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王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勞動有益于思維發展
這種教育信念的形成源自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歷中的長期觀察。他發現“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明的,好鉆研的智慧”。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許不是因為智力原因,而在于他們看不見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依存性),而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可以將其中的環節、步驟、操作之間的依存性展示在兒童面前,有助于兒童注意力的集中與思維活動的激發。蘇霍姆林斯基在勞動教育方面突出貢獻之一,是他發現了兒童思維生長與勞動教育之間具有相互建構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勞動,并非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而且他認為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對學生有害。“缺乏動腦的勞動,也跟隨便讓人去搞一點什么體力勞動(以免他無所事事)一樣,都是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很有害的。我在十年期間對140名學生(從7歲到17歲)的智力發展和智力生活進行了觀察,這些學生都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而不得不每年花幾個月時間去從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單調而沉重的體力勞動的。這種缺乏動腦的勞動的情況,在青年人的整個智力面貌上留下了痕跡。”“我想,有些思維品質是只有在雙手從事精巧勞動的條件下才能發展的?!痹谒磥恚八季S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讓學生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和相互聯系?!币虼?,他提出利用設計和裝配各種裝置、機械和儀器的勞動,促進兒童發展那些用來發現因果聯系、機能聯系、時間聯系的思維能力,使兒童思維處在不停地運動與持續地探索中。在這種勞動中“信號多次地由手傳到腦,又由腦傳到手;腦教會了手,手也發展和教了腦”,精細化的勞動操作,從神經生物學意義上與“習得”的心理機制等方面不斷促進兒童的思維走向細致化。為了進一步提升兒童的創造性思維水平,促使兒童的“思維裝備”從“單核”升級為“雙核”,他強烈推薦我們“教給兒童用左右手都會工作”,并且欣喜地告訴我們,那些學會了用雙手工作孩子的典型特點就是“不斷產生新的構思和具有發明創造精神”。
非??少F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并不是神經生物學家,但他通過長期的經驗觀察,準確地發現了復雜勞動在智力訓練之間的交互關系,并且像一個系統工程師那樣,規劃出一個全面鍛煉思維能力的勞動教育體系。
二、勞動豐富完善學生的精神生活
“勞動從童年起就進入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成了他們的理想,喚起了他們的最深刻的歡樂感――發現世界、進行創造的歡樂感?!?/p>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并沒有停滯在思維/智慧的層面上,而是跨進了精神領域。帕夫雷什中學那些小小“設計者、育種者、電工和無線電工”們,在各種各樣的創造性勞動中,檢驗著各種設想和猜測,而從中獲得的發現,“能給人以人格尊嚴的內心感受”,個體的價值在一次次發現中得到切身的體驗。那些經歷著構思、設計、檢驗、修改過程、充滿失敗挫折甚至艱苦的勞動,則“考驗著人的性格,鍛煉著人的意志”,“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堅持精神、意志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和遇到挫折不氣餒的精神”。那些對勞動缺乏興趣的學生,在輔導員的努力下,勞動激情被喚醒,產生了為自己所做到的事的自豪感。那些迷戀上勞動的學生,在愛上一樣東西的同時,“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為了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思考精神,特意安排所有的小組都按照自己的獨立性原則進行活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我們努力使每一個少年學生都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們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活動中來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各種各樣的勞動角落點燃起關于未來的幻想的火花。
“我們的光榮的、艱難的而又扣人心弦的目標,就是在每一個人面前揭示勞動的偉大,努力把每一個人培養成勞動的創造者、詩人和藝術家?!?/p>
蘇霍姆林斯基清醒地認識到:“緊張的體力勞動從來就不是最終目標,而只是實現既定意圖的手段?!边@個既定意圖,就是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勞動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兒童思想品德、智力智慧、審美能力(或創造美)的能力等素質的全面提高。舉例來說,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孩子們從創新勞動中獲得的感悟,竟然能夠從學生的角度,用馬克思與但丁的話語寫下這樣的反思:“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在學業方面,豐富的勞動教育并沒有讓學生的成績下滑,相反,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框架中,勞動教育開啟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點綴,也不是用來調節令人疲倦的課程學習的手段,更不是做做手工那么簡單,它深深地扎根在孩子們的品德、智力、身體、心理的沃土中,并以反哺方式滋養著孩子們的靈魂,涵養著孩子們的智慧,促進著孩子們身心的和諧。
