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動物學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動物學 試題 思考
動物學作為生物科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它包含動物形態結構、動物分類、動物生態、動物進化等內容。傳統的動物學考試客觀題多,主觀題少,考前學生通常死記硬背,考后易忘。針對以上弊端,我們從2006年開始對動物學課程進行了考試改革,注重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采取平時段考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在環節動物門學完后,我們在段考時出了這樣一道題:請提出與蚯蚓有關的20個問題,并作解釋。題目看似簡單,但相對靈活,且無標準答案,從學生答題的情況分析,值得我們思考。
1.試題立意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環節動物門代表動物蚯蚓的有關基礎性、綜合性知識,學生可聯系實際,從形態、結構、適應、經濟價值、分類地位、生活習性等方面提出相關的問題并作解釋。題目不要求從哪方面回答,學生答題時不局限于書本知識,可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并作解釋。由于無嚴格意義上的標準答案,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加廣闊。另外,該題與學生在中學階段所接觸到的試題有明顯的區別,更注重學生對平時知識的積累、歸納和對常見動物的觀察,并能用已學過的動物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學會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另外試題的變化對學生的應變能力、適應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和考驗。
2.試題特色
試題立意新穎,符合高校考試改革的趨勢:從客觀題向主觀題轉變,從一題一解向一題多解轉變,從知識性命題向能力性命題轉變,使課程成績能夠真正地反映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狀況。試題內容靈活,體現了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際等知識的結合,并能延伸到動物學科新的研究成果。試題的變化給師生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教與學的氛圍,給教師創造了一個施展教學個性、大膽進行教改實踐的良好環境;使學生有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和自由度,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汲取新知識、探索新課題的學習熱情。
3.答題分析
本次考試參加人數為38人,學生答題情況如下:55%的學生能夠提出20個問題并作出相關的解釋;13%的學生提出的問題低于10個,最少的僅提出5個問題,全班平均每人提出了16個問題。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學生對動物學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對課堂知識沒有及時鞏固和總結;二是一些學生只停留于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忽略了課外知識的積累,以及知識的實際應用;三是學生對該類試題接觸較少,只能想到一些簡單的問題,難的問題即使想到了也怕回答不出來,干脆就不寫,而對于特別簡單的問題又不敢寫;四是少數學生的思維方法有一定的問題,想到一個寫一個,缺乏系統性的思考。因此,45%的學生沒能夠達到提出20個問題并作出解釋的要求。
從學生答題的質量來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大類型:一是問題過于簡單化,如“蚯蚓屬于哪個門?哪個綱?”“運動器官是什么?分節屬于哪種?”二是提出的問題和解釋有科學性錯誤,如怎樣區分蚯蚓的頭部和尾部?蚯蚓的頭部有哪些結構?“蚯蚓只分布在陸地上嗎?”“蚯蚓的壽命一般為多少年,哪一階段為幼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對蚯蚓的再生個別學生解釋為體內有某種細胞具有保持原來形狀的基因。三是學生提出的問題表述不當,如“蚯蚓為什么能鉆泥土?”應改成“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有哪些?”“蚯蚓的腸道中有什么?”應改成“蚯蚓的消化道具有哪些特點?”這樣的提問更為確切。四是學生對提出的較復雜問題回答不全面,如“蚯蚓有哪些經濟意義?蚯蚓神經系統的特征是什么?”少數學生只提不答,如“蚯蚓之間如何交換信息?”“蚯蚓是怎樣逃避敵害的?”
4.學生評價
考試后,參加考試的學生以書面的形式對本次段考進行了小結,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對該類試題接觸較少,課后又沒有及時進行歸納和總結,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學生在答題時僅停留在面上,無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雖然學生的提問和解釋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普遍認為這樣的試題能夠拓寬他們的視野,從以往的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對轉變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普遍歡迎這樣的段考,對提高他們的歸納總結能力、課外閱讀能力、自學能力和應變能力有一定的幫助。學生希望在其它科目的考試中多出現此類試題,增加鍛煉的機會。
5.啟發思考
這次段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習慣于死讀書、讀死書,對學習缺乏主動性,缺乏思考,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熱衷于教師劃重點,考前死記硬背。因此,課程考試的成績往往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全面素質。試想,如果我們把這道動物學試題改為:請提出與蚯蚓有關的50個問題,并作回答和解釋或者規定學生必須從蚯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結構提出相關的20個問題,并作回答和解釋,學生又會交上一份怎樣的答卷呢?
