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班級環境設計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目前,在相當大比例的高校中,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是單元模塊形式,教學方法大都是傳統的“講授式”。各個課程相對獨立,教學中主要依托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啟發與引導,并根據相關標準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但從教學實踐中觀察發現,缺點也較為明顯,即課程練習、考核與實際工作目標和情景相去甚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訓練理想化、模式化。真實的項目往往充滿了未知的變化,設計委托方經常在設計任務書下達后,甚至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對設計方案提出新的要求。(2)缺乏團隊合作。環境設計項目是往往需要團隊合作來完成的。實際工作中,公共建筑室內設計或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方案涉及到與其他設計師、施工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分工與協作。然而,傳統的課程考核需要教師對每一個學生打分,來評價他的學習成果,這就導致了學生只能靠個人能力來完成作業。這種形式,不僅方案難以深入,且無法鍛煉團隊合作能力。(3)教學反饋不足。課堂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反饋主要通過分數,這就導致了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及改進辦法了解不足。(4)學習強度低。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還要學習其他選修課或通識課,這導致學生大都利用“碎片化”時間來考慮設計方案。眾所周知,實際的工程招標與施工周期在時間上有嚴格的要求,如不遵守將導致競標失敗或是合同違約。而教學時間的“碎片化”導致了拖沓的工作節奏和松懈的工作動力,從工作強度與時間跨度上都與實際工作情景大相徑庭。基于以上原因,在未來的教學中,可將WORKSHOP教學法引入環境設計實踐教學中,以校企合作、短期強化、分組協作、訓賽結合為主要方式進行相關課程改革,開發“設計實踐周”課程,以彌補目前環境設計教學中與實際工作脫節的問題,提升學生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促進應用型設計人才的培養。
二、課程設計方案
總體上“,設計實踐周”根據WORKSHOP教學法設計教學過程。以訓賽結合的方式在5天內對學生的項目分析、設計表達、應變能力、團隊合作等方面進行訓練,整個課程力求與實際工作貼近。這是一個討論式的教學過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則處于引導位置,通過不同階段的設計任務與目標讓學生自發地認識到設計的本質要求,并激發相應的創新能力和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
(一)前期準備
(1)確定主題。WORKSHOP教學法強調真題真做,在教學活動開始前,課程負責人應聯系校外實習單位,選擇實際工程項目作為設計主題,下達設計任務書。(2)學生分組。打破原有班級建制,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同時指定教師或校外實習單位的設計骨干擔任小組的指導教師。
(二)教學過程
第一日:概念設計。拿到任務書后,學生必須及時安排計劃,對場地進行測繪、調研、資料收集和設計分析,逐步確定設計構思。這一天的任務重點是的分析工作,但難點是考驗他們如何將這些分析成果轉化為設計概念。在此環節,教師的引導十分重要,他們需要幫助學生將雜亂的創意進行梳理,構建起清晰的設計思路,并尋找到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概念;第二日:深入設計。WORKSHOP教學法注重短期強化。因此,帶隊教師需要鼓勵并督促學生把大量的創意概念轉化為分析草圖、概念模型。同時,團隊合作在課程中表現得尤為重要,不同的思維碰撞,使設計構思更加周全和合理;第三日:處理突發狀況。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課程負責人會在之前的設計任務書加入新的要求,這對于師生的應變能力是一個考驗。設計方案是一個系統,在系統中增加或減少某一部分都會影響系統的完整性與可行性。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打破慣性思維,利用最少的成本完成系統的重構;(4)第四日:設計表達。好的設計方案是在設計師與委托方之間不斷交流的前提下產生的,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僅能夠借助設計圖紙,還能用語言、甚至肢體動作把設計完整的展示給他人。鍛煉設計表達能力是這個環節的目標,從而扭轉學生對設計效果圖過度關注的誤區。(5)第五日:方案展示。在第五天的陳述環節,應邀請一些用人單位的專家擔任評委。評委在進行點評的同時能讓學生找到自己知識上的盲點,也能夠讓教師反思教學中的缺陷與不足。
三、啟示與展望
建筑行業要想實現與人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就要保護好能源、資源,并在建筑全壽命周期貫穿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以便為人們創造出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闡述了全壽命周期綠色建筑設計遵循的原則和設計要點,并提出了實現全壽命周期綠色建筑設計的途徑,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
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設計
0前言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綠色建筑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現階段,全球環境持續惡化,進一步推廣綠色建筑,不僅有利于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長足發展,更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生態型社會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1全壽命周期綠色建筑設計遵循的原則
1.1功能實用性
遵循功能實用性的原則是全壽命周期綠色建筑設計的首要前提,建筑的主要功能包含有:①基本的使用功能;②建筑物基本的物理性能;③一定的視覺藝術效果;④室外環境性能。
1.2技術先進的基本原則
先進的技術是面向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設計的重要支撐,是保證建筑設計合理性、使用安全性的基礎。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時,必須遵循技術先進性的基本原則,確保建筑能夠充分發揮其所具有的各項功能。
1.3環境協調性