一、師師互動,有利于教學能力在合作互助中不斷提升
學案導學,教師備課量明顯加大。以前教師只要備教案就可以了,現在需要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導學案的編寫中。有一位語文老師就曾經說過,“現在是網絡時代,網上教案漫天飛,如果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不是很認真,那他可以隨便在網上找到一份教案,然后稍加改動就完成了,但這樣做并不符合編寫導學案的要求,更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也就是說,導學案和教案不一樣,絕不能將教案搬到導學案上。
編寫導學案時教師可以閱讀網上或是各種相關書籍中的大量信息,然后一定要經過教師本人的再加工、再創造,形成適合本校學生實際水平的導學案。因此,在備課過程中,要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首先每人主備主講一課,然后集體討論,討論時教師都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在問題的設計,問題的問法上,逐字逐句推敲,最后定稿打印。主備人在備課過程中,認真負責,基本能夠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重點難點的把握、教學過程的設計等想法融入到導學案的編寫中。
導學案流程如下:主備人初稿——上傳組內其他教師——網上瀏覽初稿并形成個人意見——備課組活動交流(每位教師發表自己的意見)——主備人修改導學案——再次上傳組內瀏覽后定稿——印發給學生——學生課上或課后完成上交——教師瀏覽(并不批閱)并發現問題——組內交流——教師根據本班導學案中學生的問題修改教案——上課——課后再次收好導學案批閱檢查學生導學案訂正的情況評分記錄。通過相互合作,導學案更加完善,可以在自主學習課堂上發揮更好作用。
二、師生互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學案導學是以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完全排除了強制手段的運用,這是學案導學,合作教學的核心所在。
為了在學案導學的課堂上更好地提升課堂有效性,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上不斷地下功夫,也就是說,備課的核心內容在發生改變,傳統的備課把教材內容作為備課的核心內容,其結果必然是以教材為中心。
而現在備課的核心內容是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動力、學習狀態、學習習慣和學習價值,從而實現以人為本、教為學服務、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傳統備課過程中,教學問題的提出都在教案上體現,教師多從自己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設計問題,往往考慮的是“我要教什么”。設計的問題多是強迫學生必須回答的問題;而在設計導學案中的問題時,教師就要多想一想“我若是學生”會有什么樣的問題,與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換位思考,通過提出符合學生學情的問題來優化學生學習過程。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善于把學生會質疑的地方提煉出來,濃縮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體現在導學案中,在課堂討論交流這樣的問題中,讓學生每一節課都能學到些他們最想學到的知識。例如:在編寫《老王》導學案時,我們就在課前讓學生閱讀文章,然后請學生質疑,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整合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導學案“探討和交流”部分給學生以解答。之后教師又提煉整合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導學案中濃縮成兩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交流,走進“老王”的內心世界,體會楊絳先生“愧怍”背后的人格魅力。
附:《老王》導學案“課堂交流”部分
問題一:同學們提出了不少關于老王的問題,如:
(1)為什么作者花了整整一段(第三段)來描寫老王的眼睛?
(2)作者問老王“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時,為什么老王只說“住那兒多年了”呢?
(3)老王說不要錢,但是最終還是收下了錢,這是為什么呢?
(4)送雞蛋、香油時,也說“不是要錢”,為什么最后就被一句話說服,還是收下了錢呢?
請你再次閱讀文本,通過圈畫文中對老王的相關描寫,細細品味文字中的隱含信息來幫助我們走進老王的內心世界。
問題二:有同學認為“文章中多次提到作者一家對老王的恩惠,為什么楊絳會感到愧怍”,“對老王的付出,楊絳每次都給了他錢,而且都沒有少給,她對老王已經很關心了”,但是,楊絳卻在得知老王的死訊后,“一再追憶”老王和她的對答,并且還寫到“總覺得心上不安”。請你結合作品中的記敘內容,揣摩一下當時楊絳的心情,補寫出作者略去的心理描寫。
設計的問題來自學生,尊重學生的質疑精神,充分調動學生課堂積極參與的熱情,甚至可以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閱讀智慧與教師進行探討、爭辯,在師生合作探究中,學生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完善了對學生感悟能力的認識,這不就是教學中的“雙贏”嗎?
