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風險管理與危機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基金營銷中存在的問題
就當前的現狀來看,基金營銷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當前的基金營銷理念較為單一,其主要表現在基金公司的規模迅速擴大的背景下仍然采用粗放的模式,從而導致其在業務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呈現出基金營銷理念較為單一的問題。此外,部分基金公司的營銷理念呈現出缺乏個性化及市場認知的問題,最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總體營銷成效;第二,基金營銷中存在的問題還表現在對傳統的銷售渠道較為依賴的層面上,即從大量的實踐調查活動中統計出當前基金公司在全國各類金融機構的總營銷中只占了23%,導致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歸咎于基金公司在實際營銷活動開展過程中始終秉承著傳統的營銷渠道,導致其營銷收入所占比呈現出低下的問題[1]。
二、后金融危機時期基金營銷的創新
(一)營銷模式的創新
后金融危機時期基金營銷模式的創新首先要求基金公司經營者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應采用新媒體手段等對營銷模式創新的重要性進行宣傳,以便促使基金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開展過程中能秉承著營銷模式創新理念,最終為其創新目標的實現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基金公司在對金融產品進行營銷的過程中應摒棄傳統的營銷理念,將服務為導向的營銷模式化為自身創新方向,以此來為客戶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項目,滿足其具體需求。再次,在后金融危機時期,為了達到營銷模式創新的目的,要求基金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反思金融危機對自身定位的影響,進而通過對反思結果的分析來構建符合公司發展特點的新型營銷模式。
(二)營銷策略的創新
后金融危機時期基金營銷策略的創新首先要求基金公司應通過網絡數據調查的方式全面掌控客戶投資方案的轉變,以此來依據轉變的特點來實現產品的創新,最終滿足客戶的需求,達成驅動基金市場的目的。此外,基金產品的創新可激發市場潛在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給予此問題高度的重視,并應采取相應措施拓展產品的影響力,達到營銷策略創新的目的。其次,營銷策略的創新要求基金公司應根據當前基金市場的具體發展狀況來調整基金價格,此外,應在基金運作的過程中對其投資者、托管人及管理人的利益進行分配,以期達到合理化的基金設計費率結構。再次,在營銷策略創新中渠道的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在基金公司銷售網絡構建的基礎上,要求其應依據自身的營銷主體特征來形成專業基金服務商營銷渠道,滿足現代基金公司發展需求[2]。
三、營銷風險管理措施分析
(一)營銷人才風險
營銷人才風險管理是基金公司風險管理中的重點,為此要求基金公司經營者應安排基金業高級營銷管理人員參加相應的培訓,使其在培訓過程中能提高自身專業化管理水平,并將其應用于實踐管理工作中,提高基金公司整體營銷風險管理質量。其次,要求基金公司經營者應依據自身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構建相應的績效考核體制,以便促使基金公司的營銷人才在規范化體制的帶動下能調動自身工作的積極性,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環境中,避免營銷中風險的產生。此外,基金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應通過構建激勵機制的方式來為營銷人才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且促使其在此環境中發揮自身潛藏能力。另外,激勵機制的構建也可有效避免基金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頻繁出現人員流失的現象。
(二)網絡營銷風險
在現代化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也逐漸將網絡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于基金營銷過程中,為此,營銷過程中網絡安全的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2009年申銀萬國證券兩次技術故障問題的出現導致其經營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受到了嚴重影響,并致使客戶的正常交易遭到了嚴重的阻礙。因而在此基礎上,為了避免網絡安全問題的頻繁發生,要求基金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應通過完善網上基金銷售風險控制管理體系的方式來維護網絡營銷途徑,進一步推動新型基金營銷策略的有效實施。另外,在網絡銷售過程中為了提高銷售數量,要求基金公司應根據自身發展現狀設定相應的網絡營銷方式,以此來為自身發展贏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三)市場風險管理
論文關鍵詞:次貸危機;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一、引言
爆發于2007年9月的美國次貸危機不斷向縱深發展全球經濟增速全面放緩,國際金融體系也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愈演愈烈的次貸危機,正席卷著全球的經濟和金融體系,也同時考驗著各國金融體系的風險承受能力。面對尚未停歇的金融危機,中國的金融體系也在承受著各種風險的沖擊,同時我們也從這次危機中學到不少關于風險管理的啟示。本文在深度剖析次貸危機不斷升級的原因基礎之上,提出了中國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應該在此次危機中得到什么樣的啟示。
二、美國次貸危機沖擊不斷升級的原因分析
眾所周之,次貸危機是由債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引發的,但其基礎卻是美國的次級住房按揭貸款,產生次級債的直接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即“證券化”、“杠桿效應”和“政府監管不力”,次貸危機從單一的信貸市場波動發展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從現代風險管理的角度作深層次的剖析,我們不難發現造成其破壞力一再升級的關鍵原因是對信用風險管理的忽視。可以說,信用風險的大爆發,動搖了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礎。
首先,信用社會的基礎被嚴重削弱。信用社會的基礎要求當事人要有足夠的動力來履約,當代經濟是基于契約和信用基礎上的,這對于美國等發達市場經濟尤其如此。美國經濟與社會的正常運行,都是基于大量合同契約能夠有效履行這一前提,美國的企業和個人都會發現自己其實是處在契約網絡上的一個節點上。這個網絡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個人信用體系、破產制度和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外部條件。
其次,信貸消費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特別是西方社會的普遍生活方式,這就從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信用風險的影響程度。對于美國民眾,通過銀行融資改善居住條件成了典型的美國生活方式,是“美國夢”的重要內容之一。因而,房地產業成為近十年來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房地產信貸快速增長讓整個美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抵押貸款市場。
第三,信貸過快膨脹和信貸條件不斷降低。金融機構房地產信貸的過快增長和信貸標準降低形成強烈的對比。導致了信用風險膨脹并最終爆發。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房貸巨頭發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貸款,既有優級貸款、次優級貸款,也有大量的次級貸款,他們還對其他金融機構的次級貸款提供大量擔保,他們還享受著聯邦及州政府的稅收減免、融資支持等優惠以及隱性的政府擔保,這些向市場參與者傳達了住房抵押貸款市場風險很小的錯誤信號,讓背后掩蓋的風險像滾雪球一樣擴大。而且抵押貸款證券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等后續金融資產應是建立在最初的貸款基礎資產之上,資產的安全性和收益都與源頭債權受償程度關聯,當基礎資產和交易對手出現問題后,大量無法受償的債務產生了集中的信用風險,并沿著金融資產和交易過程的鏈條將風險逐級傳導下去,所造成的危害必然是深入和廣泛的。
第四,監管力度和監管手段問題。從監管者的角度,由于長期的經濟繁榮和市場繁榮,自由主義的理念在監管者的頭腦中占據上風,放松管制、讓金融更加自由化成為這一階段監管者的核心價值觀;而普遍上市的金融機構特別是投資銀行,在追求業績的目標驅動下,片面追求業務規模和業務利潤的快速增長,而忽視風險甚至無視風險,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在金融行業更加普遍,從業人員的道德水準與風險管控水平下降,連一向嚴謹的權威評級機構也盲目樂觀、無視風險,作出不客觀的評級結論,加劇危機深化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低收入人群在消費信貸的刺激下,對房價的上漲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對自己財務能力弱小的現實視而不見,盲目貸款購買大面積住房,最終被迫接受破產的悲慘命運。
