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
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處女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關鍵詞]云南 野生植物 多樣性法律
一、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概述
生物多樣性,按照《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所給出的定義,是指所有來源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換句話說,生物多樣性是在所有形態、水平和組合中的生命的變異性。它不是所有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資料的總和,而是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材料及它們之間的變異性。顧名思義,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其中的一種類別,是指植物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材料及它們之間的變異性。由于其本身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使得對它的保護往往處于薄弱的初級階段,很多法律制度都亟待完善。
云南是中國野生植物種類資源和生態系統類型最為豐富的地區,保存有許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野生植物類群,是公認的野生植物重要類群分布最為集中、并具有全球意義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與多樣化的生境條件,孕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云南省面積39.4萬k,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而云南擁有高等植物16577種,占全國總數近50%;在14760多種維管束植物中,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就有171種,占全國總數的44%。因此被稱為“植物王國”。研究云南地區的野生植物多樣性,對全國范圍內的野生植物多樣性的研究提供了樣本。
云南省為保護省內自然保護區和其他地方的珍稀植物,出臺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規,制定了很多有益的制度,為植物多樣性的保護作出了很大貢獻,然而,近幾年來,由于過度采集、不可持續的農業和林業活動、城市化建設、環境污染、土地用途改變以及外來入侵物種的蔓延和氣候變化等諸多原因,加之沒有專門針對野生植物保護的法律及制度,使野生植物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植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急需通過法律及各項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才能更有力的保護云南省野生植物多樣性。
二、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現狀
目前我國對野生植物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1998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9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這是野生植物保護的唯一的專門行政法規;1999年8月4日國務院批準、國家林業局、農業部公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分I、Ⅱ級;1987年實施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1984年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批準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1994年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對保護區的建設、管理以及相關的法律責任都作了明確的說明和規定,是自然保護區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據;2008年2月26日,由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國家環保總局合作完成的《中國植物保護戰略》正式,以應對植物瀕危問題。《中國植物保護戰略》后,成為中國野生植物保護管理的綱領性文件。這是在全球的植物種類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樣性的維系面臨巨大挑戰的嚴峻形勢下,為遏止植物的不斷滅絕,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組織國際知名專家起草的《全球植物保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南省作為我國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省政府為了保護植物資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植物資源,也為野生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參考。一是通過地方性立法加大了植物資源保護。1987年以來,先后頒布實施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細則》、《云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云南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規,公布了《云南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和《云南省珍貴樹種名錄》等。二是建立健全和規范了植物資源的管理機構。為更細致的保護省內地州的植物資源,在全省各地州市林業主管部門都設立了專職管理機構,配備了管理人員。三是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護區,有效保護了野生植物的生境。其中,普渡河、海子坪等11個自然保護區專門以野生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有106個自然保護區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多年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形成全省較為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絡,使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90%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護,極大地改善了瀕危物種的生存狀況。除此之外,省政府和一些組織團體也進行了各種積極的探索,開展調查和科學研究,組織開展了全省范圍內大規模的野生植物資源調查以及西雙版納、哀牢山、高黎貢山、南滾河等一大批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多學科綜合考察和資源調查。為更好的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提供了基礎。
