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城市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恒大地產集團長春有限公司吉林長春130000)
【摘要】城市生態問題已經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人們希望通過園林的生態消息改變嚴峻的城市環境。因此,城市生態園林由此而生。生態園林是以人為本,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以資源都董偉命脈的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以及社會和諧的人類居住形式。濕地是自然界中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分布比較廣泛,形成了生態園林中別具一格的景觀。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生態園林構建的意義,其次對濕地的意義和作用作出簡要分析,最后分析探討了濕地對于城市生態園林的意義。
關鍵詞 濕地;生態園林;生存環境;多樣性
建立一個城市生態園林,倡導綠色文明,保護和營造區域性植被群種,做好清潔節能的友好型生產。保護環境、防止污染、提升工業生產效率、降低廢料垃圾、降低亂排亂放的不良現象,保護地域文化特色,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濕地是地球上水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別具一格的生態系統,濕地與生態園林建設密不可分。濕地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和富有視覺觀賞性的特點。
1. 城市生態園林的構建意義
生態園林城市(EcologicalGardenCity)是具有宜人的生態環境和美好的城市景觀,是人們在目前生態環境惡劣、城市景觀特色不突出的狀況下,渴望實現的一個理想城市建構模式。
1.1建設生態園林可以改善城市的生存環境。
人類的發展和生存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園林是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可以發揮生態功能。據資料測算,每公頃樹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噸,產生氧氣12噸,可吸收二氧化硫300千克,滯塵量可達0.9噸,蒸騰水份4500~7500噸。成片樹林在調節氣溫方面,夏季比空曠地低3~4度,冬季高2~4度,降低噪音26~43分貝,空氣中的含菌量減少29%~65%。城市環境的改善給了人們更加舒適的生活空間。
1.2建設生態園林可以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發展經濟必須從改善環境入手,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生態經濟這一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勢日益明顯。它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良性循環為核心,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為重點,推廣應用環境無害化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機統一起來。可以說,城市經濟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城市實力的競爭離不開發展環境的競爭,特別是生態環境的競爭。
1.3建設生態園林可以推動城市文明的建設。
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城市,也就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文明城市。生態園林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生態文明是城市文明中較為先進的一種。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熱、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展示了時代的文明精神風貌和時代特征。它對于推動社會進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巨大的社會功能。
2. 獨特的生態系統——濕地
2.1濕地的概念。
濕地在地球上分布廣泛,種類多且相互間差異明顯。目前,根據《國際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的靜止或流動、炭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位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
2.2濕地的基本特征。
(1)濕地含水量豐富,地表水多,是濕地形成、發展、演替消亡與再生的關鍵,是濕地生態循環的依托與根本,無水不成濕地。(2)土壤含水量高,形成土壤潛育化現象,并出現明顯的潛育層。(3)特殊的土壤面貌與多水性質使植物類型獨特,多為濕生植物、沼生植物或喜濕的鹽生植物。
2.3濕地的作用。
(1)提供水源,補充地下水。濕地可以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濕地還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2)蓄洪防旱、調節流量。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在天氣干旱的時候,又可以將豐沛的儲水放出補給。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3)護堤防風、保護物種。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被可以抵大雨和風暴的沖擊力,降低暴雨對園林的影響,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濕地也是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是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徒、越冬的場所,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物種。
