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學表彰獎勵管理辦法

      大學表彰獎勵管理辦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表彰獎勵管理辦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學表彰獎勵管理辦法

      大學表彰獎勵管理辦法范文第1篇

      二是建立選拔任用機制。工資由區財政全額供給。制定了區從優秀村干部中考試錄用鄉鎮機關公務員工作的實施方案》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村干部參加公開招錄公務員考試,使村干部"干有所盼"制定了關于公開選拔優秀村干部享受待遇的實施意見》和《區享受年薪待遇優秀村干部選拔考核管理辦法》現有95名村干部享受1.2萬元年薪待遇。全區有14名村干部被錄用為鄉鎮機關公務員。有140名村黨支部書記、10名村委會主任被推選擔任市、區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

      三是建立離任生活補助和養老保險機制。現已向1491位離任村干部發放離任補助283.1萬元。制定了村干部養老保險試行辦法》采取村干部個人承擔300元,使村干部"退有所養"制定下發了關于建立離任村書記(主任)生活補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對累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5年以上的根據累計任職年限確定了每年800元-1500元四個檔次的補助標準。區財政補貼700元的辦法解決了村干部養老保險問題,累計為1372名村干部辦理了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

      四是建立能力提升機制。不斷提升其能力素質。區委與農業大學聯合舉辦了村干部農學大專班,使村干部"業有所成"每年對村干部進行集中培訓。為了減輕村干部負擔,所有學員每人每年1400元的學費由區財政補助600元,區管黨費補助600元,個人只承擔200元,已有168名村干部通過成人高考參加了大專班學習;組織村干部300多人赴地進行實地觀摩學習;組織1000多名村組干部參加了市委黨校的培訓;安排14名省級示范村黨支部書記參加了省委黨校的專題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村黨支部書記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大學表彰獎勵管理辦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大學生 科技創新 激勵機制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職責,高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增加,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激勵措施。雖然每所學校的具體措施略有不同,但本質上大同小異,這些激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有效的作用,但是現有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還并不完善,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的問題分析

      高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的日益重視,以及一些激勵手段與措施的實施,確實對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有一些成效。2005年我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立項資助課題申報總數只有204項,2009年課題申報總數達到608項,增加了近2倍,這與學校及各學院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視與激勵是密切相關的。但是現有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并不完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一)學校層面的問題

      1.學校所采取的激勵措施比較分散,激勵效果不明顯。

      在肯定我校采取的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措施獲得成效的同時,不能忽視這些措施比較分散,不夠深入,激勵效果不明顯問題。

      揚州大學的調查數據顯示,雖然每年參與科技創新各項競賽和基金項目的總數在增加,即便是申報項目數最多的2011年,741項申報課題中參與的大學生總數約2000人,但是參加的人數在我校學生總人數中所占比例增加的幅度依然很小,被立項的只有409項,最后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所支持的這項科技創新活動中參與的人數只有1000多人。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資助課題是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主渠道,這一“主渠道”的參與狀況如此,那么其他各項有關科技創新的競賽參與度就可見一斑了。

      2.忽略了隱性課程在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中的作用。

      杰克遜在專著《課堂生活》中指出,隱性課程是通過隱蔽的、潛在的、滲透的方式對學生的態度、動機、價值觀等產生影響的。以揚州大學為例,學校對隱性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尤其是其在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作用還沒有足夠重視。學校重視的是學生的顯性課程,顯性課程的實施較偏重于教科書,偏重于對知識的“灌輸”,偏重于對學生的“訓練”。

      3.激勵機制與保障機制、評價機制等其他相關機制相互配合效果不佳。

      長久以來,雖然各高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越來越重視,并且通過各種方法和措施調動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但是這些措施和方法沒有形成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顯著激勵作用的科學合理、相互協調配合的長效機制。

      (1)激勵機制的實施需要保障機制提供制度保障及物質保障。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形勢不容樂觀。一方面,激勵機制缺乏制度保障。以我校為例,現在成文的有關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管理制度只有《揚州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管理辦法(試行)》一項,但是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只是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一項措施,其他相關措施及相對應的組織機構、活動內容、保障制度、考核制度、評價制度、獎勵制度等都沒有形成明確的制度體系,這給激勵機制的實施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激勵機制缺乏物質保障。在我校中,許多學院,特別是文科類學院往往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

