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產品市場營銷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馬鞍山市;農產品營銷;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1-0173-02
農產品營銷是農產品生產者與經營者個人與群體,在農產品從農戶到消費者流程中,實現個人和社會需求目標的各種產品創造和產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動。農產品營銷的主體是農產品生產和經營的個人和群體。農產品營銷活動貫穿于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交易的全過程[1]。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馬鞍山市的農產品貿易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隨著農產品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認真研究和研討農產品的市場營銷,分析和探索馬鞍山市農產品市場營銷的問題及種種可行的途徑,已經成為馬鞍山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馬鞍山市農產品營銷現狀
1.本地農產品資源豐富。馬鞍山市轄一縣三區,全市總面積1 686平方公里,總人口124萬,其中農業人口67萬,農戶19萬戶,勞動力數36萬人,耕地面積74萬畝。馬鞍山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非差適宜水稻、油菜、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生豬、家禽、魚蝦、蟹、鱉等多種農產品的生產。目前馬鞍山市的種植業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4.85億元;牧業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1.81億元;水產品是馬鞍山市農業支柱產業,漁業產值(按現價計算)9.13億元。
2.品牌營銷初具規模。目前,全市已注冊商標的農產品共有80多個,涉及糧油制品、肉制品、豆制品、水產品和蔬菜等多類農產品。其中金菜地牌小菜、辣醬、茶干;采石磯牌茶干;甜潤牌金絲軟米;賢進牌大閘蟹等6個農產品獲得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市黃池食品集團公司的“黃池”牌(現已更名為“金菜地”牌)系列食品;市采石茶干廠的“采石磯”牌茶干;當涂金姿臺布廠的“金姿”牌臺布;馬鞍山市安康菌業有限責任公司的“金安康”牌加工食用菌等4個農產品獲安徽省著名商標。
3.逐漸樹立綠色營銷觀念。馬鞍山市近年來加大對綠色營銷觀念的宣傳,使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步將企業自身利益、消費者利益和環境保護利益三者統一起來,以此為中心,對產品和服務進行構思、設計、銷售和制造。目前,全市共有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20個、綠色食品26個。
4.農產品營銷信息平臺方面。馬鞍山市涉農網絡信息平臺有馬鞍山農業信息網、馬鞍山金農網以及三區一縣的農業信息網等多家網站,向農民提供或為農民農產品信息。當然,目前這些網站只能提供靜態的信息服務,但這些信息平臺的建成為現代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供應鏈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馬鞍山市農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營銷缺乏政策引導和保障。2006 年馬鞍山出臺了《馬鞍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綱要》集中體現了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工業偏好,僅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一節中提到:加快現代農業建設;著力打造面向長三角的綠色食品基地;全面展開水產品、畜禽產品、優質糧油、蔬菜、苗木花卉、速生林木等六種優勢農產品生產布局;在“推進服務業跨越式發展”一節中提到:根據馬鞍山周邊農業發達、城鎮眾多的特點,構建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但關于農產品營銷的具體促進政策和措施卻鮮有提及。同樣,在市政府其他的文件中我們也很難看到有關促進農產品營銷的政策措施。
2.市場營銷意識淡薄。一方面由于農民自身素質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農產品一直是計劃經濟產品,使得生產者一般只根據自身的條件和要求來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而不用關心市場需求[2]。另外,馬鞍山農產品主要以農戶經營為主,由于農戶分散經營,不但缺乏促銷意識,而且由于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限制,農民自身力量不足也不能有效地開展農產品營銷,限制了農產品銷售市場的擴大和農產品收益的提高。
3.農業和農民專業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方面能夠把一家一戶組織起來,根據市場需求,利用當地資源,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優質、安全、高效農產品,打造統一品牌;另一方面能夠把各家各戶分散經營的特色農產品集中起來銷往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有效地化解分散經營可能存在的市場風險[3]。雖然馬鞍山農村也存在著為數眾多的農民經紀人和一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但總體經營規模較小,而且以自營貿易為主。
4.分銷渠道不暢,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目前,馬鞍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以銷地批發市場為主,產地批發市場少,規模小,而且不集中。這無疑限制了農產品擴散的速度,增加了農產品的交易成本。現有的交易方式也比較落后。傳統的現貨交易仍是主要的交易方式,新興的交易方式如拍賣、網上銷售還不是很普遍。