(4)凈化雜質,保持小氣候。濕地具有凈化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藥、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于毒物和雜質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濕地植物像蘆葦、水湖蓮也具有吸收有害物質的功能。減少酸雨,霧霾,熱島現象,可調節和保持當地小氣候。
3. 濕地對于城市生態園林的意義
城市綠化建設是打造生態城市的基礎性工作,合理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劃定綠化用地范圍,科學布局城市綠化結構,重視提高城市中心區域綠化率,合理規劃城市綠化點、線、帶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城市規劃,同時加強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規劃建設。
3.1提高居住環境的舒適性。
水域滋養人類文明,是城市產生的搖籃。近年來,在建設城市生態園林的過程中,濕地的潛力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可為周邊居民提供飲用水,具有夏季降溫冬季保溫的作用。而且加以好好規劃之后,也是極具觀賞性的休閑游玩之地。能夠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形成“城在山麓、城在水上、城在綠中”的獨特城市綠地空間結構和優良城市生態環境。
3.2增強城市生態園林的景觀多樣性。
濕地作為一種生態系統和景觀類型,可以為人們帶來有形的物質上的貢獻,更能帶來無形的精神財富。水陸鑲嵌的格局是傳統園林中十分常見地形式,幾乎是“無園不水”,由此可見,水可以算是園林的靈魂。而現今,處處是鋼筋水泥,湖泊河流逐漸遠離著人們的視野。因此,濕地對于城市生態園林來說是十分寶貴的可塑資源,在設計中可利用原有水體、植物、地形構成景觀因素,形成悅目宜人的自然風光,為人們提供旅游和娛樂休憩場所,滿足人們的親水心理。
3.3改善城市生態。
濕地的生態修復功能,可以控制水土壤侵蝕,還能還能防風護堤,可以提供一些水資源,還能對污染物進行降解,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助力,濕地在城市熱島效應嚴重的今天還能消除熱島效應和對噪聲進行處理對光污染和凈化空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當下建立的濕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可以讓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更加貼近自然。
3.4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
濕地是眾多珍稀動物和瀕臨滅絕的物種的棲息繁衍地,它的水生生態系統十分完整,構成了穩定的動物群體,達成一種動態平衡。據統計,美國濕地占國土面積的5%,但卻維系著高達43%的瀕危物種,而且有80%的鳥類依賴于濕地而居。在我國,濕地面積僅占國土的2.6%,但有將近50%的鳥類是以濕地作為棲息場所。由此可見,濕地對于生物保護、對于建設城市生態園林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4. 結語
濕地作為當前城市生態園林中高度重視的因素,其規劃和利用會一步步納入規范全面的常規之中。改善城市濕地這一景觀類型對于城市生態建設創建生態園林城市意義重大,不僅是滿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也是落實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措施。帶動生態文明的興起,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浩,趙永艷.城市生態園林規劃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05:85~88.
[2]張強.我國城市生態園林建設芻議[J].生態經濟,1997,03:50~53.
[3]秦趣,楊琴,代穩.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脆弱性研究[J].節水灌溉,2014,08:56~59.
關鍵詞:生態城市;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09)30-0096-01
一、生態城市的含義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中,首次提出生態城市這一嶄新的城市概念和發展模式。在此之后,在國際“城市生態”組織的推動下,生態城市理論得到很大發展,生態城市建設也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
生態城市的科學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生態城市的“生態”,不是純自然的生態,而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共生的城市生態系統; 生態城市在空間上不再是“城市市”, 而是“區域市”,是一種城鄉空間的融合;城市生態安全和衛生可靠、優質; 城市產業實現生態化和高效益; 城市交通、信息傳遞、物資供應等運轉系統和管理系統快捷、高效; 創造現代城市風貌, 完善區域生態支持系統;發展高水準生態文化和高度的社會文明。
二、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主要問題
(一)生態城市規劃和目標的制定與各自的城市特色不符合
不同城市的生態特征存在不同的差異,因此,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要符合各個城市的建設實際,不能違背實際情況。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一些城市沒有根據自身的生態特征制定相應的建設規劃和目標, 而是盲目照搬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違背自己城市的生態規律。這樣的做法使城市環境遭到破壞,與生態城市建設的構想相違背。
(二)生態城市規劃目標的實現缺少有力的支撐
國際經驗表明,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需要有明確而具體的項目支撐,同時還必須有保障項目實施的相關政策的支持。但是我國生態城市的建設缺乏有力的項目支撐,政策的支持力度也不大。
(三)科技創新沒有很好地與生態城市建設相結合
我國要建設生態城市,就必須意識到科技創新對于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沒有完善齊備的科技創新體系作為有力的保障,生態城市建設的步伐就會受到影響。
(四)公眾的參與意識不強
科學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關鍵所在。