要始終將環境協調性貫穿于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設計中,環境協調性主要涉及的內容有節能、環保、健康以及生態等幾方面。設計時要從以下幾點著手:①設計中要善于使用太陽能、水能以及風能等環保綠色的能源,以能源消耗最少為設計基本點,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②對有限的資源實現重復利用,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控制好可再生能源;③設計綠色建筑時,要對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將對環境的破壞以及污染降到最低,嚴格控制各種建筑垃圾、廢氣以及固體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環境的負荷。
1.4經濟合理性原則
設計綠色建筑時,要對建筑所能夠獲得的經濟效益進行考慮,不但要充分實現各項功能,還要確保在最低的壽命周期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在面向全壽命周期的背景下進行綠色建筑設計,要充分遵循上述四項基本原則,為綠色建筑的設計提供堅實的基礎。
2面向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設計實現途徑
2.1確定設計目標
確定建筑設計目標不但能夠對綠色建筑設計的目的有所明確,還能夠為綠色建筑設計提供一定的方向。因此,在確立建筑項目初期,要面向建筑全壽命周期,綜合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對能源資源的消耗以及生態環境的影響充分考慮,確定綠色建筑設計的目標,確保綠色建筑工程設計跟預期的設想相滿足,減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確定設計目標前,要對工程所能夠獲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進行充分的考慮,并與委托方制定相應的項目任務書,為綠色建筑設計提供更好的參考依據。
2.2設計方案初選
確定了設計目標后,要在設計目標的指導下,對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以及任務書進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遵循合理、環保、協調等基本原則,對設計活動予以整體的把握,并且設計人員在進行計算時,可以借助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來替代手工計算,在提高計算速度的同時,確保設計的效果和合理性。
2.3構建評價體系
為了能夠對綠色建筑設計的方案予以全面綜合的分析,做好查漏補缺工作,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全壽命周期評價體系。對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掌握綠色工程的影響程度,優化并組合存在差異的設計變量,保證能夠建構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對工程的施工進行有效的指導。
2.4確定設計方案
初步選定設計方案后,對設計進行評估能夠有效提升綠色建筑設計方案的合理性、科學性以及可實施性,所以,確定建筑設計方案階段,設計人員要立足整個綠色工程建筑全壽命周期,在貫徹綠色設計理念的同時,確認設計方案的科學合理性,全面地評估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綜合性。
3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設計要點
設計師的環境意識都通過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而有所體現,綠色建筑設計從選址、規劃到建筑技術、材料的選用,均要貫徹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本文就某市幼兒園的規劃設計,簡述全壽命周期下綠色建筑設計的要點。
3.1工程概況
某市幼兒園地處于該城市的核心區域,所處地域地勢平坦,周邊的各項服務設施配套都十分齊全,交通較為便利,幼兒園建筑面積2408m2,設計班級總數為9個,院內最多容納學生270人,平面功能主要以活動室、音體室、辦公室、會議兼資料室為主。
3.2設計的基本要點
3.2.1室外環境分析
1)選址和規劃。綠色建筑設計第一要考慮的就是自然環境,第二要盡量減少建筑用地和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幼兒園選址時要對室外環境進行考察,避開工業區,確保風速適宜、光照充足,避免由于場地周邊的環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將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實現人與自然友好共處。2)建筑節能。其一,不同房間對于光環境的要求不同,而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時的一大重要原則就是盡量使用自然光作為光源,確保光照充足。該幼兒園在設計采光時布置朝向為東南朝向,上午,陽光從東南方向照進室內,陽光溫和且不強烈;正午時分,太陽光線為正南朝向,東南朝向能夠有效避開其直射,同時要保持建筑物跟建筑物之間的距離,不但能夠有效節約土地資源,而且不會對采光造成影響。其二,要保持良好的通風,綠色建筑不但要對采光條件有所滿足,還要考慮到室內的遮陰和通風,因此,設計此幼兒園的朝向時,充分考慮建筑物之間的間距以及布局,盡可能減少對夏季風的阻擋,充分利用自然風,以滿足夏天人們對于自然風的需求。此外,還要將遮陰功能考慮在內,可以種植一些樹木實現遮陰的目的,對小環境的局部氣候進行有效改善。3)綠化設計。作為綠色建筑的重點,綠化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節約能源,而后才是建筑美觀,可以在幼兒園的周邊栽植一些綠植,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同時,為了確保建筑室內溫度保持均衡,使溫差最小,則可以在屋頂采取一定的綠化措施。
3.2.2室內環境設計
1)建筑物的隔音設計。我國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隨之而來的各種噪音污染也變得更加嚴重,因此,綠色建筑設計的一個重點內容就是做好隔音設計。因此,幼兒園的墻體、門窗應選用隔音材料,以減少學生受到的噪聲污染,將影響降到最低。2)室內采光設計。設計建筑室內采光時,不但從建筑朝向上最大程度地獲得了充足的光源,室內也使用一些反光鏡、玻璃窗向室內引入室外光線,此外,為了進一步增加采光面積,可以開設天窗和采光通道。3)室內立面的設計。幼兒園應著重做好室內立面的設計,利用建筑物的造型對幼兒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興趣進行有效的引導。室內選擇的裝修材料要確保環保無污染,防止材料在裝修使用過程中散發超標的污染物質,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4結語
總而言之,面向全壽命周期的建筑節能設計方法的應用,有利于實現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在具體工程設計中,必須遵循相應的設計原則,確定設計目標,合理選擇設計方案,全方位地實現綠色建筑的構建,為人們提供更為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
作者:葉世碧 單位:貴陽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張潔.淺析面向全壽命周期的綠色建筑設計[J].建筑•建材•裝飾,2016,28(2):36.
