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抗旱造林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雨水造林技術
雨水造林技術是一種土壤改進技術,是通過對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變,或在植樹過程中添加吸水凝膠使樹木周圍土壤能夠有效儲存天然雨水或表面徑流,形成穩定的水源,使其在干旱的情況下為樹木生長所利用,滿足樹木生長需要的土壤環境和水條件。雨水造林技術對于提高經濟林產量,確保造林成活率有著積極的作用,是旱區和干旱狀態下,進行抗旱造林的一項新型技術。
1.2固體水造林技術
固體水造林技術是利用高分子技術而展開的抗旱造林技術,其實質是用高分子材料將水易流動、易蒸發、易凍結、易融化的性質加以改變,將水固化在高分子材料構成的體系里,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緩慢釋放水分,起到為植物提供穩定水源的目的。同時高分子材料還具有生物降解的良好性能,對環境無污染,對生態無殘留,是抗旱造林技術中較為適宜我國大面積推廣的技術種類。
1.3容器苗造林技術
干旱地區土壤中水分含量不高,同時土壤在理化性質上也表現出貧瘠的特點,因此,在干旱地區造林長會因土壤干旱和貧瘠帶來成活率不高、生長緩慢等問題,最終形成了生態惡劣土壤貧瘠生態更加惡劣的惡性循環之中。容器苗造林技術能夠有效解決土壤貧瘠和水分含量不足的問題,在東北地區,春季干旱較為嚴重,造林所用的幼苗常會因春旱產生脫水而導致死亡。東北林區探索出容器苗造林技術,用來繁育松柏類植物,容器苗造林的要點是在容器中盛狀有豐富水分和養分等基質,在條件優越的大棚、溫室、地窖中進行發芽和育苗,這使得苗木在發芽生長的初期獲得溫度、濕度、營養較高的環境和條件,有利于苗木的培育。當進入到移植階段后,將容器苗直接植入造林地,由于有容器的存在,不但可以降低運輸和種植過程中對苗木的傷害,又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苗木提供穩定的水分和養分。容器一般是由能降解、可穿透的材料制成,既能確保苗木生長發育獲得營養,也能在苗木進入生產快速階段使苗木突破容器的限制。從經濟性和生物性的角度出發容器苗造林技術有著極大的推廣價值,是干旱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造林工作在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技術。
1.4覆膜造林技術
覆膜造林技術的實質是為苗木營造一個易于繁育和生長的空間,覆膜可以提高土壤溫、濕度,在苗木周圍利用覆膜形成有利于苗木生長發育的小氣候。覆膜造林的主要內容是:先把膜的一邊向中心剪一道縫,栽時把樹穴整成淺鍋底形,穴邊緣略低于地面。栽后蓋上地膜,使苗木地莖通過膜中心,用土把膜四周和劃破的縫壓實,做到覆膜無空隙、無透氣孔,形成一個倒傘形,可以起到增加土壤溫度,防止土壤蒸發,有利于苗木生長的作用。
2抗旱造林技術的要點
2.1抗旱型樹種的選擇
人們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生物界對這一現象表現的可謂是淋漓盡致。適地種樹是目前干旱造林的主要要求之一,很好的體現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一自然規律。在干旱造林工作中,做到適地適樹技術要求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實現科學、合理造林的主要基礎。在造林工程中,樹種的選擇是否合理得當不僅影響著樹木的成活和生長,同時對于樹木的效益發揮也有著重要的意義[2]。一般在造林工作中,通常都是將地和樹進行有機結合,同時對周圍氣候和自然環境進行深入分析,進而發揮樹木最大的生長潛力,獲取最大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使抗旱造林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抗旱造林整地的要點
整地是抗旱造林工作中重要環節,也是提高樹木成活率和改善幼苗生長環境的主要手段。經過過去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總結得出,在造林工程中做好提前整地工作可以很有效的積蓄水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時還能夠改善林業生長的環境、光照條件以及通風條件,使得土壤肥力增加。通常半情況下,在干旱地區植樹造林工作中,整地工作一般應該提前半年左右進行,這有助于土壤結構的改變,在東北地區由于氣溫和干旱的原因也可以在選擇植樹前一年進行整地。
2.3抗旱造林中起苗和種植的要點
1.1適地適樹
對于干旱地區樹種的選擇必須要堅持下面3個原則:首先是選擇的樹種必須能夠適應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氣候條件;其次是選擇的樹種必須要符合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最后是選擇的樹種必須具備多年的栽植經驗。植物抗旱的特性直接影響著水分的利用,樹種的不同選擇會導致環境中水分消耗量的變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必須要結合植物的蒸騰耗水性能、水分利用率以及抗旱性能的強弱來選擇樹種,從而避免這些地區的水資源環境更加惡化。例如說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抗旱性較強的油松、樟子松等針葉樹種,或者是刺槐、五角楓等樹種。