(五)配套的法規政策建設體系急需完善
目前對生態城市建設具有促進和保障作用的法規政策體系還急需完善。
三、加快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積極發揮政府的有效作用
生態城市建設有很強的公益性,因此,我國更要注重發揮政府的作用。一是政府應制定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與目標,充分發揮政府的社會監督管理的職能;二是制定相關法規,使生態城市建設有法律依據作為保障,保障總體規劃和目標的全面實現;三是制定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尤其要根據城市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發展戰略。
(二)加強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
我國應特別重視科技創新對生態城市建設的推動作用。一是要加強生態城市建設中各類技術的基礎性研究,并盡快拿出生態城市建設技術開發的專項資金,以支持生態城市建設項目的研究;二是逐步建立生態城市技術體系,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態城市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三積極加強與各個高校的合作,把高校優秀的科研成果推入實踐領域。
(三)構建生態城市合理高效的交通體系
由于我國不同城市的交通運輸狀況不同,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將改善城市交通體系與土地綜合開發利用相結合進行規劃,提高城市交通運輸效率和土地開發利用率;二是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應為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創造條件,大力提倡人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四)積極提高公眾的參與意識
一是要通過各種方式發揮社區服務組織的作用,使生態建設的有關法規和政策通過該組織得到深入的貫徹和落實,積極引導廣大公眾參與生態城市建設;二是支持現有環保團體的發展,現在我國的環保團體在資金配備和人員組織上都有待健全,應該從政策上對環保團體進行支持和幫助。
關鍵詞:生態;宜居;山地;小系統
Abstract: The eco-city is people-centered, it was a multi-level, multi-level artificial ecosystem composed of three major systems of the na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ts main objectives pursued by the city of human and nature coexist in harmon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 city walk the road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a clear goal for urban development----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ty.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is a sign of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is also the dir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logy; livable; mountain; system
中圖分類號: TU984.11+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2-
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強大的輻射力和示范效應,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城市過度地消耗資源,釀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會直接或間接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探索生態宜居城市,以此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載體,使人口、資源 、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對現代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山區是復雜和相互依存的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生態系統,對維護全球生態系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環境變化的加劇,山區和山地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張家口市地處京、冀、晉、蒙四省市區交界處,距北京僅2個小時車程,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作為北方的老工業基地,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氣候涼爽、人文景觀多、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旅游資源豐富。市區東西北三面環山,清水河橫貫南北,融山、水、城、林為一體,交通便利、空氣清新、環境幽靜,具有建設宜居城市得天獨厚的條件。
張家口屬于山地城市,它的地形地貌使城市的景觀豐富,要進行張家口的生態建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密度性
根據生態優先性,來規劃城市建筑的密度,容積率,和綠化率,給人一種舒適的環境,無論是分散的還是集中的都要有利于保護生態健康。
開放空間
城市的開放空間通過保留自然的水渠,自然地形,以及與區域開放空間的聯系,來提高場地的自然生態特征。
土地利用
土壤是自然環境中介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間的一個復雜的獨立的開放型物質系統,就有獨特的組分,結構和功能,使環境中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的重要環節,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提供居住環境。特別在城市環境中,土地資源的浪費嚴重,這就要我們處理好土地和建筑之間的土地關系,在不浪費土地資源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建筑和空間,給人與自然的接觸。
