用地,因此該區以展示科普知識,市民健體、運動為主題,是宣傳科普知識,強調教育展示的同時給市民營造一個健體、娛樂休閑的理想場所。設有游覽、羽毛球、燒烤等休閑活動項目。
在濱河景觀公園設計中除了以上幾個要考慮的因素外,為了使設計更完善還要對濱水駁岸、燈光布點、植物配置等要素進行專項設計。駁岸護堤是陸域與水域的過渡地帶,岸線景觀設計常采用人工自然石駁岸、草坪植物駁岸、濕地堆積石駁岸、硬質階梯駁岸、棧橋駁岸等幾種形式,考慮到防洪、防止水土流失、豐富景觀等要求,大多數的濱水岸線將會修建防洪堤,并且泊岸還要適當考慮景觀設計。燈光照明設計包括主景區、植物照明、水域照明三部分。其中主景區包括各出入口、標志構筑物、休閑運動空間等,燈光設計主要突出廣場及構筑物的絢麗設計,營造出一個舒適、淡雅的空間環境。植物照明重點表現出園林中的“形”與“色”。在樹林區中燈光環境營造出明暗有別的效果,進一步表現出植被的層次感。水域照明在于彰顯出軟景在水面形成動態富有韻律的波光倒影,表現水域與其它區域的不同。在植物配置方面,主要考察現狀用地內植被的長勢情況,保留可利用的樹種,多在設計中使用本地樹種,并處理好喬木與低矮灌木之間的關系,以形成結構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
城市濱水景觀公園的設計是要在綜合考查項目所在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等要素的基礎上,結合所在城市的總體規劃和項目自身的要素特點,首先要提出設計主題,并根據主題提出設計任務和功能結構,除此之外還應對設計中一些關鍵要素進行專項設計。一個成功的項目并不是一個或者一些要素的相互疊加,而是其中所有要素和諧共存的狀態。
參考文獻:
【1】林焰,濱水園林景觀設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2】金廣君,日本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概述,城市規劃,1994
關鍵詞:GIS;武漢大學;景觀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60135-03
1 引言
武漢大學校園景觀環境有著獨特的魅力,尤其是圍繞著珞珈山與獅子山為主體的校園景觀環境代表著武漢大學悠久的校園歷史與獨特的人文環境。兩座山周圍有著武漢大學的早期建筑群,如老圖書館、老文法學院、櫻花古堡、理學院、行政樓等。這些建筑之間形成了獨特的景觀與交往空間。珞珈山與獅子山所圍繞的武漢大學歷史校園景觀環境,有其可分析與利用的價值。
傳統的景觀分析是一種基于人的主觀認識的分析,是一種對環境的感性認識。而GIS強大的空間及屬性數據管理與空間分析功能為實現數字景觀規劃、量化分析、三維場景下的可視化景觀分析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通過建立GIS的景觀要素庫、三維景觀模型庫等,結合遙感影像,景觀規劃工作者可以在較真實的、較直觀的三維景觀環境下進行景觀規劃與量化分析。
以往的基于GIS景觀分析多為宏觀層次的如景觀斑塊分析、景觀指數分析、景觀指數分析、景觀生態分析等。張林艷等(2008)對景觀格局分析指數的選取進行了研究,“在簡要闡明構建景觀格局指數中頗具代表性的理論基點(如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景觀鑲嵌模型)的基礎之上,針對普遍存在的混淆和誤用景觀指數的事實,敘述了合理選用景觀指數的基本原則。最后,引介國外Ritters和O’Neill等人所推薦的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5個景觀指數:平均斑塊邊緣一面積比、蔓延度、相對斑塊面積、分維數及斑塊類型/景觀類型/土地覆蓋類型”①, 為廣大景觀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參考。