5.農產品營銷增值服務少。農產品營銷活動貫穿于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交易的全過程。農產品營銷同樣是一個價值增加的過程。馬鞍山現有的農產品多為簡單工業加工,而且加工比例不大,對生鮮農產品的冷藏保鮮處理相對落后,缺乏農產品分級標準。對馬鞍山的農產品產值與加工產值比例我們尚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馬鞍山在發展農產品即時配送、冷鏈物流、轉運儲存、分級加工等增值服務上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對特種產品和生鮮水產品的增值保值服務。
6.農產品品牌促銷的力度不夠。盡管全市農業品牌意識有所加強,加大了申報注冊商標和申報國家、省級名牌農產品的工作力度,但對品牌產品在吸引資金、聚集人才、擴大規模、拓展市場方面的突出作用仍然認識不足,尤其是沒有上升到戰略的高度來認識。一些企業雖然也把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等認證作為提升農產品品質的重要途徑,但在如何通過這些認證來提升農產品品牌,并使之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品牌形象這些方面缺乏營銷策略、技巧和手段。
三、促進馬鞍山市農產品營銷的對策建議
1.樹立正確的農產品市場營銷觀念。市場營銷觀念是開展營銷活動的指導思想,它決定著商品生產經營者活動是否科學、合理,能否取得滿意的效果[4]。要改變當前農產品市場營銷低效率的狀況,在促進農業增產的同時確保農民增收,進而推動整個農場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就必須樹立正確的農產品市場營銷觀念,即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農產品市場營銷觀,這是農產品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必然要求。農產品買方市場是在農產品生產供過于求的情況下形成的,消費者取代生產者具有了市場選擇的主動權,生產者和銷售者應該改變以往的觀念,樹立“消費者需要什么,我就生產什么、銷售什么”的市場營銷觀念。
2.轉變政府職能,強化農產品營銷調控。加強對農產品營銷的政策支持力度;依法加強管理、規范市場行為,及時把各項政策傳遞到農民和企業手中;推進供求信息化體制建設,以物流為中心,加快農產品信息化網絡平臺建設,實現產品供求信息共享;聯合農科推廣中心,及時把新產品的種植技術和有關知識、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的操作規范傳遞給農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其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提供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和檢驗檢疫技術指標信息等
3.加強農產品市場營銷的調研[5]。第―,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環境的調查,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水平、科技水平、農產品消費結構、農產品市場價格水平和農產品市場競爭環境、市場占有率等;第二,農產品生產供給情況調查,主要是農業生產情況以及對農產品市場狀況的影響;第三,對銷售渠道的通暢情況調查,要了解農產品銷售渠道的過去和現狀,包括推銷人員及銷售渠道的利用等存在的問題;第四,加大對市場行情的調查,如,有關地區、企業同類商品的生產、經營、成本、價格等重要經濟指標。做好上述市場調研工作,可為農產品營銷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奠定基礎。
4.大力開展農產品品牌營銷。品牌是企業綜合素質的標志,是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和經營管理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企業占領市場和拓展市場的利器。加強產品品牌建設,可以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增強農業競爭力,也是現代市場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識到農產品品牌的促銷效應、獲利效應、競爭效應、擴張效應。現在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是一流的產品、一流的品牌、一流的價格。要努力增強農產品品牌意識,加大品牌宣傳力度。除了企業和農民自身的宣傳,地方政府也要積極做好特色農產品的宣傳,擴大知名度,提高市場占有率,充分發揮品牌作用。
5.積極推動農產品網絡營銷。農產品網上營銷較之于傳統交易方式具有容易獲取市場信息、增加交易機會、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打造農產品品牌、有利于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有利于客戶關系管理等眾多優勢[6]。既要建立農產品營銷有形市場網絡,如批發市場、配送中心、生鮮超市等,又要適應新形勢,建立無形市場網絡。順應網絡經濟迅猛發展的新形式,積極發展網上農產品營銷,搭建網上營銷平臺,實施電子商務,努力推動農產品更多地走出本地區。
參考文獻:
[1]李崇光.農產品營銷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2]韋道菊.對中國農產品營銷發展的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4,(9):26-28.
[3]趙憲軍,等.農產品營銷的問題及戰略對策[J].農產品市場周刊,2006,(20):4-6.
[4]張金華.中國農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6,(1):67-69.
關鍵詞:農產品營銷市場細分
市場細分是農產品買方市場的必然產物