環境污染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社會逐漸進步,工業逐漸發展,在增加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同時,環境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壞,張家口由于風力的作用,一些環境的污染可以同自身的作用減少。張家口,地處軍事要塞,部隊駐扎密集,軍事航空演習頻繁,因此在張家口主要的環境污染是噪音的污染,減少此污染的有效辦法就是多綠化,并把居住區等需要安靜的功能分區遠離軍事演習地,確保城市居民的生活不受到打擾。
美學效應
要建設現代的生態城市,還要重視車功能是的美學環境。由于山勢,張家口整體呈帶狀分布,狹長,人口密度不大,若能將建筑和山地的走勢很好的結合,也可以形成獨特的山地景觀。此外,在構筑包括房屋,道路,游憩設施在內的各種人工環境,應形成形形的,但又統一,且有張市自己的特色。
除了自然的生態系統,若想把城市建設成生態宜居的居住場所,還要考慮城市獨特的生態系統,除自然外,城市的生態系統還包括人工的生態系統,這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有別于其他生態系統的地方。
根據生態系統及理論,生態系統可以分為許多不同的尺度,我們就可以將城市建筑看作由一些子系統(如建筑系統,小片綠地系統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同時建筑也是更大系統(如整個城市,區域)中子系統。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城市生態結案設的同時,要考慮建筑的生態影響,畢竟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張家口城市中,要加大城市開放空間的建設,不只是數量,等大的要求在于質量。例如,進行文化廣場的擴建,和在有文化保留需要的場所新建廣場等開放空間,這不僅可以保留城市的歷史文化,增強居民的精神文化修養,還可以通過這些開放空間,是人與自然達到一種對話關系,同時增加的廣場綠地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城市建筑設計也要借鑒生態系統的思想,這是因為生態系統既是生態學的研究核心,也是研究環境科學的基礎。建筑的設計要結合張家口的環境特點,在美化的同時,充分做到節能,根據張家口的地理特點,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自然環保的能源,為人們服務。例如,壩上的風力發電場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這樣,既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又可以避免環境的污染。
總的來說,建立城市建筑“開放系統”概念要求設計要有兩方面的認識,首先建筑是出于生物圈生態系統中的一個能量與物質流動的子系統,需要建立與城市生態系統環境之間的整體和諧關系,有利于人工建成環境的生態整合,最大限度地保護城市有限的資源,減少不良輸出對環境的影響,其次建筑自身,作為一個開放協同,需要能量和資源的高效利用,限制不利于使用者的環境因素,形成良性循環的小環境。
城市是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的產物,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然而,世界上的城市先后出現了包括環境污染在內的“城市綜合癥”,甚至出現了環境公害,諸如: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緊張,能源短缺,供水不足,環境惡化,污染嚴重。
由于張家口,地處較為偏遠,經濟并不是很發達,張家口的風沙較大,對人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影響,雖然處于山地之中,由于風沙的原因,山上的植被并不理想,城市中綠化也不是很合理,缺少植被的覆蓋,這些都多人們的生活,居住和出行都帶來了一些不便,若想解決這些問題,找重視成是的綠化,培植一些適應張家口地區環境特點的植物,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城市環境的壓力,給居民的居住帶來適宜的保障。相對的來說,張家口城市的環境問題并不會像一些大城市那樣嚴重,但如果想將張家口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的現在化城市,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定要重視環境的保護,不要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心理,要把環境條件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加強環境的保護。
結語:
中國自古就有崇尚自然的哲學理念,提倡“天人合一”,在城市的選址和規劃布局中,十分強調風水理念,講究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結合,使山、水、城有機結合,體現的是一種樸素、健康的生態思想。山地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態學研究,力求將中國傳統的哲學理念與現代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相結合起來,建構城市拓張與自然演進的動態平衡機制,創造山地高密集立體文化特點的空間結構模式,實現城市的持續協調發展。山地宜居城市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是城市活動的主體,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需求和根本利益作為建設宜居城市的第一要務于為人創造和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條件;著眼于人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著眼于促進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著眼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筆者深信,未來最精彩的生態城市將會出現在中國山水交融的地區。
參考文獻:
【1】錢學森,山水城市與建筑科學.[M]中國建工業出版社,1999.
【2】黃光宇,山地城市學.[M]中國建工業出版社,2002.