一、公共藝術對環境雕塑及課程的要求
公共藝術的引入往往都與城市綁定在一起,現代設計要求公共藝術有著很強的觀念屬性,而不是樣式屬性。這就給公共藝術造就了一個包容、創新、承載的基本內涵,當藝術與設計遭遇了公共性問題一切變得文化意味更強,傳播意味濃厚。
(一)公共藝術是一種思維方式
當公共藝術成為一個名詞出現在學界的時候就引起了廣泛思考,眾多專業領域的學者都用自己視角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眾的參與性、創新性等理論層面,但是很多人都會用傳統的思維去不斷提出問題,探究公共藝術到底是什么?具體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筆者認為公共藝術是一種觀念性的思維,通俗說它的表現形式涵蓋了多種傳統的表現方式,只不過是賦予了這些傳統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維,因此公共藝術實際就是一種思維方式。
(二)公共藝術是承載地域文化的高級文化形式
環境雕塑要成為公共藝術的樣式之一,就必須在設計過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其形式與內容都必須有著較強的文化傳播性。這就要求在環境雕塑課程教學中要有廣泛的社會調查和設計要素的嚴謹結合才能夠滿足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大量的各類資料,有著整理分析、精確定位、設計創新、文化承載、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進行設計。
(三)公共藝術明顯縮短大眾參與藝術的距離感
大眾的參與性是公共藝術出現的一個較強的特征,有人也說公共藝術是將藝術還原給了大眾,將大師帶到平民中的一個過程。這就要求每件公共藝術作品都要縮短與大眾的距離,讓大眾都能參與進來。環境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形式之一,多數會出現的公園、廣場、綠地等公共空間中,有著天然的親切感。這就要求學生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環境雕塑多材質,多表現形式因素進行設計。要求學生能夠思維面寬、創新性強。教學中應當不斷啟發和討論,必須師生在平等的思維下、民主的環境里共同面對課題。
(四)公共藝術強化設計創新性
公共藝術強調創新,只有創新才能不斷發展,強化設計也是時展的必然,公共藝術作為環境設計的前沿,更強調有承載的創新設計。這就要求課堂過程中要有爭論,要有民主,要有頭腦風暴。環境雕塑遭遇到公共藝術就必須按照公共藝術的觀念性思維去不斷完善自己,教學過程也應當不斷適應這些新的要求去改變課堂的狀況來培養人才。
二、公共藝術專業下環境雕塑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課堂教學“課題”制更新題目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課題”,這就是選題,它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幾個。課堂基本理論知識講授結束后,讓“課題”研究成為學生在這段時間的主要內容,而這樣“課題”的選擇應當是教研室教師研究的結果,通常采用社會上公開的、未過期的設計大賽征稿。這種題目往往是最新的,能夠代表當時社會最前沿的東西,學生往往對這樣的題目具有濃厚的興趣。“課題”的引入將第一時間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渴望將自己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第一時間有所指向地用到實際設計中去,有著相當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實例讓空洞的教學具體化,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成為一起解決問題的伙伴、學長。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有著明顯的民主氣氛,有利于更多的設計創新思想參與。這樣的社會征稿往往帶有明確的時間要求,將課堂界限完全打破而投入到設計中。征稿往往有獎金、證書等獎勵性的刺激更能給學生帶來興趣,激發設計熱情形成良性的循環。> (二)課堂討論“答辯”制激發創造力,同時采用民主教學
