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檢驗檢測機構自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建設;措施;對策;貴州獨山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9-0303-02
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是承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的最基本單元,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縣級直接面對生產經營企業和農戶,在農產品生產源頭把關和質量控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將縣級監督檢測機構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之一。獨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是獨山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本文詳細介紹其在建設中的主要措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等,以供參考。
1 建立背景
獨山縣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貴州最南端,與廣西南丹縣接壤,是貴州省乃至大西南進入兩廣出海口的必經之地,素有“貴州南大門”“西南門戶”之稱。全縣總面積2 442.2 km2,總人口為35萬人。獨山縣是貴州省農業生產重點縣之一,2012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8 407 hm2,糧食產量108 194 t,蔬菜產量281 217 t,水果產量8 562 t,茶葉產量4 350 t[1]。
2001年以來,獨山縣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特別是無公害蔬菜產業通過市場引導、政策扶持、項目支撐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實現了產地規模逐步擴大、產業化經營水平逐步提高,每年向沿海地區外銷蔬菜20萬t以上,成果十分顯著。但是,對農產品的監管還處于起步階段,產品監督檢測人員、儀器設備、工作經費缺乏,生產發展與監管缺位的矛盾日趨突出,因此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對于提高獨山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為確保外銷蔬菜產品質量,獨山縣人民政府印發了《獨山縣農產品安全使用農藥的規定》,拉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序幕;2004年,首批3 287 hm2蔬菜基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2005年,番茄、菜豆、大米等產品先后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7年,開始實施貴州省首批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配套了第一批農殘速測設備;2008年,獨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正式成立;2009年,開始實施中央新增預算內投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項目,并于2012年先后通過州級和省級驗收;2014年即將通過實驗室資質認定和農產品質檢機構考核。通過近10年的發展,獨山縣實現了農產品監督檢測從無到有,從速測到定量檢測的跨越式發展。
2 建設情況
2.1 目標及原則
獨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按照《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2006―2010年)要求,通過建設實驗室及相關業務用房,購置安裝儀器設備,配備交通工具,培訓從業人員等,旨在滿足轄區內農產品采樣及樣品前處理需求,滿足農產品中高毒高殘留農藥的定性速測及定量分析需求,同時滿足對突發性事件的應急處理等實際需要。
2.2 內容與規模
通過項目建設,獨山縣完成了以下5個方面工作:一是完成實驗室及辦公用房建設582 m2,包括前處理室、氣相色譜室、液相色譜室、天平室、常規儀器室、收樣室、藥品室、辦公室、檔案室、培訓室、貯藏室等。二是完成儀器設備購置共76臺(套),包括實驗臺、通風柜、試劑柜、器皿柜、熱水器、除濕機、空調等實驗室基礎設備,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等大型通用分析儀器,旋轉蒸發儀、氮吹儀、食品加工機、旋渦混合器、磁力攪拌器、回旋振蕩儀、離心機、分散機、組織勻漿機、真空泵、固相萃取裝置、定量加液器等樣品前處理設備,分析天平、冰箱、冰柜、干燥箱、純水機、超聲波清洗機、水浴鍋等實驗室常規設備,農藥殘留速測儀等現場快速檢測設備,酶標儀、熒光增白劑檢測儀等其他儀器設備。三是完成辦公設備購置24臺(張、個),包括計算機、打印機、掃描儀、辦公桌椅、沙發、文件柜等。四是購置采樣及應急車1輛。五是外出培訓實驗室從業人員14人次。
2.3 項目效益
通過項目建設和能力培養,獨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已基本具備承擔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檢測任務,能夠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開展相關定性和定量檢驗檢測的能力,并能向縣內相關機構開展技術咨詢和業務培訓等,項目建設達到了預期目的。
3 主要措施
3.1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黨委政府及主管部門的支持[2]。獨山縣自項目立項以來,縣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將其列入當年政府工作的“十件實事”之一,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的項目領導小組,為項目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同時,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成立項目建設實施小組,進一步明確責任,理順關系,確保項目建設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3.2 規范物資采購和資金管理