但是,目前云南省對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現行法律規定的不足,缺少專門針對野生植物資源制定的法規或規章,對野生植物的保護散見于其他法規和規章之中,相關法律法規數量較多,交叉復雜,給司法實踐造成了很大困難,必然影響依法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的效果。二是法規或規章之中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更強調野生植物資源的經濟價值而非生態價值。由于近年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野生植物盜伐濫伐現象突出,法律上針對這些現象做了很多規定,而且由于經濟價值的不同,對原生天然生長的珍貴野生植物和原生天然生長并具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文化價值的瀕危稀有植物的保護比較重視,對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植物很少涉及到。這種經濟本位的立法目的能短期保護植物資源的存在,卻不能有效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另外,管理機制比較落后,資金來源不足,管理人員人員不足,還有一些相應的法律制度也沒有建立,公共參與不足,缺乏透明度等等問題嚴重束縛了植物多樣性的保護。
三、云南野生植物多樣性法律保護的對策
首先,完善云南省野生植物的立法和法制建設。云南省作為最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集中區,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以自身野生植物資源的特點和保護現狀為背景,由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利用各種媒體、各種方式堅持不懈地普及保護野生植物的法律法規,為依法行政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加大執法力度,要認真貫徹執行野生植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嚴格依法行政,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以達到震懾罪犯和教育群眾的目的。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處理好利用資源和保護資源的關系。
其次,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和保護森林,自然保護區相結合。森林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物種繁多,氣候優越,人為干預較少,是野生植物最理想的棲息地,也是各種野生植物的良好生境。人類對森林的開發利用,往往會改變野生植物的生長和棲息,對森林的破壞,就會破壞野生植物的多樣性。而自然保護區的意義更是不言而喻,它能最大程度上保護野生植物的生境,科學有效的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是保護野生植物的關鍵所在。因此,在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的同時,就應該與保護野生植物相結合,既要保護珍惜名貴植物,也要加大保護各種野生植物,保護其多樣性。
再次,構建野生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項制度。(1)野生植物編目、監測及建立信息系統制度。生物多樣性編目和監測最主要的目的是為管理者服務,為他們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問題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建立野生植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就是將原來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可持續利用信息匯總,在保證準確、可靠的前提下以適當的方式電子化,并提供完備的數據檢索和查詢工具,以適應不同目的的查詢需要。(2)審批許可制度。該制度是針對一些珍稀、瀕危植物的利用及外來種的人為引進而言的,特別是對外來種的人為引進有重要意義。珍貴、稀有、瀕危的生物物種,由于其在生物多樣性中的特殊地位,對其進行利用需經特殊的審批許可程序是完全必要的。(3)建立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各地區的有關部門應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一方面通過接受有關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部門和其他企業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培訓、資源開發和各種服務積累資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中去。再者,隨著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認識的加強,還可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同時,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資金援助。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重要財力支持。(4)生態系統性管理制度。生態系統多樣性并不僅僅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心應是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因為世界上現存物種的大多數還不為人知,而生態系統的保護還可以同時保護生態系統內的所有過程和生境,這樣也就保護了許多未知物種及其基因。生態系統具有完整性、跨行政區域性和使用的多元性特征,而無論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何種使用都涉及到對資源的保護與管理問題。
最后,強化社會對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意識,提高公眾參與程度。通過開展環境教育工作,使社會意識到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去除公眾對野生植物無價值或無人保護可以任意濫用的錯誤意識,是公眾認識到野生植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要提高公眾參與,就要先做好向社會公開,既重視管理部門的主導作用,也不容忽視各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力量。早在1996年根據野生植物保護事業發展需要,云南省成立了全國第一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為野生植物的保護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實踐中我們應當重視這種公益協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使其更好的為公眾服務。
參考文獻:
[1]郭輝軍.切實保護好云南的野生植物,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林業,2003.11.
[2]孫中艷.論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中國發展,2006,(4).
根據聯合國大會第a/res/55/201號決議,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200*年5月22日是日期變更后的第一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為“生物多樣性與外來入侵物種管理”。
請各地環保部門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以及今年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組織開展一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宣傳紀念活動,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提高公眾環境意識。
