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產計劃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尿基;復合肥;生產;優化;建議
前言
由于復合肥使用效率的不斷提高,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很多企業在進行生產尿素中,把發展生產復合肥作為發展產業結構來的發展來進行。復合肥在進行生產中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改進。但仍然存在有問題,比如產品出現結塊、環境質量差、設備結疤問題、生產系統的影響等,根據這樣的狀況,我國引進外來先進技術,在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得到有效的改進。對傳統的粒造技術,開創一種適宜企業生產粒造的技術。
根據中原公司引入法國K-T先進的科學技術,利用先進的技術來進行投資,復合肥的裝置濃度是很高的。第一期能生產300kt/a。裝置主要含有的成分有:粘結劑使用80%的尿液來構成,硝酸一按、填料兩者相互融合。造粒機在進行涂布時,粘結構成顆粒。原工藝、參數在進行控制中,這兩者是根據原配方來進行制定的,如:N:P:K=15:15:15均衡分配。因此,在進行生產過程中或者進行配方時會遇到很多的難度。通過不斷的進行探討,根據先前設計原理進行改善, 產品質量得到很大的改進。
1 加強改進造粒系統
根據原先的設計原理,在造粒機內放入硫酸、氨,進行反應后,生成硫氨酸,有助于加劇粒造反應,反應后產生的熱量來提升粒造的溫度。在應用的過程中,硫酸與氣氨是要分開放入的,在噴灑時,物料產生的反應,物料之間進行混合。因為混合的不夠均衡,所以在反應過程中,反應的不夠具體全面,導致物料表面被酸化而產生膨脹。在進行造粒中,沒有取得很好的造粒效果,對氨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污染環境質量。根據這樣的情況,所以不能放入硫酸和氨,可以通過提升尿液的濃度來產生熱量,使用它來提升粒造的溫度。結果顯示,粒造形成的效果很好,有效的節約資源。減少了資源的損耗。
原設計在65攝氏度進行粒造,進行粒造操作時,操作空間比較小,工況很難控制,很難達到穩定的要求。粒造出口時,因顆粒比較繁亂造成堵塞現象,在進行生產中,加大了生產難度。通過仔細觀察粒造曲線,在進行操作中,粒造的溫度要降到50攝氏度,可以發現工況很穩定,粒造顆粒效果很好,粒造出口時。也比較順暢,很少有堵塞現象。
2 加強改進干燥系統
原設計主要是應用熱風爐,把干燥風的溫度提升到135攝氏度。由于局部溫度過高,導致硫酸一氨融化分解,養分流失;控制溫度要與尿液溫度相近,物料達到穩定時逐漸被軟化,在干燥的系統里逐漸構成粒造,從而導致破碎負荷的不斷的增加。如果應用干燥機,機內的溫度低且風量大,可以有效的控制溫度,為防止粒造后受到溫度的影響再次發生第二次粒造。
3 改進熱風爐操作技術
以前使用的熱風爐是比較傳統的操作手法,燃燒時產生的效率很低,容易結焦,耗費很多的煤資源,使用的勞動力很大,熱風溫度產生的波動比較大,對煤的質量要求也比較高。對復合肥的長周期使用、高效生產、消耗低以及運行的穩定性遠遠不能滿足。熱風爐主要是應用ZDFR比較干凈的沸騰爐,爐內設置有雙層的裝置,與第二次燃燒時有專門燃燒的位置,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殘炭四處飛濺的現象,燃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熱風中有效的減少殘炭四處飛濺干擾復合肥的形狀,有助于減少能源的損耗。爐在燃燒時保持穩定,在進行操作時彈性很大,爐在燃燒時,對每一種煤的質量都能適應。也可以燃燒一些質量比較差的煤,出口熱風的溫度波動很大,但保持的相對穩定,對復合肥不同的品種需求都能得到滿足;爐的操作步驟比較簡單,運行起來也很穩定,微機自動調節得到有效的控制,有效的提高設備的運行功能,從整體上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
4 產品產生防結塊
復合肥因為界面濕度比較低,很容易結成模塊,這樣不僅影響用戶的使用效率,生產效率低,以及也給銷售單位帶來很大的影響。進一步對結塊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解決。
(1)干燥溫度在降低之后,干燥中的風量要提高,料出口時要加長堰板的高度,干燥機內的物料要停留的時間比較長。在進行設計中,干燥 效果才能達到保證。
(2)空氣除除濕后,降低了空氣溫度,可以把它看成流化空氣 ,物料在包裝過程中,內部溫度要比環境的溫度高出5攝氏度,這樣才能保證在低溫的情況進行包裝,才能達到包裝效果。
(3)因為包裹油使用的輸送管比較細,油的粘性比較大,可以減小噴射的壓力,如果噴射不夠均衡,產品就會出現結塊現狀,因此,在0. 4 MPa干燥的空氣內,放入噴頭有助于提升霧化的壓力,有助于改進包裹的質量。
(4)包裝縫口要提高效率,煩防止因為縫口不牢固,吸入潮濕的空氣,導致結成模塊;
(5)不僅要縮短貯存在的時間,而且高垛貯存的時間也要縮短。
(6)提高顆粒的產品質量,減少顆粒面積的接觸。
5 復合肥的溶解問題
復合肥撒到田野之后,很多天都沒有溶解,顆粒還是處于很堅固的狀態。這些問題對很多生產家來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因為各種因素存在差異。根據我公司探討的實驗進行分析,復合肥不溶解的主要因素磷逐漸的被退化,主要是因為水溶性磷轉變成枸溶性磷,再轉變成不溶性磷。針對不溶解的復合肥進行分析研究,填料中包含有鐵、鋁會形成不溶解性,與磷酸一按混合生產不溶解性。硫基不溶解的因素主要有:填料中包含有鈣離子,硫酸鉀和鈣離子經過反應后形成硫鈣酸,為避免這些現象的發生,從而有效的提高復合肥的溶解性。
