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安全治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和順縣義興鎮鳳臺村村位于和順縣城西部,距縣城4公里,全村區域面積為4.5平方公里,總戶數400戶,村總人口906口,2011年底,全村耕地面積1062畝,其中:蔬菜大棚60畝,玉米840畝,谷子65畝,馬鈴薯52畝,雜糧45畝,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年均氣溫6.3℃,平均無霜期120天,年降水量582mm,清漳河從村南流過,村北面是云龍山,南面是鳳山,207國道從村中通過,距村200m有年產量90萬t的一緣煤礦,農民收入主要以煤礦打工及種植為主。
全村施化肥42000kg,種類為: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等,玉米、谷子全部采用地膜覆蓋,畝用地膜2kg,全村覆蓋地膜1810kg,使用農藥182kg,一戶養雞,規模是20000只,一戶養豬,規模是220頭,雞、豬糞便年排放量80t左右,糞便堆漚后,大部分施入蔬菜大棚中,小部分施入農田。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農村環境污染主要是化肥污染、農藥污染、農膜污染、畜禽糞便污染。
二、存在問題
1、農藥污染
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民安全用藥意識薄弱,不注意用藥造成的污染及對人畜的影響,有些農民打藥后,隨意傾倒噴霧器中剩余的農藥,導致污染了飲用水源;二是農民對科學用藥認識不足:有些農民用藥時,不對癥下藥;有些人用藥時,恨蟲不死,不按使用標簽上的使用方法適量用藥,而是擅自加大藥量,不僅浪費農藥,而且造成了環境污染,還有的農民不按照安全間隔期噴藥,農藥殘留屢屢使農產品食用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2、化肥污染
一些農戶只施氮肥,或基肥施用比例過大,在灌水早且額度大的條件下,導致土壤徑流滲失,降低了肥料養分利用率,從而造成土壤坂結,生產出的農產品品質差,產量低。
3、農膜污染
在調查中發現,農戶大多對塑料農膜不進行及時回收,長時間使用后大量廢棄農膜殘留在耕作層,久而久之殘膜會在土壤中,形成隔離層,破壞了土壤的通透性,惡化了土壤結構,從而造成農作物減產。
4、畜禽糞便污染
據調查:每頭豬每天排糞1.9kg,含氮19g,含磷13.3g;每頭牛每天排糞30kg,含氮129g,含磷51g;每只雞每天排糞0.14kg,含氮1.9g,含磷0.78g;可見畜禽養殖業排泄物嚴重污染了農業環境。
三、做好防治農業環境污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對策
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等,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培訓活動,宣傳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增強農產品生產者的主體責任意識。同時,廣泛深入地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農業投入品科學使用等方面的宣傳培訓工作,使農民自覺按照標準化、無公害要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對明知故犯、不講道德、惡意使用有毒有害投入品行為者要給予嚴厲打擊,要進行媒體曝光,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步入正確軌道,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
二是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提倡推廣平衡施肥技術,確保土壤及地下水源不受污染,農產品亞硝酸鹽含量不超標。科學噴施農藥,大力推廣使用無公害農藥,擴大統防統治覆蓋面,積極開展“統一防治時間,統一防治藥方,統一防治技術、統一防治器械”等措施,達到統一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配方,合理使用農藥劑量,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要大力宣傳農田殘膜污染土壤的危害性,實施獎懲政策,把清除農田殘膜變成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積極開展基本農田監測工作,加強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以及病源微生物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