關鍵詞:水土保持;意義;水保措施;生態環境; 效益
中圖分類號:S157 中圖分類號:A
前言
水土是生態環境最基本要素,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推動生態環境建設。我國對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有高度重視,對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作出了戰略部署,只要我們認真把握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搞好當地水土綜合治理建設生態環境的科學規劃,長期奮斗,堅持不懈,截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城市。
一、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是為了解決在城市化過程中,因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而導致的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城市整體功能衰減等一系列問題,主要是指減少城市水土流失,減小城市水土資源的污染,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改善城市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優化生存條件,使城市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
城市是由社會、經濟、環境3個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而構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三者的協調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本質。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又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物質源泉。社會生產歸根結底是從環境中獲取資源,加工為人們所必需的生產生活資料,為人類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態環境是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基礎,城市要獲得持續性發展,必須有良好的環境基礎。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是以保護、改善和美化城市環境為目的的,因而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城市水土保持是針對城市水土流失提出來的,以保護城市水土資源,改善和美化城市環境為目的的,相對于傳統的水土保持有自己的特色。
1.在防治原則上強調以預防為主,預防、監督和智力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
2.在防治目標上不僅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生產建設安全運行,而且強調城市生態環境的綠化和美化,注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在防治措施上,以防止水土流失為根本要求,科學配置水土保持措施,使其符合城市綠化和環境美化的要求。另外,搞好城市水土保持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城市水土保持投入比農村水土保持高許多倍,除了工程本身要求標準高、質量高之外,工程費用構成也很高。
二、城市水土保持措施
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措施可分為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根據解決的對象和內容不同,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措施布設層面不同。
1.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規劃
加強管理和監督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要結合城市發展規劃及現狀,做出城市水土保持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以指導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實施,避免走先破壞后治理恢復。
2.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檢測預報系統
近年來隨著地球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檢測工具和檢測手段得到進一步改善,可以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檢測預報系統,檢測信息管理、觀測技術、更好的完成智力與監督工作。
3.完善排水系統
解決城市缺水問題要按照城市建設排水標準,興建排水管網,是洪水能暢通排至外部河道,排水口匯入外部河道前還需設置沉砂池,減輕泥沙對外部河網的淤積,雨污管網分開,開發區周圍如果是農田,還可與回復原來的農田排水系統。
對于缺水城市,可以通過下水道將大部分降水收集起來再利用,地面降水下滲通過凈化,將純凈水補充地下水。工業與生活污水經處理后再次利用,通過城市生態系統真正實現水循環利用,使生態系統水分基本達到平衡狀態,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水土保持問題。
4.妥善處理、綜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和同體廢物
通過合理規劃和環保宣傳等手段,減少生產建設及市民生活過程中廢棄物和垃圾的排放量;廢棄物的再利用,通過對廢棄物的轉化,以達到“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目的。
5.加大植樹種草工作增加城市綠地面積
對城市棄渣堆積區,貧瘠廢棄地,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為主要目的。栽植適應能力較強、根部發達、易成活的樹種或草種,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對于旅游風景區需要在旅游淡季抓緊對被破壞的植被進行生態修復和裸地補綠,在保護原有植被的基礎上,擴大和恢復植被的覆蓋度,提高景區的森林覆蓋率,減少園地和坡地的水土流失。
6.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城市的水土流失治理除了采用生物措施外,也應采取適當的工程措施,尤其是在一般生物措施難以奏效的區域,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攔渣、護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防風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作措施來控制水土流失,這也是對生物措施的必要補充和完善,更有利于發揮其兩項措施的綜合效益。
三、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設生態型城市
1.科學規劃設計
