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智慧校園建設目的

      智慧校園建設目的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智慧校園建設目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智慧校園建設目的

      智慧校園建設目的范文第1篇

      Smart Campus Platform Buil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Construction Polytechnic Qingyuan New Campus

      CHEN Bin, WU Li-zhi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Guangdong Construction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440, China)

      Abstract: The smart campus i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ized campus and the highest state of campus informatizatio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urrently carrying out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try to promote it. Guangdong Construction Polytechnic puts forward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for the Qingyuan new campus. Using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in Qingyuan new campus as a cas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latform building of smart campus with the bases of its practice.

      Key words:Smart Campus; application platform; resource platform

      1 引言

      當前很多高校都在開展智慧校園建設,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園?目前智慧校園沒有標準的定義,學者對智慧校園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有學者認為,“智慧校園”是一種智慧的學習環境[1]。也有學者認為,“智慧校園”是以物聯網為基礎的校園應用[2]。還有學者認為智慧校園是學校信息化回歸“以人為本”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智慧校園,強調“以服務為核心,以管理為支撐”的理念,智能感知、資源組織、信息交換、管理邏輯與科學決策等[3]。清華大學蔣東興認為“智慧校園”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級狀態,它綜合運用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智能感知、社交網絡等新興的信息技術,全面感知校園物理環境,智能識別師生個體課程和學習、工作情景,將學校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有機地銜接起來,為師生建立職能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實現以人為本的個性化的創新服務。[4]

      2 智慧校園的頂層規劃

      因此,如何理解智慧校園?智慧校園能更透徹地感知,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物與人,物與物,系統之間實時的感知;智慧校園擁有一個高速互聯的網絡,通過4G移動網和高速互聯網,實現三網融合,方便隨時隨地及時地進行信息的交互;智能校園具有更好的實時控制功能,能及時關閉閑置電器,實時監控校園治安和交通;智慧校園具備面向服務的運算,通過云計算和數據挖掘,能優化資源利用,實現量化評估,提供專家系統。

      智慧校園是當前數字化校園的發展和演進,是信息化建設主要趨勢。我院在清遠新校區的規劃中,以建設智慧新校區為總體目標。根據學院自身的人才培養理念、辦學特色和校園文化,以此為目標,設計學校的業務架構、應用架構、資源架構和數據架構,將學院的所有業務、應用和數據進行高度關聯,設計出學校未來5-8年內可操作性較強的智慧校園。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實現平安、生態、綠色、和諧和科學校園。擬建設的系統有:統一信息門戶、統一身份認證、校園一卡通支付平臺、數據管理子系統、數據交換子系統、智慧校園消息中心和移動應用平臺。擬建設的應用有招生管理、迎新服務管理、就業管理、電子離校管理、學生工作管理、人事管理、教務管理、資產管理、協同辦公、開放實驗室管理、電源能耗管理、公寓水電管理、校園照明管理和安防管理等。

      3 智慧校園支撐平臺建設

      結合學院智慧校園建設的實際需求,筆者認為當前學院的首要任務是強化頂層設計,完成校園一卡通建設,并以一卡通建設為依托,理清發展思路,加強融合創新,分步驟、分階段推進智慧校園建設。

      智慧校園中,校園一卡起重要的橋梁作用。它實現了校內主要消費流通,同時,校園一卡通可與銀行卡、支付寶等相關聯,實現校園一卡通的金融功能,提供基礎金融服務。校園一卡通還實現了校門、教學樓和學生公寓等的門禁管理,又是平安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一卡通能夠實現與圖書館管理系統、學生工作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和學生考勤系統等的無縫對接,可以成為學院教學管理的重要途徑之一。由此可見,校園一卡通是“智慧校園”中應用支撐平臺的一個重要基礎。

      智慧校園中的應用支撐平臺還包括:身份認證系統、數據中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等。身份認證系統不僅僅是為各應用系統提供集中的身份認證服務,實現統一的用戶管理與權限控制,實現各系統的單點登錄功能,而且要建設基于校園一卡通、二代身份證、指紋等介質的身份認證系統,配合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安防系統,提高智慧校園的安全性。數據中心至少包含三個部分:具有學院特色的信息標準、共享數據中心和數據交換平臺。信息標準在學院范圍內作為數據編碼的依據和標準,為數據庫設計提供了類似數據字典的作用,為信息交換、資源共享提供了基礎性條件;共享數據中心是對智慧校園中的各種結構化數據進行統一管理的平臺,通過數據交換平臺,實現數字化校園數據共享,提供了深層次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的基礎;數據交換平臺實現共享數據中心的數據采集與分發,提供對被交換信息進行清洗、轉換、裝載入庫等數據交換服務,確保數據一致性、完整性和正確性。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作為智慧校園中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目的是為師生提供智慧的人性化服務。