最后,監管機構沒有平衡好事前嚴格監管和事后援救的關系也是值得警醒的問題之一。金融業很特殊,保護儲蓄存款人和各類債權人至關重要,處置不當甚至可能會出現政治風險,因此,即使在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政府干預行為都屢見不鮮。
三、中國商業銀行從次貸危機中得到的啟示
第一,商業銀行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握好信用風險關口。商業銀行主要的業務是信貸業務,影響最大的還是信用風險。所以,一定要強調信貸業務經營管理中的風險控制,強調審慎、穩健的發展戰略,業務管理上要加強市場、行業和區域研究,準確掌握客戶信息,選擇好市場和客戶,把握第一還款來源,確保償付能力,在經濟調整周期更應嚴格準入標準,并做好貸款擔保和抵押的動態管理,不斷提高風險預警監控能力,保持信貸業務持續穩定發展。我們注意到,由于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仍將持續增長,預計將支撐中國金融機構有時間和空間進一步完善其內部風險管理,或會讓房地產貸款風險實現軟著陸,從而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構成緩沖因素。
第二,在經營中強化風險管理。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管理風險是銀行最基本的日常工作。在考核目標的導向上,西方商業銀行都是按實際產品、按部門核算,前臺部門實行事業部制,是相對獨立的利潤中心,總行對事業部占用的經濟資源進行全面核算,并按照“經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RAROC)”考核其經營業務,將當期的風險從收益中扣除。中小商業銀行應選擇適當的時機對各行經營效益考核由目前按賬面利潤考核,改為經風險調整后的收益來考核。
鑒于目前對各支行各部門采用風險資本項目計算有一定的困難,因此考核各行利潤時,可以在收益中扣除預期損失后作為最終利潤來考核。RAROC納入銀行的資產經營和管理必將在測算公司客戶的貸款價格、綜合收益的情況,確定對客戶、行業以及銀行客戶經理的業績排名,從而為制定產品價格、授信投入與產出配比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平衡,有效配置經濟資本,同時也可以促使業務管理手段和水平的整體提升。
第三,建立內部評級體系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和難點。中國商業銀行應借鑒巴賽爾新資本協議的相關內容,努力達到新的監管標準要求。新協議對風險的內部測算規定了最低標準,只有都達到了最低標準的銀行才具備內部評級法的資格。
內部評級法作為一種科學的信用風險評級方法,已經成為世界銀行開展風險管理的主流模式,要為內部評級法的實施積極創造條件,需抓緊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一是做好數據采集和保護工作。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重要基礎就是銀行數據庫的支持,內部評級法對數據質量、完整性和歷史觀察期有明確要求。二是盡早建立并完善客戶信用評級系統。目前,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已有自己的客戶信用評級系統,為此中小銀行也應盡快建立自己的客戶信用評級系統。三是積極推進債項評級工作。債項評級是信貸風險管理的基礎,也是內部評級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實質是基于貸款違約損失率所進行的評級。四是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資本充足率是衡量商業銀行安全性的一個重要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中小型商業銀行,要結合本地金融的現實環境,對新資本協議的影響作出整體判斷。五是快速推進信息系統的建設。信息系統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推進各項業務工作順利實現的基礎。根據分析工具所采用的模型和數據需要有先進的信息技術予以支持,如評級規則引擎和數據集市等。
第四,處理好創新和規范、發展的關系。次貸危機中破產和受損金融機構最大的教訓就是沒有把握好創新的“度”。在風險不清的情況下盲目跟進,進入不熟悉和缺乏足夠風險控制措施的業務領域。
美國的金融機構在此次危機中可以說是集體迷失了,但機構反應不同也導致了最終的命運迥異,有的大型投行存活了下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及早撤離,受了傷但畢竟沒有倒下去。境內銀行上市以后,對業務和管理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創新一定要建立在長期、穩健的發展戰略規劃之上,樹立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管理文化,按照嚴格監管標準,確定金融機構的整體風險承受水平,據此確定業務發展規模,并集中主要資源發展熟悉并具有優勢的業務。謹慎進人不熟悉的領域,少接觸看不清的業務。推進創新和發展新業務時,打好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架構、信息資源和人員基礎。
第五,要認清金融改革和國際化的總趨勢,做好風險監控和管理。次貸危機發展過程中,一些金融機構逃避外部監管、放松風險控制和信息披露的做法,雖然可能在短期內帶來利潤增加、股價上升,帶來資本市場上的領導地位和良好形象,但風險控制放松帶來的后果遲早會暴露。
中國的金融企業在危機中遭受了一定損失,但程度和影響都比較小,并不是因為境內銀行的理念更先進、風險控制手段更完備,也不是從業者比那些華爾街精英們更精明,主要還是中國融入國際金融市場比例較小,經營活動關聯程度比較低的原因。
四、小結
【關鍵詞】 管理層激勵; 籌資行為; 投資行為; 公司風險
管理層激勵已成為我國企業協調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利益關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由于我國一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產權結構不合理、所有者缺位、經營者往往具有某種政治地位,這些問題加重了問題,勢必影響企業的績效,加大公司的風險,損害股東利益的最大化。鑒于此,筆者分析了公司投融資行為在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之間的中介作用,建立管理層激勵、公司行為與公司風險之間的作用關系路徑,旨在系統剖析由于關系引發的三者之間的關系,找到管理層激勵方式與程度對投資、籌資行為的影響差異,從投融資行為兩個方面摸索公司風險變化的規律,發現管理層激勵對緩釋風險、權衡公司風險和收益的正確方向。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實務界還是理論界都開始關注管理層激勵。當薪酬契約無法對管理層的工作努力和經營才能及經營效果作出補償和激勵時,容易誘發經理的機會主義和趨利行為,反映在投資行為上則可能出現投資不足或過度投資,從而引發經營風險;反映在籌資行為上則可能出現過度負債經營,引發各種財務風險。無論哪一種情況都將對股東財富造成危險。通過對管理層進行激勵,影響管理層對自己行為的選擇,進而緩解此行為引發的各種風險。Ogden, Jen and O’Connor(2004)指出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和商業戰略決定著一個公司的運營和財務結構,公司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影響著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公司總風險。唐清泉、甄麗明(2009)指出,國有企業由于所有者的缺位或功能失效,管理層作為自利的“經濟人”,容易導致嚴重的問題。管理層在受到激勵之后,行為決策上就會有所傾向,從而影響公司的行為,使公司的風險有所變化。風險得到加強還是得以抑制,與管理層的激勵強度密切相關。于富生、張敏(2008)研究指出管理層激勵與財務風險密切相關,在管理層激勵的實施過程中應關注公司風險的變化。以往的大多研究越過管理層的行為,直接研究管理層激勵對公司績效或公司風險的影響,忽視了公司行為這一重要中介的作用。
關于投資行為在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之間的中介作用,有研究表明管理層激勵會影響到管理層作出有所傾向的投資決策,引起投資風險變化,進而影響公司總風險,如Coles,Daniel and Naveen(2005)的研究提供了組織的重要特征、管理層激勵的架構、管理層的關鍵決策(尤其是投資政策和負債政策)之間較強因果關系的經驗證據。他們發現CEO薪酬的改變能夠改變公司的投資決策行為,可能投資于冒險的資產從而產生較大的風險。Aggarwal and Samwick(2006)認為企業出現過度投資是因為管理層有私人利益;出現投資不足是由于相對于投資,管理層的私人成本太高,需要給予管理層適當的激勵,管理層才可能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同時作者指出,激勵的增大是來源于風險規避的減弱,在此條件下,激勵的增長有利于投資和業績的增加。周紹妮(2009)通過研究股權激勵實施后公司行為發生的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發現實施股權激勵后,大部分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顯著下降,股東減輕了對管理層的約束和監督。同時,大多數公司的投資規模擴大,執行董事比例高的公司,投資規模有效降低,減少了過度投資行為,成本也隨之降低,而與投資所帶來的風險相關性并不顯著。廖理、廖冠民、沈紅波(2009)以2004—2006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晉升機制具有激勵效應,并且高管激勵強度與績效正相關,同時在經營風險高的公司,由于存在比較嚴重的業績監督問題,高管的晉升激勵效應更明顯。