根據反應的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1通過分析指標,鐵、鋁離子要進行有效的控制;2.板料量盡量要減少,物料在機內中,要減短停留的時間,防止高溫、多水,生產反映現象。3.要減少產品中含有水的成分,避免滿足離子反應所需的條件;4. 貯存的時間要減短,防止高垛貯存產生擠壓現象,復合肥儲存的時間、高低垛對產品溶解性產生的影響。經過實驗進行對比,復合肥存放的時間很長與擠壓的情況會影響復合肥的溶解性;5氯離子在正常反應的中,加入適宜的氯化鉀,用它來替換硫酸鉀,不溶解物質的生產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減少。
6 結束語
根據上述總結,改進操作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復合肥的產量,質量也得到有效的提高。生產出現的狀況、貯存時間產生的反應情況,也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銷售量的增加以及使用效率的提高。使用新技術可以有效的提高復合肥的生產質量,充分合理運用企業現有的資源,可以為企業節省大量的資產投資和運費成本;企業對生產裝置的改進,使產品得到升級。可以為企業節省大量的資產投資和運費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昌全,李廷強,夏建國,張錫洲,項虹艷.有機無機復合肥對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1(03).
[2]馮欣,馮占雄,李靜,王業輝.防止復合肥結塊的兩項措施[J].當代化工,2001(02).
[3]吳明山,孫星,林希.高濃度尿基復合肥生產工藝[J].磷肥與復肥,2001(03).
種棉花經濟效益很好。我們對近5年種棉花和種玉米的效益進行了對比,按平均產量和當時的市場價格計算,第一年每公頃棉花純收入是玉米的3.96倍;第二年是2.76倍;第三年是4.4倍;第四年是4.5倍;第五年4.7倍。5年平均,每公頃棉花純收入是玉米的3.85倍。人們公認“一公頃棉,三公頃田”。
種植棉花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經過實踐探索和綜合分析,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洮南發展棉花生產有很多有利條件:1.在氣候條件方面,具有和新疆棉區同樣的優勢,和老棉區比較,陰雨較少,日照光足,晝夜溫差大,適宜棉花生長特性。2.沒有棉鈴蟲危害。據考察證實,這里的氣候條件不適宜棉鈴蟲生存繁衍。這是老棉區不可比擬的優勢。3.耕地資源豐富,人均占有耕地0.6hm2多,而且是沙性土壤,適宜種棉花。4.單位產量潛力大。新疆的北疆地區,地理位置和洮南相近,十幾年前,1hm2產籽棉100kg~200kg,現在已經超過300kg。遼寧省地膜棉高產典型早在十幾年前就突破了每公頃產籽棉750kg大關。我們前5年的平均單產只有150kg左右,純屬植棉初級階段水平。經過努力,完全可以將單產水平提高到200kg、250kg,甚至超過300kg。5.經過5年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群眾積極性越來越高,培養了一批植棉骨干,鍛煉出一批技術人才。
洮南種植棉花的不利因素:一是洮南地處北緯45.4度,與我國特早熟棉區遼寧省朝陽市相差3.8度,超出了全國棉區從南向北延伸的極限。二是洮南的無霜期為130天至135天,比朝陽市短半個月左右。三是年有效積溫3000℃左右,比朝陽市少300℃。上述三種原因的核心是有效積溫不足。
洮南植棉成功的原因:一是扣地膜。據專家測定,扣地膜可增加有效積溫300℃左右。二是1994年設專人對地膜棉定點定株觀察記錄:從播種、出苗、現蕾、開花、吐絮整個生育期四個階段共需132天,與洮南的無霜期基本吻合。三是加大保苗密度,以密促熟、保產。遼寧省每畝理論保苗8000~10000株,我們是10000~12000株。四是科學管理。2004年在興業鄉定點觀察,同等地塊,同期播種,由于水肥和管理水平不同,棉桃吐絮時間相差10天。這說明棉花的生育期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可縮性。據此,我們采取了適時早種、引進早熟品種、早掐尖打杈、用化學藥物控長促壯等措施。
棉花銷售市場前景看好。一是白城棉紡織廠年需皮棉8000t~10000t,是洮南發展棉花生產的龍頭。按現在單產水平推算,僅滿足白紡需求,需要種植棉花13333hm2以上,另外,洮南市周邊市縣民用絮棉市場也十分廣闊,2~3年內銷售上不成問題。
2012年洮南棉花生產工作措施
主要抓了六項措施:
(1)擴大植棉規模,追求規模效益。今年實播4133 hm2,由于遇災和低溫冷害毀掉一些,實有面積3400hm2,是去年的3.4倍。
(2)推廣三項新技術。一是更新品種。前幾年是從遼寧調入的“遼棉13號“商品棉籽做種子。該品種老化、退化、分離、混雜現象嚴重,給產量和質量造成一定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2005年開始,每年引進一些新品種試種篩選。在此基礎上,今年初從國家短季棉繁種基地——河南省新鄉市調進60萬斤“中棉42號”種子。此品種不僅生育期較短,而且株型緊湊,適合密植,是今年的主推品種。二是實施“早、密、矮”栽培新技術。這是寒冷地區植棉奪高產的成功經驗。三是推廣寬膜棉。將原來90cm膜幅加寬到120cm、140cm;由壟上兩行苗改為三行、四行苗。寬膜增溫保墑,地下10cm地溫比窄膜高出一倍;水分蒸發量減少三分之一;增產幅度15%左右。今年有一半以上棉田采用1.2m寬膜,力爭明年主推1.4m寬膜。
(3)實行區域化、規模化、基地化種植。經驗證明,只有規模上去了,各級干部和棉農才能當成主業來抓,才能舍得高投入,才能取得好的效益。主要做法是抓好“四大”,即大鄉、大村、大戶、大片。5個基地鄉植棉0.25萬hm2,占全市棉田總數74%;植棉超過66.6hm2的大村22個;1hm2以上的大片295塊;0.6hm2以上的大戶1113戶,其中超過1hm2的873戶。