三是大力發展大中型沼氣工程,全面提高沼氣綜合利用效益。提倡用沼肥種植無公害農產品,大力推廣“豬-沼-果”,“豬-沼-菜”模式,拓寬“三沼”使用范圍,延長沼氣產業鏈,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展,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從而確保沼氣建設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四是要加強監管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加強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等基層體系。農產品生產的地點在鄉村,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最基礎、最基本的監管環節,必須加強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真正形成市、縣、鄉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上下貫通、左右合力的工作氛圍。同時,要督促農產品生產基地、種植園區、生產企業,努力壯大自己的內部監管員隊伍,促進企業自律,促進企業落實農產品生產的主體責任。
五是要狠抓基地建設,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品牌。要抓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抓農產品認證,抓農產品的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繼續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強“三品”認證產品的監管,深入開展“三品”的監督抽查;整治偽造、冒用、超范圍使用標志的產品,規范企業用標行為,確保農產品包裝標志信息真實完整;完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記錄,加強技術培訓和監督指導,確保全市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認證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生產和銷售記錄完整。
【關鍵詞】生物制藥廢水 生物安全性 檢測方法 深度處理
1 概述
在制藥過程中,主要的污染物都在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中,其中包括洗滌廢水、冷卻廢水、廢母液等。生物制藥行業的廢水含有大量具有生物毒性的有機污染物,并且較難降解。其中殘留發酵基質、萃取廢液、蒸餾殘存廢液、染菌倒罐廢液中含有高濃度的COD、硫酸鹽和懸浮物,另外廢水中還會有抗生素、反應中間體等具有生物毒性的物質殘留,并且菌株發酵時會產生一些具有生物毒性的發酵衍生產物,都會對環境造成巨大危害。
本文從制藥行業現狀出發,對現今較為普遍的廢液處理方法以及生物安全性的監測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評述和分析,通過對比各種處理方法的優缺點,提出了現存問題的解決方法,并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了展望。
2 廢物處理現狀
追溯至上世紀70年代,我國制藥行業對廢水的處理方法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厭氧法,經過將近十年發展,廢水處理技術突飛猛進,處理方法也層出不窮,到上世紀80年代已有SBR法、生物流化床法、生物接觸氧化法和UASB法等方法。這幾種方法各有各的優勢,可針對不同的廢水情況有針對性地選用,其中SBR法COD去除率高,生物流化床法運行穩定、效果明顯,生物接觸氧化法COD和氨氮的去除率皆較高,UASB法效果穩定,副產物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總體來說,目前生物制藥廢水處理難度依然較大,處理后的廢水依然存在著一定的生物安全隱患,所以在生物制藥過程中需要建立生物安全性分析的工藝環節,進而針對分析數據和結果,采用合適的處理方法和工藝,對廢水進行有效的深度處理。
3 生物安全性檢測方法
3.1生物毒性檢測
生物毒性是指生物在某種物質的影響下發生生物體生理活動不良改變,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可遺傳性毒性。其中急性毒性是指廢水中有機污染物對生物機體在短時間內產生不良影響,對環境污染防治具有更為直接的指導意義,應用較為普遍。在急性毒性檢測中,通常選用魚類、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作為測試樣本生物,通過采集和分析污染物對測試樣本生物產生損害的數據,進一步評定污染物的生物毒性。雖然以魚類和浮游生物為測試樣本生物,對制藥工業廢水的生物毒性檢測靈敏度和準確度高,但其工作量大,測試周期長。以微生物作為測試樣本生物,具有高自動化、誤差小、檢測速度快等優點,目前應用最為廣泛。
3.2抗生素殘留檢測