      (2)高校對大學生的評價機制與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不配套。首先,高校以往的教育教學評估體系基本上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學工作的唯一標準的。其次,高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評價機制過于死板,不利于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以揚州大學為例,《揚州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不符合要求的、超過規定時限的申報課題,或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校基金辦不予受理。但是,科技創新活動是有風險的,不可能每一次創新都能成功。如果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失敗不能容忍,學生就必須自己面對和承擔創新失敗的風險和壓力,這樣不利于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這與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的初衷是相違背的。

      (二)學生層面的問題

      1.學生學業壓力大,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度不夠,創新意識不強。

      據統計,有近86.2%的學生把課余的學習時間都用在復習功課上,只有7.5%的學生閱讀課外書籍,進入實驗室參與科研或者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各種課外科技創新活動。①大學生學業壓力比較大,把主要精力放在課程上,沒有更多時間涉獵各種知識領域,沒有時間嘗試各種鍛煉自身素質的活動,對科技創新不夠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難以提高。

      2.學生科技創新的目標模糊。

      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目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內在目標,一類在外在目標。內在目標是自覺自愿的,發自內心深處的“我要做”,來源于對科技創新的深刻認識。外在目標是被動的、消極的“要我做”。許多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到底為什么要科技創新,有時只是一時興起或者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更有甚者為了追逐名利而參與科技創新活動,這類人開始時可能全力創新,但當自己的科技創新毫無結果時,他們就會猶豫不前;當看到別人創新發明獲得成功、名利雙收時,他們又急于求成。

      二、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有助于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

      (一)完善學校多形式激勵機制

      1.依據激勵理論,完善現有激勵措施,制定科技創新制度,構建完整的激勵體系。

      (1)制定科技創新制度,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優良環境。為了給大學生科技創新提供一個適合的科技創新環境,使其更好地取得成功,學校有責任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寬容和諧的校園環境,制定完善的科技創新制度,營造和保持一種自主與協作、信任與開放并存的科技創新環境。

      (2)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表彰獎勵體系,強化角色和責任意識。依據雙因素理論、成就激勵理論等相關激勵理論,將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相結合,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表彰獎勵制度,將大學生科技創新表彰獎勵體系化、正式化。

      2.重視隱性課程,充分發揮其在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方面的影響力。

      杰克遜在專著《課堂生活》中認為,隱性課程是通過隱蔽的、潛在的、滲透的方式對學生的態度、動機、價值觀等產生影響的。從心理學的理論看,隱性課程這種隱蔽的、潛在的、滲透的方式如果運用得當,就能夠對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在隱性課程中灌輸科技創新的思想,能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對科技創新的向往,這種作用力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所產生的影響效果比物質獎勵所產生的效果更強勁、更持久。那么,如何發揮隱性課程在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方面的影響力呢?

      (1)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并將科技創新精神的弘揚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校園文化作為隱性課程的重要部分,對大學生內在的影響是巨大的。美國著名教育理論家柯爾伯格指出,校園文化作為教育中的隱性課程,比正規課程更加有力。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因此,要形成能有效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制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運用各種手段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起來,建立一種以科技創新為特征的校園文化,在高等學校內部形成鼓勵創新的氛圍和環境,保障高等學校科技創新目標的實現,提高高等學校科技創新的效率。②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視教師在隱性課程中對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影響。教書只是顯性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在隱性課程中,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對于學生良好學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③尤其是教師對事業的責任感和對學生的關愛,對學生的耳濡目染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元素。因此,教師除了傳授知識以外,還要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3.在完善激勵機制的同時,對保障機制、評價機制等相關機制進行相應的更改。

      在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的同時,要看它與其保障機制、評價機制等相關機制的運行情況。這其中除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完善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建設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硬件條件,硬件條件是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物質保證。以我校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做法為例,學院成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實驗室,并給予了經費和師資支持,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創新運行體系,這種做法值得各學院依據自身特色加以借鑒。

      如上圖所示,我校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建立向學生開放的科技創新實驗室,在保證正常教學的同時,向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放,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這一平臺在激勵大學生科技創新上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值得其他學院依據自身的專業特色加以借鑒。

      大學生科技創新評價機制的配套完善能使高校的教育教學評估體系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中發揮導向作用。大學生應該達到對知識和技能的雙重掌握,技能的培養的核心是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應當看到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的存在,對大學生的評價實行評估內容開放化、評估標準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樣化,鼓勵大學生創新發展。通過多種考試考核形式,促使學生開放個性,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構建這樣的評估體系,有利于發揮積極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有助于形成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發展所必需的寬松環境和自由空間。