要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設生態型城市,首先必須科學劃分預防保護區、重點治理區和重點監督區,針對性地作好規劃設計,以便實施治理。對于預防保護區,其規劃目標是建立自然景觀和建筑、園林等人為景觀組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
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建立生態示范園區,建設由綠色產業、現代生態農業、
生態旅游及相應的服務業組成的城市生態經濟系統。重點治理區多在城鄉結合部,規劃時要兼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做到局部與全面、經濟功能與社會生態功能、實用價值與觀賞價值的有機結合。一要做好固體廢棄物的定點堆放和覆蓋治理,應用清潔技術、物質循環技術、生態技術,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二要營造良好的城市水生生態系統,利用水生態系統本生的生態功能含蓄水源;三要提高綠化率,建設綠色通道。把綠色通道建設納入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造林綠化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全面綠化,形成帶、網、片、點相結合,層次多樣、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綠色長廊。在水土保持重點監督區,工作重點是依法嚴格監督管理,落實“三權”,督促開發建設單位實行“三同時”,按水保法律法規規定程序編報審批水土保持方案,在限定的期限內完成控制性水土保持措施,遏制開發建設單位隨意傾倒固體廢棄物的違法行為。
2.加大投資力度
政府要加大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態城市建設的投資力度,努力協調好城建、環保、林業、水保等等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擺在一個基礎而又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推進生態城市的建設。
3.開展基礎研究
開展城市水土流失規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積極探討生態城市建設思路,正確認識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在城市水土保持治理中還要研究城市水環境容量、蓄水洼地的條件和布局、河流景觀或人造水面、污水的處理回用方式、水體聯接及流動、水生動植物與觀賞設施等。
4.城市雨水資源化
充分利用集流、下滲、貯存等雨水資源化工程,貯留城市降水,減少地面徑流,以緩解城市水危機,同時結合城市的生態建設補充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實現城市水資源平衡。通過城市雨水資源化,使市區降水直接或間接得以利用。一方面是直接利用,澆灌綠地、沖廁和洗車等;另一方面是間接利用,使之轉化為地下水,通過以土壤為基礎的凈化,可達到生活用水標準。
5.加強植被建設
要從耗水量小、城市景觀生態學、防風固沙三個角度進行植被建設設計,使植被建設能很好的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基于城市特點,全面整合林地、林網、散生木等多種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數量;恢復城市水體,改善水質,使森林與各種級別的河流、溝渠、塘壩、水庫等連為一體;建立以核心林地為森林生態基地,以貫通性主干森林廊道為生態連接,以各種林帶、林網為生態脈絡,實現在整體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體化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四、水土保持的效益與評價
水土保持是一項面廣量大、復雜的系統工作,要全面測試分析評估其效益,確實不易。一般將水保效益分為經濟、社會、生態三部分,對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還增加一項爛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質條件下的單項效益,以便為水保評價提供依據;從土壤流失至進入干流之間各河段的水沙變化及其對周邊的經濟、社會、生態和人文的影響,以便了解輸移過程,可能產生的負效益或不利影響,如對大小水庫、坑塘、澇池的運用壽命,對河岸的沖刷破壞,對農作物沙壓減產等。效益計算:采用有無措施或增減措施后在時空方面的對比。為實現科學管理和國家決策要求,必須客觀地、定量地認識和評價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單項問題,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況與動態變化、水土保持的成效與進展,水土保持的潛力與展望。總效益是各項效益的融合,研究分類效益及其間的相互關系應是主要內容。生態環境既是總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與不同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社會經濟效益,具有現實意義。經濟既是各類措施的物質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發展和構建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
五、結束語
建設生態城市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是新世紀人類對自身居住環境的要求,城市水土流失具有爆發性、危害嚴重性、經濟損失巨大性等特征,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著嚴重的危害。因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見效一片”,使水土保持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生態建設創造更好的投資效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低碳;生態; 城市;規劃;革新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化進程正在以一個非常驚人的速度前進。目前的低碳規劃和革新,雖然產生了些許的積極影響,但是并沒有對大環境做出什么改變,我們依然生活在霧霾的天氣之下,并且河流的污染也依然嚴重。以后的工作要從根本上實現低碳時代,并且建立正確的生態導向。隨著國家各項工作的緊密進行,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革新,必須要從根本上獲得較大的進步,除了不能拖其他工作的后腿之外,還需要對生態建設工作,做出全方位的幫助。本文在此主要對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革新進行一定的闡述。
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革新原因