微生物的基因會由于抗生素的存在而改變,隨食物鏈傳遞,人類生命健康也會受其危害,所以對抗生素殘留進行檢測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微生物法、酶聯免疫法、液相色譜-紫外熒光法和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其中,微生物法和酶聯免疫法具有較高的檢出限,應用不太廣泛。起初,液相色譜-紫外熒光法和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的檢測步驟繁瑣、重復性差、檢測限低,所以應用受限。近年來,這兩種方法的由于其靈敏度高,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并且與萃取技術組成串聯工藝使得檢出限變低,從而在食物和飲用水的抗生素殘留檢測中應用較多,但是受檢測條件限制較大,一般在不同色譜柱和不同萃取技術下的檢測效果皆不相同。
4 深度處理技術
在處理生物制藥廢水的過程中,常規工藝難以徹底除去其中具有生物毒性的污染物,所以需要研發深度處理技術,以去除廢水中的生物安全危害因素,目前的深度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物化法、氧化法和組合法。
4.1物化法
物化法是指物理法和化學法相結合的方法,其中以混凝沉淀法、吸附法和透析法為主。
混凝沉淀法是在廢水中加入混凝劑,懸浮物和膠體凝聚,通過吸附其他的污染物進一步形成更大的沉淀,從而將污染物從廢水中出去。常見的沉淀劑有三氯化鐵、聚丙烯酰胺、硫酸鋁、水合氯化鋁等。
吸附法是采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吸附材料來吸附廢水中的有害物質,從而達到凈化目的的一種方法。使用吸附法之前通常先利用常規方法對廢水進行處理,這是因為吸附材料在高污染物濃度的廢水中容易達到吸附容量飽和,并且吸附材料再生復雜、損耗巨大。最為常見的吸附材料為活性炭。
透析法一般是利用具有選擇透過性的透析膜來處理廢水,從而將有害物質從廢水中隔離出去。這種方法的深度處理效果顯著,但是需要選用合適的透析膜材料,并且成本相對較高。透析法還可以實現廢水中抗生素的回收,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隨著科技發展,透析膜成本降低后,該方法將會成為一種具有發展前景的方法。
4.2氧化法
氧化法處理廢水的原理是利用自由基的氧化性將廢水中的還原性物質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對具有生物毒性的物質進行破壞,從而達到凈化廢水、消除廢水對環境和人類生命健康造成危害的目的。按照產生自由基的方法和原理的不同,通常包括光催化氧化法、電化學氧化法和化學氧化法。
4.3組合法
對于某些高濃度污染物含量的廢水,單獨使用一種處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國家規范標準的要求,采用多種處理方法的組合工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污染物的處理效果,提高制藥廢水排放的生物安全性。一般的組合工藝都采用預處理技術,對高污染物含量的廢水進行預處理,除去大部分污染物,然后再利用深度處理技術,對難以去除的部分物質進行深度處理。
5 結語
本文簡單介紹了現今生物制藥行業的廢液處理現狀,并從生物毒性檢測和抗生素殘留檢測兩方面評析了生物安全性檢測方法。另外本文也從物化法、氧化法和組合法三個方面介紹了目前較為常用的廢水深度處理技術,通過比較和分析,組合法是未來廢水處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殷智.抗生素廢水處理工藝中生物安全隱患[大連交通大學工學碩士論文].大連:大連交通大學,2007.
【關鍵詞】家禽養殖場;生物安全;區劃隔離
所謂“生物安全隔離區”,是指在同一生物安全管理系統中的一個或多個養殖場所,對某些特定的疾病的衛生狀況清楚,為國際貿易和食品安全目的,其所養的亞動物體群對一種或多種特定的動物疫病采取了監測、控制和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和隔離區劃是現代養禽生產的第一原則,也是大型養殖企業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
生物安全包括三個部分:隔離、交通控制、衛生和消毒。圍繞著這三大部分,可以把生物安全體系區分為三個不同的管理層次。
1 建筑性生物安全措施——科學合理的隔離區劃
1.1養殖場的科學選址和區劃隔離
遠離村莊1千米,距離主干道路500米,這樣即使雞場交通便利,又可以避免村莊和道路中不確定因素對雞的應激作用,也減少了某些病原微生物的傳入。
1.2改變生產方式
逐步從簡陋的人雞共棲式小農生產方式改造為現代化、自動化大型養雞場或小區式養雞場,采用先進的科學的養殖方法,保證雞只生活在最佳環境狀態下。
1.3全進全出制
防止不同周齡雞之間相互水平傳染,注意雞場空舍期間的消毒措施。
1.4雞場設院墻或柵欄,分區隔離,謝絕參觀
可以防止病原入侵,避免交叉感染,將社會疫情拒之門外。
1.5雞場人員駐守場內,人雞分離