      4 智慧校園資源平臺建設

      智慧校園中業務應用平臺主要包括:面向學生學業管理的業務系統、面向學生工作管理的業務系統,面向行政管理的業務系統。面向學生學業管理的業務系統有:教務系統,教材管理系統、課室管理系統、評教系統等;面向學生工作管理的業務系統有:招生系統、迎新系統、學工系統、宿舍管理系統、考勤管理系統、頂崗實習系統、就業系統、離校系統和校友系統等。面向行政管理的業務系統有:人事系統、科研系統、資產管理系統、后勤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和自動化辦公系統以及提供決策支持的綜合信息查詢系統。目前,學院在業務應用建設取得了很好成績,積累了很多的經驗,下一步應進一步完善系統功能,實現與校園一卡通的無縫連接,打通學院基于“人,財,物,管理”的數據流,為迎新,教學質量監控,高校決策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教育信息化離不開教育,因此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也是智慧化校園建設的關鍵環節。目前學院數字化學習中心包含了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精品課程建設平臺和頂崗實習平臺,基本滿足了學院數字化教學科研的需求。在未來的智慧校園中,對教學資源的需求將會是高并發性、高帶寬和大容量的,因此智慧校園中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要從硬件和軟件同時進行。硬件方面,搭建學院的私有云平臺,以支持各院系搭建有專業特色的學習中心,及支撐高清錄播教室和智慧實訓室的建設等。軟件方面,建設一套基于多智能終端,圍繞教學管理、教學評估、資源分配、提升信息化教學質量和管理質量的網絡多媒體可視化教學及資源平臺。

      智慧校園要實現真正智慧化,關鍵在大數據的運用。相較于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最核心的特征是通過各種智能終端、傳感設備和信息系統獲取了海量的活動與狀態數據,并基于這些海量數據分析而掌握事物的規律,提供智慧服務。因此智慧校園的規劃建設中,大數據應用平臺是最關鍵的地方。

      智慧校園建設目的范文第2篇

      關鍵詞:RFID技術;智慧校園;校園建設

      智慧校園是校園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化校園的必備條件。在建設智慧校園的過程中,主要是運用網絡信息化RFID技術來構建一個具備感知、協作、控制等功能的校園信息系統,以達到優化校園資源的目的,從而為校園師生的日常學習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除此以外,在智慧校園的建設中運用FRID技術可以實現校園的系統化管理,為師生提供一整套先進快捷的校園管理系統,有效加強了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聯系,提高了校園的安全性。

      1 RFID技術概述

      作為物聯網技術中的核心技術―RFID無線射頻識別,是構建智慧校園的重要技術之一。RFID 技術,又可以叫作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它屬于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的一種,主要技術原理是:只需要通過相距幾厘米到幾米距離內傳感器發射的無線電波,讀取一個直徑小于2毫米的電子標簽內儲存的信息,識別出點子標簽代表的人、事物的身份,而不需要特定目標與識別系統建立機械或光學的接觸。

      2 RFID技術在智慧校園建設中的應用

      智慧校園中的RFID 應用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2.1 智慧校園中的人員管理系統

      隨著現代校園的規模不斷擴大,學校人員不斷增多,校園人員考勤、安全管理面臨的壓力逐漸增大。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RFID 人員進出管理系統示意如圖2 所示。

      以校園一卡通為載體,借助RFID(電子標簽)技術管理學校人員,每一位教職員工和學生都擁有一張唯一的校園卡。管理學校人員出入校園、宿舍、上課下課、會議考勤都可以用一卡通來實現。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幾個:

      (1)遠距離感應功能。借助RFID技術可以讓學校人員進出校門憑一卡通無接觸式自動檢查登記,當系統接收到無線電波之后會自動識別校園卡包含的信息,實時在屏幕上顯示人員照片、個人資料等信息,實現自動放行,而校外人員或者沒有攜帶一卡通的人員需進行身份登記。系統會自動存儲每個人員的出入記錄,這方便管理部門通過系統了解學校人員的在校情況和出入校園的時間。