張永達等(2004)進行的以GIS為核心的昌平區景觀生態分析與規劃信息系統研究,采用COM 組件技術建立一個通用的GIS 平臺,并在此平臺基礎上開發景觀指數分析與景觀規劃等模塊,主要為景觀指數的分析與景觀規劃研究提供參考;②蔡明玉等(2008)進行了基于3S 技術的城市輻射效應景觀分析,采用了3S 技術進行緩沖區分析,并以蓬萊市為例從景觀與斑塊兩個層次對城市輻射效應與景觀結構關系進行了研究;③賈維花等(2011)進行了基于TM 影像的曲阜市農村居民點空間景觀分析;嚴登華(2004)進行了東遼河流域景觀格局及其動態變化研究;劉國海等(2011)進行了基于GIS 技術的森林景觀空間格局分析(以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為例);王彬等(2007)進行了基于GIS 的廣東地名景觀分析;郝彩蓮等(2011)進行了灤河流域景觀格局變化及其驅動因子分析;Ruedisser,J等(2011)利用GIS 技術在澳地利進行了生物多樣性研究;Carver,S 等(2011)利用GIS技術提出了一套可反復利用、可借鑒的方法支持測繪以保護自然景觀,并在蘇格蘭的兩個國家公園:Cairngorms 公園與Trossachs 公園進行驗證,支持景觀特征的評估、發展與控制……由此可以看出,以GIS技術為平臺進行宏觀層面的景觀分析論述十分常見,但是對于中微觀層面的景觀分析的論述卻比較少,因此,在這一領域急需做出理論與實踐性的探討,為中微觀層面的景觀分析與規劃提供參考。本研究試圖在GIS環境下對武漢大學校園景觀進行分析,探索中觀層次的景觀分析方法。
2 研究目標
研究從三個方面展開,具體目標如下:
1)校園景觀GIS建庫
根據對珞珈山與獅子山的調研,結合武漢大學地形圖,構建景觀分析原始數據庫。建庫的主要內容包括:地形、現狀建筑、現狀交通、現狀綠化、現狀水域,形成數據庫,全面反映校園景觀的真實情況。
2) GIS環境下的景觀分析方法探索
根據建立的GIS校園景觀庫,對現狀景觀要素進行分析,得出現狀結論與問題,以及對以后的景觀規劃設計提出一些建議。如,地形分析(坡度、坡向)、建筑物分析、綠植分析、水域分析、道路分析、日照分析、天際線分析、節點分析、視域分析、視線分析、視點分析、高程分析、軸線分析等等。
3 )三維景觀可視化研究
結合三維建模軟件,通過建立景觀要素三維模型,實現校園景觀的三維可視化瀏覽與動畫等功能,將武漢大學歷史校園景觀展現出來,讓規劃師、公眾與決策者能夠對武漢大學歷史校園景觀有一個詳盡的理解,為以后的校園景觀規劃提供參考。
3 研究內容
3.1校園景觀GIS建庫
關于校園景觀GIS建庫,研究需要實現的目標如下:
1)真實再現現狀。通過對地形、屬性的描述、照片及簡介鏈接等多樣化的手段,還原一個豐富、真實的現狀環境(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
2)能夠支持空間、景觀分析,數據結構和數據內容要能夠支持后續的空間、景觀分析。進行的空間與景觀分析能夠為后期的景觀規劃提供所需求的數據與信息,能以量化的方式為后續規劃與管理做出指導,形成關于武漢大學校園歷史景觀的珍貴資料。具體而言,研究需要完成以下建庫內容:
①地形數據庫:對所選片區進行地形TIN模型建立,形成高程數據庫。
②現狀建筑數據庫:對片區內約千棟建筑的普調數據,進行信息入庫,包括建筑名稱、建筑結構、建筑層數、使用單位、建筑風貌、建筑質量、建筑功能及年代等,同時建立武漢大學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型,納入到GIS數據庫中。
③現狀綠植數據庫:對現狀綠植進行兩個層級分類,一類是沿道路的行道樹劃分為帶狀要素,二是片區的綠植劃分為點狀要素,點狀要素可以分為大型點狀與小型點狀要素。
④現狀交通數據庫:對現狀道路的調研數據進行GIS建庫,建庫內容包括:道路名稱、道路類型、道路寬度、服務對象、人車流量、暢通情況、路面質量、鋪裝類型、歷史價值、照片鏈接、道路斷面、校門、交通標志等。