(4)植棉機械化。由于人均占有耕地偏多,加上種棉花比較費工,農民反映“種棉確實好,用工太多種不了”。市里決定狠抓植棉機械化,今年初投資60多萬元,購進植棉機械154臺,機播面積0.18萬公頃,占總面積一半以上。幾個基地鄉基本實現機械化。機械植棉提高工效幾十倍,棉農非常歡迎。
(5)搞好“三個基地”。一是新技術試驗基地,新引進20個品種,安排15個試驗項目,426個試驗小區。二是建立在百公頃棉花高產品種試驗示范基地。在小區試驗篩選的基礎上,將適宜本地的新品種進行大面積試驗示范,然后確定主推品種(此項目計劃明年實施)。三是繁種基地。為了適應大規模生產的需要,提高種子在本地的適應性,必須盡快解決年年從外面調種的問題。今年在安定鎮搞80hm2繁種基地,預計產優質棉種12萬kg。再經過兩三年努力爭取達到良種自給。
(6)注重提高棉花質量。經吉林省纖維檢驗處檢測,洮南棉花幾項主要指標好于或達到國標,唯有成熟系數和強力兩項指標差一些。為此,主要采取五項措施:一是更新種子,引進“中42號”等特早熟品種。二是堅決不種5月棉。三是密植化控,促進早熟,提高品級;四是將掐頂尖的時間提前5~10天,五是保證施肥量,防止早衰。
下步建議
1.計劃到2015年,植棉6666hm2,占總耕地面積3.7%,按畝產籽棉200kg計算,總產為2000萬kg,可創產值1.2億元,增加稅收400萬元。
2.重點抓好生產基地。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集中區域,集中力量,突出重點,使部分基礎較好的植棉大鄉盡快形成具有較大規模的棉花生產基地,使其成為全市棉花的集中產區。
3.對機械化,“早、密、矮”,寬膜棉和及時更新種子等4項關鍵性措施要抓住不放,盡快普及,不斷深化。
4.加快產業化進程。一是主動與白紡靠攏,建立有機聯系,發揮龍頭的拉力和驅動作用。二是針對抓生產和搞收購分設機構,各自獨立,解決矛盾較多的問題,使生產、收購、加工、銷售成為一條龍,統一運轉,有機配合,全方位為棉農搞好服務,促進生產發展。三是建立棉籽榨油廠,搞好深加工。6666 hm2棉花可產棉籽1325萬kg,榨油172.5萬kg,出油滓1150萬kg,創產值2500萬元,增加稅收近百萬元。
關鍵詞:出口產品結構 出口相似度 產品附加值
中圖分類號:F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9-198-03
近十多年來浙江省的對外貿易增長迅速,2011年浙江出口總值達到2163.6億美元,位居全國第四。然而隨著要素的全球化自由流動速度不斷加快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浙江出口所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加。要鞏固和提高浙江對外貿易的規模和效益,必須十分重視解決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問題。筆者利用了五種不同的出口產品結構指標分析了浙江省出口產品的結構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優化浙江出口商品結構,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浙江省出口產品結構概況
1.工業制成品/初級產品結構。改革開放之初,浙江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占比約為75%,1984年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首次超過一半。在2005年,浙江省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首次超過95%,高達96.34%。經過30多年的不斷發展與改善,目前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穩定在95%以上,浙江省出口已經基本形成以工業制成品為主要出口產品的形勢。2011年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為2074.47億美元,占全省總出口的95.88%。
2.上下游出口產品結構。隨著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產品結構層次逐漸增多、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初級產品的出口,出口產品附加值隨著加工的深化而增加,另一方面出口增長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也隨之降低,產業與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見表1)。
用機械類與初金屬之比來表示金屬的深加工程度,相比上海市,浙江省的金屬深加工程度較低,并在近兩年中仍然呈現一個下滑的態勢,在2011年僅為2.28;用服裝/紡織之比來表示紡織工業的深加工程度,浙江省的深加工程度也明顯低于上海市,并且連續兩年呈現下滑態勢;浙江省在印刷品和玻璃制品出口的附加值高于上海市,且增加較快。浙江省出口產品上下游內表現出一定的加工深化趨勢,但是對于浙江省某些重要行業而言,其深加工程度較低。
3.高耗能出口產品結構。《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中,認定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為六大高耗能行業{2}。根據2010-2011年杭州市海關公布的浙江省主要出口產品數據,將主要出口產品按照行業分類標準整理歸類,計算得出浙江省六大高耗能行業的出口數據(見表2)。由于數據獲取的困難,表2在核算時未考慮機電產品中高耗能出口的相關數據。
根據表2可知,浙江省出口產品中高耗能產品出口比例很大,2010和2011年,六大高耗能行業總出口分別占標本出口總值的68.59%和68.90%,2011年除了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出口值有所回落外,其余五大高耗能行業出口增幅都比較大,有的行業甚至翻了一倍,大部分高耗能行業的生產都存在能源的浪費,高耗能產品出口占比不利于出口結構的集約化進程的開展。