      (2)宿舍管理智能化。當學生攜帶有RFID 卡出入宿舍時,無接觸式感應技術可以記錄學生的出入情況,可以自動統計出學生宿舍樓的住宿人數,甚至連具體人員都一清二楚,這個功能可以幫助管理部門掌握學生晚上夜不歸宿的情況,如果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回到宿舍,系統會自動給學生發出短信提醒,并同時給管理人員發送提醒,從而實現網絡可視化管理學生的宿舍考勤,使管理部門可以及時統計宿舍人員情況,提高管理效率,減少管理成本。

      (3)上課考勤簡單化。當前大部分學校學生的上課考勤都需要教師來點名統計,這樣的考勤方式費時費力,而且準確率不高。如果運用RFID技術,在教學樓出入口處安裝相關設備,就可以實現學生上課考勤的自動統計,學生上課時攜帶一卡通,只要經過教學樓出入口就能被系統感應到并自動識別,精確記錄該學生的上課考勤,實現可視化管理學生的上課情況,方便管理部門即時統計報表,掌握學生到課、缺勤、遲到、早退等情況,從而大大提高教學管理效率。

      2.2 RFID技術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的應用

      物聯網技術RFID的另一個重要應用就是智慧圖書館,運用FRID技術可以實現圖書館管理中的智能統計、自助借還、智慧管理等功能,達到智能管理圖書館的目的。

      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只要包括讀者辦證系統、自助借還系統、圖書館藏管理系統、智能安全門、柜臺工作站、圖書編目系統、電子閱覽室管理系統等子系統。通過運用RFID技術建設智慧圖書館將大大提高圖書館的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實現高效率借書還書。傳統的借書還書需要每次通過讀取條形碼來識別圖書,而且必須用條碼掃描器對準圖書條碼,而使用FRID技術可以實現無線遠距離感應識別,比掃描條碼的效率高很多,也更加方便。無論圖書擺放在哪個位置,只要它在感應器的感應范圍之內就可以同時進行借書還書操作,較之傳統掃描條碼的方式,借書還書的效率提高了幾倍,同時也提高了圖書借閱率。

      (2)真正做到了自助借還。通過智慧校園系統中的自助借書還書機可以做到圖書自助借還,自助借書還書機可以自優卸賢際櫚慕杌棺刺,達到和工作人員手動操作一樣甚至更加精準的效果。這樣可以節省大量人力成本,而且機器可以實行7×24 小時全天候服務。

      (3)使圖書盤點更加便利。智慧圖書館系統提供全新改進的圖書盤點模式,可以實現流動工作車方式,使圖書盤點的效率和精確度大大提高。

      (4)可與永久性磁條的共存。以前的圖書館都是通過永久防盜磁條達到防盜目的,而這必須要求防盜詞條具有可沖消性才可以應用門禁系統。因此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將圖書館中的幾十萬冊圖書更換成可沖消磁條。可以在圖書上粘貼RFID電子標簽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用耗費大量精力去清除圖書中的永久性沖消磁條,同時也能降低圖書的損耗。

      (5)RFID標簽很隱蔽,有效減少讀者人為破壞。可以在圖書的任何兩頁之間夾縫中粘貼RFID電子標簽,而且標簽本身是雙面敷膠,一旦粘貼好了,讀者很難發現其位置,因此可以有效較少讀者有意或無意的人為破壞,確保圖書的安全。

      (6)增加了防盜監控功能。RFID電子標簽中不但包括條形碼和磁條的信息,還包括了可以改寫的防盜識別位。在圖書的借還過程中,可以通過修改該防盜識別位來更新圖書的在館狀態。當讀者攜帶圖書出入圖書館門禁時,系統可以自動讀取并判斷該圖書電子標簽中的防盜識別位是否符合出館條件。如果不符合條件的圖書在經過防盜門禁時,門禁系統會發出報警聲,從而使圖書管理更加安全、人性化,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智慧校園建設目的范文第3篇

      關鍵詞:物聯網;RFID;WSN;應用框架;智慧校園

      中圖分類號:TP3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31-7114-03

      校園信息化發展歷經了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等各階段后,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及物聯網技術的逐步形成和發展,目前和未來,校園正在進入智慧化建設階段。智慧校園通過透徹的感知,高速的互聯,面向服務的運算,實現更實時的控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制定更科學的決策,從而營造綠色、和諧、高效、舒適的校園環境。

      1 智慧校園建設的支撐技術

      1.1 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是指利用條碼、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連接,從而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龐大網絡系統[1]。關鍵技術涵蓋物聯網架構技術、統一標識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軟件服務與算法、硬件、功率和能量存儲、安全和隱私技術及標準等方面。