⑤現狀水域數據庫:對現狀的水域進行數據統計并進行GIS建庫,建庫內容包括:水面面積、形狀、水面周長等等。
3.2 GIS環境下的景觀分析
地形坡度與坡向分析:數字高程模型(DEM)是GIS技術的關鍵數據庫之一,通過建立武漢大學珞珈山與獅子山的數字高程模型,進行三維地理空間模擬,產生出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匯水面積等等,通過這些因子在地貌形態模擬與生態環境研究上的應用,可以為后期景觀分析(景觀視線分析與天際線分析)與規劃提供依據。
建筑分析:對于建筑的分析主要是對武漢大學現存的老建筑進行建設年代、建筑層數、建筑風格與使用情況等進行分析。對于老建筑的分析有利于形成歷史建筑保護與后期景觀保護規劃,例如根據GIS分析的建筑年代在校區的分布情況進行建筑分類保護,根據分析的建筑層數控制后期規劃與建設。
綠植分析:對于綠植的分析可以深入到綠植的面積、綠植的種類、綠植的生長規律,喬木的生長年齡、冠徑大小。根據綠植的生長規律預測武漢大學歷史校區綠植未來變化情況,指導未來綠植規劃與建設。
交通分析:對于交通的分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交通的可達性、交通與景觀空間的聯系性、交通對于景觀視線的引導性等等。景觀分析中的交通分析是關鍵點,交通分析可以為后期的景觀分析中的交通規劃提供量化的依據。
水域景觀分析:武漢大學歷史校區中的水域只有未名湖與月亮湖,武漢大學歷史校區有著東湖良好的水域景觀,對于水域景觀可服務的范圍與可視性進行分析,指導后期水域景觀規劃。
軸線分析:軸線是景觀規劃設計中重要的元素,武漢大學老校區在進行規劃時嚴格考查了軸線關系,合并校區后也存在著明顯的軸線關系,對老圖館—工學部一號樓軸線、理學樓—行政樓軸線、人文館—卿體育館軸線三條軸線進行分析,研究景觀軸線規劃景觀豐富度與景觀缺失,為未來的景觀規劃與建設提供建設性方案。
4 關鍵技術與技術路線
本次研究的關鍵在于對現狀景觀環境的分析,因此關鍵技術在于如何使現狀的環境在GIS環境下再現,并對各類景觀要素進行定量性的分析。
本研究首先從國內外已有的基于GIS的景觀分析入手,收集武漢大學歷史校區的景觀要素數據,把相關數據輸入到GIS研究平臺,形成GIS基礎數據庫,以此為基礎完成坡度/坡向、現狀容積率、綠化率、水體面積、道路可達性、現狀天際線、現狀軸線、景觀節點、景觀視域、景觀視線、景觀視點的分析,形成現狀景觀圖紙;完成前期分析后,根據景觀規劃要點:地形、建筑物、綠植、水域、道路、天際線、節點、軸線等進行GIS景觀規劃數據庫的建立;最后形成GIS景觀規劃總數據庫,實現景觀規劃設計數據查詢與景觀規劃管理(技術路線詳見圖5)。
5 總結
基于GIS的景觀規劃研究是對傳統景觀規劃研究的批判性提升,既吸取傳統景觀規劃研究中的相關要素,又利用GIS分析的先進技術實現傳統景觀規劃研究中不容易的量化分析,是景觀規劃研究質的升華。本研究目前已完成武漢大學歷史校區相關景觀要素的前期數據調查與收集,并進行了GIS基礎數據庫建立,初步進行基于GIS的景觀分析。當然,在研究中有著許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希望得到更多專家與學者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賈維花,尹永宜,侯彩青.基于TM影像的曲阜市農村居民點空間景觀分析.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J].2011(3).
[2]嚴登華.東遼河流域景觀格局及其動態變化研究[J].資源科學,2004(1).
[3]劉國海,陳華江,羅多,田亮.基于GIS技術的森林景觀空間格局分析——以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4]王彬,司徒尚紀.基于GIS的廣東地名景觀分析[J].地理研究,2007(2).
[5]郝彩蓮等.灤河流域景觀格局變化及其驅動因子分析[J].環境保護科學,2011(2).