二、出口地競爭結構
1.出口相似度比較。Michael和Kreinin首次提出出口相似度指數,通過計算兩省市出口結構的相似性來判斷兩省市的經濟結構相似度。具體公式如下:
ESIij=100■min(Stie,Stje)(1)
其中,Stie,Stje分別指地區i,j在t時期內主要出口產品e在各自總出口中的份額。由于各地海關公布的列表中,機電產品、農產品等大類中包含了表中其他大類下細分種類的產品數據,因此筆者將出口總額設定為海關公布的所有主要出口產品的總額。筆者結合浙江省出口產品的實際情況,選取上海市與江蘇省兩地作為對比,計算之后得到三個地區的出口相似度(見表3)。
由表3可知,2008-2011年三個地區兩兩之間的相似度均在60%以上,說明三個地區的出口結構都較為相似。2008年各地之間的ESI指數位于幾年來的最高值,意味2008年三個地區在出口市場上的競爭非常激烈。從2008年,2009年兩年數據可知,浙江省與上海市的出口結構相似度遠不及江蘇省與上海市的相似度高。究其原因,在于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與江蘇省和上海市相差較大。
2.浙江省出口產品集中化分析。產業集聚的自我強化效應有利于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產業集聚通過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集群,進而細化集群內產業鏈垂直分工,促使水平分工多樣化,從而形成更大的產業集群。筆者定義一個地方出口產品集中化指數,具體公式如下:
Sij=(Eij/Ej)/(Ei/E)(2)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文素質;大學生;構建
1 相關內涵
1.1 人文素質含義
人文素質是由知識、觀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和外在風貌,體現在文化素養、審美情趣、理想追求、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強調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綜合,即人文素質強調的是通過獲取人文知識并使之內化為人文精神的結果。
1.2 人文素質教育的定義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等個性特征,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其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它是維系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1.3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教育的概念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二屆大會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概念及所包括的范圍做了詳細的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就是運用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授和環境熏陶,使人類優秀的人文成果及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人生態度、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內化為大學生的品格、氣質修養、處世哲學,使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
2 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圖1更為形象地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及渠道,非遺蘊含的豐富人文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含量,為大學生人文素質夯實基礎,同時學生通過參與非遺活動可以強化其人文精神,為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提供內在動力,而良好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有利于非遺的保護和發揚[1]。
3 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構建
人文素質內涵強調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綜合,即人文素質強調的是通過獲取人文知識并使之內化為人文精神的結果。因此人文素質的構建要通過以下方面來構建。
3.1 協調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就是克服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存在的重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輕人文素質培養的傾向。首先,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樹立長遠教育的思想,要確立人文學科教育在大學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在課程設置、經費投入、資源配置、師資培訓上保證人文學科教學需要,重視人文學科發展,只有人文學科發展起來,才可能使整個高等教育得到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保證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均衡、協調發展,以實現從單一的專業教育向綜合教育轉變[2]。