      (二)建立學生內在激勵機制

      1.設立科技創新學分,提高學生對科技創新的重視。

      近幾年來,國內有些高校在嘗試實施“創新學分”制度,但是我校沒有在這方面進行嘗試。設立科技創新學分,將學生的發明、制作、設計、論文、著作、競賽等創新成果用學分納入考核標準,這是對大學生評價體系的一個補充。

      2.打造科技創新隊伍,營造科技創新氛圍。

      打造優秀的科技創新隊伍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成功的關鍵。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要多出創新性的成果,離不開加強學生科技骨干隊伍的建設,可以將科技類的社團作為學生科技骨干隊伍建設的核心,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參加項目研究,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團隊意識。

      3.注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科技創新活動的層次性。

      在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時,必須考慮和重視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所帶來的影響。大學四年,學生所處的年級不同,掌握的知識深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應該體現層次性,這樣才能營造寬松的適合大學生個性發展的科技創新環境。我校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層次體系方面走在了前面,構建了具有本院特色的金字塔形的學生科技活動梯隊,如(下圖二)。

      我校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依據自身情況,采取了具有本院特色的金字塔型的學生科技活動梯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0年,我校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參與我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的本科生更是達95%以上,獲得立項資助21項。這樣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提供了不同層次的科技創新平臺,也正體現了人本主義理念,以大學生的成長為出發點,使大學生的人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彰顯與發展,激發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熱情。

      注釋:

      ①崔彬、謝偉.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探索與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09,(2).

      ②呂軍,侯俊東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的構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1).

      ③尹磊昌,楊魯寧,朱婷婷,劉中合.論大學生科技創新長效機制建設[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參考文獻:

      [1]王祚橋,周培松,孟三愛.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2):52-54..

      [2]芮明杰.管理學:現代的觀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2-285.

      [3]王平祥,唐鐵軍.著力構建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體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4]崔彬、謝偉.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探索與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09,(2).

      [5]呂軍,侯俊東.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的構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1).

      [6]尹磊昌,楊魯寧,朱婷婷,劉中合.論大學生科技創新長效機制建設[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

      [7]左穎,學分制下高校創新學分初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8).

      [8]李明江,田麗.新時期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大學表彰獎勵管理辦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校 學生管理體制 模式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4-108-02

      高校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是整個學生工作的中心環節。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關系到一個學校的校風優劣的關鍵。同時,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實現社會主義教育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因此,加強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現實與長遠意義。為了維護普通高等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學生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教育部在2005年3月頒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管理規定共六章六十九條,分別對學生的權利與義務、學籍管理、校園秩序與課外活動、獎勵與處分等方面的管理作了規定。《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的實行進一步督促了學校的從嚴管理,為高校健全和完善普通高校的管理制度提供了制度依據。

      一、學生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

      (一)管理的定義

      辭海中對管理的定義是:管理就是有管,有理,結合在一起才能叫管理。組織單元,通過市場經濟選擇,科學、合理、優化配置經濟要素資源,達到組織經營低投入、高產出的目的經營行為。管理在學生管理方面是用最小的人力勞動支出獲得較好的工作效果。

      (二)高校學生管理的工作內容

      1.德育管理。德育管理是高校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組織、協調和控制德育在高校有效實施的過程,是學校按照一定要求,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品德形成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施加系統影響,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其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思想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文明禮貌教育、誠實守信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勞動教育等等。

      2.學習和學籍管理。學習管理是學校按照一定的專業教育標準,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專業教育,使其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格人才的過程,主要體現在學習紀律、學習成績方面。

      學籍管理就是對取得學習資格的學生,從入學注冊,成績考核與記載,升、留(降級),轉系(專業)與轉學,休學、復學、退學、獎勵與處分,畢業與畢業資格審查等方面,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教育自身規律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制定出規章制度,進而實施的管理。

      3.生活和行為管理。大學生的生活管理應該包括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一切生活活動的管理:飲食起居、衛生健康等方面生活的管理。大學生的行為管理是對大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指導、監督、檢查及糾正的管理。

      4.體育與衛生管理。是高校組織、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體育鍛煉標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進行體育教育和鍛煉,從而造就大學生健康的體魄。

      大學生衛生管理包括大學生作息制度衛生、教學衛生、課外活動衛生、體育鍛煉衛生、膳食衛生、宿舍衛生、心理衛生、疾病預防等管理。

      5.活動管理。活動管理是課外活動相適應的管理,包括校內的課外活動管理和校外的活動管理。

      通過規范而有效的管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具有基本的自立能力、自治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學生愉快學習、健康地成長,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校系兩級學生管理體制模式闡述。

