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范文第1篇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一節為湘教版必修1第三單元第三節,對本章節來說,它是對第一節《自然地理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的升華,也是對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一個承接,因為它們同為自然環境的兩大特征,讓學生認識到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是絕對;對于全套書而言,它是對第二章巖石圈、大氣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種提升和整合,同時也是對第四章以后的人文地理的區域性特點作一個鋪墊,因為人文地理的區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引起的。

      (二)三維目標

      本節教材相應的課程標準內容是“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根據課程標準與課本內容確定教學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① 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特點。② 理解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③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④ 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① 掌握區域分析與比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② 學會與他人合作,并學會從學習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③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學習本節課的體會和見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 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②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三)重點、難點:自然環境地域差異的規律及成因

      地域分異規律是本節課的中心內容,城市學生遠離自然,生活經驗缺乏,對于理論的規律性(三個為大尺度的自然環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這部分內容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學法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各要素的知識,已經具備一定的讀圖和分析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學生已初步適應上課討論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新知并非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在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由學生在自有經驗基礎上自主建構形成的。探究發現法,學生活動不停留在表面的熱熱鬧鬧,而力求始終保持學生的思維張力。

      三、教法分析

      高中學生生活經歷少,在新知的建構方面欠缺感性材料,無法自主實現書本知識與個人經驗的結合,因此,教師必須采用有效的方法給予彌補、輔助,幫助學生完成新知的建構,當好學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蘇格拉底)。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如果將總課題突兀地交給學生去“探究”,學生只會無從著手。而如果將問題分解為一個個梯級深入的小問題,則探究自會水到渠成。充分調動學生的舊有知識儲備,并通過陸地自然景觀圖片展示,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在激活學生舊有知識并予以補足的基礎上,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規律的歸納法,幫助學生建立新知。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理念

      以“森林之旅”為主線,創設情景實施探究,學生以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的方式,通過讀圖分析得出地理環境地域差異的表現和分異規律。并且注重學習的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

      (二)課前準備

      1.創設情景

      現在我們要組織一個旅行團,準備到世界各地進行一次以“森林”為主題的自然景觀之旅。在出發前請各位團友根據所學的地理知識共同商討,設計出一條合理的線路。

      2.分組

      課前將學生以自愿為原則,全班學生以旅行團為名義分成三個考察小組,分別為A組.B組.C組,每一小組分別推選出一名導游。請各旅行團,課前收集各地有關森林的圖片。上課按旅行團分組安排座位。

      五、練習

      賞析下列古詩詞,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其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而為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異。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異。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異。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范文第2篇

      卡爾松的“自然全美”理論在當今環境美學領域缺乏更多理論基礎支撐的情況下,占有一席之地,追隨者眾。該學說的存在雖然有其理論前提,然而卡爾松對自然審美的審美主體存在性、審美的個體差異性、審美認識過程等方面的忽視卻使該學說顯示出極端性。該文旨在針對以上提出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自然全美 審美主體 美感的共同性 美感的差異性

      加拿大美學家卡爾松曾主張,全部自然世界都是美的。這種主張在環境美學界呼應者眾多,哈格若夫就更加肯定地說,自然是美的,而且不具備任何負面的審美價值……自然中的丑是不可能的。他們都認為,自然環境,就它未被人類觸及或改變的意義來說,總體上具有肯定的審美性質。例如它是優美的、精致的、濃郁的、統一的和有序的,而不是冷漠的、遲鈍的、平淡的、不連貫的和混亂無序的。簡而言之,所有未被人類玷污的自然,在本質上具有審美上的優勢。對自然界的恰當或正確的欣賞,在根本上是肯定的,否定的審美判斷是很少有的或者完全沒有。雖然“肯定美學”是一種主張所有自然物都具有肯定的審美價值的美學。但在整個學說之中,無論是針對未被人類觸及的第一自然或是已被人化的第二自然,均不具備思維意識、自我認知及判斷能力。由一件自然物去認知另一自然物顯然是不可能的。一件事物美亦或不美?誰在作出判斷及結論?毫無疑問,自然需要具有思維能力的主體,人成為最終的選擇。但人對自然環境的審視是否具有同一性?為什么同一自然環境在一部分人看來毫無美感,但在另外一部分人看來卻美輪美奐?所以,卡爾松不能以“自然全美”而一言概之、避之。