我國農產品市場處于超飽和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市場上農產品琳瑯滿目,品種繁多,顯示出一片繁榮的景象,農產品全面供過于求的局面已形成,出于一種“超飽和”狀態。據國家統計局2001年的調查,我國118種主要農產品已全部供過于求,糧食自給能力大幅增強,并出現糧價持續走低及大量庫存的現象,棉花產出受替代品生產發展和紡織品出口受阻的影響,市場需求一直疲軟,一些需求收入彈性小的農產品嚴重過剩,農產品出現“賣難”。這已嚴重挫傷了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很多農戶感到競爭越來越激烈,消費者越來越難滿足,市場銷售越來越困難,不少農戶經營失敗,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將會危及到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
飽和市場有空白
飽和是指在農產品市場的某一坐標點上,特定消費者的需求在一定時間內得到較好滿足,空白則是指整個農產品市場的需求無時無刻不處在發展變化之中,不斷產生新的顯性或者隱性的需求點。農產品市場的“飽和”是相對的,而空白是絕對的,消費者的需求沒有窮盡,農產品市場的開掘也沒有窮盡。從表面上看,農產品市場似乎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飽和度”,實際上,隨著生活質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產生了多層次、多元化、多變量的新趨勢,在農產品市場熙熙攘攘、密密麻麻的表層下,還存在著巨大的虛擬空間。只是顯性的需求比較容易捕捉和發現,而那些處在隱藏狀態的潛需求,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然而與顯性需求相比,隱性需求往往有更大的市場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消滅空白市場,不斷接近市場飽和的過程。農產品優化市場定位的過程,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在對消費者群進行重新組合的基礎上,逐漸適應特定消費者群的優勢需求,與特定消費者群的優勢需求逐漸磨合、培育消費者情結的過程。
通過市場細分發現市場空白點
空白點是存在的,但是空白點在哪里呢?如何去發現這些空白點呢?這就要進行市場細分。所謂市場細分是指根據消費者需求的差異性,將市場細分為若干個具有類似需求的消費者群的過程。市場細分后每一個消費者群就是一個細分市場,也稱為“子市場”或“亞市場”,每一個細分市場都是由具有類似需求的消費者構成的群體。分屬不同細分市場的消費者對同一產品需求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而屬于同一細分市場的消費者,他們的需求極其相似。農產品消費者群是一個處在變化發展中的運動體。這個人數眾多的龐大群體,廣泛分布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個個主體部分各自獨立,邊緣部分相互交叉的特定消費者群。或是按年齡劃分,或是按收入劃分。這些具有不同群體優勢需求的農產品消費者,構成了需求多元化、多層次、多變量的農產品市場,成了不同農產品銷售的市場基礎。廣大農戶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站穩腳跟,就必須通過市場調研,根據消費者的需要與欲望、購買行為、購買習慣等方面的差異性,通過市場細分,發現市場機會。這樣,生存與發展就有了目標,利潤與效益就有了保障。
由此看來,市場細分是農戶營銷戰略的一個核心內容,是決定農戶營銷成敗的一個關鍵性問題。近年來不少農產品生產者從市場細分入手,挖掘農產品市場擴容的潛質,“分化瓦解”消費者群的,在新消費者群的“再造”和“新生”中,營造、開拓出新的農產品市場。按照市場細分原則進行專業分工以后,才能有效進入市場。這是入世后發展農業的大勢所趨,進而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農產品市場細分是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有效措施
進行農產品市場細分,有利于發現市場營銷機會市場機會是已經出現在市場但尚未加以滿足的需求。運用市場細分手段,農戶不僅可以找到對自己有利的目標市場,推出相應的產品,并根據目標市場的變化情況,不斷改進老產品,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北方一些農民把雞蛋的蛋黃和蛋清分開賣,拆零拆出了大市場。愛吃蛋黃的消費者買蛋黃,愛吃蛋清的消費者買蛋清,各有所愛,各得其便。消費者得到了實惠,賣方也賺到了以前賺不到的錢。
進行農產品市場細分,能有效地制定最優營銷策略市場細分是市場營銷組合策略運用的前提。即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要想實施市場營銷組合策略,首先必須對市場進行細分,確定目標市場。因為任何一個優化的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的制定,都是針對所要進入的目標市場。離開目標市場,制定市場營銷策略就會無的放矢,這樣的市場營銷方案是不可行的,更談不上優化。如近幾年我國蘋果生產連年獲得豐收,市場相對飽和,市場銷售不暢,價格下跌,果農一籌莫展。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華盛頓州蘋果卻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登陸,在強勁的宣傳攻勢下,占領了中國的蘋果市場。分析其成功的原因,除了對營銷環境的充分了解,優化的市場營銷組合戰略,成熟的營銷戰略操作機構之外,正確的市場細分和目標市場選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進行農產品市場細分,有利于農戶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每一個農戶的經營能力對整體市場來說,都是極為有限的。所以,農戶必須將整體市場細分,確定自己的目標市場,把自己的優勢集中到目標市場上。否則,農戶就會喪失優勢,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遭到失敗。
進行農產品市場細分,有利于開發新產品,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當眾多的生產者奉行市場細分戰略,那些尚未滿足的消費需要就會逐一成為不同生產者的一個又一個的市場機會,新產品層出不窮,市場上產品的種類、花色、品種增多,人們生活的質量也相應的提高。
細分市場中正確選擇目標市場