      管理體制:是指管理系統的結構和組成方式,即采用怎樣的組織形式以及如何將這些組織形式結合成為一個合理的有機系統,并以怎樣的手段、方法來實現管理的任務和目的。具體地說:管理的體制是規定中央、地方、部門、企業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圍、權限職責、利益及其相互關系的準則,它的核心是管理機構的設置。各管理機構職權的分配以及各機構間的相互協調,它的強弱直接影響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在整個管理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高等學校的學生管理一般采取校系兩級管理體制,即學工處代表學校行使學生管理職權,各院系在學工處的指導下開展學生管理工作,具體的日常管理事項由輔導員負責。管理體制如圖示:

      學工部處―各院系―輔導員―學生

      輔導員在學生管理中是學生最直接的全程的管理者,即使高校按教育部規定比例配輔導員,一個輔導員也要帶幾百名學生。從以上學生管理工作內容可以了解到,所以涉及到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都要負責,許多事物型的工作需要輔導員完成,如果輔導員事必親躬,工作任務非常繁重。要使輔導員從事務型向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的“人生導師”型轉變,需要學工部門從體制、機制方面的優勢創新管理方法,轉變管理方式,從學生管理的最根本的地方考慮解決管理問題。采取最簡便、最有效的管理措施對學生進行管理,把事務性的工作“輸入型、程序化”。即把要求學生做到行為規范第一時間輸入學生大腦,使其按規定完成動作。

      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統攬全局,抓住共性問題,發揮一級管理抓綱領,二級管理抓細目的兩級管理作用。所謂綱領一是明確管理總目標以及必要的分目標;二是建立管理標準;三是考核執行結果。所謂細目是明確職責,把各項工作任務以崗位職責的形式落實到每一個人;以學工管理部門為主導,系(學院)為管理主體,建立定期通報情況和考評的工作機制,以達到管理的目標。以高校學生生活和行為管理為例進行闡述。

      二、高校學生學習、生活和行為規范兩級管理關系

      (一)高校學生生活和行為管理的標準

      生活管理主要體現在學生在宿舍,主要是學生是否遵守規則,包括遵守作息時間、宿舍內務的規范程度等,具體可分為衛生整潔要求、安全守紀的要求、文明守紀的要求;行為管理主要要求學生守規則,懂禮貌,講文明禮儀,遵守公共道德。如按時上課、買飯排隊、飯后收碗、遇事不起哄等。

      (二)根據管理的內容和標準制訂管理制度

      相應管理內容對應相應的管理制度:如學生學習紀律管理辦法、學生宿舍內務管理辦法、宿舍紀律管理規定、文明禮儀守則等。

      (三)使學生了解管理標準及管理規定

      1.入學教育。根據管理標準制訂光盤,在新生入學時播放。入學教育效果比起其他方式的教育效果更好,因為學生剛入學時容易接受大學的新生事物,形成進入大學的第一印象,學生不容易忘記。但是如果讓學生的不良行為在一段時間形成了習慣后,要糾正就困難得多。因此入學教育要對學生學業、紀律、文明禮儀、安全以及日常生活養成的習慣全方位的教育,最好以圖像配以解說的形式,生動活潑,形象易懂的錄像片,在新生入學時觀看,將會受到良好的效果。

      2.班會組織學習。把有關的內容安排具體學習時間,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完成,把有關的規定及教育內容作為每個班全體同學必學一遍的內容,做到人人皆知。不是轟轟烈烈,而是扎扎實實。

      (四)明確管理部門的職責

      1.學生宿舍管理部門職責。(1)宿舍管理部門:宿舍衛生管理、宿舍設施維修聯系、學生宿舍文明、內務管理、宿舍紀律管理。(2)保衛部門、宿舍管理部門:宿舍安全。防盜、防火、檢查安全隱患。(3)學工部門、各院系: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宿舍紀律教育、安全教育。文明宿舍的表彰與臟亂差、違紀宿舍的通報。

      部門管理關系如圖:

      宿管科的信息學工處各院系輔導員學生宿舍學生

      2.學生學習紀律管理部門職責。(1)教務處:學生上課考勤。(2)學工處:違紀情況通報。(3)各院系:遵紀守規教育。

      各部門管理關系如圖示:

      教務處學生上課紀律情況學工處各院系輔導員學生

      三、管理結果信息通報和考核

      高校學生工作處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起到主導的作用,校系兩級管理的學生管理工作的信息要及時溝通。學工管理部門利用學年考評制度,表彰獎勵達到目標的系(學院)。