現將《國家環保總局20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紀念活動方案》印發給你們,供參照執行。
附件:國家環保總局20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紀念活動方案
根據聯合國大會決議,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原來的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2001年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確定為“生物多樣性與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為了做好宣傳紀念活動,提高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根據2001年年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制訂此方案。
一、舉辦外來物種管理研討會
1、時間:2001年5月21-22日
2、地點:珠海
3、主要議題:
(1)世界外來物種的現狀和經濟利弊分析;
(2)外來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3)防止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對策;
(4)外來物種引入的指導原則;
(5)控制外來入侵物種的國際協議和政策探討;
(6)引進外來物種與加入wto的關系;
(7)中國外來物種引入現狀、案例、影響和對策;
(8)中國控制外來入侵物種的方針、政策、法規和管理制度探討。
4、參加人員:有關部門、研究機構的有關人員、國際專家。
二、媒體宣傳
1、報紙宣傳
報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環境報。
形式:由管理部門領導和專家撰寫文章。
內容:生物多樣性基本知識,我國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開展的工作、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對策等。
2、電視宣傳
電視臺:中央電視臺。
形式:專家訪談、播發宣傳資料片。
內容:生物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情況等。
三、組織地方開展宣傳活動
1、通知地方環保局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已改期,要求地方開展一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紀念活動。
2、為地方開展活動提供指導,提供有關背景和有關宣傳材料。
四、生物安全培訓班
1、時間:200*年5月14-17日
2、地點:南京
我國自然保護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只是為了用好用活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配置森林資源,提高效率,更需要考慮到國際社會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緩解氣候變化的關注,需要考慮到協調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在改善當地居民生計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及可持續利用管理。
在我國自然保護區內,集體林占有相當比例,自然會引起社會多方面的關注。據調查,云南全省自然保護區中的集體林面積占保護區總面積32.44%,福建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林業用地中集體林占其中的75%,遼寧全省54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中,集體林面積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1 3%:貴州省集體和個人所有的集體林約占森林面積的85%。
保護區中的集體林參與林改已是大勢所趨,主管部門業已認識到其改革必須遵循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法律。例如:遼寧省要求保護區內集體林權改革應積極穩妥進行,可以先行試點,再穩步推開。保護區內集體林管理及其配套政策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難點和熱點問題,其治理制度亟待創新。
首先,是如何保障林農利益的問題。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對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保護條款多,而對林權權利人的權益則關注較少。《森林法》規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嚴禁采伐,對其他的經營活動也作了嚴格限制。由于保護區保護管理的限制,林農難以對生長在保護區內的集體林開展經營,無法獲得實際的利益,造成了保護區的依法管理同林農的對立。因此,制定法律法規時,不僅要使生物多樣性得以保護,還需要進一步保障林農權益。保護區內也要適度放活經營權,如對實驗區的集體林,尤其是人工用材林,經濟林、竹林,在不破壞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允許林農依法自主經營,保障林木所有者的處分權。自然保護區與周邊社區可以建立利益共享機制,鼓勵自然保護區周邊社區發展生態旅游以及開發利用非木材林產品,如野生菌、藥材、花卉等,大規模啟動自然保護區內居民可替代性生計項目,如經濟林、勞動力轉移、扶貧、林農技能培訓,生態型產業、改灶節柴等。
第二、明確政府責任,探索林地置換或賠償制度。保護區大多處在貧困地區、山區,生態系統脆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區內資源利用受到極大制約。保護區內的居民承擔了保護的成本并喪失了部分的發展機會,卻沒有為此得到相應的足額補償。相關部門有必要采取將保護區內的集體林與周邊國有林置換,對自然保護區內的集體林進行征用或贖買等措施降低保護區內集體林比重。需要限制保護區內集體林商業化流轉,特別要禁止公權力和商業資本聯手,開發林地資源和森林景觀資源。
論文關鍵詞:上海世博會,生態,外來物種入侵,防治
正文:
隨著信息全球化,經濟貿易全球化的腳步加快,外來物種入侵給全球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新時代的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保護和生物安全,而2010年被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在正在舉辦的上海世博會上,就非常顯著的體現了這種環保觀念。世博會園區內很多國家的展館都對生物多樣性魅力進行了展示,更加感染人們參與保護行動中。
在世博會園區內,英國館帶給了我們別有情調的禮物。英國館看起來像是一朵蒲公英,它由6萬根亞克力管構成,管子里面有900多種共26萬顆種子,全部是瀕危滅絕,稀缺品種。展館里的種子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和中國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中資銀行項目。這個計劃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旨在基本收集完英國的植物種子,在2010年保存世界上10%植物種類的種子,至2020年保存世界上25%植物種子的種類。這是對生物多樣性的暢想,也是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的努力。