三、生生合作,有利于改變學生學習習慣,形成創新意識
學案導學的課堂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是學生自主探究,生生合作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特別強調合作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促使學生由以前被動地接受轉為主動地探究,由個人學習轉為合作學習,由上課只聽不說變為邊聽邊討論邊發言,而這樣的轉變恰恰是學生學習習慣的轉變,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培養,更加有利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需要。
不僅如此,生生合作中還能滿足學生的創新欲望,產生創新的動力。人人都有由創新的欲望,都愛表現自己。
教師在學案導學中為學生表現自己,滿足創新欲望創造了條件。在上文提到的《老王》導學案中,教師特意將學生的名字寫在上面,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質疑、創新的欲望。學生在相互交流各自的探究發現,發表自己的主見中,同學之間自然會產生一種比拼思想,也就是一種競爭意識,都想以獲得成功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多方面才干,得到同學、老師的贊揚和肯定,從而得到滿足、產生自豪感。所以在自探自悟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內趨力,促使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去求異創新的學習活動。
我們班新來了一位數學老師,叫王宏恩。
觀其相貌,一頭黑漆漆鋼針似的頭發,被摩絲管得服服帖帖的;高挺的鼻梁上夾著一副黑框眼鏡,保護著他那雙明亮的慧眼.
逗
開學第一天,在急促的鈴聲中,王老師夾著課本和教案急匆匆地走了進來。他放下書本環視了一下五十多張認真專注的臉,快速走到黑板前,弄了一下頭發提筆疾書,頃刻間‘‘王宏恩’’三個大字清晰的出現在黑板上。他仰起頭眉飛色舞地說:‘‘本人叫王宏恩,今后諸位就叫我老王吧!””我們樂壞了,這位老師真逗人!
此后,我們 一遇見他就會笑的滿口開懷。他真是一位好老師!
筆者和幾個初中學生交談,談及“語文書中的插圖對學習有沒有作用”,有的學生說“插圖看不看有什么關系”,有的說“老師沒讓我們看”,有的說“有幾次上課盯著插圖看,還被老師批評”。顯然,教師和學生都沒把插圖當回事。
語文課本設置了插圖,卻沒有起到該有的輔助作用,甚至形同虛設,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新課標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是對于課文插圖的使用僅是點到即止。大量的教參、教案、教學輔助用書沒有涉及教學插圖的使用,甚至語文課本也沒有設置教學活動讓學生去充分利用插圖。在這樣的“指導方針”下,插圖猶如未開墾的荒地,陷入了“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窘境。
教師為了調動課堂氣氛,致力于光影聲色的多方展現,認為課件中的圖片足以替代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課文中插圖的作用,由此忽略了插圖。學生忙于備戰大考小考:注音釋義要考,背誦默寫要考,閱讀理解要考……但是,不考插圖!而且和有聲有色的課件圖片相比,插圖顯得呆板沉悶,在急功近利而又追求新鮮多樣化的學生面前,插圖就只能被省略了。筆者認為:多媒體課件圖片固然豐富多彩,但又何必舍近求遠將課本插圖拋棄呢?仔細研讀課文插圖,一樣能讀的風生水起。
統計六冊語文書(以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有200來幅插圖:目錄前有彩頁插圖,平均每冊約13幅;每單元課文中有黑白插圖,平均每冊約18幅;課外古詩詞共4幅;名著導讀共10幅;甚至附錄中也有大大小小共12幅字做插圖。
這是多么巨大的一個教學資源庫,這里有作者肖像、手跡、故居、作品、生活事件;有文物古跡;有歷史遺跡……更多的插圖是和課文內容直接相關的:有的真實再現了所介紹事物,有的形象再現了課文所介紹的景物,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故事情節……這些插圖補充了文字描繪的不足,直接作用于視覺感官,能使學生的文本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插圖,是特殊的藝術語言,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弊尣鍒D在課堂上閃亮登場,利用插圖進行多樣的教學活動,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教學工作;師生應一起讀圖、用圖,使課堂天地更加寬廣起來。
一、讀圖:觀察、理解、發現,利用插圖完成多種教學目標
要讓學生看懂圖,先引導學生學會看圖。有的插圖是課文內容的形象再現,這樣的插圖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體會。如《湖心亭看雪》,全圖左下角是一舟子撐篙緩行,左上角是隱約的群山寶塔下長堤一痕,右上方白雪覆蓋的湖心亭上人兩三粒而已,其他所有地方全都留給了空白: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曠、雪中景物的隱約模糊、雪中人物的孤獨無奈都在觀察理解插圖中得到了真切感受,那一片空白也成為了“留白”藝術的形象表現。
有的插圖內容比較龐雜,如果面面俱到地觀察,就會在細枝末節上花費大量時間,須教學生刪繁就簡。如學習《楊修之死》插圖,教師只需指導學生發現楊修被押送出去時的懊喪表情,及曹操出了一口惡氣時的如釋重負的表情,對前景中刀斧手威武的裝束、猙獰的表情和背景中壯麗的廊宇、氣派的帷幕則完全不必費時去探究。
學會了讀圖,就可以利用插圖完成下列教學目標:
1.利用插圖,認識作者,了解背景。利用照片、畫像及手跡、故居等來介紹作者,會拉近學生和作者之間的距離,會激發學生對作者了解的欲望,從而對課文產生閱讀期待。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丁肇中先生,細看插圖,丁肇中一手撫著下巴、雙目凝望前方,正深思著……這樣的智者形象拉近了學生和他的距離,也使課文變得更有吸引力。
2.利用插圖理解人物形象。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個個鮮活,但由于學生生活經驗不豐富,對人物形象的感知會有不少差距,這時插圖就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如學習《老王》時,對于老王的“青光眼”、“滯笨”、“直僵僵”等外形和動作特點,學生難以感同身受。而插圖中老王眼白空洞、眼瞼溝壑縱橫、腰身傴僂下彎、拳頭僵硬捏緊……讓學生理解想象的空間一下子擴大,對老王因病痛折磨而變得干瘦、衰弱的外形及死前送雞蛋香油時金子般的心會有深一層的理解。
3.利用插圖快速理清課文主要內容,突出學習要點。遇到繁雜的說明文,學生容易被眾多內容牽絆得無暇抓住順序方位等重點,適時利用插圖,能使學生迅速披沙揀金。如《故宮博物院》選擇了全景俯視圖作為插圖,借助這幅插圖,學生能迅速理清說明順序和方位,抓住學習重點。
4.利用插圖培養美感。優美的風景插圖,既表現了景物之美,也詮釋了語言文字之美。如《紫藤蘿瀑布》中描繪紫藤蘿:“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而插圖中美麗的藤蘿花串,有著大大小小的花苞,深深淺淺的紫色,像極了一個個的風帆,插圖之美印證了課文語言文字之美,共同培養了學生的美感。
二、用圖:想象、擴展、創造,利用插圖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創造性地利用插圖,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1.給插圖取名字,給畫面加“旁注”,鍛煉概括能力、寫作能力。讓學生試著給插圖取個名字,能鍛煉學生對畫面、課文的理解概括能力。如給《秋》的插圖命名,“霜晨捕魚圖”“漁民戲漁圖”“秋在漁船圖”,每一個精巧的題目都是對課文的獨特理解。
加旁注也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插圖運用方法,它能使課文學習輕松有趣起來。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如果能根據外貌和方位介紹給插圖中的四位大文豪注上名字,再在旁邊注上外貌、動作、語言特征,學生在提高概括能力的同時,還能快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區分人物特點,體會到課文敘事條理清楚、方位介紹的明確,從而準確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的寫法。
2.利用插圖復述或補對白,鍛煉記憶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進行看插圖復述課文的教學活動,可鍛煉記憶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如《我的第一本書》中“爸爸愁苦地看著我的破爛課本,我怯怯地等著父親發落”的插圖和課文情節基本一致,看圖復述,能更加準確地記住課文,并使同學記憶深刻。
給插圖補對白比復述更加有創造力,也更能鍛煉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可以給《風箏》中的“我”和“小弟弟”補上對白,表現“我”的專制自負、“小弟弟”的天真可愛,也可給《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補上他和孩子的對白,表現他的善良和迂腐。
3.給插圖接畫、添畫,鍛煉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給插圖接畫添畫,可借以概括課文情節的內容。如《狼》中的插圖是“屠夫御狼”情節的形象再現,這個情節之前還有哪些畫面(情節)呢?學生可以創造出“屠夫遇狼”“屠夫懼狼”“屠夫避狼”等畫面高度概括情節。
一、蘇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信息搜索”式閱讀降低閱讀成效
“信息搜索”是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以提問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閱讀,而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掃讀直接找到問題的答案,這種不求甚解的閱讀方式在蘇教版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是十分普遍的。當然我們并不否認掃讀的優勢,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章的大意,同時能夠有效率地解決問題。但是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勢必造成閱讀質量的下降,這種泛讀式閱讀對于課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畫,情感脈絡的發展以及環境描寫的細節等是無法仔細體會和把握的,學生淺嘗輒止的閱讀沒有感受到文學的魅力,更沒有體會到作者從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于作者運用的一些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沒有掌握。
例如在教授必修三《老王》一文時,部分教師直接要求學生去尋找文章中寫老王生活的幾個片段,這樣能夠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要點,也分析了文章的線索,但是這僅僅是文字的表層含義,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慢慢品味語言,品味“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的深刻內涵。學生對文章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文章中“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的情感則沒有真正體會到。