關鍵詞:城市景觀,規劃,控制體系
一、導言
相對于人類創造出的其他成果而言,城市處于不斷地新陳代謝之中,城市與建筑永遠沒有完成體。論文格式,控制體系。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價值觀念的轉變過程中,人們一方面創造有形的城市空間,另一方面也不斷地變換和豐富著意境美和城市景觀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已不滿足于對城市單純的物質性、功能性的要求,進而提高了對城市美觀、空間環境、場所氣氛等精神方面的要求。城市景觀作為城市一個重要的外在特征,其自身變化與城市發展密不可分。在創造有形的城市空間、街道、建筑形象的同時,賦予它們意境美、群體精神價值美和文化積累的景觀藝術美,是對城市規劃工作提出的一個更高要求。構筑優美的城市景觀,需要我們從城市規劃的層次來進行系統地探索和研究。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建立一整套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體系,是構筑城市新形象、滿足城市新發展的重要基礎。
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體系,是將城市中的自然要素與人工要素協調配合,以滿足人們的活動要求并創造具有地方特色與時代特色的空間環境為目的的工作過程。其工作范圍包括從宏觀的城市總體景觀規劃到微觀的局部景觀設計的全過程,一般分為城市總體景觀、城市分區景觀和城市局部景觀個層次,對整個城市的風貌、景觀格調予以有效控制。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體系,一般以設計導引的形式表現出來。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應致力于創造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景觀,形成安全優雅而又有秩序的城市空間環境,體現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民族性和現代化共存、共興的城市特色。
二、城市景觀規劃控制體系的內容與地位
(一)城市景觀規劃控制體系的內容
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體系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城市景觀構成要素的歸納分析,考慮各種外在影響因素,構筑城市景觀的總體格局,建設結構合理、特色濃郁、環境優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融的城市景觀體系。論文格式,控制體系。
一般來說,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體系應包括如下內容:城市形象的總體定位、城市景觀分區和局部景觀控制。它們分別對應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
(二)城市景觀規劃控制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定位
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體系涉及的摘要有城市景觀規劃與設計思想的體現這樣才能發揮城市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益。
三、城市景觀規劃控制的基本原則
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是城市不斷塑造和完美的過程。現代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的本質是一種綜合各種因素的控制引導方式,而不再是純粹的物質景觀的終極設計。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是對城市設計的深入,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一) 滿足人的活動要求
在《人類動機理論》一書中美國社會學家馬斯羅提出人的“需要等級”學說,他把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分為5個等級:生理、安全、社交、心理、自我實現。在這5個等級中市民生活的社交需要完全依賴于城市的景觀功能,而越往高等級發展城市景觀機能則逐漸增強。論文格式,控制體系。然而世界上的城市還沒有哪一個會完全達到標準的要求,城市空間景觀究竟要到何種程度才能令人滿意,是不能以一組公式、一組數字來規定的。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協調現實與標準的矛盾,使城市居民能夠最大可能地實現滿足完成自我的要求,故在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規劃的過程中應本著城市設計以人為本的原則組織城市景觀系統。
(二) 保持城市環境特征