通過對籌資行為在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之間的中介作用進行研究,探討了管理層激勵與負債水平、籌資方式之間的關系,推導出對公司風險的影響。Grossman,Hart(1982)發現,為了降低管理層對現金流的控制,即控制管理層的風險行為,債權籌資比股權籌資更有利,所以提高公司的負債水平是限制管理層控制現金流的方法之一,從而降低公司財務風險。呂長江和王克敏(2002)建立結構方程模型,采用三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參數估計,實證研究發現對管理層激勵尤其是股權激勵,當股權比例越高時,越能夠減少管理者與公司股東之間的成本,同時公司的負債率和股利支付率都會降低,從而降低公司的財務風險。李豫湘、甘霖(2004)研究發現管理層持有股份的比例與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關系,公司風險會由此降低。以上作者在發現管理層持股激勵能抑制負債無限制增長的情況下,得出有助于公司財務風險降低的結論。
已有的研究在分析管理層激勵與公司行為之間關系時,推導了對公司風險的影響,或者直接研究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的關系,而把公司行為作為一個“黑箱”,沒有強調管理層受到激勵之后在行為決策上的傾向,特別是在公司的投資決策和籌資決策這兩個關系公司戰略發展的重要方面與公司風險關系如何?從管理層激勵到公司行為,再到公司風險的作用關系路徑如何?本文的研究主題由三條路線牽引,即管理層激勵影響公司管理層的投資行為,投資行為可能引發不同程度的經營風險;管理層激勵影響公司管理層的籌資行為,籌資行為很可能引致財務風險;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最終影響公司的總風險(研究思路見圖1)。
我國高管人員的財富和財力還處于積累階段,短期報酬激勵對于管理層十分重要且風險較小,吸引力十足(唐清泉,2007)。我國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轉變而來,管理層面臨任職升遷的政治方面的風險,對于長期的激勵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具有不確定性,而且我國管理層人員的薪酬普遍較低、差距較大。在基本收入較低時,管理層會缺乏投資動力,通過管理層薪酬激勵之后,管理層在收入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情況下,會努力尋找投資機會,擴大投資規模。
管理層持股作為一種長期的激勵機制,是協調管理層與股東利益沖突的關鍵治理機制。羅富碧、冉茂盛和杜家廷(2008)采用面板數據進行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對管理層的股權激勵與投資明顯正相關。我國目前的情況是管理層持股較少,很難充分發揮它的激勵作用,管理層主人翁的地位難以得到體現,擴大投資規模必然要求資金的注入量,風險會大大提升,管理層在綜合考慮個人收益、聲譽等方面的影響,會縮小投資規模。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1a:管理層薪酬激勵與投資規模正相關。
假設H1b:管理層持股比例激勵與投資規模負相關。
我國管理層薪酬普遍較低,差距較大,通過提高管理層的薪酬水平僅是短期激勵計劃,管理層對企業沒有剩余索取權,無法從本質上讓管理層體會到主人翁地位的增強,過度的負債籌資會導致財務風險增大,甚至會面臨破產,但是破產對于一個高管聲譽的影響會十分嚴重,所以在我國實施的管理層薪酬激勵中,管理層不會過度負債籌資,管理層薪酬激勵與負債水平負相關。
如果未對管理層進行持股激勵,充分利用債權人監督,股東會希望通過增加負債來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限制管理層對自己有利而對公司不利的行為。當實施了管理層持股激勵之后,使管理層與股東的目標函數趨于一致,股東這種利用債權人監督的想法會被弱化,以致負債水平降低。
假設H2a:管理層薪酬與負債水平負相關。
假設H2b:管理層持股與負債水平負相關。
企業投資規模的大小與企業未來的成長性、企業規模的大小、企業管理層風險偏好等關系密切,投資額大的項目,企業必定希望得到高的回報,以彌補投資時的巨額付出。高風險高回報,投資規模越大,在要求高回報的同時會伴隨著高的經營風險。
假設H3:投資規模與經營風險正相關。
公司財務風險的大小與籌資數額的多少、投資回報率的多少息息相關,負債水平越高,財務風險會越大。
假設H4:負債水平與財務風險正相關。
公司風險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經營風險的大小直接取決于日常企業的各項活動特征,而財務風險則與企業的負債經營水平息息相關。在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的共同作用下,公司的總風險程度會發生變化。
假設H5a:經營風險與公司風險正相關。
假設H5b:財務風險與公司風險正相關。
二、模型和數據
除公司風險的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總經理職位發生變化的數據來自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外,本文所用其余數據均來自國泰安中國股票市場數據庫(CSMAR)。選取2008—2010年在滬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主板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為了確保研究成果的客觀和準確,剔除以下樣本:1.ST公司和金融類公司;2.相關數據缺失的上市公司;3.2008—2010年間總經理職位發生變化的公司。經過對數據的收集和篩選,本文總共得到了1 497個樣本。在實證方面,本文用SPSS17.0進行了描述性統計,運用AMOS7.0做最大似然估計來測算模型參數及模型的擬合度。
本文所涉及的變量較多,具體的變量指標參見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根據理論分析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來驗證理論分析的正確性。本文根據理論構建的模型構念如圖2所示。
在理論及構念圖的基礎上,初步構建本文的結構方程模型如圖3所示。
三、實證分析
信度是指測量的一致性,是研究者對于相同的或相似的現象(或個體)進行不同形式或不同時間的測量,其所得結果是否一致的程度。本文通過SPSS17.0對文中的可測變量做了信度分析,各指標的信度分析結果參見表2。
在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中,一般認為Cronbachα值≥0.70時,屬于高信度;0.35≤Cronbachα值
本文通過組合信度分析和平均變異量抽取值分析來檢驗指標內在質量,進一步證明選取指標的可行性。組合信度分析及平均變異量抽取值分析結果參見表3。
組合信度作為潛在變量內在質量的判別標準之一,一般認為在0.60以上,表示模型的內在質量理想。從表3中可以發現,組合信度值均在0.7以上,說明模型的內在質量較好。
平均方差抽取量是潛在變量可以解釋其指標變量變異量的比值,是一種收斂效度指標,其數值越大,表示測量指標愈能有效反映其共同因素構念的潛在變量。一般的判別標準是平均方差抽取量要大于0.50。在表3中,六個潛在變量的平均方差抽取值分別為0.804、0.702、0.557、0.740、0.694、0.744,均在0.5以上,整體來說模型的內在質量較好。
通過以上對信度和效度的簡單檢驗,可以發現變量之間的信度和效度較好,支持以下模型參數估計,模型中可測變量參數估計值見表4。
標準化系數又稱為因素負荷量,該值越大表示指標變量越能有效反映其要測得的構念特質。在本文的初始模型估計中,所有的標準化系數均在0.65以上,因素負荷量值介于0.686到0.964之間,表示模型的基本適配度良好。例如經營風險,標準化系數分別為0.855和0.686,表示經營風險作為潛在變量對測量指標OR1和OR2的直接效果分別為0.855和0.686,其預測力分別為0.855×0.855=0.731和0.686×0.686=0.471。說明用連續3年每股收益(EPS)的標準差和以歷史3年主營業務收入的標準離差率來度量公司經營風險,可行性較好,能夠解釋經營風險,說明每股收益的標準差和主營業務收入的標準離差率能有效反映其要測得的經營風險的構念特質。
在潛變量和可測變量之間的解釋與被解釋力度較好的前提下,對潛變量之間的路徑關系進行分析,潛變量回歸系數估計值見表5。
從表5和圖4中可以發現,各個可測變量對潛變量的解釋力度各不相同。如管理層持股激勵中管理層三年的平均持股比例對管理層持股激勵的解釋效果大于公司董事持股比例;在籌資行為中,流動負債除以總資產對籌資行為的解釋力度最大;以用于投資的現金流量來衡量公司的投資規模效果更佳;而對于風險的衡量,用每股收益的標準差來表示公司的經營風險比用主營業務收入的標準離差率來解釋效果更好,現金比率則比流動比率能更好地度量公司的財務風險。
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八組潛變量的關系中,有五組變量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有一組持股激勵對籌資行為的影響在0.05的水平上顯著,薪酬激勵對籌資行為的影響和持股激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沒有達到理想的顯著水平。
表5的結果顯示,管理層薪酬激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在0.01的水平上顯著,且與預期的理論假設相符,即管理層的薪酬激勵能夠促進公司投資規模的擴大,支持了假設H1a。對于管理層持股激勵與投資行為的關系,結果并不理想,沒有達到顯著水平,即在持股激勵對投資行為的影響上本文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魏鋒、冉光和(2006)和陳曉明、周偉賢(2008)的研究發現管理層持股比例對投資的影響并不顯著,在這一點上本文沒有突破前人的研究成果。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我國管理層的持股比例過小,甚至是零持股,激勵效果不明顯;二是我國管理層的財富和財力處于積累階段,他們對于薪酬的提高更為敏感,而長期的激勵方式有一定的風險。