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現狀,提高教學質量,高校就必須進行教學改革,而考試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特有的評定、檢測、診斷、反饋和激勵功能是其它教學環節所不能代替的。我們應改革現有的考試模式,要從考試方式、考試題型、考試內容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我們會通過考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靈活應變和綜合應用等能力,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擴散性思維得到較好的發展,使學生學會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各類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盧祥云,韓曜平,勾影波,張燕萍.動物學課程考試改革的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7,(12).
[2]盧康,榮姜勇.關于高等教育考試制度科學化和規范化的思考[J].考試周刊,2008,(33).
[3]楊繼昌.改革考試模式促進學風建設[J].高教論壇,2007,(6).
[4]黃惠.高等學校考試的弊端和對策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05,(4).
[5]曾名勇,李巍然.構建多樣化的考試模式,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
[6]朱中華.關于高校考試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9,(5).
[關鍵詞]免疫血清;免疫;免疫學試驗;效價
[中圖分類號]R39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12(b)-139-02
動物免疫血清的制備是一項常用的免疫學實驗技術,廣泛用于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為教學、科研、檢驗之常用。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形象、直觀、簡易的直接凝集反應有助于學生了解抗原、抗體及抗原抗體間的免疫反應等抽象的概念,免疫血清的質量直接影響實驗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因此,制備高質量的免疫血清是建立高水平檢測方法的前提條件。但免疫血清的制備較復雜,且需學生動手操作,用量較大,為達到這一目的,除了具備理想的免疫原外,還需要選擇適宜的動物和設計有效可行的免疫程序或方案。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筆者制備了高效價、高特異性、高親和性的動物免疫血清,既經濟又方便,供教學、科研所用,提高了實驗的開出率。
1 方法與結果
1.1 動物的選擇及飼養
制備抗血清的動物主要是哺乳類和禽類。羊、馬、豚鼠、兔都是常用的動物,在實驗中,選擇動物時應考慮抗原與動物的種屬關系、抗原性質與動物種類、免疫血清的需要量、要求以及動物個體等因素。因不同動物對同一抗原的敏感性不同,免疫時至少取用2只以上動物。選擇制備免疫血清的動物必須是適齡、健壯、無感染的正常動物,體重最好在2~3 kg,年齡6個月以上,因雌性動物在性周期的不同階段和懷孕、授乳時機體對抗原的敏感性有較大改變,所以一般挑取雄性動物。動物免疫后要認真做好動物的編號、標記、管理和記錄,本實驗用的動物是健康家兔。
1.2 抗原的制備
1.2.1 抗原稀釋
用滅菌生理鹽水將抗原稀釋為2mg/ml,放置4℃過夜,次日取出,與佐劑混合制成乳劑后用于動物免疫。免疫原的注射劑量隨抗原的性質有較大差異。一般考慮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強弱、分子量大小、抗原的純度、有無毒性及動物個體狀態、免疫途徑和時間、佐劑的使用與否等。對于純的可溶性抗原,免疫時需與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劑混合,其免疫劑量以動物體重計算,一次注入的總劑量以0.5 mg/kg為宜。通常免為100~1000μg/次。另外免疫周期長者可少量多次注射,免疫周期短者可大量少次注射制備高度特異性的抗血清,選用低劑量抗原短程免疫法。
免疫周期隨抗原和免疫方法的不同以及是否使用佐劑而變化。單次注射抗體產生緩慢,效價低,維持時間短,但抗體特異性高;多次注射無以上缺點,但抗體特異性有所降低,一般以3~4次較合適。注射間隔時間一般以1~2周為宜。間隔時間短,起不到再次免疫的作用;太長,則免疫過程延長,從而影響血清的特異性,如無佐劑時間隔2~4d,加用佐劑時可間隔10~30d。初次免疫與第二次免疫的間隔時間多為2~4周,此后,每次加強免疫的間隔時間為2~3周。
1.2.2 佐劑和抗原乳劑的配制