當課題明確后迅速地展開設計,按照設計的程序與方法,感知-調查-初步-深化等過程都需要在民主的條件下進行。在“感知”題目過程中要查找相關一手資料,掌握被設計題目更多的設計背景資料,就有可能找到很多的設計素材。安排每名學生將收集到的設計素材條理分析清晰,做成PPT進行答辯式的講解,最后將幾個將要采用的設計點或設計方向做詳細說明。課堂中每一個學生都能提問,都是答辯評委,在這樣交互中不斷深入設計想法,就能夠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引導,這樣的“答辯”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創造力,也在民主的氣氛中完成了設計“頭腦風暴”,為設計大方向的定位確立牢靠的基礎。在初步設計到深化設計過程中也都要采用“答辯”與“討論”式的方法,但這里面交流的內容也隨之改變,在感知過程中的大方向定位不會出現大問題的時候,初步設計與深化設計中的具體細節問題與技術問題細節成為了討論的主要方面,這是一個藝術、技術互相融合過程,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是以答辯的形式開始,最終以討論的形式結束。這是我們課堂中少有的學習積極性,取長補短、教學相長的目的實現在這樣的教學氛圍里面。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動員全班學生的思維熱情,課堂就能夠迅速活躍起來,從以往的單獨靠教師去啟發轉變成,互相啟發,被動思維變成主動思維。
(三)成果標準“投稿”制,校內外互動學習
當設計成果在這樣一輪大討論、大風暴的教學中誕生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年輕設計師成熟的方案。推舉出幾個最優秀的設計方案,按照“課題”要求的時間、文字和板式的要求進行投稿。在這樣的設計過程最后,學生能夠基本掌握參與這樣實際題目設計全過程,收獲將不僅僅是一些空洞的理論知識。在投稿后還有一個大賽后續的學習過程,組委會往往要公布獲獎方案,投稿設計無論是否中標,學生都能在中標方案中找到課堂中前幾個階段的影子,例如定位的準確性,形式感的采用,材質的表現,等等,這種再學習的過程學生們學到的東西就更為豐富,是一個分析差距,再次獲得動力的源泉。如果有幸中標將在學生中產生巨大的榜樣作用,帶動的不僅僅是一個班級的學習氛圍,也能為學校贏得社會的尊重。
通過這樣三段式自主學習的過程,完全能夠適應公共藝術專業的需要,將環境雕塑這一公共藝術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與公共藝術在一個融合的平臺上找到交集,這樣的手段激發學生潛能,提升了教學質量。
國慶節主題活動方案1
一、主題名稱
快樂國慶節
二、主題來源
每年的國慶節前后,到處都張燈結彩,洋溢在一片歡樂之中,電視、報紙、廣播等等各種媒體會有很多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報道、介紹,給我們的愛國教育帶來很多的便利條件,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抓住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愛國教育。由此,我們設立了“我愛祖國”這一主題。
三、主題實施時間
9月30日下午15:20——16:30
四、主要教育教學目標
1、認識國旗、國徽、國歌,學習升旗。
2、知道祖國地大物博,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以及偉大的建設成就,能參與收集陳列各地特產以及風景名勝,有愛祖國的情感。
3、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散文等,復述故事時會使用不同的語氣,學習歸納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
4、愛護幼兒園和公共場所的環境衛生。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喊叫和奔跑。
5、能敘述自己的游覽見聞,介紹自己熟悉的特產、民俗風情等。
6、了解國慶節的來歷。
五、主要活動內容及過程
活動一:學習與祖國有關的兒歌、歌曲等
活動中,孩子們學習了詩歌“_”、“我去祖國臺灣島”,還學習了歌曲“國旗紅紅地哩”。通過談話和分享交流,孩子們對祖國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孩子們在表演他們學習的詩歌“_”!
活動二:粘貼國旗、粘貼中國地圖
鄰近國慶節的時候,孩子們和老師一起布置我們的活動室,增加一點節日氣氛。
孩子們在粘貼國旗!孩子們用手工做的小花粘貼中國地圖!
活動三:慶祝國慶節
國慶節前一天,孩子們聚集在我們幼兒園的音樂室進行了慶祝活動。進行了節目表演,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孩子們在表演節目,慶祝國慶節!
六、活動小結
通過認識國旗、國徽、唱國歌,通過分享交流自己對我們國家的認識和了解以及老師的介紹,孩子們對我們國家的認識更加深入了。隨著孩子們對我們國家認識和了解的深入,孩子們也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了。
活動中,孩子們還很有興趣地在地球儀上找我們的國家,很樂意拼貼中國地圖的玩具。通過一系列的手工粘貼國旗、粘貼中國地圖的活動和表演慶?;顒?,孩子們加深了對國慶節的認識。
國慶節主題活動方案2
一、活動日期:
XX年年9月30日
二、活動日程:
㈠8:00——11:30 游動物園
㈡12:00 午餐(職工食堂)
㈢13:00——13:40 男子籃球賽
㈣14:00——16:30 游戲活動
㈤17:30 晚餐(綜合樓餐廳)㈥19:30——21:30 多功能廳
三、集體活動分組情況(共分四個隊)
㈠辦公室隊(10人)隊 長:隊 員:財務3人 活動營地4人 辦公室3人
㈡客房隊(11人)隊 長:隊 員:客房7人 前廳3人
㈢餐飲隊(17人)隊 長:隊 員:餐飲服務員7人 后灶9人㈣后勤隊(16人)隊 長:隊 員:農林9人 保安4人 工程2人
四、游戲內容
㈠喝啤酒比賽游戲規則:每隊出1人,同時喝,最快者第一,次者第二,余下第三。獎品內容:一等獎 除毛器1個 二等獎 粘毛滾子1個 三等獎 力士香皂1塊
㈡托球跑比賽(2輪)游戲規則:每隊出1人,托球跑,最快者第一,次者第二,余下第三。獎品內容:一等獎 除毛器1個 二等獎 粘毛滾子1個 三等獎 力士香皂1塊王總抽取第一名幸運獎。獎美式蒸鍋一個王總或幸運者為大家演唱歌曲一首。得紀念香皂一塊。
㈢填鼻子游戲規則:每隊出2人,蒙眼輪流畫,最準者第一,其余紀念獎。獎品內容:一等獎 澡巾1個 紀念獎 衣掛1個
㈣齊心協力游戲規則:每隊出4人,同時跑,最快者第一,次者第二,余下第三。獎品內容:一等獎 粘毛滾子各1個 二等獎 透明皂各1塊 三等獎 衣掛各1塊王經理抽取第二名幸運獎。獎美式蒸鍋一個王經理或幸運者為大家演唱歌曲一首。得紀念香皂一塊。
㈤吃西瓜比賽(2輪)游戲規則:每隊出1人,同時吃,最快者第一,次者第二,余下第三。獎品內容:一等獎 澡巾各1個 二等獎 香皂各1塊 三等獎 衣掛各1塊
㈥團結一致游戲規則:每隊出4人,圍坐在椅子上,依次躺在后一個隊友腿上,躺好后,將椅子撤出,堅持時間最長者第一,次者第二,余下第三。
國慶節主題活動方案3
一、 活動宗旨:
以“感恩偉大祖國,營造尊老氛圍,建設和諧社區”為主題,在社區內營造文明、和諧、幸福的人文環境,進一步深化社區居委會服務體系,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二、 時間和地點:
時間:20xx年9月24日(星期六)
上午9:30—11:30、
地點:xxx
三、 活動單位:
主辦單位:xxx
協辦單位:xxx
活動主題:感恩偉大祖國 營造尊老氛圍、建設和諧社區。
四、 參加人員:花城社區居民;特邀有關領導、嘉賓。
五、 組織機構:
總策劃:xx
策 劃:xx
成 員:xxx
主 持:xxx
六、活動分工:
(一)資料組:
(1)主持稿、節目單。(xxx)
(2)發放入場券、《節目單》、小禮品等物品資料。(黃思研、公司員工)
(3)現場飲用水、標識,活動方案報轄區民警中隊。(何杰潮)
(4)現場環境(橫幅、嘉賓臺、觀眾座位等)布置。(物業管理公司)
(二)統籌:
(1)節目的流程監控。(xx)
(2)全場錄像、拍攝。(xx)
(3)現場音響。(xx)
(4)交通、安保。(xx)
(5)老年人專座、演員、嘉賓座位安排。(xxx)
(三)活動流程:
1、8:30—9:00時 工作人員就位,做好準備工作。
2、9:00—9:30時 暖場,播放音樂。
3、9:30時 主持人介紹領導和嘉賓。
xxx(政府) xxx(公司)
xxx(學校)xxx(老年人代表)
4、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5、活動期間穿插抽獎。
6、活動結束,演職人員和領導嘉賓合影留念。
備注:
1、xx負責活動后剩余禮品的保管和活動報道
2、xx負責演出服裝、道具、音響的安置與保管
3、xx負責嘉賓禮品的發放
4、xx潮負責配合公司人員做最后清場
國慶節主題活動方案4
一、指導思想
為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愛國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愛國情操。我校將組織全體少先隊員開展以“懷感恩之心,唱祖國頌歌”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
二、活動主題:
“懷感恩之心,唱祖國頌歌”
三、活動日期:
20XX年10月1日——20XX年10月31日。
四、活動安排
1、詩歌創作比賽活動
參賽主題:“感恩祖國”、“感恩母校”
參與對象:3——6年級全體學生。
活動過程:整個活動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班級選拔
各班班主任利用國慶放假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我愛我的祖國(或學校)”詩歌自創活動。國慶假期結束,各班選擇3份優秀作品上交。文本稿送交顧靜雅處,電子稿件發送至共享目錄大隊部—20XX國慶節安排—感恩征文文件夾。
第二階段:校級評比
語文組及大隊部組織老師對征文進行評比,各年級評選出一等獎10%,二等獎20%,三等獎30%。
評委老師:陳思羽高丹鳳任亞娟吳旭嬌虞筱熹
第三階段:校級展示
優秀習作展示:
(1)學生謄寫獲獎習作,進行展覽;
(2)各班利用班隊課欣賞同學們創作的詩歌。
(3)利用紅領巾小廣播朗讀獲獎詩作。
上交截止時間:20XX年10月11日