嚴格依法依規按程序采購項目物資是資金規范使用和管理的前提[3]。獨山縣項目招標投標活動嚴格按照上級發改部門的招標核準方案進行,全部采用公開招投標方式,縣監察、審計、政府采購等部門全程跟蹤監管,招投標工作規范有序。同時,項目資金到位后設立專賬,嚴格按實施方案進行使用和管理,項目實施結束后順利通過審計部門的資金審計。
3.3 加強部門協作
在項目獲省、州批復立項后,因土建部分工程由裝修改造變更為新建,因此涉及國土、規劃、環保以及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等眾多部門,加強溝通聯系和積極協作,是項目得以順利實施和確保建設進度的有效保障。
3.4 及時反饋建設信息,配合督促檢查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著嚴格的信息報送和調度規定[4]。項目建設期間,獨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按照有關要求及時跟蹤、填報項目進展情況,分別向省、州、縣級農業、發改、監察等部門報送項目建設進度、自查報告等相關材料100余期次,在為相關部門提供第一手資料的同時,也便于及時發現項目推進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3.5 積極爭取資金支持
資金相對不足是工程建設中的普遍問題,因此只有積極多方爭取,力爭最大限度獲得支持,才能使相關工作更加順利地開展。在縣農業主管部門的積極爭取下,獨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得到了省、州、縣的大力支持,先后獲得相關經費30余萬元,2012年縣人民政府正式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3.6 加強人員配備
人員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基礎。獨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在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下,通過調崗、選配、招考等方式,先后安排5人到崗工作,實現了人員按編全額配備,為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
4 存在的問題
就全國而言,縣級質檢機構由于數量眾多,規模龐大,因此中央資金投入有限,特別是先期建設的項目縣更是如此,資金不足是項目建設中最為普遍的問題。獨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項目雖然已全面建成并通過驗收,但仍存在一些具體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在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中,獨山縣是貴州省內最早啟動建設的縣之一,由于建設時間早,可供參考和借鑒的經驗相對較少,同時項目建設資金較后續建設的縣市要少,因而在儀器設備配備方面尚有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二是質檢站雖然按編制配備了從業人員,但總人數僅5人,與《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建設標準》(NY/T2245―2012)要求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總數10~15人的規定相差懸殊,相關工作開展難度較大;三是由于地方財力薄弱,使得質檢站在業務范圍拓展、能力提升等方面受到較大制約。
5 對策
獨山縣在項目建設和后期運行管理中的一些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結合獨山縣實際,一是應繼續爭取各級資金支持,按照《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要求,根據填平補齊原則,盡可能添置相關儀器設備,確保達到或優于縣級建設標準;二是應認真做好本職工作,以實際工作業績獲得黨委、政府以及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認可,在工作、人員和經費保障上給予大力支持;三是應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和培訓,努力提升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以實驗室資質認定和農產品質檢機構考核為契機,不斷拓展業務面,以業績提升謀求發展。
6 參考文獻
[1] 劉漢成,夏亞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經濟學分析及政策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0(12):320-322.
[2] 李淑文,趙曉英.借鑒國外先進模式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政府監管體系[J].湖南農業科學,2010(15):94-97.
更為突出。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投入的增加,以及黨和政府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視,經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強力監管,全縣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總體趨好。但由于學校食堂的硬件投入不足、從業人員食品安全意識淡薄、執行各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學校管理等方面還存在共性與個性問題,抓好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仍任重道遠。
一、全縣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現狀