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針對城市建設的不同情況,有兩種操作系統:一種是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的獨立操作系統;另一種是貫穿于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中的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對于歷史文化名城或城市中的傳統街區、已建成的城市及城市已建成區域的景觀規劃和設計,采用第一種操作系統較直觀一些,而且見效快;而對于新興城市或城市某一區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種操作系統會使城市景觀特色更加統一、完善。由于長期以來對城市景觀缺乏統一規劃設計,第一種操作系統實際上是對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工作的進一步補充與完善。理想的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應是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包含的內容之一。
(三) 按功能要求和美學原則組織各項景觀要素
清晰的平面布局: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應依靠該城市明確的基本功能分區,清晰的道路系統,使城市平面布局清晰,中心突出。空間序列的展開: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中必須事先從整體上構思好各類景觀節點的安排,使景觀節點成為空間形象認知的標志,每個景觀節點都能吸引人們進入下一個景觀節點。形體、色彩、質感的處理: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應根據城市設計“多樣而統一”的原則,既使城市景觀有一個統一的基調,又在其中保持小的變化,包括形體上的差異、色彩上的對比和質感的變化。
四、城市規劃各階段對景觀規劃控制的任務及內容
(一)總體規劃階段中的景觀專項規劃
1.景觀專項規劃的主要任務
城市景觀專項規劃指對影響城市總體形象的關鍵因素及城市開放空間的結構,所進行的統籌與總體安排。該階段的任務是調查與評價城市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戶外游憩條件,研究、協調城市景觀建設與相關城市建設用地的關系,評價、確定和部署城市景觀骨架及重點景觀地帶,處理遠期發展與近期建設的關系,指導城市景觀的有序發展。
2.景觀專項規劃的主要內容
景觀專項規劃的主要內容如下。
(1)依據城市自然、歷史文化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戰略要求,確定城市景觀專項規劃的指導思想和規劃原則。
(2)調查發掘與分析評價城市景觀資源、利用現狀、發展條件及存在問題。
(3)研究確定城市景觀的特色與目標。
(4)研究城市用地的結構布局和城市景觀的結構布局,確定符合社會理想的城市景觀結構(可參考各種理論主張,如易識別性、城市文脈、城市生活原型等)。
(5)劃定有關城市景觀控制區,如城市背景、制高點、門戶、重點視廊視域、特征地帶等,并提出相關安排。
(6)確定需要保留、保護、利用和開發建設的城市戶外活動空間,整體安排客流集散中心、鬧市、廣場、步行街、名勝古跡、親水地帶和開敞綠地的結構布局。
(7)確定分期建設步驟和近期實施項目。論文格式,控制體系。
(8)提出實施管理建議。例如:通過制定景觀分區、景觀軸、景觀節點的規劃建設的基本方針與準則,提供具體的景觀意向;為市民和開發商提供更多易于理解景觀的信息和更多觀察景觀的機會,并為開發建設行為提供設計上的指導;通過公共事業的建設,為形成美的城市景觀奠定一定的基礎;運用相關制度、條例來促進景觀系統的形成;充實有關機構以有利于景觀規劃的實施和推行。論文格式,控制體系。
(9)編制城市景觀專項規劃的圖紙和文件。論文格式,控制體系。
(二)分區規劃階段中的景觀專項規劃
1.景觀專項規劃的主要任務
分區規劃階段中景觀專項規劃主要涉及城市中景觀特征相對獨立的和具有相對環境整體性的街區。其目標是基于城市總體規劃階段中景觀專項規劃所確定的原則,分析該地區景觀對于城市整體景觀的價值,為保護或強化該地區已有的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的特點和開發潛能,提供并建立適宜的操作技術和設計程序。此外,通過分區級的景觀規劃研究,又可指明下一階段優先開發實施的地段和具體項目。
2.景觀專項規劃的主要內容
在分區這一規格層次上,景觀專項規劃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城市總體規劃階段中景觀專項規劃對景觀整體考慮所確立的原則的銜接;景觀特征相對獨立的特別地區,如城市中心區、具有特定主導功能的歷史街區、商業中心等的景觀規劃設計。
(三)詳細規劃階段中的景觀專項規劃
詳細規劃階段中的景觀專項規劃是在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階段中景觀專項規劃的指導下,對于建筑群體、城市空間、街廓設施等從新的視點出發進行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形成城市微觀景觀。應充分考慮基地的屬性、特征、重點和元素(建筑、設施、環境及人文因素等)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屬性確定要創造的氣氛,根據特征創造特色,根據重點確定主景,根據元素之間的關系確定配景、底景等,從而創造整體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1洪亮平.城市設計歷程[M]. 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
2楊公俠.視覺與視覺環境[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3唐子來,程蓉.法國城市規劃中的設計控制[J].城市規劃,2003,2.