在管理層薪酬激勵對籌資行為的影響方面,雖然研究表明管理層薪酬激勵與籌資行為負相關,即薪酬激勵能夠抑制負債水平,但結果并不顯著,即假設H2a沒有得到證實。對于管理層持股激勵對負債水平的影響,本文回歸結果顯示在0.1的水平上顯著,與呂長江、王克敏(2002)和李豫湘、甘霖(2004)的研究結果一致。雖然結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但仍然能夠說明一些問題,即管理層持股比例的上升,有助于抑制公司負債水平的增加,通過對管理層進行持股激勵,加強管理層的主人翁地位,使得管理層作出恰當的籌資決策,而不致于一味地過分籌資,負債不斷增加,導致無限制地償還本金和利息而備感疲憊。對于管理層持股激勵對公司行為的影響,雖然在對籌資行為的影響上能說明一定的問題,但是整體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這可能是我國上市公司管理層整體持股比例甚少、零持股現象嚴重導致的,使得管理層持股激勵的作用難以發揮??梢姡挥性诠芾韺映止杉钇毡閷嵤┑那疤嵯?,它的功能才能夠真正發揮出來。
關于投資行為與經營風險的關系,本文顯示結果為正相關,且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支持了假設H3,進一步說明在擴大投資規模的時候,經營風險也會增大,所以管理層在作出決策時必須慎之又慎,在追求高回報時,風險也是相伴的。
對于籌資行為對財務風險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它們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①,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支持了假設H4,即負債水平越高,財務風險越大,與陳長年(1997)和洪樂平(2004)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公司不能無限制地負債經營,如此一來,會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
本文結果證明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都與公司總風險正相關,且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支持了假設H5a和假設H5b,即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任何一個增大,都會導致公司總風險變大。所以,公司應當在財務風險較大的情況下,力使經營風險較小,或者在經營風險較大的情況下,使得財務風險較小,這才是明智之舉,才能避免公司總風險無限增大。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一高一低的搭配具有中等程度總體風險特征,當高經營風險和低財務風險相搭配時,對于權益投資人有較高的風險,也會有較高的預期報酬,符合他們的要求;這種資本結構對于債權人來說風險很小,不超過清算資產價值的債務,債權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當高財務風險和低經營風險相搭配時,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經營風險低,投資資本回報率也低;對于債權人來說,經營風險低的企業有穩定的經營現金流入,可以為償債提供保障,可以為其提供較多的貸款。因此,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此降彼升的狀態是一種可以同時符合股東和債權人期望的現實搭配。
在結構方程模型中,要對模型的擬合度進行檢驗,首先需要驗證模型是否出現違規估計②,這就涉及到檢驗標準化參數估計值和誤差變量參數估計值是否合理,之后才可以進行模型整體的擬合度檢驗。誤差變量參數估計值參見表6。
從表4和表6可以看出,標準化系數小于1,誤差方差沒有負值出現,即沒有出現違規估計的情況,可以進行整體模型擬合度的檢驗。
模型的整體適配度指標又稱為對模型外在質量的評估,用來檢驗模型與數據是否契合得良好。模型驗證性分析的擬合指數參見表7。
從表7中可以發現,只有GFI、RMR、NFI、IFI、CFI這幾個指標基本達到適配標準,而其他指標并沒有達到要求,鑒于模型的擬合度并不十分理想,所以需要對模型作出修正。
在結構方程中,對模型的修正表示對模型指標之間關系的一種釋放。通過修正可以降低卡方值,提高模型的擬合度。本文依據各變量及誤差項之間的理論關系,將下列誤差項連接(e3e12、 e11e12、e4e12、e1e9、e3e10、e11e13、 e3e11、e9e14、e1e5、e1e11、e6e12、e4e10、 e2e14、 e2e10、e9e5、e9e6、e4e11、e7e12、e3e6、e13e14、e9e11、e3e14),在修正項之間,除少數幾項外,絕大部分都在0.0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可以進行修正。模型修正的協方差估計值見表8。
對模型的修正后的參數估計值和潛變量回歸系數估計值分別見表9和表10。
從修正后的結果可以看出,修正后變量之間的顯著水平基本沒有變化,可測變量的參數估計值依然顯著,說明以上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修正后的擬合度得到了很大改善,模型修正后擬合度指標值見表11。
從表11的各種擬合指標可以看出,模型的卡方值為101.3,df為47,卡方值之所以較大是由于模型的樣本量較大,卡方值與自由度的比值為2.16,表明本假設模型與數據擬合度尚可接受。表中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MR為0.006,小于0.05;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為0.028,小于0.05;GFI值為0.990,大于接受值0.90;AGFI值為0.979,大于接受值0.90,說明絕對適配度指標達到了要求。NFI值為0.989,RFI值為0.979,TLI值為0.988,CFI和IFI的值都為0.994,均大于接受值0.90,顯示模型可以接受,達到了增值適配度指標的要求。各項擬合指標都顯示擬合良好,說明整個模型擬合較好。
從表12中可以看出以公司行為作為中介作用的情況下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之間的關系。薪酬激勵作用于投資行為,容易導致投資規模的擴大,從而引發經營風險,也就會使公司總風險加劇。持股激勵雖然有抑制投資規模盲目擴大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顯,可能是由于我國管理層持股比例過小的原因導致的。在以籌資行為作為中介變量時,雖然持股激勵和薪酬激勵都能起到抑制管理層過度負債籌資的作用,但是持股激勵的措施更為明顯,使得負債籌資的水平大為下降,從而緩解財務風險,降低公司的總風險。從激勵、行為、風險路徑分析各項效果值可以看出管理層薪酬激勵與管理層持股激勵對公司總風險的影響是不同的,在實施激勵的過程中應當區別對待,謹慎執行。
在研究管理層激勵、公司行為、公司風險的路徑關系過程中,本部分驗證了公司行為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本文利用管理層激勵對公司風險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的不同來體現公司行為中介作用的效果。中介作用模型如圖5。
驗證后的參數結果如表13。從表13發現,在管理層激勵、公司行為、公司風險的路徑研究中管理層激勵對公司風險的間接影響,與管理層激勵對公司風險的直接影響(ERISK
四、研究結論
本文發現公司風險不僅與公司行為直接相關,與管理層激勵間接相關,投融資行為在管理層激勵和公司風險之間起著中介作用。
(一)以投資行為作為中介的情況下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的關系
管理層薪酬激勵對投資規模的擴大具有顯著的正影響,投資行為對經營風險有顯著正影響近而對公司風險具有顯著的正影響,結論與假設相符。說明投資行為作為中介變量,受到管理層薪酬激勵的影響,在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會加劇公司的風險,所以在對管理層進行薪酬激勵的時候要注意把握“度”,否則可能會得不償失,造成加大公司風險的局面。
管理層持股激勵對投資規模的擴大有負的影響關系,但本文的驗證中結果并不顯著,可能是我國管理層持股比例過小,主人翁地位體現得不夠充分,很難促使管理層以主人翁的心態合理地作出投資決策。
(二)以籌資行為作為中介的情況下管理層激勵與公司風險的關系
管理層激勵能起到抑制公司負債籌資的行為,以避免公司因為負債累累而面臨破產的危險。管理層持股激勵對負債籌資的抑制作用明顯大于薪酬激勵的抑制作用,負債水平降低,財務風險也會得到緩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公司的總風險。
綜上所述,在研究激勵——行為——風險的路徑關系時,確實發現公司行為作為中介,會受到管理層激勵的影響,之后又會對公司風險產生作用。同時,管理層薪酬激勵和管理層持股激勵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持股激勵對公司風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薪酬激勵要注意“度”的把握。
【參考文獻】
[1] 段文斌,袁帥.風險分擔與激勵合同:對委托—論的進一步檢討[J].南開經濟研究,2004(5):19-26.
[2] 高雷,戴勇.管理層激勵、企業發展潛力與財務風險——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3):107-125.
[3] 胡國柳,裘益政,黃景貴.股權結構與企業資本支出決策:理論與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6(1):137-144.
[4] 呂長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權比例相互作用機制研究[J].會計研究,2002(3):39-48.