3.2 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課程
課程確立了以人文知識傳播為基礎,向社會實踐延伸的課程建設思路,教學內容突出原始性與活力性。
3.2.1 基礎課程以普及知識、注重思想性教育為主要立足點
要想讓大學生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增加人文知識,首先必須讓學生了解該類文化遺產概況,要讓他們由衷地欽佩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與神奇,并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文化遺產可以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人文知識。由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課程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課程設計要通俗化、生動化。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隱形課程資源,充分拓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因此,課程內容要避免過多理論性的說教,而是要選擇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的素材,并盡可能以視頻、圖片、實物展示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學生陶醉在精湛的技藝和古老的傳說中,暢游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海洋中,使學生深深地迷戀上傳統文化。
2)課程設計要突出精神內核,堅持情感和意志教育相融合。現存的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與傳統道德觀念有關,特別是以孔子“仁愛”思想為主,弘揚“孝梯”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隨處可見。如戲劇中的“岳母刺字”、“秉燭夜讀”;木版年畫中的“二十四孝圖”、“孟母三遷”、“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它們或提倡精忠報國思想,或勸人行孝、與人為善,或勸人從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騖遠,感情真摯、質樸,具備實用和傳承的特征[3]。通過課程,使學生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部作品或一種技藝,而且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特質,這些是創作者用心塑造的表現中華傳統思想和道德取向的文化載體。因此,以課程介紹單個文化遺產的內涵為契機,向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并引起文化共鳴。
3)課程設計要聯系實際,鼓勵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歷史、經濟、文化、教育、審美等價值,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靜態性與快速發展的動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其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提升其文化影響力和生存力,是課程的目標之一。所以課程內容要鼓勵大學生不僅要增強歷史使命感,勇敢承擔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重任,更要鼓勵學生進行文化創新,賦予文化遺產新的時代意義,使中華文化永葆生機和活力。
3.2.2 提高教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力
教師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者、引導者,因此教師的人文素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了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人文素質教育載體的要求,高校應探索形成雙師型的教師團隊模式:“教師 =傳承人”、“教師 +傳承人”。“教師 =傳承人”模式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聘為傳習課程專業師資,該模式中的教師含義更為寬泛,積極借用校外資源是其最大特點,而“教師 +傳承人”模式是通過民間藝人與高校教師共同參與、同臺授課的方式,組建了 “高校教師 + 傳承人”的教學團隊,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專業化教師隊伍。
3.3 人文知識內化為相對穩定的人文精神
3.3.1 實踐課程以培育學生學習興趣