提倡飼養人員家中不養家禽,禁止與其他鳥類接觸以防飼養人員成為雞傳染病的媒介。提倡夫妻宿舍,減少外出,保護雞場安全。
2 觀念性生物安全措施:依據安全理念制定的制度及計劃
2.1凈化環境,加強消毒,消除病原體,阻斷傳播鏈
臟、凈道分離,雞苗、飼料、人員和雞糞各行其道,場區內及大門口道路務必硬化,便于消毒和防疫;足夠的空舍期及禽場消毒程序;毛雞車嚴禁入場,要在2千米~3千米外設置淘汰雞場;清糞車入場必須嚴格消毒車輪,裝糞過程要防止灑漏;裝滿后用蓬布嚴密覆蓋,防止污染環境。種雞場清舍期不小于8周,雞舍要求無粉塵、無蛛網、無糞便、無墊料、無雞毛、無甲蟲、無裂縫、無鼠洞,徹底清洗、消毒3遍~5遍。衛生檢測合格后方能進雞。生產人員隔離和淋浴制度;嚴格的門衛消毒制度;人員雙手、鞋、衣服、工具、車輛、墊料消毒,外來車輛禁止入場;汽車消毒房采取冬季保溫和密閉措施,冬季消毒池加鹽防凍(2.5立方米水/150千克鹽);墊料消毒,防止霉變。進雞前將墊料一次性進夠,防止攜病人入舍;飲水凈化和消毒;帶雞消毒。
2.1.1 養雞場生物安全及消毒程序
空舍期,種雞場一般不得少于8周;肉雞場不得少于2周,20萬羽以上肉雞場不得少于20天。墊料一次性進夠,用戊二醛或有機氯制劑充分噴灑混勻后裝入透明塑料大袋中陽光照射12小時~24小時,入舍。
肉雞場消毒程序。雞舍徹底清洗后,用3%火堿水噴灑地面及墻壁;干燥后,用過氧乙酸或戊二醛噴灑消毒;用甲醛+高錳酸鉀薰蒸消毒,上批雞發生新城疫者,必須薰蒸消毒。
肉雞飼養期消毒。雞場大門消毒池、雞舍門口消毒盆、飲水及飼養員消毒程序按常規執行。帶雞消毒可用碘伏,特別在28日齡以后,每周2次。
2.1.2 肉雞飼養密度
11只/平方米~13只/平方米。
表1 開放式雞舍飼養密度參考(單位:只/平方米)
表2 封閉式雞舍飼養密度參考 (28千克/平方米~30千克/平方米)
雞只平均體重(千克) 1.25 1.50 1.75 2.00 2.25 2.30 2.50 2.75 3.00
雞只數(只/平方米) 24.0 20.0 17.1 15.0 13.3 13.0 12.0 11.0 10.0
2.1.2 肉雞飼養溫度和溫度控制
起始溫度31攝氏度~32攝氏度(距墊料30厘米高度處),7天一個階段降2攝氏度,至35日齡出欄時18攝氏度~20攝氏度。雞舍溫度50%~70%。
2.2 科學的免疫接種
變易感雞群為不易感雞群
2.3 周密的免疫抗體測,隨時了解抗體消長規律,幫助指導免疫及疾病控制
平日檢測:1次/月;冬季及產蛋高峰檢疫:1次/周;免疫臨界值——ND小雞>4㏒2;產蛋期>9㏒2;AI-H5開產前
2.4 產蛋高峰期應避免注射或氣霧免疫,防止應急降蛋
2.5 改善雞場環境
殺蟲、滅鼠、防鳥;雞場內不養狗貓、蛋雞、觀賞鳥、水禽和豬;滅蚊蠅、滅甲蟲,防止蟲媒性疾病(5億個細菌/蒼蠅,60多種病菌;甲克蟲-馬立克氏病、禽霍亂、異刺線蟲及組織滴蟲;蚊、庫蠓-禽痘、住白細胞原蟲病)。
2.6淘汰死雞和場內生產垃圾焚燒或深埋
提倡集中無害化處理,嚴禁外賣。孵化廠出賣副產品用一次性紙蛋盤,不用客戶的蛋盤、蛋筐。
2.7 禽場污水的集中深沉和消毒后排放
2.8 雞糞發酵池
3 操作性生物安全措施
3.1 精心飼養,減少應激
每一次疾病的發生,必然存在飼養管理失當的原因。生產中80%疾病問題由飼料、通風、保溫、光照和供水不當而引起;鼠患對產蛋雞群的騷擾和應激;養重于防,防重于治。減少應激,加強雞群綜合免疫力,是提高生產成績的重要手段之一。
3.2 正確診斷,獸醫處方,科學用藥,控制疾病
群體預防,輔助治療;利用藥敏試驗,選擇最佳藥物,控制劑量和療程,不用原料藥,少用抗生素,避免藥殘和耐藥;有目的地科學使用保健藥;推廣試用有機酸、益生素、酶制劑和植物性添加劑。
參考文獻
[1]李增光.現代大型家禽養殖企業的生物安全管理[J].獸醫導刊,2011(05)
關鍵詞:高職;生物理實一體化實訓;環保與安全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3-0015-02
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的安全管理與環保是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1]。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的重視,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逐漸擴大,高職院校實驗、實訓室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由于目前高職高專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建設大都學習德國、新加坡等地職業教育中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教學模式(即以項目化教學為主的專業課教學),故“理實一體化”實訓室成為教師從事理論、實驗、生產性實訓教學的主要場所。自2011年我院生物制藥生產性實訓基地建成運行后,理實一體化實訓項目增加、實訓室開放力度的加大,各種實訓教學安全隱患日漸突出。而針對這類實訓室資源的特殊性,做好實訓室生物安全管理既是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也是確保實驗人員安全、健康,規范實驗室管理的重要途徑,更是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管理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2,3]。本文根據三年來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工作實踐,結合我院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目前安全與環保管理工作進行總結和探析,旨在為改進高職院校“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管理提供參考。