[5] 廖理,廖冠民,沈紅波.經營風險、晉升激勵與公司績效[J].中國工業經濟,2009(8):119-130.
[6] 李濤.國有股權、經營風險、預算軟約束與公司業績: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發現[J].經濟研究,2005(7):77-89.
[7] 于富生,張敏,姜付秀,等.公司治理影響公司財務風險嗎?[J].會計研究,2008(10):52-59.
[8] 周嘉南,黃登仕.上市公司高級管理層報酬業績敏感度與風險之間關系的實證檢驗[J].會計研究,2006(4):44-50.
[9] Aggarwal,R.and A.Samwick,2006,Empire-Builders and Shirkers: Investment, Firm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Dec.PP489-515.
[10] Angie Low,2007,Managerial risk-taking behavior and equity-based compensation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Aug.PP470-490.
[11] Jeffrey L.Coles,Naveen D.Daniel,Lalitha Naveen,2005,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risk-tak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Sep.PP 431-468.
【關鍵詞】風險管理干預;急診危重患者;效果分析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ritical analysis
Hu Jua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luzhou646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isk manag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emergency care. Methods: our hospital treated 100 cases of emergency recentl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nursing,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fter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team of nursing risk incidence,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nursing risk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6-0008-02
由于急診科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病情發展很快,病情復雜,搶救幾率高、護理工作量大加上患者死亡率、致殘率高等高風險因素使得急診科成為醫院高風險科室。因此,急診科如何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能及時有效的處理護理過程出現的差錯,提高急診搶救水平對于患者來說至關重要[1]。風險管理是一種臨床醫學管理模式即通過對各類風險事件進行明確和評估后制定出對應的護理對策,從而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達到提高護理質量、臨床安全的目的[2]。本次研究對我院100例急診危重患者進行風險管理干預旨在探討風險管理干預模式在急診危重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這一時期來我院就診的100例急診危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0例,患者年齡在22-85歲之間。平均年齡 44.1±13.5歲。其中心肌梗死36例,重癥顱腦傷20例,腦梗死、腦出血各20例,慢阻肺4例。隨機分為數目相等的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疾病、年齡、性別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性。
1.2方法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進行臨床常規護理。
1.2.2 研究組采用風險干預護理,具體如下:
(1)急診危重患者護理風險的評估,風險管理護理組經過查閱大量的臨床資料以及科研數據,對急診危重患者各個環節出現的風險進行整理分析,并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設計危重患者的護理流程圖,并按照風險大小、風險發生率來確定護理對策的先后順序。(2)風險預防 ,風險預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強專業技能的培訓以及監控風險。①合理布局急診各個區域,按照以往發生的護理風險來決定臨床護理指引,區分搶救區、重癥區以及普通診區,堅持危重患者先搶救的護理流程。②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安排專業技能嫻熟的老護士對年輕新進護士進行系統的培訓,從而進一步規劃急診護理工作。共同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典型的護理風險案例進行分析總結,不斷提高護士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以及應對風險的處理能力,并通過采取患者滿意度來考核護士的護理服務質量,從而鞭策護士認真工作,提升質量。 ③規范急救服務流程以及啟動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完善重癥患者的轉運以及交接班等規章制度,重新修訂護理人員各班的工作職責,規范護理文書的書寫等。(3)護理風險的處理,對于護理風險發生時要具有及時處理和化解風險的能力。對急診危重患者的資料登記、院內護理交接記錄單等進行完善。不斷提高護士的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護士的溝通技巧。認真履行知情義務,詳細耐心的向患者講述可能發生的風險,從而使患者和護士共同承擔風險。
1.3 評估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后的護理差錯、缺陷情況;急診停留時間、 搶救成功及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患者護理滿意度。
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采用標準差表示、組間行t檢驗,以P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住院天數、費用、護理差錯、缺陷以及患者護理滿意度等結果都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比較存在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醫療風險管理是指醫院通過對醫療風險進行分析總結,在明確各類醫療分析后制定的一系列的對應的預防和應對措施,從而盡可能的減少醫療風險的發生,保證患者的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因此,將醫療風險管理干預模式用于臨床護理工作能有效的規劃護理工作程序并提高臨床安全性,同時還能有效的改善醫患關系,提高搶救幾率和提高護理滿意度。急診科作為醫院的高??剖?,由于其急診量大、患者病情危重以及搶救幾率高、因此,護理風險比較常見[3]。因此,在急診科危重患者實施風險管理干預模式能有效避免護理風險的發生,提高急診護理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發現,醫護人員由于主觀因素也會造成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如漏查、文字記錄潦草不清楚等造成誤讀、對家屬缺乏有效的溝通等。因此,對醫護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使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同時還要增強護士的法律風險意識,從法律角度規范護士的書寫等日常護理行為。加強護士的責任感,出現問題勇于承擔,及時告知責任人并盡最大限度的規避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發生[4-5]。
在急診科危重患者實施風險管理干預模式后,取得了較好的臨床護理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住院天數、費用、護理差錯、缺陷以及患者護理滿意度等結果都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比較存在顯著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急診科作為醫院的高??剖页袚舜罅康娘L險,對急診危重患者進行風險管理模式能使我們化被動為主動,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同時提高護理滿意度,因此,風險管理干預模式對于改善急診科危重患者的護理質量具有較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文果, 樊國愛, 高海洋,等. 對急診護理操作實施風險管理的探討[J].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4, (4):2168-2169
[2]寧麗. 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11:159-160.