人文知識必須通過一定的教育和實踐活動“內化”為學生穩定的素質和自覺的行動后,才會成為受教育者的素質,因此加強實踐課程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實踐課程”,即學生人文知識的內化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和拜師習藝的方式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強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實踐課程”,包括以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對象,實現技能培養和社會實踐與學生日常生活合而為一,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也增進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熱愛,進而增進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中有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及游戲、傳統體育與競技等17項。實踐課程根據學校的自身情況選擇性的開設實踐性的課程。通常實踐性課程以音樂、舞蹈、武術及繪畫等為主線。在實踐課程開設方面,湖南吉首大學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開設了陀螺、千秋、搶花炮、高腳馬等民族傳統項目的教學、研究和推廣,但由于受技術主義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田徑、球類、體操等專項技術的傳授,而忽視其發展歷史的研究;在缺乏素質教育意識的年代,學校對學生的考核也主要從專項技術方面評價,當市場開放后,學校大力加強實用主義課程的教學,導致學生知識素質被社會主流品味同化。技術主義和實用主義影響了學校的課程設置,因此實踐課程缺失也是必然,師生缺乏人文教育的學習和了解,制約了人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質。
3.3.2 讓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
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的過程,也是學生自覺傳承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因此充分培育學生的文化自覺性顯得尤為重要。為充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高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成立學生文化社團,如書法與繪畫協會、手工藝協會、民俗社團等,把熱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學吸引到社團中來,通過策劃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讓其親自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
2)增強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學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搭建一系列平臺,組織或鼓勵學生親自去改編或演唱民間歌謠、表演民間曲藝、制作民間工藝等,從而讓文化遺產在校園遍地開花。
3)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調研活動,讓學生采集自己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并以影像、圖片、實踐報告等形式的材料進行展示。以此途徑“讓大學生親近民間生活,接觸民俗傳承人,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學的精彩魅力,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培養鍛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引導學生走向社會,以自己的行動喚醒大眾尊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行為。大學生在自覺傳承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還應以自己的行動如向公眾宣講、表演、制作圖片展等形式,影響和感化身邊的人投入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洪流中。
參考文獻:
[1] 劉靜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關系研究[J].科技廣場,2012(10).
[2] 周春燕,程康.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及人文精神的構建[J].江蘇高教,2000(6).
[3] 許建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談大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J].經營管理者,2010(08).
P鍵詞:富有機硒菌;菌種鑒定;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