2、手抄報創作比賽活動
參賽主題:以感恩祖國為主線,圍繞民族團結教育自擬主題
參與對象:5——6年級全體學生。
活動要求:
(1)各班班主任利用國慶放假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感恩祖國”手抄報創作活動。通過報刊、電視等媒體的報道,積極了解國內外新聞,特別關注建國61周年以來,在民族團結上做出的努力。國慶假期結束,各班至少選擇2份優秀作品上交。
(2)在8K紙上,讓學生自己設計版面,自己寫,自己畫,調動班級學生積極性,辦出具有特色的小報,增強學生的美感,成為他們展示自我的平臺。
上交截止時間:20XX年10月12日
3、格言征集大賽
參賽主題:“感恩母校”
參與對象:3——4年級全體學生
活動要求:各班班主任利用國慶放假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感恩格言”創作活動。國慶假期結束,各班至少選擇5條格言上傳至共享目錄大隊部———20XX國慶節安排———感恩格言文件夾。
截止時間:20XX年10月12日
4、班隊課安排
主題:“感恩祖國”
參與對象:1——6年級全體學生
活動安排:
一年級聆聽愛國故事(或觀看視頻)并進行愛國教育;
二年級學唱愛國歌曲并進行愛國教育;
三~六年級舉行“我對祖國知多少”知識競賽,競賽方式由年級或者班級自行安排,競賽題目在網盤———大隊部———20XX國慶節安排中已共享,請班主任老師提前下載。競賽中有突出表現的給與加分,并納入四好少年評比。
5、板報競賽
參賽主題:“祖國媽媽,我愛您”
參與對象:1——6年級全體學生
檢查時間:20XX年9月30日中午12:00
6、班隊活動展示課。
主題:“感恩祖國——弘揚民族團結精神”
展示年級:五年級
時間:10月下旬。
國慶節主題活動方5
十一國慶,是紀念日,也是金秋豐收時節,我景區在此節日舉行慶祝國慶的系列民族活動,56個民族共同慶祝豐收、慶祝祖國生日,并在將來形成"民族狂歡節"的國慶節慶品牌。
一、活動名稱:民族狂歡節
二、活動主題:絲路新疆歌舞秀生態河池文化周
全新推出:瀾滄江密境漂流濕地樂園親子游版納雨林孔雀谷
三、活動時間:10月1日-7日共7天(夜場為10月1日-5日)
四、活動內容:
主場表演
1)各民族風情歌舞:將新疆、河池兩地的風情歌舞與我司各民族節目融合,形成一臺各民族共慶豐收的狂歡盛會,表現各民族在豐收季節的喜慶,不同民族以各自的習俗共同品嘗新收成、慶祝豐收。
時間:開幕式10月1日11:30。日場14:30,夜場20:45地點:百藝廣場
2)新疆、河池兩地歌舞專場表演
時間:11:30,18:00(每天兩個地區各自單獨演一場,根據具體協商調度)地點:百藝廣場
五、活動時間表
所有活動時間以村寨部、表演部方案為準。
因日場主場表演需調用村寨演員,建議水上巡游暫停。
六、環境布置
(一)景區整體環境布置:
停車場竹樓:懸掛艾得萊斯。
八:更換廣告牌,其中一部分為廣西主題,一部分為新疆主題。大、小水車:更換廣告牌,內容民族狂歡節主題。
外廣場:擺放大型阿凡提、大果籃及壽星(生態主題)、銅鼓雕塑。
民閘踏步:民閘踏步上空懸掛艾得萊斯,并在其中以瓜果進行點綴。兩側放置銅鼓,并以河池生態特色裝飾。
(二)新疆展示區環境布置:
為了突出新疆主題區的概念,集中體現西域風情,渲染節日氣氛,加之對天氣等因素的考慮,采用整體造型包裝的方法:將維寨、清真寺、百藝廣場連接為一個有機整體。百藝廣場與維寨一帶,為風情周期間主要活動的集中地區,應用阿凡提、艾得萊斯、瓜果、清真風格的弧形尖頂門窗等相對統一的元素進行布置,形成明顯的區域感,以達到良好的活動效果。
(三)河池展示區環境布置:
1、四合院:放置"河池生態旅游周"指示牌,入口處以銅鼓、及河池生態特色裝飾,引導游客入內參觀;院內展區根據具體展示內容進行生態及民族特色裝飾。
2、壯寨:放置"劉三姐山歌會"活動時間告示;用壯族繡球等民俗標志物裝飾起來。做適當民族裝飾,烘托氣氛。加長現有劉三姐影視作品的播放時間。小水池恢復原有的拋繡球游戲裝置。
七、部門分工
總辦:開幕式、新聞會等活動總協調;負責活動內部信息宣傳,部分外部網絡。負責對方領導和工作人員的行程安排。安排臨時辦公室。
市場部:負責整體活動方案及相關營銷政策的報批,負責活動的宣傳、促銷、平面和環境設計、標牌制作、視頻編輯。上報新聞會和開幕式方案。
財務部:負責做好活動期間相關票務的安排
人力資源部:負責整體活動實施的督導。辦理新疆、河池人員工卡。表演部:負責主場歌舞、夜場歌舞節目編排及表演計劃上報。根據活動主題對表演場地和活動場地進行布置。活動音樂編輯。
村寨部:根據活動內容對表演場地和活動場地進行布置,負責廣西河池民俗風情展示、劉三姐山歌會、新疆風情展示項目及游客參與互動項目的相關事項。上報村寨表演計劃。負責對方演員的食宿接待。
總務部:負責物品采購,對方演員食宿安排。
營運保障部:負責根據設計方案布置環境,上報涉及環境布置約兩萬元材料的采購計劃;負責景區廣播、背景音樂的播放、燈光、音響配合等相關事宜。
安保部:負責維持景區秩序、保證消防安全和環境衛生,并做好安保、消防的相應預案。
1、歷史文脈延續的要求。