4凱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
5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
關鍵詞:校園景觀;校園規劃;景觀生態性;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現階段高校校園的規劃建設不再是局限于教學區生活區等簡單的硬件設施的建設,高校校園逐步從原來的封閉式教學轉化成具有開放的社會服務體系、生活服務體系、產業開發體系等功能的城市綜合體,高校校園從傳統的教學、實踐、生活、鍛煉等功能轉向多元化、多層面的生態整合型轉化[1]。
高校校園景觀規劃中本著“環境育人”的思想,應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應用到校園規劃中,將高校校園作為自然和人文系統的復合載體和整體生態環境系統來研究,根據交往活動的不同營造多層次的參與性系統空間環境。高校校園作為一個整體生態環境系統,它包含了不同的景觀類型和斑塊,包括校園內的自然景觀,例如樹林,水面等,也包括豐富的人造景觀,例如道路,廣場,宿舍,教學樓等。這些不同的景觀類型的相互組合、聯系和作用構成了整個的高校校園景觀。在這樣一個整體中,各個構成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的動態景現系統[2]。
2 高校校園景觀生態性規劃的基本要求
1)可持續性
校園景觀規劃強調環境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載力,協調并利用人與自然的關系,并提出整體、可持續發展的、可控的方案。同時,強調場地資源的利用、資源的循環再生,水環境的自然或人工循環、水生態的轉化、分解與再生等相關問題。這種可持續的理念,會滲透到校園中的行為群體和個體(學生)的主導價值實踐的理念中去。
2)景觀生態的連接度
傳統的校園景觀,景觀空間之間是相互孤立的關系,往往只能發揮單獨個體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效益。高校校園景觀規劃應增加校園空間的景觀連通度,景觀連通度是對景觀空間結構單元相互之間連續性的度量,包括結構連接度和功能連接度,體現景觀元素在空間結構、功能和生態過程的聯系。
3)規劃彈性和景觀適應性
高校校園景觀規劃方面應具有彈性,留有余地,對未來學校發展變化的適應性,為將來的發展留有選擇的可能性。
4)兼顧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
A自然生態性:考慮大學校園及大區位空間,綜合研究分析校園周邊的城市環境條件、自然條件、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及更大尺度的景觀要素。建立多層次綠化廊道完善生態網格,從而保持區域內的生態穩定。
B人文生態環境
高校校園景觀設計具有普遍性和獨特性,不僅創造優美的環境景致,還要使其有意義和意境,陶冶學生情操,具有教育、休閑、體驗等功能。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每個校園都有自己的歷史、獨特的社會、地理環境和發展目標,這些都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研究的,將歷史人文資源和校本精神融入校園景觀中。人文生態性環境是便于師生學習、生活、交流和滿足多樣性要求的校園景觀,實現景中蘊美、美中育情,喚起學生正情操的回憶,成為一生的精神貯備。
3 校園景觀規劃生態性概念的應用
1)校區概況:
山東警察學院東校區,是由原山東省經濟干部管理學院整合而成,因學校特色、定位不同以及部分項目調整,原校園規劃已經不能滿足警察學院建設發展的需求,需要在原規劃基礎上進行相應完善和調整。
2)現狀生態性分析
A.植被――西側瓦山山脈區地被覆蓋良好,校區內是人工種植為主,以沿道路和河道的帶狀綠化為主,其余區域山石,有若干喬木、灌木、野生鄉土地被呈無序自然生長狀態,存在一定數量的自種農作物。
B.地形與土地利用――整個基地內部地勢走向是東北低西南高,西南側瓦山山脈成半包圍之勢,校園中央有一條自然河道,貫穿南北。
C.水體――河道為季節性河,滲漏型地質重,河道內無水,靠近北段中水處理站的河道內有部分存水。
D.建筑――校區內已建的辦公樓、教學樓、體育場等,可為新校所用,此外,需新建實戰訓練館、泅渡館、政務辦公樓等建筑,滿足新校區的使用要求。
優勢:貫穿校園南北的自然水系,場地西南環繞的瓦山群脈,鑄就場地依山傍水的景觀特質,優越的自然環境為校園景觀創造了良好的基底。
劣勢:校區建址時間短,地域文化缺乏,前期建設未充分利用山體、林地、水系等自然資源,缺乏地域特征。
3)規劃思路和規劃特點
校園的規劃結構是不同生態系統或景觀單元的空間關系,它由斑塊、廊道和基質在空間上的組合而體現,通過三個組成要素的合理規劃來最終完成整體景觀結構的規劃,是運用景觀結構理論進行校園規劃建設的有效途徑。其基本目標是協調校園中人與自然要素的關系,尊重環境,同時滿足校園師生基本的學習、訓練、生活和科研的需要。正是這些功能的需求決定了校園斑塊的類型、面積和形狀,接著確定斑塊的大體布局位置和相互關系,以方便總體格局的營造和廊道網絡的設計。
通過對校園山體、水體等景觀斑塊,河道、道路、軸線廊道特性的分析,劃分教學科研活動區、實訓演練區、運動健身區、學生公寓區、生活居住區等功能區,將原有景觀要素的優化組合景以及引入新的組合來優化校園景觀格局,在自然格局的基礎上,確立山東警察學院整個校園為“一軸兩帶多功能區”的規劃結構。
4)景觀規劃格局
在規劃程序和內容上,以景觀構成元素分類、研究、分析與重構為出發點,以景觀格局優化為框架,研究景觀空間的整體格局、相對位置、連通程度、尺度大小等,發揮可持續的綜合生態效益[3]。山東警察學院校園,在規劃總體布局的框架下,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構建山魂水韻景觀格局,從而在基本層面上引導校園向更尊重自然的方向發展。