      卡爾松“自然全美”之極端理論至少忽略或必須忽略以下幾方面的認知。

      一、必須忽略具有認知能力的審美主體的存在

      之所以認為卡爾松的“自然全美”理論具有極端性,是因為它的產生前提。在西方傳統的哲學觀念中,總是將人看作審美主體,而將自然作為審美對象,即客體。“主流的美學認為自然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具有人的生命意味,是人的精神的象征,不認為是自然本身創造了自然的美,而認為是人創造了自然美。”([美]阿諾德?柏林特,[中]陳望衡.環境之美[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3)第一版,總序二)但這種說法遭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質疑,認為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從未得到體現。因此,在當今的西方環境美學領域中,傳統觀念受到了挑戰。加拿大學者卡爾松的“自然全美”理論就成為其核心表述的旗幟性理論。但即便在卡爾松的“自然全美”理論中,無意識情形下卡爾松也將自然對象化起來。縱觀其理論體系,卡氏并未否認審美主體的存在,而是必須忽略審美主體的存在性。否則,這一理論將毫無價值。

      在中國古典美學中,“自然全美”的觀念得以集中體現的是在莊子的思想中。莊子認為,如果從“道”的角度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等齊劃一的。這就是莊子的“齊物”思想。它與卡爾松的“肯定美學”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但莊子并未取消是非、貴賤、美丑等之間的差異,或者根本沒有認識到他們之間的差異。在莊子看來,“道”的層次包含了兩方面相互關聯的意思:事物的自然存在狀態和主體的自然觀看方式。莊子肯定自然美的同時也肯定了審美主體的認識能動性。并且只有二者兼容,才能達到“道”的境界。因此,莊子在明確審美主體存在必要性的同時也論證了因為審美主體存在而導致的自然萬物審美價值的存在性。

      從根源上分析,卡爾松完全建立在單純破立關系上的“自然全美”理論在忽略審美主體存在必要性的同時也模糊了自然萬物存在的價值與審學價值的區別。任何一個自然物體,當它以物質姿態的方式呈現時,或許都有其存在價值。畢竟自然萬物的存在是自然力量運動的結果,具有客觀性。但人類審美實踐活動使審美關系的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都獲得了相對的獨立性。主觀方面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人的審美能力,而審美關系中的客體則并不具備認識及感知能力。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自然之所以美,產生于一種“客觀世界的主觀形象”。審美關系是由于客體和主體相互聯系而存在的。或許自然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它是否具有審美價值則取決于具有認知能力的人。這正是卡爾松所必須忽略的問題和這個理論存在的“內在矛盾”。即當自然具有審美價值時,按照西方傳統美學理論,必然存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自然全美”理論中,自然美的主體是誰?如果是萬物之一、二,則“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那么,自然的審美主體只能是具有感知能力的人。只有在審美感知的過程中,審美關系的客體與主體相互接觸時,審美體驗才能產生。

      二、忽略了人對自然環境認識中的差異性

      卡爾松指出,傳統美學的這種教條和一般人的常識見解都很有問題,實際上,科學在拓展人類的審美領域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種情況在新興的生態科學和新物理學中表現得尤其明顯。越來越多科學界的人士主張,科學知識和它對自然的重新描述,使我們在以前看不見美的地方看見了美,因為借助科學范式,我們能夠在雜亂中看出美的形式和規律,從而將混雜的自然轉變成為美的自然。從這種意義上說,科學不是將自然變丑了,而是剛好相反,將自然整個兒變美了。

      很顯然,卡爾松以科學之名將人的審美活動加以程式化。但科學家并沒有考慮到審美欣賞的復雜性,更沒有考慮到審美欣賞的差異性。審美依賴感覺,不同的人對聲音與畫面的判斷,對色彩與氣味的辨別等都極不相同。皮貨商對褐色的感知能力極強,寶石商能分辨綠色的微妙差別。這就是說,人對自然環境認知或審美認知會因為感覺的差別而千差萬別。在朱光潛著名的“對一顆松樹的三種態度”的例子中,物理學家眼中的松樹,毫無美的形象可言,只有在畫家的眼中,松樹才呈現出它那美的面貌。雖然這個例子僅在于一定的概率條件下方能成立。但毫無疑問,人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存在極大的差異性。

      (一)、人對自然環境的識別差異

      人對自然環境的識別差異是人類社會自然進化的結果。原始先民在面對變幻莫測的自然萬象時,心懷驚恐與畏懼。風、雨、雷、電帶來的情感反應雖然一致,但每個人看到的自然萬象卻千差萬別。這源于自然萬象受地理、氣候、區域等制約,而呈現各自不同的狀態。臨海的人們能時常看到潮漲潮落,深處內陸的人可能一生不曾見到一次。美洲大陸能時時見到威力巨大的龍卷風,而亞洲大陸卻難覓蹤跡。即便面對同一座高山或同一條河流,每人所處的觀察位置和角度的不同,也會造成認知的差別,因此,中國的古詩中便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觀物方式解讀或面對同一景致的不同情感表達。此皆取決于人對自然萬物的識別差異。這種差異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生理差異,這是由人體器官發育程度決定的。如身處草原、大漠的人聽覺與視覺更敏感;身處喧鬧都市的人可能色彩辨識能力更強;二是心理差異,這是由自然萬物對人的心理刺激程度決定的。同一個人對同一自然環境時,在白天看來美輪美奐,但夜深人靜時卻是猙獰恐怖。