中圖分類號:Q939.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24-6389-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18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必須通過飲食獲取,硒廣泛分布于機體的各組織器官、體液中,在腎中濃度最高。硒在人體內總量為14~20 mg,具有抗氧化作用(抗輻射、抗炎、抗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抗病毒)、抗癌、維持甲狀腺正常功能、促進生殖作用、拮抗重金屬、抗糖尿病、抗高血壓、保護肝臟、參與蛋白質和酶及輔酶的合成等功效,可預防克山病、大骨節病、心血管病、癌癥、糖尿病等40多種疾病[1-5],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
由于硒不能在人體長期儲存,面對人體內硒的不斷流失和攝入不足,機體必須不斷從飲食中獲得足量的硒,才能維持硒在身體內的平衡。硒濃度的平衡對許多器官、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保護和促進作用。目前許多對疾病的化學干預試驗已證明硒蛋白在一些重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6]。
全世界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屬于缺硒地區。中國存在一條從東北三省斜穿至云貴高原的低硒帶,導致占國土面積72%的地區屬低硒地區,其中缺硒區占43%,嚴重缺硒地區占29%,糧食等天然食物硒含量較低,通過使用這些食物不能滿足人體對硒的需求[7]。中國近2/3的人缺硒或處于缺硒邊緣[8]。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硒的日攝入量不能低于60 μg,正常成人日攝入硒的安全和合適范圍為60~250 μg,且膳食硒日最高安全攝入量為400 μg[9-11]。
自然界中存在的硒元素分為無機硒和有機硒兩種。無機硒一般指亞硒酸鈉和硒酸鈉等;有機硒是通過生物轉化使硒與生物體內有機物質結合而成,一般以硒蛋白、硒氨基酸、硒多糖、硒核酸[12-14]等形式存在。二者都可以被動物吸收利用,但與無機硒相比,有機硒具有使用較安全、吸收利用率高、營養價值高等優點。微生物富硒發酵是利用生物資源對硒開發的一項重要課題,具有廣闊的前景。硒多糖、硒蛋白、硒核酸都是易于被動植物吸收的優良補硒劑,具有良好的藥理及保健作用。
目前有機硒的獲得包括微生物轉化法、植物轉化法和動物轉化法等[15],微生物轉化法中較多的是利用酵母[16]和乳酸菌[17]。在富硒區,僅僅依靠土壤中的硒很難使農產品的硒含量達到標準,必須依靠外源補硒,即通過生物轉化來獲得有機硒含量較高的農產品,但目前生產上多用亞硒酸鈉根外噴施來獲得富硒農產品,硒的利用率不高,且轉化為有機硒的效率不高,使富硒農產品中有機硒的含量很低。因此,本研究致力于通過微生物提高有機硒轉化率,進而為提高農產品中有機硒含量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儀器與設備 智能發酵罐(鎮江東方生物工程設備技術公司)、超凈工作臺(蘇州隆意達凈化科技有限公司)、恒溫搖床(武漢科學儀器廠)、試管、培養皿、接種環、酒精燈、250和500 mL三角瓶、光學顯微鏡。
1.1.2 菌種 分離得到具有高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能力的Ⅲ號菌種。
1.1.3 培養基 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牛肉膏5 g、蛋白胨10 g、瓊脂15~20 g、NaCl 5 g、去離子水1 000 mL,pH 7.2~7.4;明膠培養基:NaCl 5 g、蛋白胨10 g、牛肉膏3 g、明膠120 g,加去離子水至1 000 mL,調節pH 7.2~7.4;糖代謝檢測培養基:(NH4)2HPO4 1.0 g、KCl 0.2 g、MgSO4?7H2O 0.2 g、酵母膏0.2 g、瓊脂15 g、溴甲酚紫0.008 g、葡萄糖5 g(可用核糖、果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醇代替),加去離子水1 000 mL。
1.2 方法
1.2.1 菌種的分離篩選 采樣與樣品處理:采集湖北恩施市白楊坪的富硒煙草廢棄物,稱取1 g樣品置于盛有99 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充分振蕩。
分離:采用梯度稀釋分離法稀釋10-2~10-8倍,從10-6~10-8稀釋液中各取0.1 mL均勻涂抹于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平板上,每個濃度設3個重復,30 ℃恒溫培養24 h后進行觀察,挑取不同形態的單一菌落,轉接至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平板培養基繼續培養,挑取分離到的菌落形態不同的5個菌株,并編號為Ⅰ、Ⅱ、Ⅲ、Ⅳ、Ⅴ,進一步純化。
篩選:將進一步純化得到的5個菌株進行耐硒性檢測,在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中加入Na2SeO3(以Se計,下同)300~700 mg/L進行培養,其中Ⅲ號菌株長勢良好。
純化:將Ⅲ號菌株采用平板劃線法分離純化,涂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平板檢驗直至不出現雜菌為止。
1.2.2 菌種的擴大培養 在無菌環境中,挑取兩環Ⅲ號菌株的純化菌種于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中擴大培養,30 ℃ 150 r/min培養6~9 h。