一、高職院校生物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的現狀
理實一體化教學要有與專業和規模相適應的硬件設備和學習環境,強調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性,教學場所的多功能性、復雜性和流動性大等特點,是正常意外傷害的最大隱患。故實訓室安全管理需要綜合考慮眾多因素制定安全管理條例才能從源頭上對高職院校生物實訓室的安全管理起到作用。生物理實一體化實訓基地是訓練學生專業能力的場所,實訓內容多且很少重復,所用微生物菌種、生物材料以及化學試劑種類不同,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種類多,成分復雜。目前所排放的污染物來源可分為:
1.學生作品。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學生實訓作品一般沒有實用價值,主要是為了訓練某項操作技能或為了驗證某項理論而設置的,故大多是廢棄物。
2.陳置試劑和回收溶劑。凡溶劑使用量較大的學生實驗,操作規程中一般都有回收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也確實是“回收”了。問題是這些簡單回收的溶劑純度不高,一般不可直接再利用。其中一部分用來清洗玻璃儀器,洗后隨水流入下水道,最終還是成為廢棄物,僅有少部分被回收利用。積壓、陳置試劑是由于各種意外的變動或未使用完全而造成的,久置造成氧化、分解、聚合等化學變化而不可再使用。
3.實訓本身產生的三廢。實訓中產生的有害氣體:操作不當,如儀器裝置不嚴密使低沸點試劑或溶劑的蒸汽揮發出來,逸散于室內,污染環境。生化分離和純化有關生化產品或產物之后,剩余的殘渣、廢液等,總量不多,成分復雜,回收再用的價值空間小,也是造成污染的主要來源。
二、規范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基礎設施建設
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建設的安全與環保設施包括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的選址、建筑結構、給排水和供氣、電氣與自控、通風與凈化、裝修、空調、消防、實驗廢棄物處理等方面[3,4]。自2005年以來,我院非常重視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的安全與環保建設,在生物制藥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實驗、實訓室建設與改造中投資力度大,把安全與環保建設標準納入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中,經過建設,生產車間和各專項實訓室布局合理,功能較完善,使實訓基地的安全與環保防范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完善各實訓室安全、環保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生物實驗室排污管理的通知》等若干安全環保管理法規和政策,結合我院實際,制定系統、周密、規范、科學的規章制度,健全安全、環保管理運行機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內部管理。
1.建立健全生物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與環保制度。制度科學合理、完善健全、切實可行,實訓室的安全建設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5]。主要包括實訓車間及實訓工程規章制度、守則、6S管理要求、文明公約、獎懲條例等。根據專業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特點,制訂完善了《安全與衛生管理制度》、《生物、化學危險品安全管理細則》、《壓力容器安全管理細則》、《理實一體化實訓室開放管理辦法》及《各室人員的崗位職責》等27個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落實安全管理實施方案,做到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環保管理有章可循。