世博會園區內很多展館的主題也都圍繞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這體現了整個世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的交流和宣傳。基于此生態,我們也要從這些方面入手防范外來物種入侵,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大家,可是外來種入侵卻是 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殺手。在這種綠色,低碳世博會期間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控外來物種入侵具有非凡的意義。
外來物種入侵,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外來物種入侵又稱生物入侵,是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或生態環境中,外來物種建立種群并影響和威脅到本地生物多樣性的過程。隨著國際交流,國際貿易日益頻繁,外來物種的入侵的機會也大大的增多。這對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災難,尤其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帶來了很大困難。目前,外來物種入侵已經成為破壞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這里,要將外來物種引入和外來物種入侵區分開,并不是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有害,許多外來物種對人類是有益的,例如提高生產力,提高抗病蟲害能力。而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了不良影響的才是外來物種入侵。
1 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途徑
外來物種入侵主要有三種途徑:有意引入,無意引入,自然擴散。
自然擴散,主要是借助大自然本身的力量,例如水力,風力等自然因素。這種暫且不做詳述。
有意引入,曾在人類發展的某些階段盛行,為了提高生產力等人為原因將外來種引入,卻由于引入不當或管理不善造成生態破壞或生態污染。例如美國大米草,根系發達,適應力強。在上個世紀80年代生態,福建為了保護灘涂,發財致富引進該植物。結果大米草見土扎根,迅速蔓延,造成無數海生物死亡,堵塞河道造成水質污染,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和生態危機。例如,現在很多人喜歡外國的寵物,于是引進了如巴西龜之類的動物。這種寵物進口是合法的,可是很多情況下,飼養一段時間就放生了。這對新的生態環境可能帶來了十分大的危害。比如在世博期間我們需要引進很多花卉草木進行園區的建設,那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引進外來物種,這就是有意引入。
無意引入,相對來說途徑比較多,情況比較復雜。一些外來物種隨著貿易,旅游,運輸等方式而傳入。世博會是世界的盛會,在召開之際,很多國際朋友來到中國,來到上海,那么外地的朋友身上帶來的一顆種子都很有可能造成危害。
2 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
2.1外來物種入侵破壞生物多樣性,加劇物種滅絕速度
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寶貴的物質財富,每年為人類創造了數以億計的財富。但近些年來,外來物種入侵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多種生物瀕臨滅亡。據統計,42%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是由于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在過去的50年里,人類已經失去了幾十萬種生物。
在北美,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嚴重威脅,外來物種的競爭或捕食危及到美國瀕危物種,外來入侵物種威脅到了近一半瀕危物種。在加拿大,外來物種已經導致約31%的受威脅物種和脆弱物種的滅絕、25%的瀕危物種。目前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達400多種,其中50余種屬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國是全球受外來物種入侵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如今,外來物種入侵的破壞已經愈演愈烈,成為了全球性焦點問題。
2.2外來物種入侵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外來物種入侵每年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幾千億元。據統計,英國曾經在除草劑上的投入消費了3.44億美元,美國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達1250億美元。而我國由于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農林業損失也達到每年580億人民幣。外來物種入侵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損失遠不止這些生態,算上各種間接損失,達到了1000多億,占到了國民經濟的1%。拿2002年舉例來說,13種危害最重的外來物種就給我國造成了570多億元的重大經濟損失。
2.3外來物種入侵威脅人類生存
外來物種入侵對人類健康也造成了嚴重威脅。外來物種經常作為病原體的攜帶傳播媒介,使得人們對突如其來的病菌沒有抵抗力。例如這幾年新出現的SARS,禽流感都與外來物種入侵有著莫大關系。例如原產于北美的豚草已經入侵我國多個省市,它帶來的“枯草熱”給人類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拿沈陽來說,在1983年染病患者達到了600萬。
3上海世博會期間的防控措施和效果
上海世博會期間會有很多外來的花草樹木來到中國,因此傳入林業病蟲害的可能性也比較大。這不僅可能給上海世博會園區造成危害,更有可能威脅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這就需要將“防”“控”兩方面結合起來
3.1 檢疫工作——防
5月份已經開始了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七個省市的林業植物檢疫執法行動。這是為了防范外來物種的入侵,國家林業局、國家質檢總局首次聯合開展此類專項執法行動。這次上海世博會所做的檢疫工作就是為了更有效的避免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損害,當然也起到了積極的成效。
3.2 生態修復——控
在世博會園區建設中,也曾經針對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現狀進行了治理。各個方面的專家就正式采用了這種生態修復,生物治理的方式。專家們在浮島上種植水生生物,利用其發達的生態根系來吸收轉化污染物。短期來看,提高了水質,改善了環境面貌。長期來看,生物修復又營造了一個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恢復了一定的生態功能,提高了生物多樣性。
4 來自上海世博會的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新思路
在上海世博會中體現了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種種舉措,基于此我有幾點建議:
4.1從立法上,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在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工作上起步比較晚,在上個世紀末才開始發現并重視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上海世博會期間的各種檢疫,防控等措施都是來自于單一的文件,條文,暫時還沒有一個統一的上位法可以依托。