選擇目標市場是農戶進入市場時應認真關注的問題。目標市場是經營者希望開拓和占領的一類消費者,這一類消費者具有大體相近的需求。通過對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費者群做有針對性的挑選,可以發現那些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的或不甚滿足的消費者,然后再根據自己的生產能力、管理能力、銷售能力去開拓和占領。一個理想的目標市場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足夠的銷售量,即一定要有尚未滿足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這個問題對于一般小型農戶來講問題不大,而對于規模較大的農產品生產者來講就顯得非常重要。二是經營者必須有能力滿足這個市場需求。三是在這個市場中必須具有競爭的優勢,即沒有或很少有競爭,或者有競爭但不激烈,經營者有足夠的實力擊敗競爭對手。這樣一個市場就可以選作自己的目標市場。確定目標市場又稱為市場定位,是農戶選擇某一細分市場作為營銷對象的決策活動。選擇目標市場一般包括三個步驟:估計目標市場的需求
目標市場的需求是指在既定的市場環境中,某一類消費者購買某種產品的總額。這種市場需求數量的變化取決于消費者對某種產品的喜好程度、購買能力和經營者的營銷努力程度。如果某種產品確實為消費者所喜愛,并且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不斷提高,經營者的營銷策略正確,就有可能增加需求數量。估計目標市場需求時既要估計現實的購買數量,也要對潛在增長的購買數量進行估計,從而,測算出最大市場需求量。農戶要根據所掌握的最大市場需求量來決定是否選擇這個市場作為目標市場。
要認真分析自己的競爭優勢
市場競爭可能有多種情況,如品牌、質量、價格、服務方式、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的競爭。但從總的方面來說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是在同樣條件下比競爭者定價低;一是提供滿足消費者的特種需要的服務,從而抵銷價格高的不利影響。農戶在與市場同類競爭者的比較中,分析自己何處為長,何處為短,盡量揚長避短,或者以長補短,從而超越競爭者占領目標市場。
選擇市場定位的戰略
這是指農戶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要根據各目標市場的情況,結合自己的條件確定競爭原則。通常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針鋒相對式”的定位,即把經營產品定在與競爭者相似的位置上,同競爭者爭奪同一細分市場。例如,有些農戶在市場上看別人經營什么,自己也選擇經營什么,實行這種定位戰略要求經營者具備資源、產品成本、質量等方面的優勢,否則,在競爭上可能失敗。第二種是“填空補缺式”的定位,即農戶不去模仿別人的經營方向,而是尋找新的、尚未被別人占領,但又為消費者所重視的經營項目,采取填補市場空位的戰略。例如有的農戶發現在肉雞銷售中大企業占有優勢,自己就選擇經營飼養“農家雞”,并采取活雞現場屠宰銷售的方式,填補大企業不能經營的這一“空白”。第三種是“另辟蹊徑式”的定位,即經營者在意識到自己無力與同行業有實力的競爭者抗衡時,可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相對優勢來競爭。例如,有的經營蔬菜的農戶既缺乏進入超級市場的批量和資金,又缺乏運輸能力,就利用區域集市,或者與企事業伙食單位聯系,甚至走街串巷,避開大市場的競爭,將蔬菜銷售給不能經常到市場購買的消費者。
選擇農產品目標市場須走出“合成謬誤”誤區
多數謬誤的含義
選擇目標市場的目的是為了使產品有銷路。問題是:并非凡有銷路的市場都一定能成為企業理想的目標市場,如果出現多數謬誤,農戶就不可能實現預期的營銷目標,還可能導致挫折和失敗。多數謬誤是指過多的農戶都把同一個細分市場作為自己的目標市場,從而造成某一種產品的供給遠遠超過市場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農戶共同經營同一種產品,實際上就是共同爭奪同一產品有限的消費者群。結果造成社會勞動和資源的浪費,也不能滿足本來有條件滿足的其他市場需求,大大提高了農戶的機會成本,影響農戶的經濟效益,甚至造成農戶的營銷失敗。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多數謬誤屢屢發生。
多數謬誤產生的原因分析
從農戶市場營銷實踐來看,多數謬誤的原因是:
第一,農戶均將市場容量最大、利潤潛量最大的市場作為目標市場。許多農戶只盯著市場的需求潛量和誘人的利潤。認為只要市場有需求,重視產品質量,價格合理,加上推銷工作,就一定能夠擴大銷售量,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取得最大的利潤。結果,競爭者太多,形成同步共振,造成損失。
第二,企業經營者在指導思想上急功近利,只考慮農戶的目前利益,避難就易,而看不到長遠利益,使經營陷入困境。這種情況是農戶把最容易進入的市場作為目標市場。有些農戶看到某些農產品暢銷,而且投資小,見效快,市場容易進入,便增加了投資沖動。如果一戶因育果樹苗發了財,就戶戶育,村村育,鄉鄉育,最后只能是果樹苗當柴燒。類似事例,不勝枚舉。更為嚴重的是現在仍有許多農戶還在重蹈復轍。
第三,抵擋不住市場一時走俏的誘惑。市場細分,確定目標消費群,只能在自己的有效市場范圍內,決不能放棄自己的優勢,去追求所謂的“熱”。俗話說:“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這是一種盲從思想,很多農民正是在這種習慣思維的引導下急功近利,盲目發展,看到人家賺了錢也擠同一條賺錢道,自覺不自覺地擴大同類農產品的種植面積,結果誰也賺不了錢,這樣的“合成謬誤”我們已屢見不鮮并深受其害。
第四,對已經確定的目標市場缺乏精細的了解。信息不同于獨得之密的情報,它確是寶貴資源,但卻是共有資源。當你從傳媒得知某地某貨奇缺價昂而進行生產時,你將和四面八方獲知同一信息采取統一舉措的各個眾多農戶在市場上發生碰撞,奇缺變為過剩,搶購的俏貨轉眼之間變成賣不出去滯銷貨。一哄而上很難稱為市場失靈,到可以稱為市場過敏了。
【關鍵詞】農產品 品牌營銷
一、農產品品牌化
我國在1995年的時候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按照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定和協議,我們國家給予外國農產品相應的優惠政策,使其有機會進入我們的國內市場,但是就目前來看,國外的農產品已經對我國農產品市場帶來了很大的競爭。眾所周知,中國地大物博,在全球范圍內都屬于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我國有著多種農產品資源,這不但給農民的生活水平帶來很大的創收,同時也為我國農產品品牌的建設以及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其對我國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但是隨著市場建設的飛速發展以及外來農產品物種的不斷沖擊,全世界范圍內農產品市場顯然已經是變得越來越激烈。如何讓我國的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證自己的市場地位,而且讓市場消費者多種多樣的需求得以滿足,實現農產品的品牌化營銷已經成為了意見刻不容緩的事情。