城市建筑群體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結構、科技水平、文化狀況以及風俗習慣綜合影響形成的,保持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日漸成為大眾共識。老城區學校往往處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市區核心地帶,作為文化建筑,首當其沖的任務就是要保持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
2、交通和停車的要求。
老城區小學地處老區鬧市,周邊往往擁擠復雜;加上現代經濟發展、社會治安、交通安全的要求,方便家長接送學生成為城市學校設計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由此引起的交通和停車問題必須提前考慮。
3、節約用地與環境質量的要求。
適宜的人文環境或良好自然景觀的生態環境是建校園的最佳選擇。但老城區小學建筑往往用地狹小及處于鬧市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設計手法來阻隔噪音的影響,創造一個鬧中取靜的教學環境;一個好的學校設計必須成功地解決建筑與周邊環境的各種矛盾。
4、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決定了新型學校的建筑及空間設計發生了質的變化。比如:多功能開放空間取代由長外廊連接普通教室的封閉型空間形式;學校由以滿足“教育”實施為主的空間向以滿足“學習”為主的空間環境轉變;倡導學??臻g環境的生活化、人情化;重視室內外環境及空間氣氛對學生身心健康及情操形成的影響作用;造型、色彩及空間形式的多樣化;學校向社會及社區開放、融合等等。
為滿足上述要求,建筑師必須具備建筑環境控制的能力,歷史文脈延續的能力,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解決實際問提的能力,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的能力等等,而且這些能力要求往往是綜合的。下面結合工程實例淺談上述四項要求,每個實例側重主要考慮的一個方面。當然,在實際設計中,每個工程實例是綜合考慮的,只是論述的需要,特此說明。
一、延續歷史和文脈的要求
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是一個48班規模的重點小學,位于東莞市莞城老區內,南面是萬壽路,與東莞中學隔路對望,西面和東面現狀是低層民房。項目總用地面積18762,總建筑面積23524.57。項目為多層建筑群,分為A、B、C三個區,建筑最高6層,建筑最大高度23.6米。建筑群主要功能包括:普通教學樓;大型電教室;體育綜合樓及一個784的小飯堂。
在設計中,我們充分發揮建筑師歷史文脈延續的能力和建筑環境控制的能力,重點考慮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古跡古貌
校園北面有個名叫東坡園的精致院落,內有有一個光緒年間的金剛經云石塔。塔身并不高大,呈深灰顏色,六角堆疊,一層比一層小,塔尖伸出去尺許。公元1100年,比丘祖堂禪師在寺內建羅漢閣,特請當時被貶在惠州的朋友坡贈佛舍利一顆,用白璧鑲嵌,外加金銀琉璃罩,供奉于閣中,舍利子后來一直留在這里,于是有人興建了舍利塔。在校園東北角的有保留民居解元坊,還有原地保留下來的多棵參天大榕樹,屬于東莞市有編號的古樹名木。
2、延續歷史
改造方案中,原中心小學用地的主入口位置不變,主校門--大天井--塔園的空間序列保留,軸線兩側的古樹也保留,拆除原有建筑,按照原來的肌理建造軸線對稱的三排新校舍;增大軸線盡端塔園的面積,使原來的金剛經云石塔位于園地中間成為視覺的中心。主校門是兩層的架空空間,大天井和塔園之間的教學樓也是兩層架空,于是從城市經過架空的門廊,進入大天井,再經過一個架空的空間,最后到達開闊的塔園,空間先抑后揚,在保留原有規劃結構的基礎上空間特色更加明顯。嶺南特色的建筑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大小院落錯落有致,小中見木,靜中見趣,頗具層次感,人文氣息濃厚,頗具典型的嶺南園林特色,是頗具學習氣氛的園林式學校。
3、空間布局
我們在總平面設計時充分深入研究用地的內部與外部環境,善用場地,合理的布局。由于用地相對緊張,考慮到學校地處市區環路旁邊,總體規劃上主動向城市開放,以實現校園的再開發。球場和園林庭院面向道路的開放,一場的綠地、及小品充分利用地形,分層立體展開。從街道上可視校園景觀,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開放感,學樓采用一些尺度親切怡人的構件,通透明快的體量來表現建筑的小、精、透等特點。
對于莞城中心小學的設計,在原有的大門位置重新組織校園主要出入口,由于用地緊張,臨街建筑均設為首層架空,以滿足入口緩沖空間的要求,二層以上分別為功能教室和辦公用房。