      基于物聯網的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三層體系結構討論:感知層負責通過對條碼、電子標簽、傳感器、智能卡等在內的自動識別與近場通信技術進行信息采集,核心技術主要涉及傳感器技術、射頻識別技術、二維碼技術、微機電系統、傳感網自組網技術;網絡層負責完成對感知層所收集到的信息向數據中心的傳遞任務,通信網絡包括有internet、WIFI以及無線通信網絡等,核心技術包括局域網技術及廣域網技術;應用層是構建在物聯網技術架構之上的應用系統,主要完成對網絡層傳輸數據的分析和處理,智能決策和提供服務,核心技術有專家系統、云計算、API接口、GIS、ERP、垂直行業應用、系統集成、資源打包等。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校園建設涉及的關鍵核心技術包括:

      1) 射頻識別(RDIF)技術

      物聯網是利用無所不在的網絡技術建立起來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術是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也稱電子標簽技術[2]。RFID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需人工干預,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境,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并可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最基本的RFID系統一般由天線、讀寫器、感應標簽和相應的應用軟件組成。

      2) 編碼技術

      物聯網是全新的網絡架構,可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物品的跟蹤與信息的共享,這需要從公共物聯網的角度探討物品的編碼方法,使全球物品都納入到統一的編碼之中。編碼技術包括EPC、條形碼、國家物品編碼體系等[3]。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產品電子代碼)是新一代的產品編碼體系,相對于可標識一類物品的條形碼,EPC可標識到同類物品中的每件單品,通過附著于需跟蹤物品上的射頻電子標簽,可全球流通并對物品進行識別和讀寫,實現信息的傳遞。EPC 碼中包括物品的一些基本信息及簡要參考信息,可通過與后臺數據庫相連,實時獲取EPC 碼對應的物品詳細信息。

      3) 無線傳感器網絡(WSN)

      傳感器屬于物聯網的神經末梢,是物聯網中采集信息和實現現實世界感知的重要設備,是人類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類傳感器的大規模部署和應用是構成物聯網中感知層的基本條件。

      無線傳感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work)就是由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大量的微型傳器節點組成,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的一個多跳自組織網絡。WSN技術主要由傳感器、通訊網絡和信息處理系統三部分構成,實現實時數據采集、監督、控制等功能。在實際應用項目開發中需考慮實用性,在設計WSN時,要充分考慮傳感網中的傳感器功耗、節點供電、節點壽命和節點失效等問題[4],選擇最優可行的解決方案。

      1.2 云計算技術

      在物聯網中,從感知層采集了大量的數據,需要運用云計算技術,處理海量數據,進行實時動態管理,智能分析,以實現各種不同的應用需求。云計算將數據存儲于云上、軟件和服務置于云中、構筑于各種標準和協議之上,可以通過各種設備獲得[5]。通過云計算模式可以幫助實現高效、動態、大規模擴展的計算處理能力。云計算是實現物聯網的核心,又促進了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智能融合。云計算平臺是支撐智慧校園的第二大平臺。利用云計算技術,可以建設虛擬實驗室[6]。

      2 智慧校園總體應用框架

      智慧校園是以物聯網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各種應用服務系統為載體,為師生構建的一個集教學、管理、科研和校園生活為一體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7]。主要實現從環境(包括實驗室、教室、設備等)、資源(如公文、圖書、講義、課件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科研、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智能化,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以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從而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從而達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根據現代校園的智能化管理需求,綜合浙江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和西南大學的智慧校園建設目標和方案,該文提出了由五個層面構成的智慧校園系統總體應用框架,自上而下分別為:校園網統一信息門戶、校園綜合信息應用系統、基于物聯網的校園智慧應用、公共支撐平臺和硬件和網絡基礎設施,并且在各個層面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遵照統一的信息標準與規范,根據工作體系與管理機制,考慮了應用系統需具有良好的擴充性。努力使系統建設具有標準規范化,系列一體化,數據共享化,應用智能化,擴充可行化等特點。具體如圖1所示。通過基礎設施層、數據層和應用層[8]的建設,最終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提供一個開放、協作、集成、智能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3 智慧校園建設的主要內容

      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的在校園中的運用將會促進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和變革,智慧校園建設需要一個逐步和長期的建設過程。