      1.建立管理信息通報制度,及時通報學生管理過程中出現的情況。例如宿舍管理有違反規定的,宿舍管理部門需要通過學工處(部)通報各系,各系及時把情況通報輔導員,輔導員直接找學生解決問題。如果由宿舍管理部門直接向各院系反饋,這樣就影響了學生管理部門主導作用的發揮;如果學生管理部門直接管理學生宿舍,也造成宿舍管理部門職能作用發揮受到影響。

      因此學工處負責收集所有學生管理過程出現的問題,以規范的報表的形式報送,每周兩次或一次,學工處及時匯總并通報各院系,各院系根據本部門學生管理工作出現的問題,制定出整改的措施。總的來說,一級管理管結果,二級管理管過程。

      2.考評表彰制度。各系根據總目標、分目標制定措施,充分發揮創造性和主動性,不斷根據本系的情況變化創新工作方法,工作過程中有許多的亮點,學工處每學年考評各系的學生管理工作,表彰先進,展示推廣亮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

      大學表彰獎勵管理辦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校;學生社團;科學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12-0136-02

      高校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學校育人的重要陣地,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平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高校學生社團在繁榮校園文化、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學生社團的快速發展,社團運行暴露的問題日益增多,但最突出、最核心的是社團管理問題。加強和改進社團管理,探索科學化管理之路,是高校學生社團作用得以發揮的重要保證。

      高校學生社團管理的主要問題

      第一,社團定位不準,管理理念陳舊。為什么要發展學生社團,誰來管理學生社團,怎樣做好社團管理工作,是高校學生社團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問題。而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對此問題的認識仍不夠清晰,特別是對社團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充分,有些社團活動還停留在“課外活動”的層次,沒有將支持社團建設和發展的認識統一到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來,統一到將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繁榮校園文化的要求上來。

      第二,工作機構不健全,管理職責不明。目前,一些高校學生社團是由團委、學生會主管,但這種管理最終只能流于形式,造成管理責任不明、管理混亂等諸多問題。如學生盲目成立社團,完全自主和自發,缺少準入和審批環節;社團缺少掛靠的業務指導部門;社團管理缺乏管理監督和控制,無據可查。

      第三,缺乏整體規劃,社團結構不平衡。社團發展存在盲目性,缺乏宏觀、長遠的規劃,勢必造成社團發展結構失衡。如學術類社團較少,缺乏學術性和專業性;社團成員構成不平衡,一年級學生占多數,高年級參與的學生不多,社團干部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社團發展橫向比較不平衡,社團間的差距較大,整體功能發揮不夠,缺乏高質量的活動。

      第四,社團指導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大部分社團的指導教師主要由任課教師、團委教師、輔導員等擔任。這些指導教師大多為義務兼職,自身工作任務繁重,沒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到社團工作中去,難以進行深入細致的指導。指導力度的缺乏,也導致了社團管理規范化欠缺,制度不健全,如個別社團甚至沒有管理條例或章程,大部分社團傳承性不夠等。

      高校學生社團管理路徑探析

      現代管理學認為,科學化管理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規范化,第二層次是精細化,第三層次是個性化。解決社團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就需要應用符合時代特征的先進管理辦法,來探明高校學生社團科學化管理的新路徑。

      (一)以規范化管理為基礎,實現社團科學發展

      健全管理機構 高校學生社團管理首先要統一思想,健全管理機構,堅持“黨委領導、團委引導、分類指導、教師輔導”的管理模式,建立分層管理網絡,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強對社團的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堅持服務學校中心工作、服務校園文化建設、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方針,以育人為宗旨,重視社團建設,明確社團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要學習并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文化引領,培育先進的社團文化,推動社團建設,提高層次、提升水平。

      科學定位規劃 重視社團規劃,實施差異化、重點化、品牌化戰略。高校學生社團既要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又要加強社團的內涵建設,有重點、建精品,形成社團發展的自身特色,由內而外,不斷擴大社團活動的影響力。根據社團類型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分類指導,分別制定不同類型社團的發展方針、發展模式和實現路徑,大力支持政治理論類社團、努力扶持學術科技類社團、積極倡導公益服務類社團、正確引導文藝體育類社團。

      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 根據社團的類型和特點,選聘優秀教師擔任社團指導教師。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制定獎勵政策調動教師積極性,鼓勵校內專業教師、知名教授擔任社團指導教師,還可邀請校外專家參與社團的指導工作。

      加強社團干部隊伍建設 堅持民主、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選聘社團干部人選;定期對社團干部進行培訓,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集中培訓與日常指導并舉方式;建立一支素質高、結構合理、更替有序、充滿活力的社團骨干隊伍。