2.依賴教參限制閱讀思維
在對蘇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對于教師對于教學參考書的依賴性逐漸增強,一些專家、學者根據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編訂的參考書逐漸成為高中語文教師的教案必備,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閱讀思維的發展空間。一方面教師在備課以及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基本上按照教參內容進行傳授,閱讀教學的時空范圍局限于教參,沒有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相反有些教師對于學生超出教參的閱讀理解進行了否定;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只是根據老師提供的教參思路去理解閱讀內容,從而將自己思維局限于教參之中,沒有獨立的思考意識,更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3.學生處于被動地位,閱讀興趣難以形成
在蘇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與諸多課堂類似的問題,就是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教師“一言堂”與“滿堂灌”現象仍然十分嚴重。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傳授有關閱讀的知識與技巧,而學生被動的接受,導致學生對閱讀難以產生興趣,往往學生被動按照教師的思路走進文本。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學生只是機械式的迎合教師,缺少獨立的閱讀思考的空間。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效果提升對策研究
1.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改善閱讀方法
高中語文教師是學生閱讀教學的引路人和指導者,擔負著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與水平的重任,因此首先就是要提升教師隊伍的水平與質量,進而增進學生閱讀教學的學習效果。首先,學校應該定期組織教師進行進修,通過進修讓教師掌握更多的新穎而創新的教學方法,同時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例如在閱讀教學方面,在進修的過程中講述諸多的教學方法例如掃讀、精讀、跳讀、略讀等,并且講述不同方法的優劣之處以及適合教學場景,通過專家學者的講述讓高中語文教師系統掌握相關閱讀教學方法,進而完善自己實際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其次是引進高層次人才,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質。在提高現有語文教師素養的同時,學校要對外引進高層次人才,通過新鮮血液的注入為語文教師隊伍帶來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尤其是在閱讀教學方面,高層次人才通常接觸的理論知識多,能夠將各種新的閱讀方式運用于教學。
2.開展多元化教學方式拓展閱讀思維
在高中語文教師過度依賴教參致使限制閱讀思維的背景下,學校應該思想上鼓勵以及制度上推動語文教師開展多元化教學,避免盲目的依賴教參而導致的弊端凸顯。其一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閱讀教學大比拼,通過組織教師進行閱讀教學課觀摩的形式,推動語文教師絞盡腦汁地創新全新的閱讀教學模式,經過舉行比賽的形式讓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同時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創新閱讀教學方式,拓展閱讀思維的“比學趕超”新局面;其二是引導語文教師善于利用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閱讀方面三板塊“文本研習”“問題探討”與“活動體驗”環環相扣,于層層遞進中推動閱讀水平的提升。在文本研習板塊通過一些經典的范文,讓學生在感悟名家大作的同時體會文字魅力。在問題探討板塊則是引導學生以發現問題的眼光去解讀閱讀內容,將自己獨立的思考融入其中?;顒芋w驗板塊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提升語文素養。通過合理運用教材三板塊的閱讀教學方式,讓學生以多樣化的視角去看待閱讀內容,拓展閱讀的時空范圍。
3.教師以鼓勵式教學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所在。首先就是要開展鼓勵式的教W方式,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異于主流想法的閱讀思考要給予鼓勵,肯定學生的積極思考與發言,然后共同探討學生提出新的閱讀體會與解讀的合理之處,或者是對于閱讀誤區予以糾正與引導,在肯定與鼓勵式教育的前提下,既培養了學生興趣,又引導其提升閱讀能力。其次是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將學生置于中心,改變傳統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參與課堂的同時積極思考,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有關閱讀的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