校園的總體景觀結構為“一軸-兩帶-六園-八景”,以主題園、“校園八景”等分布在校園功能區內,實現景觀、意境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通過人工的設計布局改造,增加大學校園的景觀多樣性、異質性和穩定性。
“一軸-兩帶-六園-八景” 的校園總體景觀格局的“一軸”:校園東西向核心軸,串聯東大門―校前廣場區―圖書館等公共活動區域,西面瓦山起伏的山脈為其提供了蔥郁深遠的背景。
“兩帶”:山林帶、濱水帶
山林帶:校區西面的瓦山山脈,環抱校園,一道綠色的屏障,使校園庇蔭在群山之中;
濱水帶:校園東側,貫穿校區南北的一條自然水系,聯系校園的公共活動、教學科研、運動建身等功能區;
“六園”:文韜園、武略園、農耕園、康健園、春暉園、雅聚園
“八景”:瓦山疊翠、經石散聚、水印花溪、桃李報春、鑒池清照、清渠飛瀑、金石映松、鑒湖映月
4 景觀規劃生態性的主要特點
景觀最優格局是一種理想的景觀格局模式,其設計是基于“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的,其中心思想是將相似的用地集中起來,但在建成區保留一些自然廊道和小的自然斑塊,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塊的邊緣也布局一些小的人為活動斑塊。山東警察學院東校區的規劃設計就采用了最優格局的景觀生態學原理,最優景觀格局擁有一些自身的典型特征和優點,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些特征和優點入手,來探討最優格局理論在山東警察學院校園規劃建設中的具體運用。
1).保有最大面積的自然斑塊:山體植被斑塊
本校園的景觀規劃設計,根據園區土地內原有的景觀生態類型,遵循最優格局原則,在自然條件的基礎上,規劃保護了西側植被良好的自然山體―瓦山山脈,為校區提供了最大的自然斑塊。這樣的景觀設計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營建主要的自然生態廊道:河流水系廊道
貫穿校區南北的自然水系進行生態水系規劃,構建最大的自然廊道,將歷史人文資源和校本精神融入水系景觀中,實現生態涵養、教育、休閑、體驗等多重復合功能。
3)斑塊、基質和廊道景觀要素的有效結合
以往的綠地規劃,主要考慮綠地的面積、苗木選擇、場地單純的使用方面的設計,其主要目的是美化與裝飾,綠地作為單獨個體發揮一定的環境保護作用,綠地之間是相互孤立的關系,綠地常常僅作為孤立的個體發揮生態效益。事實上,綠地之間的整體格局、相對位置、連通程度、尺度大小等與面積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大、更重要)的意義[3]。
在本校園的景觀結構中,校園核心軸(人文)與濱水帶(自然)是校園景觀格局中最主要的兩條廊道,代表不同的精神內涵的表達,體現了學校文武兼備、剛柔并濟的辦學特色,水系廊道形成校園內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觀帶,是校園生態景觀的主要載體。通過不同的水體形態樣式河道沿線串聯了文韜園、武略園、雅聚園、春暉園等,以及“水印花溪、桃李報春、鑒池清照、清渠飛瀑、金石映松、鑒湖映月”等校園景觀。
山體是景觀格局中最大的斑塊,校園八景和六園構成生態斑塊基質,山林斑塊、水系廊道帶連接校園主要的生態斑塊、基質,體現了斑塊、廊道、基質結合的原則。景觀連接度有利于獲得大型斑塊帶來的生態效益,利于人和其他物種的生存,并增加景觀的豐富性、多樣性、異質性。
4). 自然元素的尊重
在這個方案中盡量尊重原有水面形狀,對其只做局部調整,優化水岸線景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省土方量,降低工程施工難度。結合市政管線補充水源,設計自然雨水收集系統,匯集雨水、滲透地下水;水生植物、水生動物所構成的多層次的凈化系統。
河道位于山地區,部分山體被破壞,河道周邊存在不少斷巖和廢棄石材,設計引入巖石園設計,解決現狀殘留的石頭較多的問題;結合石頭與斷巖,配植巖生植物形成巖石園景觀,并和如園林植物、水體、園林建筑小品、園路等園林元素,結合布置。
利用沿線的地勢和地質特征,充分表現水體的形態,造就“澗、池、溪、渠、河、湖、瀑”等多樣的水體形態。下游建具有濕地凈化功能的景觀湖,從污水的處理利用、雨水的攔截回收及濕地的過濾、吸附等方面,形成一個水質凈化系統,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高環境容量,形成一個與環境相互交融、并可供觀賞、具備環保教育特點的濱水景觀。
在形成不同景觀體驗的同時,提供了人流休憩、集散的場地;以多級游路網絡體系,確保了交通可達性和便捷聯系,構建具備景觀體驗功能的慢行交通系統。
5 小結
本文探討的校園景觀規劃生態性,從靜態的角度出發,以斑塊、廊道、基質作為基本要素,對校園景觀規劃進行了闡述,分析斑塊廊道的生態格局在校園景觀規劃中的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動態過程、生態效應等理論本文沒有闡述,以上理論同等重要,實現校園規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最佳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 陳惠英 生態型校園的規劃設計初探[J] 建筑設計管理 2007(2)
關鍵詞: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產生原因;發展歷程