我縣位于安徽省北部,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隴海鐵路、310國道貫穿全境,黃河故道橫臥其間。正在建設的濟祁高速、鄭徐高鐵穿境而過,大京九、京滬鐵路、連霍高速、105、206國道擦肩而過。全縣轄13個鎮,3個園區,總面積1193平方公里,總人口95萬。 目前,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51所,其中,完全中學3所,職教中心1所,初級中學37所,普通小學60所,幼兒園50所。在校生45120人。
二、學校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與成效
(一)領導重視,健全監管體制
我縣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的相關制度,明確了各職能部門工作職責,組織制訂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相關實施方案。各相關部門相繼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了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食品安全責任體系,層層簽定食品安全責任書,經營者簽定食品安全承諾書,實施責任事故追究制,使全縣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二)廣泛宣傳,提高食品安全意識
為了增強師生的食品安全意識,相關職能部門采取拉橫幅、貼標語、辦宣傳欄、印發手冊、電視網絡、法制進校園等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食品安全監管職能部門還同縣教育等部門聯合辦班,既培訓食品安全從業人員和管理者,也培訓學校分管安全的領導,提高了培訓深度和廣度。
(三)加大投入,改善學校食堂基礎設施設備條件
近年來,各級財政在教育方面投入逐步加大,教育部門在學校后勤設施方面投入也不斷增加,學校食堂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正穩步推進。在此基礎上,我縣以量化分級管理為核心,結合營養餐工程的實施,要求校校必須達標,個個要有改進,所有鎮級學校食堂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投入,一些鎮級學校食堂改造后面貌一新,添置了消毒柜和密封式保潔柜等設備,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100%以上的目標。
(四)依法監管,提升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為了加強對學校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縣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堅持以日常監管為主,專項整治為輔,嚴格學校食堂執法檢查。僅XX年以來,縣食品藥品監管局總共出動執法人員1060人次,執法車輛381臺次,分別151所學校的食堂進行了全面的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共發出《監督意見書》80份,各學校已按要求作了整改落實并如期上交了整改報告。各學校相續完善了后勤崗位責任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采購制度、購物登記臺帳制度、食品安全監督信息公示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加大了對傳染病高發期,特別是“兩考”期間重點時段的食品、原料購進臺帳、食品留樣等重點工作監管督促力度,提升了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三、當前全縣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縣政府與有關職能部門在加強全縣中小學校(幼兒園)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食堂基礎設備設施條件差。當前,投入不足難以適應學校建設需要,大量中小學特別是農村學校食堂硬件條件差。只有少數學校食堂配有更衣室、粗加工間、廚房、庫房、配餐間等條件,絕大多數學校食堂僅有廚房和庫房,大多數學校食堂基礎設備設施條件較差,設備十分落后陳舊,且布局不合理,全縣90%的學校食堂沒有按照食堂標準化設計,布局設置未經相關職能部門審查,造成食堂功能配套不完善、不合理。
(二)學校管理機制不健全。部分學校沒有食品安全管理機構,沒有配備專門的安全管理人員,沒有制定食品安全工作制度或者落實不到位,安全隱患增大。
(三)學校食堂管理工作不到位。部分農村中小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低,食堂環境差,采購食品及原料把關不嚴,沒有嚴格執行食品采購索證索票和查驗等管理制度,購銷臺賬不完善。食堂生熟容器及用具無明顯標志,不能做到分類存放。從業人員管理不到位,部分人員崗前未進行健康體檢。食品留樣不規范,個別學校未落實留樣工作制度,要么份量不足,要么時間不夠,或者沒有做到密閉專柜存入和專人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四)食堂從業人員素質差。一是人員專業性偏弱,整體素質不強。二是管理水平低。對餐飲服務從業人員要求不嚴格,從業人員操作隨意,安全操作意識差,責任心不強;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操作間管理混亂,廢棄物亂堆亂放,不能及時清理,影響環境衛生,不按規定處置餐廚廢棄物;業主或者管理人員進貨索證索票意識不強,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在日常監管中發現,多數單位未索要畜禽檢驗檢疫合格證明,食品原料商品臺賬記錄不全,不利于相關責任追究和食品質量的有效保障。三是從業人員衛生意識淡薄。幾乎所有餐飲從業人員沒有嚴格執行“帽、罩、服裝、手套”管理要求,操作時穿著隨意、個人衛生管理較差。
(五)營養餐改善實施計劃存在安全隱患。全縣營養餐改善實行兩種模式,一是學校有食堂,則直接免費向住校生或者是走讀生提供價值3元中午加餐;二是學校沒有食堂,則統一采取“牛奶+面包”的加餐。一些農村學校由于交通不便,加上未能及時改造和新建食堂,不具備食堂供餐的條件,流通環節和保管期限較長,存在很大的安全漏洞。