1.2.2.1 佐劑的配制。弗氏完全佐劑,各實驗室的配方不盡相同,我室采用的配方如下:醫用液體石臘20 ml與羊毛脂12g混勻加熱溶化,分裝于青霉素小瓶,用紗布、線繩扎緊瓶塞。高壓滅菌,4℃保存備用。于免疫前準備抗原乳劑制備時,以活卡介苗代替死結核菌,每毫升試劑中加入10mg活卡介苗,即為弗氏完全佐劑。
1.2.2.2 抗原乳劑的制備。本實驗選用注射器推注法:將抗原溶液和等量的完全佐劑(注意佐劑必須先加熱融化。不超過50℃)分別吸入兩個5 ml注射器內,在兩個注射器的12號針頭間用一根長約8-12 cm的醫用無毒塑料管。將兩個注射器連接在一起(塑料管必須浸泡消毒與注射器針頭相連接)。針頭塑料管1~2 cm然后兩人相對而坐。緩緩推動針栓,使管內溶液進入塑料管道至對側注射器內,每次必須把管內容物全部推出,另一側同樣操作,使管內液體往返混合直至形成油包水乳劑為止。
制成的乳劑是否形成油包水乳劑直接影響免疫效果,因此,必須進行質量檢查。檢查的方法:將制成的乳劑滴在涼的自來水表面,質量合格的乳劑滴入水面保持乳滴珠完整而不分散;如進入水面后立即擴散,水面油花逐漸擴大即不合格,應繼續乳化至合格為止。
1.3 免疫途徑、注射時間、部位及劑量
不同的免疫途徑,抗原在體內的的代謝速度不同,對免疫系統的刺激強弱也就不同,因而產生抗體的水平也就不同。抗原的注射途徑可根據免疫動物個體的大小、抗原及抗體制備目的或要求不同,選用皮內、皮下、肌肉、靜脈或腹腔等不同途徑免疫。本實驗對家兔使用皮內和皮下多點注射。第1周在足、掌皮內注射含佐劑抗原0.1ml,第2周在腹部皮下注射含佐劑抗原0.5 ml,第3周在腹部皮下注射不含佐劑抗原0.5 ml,第4周在腹部皮下注射不含佐劑抗原0.5 ml。
1.4 試血及測定抗體效價
末次注射10 d后于耳靜脈采血2 ml,分離血清進行試血。筆者選用免疫雙擴散法在56℃條件下加熱30 min滅活補體。在瓊脂板中間孔加稀釋的抗原10μl( mg/ml),周圍孔依順時針方向,分別加入用生理鹽水或PBS按1:2,1:4,1:8,1:16,1:32和1:64的比例稀釋的動物免疫血清。經37℃保溫24 h后觀察結果,效價在1:16以上即可決定采血。選用環狀沉淀試驗將一定濃度的抗原200μl加入到環狀沉淀管中,然后在抗原液面上加入稀釋的免疫血清,如在20 min內,抗原與血清的交界面能出現“++”的沉淀環,以沉淀環的直徑、大小來判斷效價的高低。一般效價高達1:2040以上才可放血。
1.5 取血、分離、分裝及保存
免疫動物經效價檢測合格后即可考慮取血。為減少血清中的脂肪含量,放血前可考慮停食12 h。本實驗采用心臟穿刺取血,無菌技術進行操作,動物于仰臥位固定,用食指探明心臟博動量高部位,剪去少許毛。用2.5%碘酒和75%酒精消毒后,以9號針頭在預定位置與胸部呈45。角刺入心臟,微微上下移動針頭,待血液進入針筒后,即將注射器位置固定取血。2.5kg體重的家兔一次可取血20~30ml。取血后由靜脈緩緩注入等量5%葡萄糖液以補足失血量。取血的兔子經2~3個月休息。可再次加強免疫后取血。
1.6 分離血清及免疫血清的保存
無菌條件下將平皿或三角瓶內的血液凝固血塊收縮后,用無菌滴管吸取血清,于3 000 rpm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合格后的抗血清以1:100比例加入1%的硫柳汞或5%的疊氮鈉,最后濃度分別為0.01%或0.05%,用無菌滴管將抗血清分裝小管,每管裝1ml左右。-20℃以下保存,可保存2年以上。如有條件可將血清冷凍干燥保存于4℃以下冰箱。保存時間更久。
1 動物的選擇
1.1 動物來源確定 動物來源要選擇國家、省相關部門確定的醫學動物實驗室,其中包括《實驗動物管理條件》、《醫學實驗動物管理實施細則》的規定并取得醫學動物實驗條件的合格證明書。 其要求實驗動物的同種屬、同品系、同月齡、性別雌雄比例。
1.2 熟悉并了解實驗動物 在實驗前,準備階段要到相應動物實驗室對參加實驗的動物進行初步的觀察、了解,主要觀察其生活習性、了解飼養要求等,重點掌握實驗的組織、器官等生理解剖部位、特點、并作初步評估。
2 預實驗
預實驗是對研究技術、方法的訓練,對設計方案的實踐評估,同時可以了解實驗動物對各種處理因素的反應情況,以及在試驗過程中,動物在生理、精神狀態、飼養等方面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作以了解,以便在正式實驗過程中作好提前的預防、分析,保證實驗過程的順利實施。
3 實驗方法
3.1 保證動物或預行實驗靜脈的隨機分組 采用抽簽法,在正式實驗前1周對動編號、打印分組,并保證實驗靜脈的完好。
3.2 設置對照組 實驗組、對照組應具有可比性,包括對象、飼養環境與方法,操作、處理因素等。
3.3 設計方案 要根據實驗目的選擇設計方案。
3.4 做好觀察指標的管理 選擇必要的觀察指標,如實驗室檢查、X線、病理、細菌 培養等,記錄結果要擬訂專用表格,必要時建立實驗動物病 歷與檔案,具體項目包括日期、時間、實驗者、取標本者以及樣本的編號排序等要逐一詳實記錄并簽字。
4 實驗效果
動物實驗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對整個實驗過程必須周密布置,諸如以上各項做法,盡最大限度地保 障動物實驗的質量。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5 討論與分析
動物實驗盡管有一定的不足,但在人體實驗之前,動物實驗是很重要的醫學研究方法,因此,從事醫療科研人員應該更多熟悉、了解和掌握有關動物實驗的基本知識和技巧,為臨床科研工作做好基礎。