      同時,人對自然萬物的認知除了源于物象之外,認知經驗越來越重要。認知經驗是人在認識自然環境時的思想總結。又因為不同的人在認識自然環境時,對聲、色變化、對形體變化、對運動的走向等均有不同的判斷,所以,每個人所獲得的經驗具有極大的差異性。中國唐代的張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學命題。一方面該命題是對審美意象的高度概括,但另一方面自然萬物形象進入靈府后形成的也是不同的審美經驗。

      可見,卡爾松期望借助科學的方式來達到對自然的認識,這在認識差異性客觀存在的前提下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二)、人對自然環境之美存在認知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卡爾松強調,有關自然審美的討論必須參照藝術審美的榜樣,否則就無法保證所討論的問題是在美學的范圍之內。但美國美學家瓦爾頓卻將藝術作品的正確審美判斷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一件藝術作品實際具有的感知性質;其次是當藝術作品在它的正確范疇中被知覺時這些感知性質的感知狀態。瓦爾頓認為,我們對一件藝術作品的審美判斷,主要是根據它的感知狀態而不是感知性質。他已經認識到一件藝術作品的感知性質可以呈現為不同的感知狀態,因為藝術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藝術范疇中被感知,甚至可以在非藝術的范疇中被感知。

      現在的問題在于,卡爾松在對自然審美方式缺乏更多參考后,退而求其次將藝術審美作為參照。但根據瓦爾特的觀點,人對每一件或不同的人對同一件藝術作品的感知會呈現不同的狀態。那么,人面對自然環境時的審美感知也當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是說,卡爾松借助藝術審美方式論證了“自然全美”理論的錯誤。這顯然是卡爾松理論的第一個難點。它的第二個難點在于無論是自然審美還是藝術審美,其審美主體皆為具有認知能力的人,審美過程中的認知共同性和差異性是共存的。這也是卡爾松理論不可回避的問題。

      美感具有共同性。審美活動中盡管存在著個體的、時代的、民族的差異。事實上,即使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審美主體,對同一審美對象往往仍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審美感受,這便是審美活動中的共同性。面對同一自然環境,無論是它的雄奇還是雋秀、壯美或是優美,人類總能尋找到不同感知中的共通部分。這是生物意義上的人物理器官進化的共同結果,它不隨個體意義上的人的意志而改變。

      美感具有個體差異性。美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人們在欣賞美的時候,面對著同一個自然審美對象,每人所產生的審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一樣的。即使同一個人對同一個審美對象,由于時間、空間不同,也會產生出不同的審美感受。同一畫家面對同一景象時往往會用多幅不同時間階段的畫作來詮釋這一景致。這就是審美活動中的個體差異性。在中國先秦時代,孔子在《論語?雍也》中就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命題,即知者可以從水的形象中找到與自身品質相通的特點,仁者可以山的形象中找到與自身品質相通的特點。也就是說每個人對自然的審美存在極大的差異性。盡管沒有人否認可以從自然審美中獲得愉悅,但自然審美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活動過程,是人們根據自身對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種對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

      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藝術審美顯然具有相對完備的觀照方式。一方面卡爾松希望“自然全美”理論形成自己的、有別于其他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當自身體系不完備時他又希望借助其他較完備的體系來完善自我。二者作用之間,矛盾盡顯。“自然全美”理論中忽略了審美共同性和差異性的存在便是其一。

      三、忽略了人對自然的認識過程

      人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一個極其復雜過程。人的認知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把對事物的認知納入自己心理結構的過程,是一個建造、完善心理結構的過程。通常可分為距離、親近、相容與相離四個層次。喜歡大自然的人見到鋼筋水泥澆筑而成的高樓大廈時心里會產生排斥感,這就是“距離”的產生;而見到如畫般的自然美景時會感到很親切,這就是“親近”;能留戀往返于自然山水,于山間聽松風、鳥語,則已至“相容”境界;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升至理性高度,就是“相離”。卡爾松的“自然全美”理論僅注重人對事物的審視結果,而對復雜的認知過程卻視而不見或是避而不談。