根據總體規劃設計中保持原有空間序列的設計原則,以古塔為中心軸線,在大天井兩側對稱設置組團式的教學建筑,主要設置為普通教室。基于用地限制并依據教學建筑對于25米間距的規范要求,組團式的教室進行錯位設計,在高效組織使用空間的同時豐富了整體的建筑空間秩序。大天井和塔園之間兩層架空的教學樓位處全校中心地帶,設置為圖書館。在塔園庭院部分組織了大禮堂和合班教室,形成多個不同標高平臺而活躍的交流活動空間。北面的教學樓主要為功能教室,在底層設有食堂。教學樓群利用多層的游廊將各個部分串聯起來,其東側是田徑場和各種運動場地,動靜分區明確。
二、節約用地與環境質量的要求
老城區小學建筑往往用地狹小及處于鬧市之中,需要采用特殊的設計手法來阻隔噪音的影響,創造一個鬧中取靜的教學環境;一個好的學校設計必須成功地解決建筑與周邊環境的各種矛盾。
建設小學選址位于莞城東莞河東側,用地共計約24000平方米,是社會公共服務帶的重點項目。用地位于舊城中心區,交通便捷,條件優越。學校規劃為一所省一級達標的60班完全小學。在總體布局上,建設小學建筑設計方案有幾個特點:
以庭院式布局為主,除了中軸線上三個公共庭院以外,其他八個庭院分別為六個年級課室、行政院及音美圖書館院。
建設小學建筑以二、三層為主,保證庭院的親切尺度,與小學的氣質相吻合,屋頂以綠覆為主,成為一個屋頂綠化與庭院綠化相結合的綠色建筑。
室外環境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建設小學室外配置大量花壇、綠化、樹木、小品等內容對成長中的學生們未來人格形成影響極大。室外空間及環境設計上具有游戲性、自然性、趣味性、時代性等特點,校園環境使學生很方便地與大自然接觸,沐浴在陽光下讀書、嬉戲,有助于陶冶他們的情操,從小培養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
現代教育建筑的發展方向及趨勢是以“班級教室”為中心的傳統模式轉變為以“年級”為中心的新模式。以“班級教室”為中心的傳統模式的不足在于學生的立體交往太少,而現代教育注重交往,逐漸出現了以“年級”為中心的新模式,高中低年級的學生還能共享教育課程。隨著現代教育朝著開放、互動,強調性化的方而發展,以“電腦教室”為主的校園局域網逐漸在學校中普及起來。
長期從事中小學研究的日本九州大學教授青木正夫先生提出的研究結果表明,除學習外,游戲玩耍是在校中小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課間的游戲玩耍活動對于調解情緒、振作精神及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益處。以往的學校建筑中除校舍與運動場被重視外,對室外場地的游戲、玩耍功能考慮的甚少,現行的“規范”、“規定”也很少具體規定這方面的內容。學校建筑設計,特別是實際工程設計中,往往由于用地有限,在優先確保運動場、安排校舍用地外,游戲空間及場所常常被忽視或被認為可與運動場合用。新型學校不僅從理念上確立室外空間作為游戲空間的位置,在設計實踐中也進行了積極探索。
莞城步步高小學擴建工程設計中,除了考慮與原有建筑統一協調外,重點考慮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為學生創造環境優美的交往和活動空間:
1、創造一種現代教學交往的空間模式
新樓設計了兩個院落,并與舊樓圍合成第三個院落,通過底層架空將綠色引入建筑主體,向學生提供了眾多環境優美的活動和交往空間;采用雙面走廊使得采光通風良好,而且將走廊局部適當拓寬,形成一個個良好的體息空間;
2、塑造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建筑新形象
在主入口處采用兩層架空的處理手法,起到強調作用的同時也形成了強烈的虛實對比;在立面處理上,采用混凝土實墻和玻璃,豎向的構造柱與橫向的攔板形成強烈的對比,精心推敲的細部使其清新脫俗,具有沉穩莊重的內在氣質。
3、營造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育人環境
底層架空,貫穿教學區南北的交通軸將內庭景觀和外部開敞綠化串聯起來,彼此形成有機的滲透和自然的過渡,人與自然在這里得到了統一,營造了一種積極的學習環境;開放的人性化交往空間的塑造,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教與學的最佳場所,能充分發揮教師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四、交通和停車的要求
老城區小學地處老區鬧市,周邊往往擁擠復雜;加上現代經濟發展、社會治安、交通安全的要求,方便家長接送學生成為城市學校設計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由此引起的交通和停車問題必須提前考慮。
在莞城運河小學的設計中,為解決交通問題,我們在基地東面和南面,開通了兩條24米寬的支路--可湖路和平樂坊路,同時在基地靠近民居一側開設一條12米寬的內部單向通道,用于解決接送引起的交通問題,避免擴大為城市交通的壓力。
在田徑場下增設負一層停車庫,一方面解決了原來老師停車難的問題;另一方面把接送學生的機動車流引到負一層,學生經建筑入口的下沉門廳進出地下車庫,并在擴大的等待接送空間集散,這樣將能有效緩解原來上學放學對周邊道路造成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