1.2整地技術
整地造林技術是提升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的關鍵環節。整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土壤的透水性能以及增肥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通過整地技術能夠有效地攔截地表徑流,更好的進行蓄水,增強苗木根部土壤的水分含量,從而達到降低苗木死亡率的目的。在整地時我們還應該注意掌握以下幾方面的關鍵技術,首先是整地時間的選擇,整地時間選擇應堅持宜前不宜后的原則;其次是整地方式的選擇,要做到不會對原有植被造成破壞,同時也能夠起到很好的攔截蓄水作用;最后是整地規格的控制,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理的造林模式。通過對近年來整地造林的經驗進行總結,一般水平階整地相對魚鱗坑與小坑效果較好;荒山坡地在坑下修筑好欄水埂,坑和坑之間也修筑好隔離埂,構成一個“T”字形,以便于更好的截水。不同的整地模式對地表徑流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對于整地時間的選擇一般是以雨季為主,春季次之,秋季效果最差。
1.3集水技術
對干旱半干旱地區苗木成活率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是“水”,我們可以通過修筑蓄水池以及攔塘壩的方式將自然降雨集中在一起,從而為抗旱林木的早期生長提供水源。集水整地系統主要由微集水區構成,比如產生徑流的積水面或者滲蓄徑流的植樹穴。結合實際地形情況,以林木為目標在整個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區和栽植區,從而構成一個完善的集水、蓄水系統。如果在樹木栽植區的自然降水無法滿足林木的自然發育需要,在不同的時期內土壤水分缺乏,那么我們就能夠通過集水技術來對水流量進行調整,從而對土壤進行補水,確保水分供需的平衡。
1.4栽植管理
一方面是不同季節栽植的管理,春季栽植時通常在土壤解凍到20cm左右時進行。可以選擇先植陽坡,再植陰坡的方式;按照先植小苗,后植大苗的原則,在土壤水分被大量蒸發之前,確保苗木均已被栽植入土;在雨季進行栽植通常可以選擇透雨之后的連陰天或者是下雨之前進行栽植。抗旱造林工作人員必須要了解當地天氣的變化,多關注近期天氣預報,從而把握好栽植的有利時機,這也是雨季栽植成功的重點;秋季栽植應該選擇落葉之后,土凍之前的時間段,這一階段氣溫開始降低,水分蒸發量明顯的下降,有助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來年春天還能夠直接吸收凍土解凍水,讓生根更快的萌芽和生長[1]。另一方面是苗木管理工作。做好苗木運輸管理,做到隨起隨運隨栽,若遇無法第一時間進行栽植的情況應該做好假植,運輸時間盡可能控制在早晚間;對于部分生命力較強的闊葉樹種,可以采取截桿截根的方式,降低莖干的水分消耗;此外還應做好苗木分級管理以及灌溉管理等工作。
2抗旱配套技術措施
2.1DJS造林技術
DJS造林技術的主要是結合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以及抗旱造林樹種的基本特征,同時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研制出裝有營養土和水配比的混漿植苗袋,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種新技術。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勻打通4個直徑4mm小眼,已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適量的水和土,進行攪拌成泥漿狀,再將苗根插入泥漿中,將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兩個拎手對折封嚴袋口,回土埋嚴,修好樹盤,澆透坑水。在無降水的情況下,苗木能夠一個半月至兩個月不失水。
2.2容器苗造林技術
容苗器造林技術指的是使用營養容器來進行播種和林木的育苗。容苗器相對于裸根苗來說能夠延長造林時間,可以很好地增加苗木成活率,有助于我們對缺苗進行補植,增加林木生長量以及抗逆性。為了更好地處理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難的問題,我們可以廣泛的推廣這種造林技術。使用容苗器造林可以確保苗木根系完整,讓苗木能夠更好地吸收容器中的營養成分,但是這種造林技術的缺陷在于成本相對較高。通過運用容器進行造林大大增加了干旱地區和沙地造林的成活率,根據本地的實際調查數據顯示,使用2年生油松或者側柏容器苗造林能夠達到85.3%的成活率,而比裸根苗造林方式20%的成活率高得多,同時也讓造林時間擺脫了季節的限制。
2.3地膜覆蓋技術