(一)農產品品牌營銷的基本內涵
農產品品牌營銷,顧名思義主要是指農業產品的生產以及銷售,生產加工企業為了更好地滿足大眾對所需要的農產品的消費市場,用各種各種的方法進行市場營銷,并且最終達到一個目的――通過大眾購買并且最后逐漸機建立了對于產品品牌的認可。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企業要使所生產的農產品可以更加的去適應農產品銷售市場環境這樣一個整體性的變化,保證農產品生產和加工企業的品牌在消費者市場上能夠站穩腳跟,并且逐步的發展壯大起來,從而增大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的經濟效益與其品牌的知名度,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的戰略性目標。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的過程中,不斷的塑造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品牌形象,使得農產品的品牌在消費市場中的占有率不斷的提升,達到消費者的預期要求,使得更多的農產品品牌擁有自己忠實的消費群體,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目標。
(二)農產品品牌營銷流程結構研究
隨著國際市場的不斷變化,當前我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最需要做的是應該近一步對生產的農產品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和升級,不斷提升農副產品的品牌形象,進行品牌營銷,在對農副產品的品牌形象進行塑造的過程中,應該努力加大對其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改造提升,因此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采用多種營銷手法策略并且對農產品進品牌進行全面的整合,從然達到讓農產品的銷售目標客戶熟悉自己所營銷的農產品品牌,讓品牌深深的植入消費客戶的心里,對品牌有更大程度形成一種認可,這是農產品品牌營銷的目的以及意義所在。在對農產品品牌進行營銷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對農產品的品牌進行相關的診斷,對品牌今后的發展和農產品品牌定位做一個詳細而具體的規劃,并且加大力度做好對農產品的品牌促銷工作,做好農產品品牌的推廣和宣傳工作,使農產品市場的消費者,對自己所需要的農產品品牌形成認可。同時銷售方應努力做好消費者群體的客戶反饋性意見,根據消費者反饋的意見,不斷的進行調整和修訂,為更好的塑造品牌形象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農產品品牌化營銷流程結構及功能
(一)農產品生產企業的品牌診斷
在對農產品進行品牌營銷之前,必須要對農產品有一個準確的定位:當確立了品牌的定位之后,農產品的品牌營銷才能順利的展開。農產品的品牌診斷對于農產品的品牌診斷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進行品牌定位前所必須要完成的一項工作。我們所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對農產品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做一個詳細的分析,對農產品所存在的優勢、劣勢以及在今后發展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做出一個準確的定位,從而能夠對農產品所具有的競爭力做一個深入的分析,在對農產品使用價值的分析上面,應該詳細的分析呢過滿足農產品消費者哪些基本性要求,比如農產品所具有的營養性、安全性以及農產品所具備的經濟性能等。當然,由于農產品所具有的多樣性,不同的消費者面對農產品也會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對于不同農產品在市場中所占有的份額進行一個詳細的分析。其次,我們要對農產品的品牌發展前景多做一些市場的調查研究與診斷,從而達到最終的目,分析研究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企業對于其它品牌的農產品是否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和市場發展潛力。
(二)使農產品品牌找到準確的定位
在對農產品進行品牌營銷的基礎就是對該農產品的品牌進行一個準確明了的定位。根據農產品品牌定位是指相應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在農產品和市場定位的基礎之上,對不同的農產品所存在的差異,以及農產品的品牌文化所作出的營銷決策。農產品的營銷只有對農產品進行正確的產品、市場進行準確的定位,這樣才可以保證該農產品品牌定位的準確性。農產品消費市場的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往往是進行農產品市場定位的首要目標,消費者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農產品,分析自己和同類農產品質監所存在的差異與不同,并且分析出消費者對于自己的農產品最看重的是什么,進而根據市場中消費者的需求來不斷的調整對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最后讓農產品的營銷活動按照計劃有序的進行和展開。讓農產品的產品形象在消費者市場內得到認可和被接受。在對農產品的定位過程要更加的具體、更加的細致。我們要具體分析市場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什惡魔樣的農產品才更受市場的歡迎。其次,要對農場品進行一個檔次的分類和定位,將農產品分為具有高附加值農產品和低附加值的農產品。
參考文獻:
[1]張巨勇.臺灣農產品營銷的啟示.福建農業人學學報:社科版,2000, 3 (2) :22-24, 44.
[2]孫劍,李崇光.論農產品營銷渠道的歷史變遷及發展趨勢.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18 (2) :8-20.
[3]馬龍龍,孟祥異.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首都經濟貿易人學學報, 2009 (1):42-4h.