      人對自然的宏觀認識,它的過程已是微妙。但若將自然作為藝術欣賞的對象時,這個微觀審視過程將變得更加的復雜。因此,阿諾德?柏林特認為:“自然美的欣賞部分在于它復雜的細節、微妙的氛圍、無窮的變化所具有的魅力,在于帶給人富于想象力的愉悅。”([美]阿諾德?柏林特,[中]陳望衡.環境之美[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3)第一版:154)雖然藝術欣賞的過程短暫到審美主體都無法察覺,但人對自然的審視依然要經歷“感受―判斷―理解―再創造―體驗―潤澤―提升”幾個環節。這一過程的根基是具有無窮變化和未知性的“感知”,這是藝術欣賞的主觀條件,它受是否具有健全的社會化的欣賞感官功能、欣賞者的經歷學識和教養、欣賞者是否具備藝術欣賞的能力等條件的影響和制約。由此而產生的判斷和理解當然是各不相同、精彩紛呈的。從感受環節到提升環節,每一步的變數似裂變般增大到不計其數的程度。對自然環境欣賞的個體差異性獲得淋漓盡致的體現。而由此產生的審美認知結果千差萬別似乎是不可爭議的結論。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范文第3篇

      積、形狀、范圍或界線。區域是由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構成的一個整體。

      一、區域的特點

      區域的特點有五個:

      1.區域的層次性

      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分為下一級區域。

      2.區域的差別性

      一般來說,區域等級越高,區域內部越復雜,同一性越小,區域間差異性也就越大;反之,區域等級越低,區域內部越簡單,同一性越大,區域間差異性就越小。

      3.區域的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地表區域內各組成部分間的內在聯系,并經過長期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4.區域的可變性

      可變性首先是區域界限的模糊性。通常每一個區域的特征,在其中心區域典型地段表現得最清楚、最完善,但到分區的邊緣,其特征就慢慢地與相鄰區域的特征融合起來。因此,地理學上的區域界線往往是一個過渡帶,具有模糊性。

      5.區域的開放性

      區域作為地球表層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區域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間和社會經濟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間的聯系,使地理空間呈現開放性的特點。

      二、區域差異產生的原因

      區域差異的產生,既與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有關,也與人類活動的差異有關,同時還與區域自然環境和為人類活動相互影響產生的差異有關。在分析時,可結合具體要素加以分析,具體如下:

      1.自然環境的差異

      (1)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鄰位置等。

      (2)礦產資源狀況包括:礦產資源的種類、富集程度、開發條件等。

      (3)氣候狀況包括:氣溫、降水的時空分布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4)水文狀況包括:河網的密度、空間分布、流量、含沙量大小、結冰期長短等。

      (5)土壤狀況包括:土壤類型、肥沃程度以及面積大小。

      (6)植被狀況包括:植被種類、數量、

      分布。

      (7)地形和地貌狀況包括:地形和地貌類型及特點。

      2.人類活動的差異

      (1)農業生產活動包括:農作物的種類、分布、熟制、種植方式,農業發展的有利和限制條件。

      (2)工業生產活動包括:工業部門、工業中心的分布、工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條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3)商業、交通狀況包括:商業中心的分布、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交通便捷程度。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范文第4篇

      和諧的四個基本前提

      從和諧的以上一般含義可以看出,它有四個基本前提:共存性、多樣性、交互性、構建性。

      和諧總是就一定的系統或共同體而言,至少有兩個以上的事物共存于某一系統之中,才有可能存在彼此之間的秩序,也才談得上和諧問題。和諧的構成成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那種試圖使系統或共同體成為一個絕對統一的一元化整體的努力,只會從根本上消解和諧的根基。

      構成和諧的主體或因素不僅是多元的,而且彼此之間是各不相同的,存在著差異性。和諧不是清一色,而是基于差異性的多樣性,正因為如此,和諧才是美的。清一色的事物也可能構成一種秩序,但那種秩序可能是整齊,而不可能是和諧。和諧是基于差異性、多樣性并尊重個性構建的秩序。無差異就無多樣,無多樣則無和諧。

      有差異的不同個體如果彼此孤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也無所謂和諧。構成成分之間交互作用、相互影響也是系統或共同體和諧的一個重要前提。和諧不是由僵死的景物構成的靜態平面圖畫,而是由不同的自主個體不斷彼此融通協調構成的動態立體場景。不同構成要素彼此之間的動態相關性、交互性、滲透性是和諧的重要特征。