      3.1 建設硬件和網絡基礎設施

      智慧校園需要解決物和物、人和物及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通訊與信息交互,無線的末端接入手段是必要條件。建立有線/無線雙覆蓋的網絡環境,是實現泛在的感知信息接入和多源信息互聯的前提,也是智慧校園的重要基礎設施[9]。

      3.2 建設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建設共享數據中心和建設校園網統一信息門戶

      統一身份認證可以實現全校統一的用戶管理,為校園網各應用提供統一安全的身份認證服務,實現網絡單點登錄或手機認證登錄。建立安全高效、統一共享的數據中心,整合資源,減少學校在運行環境、維護人員等方面的重復投資,架設合理的數據庫結構,方便應用之間的數據交換和共享,有利于實施有效的安全防護與數據存儲管理,為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信息利用、分析決策提供支持。統一信息門戶是將校內各類應用聚集展現與集成,應用內容管理,提供統一的訪問入口,實現個性化工作界面定制。

      3.3 建設統一校園卡應用系統

      通過為師生手機上SIM 卡貼上RFID 電子標簽,由標簽識別器(射線輻射傳感器)讀取師生用戶手機SIM 中嵌入的EPC 碼信息,實現身份標識、身份認證與消費、考勤、圖書借閱等功能,實現手機終端以及校園信息服務系統的融合,實現“一機在手,走遍校園”。如目前校園“翼機通”客戶數量在不斷增長。

      3.4 建設基于物聯網的校園智慧應用

      采用多種傳感器、傳感器網絡、RFID 、GPS、視頻技術、智能物體等標識、定位、實時感知物理對象的狀態并進行遠程控管。如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實現對圖書的查詢、定位、自動借還、書架智能導航和圖書錯架報警功能[10],大大提升圖書館的管理服務能力。如通過安裝智能表,延伸接入網絡,實現遠程集抄和實施監控,建立用能設備的監控系統,建立校園路燈控制等,建設綠色校園。通過建立門禁系統、校園巡更和安全監控系統,實現智慧安防,建設平安校園。

      3.5 建設校園綜合信息應用系統

      堅持“以人為本”,打破部門界限,以師生在學校的各項活動為線索,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綜合應用系統,并將教師和學生綜合應用系統有機銜接,實現數據共享,更好地服務于師生,創造便捷、人性化的校園e生活。重構管理流程,打造一體化應用,建設財務管理、資產管理、文檔管理等一體化系統。用好沉淀數據,建設共享數據庫,做好決策支持系統,提供科學的教學、科研、師生管理和財務和資產管理決策。

      4 結束語

      智慧校園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演進過程,需要遵循“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原則。[9] 智慧校園不僅是實現物物之間的聯系,而且要實現人與物、系統與系統之間的實時感知。因此,智慧校園建設的核心是數據融合,需要重視資源與應用的開發,實現基礎設施與數字資源的充分融合[11]。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充分利用學校教學、科研的先發優勢來提高校園的智能化程度,構建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為一體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從物聯化、集成化、智能化出發,實現校園中人、財、物和學、研、管業務過程中的信息獲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務,變革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應用和服務,科學決策,規范管理,從而推進智慧化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以及服務的實現進程,提高學校影響力和服務社會的能力,讓智慧校園成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孔曉波.物聯網概念和演進路徑[J]. 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2009(12):12-14.

      [2] 吳健.從M2M到物聯網——智能化的未來[J]. 通訊世界,2009(11):15-17.

      [3] 張明會,孟印.物聯網關鍵技術融合體系[J]. 物流科技,2012(2):92-95.

      [4] 徐喆,張軍虎.物聯網中的無線傳感網技術及其應用技術瓶頸分析[J]. 物聯網技術,2011(8).

      [5] 張克宏.云計算平臺下物聯網助力B2C電子商務的策略分析[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2):491-493.

      [6] 李征,王璐.云計算在智慧校園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2(5):48-50.

      [7] 楊志和.智慧校園的基礎網絡建設[J].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11,14(3):182-185.

      [8] 劉嵐,翟鴻雁,陳寧.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校園建設方案探討[J].科技視界,2012(7):175-176.

      [9] 宗平,朱洪波,黃剛,等.智慧校園設計方法的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10,30(4):15-19.