[3]趙雪紅, 程麗君. 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質量管理中的運用[J]. 中國急救醫學, 2005, 25:130-131.
關鍵字:全球化;多元化;風險管理;前兆性因素;虛擬現實;崗位職責
一、前言
隨著我國納入全球化的深度、廣度和緯度不斷增加和深化,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相互連接碰撞,各種社會關系趨于多元化、復雜化、立體化和泛關聯化,組織和人、自然界和模擬現實的網上世界面臨現實和虛擬世界的各種突發風險,例如,2003年的非典;2005-2006年間的禽流感。尤其是在“非典”的初期,我國社會和政府在突發的災難面前極力掩蓋的驚慌失措和“善意”的謊言交織并行,錯過了最初最佳的寶貴的治理時間。釀成影響巨大的災難。但在2005-2006年間的禽流感,我國各級政府經過“非典”的歷練,積極防御和主動配合,禽流感在我國得到很好的監控和掌握下,在全世界取得贊譽。風險管理的概念正在逐步深入我國各個層面。但是,這與我們面臨的實際各類風險現實相比,我們應對風險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還相差很遠,為了盡快提高我們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水平,我們應該將基于預防的風險管理引入全社會的各級工作崗位的職責中去,使得全社會的每個工作崗位職責都建立在基于預防的風險管理體系之下,監控著每個工作角度的可能出現的有關每個工作職責范圍內的前兆性風險因素,使得社會中大部分風險能夠得到前置的監控,從而化解和減小風險,減少災難的發生、人民生命財產和資源的浪費。
風險管理起源一戰后的德國;1931年美國管理協會首先倡導風險管理,以學術會議及研究班等多種形式集中探討和研究風險管理問題。50年代起風險管理問題在美國工商企業中引起重視并得到推廣,并逐漸展開了理論探討和一些大企業的初步實踐。1963年,美國的《企業的風險管理》一文,引起歐美各國的普遍重視。此后,對風險管理的研究逐步趨向系統化,專門化,使風險管理率先成為企業管理中一門獨立學科。(2)
二、全面理解風險的概念
風險管理是從科學的角度看待風險,以科學的手段,為了防止風險的結果出現,對可能發生風險的各種前兆因素進行預測、識別、評估、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處置風險,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風險是人們因對未來行為的決策及客觀條件的不確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與預定目標發生多種負偏離的綜合。
全面正確理解風險定義,應注意以下幾點:
(1)風險存在的客觀性和普遍性。作為損失發生的不確定性,風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并超越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實在,風險是無處不在、無時沒有的。人類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改變風險存在和發生的條件,降低其發生的頻率,減少損失程度,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
(2)風險管理是為了預防風險發生,對風險發生可能的前兆因素進行預測、識別、評估、分析、處置等環節組成的,是通過計劃。組織、指導、控制等過程,通過綜合、合理地運用各種科學方法來實現其目標的。
(3)風險管理以選擇最佳的管理技術為中心,可以體現成本效益的關系;風險管理的目標是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最大的安全保障。(2)
(4)本文所涉及的是整個社會的大視野下各個個體基于預防的風險管理體系概念,可以促進社會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寬泛的風險管理。人們通常所說的風險管理是狹義的風險管理,即專指企業風險管理。
(5) 風險與行為相聯的,個人、群體或組織的行為。不與行為聯系的風險是危險。而行為受決策左右,因此風險與人們的決策有關。
(6)客觀條件的變化是風險的一個重要成因,盡管人們無力控制客觀狀態,卻可以從科學的角度看待風險,以科學的手段,認識并掌握客現狀態變化的規律性,對相關的客現狀態作出科學的預測,這也是風險管理的重要前提。
(7)風險的正負偏離。風險是指可能的后果與受體發生多種多樣的負偏離,且重要程度不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分析,風險管理強調控制負偏離;現實中也存在正偏離。由于正偏離是人們的渴求,屬于風險收益的范疇,因此在風險管理中也應予以重視,以它激勵人們勇于承擔風險,獲得風險收益。(2)
(8)風險管理的概念外延很大,風險管理的主體和受體可以是自然界物質實體,即人類社會、動植物和天體地質氣候因素等;甚至虛擬世界的網絡災害同樣能夠引發大的災難(千年蟲、黑客攻擊、病毒等)。
(9)具體風險發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風險發生的必然性。具體風險的發生都是諸多風險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一種隨機現象。個別風險事故的發生是偶然的、雜亂無章的,但對大量風險事故資料的觀察和統計分析,發現其呈現出明顯的運動規律,可找到大概率事件和小概率事件,用概率統計方法及其他現代風險分析方法去計算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程度,科技手段的應用促進風險管理的迅猛發展。
(10) 風險的可變性。各種風險在質和量上的變化,有些風險會得到控制,有些風險會發生并得到處理,在發展每個階段都可能產生新的風險誘發因素。尤其在大型項目中,由于風險因素眾多,風險的可變性更加明顯;新出現的一時難以辨別風險誘發因素,使風險的可變性加大增加了風險監控難度。
(11)大型項目中的風險特點是多樣性和多層次性。大型項目周期長、規模大、涉及范圍廣、風險因素數量多且種類繁雜致,還會相互作用隨時衍生新的系統風險,使大型項目在壽命周期內面臨的風險多種多樣,而且大量風險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錯綜復雜、各風險因素之間并與外界因素交叉影響使風險顯現多層次性。
(12)風險的分類。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不同的需要、目的、角度、標準和分類,可以劃分出各種各樣的風險。隨著社會經濟多元化和復雜化的不斷演進,風險的劃分類別會不斷深化和激增。(3)
三、風險識別與預測
為了預防風險發生,對風險發生可能的前兆因素進行預測和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風險預測與識別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潛在的風險因素?這些風險因素會引起什么風險?這些風險的嚴重程度如何?風險預測和識別就是要找出風險之所在和引起風險的各種前兆和主要因素,再對后果做出定性和定量的估計。
風險預測和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重要一步,但經常會夸大或縮小風險的范圍、種類和嚴重程度,從而使對風險的評估、分析和處置發生差錯,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1.風險識別特點。
風險識別是通過搜集、鑒別、測試初步分析、記錄鑒別最終結果計劃中風險事件的過程。風險分析是根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結果用于測試已鑒別的風險、孤立風險根源、確定其與其他風險的關系、表述分析結果的技術和系統過程。風險分析的關鍵在于搜集所需數據。這些數據可由風險管理專家提供,或者根據相似系統進行類推而得。在實際工作中,風險鑒別和風險分析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往往是貫穿風險分析、確定風險等級和風險評估三位一體的整個過程。風險不僅指遭受創傷和損失的可能性;風險識別還牽涉機會選擇(積極成本)和不利因素威脅(消極結果);明確風險存在的可能性,為風險測度、風險決策和風險控制奠定基礎。