1.2.3 發酵培養 于10 L不銹鋼自控發酵罐中進行,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裝料體積為發酵罐容積的70%,0.12 MPa滅菌25 min,待培養基溫度下降至35 ℃,接入10% Ⅲ號菌株擴大培養的種子液中,并加入Na2SeO3 300~700 mg/L。
培養條件:設定罐壓0.04~0.05 MPa,罐溫(30±5) ℃,pH 6.0,溶氧60%~100%,攪拌速度190 r/min,發酵18~24 min得發酵培養液6.5 L。
1.2.4 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效果研究 將發酵液樣品送至湖北航天化學技術研究所分析檢測中心依據GB/T 5009.93-2003、GB/T 5009.11-2003進行硒、總砷和無機砷的測定,依據GB/T23942-2009化學試劑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通則,采用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檢測分析發酵液有機硒含量,參照杭州市農業標準規范DB3301消解無機硒的方法處理樣品,測定無機硒。總硒和無機硒的差值為有機硒含量,若未檢出無機硒,則總硒即為有機硒。
1.2.5 Ⅲ號菌株的初步鑒定 以《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為指導,參考《一般細菌常用鑒定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四部9204微生物鑒定指導原則,對微生物的生理生化性質進行分析,判定出該微生物的種屬關系。
1)細胞形態學觀察:取純化的試管斜面,用10 mL無菌水沖洗斜面,獲得菌種懸液。吸取稀釋后的菌液,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觀察細胞形態。
2)菌落觀察:取純化的試管斜面,用10 mL無菌水沖洗斜面,獲得菌種懸液。用濃度梯度稀釋法,將菌懸液稀釋后涂布到平板培養基上,30 ℃培養24 h形成單菌落,對菌落進行觀察。
3)硝酸鹽還原性檢測:將分離純化的Ⅲ號菌株接種于硝酸鹽培養基中,30 ℃培養1~4 d。將甲(氨基苯磺酸0.8 g,5 mol/L醋酸100 mL)、乙(α-萘胺0.5 g,5 mol/L醋酸100 mL)等量混合液(用時混合)0.1 mL加于試管內,以一支未接種細菌的培養基作為對照。出現紅色反應則為陽性,否則為陰性;若對照管為陰性,試驗管為陽性,則檢測結果陽性;若對照管和試驗管均為陽性,則檢測結果假陽性。
4)運動性檢查:用解剖針穿刺接種分離純化得到的微生物于葡萄糖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內。30 ℃,恒溫培養48 h,將培養后的培養皿對透射光目測。微生物只生長在穿刺線上,邊緣十分清晰,則表示該菌種無運動性;若生長物不僅生長在穿刺線上且向四周呈云霧狀擴散,或穿刺線上生長物很少,從穿刺線表面向下滲入有生長物,則表示該菌種有運動性。
5)接觸酶檢測:用解剖針挑取培養好的單菌落,涂抹于滴有一滴3%過氧化氫的載玻片上,如果氣泡產生則為陽性,若沒有氣泡產生則為陰性。
6)明膠液化檢測:挑取生長良好、大小適中的菌落針刺接種于明膠培養基,另取兩支空白培養基試管斜面,用無菌解剖針穿刺。22 ℃培養箱中培養,每隔1 d觀察試管斜面菌落生長狀況和明膠液化程度。若有明顯菌落生長且培養基無明顯凹陷或液化,則為陰性;若無菌落生長,明膠凝塊部分或全部變為可流動的液體,則為假陽性;若有菌落生長,且明膠有明顯液化或凹陷,則為陽性。
7)糖代謝檢測和產酸檢測:將分離純化的試管菌種分別接種到加有不同糖類的糖代謝培養基中,觀察微生物生長狀況和指示劑顏色反應。若微生物正常生長且指示劑變色,則可以判定該微生物顆粒利用此種糖類,且該微生物產酸。
8)Ⅲ號菌種的16S rRNA序列同源性及系統進化樹分析:將Ⅲ號純化試管菌種送往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CCTCC)測序,并將核酸序列檢測結果通過NCBI進行BLAST-nucleotide分析,并進行16S rRNA序列同源性比對,選取與其同源性較高的基因序列,構建系統發育樹,確定其種屬關系。
1.2.6 水稻中有機硒含量的測定 將富硒發酵液梯度稀釋后對水稻根外噴施,對水稻植株及大米中硒含量進行檢測,分析水稻植株對硒的利用率及大米中的有機硒含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菌株SE201412形態學特征
通過觀察,革蘭氏染色為紫色,即陽性菌,菌株形態特征為桿狀,芽孢直徑小于1 μm,且菌體不膨大,鞭毛側生,符合芽孢桿菌形態特征(圖1)。通過菌株平板菌落形態觀察,該菌落表面粗糙不透明,污白色(圖2)。
2.2 生理生化特征
Ⅲ號菌生理生化特征的檢測項目及結果如表1所示,具體分析如下。
2.2.1 硝酸鹽還原性檢測 在試驗管中加入混合液3 min后顏色開始變化,8 min后紅色變化明顯為陽性,對照管顏色始K無變化,為陰性,故檢測結果為陽性。即該菌種可以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表明該微生物具有硝酸鹽代謝途徑,符合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生化特點。
2.2.2 運動性檢查 培養48 h后對培養皿進行透射光目測。發現微生物不僅生長在穿刺線上,穿刺線邊緣不清晰,穿刺線四周也有明顯菌落生長。部分穿刺線周圍出現霧狀菌落,有沿著穿刺線表面向下生長的狀況。表明該菌種有運動性,符合枯草芽孢桿菌特性。
2.2.3 接觸酶檢測 用解剖針挑取培養24 h的單菌落,涂抹于滴有一滴3%過氧化氫的載玻片上,有少許氣泡產生,接觸酶檢測呈陽性。
2.2.4 明膠液化檢測 該菌株在22 ℃培養箱中培養,第二天開始出現明顯菌落。第三天菌落處出現培養基凹陷。培養觀察7 d后,培養基液化達到1 cm,明膠液化呈陽性。表明該微生物具有蛋白酶活性,具有枯草芽孢桿菌明膠液化代謝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