在北票地區,地膜覆蓋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在開始覆膜之前,要結合林木的種類和栽植面密度等情況來設計好地膜塊的大小。林木栽植之后進行澆水,待水滲透進入后,把1m見方的地膜從中心破洞,將苗木由洞口套入,將地膜鋪平之后,確保苗木根基周圍的地膜覆蓋嚴實,并將樹盤設置成為漏斗形狀。需要注意的是,地膜覆蓋過程中應該確保邊緣壓實,可以在地膜上方灑一層薄土,避免起風時地膜被吹走。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地膜覆蓋技術可以增加濕潤效果,在早春的3—4月時地面增溫2.3~3.5℃,相對來說增加了10%~17%;15~25cm土層溫度增加1.2~2.3℃,相對增加8%~25%,其次是地膜覆蓋之后土壤的含水量處于18.43%~19.87%,和之前的測量值相比增加了15%左右,保墑能力較好。
2.4灌溉
在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以應用取水灌溉技術,為了更好地節約水資源,當前我們普遍采取渠道防滲技術以及低壓管道輸水技術來進行灌溉。而渠道防滲技術相比之下是現階段大中型灌區較為理想的灌溉技術,其節水潛力很大。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常被稱之為管灌技術,它指的是借助水泵的低壓力將水輸送到田間口,之后再接末級輸水軟管進行灌溉。但在應用此類技術時必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
3結語
關鍵詞:樹木;抗旱性;抗旱造林技術;運用
植樹造林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人類的大工程,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了加快我國的造林工程的發展速度,我們林業工作人員還要繼續學習相關方面的技術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通過抗旱造林技術的全面掌握,提高造林技能水平,以更好為科學的抗旱造林提供技術保障,確保造林的質量。
一、樹木的抗旱性分析
1、葉片形態對抗旱性的影響
相對其他植物而言,樹木的根系更為發達。其生長周期長,四季氣候變化過程中降雨量也存在差異,抗旱性能主要體現為樹木在干燥惡劣環境下的生存能力。我國北方冬季氣候寒冷,針葉形松樹的種植量最大,其葉片形狀特殊,接觸空氣面積小,有效的保護了自身水分不被蒸發掉,無論是寒冷的冬季還是干燥炎熱的夏季,都不會影響生長。據研究表明,針葉形植物耐旱能力最強。
2、抗旱樹木的解剖特征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長期生長的樹木其環境干旱,為了適應環境達到抗旱性的效果樹木的形態結構、解剖構造與生理功能上都發生著變化,所以樹木抗旱性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樹木解剖學研究,解剖學的研究能揭示樹木適應外部環境內在機理。抗旱樹木的解剖特征主要表現有:脅迫下葉片氣孔的運動形式;莖的某些解剖結構及根(叢枝菌根)的次生構造的某些特點;有學者在觀察研究灰毛濱黎莖的解剖結構時,發現該植物具有抗旱的多輪異常的維管束,因為該結構的存在干旱條件下的物質運輸更加暢通,其他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得到全面保證。
3、抗旱性的分析與人為干預
葉片在陽光照射下會進行光合作用,這期間將蒸發掉大量的水分。在降雨較少的惡劣天氣中,樹木會進行自我保護,將光合作用的速率放緩,秋夏季節交替階段,樹葉會出現干枯掉落的現象,這都屬于樹木為適應少雨環境而做出的自我保護。葉片是樹木中蒸發水分最多的器官,研究不同樹種應對干旱的防御能力時,通常會選取其葉片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實驗分析。
二、抗旱造林技術的運用
1、 選擇樹種
在樹種的選擇中要時刻謹記"適地適樹"的原則,在對樹種進行抗旱性強的選擇時也應該選擇一些適應生存環境條件的外來樹種,如此可以使小氣候環境改變,樹木便可以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比如說參試樹種以相思、合歡、加勒比松、黃豆樹等,那么進行造林后就可以對樹林進行胸徑、樹高及冠幅生長進行分析,同時也可以對該地區的抗旱能力研究分析,以選擇出該地區較為適合的樹種。
2、 整地
在實際的造林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造林地形其采取整地措施也應該有所不同。對整地過后的林木有研究發現,不僅僅是針葉樹木也包括闊葉樹木,經過整地之后的造林成活率可以提高到90%,如果不進行整地的造林的話其成活率可能只是停留在10%附近,所以整地工程的實施在造林中可以有效地使造林樹木的成活率提高。
3、植物化學抗旱劑與保水劑
伴隨不斷提高的科學技術,在對于植物化學抗旱劑與保水劑的研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很豐富,比如說保水劑、"根寶"、旱地龍等的應用,在提高我國干旱地區的造林成活率有著明顯的效果。有實驗證明,進行旱地龍及保水劑的應用的栽后一個月的樹根其根部的生長情況要是其他沒用化學劑的根部的2-5倍,并且根部的長度也比較長,最后的成活率對比顯示而沒經過處理的樹木成活率僅僅約為42%,而經過處理后的樹木成活率在75%左右。