我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的產生與旅游業的蓬勃發展關系密切。在時空維度上,改革開放后,隨著中產階級不斷增多,且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中度假和旅游活動也隨之增多,并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時便孕育產生了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的母體“旅游規劃和景觀設計”,這也拉開了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登上舞臺的大幕_11。
1.中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產生原因
在中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產生的原因可歸咎為2點:(1)改革開放后,中國旅游產業的迅猛發展,異軍突起。根據最新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資料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游客32.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3%;國內旅游收入26276億元,同比增長15.7%;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17億美元,同比增長3.3%,在入境游客中,過夜游客5569萬人次。國內居民出境9819萬人次,同比增長18,0%。其中因私出境9197萬人次,同比增長19.3%。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于旅游產業都愈發重視,旅游業所肩負的功能和在國民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發生了徹底轉變,從原來的接待外賓賺取外匯轉為現在的拉動內需創造和諧社會;從原來的經濟單體變為現在的支柱產業,無不證明旅游業目前地位的重要。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得到了良好發展機遇,從誕生到現在一步一步良性的發展著。(2)從目前的旅游項目開發建設實例來看,通常的程序是:總體規劃――具體設計一實施施工。這中間間隔的不連續性就容易造成環境的破壞,環境破壞后其原有的自然屬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這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是致命的。美國的約翰?西蒙茲曾總結表述,景觀規劃設計要始終貫穿于實際開發建設,包括場地的選址、場地規劃、場地設計等,這樣才能發揮景觀規劃設計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正是這種思想付諸于實踐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將會伴隨社會發展的需求,走向未來。
2.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發展歷程
在我國,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伴隨著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新的交叉邊緣學科,發展時間和歷程略顯稍短。綜合分析,從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產生伊始至今,大體上可分為3個階段:
2.1第一階段:萌芽狀態,雜亂的初級階段(1978-1990)
我國旅游開發的伊始,旅游規劃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此時還是以地理學的學科理論作為其基礎,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也基本處于萌芽的初級階段。之后,有少數旅游規劃設計者,從自身不同的專業領域角度出發,自發地進行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但整體上缺乏系統體系和行業標準,常常摻雜在其它的內容中。總體來說,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是處于一個沒有體系標準,多學科自發進行的初級階段。
2.2第二階段:發展融合,整合的進階階段(1990-2000)
規劃從業者和相關設計師們開始嘗試將旅游規劃和景觀設計結合,在旅游規劃中重點突出景觀設計,或作為重要章節,或形成獨立系統,嘗試性的開始編制獨立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同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等多個學科在旅游業發展領域內融合力度不斷加大,景觀設計師也成為旅游規劃人員隊伍中重要的組成機體。此時的旅游景觀規劃設計在不斷地融合中升華、創新,為之后更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2.3第三階段:關注提高,提升的成熟階段(2000~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