從立法上來看,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生態,缺乏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性法律。我國關于保護生物的相關法律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及一些單行條例如《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法》《海洋保護法》等。但是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治卻沒有一個統一的系統的上位法,略顯單薄,因此在執行相關工作時缺乏一定的依據或者容易產生分歧。第二,法律保護目的,范圍相對狹隘。我國目前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多基于人類健康,經濟貿易等方面,沒有明確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這使得一些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的單行法律都將范圍限定在“病蟲害”等方面,這就沒有周全的考慮到所有有可能被引入的外來物種,造成了法律的空白。同時,立法目的不完善,對外來物種引入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不夠明確,也就使得我國對一些例如水葫蘆等只有放入生態圈以后才會產生危害的入侵生物敞開了大門。第三,法律上責任追究比較薄弱,個人責任不夠明確。因此,我國公民如果引入外來物種后承擔何種責任,如何承擔責任相關方面都沒有具體規定。
針對以上情形,我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加快立法步伐,制定一部針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嚴格管理外來物種引入的專門性法律。對外來物種的風險評估,預警,防治等方面都作出詳細的規定。其次,系統考慮外來物種的風險性,完善法律法規。只有周全的將外來物種的安全系數,生長特點等方面都掌握了才能更加完善具體法規條例內容。第三,我國需要建立明確追責制。對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個人,法人都要明確問責。以民事責任追究為主,加大懲罰力度,詳細規定具體問責方式,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
4.2從制度上生態,加強各部門協調和落實防治工作
外來物種入侵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涉及到多個部門。目前我國各個部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治理上存在著很多矛盾和空白的地方,缺乏一個統一的協調部門。而且在防治工作上,主要針對有意引入方面,不夠全面。在上海世博會期間采取的各種專項防治行動都對各省,各部門的協調性進行了考驗。
針對這個問題,我建議:第一,建立一個特殊的專門協調機構。這個機構最好由特殊人員組成,例如可以將涉及到的農業部門,林業部門,海洋部門,司法部門等等相關的單位負責人集中在這個機構里。這樣能夠增進各部門的交流和溝通,有效的實施統一的法規和計劃,避免資源重復,防范治理的空白。第二,防治工作上,要全面規劃,要以預防為原則。先談談“防”,對外來物種引入,要盡可能考慮到將來的變化因素,更要避免盲目性,考慮全國范圍內的因素。加強海關的阻攔作用,檢疫制度要更加嚴格專業,建立物種入侵監管機制。建立全國性的生物數據庫,對一些數據進行搜集,存儲,備用可以節省很多重復工作。再來看“治”,治理的方法有物理,生物,化學等多種方式。生物治理生態,生物治理主要是構建一個新的平衡生態系統。由于外來物種入侵,缺乏天敵的制約,破壞了生態系統,那么我們可以引進該物種的天敵來進行制約,構建一個新的生態系統。當然,這要注意新引進的天敵物種是否也具有入侵性。在治理工作上,多數情況下我國采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進行治理,但針對性效果并不明顯,我認為,很多外來物種本身具有經濟價值,應當對該物種的應用價值進行研究,將該入侵物種變廢為寶,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消滅。
4.3 從宣傳上,提高公眾參與和防范意識
近日,國家專門成立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中國國家委員會”,是為了更好的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行動,舉辦生物多樣性保護系列宣傳活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論壇。現在國際多樣性年中國行動也已經展開,各種宣傳,專項活動都在世博會期間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要想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盡快盡善的解決外來物種入侵這一嚴重威脅。意識為先,要想從根本入手防治外來生物入侵,公眾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些外來物種的引入,是由于人們對該物種的危害認識不夠,不能有效的開發本地資源,盲目的做出決定,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也有一些是由于人們缺乏防范意識,無意間將有害生物帶了進來。
這就需要,政府,媒體等多方面行動起來,多管齊下生態,大力進行宣傳,對外來物種入侵,生態安全這方面知識進行普及,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這樣可以對防治外來物種入侵起到積極的作用。
目前世博會所展示的生物多樣性的魅力已經深深吸引了很多人,世界各地的人們越來越關注生物多樣性的魅力,借這個契機,我們在防范外來物種入侵的道路上還要走的更遠。
4.4 從信息流通上,加強國內外合作
目前我國外來物種入侵形勢十分嚴峻,應對策略卻還沒有跟得上國際上的腳步。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國際交流,借鑒國內外有關治理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成功經驗,建立自己的完整數據系統,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進行國內外信息共享,探索入侵物種的生物規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世博會是一個國際大平臺,在這個世紀之宴里,正是將各種理念交融,信息傳遞的好時機。
參考文獻:
[1]高敏.外來侵襲物種的法律定義[J].世界環境. 2005,(1) .
[2]王泰祥,張軍英.我國生物入侵及其防治對策.甘肅環境研究與監測,2003,12:4.
[3]張金屯.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1999,19(2):70-75.
[4]桑東莉.城鎮化進程中生物多樣性地法律保護[J].小城鎮建設,2004,(1):68.
[5]范曉虹,李尉民.保護我國生物安全的檢疫對策[J〕.生物多樣性,2001,9(4):439一445.
[6]強勝,曹學章.外來雜草在我國的危害性及其管理對策「J〕.生物多樣性,2001,9(2):188一195.
[7]李保平,陳紅印·生物入侵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其防治對策.植物檢疫,2002,16(6):356-359
[8]步雪琳.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我國占一半[N].中國環境報, 2005-11-21.
[9]孫莉.植物引種與外來物種入侵的探討〔J].森林工程,2004,20(6):6一8.
[10]外來物種引進當謹慎[N].中國環境報,2002-10-29.
[11]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SpeciesSurvival Commission. IUC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Biodiversity lossCaused by Alien Invasive Species, 2000.
[12]Daily G.CNature’s services-social dependence on nature ecosystem. Island Pre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