      加強社團會員隊伍建設 重視社團會員納新環節,建立應聘、面試程序。做好新會員培訓工作,宣講社團章程、宗旨,明確會員權利和義務。搭建社團會員成長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素質、鍛煉學生能力、增長學生才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完善社團管理制度,促進社團和諧健康發展 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社團基本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1)制定社團管理條例,對社團的成立、隊伍建設、成員管理、活動開展辦法、經費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2)成立社團聯合會,制定《社團聯合會章程》,將社團檢查評估納入學校管理系統,完善社團管理運行監督機制。(3)引入激勵機制,定期評選和表彰優秀社團、優秀活動項目、優秀社團負責人、社團活動積極分子、優秀指導教師等,建立指導教師獎勵制度,認可和肯定社團指導教師的工作,將其作為考核和晉升職務的條件。微觀層面:(1)制定《社團活動章程》,確定社團的定位、目標、理念和職能等。(2)建立入團制度,確定招聘程序,做好會員資格審查,對會員高標準、嚴要求,引導新會員在社團活動過程中不斷鍛煉和提高自身能力。(3)建立社團干部培養制度,重視新老成員銜接、干部承接環節,完善培訓辦法,著力提高社團干部的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完善社團干部考評辦法,對考評優秀的社團干部進行表彰獎勵,調動社團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4)建立社團檔案管理制度,利于社團傳承,留存社團資料、活動開展情況、電子檔案(如活動照片)等。

      (二)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推動社團可持續發展

      建立完整的目標體系 從學校實際出發,建立學生社團管理工作的統一目標。依據社團工作特點,將統一目標分解為具體目標,形成完整的目標體系。堅持全員參與,明確社團所有參與人員的職責,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注重實現目標的過程控制,明確要求社團工作動態申報、重大活動申報,加強社團活動過程的指導、協調和監督,完善信息反饋制度。

      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 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需要建立一種動態的、全過程的考核評價體系,堅持考和評兩手抓。考核依據以下方面:社團組織的常規活動和大型活動的數量和活動效果;社團大型活動開展前的活動策劃和活動后的書面總結報告;學期伊始書面工作計劃及學期末書面工作總結;社團聯合會和學校其他機構組織的相關社團活動的活動成果等。實行考核,就得有考有評,完善評價制度,獎優懲劣。要按學期或學年對社團進行考核評價,建立健全精品社團、優秀社團,對優秀的社團予以表彰和獎勵,對工作不力、管理不規范的社團要予以批評和處理,確實不符合規定要求的社團堅決予以整改、合并或取消。

      (三)以個性化管理為目標,堅持創新彰顯社團特色

      樹立品牌化理念,培育精品社團 品牌化應是社團發展的核心目標。社團活動走品牌化之路,必須堅持出精品、創特色的工作思路。各名校都有特色社團,如清華學生藝術團、復旦大學舞蹈團、北大愛心社、北師大春秋學社等。樹立品牌理念,打造精品社團,需堅持社團特色與高校發展特色相結合,重點扶持思想性強、特色鮮明、有發展活力的社團,通過開展特色活動,加大投入,有意識地打造品牌社團,讓社團在良性競爭中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挖掘內涵,堅持高品位,提高活動的層次和質量。

      堅持方法創新,適應社團發展趨勢 增強創新意識,既要注重觀念創新,又要注重方法創新。網絡化是社團建設的創新載體,利用社團網站、微博、QQ群、手機報等新媒體開展社團活動,占領網絡陣地,建立社團內外交流平臺,擴大社團宣傳,促進社團向縱深方向發展,提高社團的輻射能力。

      社會化將拓展社團發展范圍,社團發展要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社團走出校園,開展社會實踐、社會服務、社會調查,與社會聯系緊密,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需要。跨校的社團聯合,建立社團聯盟,是提高社團生命力的重要保證。社團發展應逐步加強與企業合作,增強市場意識,通過跑企業、拉贊助等,增加與企業合作的機會,也必將提高社團競爭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需要不斷適應時代變化、順應新的發展趨勢,社團科學化管理之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韻君.論校園文化視野中的大學生社團建設[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3):134-135.

      [2]王振興.大學生社團管理的文獻綜述[J].新西部(理論版),2011(24):166.

      [3]南麒.論高校學生社團管理“四導”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1(32):54-55.

      [4]單儒超.創新教育視野下大學生社團功能及作用發揮的路徑探析[J].河南教育,2010(8中):92-93.