      智慧校園建設目的范文第4篇

      一、教育信息生態觀與智慧校園體系框架

      教育信息生態觀認為,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促進人和實踐的和諧”。這里的“人”包括我們每位師生,信息技術的具體運用則是實踐。技術進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技術的消融”,明確教育信息生態觀的核心,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才能避免成為技術的奴隸。

      從以往強調沒有生命的“物”到現在的以“人”為中心,是一種認識上的進步與飛躍,為智慧校園構想與建設的探索打開了新思路。現階段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園是以軟硬件設施、無線網絡設施等為基礎,以管理應用中心和教學應用中心為重點,以實現智慧教學、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為出發點的。其目的是創建智慧教學環境、打造智慧教學資源中心、培育信息化教學隊伍、升級信息化教學制度體系,最終實現資源數字化、傳輸網絡化、終端智能化、管理規范化、工作效率化、校務公開化。在先進的硬件保障與優秀的軟件資源基礎上,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園建設已形成一套獨特的、可操作的系統框架,并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二、智慧校園的基礎建設

      任何體系、框架都需要有一定的硬件與軟件基礎作為支撐。在教育信息生態觀的指導下,珠海一中從設備、人力、技術與制度等多方面為智慧校園建設提供便利,確保了智慧校園框架體系的成長動力與操作基礎。

      在基礎設備鋪設方面,學校在原有校園信息設備基礎上科學合理地規劃財政,實現了信息終端覆蓋校園生活學習各功能區的每一個角落。學校千兆校園網出口鏈路連接教育城域W,無線網絡覆蓋全校園,學生可通過互聯網在家里訪問學校資源;建設了演播室、微格教室、微課堂制作室、多媒體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等各種功能場館,實現了微課輔導終端進課室;校園一卡通覆蓋教學、生活、考勤及安全各領域。隨著學校發展腳步的加快、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還將進一步完善校園信息網絡,全面實現校園內部資源共享,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對人、財、物的管理,提高辦公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實現辦公自動化、網絡化、無紙化。

      在人力培養方面,學校優化師資、管理服務團隊,力求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信息化素養較為深厚、能夠滿足教育現代化的需要、具有奉獻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智慧型校園人力資源隊伍。在教育信息生態系統里,“人”是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智慧校園建設需要實行全校總動員,人人做技術的主人。學校組建了建設領導小組,統一組織籌劃并全面監督各項工作;師生通過鍛煉提高信息素養,改變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

      在技術探索與制度完善方面,學校聘請了專門的研究與服務機構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并把智慧校園建設作為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一方面,構建了學校各級領導、廣大師生以及技術專家的高效合作模式,由學校實施全校系統建設總體規劃,分管部門確立系統建設方案,由各年級師生充分表達實際細節需求,由專業的研發團隊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從而確保了每個系統功能明確、反饋及時、操作便捷、技術成熟。另一方面,建立了智慧校園建設的相關規章制度,制訂了網絡安全、信息安全、設備使用與管理、資源建設與使用等制度,各種設備設施使用、保管、維護均有專人負責,為智慧校園建設穩步有序地向前推進提供了保障。

      三、智慧校園的科研紐帶

      學校的一大特色是“課題起步”,借助課題研究手段在實際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創新探索。“十一五”期間,學校申請了大量的國家級課題,包括全國教育科學的規劃課題“珠海一中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育人模式的研究”、中央電教館的專項課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過程性評價研究”等。“十二五”期間,學校又成功申請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微課堂’的教學信息化創新實踐研究”。

      截止目前,學校教師已制作多達4300個微課,總時長350小時,累計播放超過25萬次,總時長3000小時,等效于4500節常規課,實現了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研究目標也均已達成。除了積極建設微課堂外,學校還積極推進數字圖書館、精品課程資源、學科教學資源的開發,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四、智慧校園的應用實踐

      學校堅持以“應用”為目標,基礎建設、科研紐帶最終都要通過“實踐見真知”。信息化系統的功能設計不僅覆蓋了教與學的全程管理,而且涵蓋了學生思想素質發展的動態過程以及人文關懷等重要方面,為多元化的學習和優質環境的打造帶來了效率上的顯著提升,充分貫徹和體現了學校多年來追求的優質化、特色化、現代化的教育發展思路。

      第一,在基礎學科教學方面,規范各類教學信息的收集和輸入,通過標準化技術形成測評、題庫、數據、個人成長四大數據庫,最終服務于四大應用范疇――整體宏觀教學管理、學生的個人學習管理、基于知識點的微觀教學管理和動態的素質教育管理。除了不斷深化微課堂課題研究與成果落實外,還設計了成績單、錯題本系統,統稱為珠海一中的信息化教學“三大系統”,輔之以選課系統,全面倡導學習中的個性、高效和整體思維。