趙霏,王青林
(大連育明高級中學,遼寧 大連 116023)
摘 要 運動學問題通常有許多不同的解法,如可采用運動疊加原理、位置矢量與速度的微分關系、伽利略的速度變化關系、矢量和微分運算等方法求解。本文針對運動學中的一個典型模型,進行了“一模多解”的探討。“一模多解”不但可以融會貫通運動學的相關知識且能激發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 物理模型;一模多解;物理學習
“一模多解”是針對所給的物理模型,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探求解決模型的不同思路。事實上“一模多解”就是一種等效思想的體現。通過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延伸由基本概念所衍生的基本技巧,幫助我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激發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針對運動學中一個物理模型,對模型的感悟程度、認知水平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各種各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反映出思維上的差異。一個好的物理問題往往可以有多種解決方法,即便是最簡單的物理模型,它也蘊含著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方法。對模型的多角度的思考,有利于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對物理學中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
下面我們對運動學中的一個物理模型進行“一模多解”,來體會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和物理方法。
物理模型:現有一長度為L、質量均勻的細棒,其下端點A以速率?自沿垂直并指向墻面的方向運動,試求細棒上另一端點 B的速度。我們采用了四種方法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探討。
解法1:如圖1所示,建立一個直角坐標系,將細棒上A點和B點的速度分別沿著細棒和垂直于細棒分解:
將(4)式代入(5)式即可得到式(1)所示的B點相對于地面的速度。
解法3也應用了位置矢量與速度的微分關系,利用模型中 和 兩個方向的位移方程來求速度,解題思路源于對速度概念的理解,但解題過程與解法2相比,解法2更簡潔。
解法4:如圖3所示。設細棒上的B點相對A點的速度為vBA,B點相對于地面的速度為vA,B點相對于地面的速度為vB。由相對運動的關系式得
vB=vBA+vA(6)
進一步根據幾何關系可得
vB=vAtan?茲=?自tan?茲
同樣可以得到式(1)所示的B點相對于地面的速度。
【關鍵詞】敘事醫學;平行病歷;任務驅動教學法;傳統教學法;人文關懷;臨床實習帶教
人文關懷的缺失是造成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醫生的人文精神缺乏會導致醫患溝通不暢,醫患矛盾加深,要解決患關系緊張這一問題必須從醫學生教育入手[1]。“敘事醫學”指的是:具有敘事能力的醫生提供的具有人道主義,而且有效的診斷和治療的醫療模式。敘事能力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對于故事的描述,指有能力認知、消化吸收、理解他人的故事和困境,而且采取相應行動的能力[2]。通過對敘事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優化醫生診療思維,使醫生不斷反省自我診療工作中的不足,改進醫療服務質量。平行病歷:要求醫學生在書寫臨床標準病歷之外,用非技術性語言書寫患者的疾苦和體驗。以促使醫學生理解患者的真實感受及遭遇,而且能清晰地審視醫務工作者自身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的心路歷程。自1992年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就將文學敘事納入醫學教育之中[3]。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目前比較提倡的新型互動式教學方式,其主要是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目的進行學習,區別以往填鴨式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們學習積極性,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查閱質料、思考方法來解決問題。其結合任務的教學方式,使實習醫學生可以主動投身于臨床實踐學習中,結合教師的指導,掌握更多的臨床知識和技能。目前該教學方法已經涉及多個學科[4]。現代醫學教育更加注重醫學生的能力、知識、素質的教育與培養。