      [5]任志宏,趙平.高校學生社團管理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07-108.

      [6]駱倫彪.激活學生社團功能服務學校教育教學工作[J].廣西教育,2010(18):61-62.

      [7]林青,楊麗娜,曹宇.略論人力資源管理視角下的高校學生社團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1(23):43-44.

      大學表彰獎勵管理辦法范文第5篇

      這得益于上海居住證管理制度的改革。

      經2013年5月20日上海市政府第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上海市居住證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按照這一辦法,取消了原有制度中的居住證分類,而以積分制度取代。達到120分積分標準值的持證人,可享受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險等方面相應的公共服務待遇。

      張芳,2005年自武漢一所電子類大專院校畢業后,雖然在上海工作結婚生子,但戶口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

      “引入積分管理,突出了能力和貢獻的導向,為平凡崗位的普通勞動者提供了一個融入渠道。”在6月19日上海市政府舉行的《管理辦法》新聞會上,上海市發改委總經濟師翁華建說。

      由此,上海也成為中國首個對外來人口全部采用居住證積分制管理的城市。

      “這種操作手法至少看上去更加符合現代城市的管理理念,也在某種程度上沖淡了以往戶籍改革政策中濃厚的功利性。上海的政策可以說給了人們一個新的視角,在今后的戶籍改革中,更多地考慮人的付出和人的期望值。”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孫常敏如是認為。

      積分制的希望

      在6月19日的新聞會上,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毛大立稱此次上海居住證實施積分制度是“從條件管理向積分管理的進步”,并指出希望為“長期合法穩定就業、居住的來滬人員建立透明而且穩定的預期”。

      據記者了解,此前實施的居住證制度按照申請人的不同分為居住證A、B、C證,A證為國內人才引進類居住證,審核實行按照要素計分制,C證則是一般居住證,針對普通外來從業人員——包括投靠親友類、就業類、臨時類等。而對于留學人員實行人才引進類居住證為B證。

      在此前上海市對引進人才居住證的管理辦法中,“條件”十分明確: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或特殊才能的國內外人員,在上海工作或創業,而持有上述居住證的人員,其居住證的有效期在一定年限以上的,可以申請子女在本市就讀;符合上述規定的境內人員的子女,取得本市高中畢業文憑的,可以參加上海卷統一高考,報考本市部委屬高校、在外地有招生計劃的市屬高校或者民辦高校。

      正是本科的學歷“條件”門檻,令來滬已經多年的大專生張芳一直未能獲得上海居住證。

      “按照最新的辦法,我們可以通過申請居住證解決子女就學和醫療保障等問題,慢慢地還有希望落戶上海。”畢業之后一直在張江科技園工作的張芳告訴記者。大專畢業積50分,43歲以下的最高可以達到30分,繳納社保一年還能積3分,修改后的居住證《管理辦法》給了張芳希望。

      120分的標準,積分管理可謂是此次上海居住證改革的最大亮點。按照《管理辦法》,整個積分指標體系,由基礎指標、加分指標、減分指標和一票否決指標四部分組成。

      “積分構成顯示,兩類人士受到上海歡迎。一類是擁有良好教育背景,屬于城市稀缺專業的專業人士,他們可以獲得上限最高的積分。另一類是企業家與投資者,在加分指標中,投資納稅或帶動本地就業指標最高100分。”知名財經分析人士葉檀對記者指出。

      除此之外,緊缺急需專業、投資納稅或帶動本地就業、繳納職工社會保險費基數、特定的公共服務領域、遠郊重點區域、全日制應屆畢業生、表彰獎勵人員、配偶為本市戶籍人員等條件都可以獲得相應加分。

      按照規定,分值決定子女就學達到積分標準的持證人,同住子女可以按照上海市有關規定,在上海參加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配偶和同住子女也可以按照上海有關規定參加社會保險,并享受相關待遇。

      “擁有居住證的人士與上海本地戶籍人士擁有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務,居住證與戶籍含金量相差不大,可以替代戶籍使用。擁有居住證者不必放棄老家的田地、社保等等,相當于同時擁有兩份保障。”對于改革之后居住證的“含金量”,葉檀分析道。

      “從人數上來看,因為這個積分達到標準規定分值的持證人數肯定會比原有的人才居住證人數要增加,那么相應的隨遷的子女參加中高考人數也會一定增加。”毛大立的話給了如張芳一樣在上海工作的很多人信心。

      老齡化下的“剛性需求”