風險識別包括確定那些潛在的、可能的前兆性風險事件,只有事先識別出這些風險事件并知道它們可能帶來的影響,才能應對和處理。因此,風險識別是預防風險和制定風險管理計劃的第一步。由于風險管理處于一個動態的環境中,隨著時間的進展原先可能導致風險的機會和條件或許已經不復存在,而新的機會和條件可能發生,因此風險識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風險管理過程中隨時關注可能導致風險出現的前兆性風險的蛛絲馬跡及新衍
生出的系統風險因素。(6)
2.對前兆性風險進行預測和識別的方法。
歷史資料統計分析法、獎勵全員舉報法(形成有效的監控網絡)、故障樹分析、頭腦風暴法、系統分解法、情景分析法、檢查表法、德爾菲法、SWOT分析技術等方法來識別的風險。(3;4)
風險識別包括識別內在風險及外在風險。內在風險組織能加以控制和影響的風險,如人事任免和成本估計等。外在風險指超出組織等控制力和影響力之外的風險,如市場轉向或政府行為等。
3.風險測度。
度量風險大小不僅要考慮損失或負偏離發生的大小范圍,更要綜合考慮各種損失或負偏離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概率分為客觀概率和主觀概率。客觀概率是指用科學的數理統計方法,推斷、計算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是對大量歷史先例進行統計分析得到的。主觀概率是當某些事件缺乏歷史統計資料時,由決策人自己或借助于咨詢機構或專家憑經驗進行估計得出的(雖是主觀概率也是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并非純主觀意想)。風險測度主要難度在于科學地運用統計學確定主觀概率和確定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以及期望值和方差等參數。
4.定性測度。
定性評估是將風險識別過程中識別出的各種前兆性風險促成和演進因素,定性的評價已識別出的各種前兆性風險促成和演進因素的影響和可能性大小,排列劃分為高、中、低三檔。低風險是發生的可能性低,發生后對風險的影響微弱,具有偶然性特征,是容易控制的風險因素,這類風險不必采取專門措施來處理;中等風險是發生的可能性比較高,是具現代科技的技術特征新衍生出的有待進一步認識的風險影響因素,控制起來有一定難度的風險,需要進行有效的監控和評審,并應采取相應的現代科技手段或方案來降低風險;高風險因素是發生的可能性很高,其后果將對風險的誕出產生極大影響,運用現有的技術和手段,難以影響風險的演進步奏,有難以逾越的技術和成本瓶頸來遏制風險的誕生。
5.定量測度。
定量分析是量化分析風險的概率及其風險造成可能的后果,估算風險大小及其嚴重程度的方法。風險定量評估是在定性評估的基礎上進行的,對各種前兆性風險影響因素逐項評分的方法來量化風險的大小,即事先確定評分的標準,對預先識別出的風險影響因素打分,得出不同風險的估算大小。
風險評估是根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結果,對于預期的風險事件進行鑒別和分析。風險評估的主要目的是鑒別和分析運行過程中的風險,以便對關鍵的重點的風險誘發因素加以控制。
6.風險評估中風險與原因的關系。
無論是何種因素,風險管理都要對各要項的執行目標完成程度,以及每個目標的控制方法進行度量,然后進行多級的綜合評判,最后得出風險程度。該方法可以與ISO標準分類體系相結合,覆蓋和影響風險要素,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造成風險的各個原因,要項與目標,目標與控制方法間的對應關系。
7.風險評估包括風險鑒別和風險分析兩個方面。
風險評估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對每種風險事件對項目的影響進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根據風險對項目目標的影響程度對項目風險由大到小分級排序的過程。
風險評估在應用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量化工程實踐中。一方面使風險評估在實踐中的應用更加完善和趨于成熟;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據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中所提出的關鍵環節建立量化的、科學的指標體系。可在企業大框架下整合、梳理現有資源并著重開發適宜企業實際和實踐的指標技術,從工程技術的角度支撐我國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實踐,為企業風險保障體系建設服務。
目前,處置企業風險的技術仍不夠完善,有待進一步研究。
8.風險評估的過程和難點。
風險評估的過程包括風險評估準備、風險因素識別、風險程度分析和風險等級評價四個階段。風險因素的識別方式包括賬本、文檔審查、人員訪談、現場考察、輔助工具等多種形式,在風險因素識別的基礎上,如何度量風險是一個難點。風險評估通過風險的識別與賦值,威脅評估,弱點評估,現有風險措施評估,綜合風險分析等環節,對組織當前的風險現狀進行評價,為制定改善風險措施提供依據。(2)
四、計劃、測度、評估和分析風險方法
1.制定風險管理計劃。
風險管理計劃是對風險管理活動的詳細表述,需掌握大量的信息資源,對企業運作過程的設計、生產、測試、設備、后勤和管理方面的風險點及其管理做出的規劃。風險管理計劃的制定是一個反復分析研究的過程,但一旦確定下來,應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在宏觀和微觀條件發生變化時,也應對風險管理計劃進行審查和修正。制定風險管理計劃,就能了解和預警運行過程中出現風險因素,也能夠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風險。
風險管理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確定風險管理目標、分配特定風險區的責任、確定必需的技術專家、描述需要考慮的評估過程和區域、明確選擇風險處理方法需要考慮的程序、制定風險等級計劃、規定必需的報告和文件種類以及報告包括的內容及其檢測標準等。
2.可以利用PFMEA的方法展開,從風險時間發生的可能性、風險發生的嚴重性和能否有效監控風險發生三方面來定量分析??梢砸幎◤?到10分的等級來評估風險,如果在評估可能發生的風險時,認為它非常不可能發生,得3分,但是一旦發生后果則非常嚴重,得9分;而且,風險很難控制,得8分,然后把這三個數字相乘,即得到該風險的風險級別。風險級別越高,表示風險越大,需制定相應的措施認真監控。
3.層次分析法是整理和綜合主觀判斷的客觀方法,適用于多目標、多準則的復雜評價問題。它可以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階梯層次結構。然后在比原問題簡單的多的層次上逐步分析??梢詫⑷说闹饔^判斷用數量形式處理,可以同時處理定量和不定量因素。也可以提示人們對問題的主觀判斷是否存在一致性。層次分析法強調人的思維判斷在決策過程中的作用,通過一定模式使決策思維過程規范化。例如,杜邦分析系統就是首先ROE、ROA、權益乘數和主營業務周轉率第一層面的財務分析,再根據需要決定是否對影響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和股東權益的構成指標展開下一個層面的分析……。
4.灰色系統是部分信息明確,部分信息不明確的系統。財務信息系統就符合灰色系統的特征,因此灰色評估理論適用于對財務信息系統進行安全風險評估。
5.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應用模糊關系合成原理,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分析的因素進行定量化,而后綜合評價的一種方法。(2)
6.目標評價法。根據風險管理的目標情況(目標是否明確、合理);再將風險管理的目標與風險結果對照評價;或者風險發生事前與風險發生事后比較法來評價的評價風險發生的危害程度;按照風險危害程度排列指標,用平均先進比較法繼續對比鱗選出前列的風險因素;最后按照評分法排列出的風險因素綜合評價風險的正負偏離損失和收益。(5)