(六)監管部門能力受到各種因素限制。由于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較多,層級相對復雜,而人員、經費、設備不足,以及鄉鎮監管機構的缺失,都極大的制約了監管作用的發揮。一是食品藥品監管執法人員嚴重缺少。雖然機改職能劃轉時從衛生部門劃轉人員1人,縣統一錄入6人,但監管人員仍嚴重不足。二是經費投入不足,各方面基礎條件差。專項執法經費、檢測經費沒有納入預算,尤其是抽樣檢測費用嚴重不足,難以適應當前食品安全工作實際需要。三是裝備不足影響工作開展,全局僅一輛執法用車。
四、措施和建議
(一)突出領導重視是前提。領導重視可以實現經費、設備的保障,機構的組建、責任的落實,并通過協調與組織解決全局性問題。為此,縣級和鎮要建立健全機構,明確食安辦、教育、食品藥品監管等職能部門、鎮和學校的職責,層層簽訂責任書,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局面。
(二)夯實經費保障是基礎。在執法監管方面,應當從政策層面保障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必要的經費、設備,使之能夠滿足基本的工作需要。應當從政策層面,對相關部門的工作、執法和檢測檢驗經費給予規定,明確相應的遞增機制,提供經費保障。在學校軟硬件改造和升級方面,如學校食堂的改造和建設,配套設施的購置,編制的保障和人員素質的提升等,都需要足額經費的保障。安排和落實學校后勤編制,組建和完善膳食服務中心,引進和培養專業營養師和廚師,都要求上級財政和地方政府必須加大投入、足額保障。
(三)落實工作責任是關鍵。在地方政府負總責這一原則下,教育部門要高度重視和全面負責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明確學校法人是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加大對學校食堂硬件設施設備建設的投入,建立完善、科學的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各項考核、獎懲辦法,強化學校食堂管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加強對學校食堂的日常監管,強化對學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分級管理,確保廣大師生的飲食安全。政府要充發揮抓手作用,充分發揮目標考核、責任追究等制度的促進作用,及早將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納入職能部門和有關鄉鎮的目標考核體系中,實行“一票否決”,從而確保工作責任的落實到位。
(四)強化理順體制是重點。一是要徹底改變現有學校食堂的運作模式。全面取消部分學校對外承包的操作模式,將學校食堂納入學校后勤中心,由學校直接管理,具體運作,其工作人員在后勤編制中重新調配,經費由財政統一解決。二是要著力解決鎮以下無監管體制問題。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切實納入干部目標責任制考評內容外,應在鎮一級成立食品安全監管站(所)等機構。同時建議在縣、鎮設立專職學校食品安全監管員,納入人事、財政管理;在此基礎上完善專職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實行一網多用,明確職責、權利、義務,主要保證信息暢通。三是在縣級重新設置專門的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機構,或者整合既有的檢驗檢測機構,為行政監督提供技術支撐,提升監管效率。四是要切實增強監管部門監管力量。應盡快補充食品藥品監管局等部門的空缺編制,還應根據工作需要,以及工作任務的增長,給予一定的編制傾斜,充實監管力量強化管理能力。
(五)抓好部門聯動是保障。要做好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僅靠一個部門單兵突進無以為繼,必須借助各方力量整體聯動形成合力,聯合開展執法檢查,將專項檢查和日常監管結合起來,實現部門監督、目標評審、監察問責、行政執法和業務指導的全方位結合,使各項整改措施做實做透,各種預期目標做好做細,以此促進學校食堂軟硬件條件上檔升級。
(六)完善長效機制是根本
1、著力構建以職能部門監管為支撐的長效監管機制和管理措施。具體包括工作會議、專項檢查、自查報告、黑名單、開放日、信息上報、情況通報、應急處置、責任追究等各項制度。
2、努力建立以學校自治管理為重點的安全責任制度和監督網絡。一要建立學校食堂食品安全校長負責制。通過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督考核,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學校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實行嚴格的食品安全一票否決制;二要建立健全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崗位責任制與衛生管理制度。學校分管領導、食堂負責人、采購員、驗收員以及廚師均要有明細的崗位工作職責與操作規程;同時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訂一系列食品安全制度,如《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堂文明服務制度》、《食堂原輔料采購及索票索證制》、《學校食堂餐廚廢棄物管理和處置制度》、《學生集體用餐安全管理規定》等;三要結合實際,制訂《學校群體食物中毒等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防患于未然;四要全面推行學校食堂安全量化分級管理制度。按照量化評分結果實行分級管理,在抓好分級管理的基礎上,培育“誠信食堂”和“安全學校”;五要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制度。學校要與學校食品從業人員簽訂《食品安全工作管理目標責任書》,制訂相應的考核要求與獎懲辦法。
3.加強宣傳培訓,提高整體素質。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站等媒體,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師生食品安全自我保護能力;適時組織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員、食堂承包人、食堂從業人員開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食品安全、食物中毒處理知識培訓,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