而作為未來的白衣天使,醫學生除了臨床業務能力之外,還要求能耐心的聆聽患者敘述、具有一顆悲憫之心及廣闊的視野[5]。本研究將敘事醫學背景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臨床內科實習帶教中的應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于2017年10月—2018年7月在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教學查房的90名昆明醫科大學2015級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實習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教學模式的不同,采用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為敘事醫學背景下的任務驅動教學實驗組(N組)和傳統教學對照組(T組),每組各45名。N組中,女30例,男15例;年齡(21.464±0.3331)歲,平時成績(83.73±3.881)分。T組中,女31例,男14例;年齡(21.471±0.3368)歲,平時成績(83.89±3.921)分。實習時間1月,兩組學生的年齡、性別及平時成績等一般資料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T組)采用傳統的臨床帶教法。即老師指導學生管理和治療患者。
1.22實驗組采用敘事醫學背景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具體流程如下:①教學前準備:在教學前,集中對帶教老師和學生進行該模式相關的理論知識講座。介紹敘事醫學的產生、哲學背景、基本理論、價值取向,與相關學科間的關系。②教師準備: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帶教老師,課前制定學生完成的任務。同時準備與授課內容有關的基礎知識、新進展,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臨床病例。③設學習目標:設置的學習任務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內容應一致,實習前一周提出預習目標,要求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和資料收集。④臨床實踐:老師提出與真實病例有關的任務并帶領學生至病房接觸患者。老師將敘事醫學教學模式導入其中,指導學生與患者進行交流。學生以制定的任務為線索通過向患者及家屬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閱讀相關輔助檢查資料,主動解決問題,分析和總結患者的臨床表現,做出初步診斷和鑒別診斷,制定診療方案。最后由帶教老師對完成任務中出現的問題加以總結。就患者或部分醫學影視作品及醫療敘事作品進行課堂觀摩與討論。課后讓醫學生學習書寫平行病歷。安排同學進行討論,交流心得。
1.3教學評價方法
1.3.1主觀指標。采用課后提問的方法方式,對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設計相關的問題,對患者問診及查體后立刻提問,共計10分。
1.3.2客觀指標。采用出科考試的方式,對傳統教學對照組(T組)和敘事醫學背景下的任務驅動教學實驗組(N組)進行理論測試,從題庫隨機抽取試題,題型包括:單選、多選題和問答題,總分100分。
1.3.3教學討論。老師帶教后,討論對比兩種教學方式效果,評價兩組學生的教學反應。兩組學生也分別討論見習感受,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評價兩組學生對見習的反映及收獲。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傳統教學對照組(T組)和敘事醫學背景下的任務驅動教學實驗組(N組)的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問卷調查表結果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完全隨機設計兩獨立樣本的比較,首先進行方差齊性檢驗,當總體方差齊同時,采用t檢驗;當總體方差不齊時,采用矯正t檢驗,以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固定問題提問和理論測試成績比較
兩組固定問題提問和理論測試成績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1)。
2.2兩組問卷調查結果比較
實驗組在提高教師、患者、學生滿意度、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學能力、提高溝通協作能力、增加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及提高分析問題能力的評價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