[關鍵詞] 供銷合作社 組織營銷 政府支持
供銷合作社是農民合作社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改革成功與否,關系到整個農業專業合作社組織營銷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將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它明確規范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與發展。在第8條中明確規定:“國家通過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產業政策引導等措施,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的發展”,并專門在“扶持政策”一章中,從四個方面鑒定了政府支持農業合作社的領域和方向,這表明了政府發展農業合作社的堅定態度。
一、我國供銷合作社市場營銷的現狀和優勢
農村供銷合作社是上個世紀50年代初農村合作化的三種形式之一(另為農業生產合作社和農村信用合作社),引導5億農民走合作化道路,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經濟任務。五十多年來,農村供銷合作社發展坎坷曲折。在計劃經濟短缺時代,農村供銷社壟斷收購棉花,經營化肥、農藥和農膜等農資,獨家銷售農村市場的生活消費品,可謂作用非凡,惟我獨尊。但上個世紀70年代末,農村改革開發的浪潮卻將農村供銷合作社這條大船撞擊的滿目瘡痍,陣地皆失,市場萎縮,經營虧損,人才流失。短短幾年農村供銷合作社消費品零售總額占社會品銷售總額的比重,從1978年的31%急劇下降到1995年的5.1%,后又降到4%。1992年~1999年,全系統連續8年虧損,虧損面超過55%。
在挑戰傳統農業、構建現代農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供銷社在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供銷社作為最大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如何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強供銷合作社組織營銷,構建適合農村經濟的營銷策略,供銷社在經營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資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支農設施、場所、工具等。同時,還有大量的資本正在從事商業運營,服務于“三農”。最后是關系優勢。供銷社在承擔為農民提供生產生活資料的任務中,與農民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密切關系,為供銷社參與各種合作經濟組織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供銷合作社農產品組織營銷中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生產者市場營銷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我國得農產品一直采用計劃經濟的模式,農產品生產者一般只根據自身的條件和要求來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根本不用關心市場需求。客觀上我國農村現有的信息工作基礎十分薄弱,基礎設施條件較差,交通、通訊落后,農民很難及時、準確的撲捉到可靠的信息,缺乏有效的市場細分和準確的產品定位。在消費需求的新階段,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農產品質量,是實現農產品銷售的有效途徑。隨著農產品買方市場的形成,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要已經從追求數量過渡到追求質量。
2.缺乏對市場營銷策略的全面應用
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從產品策略看,目前我國的農產品結構,總體來說“四多四少”:大陸產品多,低檔產品多,普通產品多,原料型產品多;優質產品少,高檔產品少,專業產品品種少,生加工品種少,與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不相適應,由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慣性,農產品生產者品牌意識較為淡薄,很少注重產品的包裝。價格策略方面,許多農產品缺乏產品細分,產品等級劃分不確切,往往形成好壞一個價。另外,對農產品定價缺乏市場調研和分析,常常主觀指定某一價格,造成主觀定價代替市場定價。分銷策略方面,由于我國農產品長期實行統購統銷,各地普遍存在重農產品生產,輕農產品流通現象,造成農產品流通滯后于生產,產品流通不暢。從促銷策略方面,我國農產品宣傳力度不夠,產品促銷不受重視,農產品生產者很少為產品做宣傳。
3.政府對供銷社農產品營銷支持力度不夠
在農產品市場的建設上,由于政府缺乏統一規劃,造成重復建設、無須競爭,而且大多數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規模小,市場設施不完善。政府也沒有充分發揮宏觀管理者與調控者的作用,沒有為農產品生產者及時提供各項配套服務,對農產品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也不夠顯著。
三、發達國家和地區政府支持農業合作社的政策借鑒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農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不夠,因此在對農業合作社的扶持政策方面還做得很不夠,必須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支持農業合作社的經驗。
1.政府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資金補助
在我國臺灣省的《農會法》中規定,在中央及地方預算中,應編列農會農業推廣事業輔助費;農業金融機關,每年應撥出不低于10%的純收益,用于各級的農會輔導及推廣事業費。
2.對合作社經營的業務提供稅收優惠
美國政府對具有免稅資格的農民合作組織減免稅收,平均為工商企業的三分之一左右;對于其他農民合作組織分配給社員的紅利、惠顧反還金及其他收入,仍享有免稅待遇。
3.通過提供培訓、技術和信息服務等方式,支持合作社發展
如我國臺灣省明確規定:農會為指導農業技術及其他農業改進工作時,可以商請當地的農業推廣、金融、教育等機構調派專業人員協助。還規定了政府提供扶持,輔導農業產銷組織,建立企業化,咨詢化及制度化的共同經營方式。
四、針對供銷社農產品營銷中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的對策
1.政府層面應該采取的措施
(1)政府應在縣級以上財政部門設立扶持供銷合作社的專項資金。支持供銷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活動。這一支出應列入中央及地方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專款專用,促進供銷合作社的發展。
(2)采取多種形式為供銷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和經營服務。鼓勵商業銀行為供銷合作社提供優惠貸款,幫助供銷合作社擴大經營規模,增加設施投資貸款,在一定的限度內允許供銷合作社從事農村金融業務、支持農村金融合作社的發展。結合基層信用社的改革,新辦和發展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合作社。
(3)把供銷合作社當作政府政策實施的工具。在我國,供銷合作社的特殊性決定了他不是一般的經濟組織,而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府政策的基層執行機構。縣級以下人民政府應該把供銷合作社作為農業政策的基層執行機構,通過供銷合作社把有關政策傳達給農民,同時,把部分政策資源留在供銷合作社,以便使其迅速發展壯大。
2.供銷社方面要做好的工作