      成績單系統自動完成每次考試的成績分析,提供多角度的解讀,并引入動態視圖。而且通過人性化的設計,使多次考試之間的趨勢分析完全自動化。從年級整體數據到學生個人單科數據都實現了自動跟蹤管理,教師可以了解各班級在考試中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征與隱藏的問題,從而有效調節下一階段的教學工作重點;學生也可以通過這些圖表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劣勢以及應該注重改善的科目。

      錯題本系統實現了錯題的自動化管理(包括各科目每一道錯題的題目、答案、統計數據),并提供了自動的數據統計分析,幫助學生從難度、類型、錯因等多個層面來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后續的復習內容。這些因學生而異的個性化功能通過大幅減少錯題收集的時間成本,從而使學生們能夠貫徹“錯題復習”這個極為重要的學習方法。

      “校本課程選修系統”進一步加大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力度,創新開發“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文化類、科學類、德育類、藝體類、社會實踐類、特色活動類等六十多個特色課程,形成了素質均衡、架構完整、特色多元的“創美育人”新課程體系。不同個性特長的學生都能利用網絡資源,找到適合自己興趣和特長發展的校本課程,突顯了課程實施的基礎性、選擇性、有效性、方向性。

      第二,在德育管理上發揮信息化資源優勢,開發了綜合素質發展系統,對每位學生的德育操行、社會實踐、文體素養、學業學分、社團活動等各方面進行動態管理,把學生社團、青年志愿者活動和獲得的相關獎項等列入德育評價量化內容,實行學生填報、同學監督、教師檢閱的審驗模式。這一運作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地關注自己的求學履歷,主動地表述自己獲得的成就,教師也能夠及時了解本班學生綜合發展的動態,并給予必要的指引和幫助。在學生畢業之際,系統將能夠自動匯總信息,并以省教育廳要求的檔案格式自動生成及打印。學生高考檔案的生成過程完全實現了自動、精_、標準、高效,不但減少了人工制作的錯漏和繁瑣,更充分展現了學校“師生為本、規范高效、追求卓越、共同發展”的管理作風。

      第三,在校醫室建設方面推陳出新,研發了校園醫務管理系統,包括就診系統、醫務流程、數據統計三個主要模塊。就診系統完全替代了傳統式手寫登記,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輔助校醫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與診療記錄,以務實的態度幫助患者盡快康復。醫務流程能夠及時有效地聯系校醫、學生、班主任、家長,更好地溝通學校各個部門,排除了校園衛生安全的隱患,共同為建設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努力。數據統計模塊能夠幫助校醫根據數據的異常變化做出預警,采取措施,提前應對,防患于未然;對校外則配合珠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進行數據統計上報,有效開展預防保健工作。

      五、智慧校園的根本核心

      學校始終堅持“師生為本、服務至上”的原則,努力打造優質高效的智慧校園平臺。

      學校匯聚全體師生智慧參與校園建設,在全校范圍內舉辦教學應用設計創意大賽;各部門的教師團隊出謀劃策,參與需求分析;定期進行問卷調查,精益求精,持續改善。例如,學校建立了技術支持快速反饋改善機制,當師生在使用信息系統時發現問題或待改善之處,該機制確保技術團隊能夠在1小時內確認問題,3小時內出具解決方案,95%的問題當天就可以得到解決。

      學校信息化系統使用方式的設計力求滿足教師的教學發展需求,而且切合學生的個性學習需求;客觀考慮使用情景的時間和地點;使用了超過30種數據圖表持續跟蹤使用狀態,不斷調整以完善用戶體驗。

      智慧校園建設目的范文第5篇

      構建一個數字空間下的虛擬校園

      市梅苑學校校長段紅波,剛剛被淮北市推薦為“全國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新聞人物”,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研究生畢業的他深知,從一所農村學校發展起來的梅苑學校,只有把信息技術真正有效應用于課堂教學,應用于學校的方方面面,大力構建智慧型校園,才能打造出梅苑學校自己的品牌。

      梅苑學校針對本校特點,確立了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梅苑學校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管理等活動移植到一個數字網絡空間環境下,從而達到提高梅苑學校教職工的工作效率、教學質量、科研實力、人才培養質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終將梅苑學校構造成為一個數字空間下的虛擬校園,使現實校園在時間和空間上延伸開來。