2.明確職責,落實責任。高職院校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與環保管理環節多,部門職能交叉,安全意識薄弱,監管難以到位[6]。學校制定了各實訓室安全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師生并未按照規章制度進行操作,存在實驗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等情況。應根據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逐級建立安全責任制。
四、加強安全教育與培訓,創建實訓基地安全文化
加強對學生和教師的安全防范意識教育與培訓,是提高實訓室管理的關鍵,也是培養教育主體社會責任感的需要。目前實訓基地已將安全文化滲入到每一項規章制度、工作規范、標準和要求當中,使師生形成共同的安全價值觀。
在實訓基地安全文化建設中,重點以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人文修養等方面的培養教育為主,從教學情境設計、實訓過程指導、評價等環節培養學生的安全思維、意識、心理和行為,使每位進入實訓場地的師生在安全觀念上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轉變,在安全控制上由處理事故向預防事故轉變,在安全行為上由他律向自律轉變,在安全管理上由領導管理向全員管理轉變。安全觀念的植入,也成為一種行為習慣。
1.加強安全教育,增強安全意識。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發生的基礎性工作,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教育包括:提示教育、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提示教育是在實訓場地以宣傳展板、圖片、標識的形式布置常用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溫馨提示或安全格言警句等,既短小精悍又富有哲理、意寓深刻,使學生既容易記憶,又樂于接受。
2.規范操作,提高自我防護意識。規范的實訓操作和安全防護措施是理實一體化教學正常進行的重要保證。學生往往忽視對自己的安全防護,在理實一體化教學、綜合實訓、開放實驗、創新實驗、畢業論文(設計)實驗過程中對學生規范操作管理難以到位,不規范操作損壞儀器、違反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環保制度和實訓操作規程的現象普遍。針對此問題,要求所有學生在實訓前熟悉所用器材、試劑的性能、危害性、安全性及安全使用方法,對使用大型精密儀器、高壓容器和進行有可能產生人身危害及造成事故的實訓項目的人員,必須進行專項指導和培訓,熟練掌握操作規程后方可進行獨立操作;進入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必須穿著防護服,提高安全防護意識。在各項實訓中,教師都要將規范操作教育貫穿始終,避免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犯常識性錯誤,提高自我防護的意識和能力。
五、加強對實驗設備的定期檢查和檢修
實訓基地各實訓室的實驗設備和儀器應定期檢查和檢修,重點檢查儀器連接導線的導通性及破損情況,以及是否有儀器外殼帶電等潛在不安全因素,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報修。
六、加強理實一體化實訓室日常管理
實驗室日常管理涉及防火、防毒、防盜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對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定期進行安全檢查是日常管理的主要內容,更是確保安全的重要手段。日常管理包括每周末檢查、學院定期檢查、系部每月末組織檢查并進行小結,能解決的問題及時解決,將理實一體化實訓室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加強對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經常化、制度化的監督檢查,確保將各項規章制度落到實處,消除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隱患。
高職理實一體化實訓室安全與環保管理在創造安全和諧的實訓環境和保障教學、科研順利進行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基礎工作。理實一體化實訓室的安全環保工作要體現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一宗旨,確保師生員工的人身安全、國家財產的安全和校園環境的安全。
參考文獻:
[1]徐建斌,趙濤濤.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9,(4):164-165.