(1)必須樹立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對市場環境進行有效分析。市場營銷觀念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的指導思想,決定著商品生產經營者活動是否科學、合理,能否取得滿意的效果。必須樹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兼顧顧客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既給供銷合作社帶來新的營銷機會,也會帶來新的威脅。因此供銷合作社必須對市場環境進行分析,明確市場機會和環境威脅,及時的尋找和抓住對自身發展最有利的市場機會。同時,在環境分析的基礎上,供銷合作社應根據不同的標準,對消費者進行市場細分,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目標市場,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多樣化的需求。
(2)價格策略:比如通過供銷合作社的組織營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形成一種抗衡力量,改變個體農戶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以及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供銷合作社可以聘請專業人員專門搜集、分析農產品的需求及價格信息,既可以避免個體農戶從事營銷的局限性,使農民更好地應對由農業生產中氣候的變異,產品質量的波動以及地域分散性所導致的風險,又可以通過指導農民生產消費者真正需要的農產品,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的滿足程度而增加農產品的效益,達到農產品增收的目的。
(3)渠道策略:在新經濟和網絡幾個經濟的背景下,顧客的需求日益個性化,顧客對農產品營銷渠道過程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信息技術為異地交易提供了物質基礎,便利的交通運輸又大大的提高了農產品物流的速度。渠道系統從傳統的從生產者為中心的向上垂直一體化和以中間商為中心的向下一體化,向渠道集成化發展,也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渠道成員利用各自優勢聯合開拓農產品市場機會,實現農產品的渠道水平一體化。
(4)促銷策略:供銷合作社運用各種推銷方法和手段,積極傳播產品信息,結合農產品的獨特個性特點挖掘其獨有魅力,尋求恰當的訴求定位,采用獨特的廣告策劃和創出自己的名牌產品,并通過合適的促銷方式向消費者傳遞有關新型,優質產品的信息。努力以自己特有的優勢,做好農戶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結工作,及時為農戶提供各種所需的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湘蓉:論營銷理念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實現[J].江蘇商論,2006.01
[2]孔祥智陳丹梅:政府支持與農民合作社的發展[J].教學與研究,2007.01
[3]張金華:我國農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與技術,2005.10
關鍵詞 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問題;對策;中國
中圖分類號 F3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8-0301-0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china tradition agriculture marketing organization,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n typical marketing mode of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using the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agriculture marketing system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ing system;problem;countermeasures;China
1 國內傳統農產品營銷組織體系
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農產品流通體系已基本建立,但在微觀層面上我國農產品營銷渠道不完善,農產品營銷交易效率較低。近幾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在我國不同地方不時均出現了農產品銷售難、農民增收遲緩等現象,這表明我國農業發展障礙已經從生產領域轉向了營銷流通領域。
1.1 農產品營銷定義和營銷主體
農產品市場營銷是指為滿足大眾生活需求的農產品生產交換活動。農產品營銷主體是指在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后開展經營活動的組織和個體。我國農產品營銷主體包括農產品生產銷售個體戶、專門從事農產品經營的個體戶及經濟合作組織2類。兼顧農產品生產及銷售的個體戶在我國存在較廣泛,專門從事農產品經營活動的個體戶及經濟合作組織主要為中介組織、批發零售商以及專賣企業等。
1.2 傳統農產品營銷組織及作用
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其保證人們的日常生活能夠正常進行,農產品營銷流通在此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
1.2.1 專業市場銷售。目前該營銷模式在我國覆蓋面較廣,在全國各地都廣泛存在,例如各地的菜籃子集團就是典型。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有數量多、規模大、銷量高,同時專業市場銷售主要以批量銷售為主。該銷售模式的優勢是能夠對市場反饋信息及時作出響應,同時根據當前的市場情況迅速采取響應措施,從而有效解決市場信息不暢、農產品儲存運輸障礙等問題[1-3]。
1.2.2 銷售公司銷售。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飛速發展,與此同時,農產品銷售公司也逐步進入農產品銷售環節當中,主要從事農產品從原產地的收購,以及后續的農產品加工、處理、包裝、銷售等。農產品銷售公司大多采用收購合同協議的方式與農戶進行交易,也有即時買賣交易。
1.2.3 合作組織銷售。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及廣泛應用,我國農業生產已經過渡到部分農產品過剩階段,經濟合作組織由此應運而生,主要解決農產品銷售與價格收益等方面的問題。經濟合作組織與農戶之間屬于風險共擔和利益均沾的合作關系。農產品通過合作組織集中在一起,擴大農產品生產規模,便于在同買家談判時贏取最大利益。
2 國內傳統農產品營銷體系存在的問題
2.1 市場指導信息流通不暢
市場供需信息在引導農戶的生產行為、調整生產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缺乏市場指導信息指引時,農戶在進行生產品種選擇時不具備針對性和計劃性,而是依據以往的生產經驗、生產習慣等方式來選擇生產,或者是在市場波動較大時,根據市場上部分產品價格、暢銷程度來進行盲目跟風生產,直接導致部分類型產品生產過剩、產品滯銷乃至完全不能銷售,例海南香蕉、山東白菜等,這給廣大農戶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4-6]。
2.2 欠缺風險分擔機制
農產品生產具有生長周期長、生產慣性大的特點,在農產品生產、儲存、銷售等過程中都會遇到不確定風險。例如市場消費需求變更會導致農產品市場波動,給農產品經營帶來風險。同時,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會對農產品種植或養殖帶來致命打擊。
2.3 交易手段落后
我國農產品傳統的交易方式是采取“一對一”“面對面”的實物交易方式,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先進的網絡技術;交易范圍受限,僅在附近區域進行而不能夠在較大范圍內進行產品推廣;工作效率不高,只能采取人員談判等方式進行。與此同時,市場上大宗交易、訂單式生產以及期貨交易等交易方式較少,影響了交易效率。