      學校將智慧校園建設工作列入學校三年發展規劃。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學過程、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教育科研、校園安全、德育工作及家校互動等方面深入推進智慧校園及信息化應用層次,制訂出臺《淮北市梅苑學校智慧校園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成立智慧校園工作領導小組、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教學管理工作小組、信息化教育資源應用德育管理工作小組、信息化教育資源應用后勤管理工作小組、信息化教育資源應用工作技術維護小組、教育信息化應用智慧辦公及檔案資料工作等多個小組認真落實方案實施。

      五個一體智能化工程

      2013年,學校建成了皖北地區首家高規格的錄播室,75個班級“班班通”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學校全面改造校園網站,將校園網絡寬帶升級到100兆。規劃建設獨立的內外網服務器,將視頻服務器與網絡進行整合,最大限制發展網絡宣傳及資源共享的功能。

      學校一方面充分依托現代信息通訊和安徽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等技術,或以其它各類教育資源庫為依托,多種途徑開展學校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建設和使用,同時又和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共同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樂教云”教育云平臺,構建出高效、便捷的學校信息化支持環境以及以人為本的學校教育教學服務體系。

      為了建好智慧校園,學校實施了“基礎設施、教育資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務、校園信息安全” 五個一體智能化建設工程。構建覆蓋全校的校園網,使信息資源通暢到達管理和教學終端,包括校園網站、學校“班班通”、學校計算機教學機房、多媒體教室、錄播室、電子閱覽室建設,實現了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全校教育資源共享體系、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資源、學校數字圖書館、錄播室、電子閱覽室,實現了教育資源一體化;建設覆蓋中學部和小學部的校園教學管理系統、教育教學管理、教師管理以及智慧課堂教學支持系統、學生智慧學習系統等其他教育服務管理在內的統一電子校務平臺,實現了教育管理一體化;以省市“校安系統”為基礎,構建學校的統一的校園安全工作應急反應系統、網絡信息安全系統和校園監控系統,實現了校園信息安全一體化;建設教育質量監控與評估系統、在校學生數字化學習系統、校園教學管理系統、智慧課堂教學支持系統、學生智慧學習與評價系統、后勤服務管理系統體系,實現了教育服務一體化。

      信息技術助“同課異構”

      為了更好地運用信息化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校管理,學校構建了多元的信息技術培訓體系。依托長三角網絡結對學校聯盟,定期選派學校領導班子和骨干老師觀摩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理念和管理方法,開展校際間應用信息技術“同課異構”活動和異地網絡教研活動,邀請信息技術方面的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和專題講座,進行校際培訓;根據學校各年齡段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定時、定點、定人、定內容,對全校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校本研修培訓和層次培訓;利用學校網站、淮北教育網、安徽教育網、安徽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樂教云資源應用平臺,引導教師積極進行網絡教研。

      學校每學年組織一次信息化資源教學應用課堂教學比賽活動,每學期舉辦一次信息化教學課件評比活動,鼓勵教師自制課件,積累學校的優秀課件,推薦參加各級課件比賽,同時推進學校的校本資源庫的建設。學校開展聚焦信息化課堂“三課活動”,暨新招聘教師的“上崗課”、中青年教師的“評優課”優秀教師的“示范課”教學展示活動,并將優秀展示課拍攝成課堂實錄,放在網絡平臺上“曬課”,供網絡教研之用。

      如今,梅苑學校將信息化應用囊括到教育教學、教科研、學校管理等方方面面,教育信息化建設更便捷、教師教學更輕松、學生學習更快樂、學校管理更高效,建成了立足于以教師教學為核心的“助教”平臺、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助學”平臺和以數字化校園管理為核心的“助管”平臺,實現了以應用為主線的信息技術教學與實踐,構建了以體現教育信息化思想和要求的信息化校園,同時實現了以網絡共享思維為特點的管理模式創新,使學校的管理全部移植到網絡環境下,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信息化建設也帶動了學校各項工作快速發展。龐瑩老師在2013年全國歷史優質課評比中榮獲國家一等獎;周偉老師輔導的學生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電腦機器人競賽,榮獲小學組足球比賽“冠軍”一等獎。劉婷婷老師榮獲2014年淮北市小學信息技術優質課大賽一等獎,安徽省小學信息技術優質課大賽二等獎。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高清免费视频|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亚洲大香伊人蕉在人依线| 亚洲性猛交xx乱|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亚洲一区动漫卡通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1|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妓女综合网99|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 美腿丝袜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全亚洲最新黄色特级网站 |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1|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亚洲乱人伦中文字幕无码|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久久影院亚洲一区|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丁香| 亚洲色欲色欲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