      合法穩定居住以及合法穩定就業便具有了申辦條件,大大增加了申請的覆蓋面。

      “盡管居住證和戶口之間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對于人們普遍關心的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險等問題,上海居住證積分管理能起到示范、引導作用。從目前筆者掌握的數據看,按照新的規定,將會有30萬人左右會符合要求,而今后每年申請居住證的人口則由原來的2萬左右增加到4萬左右。”上海市人口學會的一位學者告訴記者。

      “近年來,隨著來滬人員總量不斷增加,為了更好地發揮居住證制度在保障來滬人員合法權益方面的作用,實行居住證積分管理,明確來滬人員的權利和義務,幫助來滬人員更好地融入上海。”上海市政府法制辦高級法律專務江子浩如此介紹這次《管理辦法》出臺的背景。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陸銘也對記者指出,戶籍政策放寬,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公平,外來流動人口給城市作出了貢獻,自然應該更公平地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務;另一方面還能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和諧發展。但是在不少專家看來,城市人口老齡化和社保透支才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原因。

      “這次改革一方面呼應了國家推進城鎮化,加快戶籍改革的戰略決策。中國戶籍制度最難啃的骨頭在直轄市,上海的動作意味著戶籍制度整體改革終于開始。另一方面也是應對城市日益加劇的人口結構老齡化。”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對記者指出。

      據顧駿介紹,2012年,上海市戶籍人口老年人數量367萬,占比高達25.4%,老齡化勢頭迅猛,高齡化也呼之欲出。

      自從2002年4月1日上海停辦藍印戶口逐步轉為“居住證管理”之后,人口的老齡化給上海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首當其沖的是上海社保。據了解,戶籍人口長期負增長和人均壽命上升,使得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了戶籍人口總數的20%。

      在2009年上海“兩會” 期間,時任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就透露,2008年上海的社保基金嚴重穿底,超過17%的財政資金被用于補貼社保開支,總數達到170億元以上。而近三年來,這些情形并未明顯好轉。

      “如果不引入年輕人口以改變年齡結構,上海將長期受困于老齡化,60歲以上人口將于2030年增加到500萬之多。屆時上海老齡化程度將超過日本,社保透支的情況也將‘越來越嚴重’。”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左學金曾撰文說。

      按照上海官方數據,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為2347.46萬人,沒有上海戶籍的900萬常住人口中,80%以上年齡不足39歲,這與本地人口老化恰成對比。換言之,他們繳納的社保費用將大大充實上海的社保基金。

      120分門檻仍過高

      “這次上海居住證的改革是典型的拿來主義。”在葉檀看來,向高學歷人才和企業家傾斜的《管理辦法》與德國、加拿大的技術移民和資金移民的手法頗為類似。

      毛大立也坦言《管理辦法》的形成主要經過了國際國內比較借鑒、系統設計、實測模擬和專家論證聽取意見等過程。

      “一個正義的、可行的并且穩定的戶籍改革,至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葉檀分析道。

      “上海作為一線城市,作為人口流入大城,馬上徹底取消非農戶口,肯定不現實。因為戶口還是居住證的名稱改變容易,提供大量均等的公共服務不是一個城市馬上能承受的。”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也對這次改革評價很高。

      事實上,正是如此,自從6月19日新聞會之后,人們普遍對上海的做法持肯定態度。

      并非沒有批評的聲音,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就是其中之一。在顧駿看來,120分的標準明顯過高。

      “普通農民工如果學歷不高,那積分就少得可憐。盡管工作年限增加會帶來積分,但一年只有2分,而過了40歲后,最高不過30分的年齡積分每年還要倒扣2分,什么時候能積滿120分。”顧駿說。

      這意味著原來被擋在A證之外的大部分人仍沒有機會,尤其是對于那些農民工來說。“更嚴重的問題是,對于上海這樣的城市來說,又急需大量的公共服務如環衛等。既然城市日趨老齡化,那么低端服務的需求肯定水漲船高,為什么對從事這些行業的來滬人員還要設置那么高的門檻?”顧駿進一步質疑。

      在顧駿看來,如果各地都采用這種自我本位的“準入門檻”,中國的城鎮化豈不應該改稱為“精英城鎮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海居住證施行積分制改革之外,其他一些城市如廣州深圳也曾推行過100分制的“積分入戶”改革。

      對此,葉檀指出,“上海積分制的做法值得鼓勵,卻沒有解決關鍵的問題”。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资源网|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中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wwwxxx亚洲| 亚洲国产乱码最新视频|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bv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 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 亚洲人AV在线无码影院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WWW|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一|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久久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岛|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