2.4 交易中間環節多
傳統農產品銷售大多采用“農戶―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的交易流通模式,一般情況下批發商還會呈現“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三級批發商”乃至于更多環節,這直接導致了產品交易中間環節過多、交易成品過大、交易資源浪費等方面的問題,也導致了產品流通效率不高、市場指導信息反饋遲緩等方面的問題。
3 國外新型農產品營銷組織體系的特點
發達國家在農產品營銷方面有一定的經驗與教訓,主要有3種模式,即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模式和以法國為代表的歐盟模式。通過對這3種模式的分析總結可以發現,發達國家農產品銷售共同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相對發達的農業合作組織
國外發達國家在農業營銷體系中均有相對比較發達的農業合作組織,并農業營銷中發揮重要作用。
日本農協是日本農民合作組織,主要從事與農業相關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向農民反饋市場指引信息,提供金融、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支持。農協在調整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農產品信息收集和信息反饋,較好地服務了農產品生產和銷售市場。
美國農業合作社在農產品營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資料表明早在1997年美國各類合作社組織就數量已達到3 800個。美國農場的規模相比較于其他國家更大,但由于大型銷售公司規模更大、實力更強,因而仍感到勢單力薄,從而農場主聯合組成農業合作社,該合作社主要服務于農場主,構建起農場主與銷售中間商、大型連鎖超市之間的銷售簽約活動。
3.2 健全的基礎配套設施
國外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流通、冷庫等與農產品銷售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保障農產品的完好率,降低生產流通和銷售過程中造成的農產品損失,提高經濟效益。
日本為優化農產品銷售過程、提高農產品營銷率,建立了農產品加工廠、冷凍冷藏庫、運輸批發中心、專賣店市場等基礎配套設施,嚴密的生產關系組織、完善的制度管理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存儲、運輸、銷售等方面發揮了明顯作用。
歐盟對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十分重視,對改善農產品生產、儲存和加工等項目給予財政補貼與政策支持,積極進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了便利[4]。
3.3 信息化的農業銷售方式
國外發達國家的農產品銷售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平臺,積極采用現代營銷手段開展農產品促銷活動。
日本采用現代信息化技術進行農產品結算交易,能夠迅速、準確地完成貨款結算。而且日本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完善,能夠快速地將市場供求信息及時準確地反饋給生產單位,形成一個完整的生產閉環,有效避免生產的盲目跟風。韓國農產品批發采用電子競拍方式進行,在信息化網絡平臺上能夠快速直接顯示交易結果,在確保市場交易公平性的前提下提高交易效率。
美國采用工業營銷策略進行農產品營銷,在銷售模式中,農產品與汽車、電腦、操作系統、手機等工業品一樣,都能夠采用現代銷售理念進行促銷,為開拓市場,美國采用靈活多樣的包括廣告、推廣、公共關系及人員推銷等多種方式在內的多種促銷方式,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農產品促銷體系[5]。
4 加強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建設的對策
我國農業生產實行,在耕地面積、生產規模上與上述發達國家情況差異較大,不能夠直接按照國外現有的生產銷售模式。但對先進經驗充分分析將為我國建設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提供較好的啟示和借鑒。
4.1 充分發揮合作組織的主體作用是促進農產品營銷的基本前提
由于我國農產品生產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直接造成我國農業生產在規模上成為“世界上最小的農戶”[6],其農產品銷售方式也與之相應的是分散經營的模式,交易成本居高,農民增收困難。解決該問題的關鍵點在于建立起農業合作組織,集合分散農戶到合作組織,形成有機銷售整體。在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組織形式多樣,我國可參照國外經驗,建立起形式多樣、適應國情的農業合作組織,團結分散生產單元力量,構建起農民與銷售市場之間聯系的橋梁,服務農產品生產銷售,從而使之成為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中的一個環節。
4.2 運用信息技術和現代營銷是加強農產品營銷的有效方法
我國當前農產品銷售主要還是采用傳統營銷一對一的營銷模式,銷售效率不高。在構建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過程中,可以充分參考美國采用工業品營銷理念來開展農產品營銷的經驗,充分運用現代市場營銷策略。同時發達國家農產品營銷充分利用了先進互聯網技術優勢,提高農產品銷售信息化,實現市場信息及時、準確、高效反饋,我國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靈活的特點,加強產品推廣、信息、信息指導、商品促銷等方面的建設。
4.3 提高基礎設施和物流系統建設是加強農產品營銷的基礎保障
高水平的物流系統和基礎設施對提高農產品交易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基礎設施的完善能夠降低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率,進而降低農產品的生產交易成本,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為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提供條件。在當前,我國的農產品基礎設施配套還不夠完善,信息和物流體系也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設施的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在新的農產品營銷體系中,應充分發揮好已有資源的效能,使之得到充分利用。
5 結語
發達國家和地區在農產品營銷方面有許多成功經驗,研究總結其經驗對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營銷體系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然而,受農業生產條件、社會形態、基礎建設等方面的限制,國外成功經驗不能夠直接照搬,必須要結合我國國情,創新性地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進而構建適合我國實際的營銷體系。
6 參考文獻
[1] 李季圣,李志榮.農產品營銷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2:4-10.
[2] 李偉偉,任曉娜.農產品營銷渠道的分析及建議[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8(3):39-40.
[3] 穆月英,等原浩三.日本的蔬菜水果流通及其贏利率的調查研究[J].世界農業,2012(2):31-34.
[4] 袁以星.上海“三農”決策咨詢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25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