五、風險控制方法
風險控制的五種基本方法:風險回避、損失控制、風險轉移、風險保留和虛擬現實緩解風險。
1.風險回避是對風險極端厭惡有意識地放棄風險行為,以避免特定的損失風險。簡單的風險回避是一種最消極的風險處理辦法,因為投資者在放棄風險行為的同時,也放棄了潛在的目標收益。所以一般在無能力消除、承擔該風險或轉移風險,或承擔風險得不到足夠的補償;存在可實現同樣目標的其他方案,其風險更低,才會用這種方法。
風險回避有兩種含義,一是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極大,前兆性風險因素事件呈現與其它事件的多重關聯性或無法辨別和預測,后果極其嚴重,又不能控制,感到無計可施,采取主動放棄或改變目標的策略;二通過變更計劃,消除風險事件本身或風險產生的條件,從而保護目標免受影響的方法。雖然不可能消除所有
的系統風險,但某些特定的風險還是可能回避的。例如,保險公司認為某項目的風險太大,拒絕承保;采用一種熟悉的、而不是創新的方法;避免使用一個不熟悉的分承包商;建筑工程上盡量避開梅雨季節施工等,這些都是風險回避的例子。大多數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如果感覺到呼吸、后背和手臂有些不適及感到心臟的不適(心臟病爆發的前兆性風險因素),就要立即臥床歇息,盡量停止體力和心力的支出,這個休息的決定就是風險回避。
2.損失控制是制定計劃和采取措施降低風險損失的可能性或者是減少實際損失??刂频碾A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損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為了減少實際發生的損失。
3.風險轉移在自然界的風險如氣候或地質災害風險可以通過當代高科技手段的轉換或轉移災害的來臨形式,降低災害的出現的可能概率等;在人類社會可以通過契約,將讓渡人的風險轉移給受讓人承擔的行為。通過風險轉移過程有時可大大降低經濟主體的風險程度,保險轉移是使用最為廣泛的風險轉移方式。
保險和契約風險轉移是設法將風險的結果連同對風險進行應對的權利轉移給另一方。風險轉移本身不能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也不能減輕風險帶來損失的大小,只是將風險損失的一部分轉移給他人。
從財務的角度看,轉移風險的財務責任是風險轉移最為有效的方法。轉移風險幾乎總是會伴有向風險接受方支付風險成本,這類成本包括保險費用、履約保證金、擔保和保證費用?;蛘撸梢允褂煤贤绞綄⒛承┨囟L險的責任轉移給另一方。例如,可利用遠期金融工具買空賣空來轉移風險,購買金融工具的支付是轉移風險的成本。風險轉移的方法還可以有:出售、分包、保險與擔保等。
4.風險保留即風險承擔。損失發生災害受體將以可利用的資源進應付和抵抗災害主體的侵擾。風險保留可分為無計劃自留、有計劃自留。
(1)無計劃自留。災害承受體意識不到風險損失會發生時,或顯著低估風險損失時,就會無計劃應對風險。但當總損失遠遠大于預計損失,將引起組織或個人的生存困難。
(2)有計劃自我保險。災害承受體預計風險損失會發生,在預計損失發生前,通過做出各種資源安排以確保風險損失出現后能及時獲得支持補償損失。以及積極籌備風險應對措施:包括緊急措施和預防措施,緊急措施是風險發生后采取的應對操作方法;預防措施是為了防止風險出現采取的防范手段。
所以,風險自留是將風險的后果自愿接受下來的辦法,風險自留可以是主動和積極的,也可以是被動和消極的。前者是已經有了行動計劃和應急方案,當風險事件發生時馬上執行這些計劃和方案;后者是并沒有事先制定風險應對計劃,而是在風險發生時,臨時采取權變措施來對付風險。
風險自留決不是被動挨打,如果能提前制訂應急計劃,將會大大減少風險發生時應對行動的成本。如果風險發生后影響巨大,或所選擇的方案可能并不完全奏效,那么就應著手編制一個后備措施,后備措施可能包括管理后備措施、研發后備措施、進度后備措施等。(6)
5.虛擬現實緩解風險。就是利用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可以節省巨大的社會資源和防止失敗造成的就巨大浪費,例如,已經比較成熟的高爐冶煉的計算機模擬技術就是在計算機的模擬高爐中可以反復改變爐料的配比,有效地防止各種高爐冶煉的系統風險出現造成的研究事故和浪費;美國之所以同意并推動停止核試驗,就是美國已經研制出完全能夠模擬核試驗的超高速計算機,而能夠擁有這樣計算機技術的國家很少,美國這個舉措真實一舉數得。通過虛擬現實可以緩解風險并將風險事件的概率和/或其后果降低到零或可以承受程度,是人類高科技高企的結果。
風險緩解采用的形式也可以是執行一種減少問題的新的行動方案。例如,可以采用更簡單一些的作業過程、進行更多的地震實驗或工程技術試驗、或挑選更穩定的供應方。它可能涉及變更環境條件,以使風險發生的概率降低,例如,增加項目資源或給進度計劃增加時間。風險緩解可能需要進行模型開發,以減少由模型放大帶來的風險。
如果在風險發生時,早期采取措施,監控前兆性風險促發因素事件,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或風險的影響,比在風險發生后茫然無措,錯過最佳的反映時機再亡羊補牢要更為有效。但也應據風險可能的概率和其后果,緩解的成本應是與之相配合理的。我們能采取應急措施,就能減輕其后果。例如,汽車里安裝安全氣囊,就是試圖在萬一發生撞車事故時,減輕駕駛員和乘客受傷的程度。在涉及有關國計民生的供給中,獨家供貨是必須考慮的風險,緩解風險就要多開發可供貨的渠道,這樣,如果其中一個渠道不能時或按規定要求供貨,另外一個渠道可以代位,這就是風險減緩。(1)
六、結束語
隨著全球化運動、WTO后過渡期的臨近結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社會和經濟的多元化、復雜化和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混成一體化,競爭日益激烈,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社會、網絡、自然、政治、經濟組織和個人活動的實施都會面臨更多的風險,風險損失規模也越來越大,這些都要求加強全社會全方位的工作職責引入風險管理職責。
引入基于預防的全社會全方位的風險管理崗位職責對企業和整個經濟、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風險管理能為全社會提供基于預防的日常安全環境,能促進全社會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能促進全社會經濟效益提高,并保障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其次,建立基于預防的全社會風險管理崗位職責應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革命性的創舉,有利于將風險扼殺在搖籃里;有利于社會資源分配達到最佳組合;有利于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及其不良后果;有利于創造出一個保障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節約型社會的形成。建立基于預防的全社會風險管理崗位職責能對整個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良性循環和不斷發展起到重要的穩定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東起趙軍號《美軍國防采辦風險管理》中國科技公眾網2005-09-14
2..范紅呂俊杰《關于信息安全風險評估指標采集技術的幾點考慮》第二十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論文選登20050914
3.楊建平 杜端甫 李鼎《大型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進展》易建科技有限公司網站ebuilds.net 2005-6-18
4..瞿云華《市場監管理論先行》99,8,25《廣東工商報》第二版
5..瞿云華《平衡記分卡評價方法除探》財會通訊理論版2006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