[2]張建功.新形式下高校實驗室管理工作探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6(10):112-115.
[3]齊龍.淺談高校生物實驗室環保與安全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4):176-178.
[4]彭蘭.加強高職高專生物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23):3655-3656.
發揮“四帶頭”作用,凝警心、塑形象,是帶出一流隊伍的關鍵
沒有好的領導班子,就不能帶出過硬隊伍,基于這種共識。全局堅持把“四帶頭”作為班子建設的關鍵。一是在自覺學習上帶頭。他們堅持做到學習氣氛濃郁。學習制度持久,班子成員每人每年的學習筆記都在三萬字以上,做到理論先于人。二是在團結協作上帶頭。班子成員精誠團結,以誠相待,識大局,顧大體,自覺做到各司其職,為隊伍建設負責。三是在民主作風上帶頭。他們堅持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凡重大工作決策和涉及民警提職、入黨、立功等問題,均由班子成員集體討論通過后決定。四是在勤政廉政上帶頭。班子成員在各項工作中做到了不義之財不圖、循私之事不辦、非分之物不取。由于領導班子成員“四帶頭”作用突出,贏得了全局民警的信賴,獲得上級機關和群眾的高度評價。連續五年在上級黨委組織的班子民主測評中,班子成員滿意票均在98%以上。
探索“四機制”模式,動真勁、用實招,是規范隊伍管理的保證
一是完善考評機制。在公安隊伍建設中不斷推行首末位獎懲機制和公安隊伍等級化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全面實施績效積分考核,考核成績同民警評先選優、晉職晉級和經濟利益掛鉤。上述機制運行以來,4名科所隊長被免職,4名民警因考核連續兩年末位被辭退,36名民警因考核末位被易崗培訓。23名考核優秀的民警被選拔到領導崗位,真正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良性循環機制。二是實行政治育警機制。在工作方法上,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通過深入開展新時期人民警察職業道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育忠誠警魂,教育引導廣大民警主動融入平安林區建設大局,全力做好維護當前穩定的各項工作。三是延伸社區警務機制。在建立居家式警務室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社區警務,在全局派出所外勤民警和協警中開展“十進家”和爭做“好五員”活動,廣大民警(協警)深入轄區、走進群眾,傾聽民意、多辦實事,真正成為了轄區“人熟”、“地熟”、“情熟”的社情通。確保林區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四是建立廉潔執法機制。在具體工作中,做到“四個進一步”,即進一步樹立了正確的執法理念,切實從源頭上解決執法不規范問題;進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項執法制度,從程序上、實體上對民警的執法活動作出規范:進一步加強了執法監督,切實預防違法違紀問題的發生;進一步提升了和諧執法的能力,樹立良好的執法現象。
創新“四主題”練兵,重學習、強素質。是提升優良隊伍的途徑
幾年來,為練就過硬本領,全局深入開展了四項主題練兵活動。一是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為主線,掀起政治練兵。通過建立政治理論學習制度,每月下達理論學習計劃和學習要求。教育引導廣大民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在各項工作中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二是以推進執法規范建設為載體,大力開展法制練兵。幾年來。全局通過開展知識競賽、輪崗培訓、開展面授、組織考試等多種形式的執法培訓工作,全面提升了辦案民警的法律素質和執法能力。三是以全面推進警務信息化為契機。深入推進科技練兵。舉辦了計算機培訓班對全局民警進行輪訓,通過培訓98%的民警已經掌握了網絡基礎知識、漢字輸入、信息系統查詢等操作技能,實現了網絡化辦公的目標。四是以提高民警綜合素質為抓手,科學推進崗位練兵。圍繞“三懂”、“五會”的要求,以“三學、三比、三看”和“百十一”活動為主線,苦練民警的“政治素質、執法能力、服務能力、警務技能和基本體能”五項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