      和諧有自然性的和構建性的之分。自然性的和諧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作為人生存環境的和諧主要不是自然性的和諧,而是構建性的和諧。不用說人生存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世界環境,即使是人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日益成為人化的,是人有意無意構建的結果。對于今天的人類而言,自然性的和諧是少有的,這少有的自然性和諧也是十分脆弱的,不足以滿足人類生存對環境的需求。我們應該承認和肯定,人生存所需要的環境和諧是人自主構建的,離開了人的自主性,離開了人的積極構建,就不會有人生存所需要的環境和諧。

      和諧的四個基本規定性

      從和諧的一般含義,我們可以引申出和諧的四個基本規定性:和平共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良性互動。

      和諧是和平共處。和諧是這樣一種秩序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屬于同一系統或共同體的不同事物或個體平等、和睦、平安、友好地相處,彼此尊重對方的地位、權利、個性、品格。它們彼此之間可以有競爭,但沒有敵對,沒有戰爭,沒有惡意的傷害。和諧是相輔相成。和諧也是這樣一種秩序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屬于同一系統或共同體的不同事物或個體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扶助,相互支持,互為依托,共生共榮。

      和諧是相得益彰。和諧還是這樣一種秩序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屬于同一系統或共同體的不同事物或個體通過對方映現自己的形象,體現自己存在的意義,彰顯和實現自己的價值。它們互惠互利、相互促進、共同進步,而不以鄰為壑、唯利是圖、不擇手段。

      和諧是良性互動。和諧更是這樣一種秩序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屬于同一系統或共同體中的不同事物或個體彼此之間“心心相應”,“心有靈犀”,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界。

      和諧的四個基本領域

      人生存的環境可以依范圍的大小劃分為四個基本領域,因而作為人生存環境理想狀態的和諧也可以相應地劃分為四個基本領域:家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和諧,宇宙和諧。

      家庭是人生存的“港灣”,沒有家庭,一個人會成為無家可歸的漂泊“棄兒”。但是,有家并不等于有幸福,只有和諧的家庭才是其成員幸福的基本環境條件,也才是社會和諧的組成部分和基礎。盡管不幸的家庭是千差萬別的,但和諧的家庭都是相同的: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充滿親情至愛。家庭成員的權利得到尊重和實現,家庭成員切實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都可以說是家庭和諧的一些基本規定性。

      人生幸福問題不只是個個人問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個社會問題。好的社會不僅能保證其成員普遍獲得幸福,而且有助于普遍增進社會成員的幸福。因此,社會和諧是個人幸福的關鍵性條件。社會和諧的直接表征是社會成員普遍和睦相處,包括人際關系和諧,個人與組織和諧,組織與組織和諧,等等。社會和諧有諸方面的規定性,如普遍幸福、個體自由、社會平等、民主充分、法制健全、生活殷實、道德高尚、公正立國等。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范文第5篇

      (1)文明特征不同,中國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中形成的大河文明。希臘是地中海文明。兩種文明的差異導致了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自然資源的多樣性,是人類分工的自然基礎,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質生產方式的不同類型。

      (2)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希臘山多地少,港灣眾多,翻山越嶺,多山造成交通不便和地域割裂是促成古希臘城邦小國林立和不易統一的地理因素。中國大江大河,擁有較大的平原,境內的天然屏障不多,交通便利,腹地開闊,肥沃的土地便于發展農業,使人們安土重遷,有助于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局面。

      (3)政治條件不同,希臘城邦大量存在,小國寡民,獨立自治,形成了民主政治。中國則是統一或者局部統一,為了強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進地方之間的聯系的作用,形成具有濃厚的專制色彩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

      (4)民族文化傳統不同,希臘是開放的城邦制國家,遵從探索精神。中國則是安土重遷,重視血緣,以發家,儒家思想為主要思想。

      (5)生產方式不同,而不同生產方式的差異,導致文化類型的不同,直接影響著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 。古希臘主要是城邦制經濟,以工商業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經濟為主。中國是分封制下的小農經濟為主,主要形式是農耕經濟和自然經濟。

      (6)建立、產生的方式不同,希臘以城市為中心,與周圍的農村或較小的城市互相結合,城邦制的奴隸社會逐漸形成。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分封制,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周王直接統治,偏遠土地分封諸侯,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衛王室。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亚洲精品岛国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 国产乱辈通伦影片在线播放亚洲 | 色天使色婷婷在线影院亚洲| 亚洲色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小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另类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娇小性xxxx色|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小说|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天堂在线|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 国产亚洲一卡2卡3卡4卡新区|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亚洲?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亚洲国产精品13p|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 亚洲第一成人影院| 亚洲女同成人AⅤ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天堂影片精品|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a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五月天婷亚洲天综合网精品偷|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va国产va天堂va久久|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