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進程當中,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擁有15萬億㎡的建筑規模,幾乎占世界建筑規模的一般。雖然這種快速發展的節奏為我國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生態環境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本文認為,我們應該牢牢抓住快速城市化機遇期,探尋一種“生態共生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和路徑。相對來說,通過一系列的環境改革方案,我國的很多受污染的環境都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并且原有的一些管控機制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客觀的角度來說,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革新原因在于,第一,我國是目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低碳時代不僅僅是國內的要求,同時還是世界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在配合世界發展的同時,針對我國的生態導向城市進行有效革新,徹底杜絕一些環境污染的現象和工作;第二,我國的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一味的進行前進,勢必導致后續工作跟不上進度,并且原來的建設成果也會受到影響。此時的工作重點應該在于建設低碳環保的工作上,不僅要將城市當中的一些污染問題解決,對農村和一些偏遠地區也要進行深入研究,從整體的意義上實現低碳時代;第三,面對資源日漸枯竭的今天,很多的地區仍然在使用炭火、煤炭等一些高污染的物質,這對當地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些城市是革新工作的重點部分。總而言之,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革新,必須從實際的情況出發,根據各個地區的實際需求以及一些必要性的措施來實現低碳時代帶來的積極影響,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和保障。
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革新內容
我國在以往的發展當中,經歷了幾次較大的變革,在這些變革當中,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錯誤的變革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面對世界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低碳時代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需求,而是成為了一種硬性要求。我們要將每一項工作都細化,將讓低碳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名稱,而是作為日常工作的準則,將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具象化,給人們最直接的感受。
城市規模的生態環境容量
城市規模的擴張不應是無限的,生態環境與資源條件是確定城市規模十分重要的約束條件。根據生態學家馬世駿提出的“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城市生態系統可以分為自然、社會、經濟三個子系統,其中自然生態系統是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的基礎,它以生物與環境的協同共生及環境對城市活動的支持、容納、緩沖及凈化為特征,后者就是生態環境容量概念的核心。在日后的工作當中,首先應該對城市規模的生態環境容量進行全面調研,并且盡最大努力幫助城市加大生態環境的容量,其次再對容量進行合理的劃分,逐步推進低碳時代的實現,讓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真正的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
城市空間形態的生態邊界
隨著各個城市的不斷發展,空間形態和生態邊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面對經濟的誘惑,以及各種物質帶來的享受,大部分的城市都在以縮小空間形態和生態邊界為代價,獲得暫時性的擁有。在日后的相關工作當中,我們必須對城市空間形態的生態邊界進行有效的規定。第一,根據城市的經濟、文化、政治以及生態環境、空間形態的分布劃分為各大領域,制定大方面的革新方案。比方說上海,應該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建筑,并且多增加一些綠化措施;還有我國的長春,雖然號稱是全國綠化面積最廣泛的地區,但是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漫天的高樓大廈和大量穿行的車輛,這種情況和低碳時代是完全相違背的;第二,城市空間形態的生態邊界,必須能夠促進城市的發展,而不是單純的進行某一種界定措施。我們的目的在于,將城市空間形態的生態邊界合理規劃的同時,能夠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工作環境、享受環境,并且對我國的總體發展產生促進作用;第三,城市空間形態的生態邊界必須考慮到各個地區的實際承受能力,不能單方面的進行工作,否則很有可能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組織
實踐證明,城市空間結構的組織與能源資源的利用率有極大的關系,低密度無序蔓延的城市,其交通和建筑的能源資源消耗要遠遠大于高密度緊湊有序的城市。生態學家理查德·瑞吉斯特(2010)指出,生態城市是緊湊、充滿活力、節能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緊湊—就近居住—多樣性”原則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關鍵。本文認為,在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組織工作當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首先,必須堅持公共交通優先導向原則。在客觀方面,要形成“綜合交通走廊”和“交通樞紐、節點”,幫助改善交通擁堵的現象,讓城市的每一條道路都能夠暢通;其次,堅持土地利用疏密有致原則。土地作為城市發展的根本,一定要避免極端化發展。我國一線城市的土地就非常密集,由此所帶來的影響就是房價過高、經濟紊亂,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空間結構組織,而某些地區空有大量的土地,在沒有得到利用的情況下,很多的工作都無法開展。土地利用要從全國的角度出發,將城市發展空間合理組織;第三,堅持居住與就業相鄰近原則。隨著城市的不斷進步,工作機會也在成倍的增加,勞動力的過于密集導致大部分的工人只能尋找一些非常偏遠的地方居住,讓居住地點和就業地點之間的距離縮短,不僅可以更好的實現空間組織,同時對低碳時代導向的城市規劃革新,也有較大的積極意義。第四,生態綠地系統串聯原則。目前的很多城市都將生態綠地零星的分布,不僅沒有取得低碳效果,還占有了大量的土地。以后必須將生態綠地串聯,形成規模效應。
總結:本文對低碳時代生態導向的城市規劃革新進行了一定的討論。綜合我國的整體情況來看,低碳時代已經成為了各個城市發展的主題,在此基礎下的生態導向城市規劃,其前景非常值得肯定。所以,在以后的相關工作當中,無論是從大環境出發,還是從小環境出發,都要將每一個工作的要點做好,實現全面的低碳時代,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大的收益。
參考文獻:
[1]楊培峰.我國城市規劃的生態實效缺失及對策分析——從“統籌人和自然”看城市規劃生態化革新[J].城市規劃,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