4、采用容器苗技術造林
容器苗這種造林技術在干旱貧瘠的山區是非常實用的。山區的土壤通常較為貧瘠,而且土壤的肥力不高,常規的樹種在這種地區的存活率非常低,給其種植帶來難度。容器苗技術的應用改善了這種情況,促進其種植的改革。容器苗種植要求在栽植樹種時,只將底部去掉,通過對根部的保護增加樹苗的成活率。需注意的是在種植樹苗時,其入穴深度在容器口上方的一二厘米處最佳,然后在其上面撒一層薄土,以此保持墑情。實踐證明,這種造林技術比傳統的育苗手段成活率要高出很多,并且在生長的初期,速度也非常快,這種技術方法已在某些地區被廣泛使用。
5、深栽造林
作為成功經驗的深栽造林是指在在地下水位較高、土壤含鹽量較低(低于0.3%)、土質較松散的沙質土與沙壤土地區中,進行打孔深栽楊樹,插桿深入到地下水的10-20cm 處,踏實的同時栽植孔也填滿土。目前這種方法在新疆、甘肅、寧夏、內蒙等地推廣。
6、 雨水造林技術
雨水造林技術是以天然雨水為主要形成形式,在形成地表徑流之后,通過合理控制雨水,并合理進行處理與分配,使得樹木的生長需求即便是在干旱的氣候與土壤環境下也能夠得到滿足。這種方法是一種公認的土壤改進措施,可以使得降雨較少的地區土壤形成有穩定水分資源,在提高經濟林品種和產量里應用雨水造林方法的應用有著重要意義。
7、覆膜技術造林
農作物種植中,覆膜技術是應用非常廣泛的,這種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在農業種植上,在干旱地區的植樹造林中也可以被使用,并且效果明顯,樹苗的成活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土地被覆膜以后,會減少水分的流失,使土壤的濕度增加,并且還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溫度,防止由于溫度過低導致幼苗的死亡。這種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并且也被廣泛使用。覆膜種植的具體做法為:首先,將膜剪出一道縫隙,然后將事先準備好的樹苗植入之中,并要注意穴邊不要高于地面。其次,將根莖與膜之間覆蓋大約6 厘米厚度的土,不要有縫隙。最后,對移植好的樹苗澆一次水。這種方法基本可以保證樹苗的存活率,因此,此技術在干旱地區種植樹木中非常受歡迎。
8、固體水造林技術
固體水造林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穩定植物水源。固體水造林技術主要是利用高分子技術實施的,因為高分子材料可以改變水的性質,水本身具有易蒸發、易融化、易流動和凍結的特性,所以利用高分子技術可以對植物水源的保持起到一個穩固的作用,可以將水固定在由高分子材料構成的水系里,同時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因為高分子技術可以有效的降解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建設,因此,在我國可以大面積推廣抗旱造林技術,不僅有利于我國生態環境的建設,還利于全球氣候環境的改善。
綜上所述,在干旱地區進行植樹造林是一件較為費心費力的事情,因此,為更好的完成干旱地區的造林活動,工作人員應事先做好準備工作,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等進行調查,然后對該地區的環境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樹種,利用造林技術,提高幼林的成活率,進而高質量的完成植樹造林這項艱巨的工程任務。
參考文獻:
[1] 孫穎,耿立君,萬麗杰,孟凡麗. 遼西半干旱石質山區覆蓋保墑造林試驗[J]. 防護林科技. 2013(01)
[2] 周智云,郭子旗. 造林成活率與造林技術、造林季節的關系分析[J]. 現代園藝. 2012(24) [3] 李慧生. 原平市山區林木覆蓋抗旱造林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12(23)
關鍵詞 抗旱造林;寧夏固原;原州區
中圖分類號 S72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9-0186-01
固原市原州區地處寧夏南部,六盤山東麓,轄6鎮5鄉3個辦事處,194個行政村1 149個自然村,總人口44.1萬人。區域面積2 766 km2,境內海拔1 450~2 500 m,年均氣溫6.3 ℃,年均降雨量300~550 mm,干旱、冰雹、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較多,十年九旱。按地形地貌和氣候上的差異劃分,南部為六盤山陰濕區、北部為清水河谷平原區、東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因而給造林造成直接影響,造林成活率相當低。經過多年的造林實踐,原州區大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現將造林技術介紹如下。
1 整地
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需現整地,整地的目的在于蓄水保墑[1]。整地時要因地制宜,將水平溝、魚鱗坑、帶子田、水平畦合理配置,做到“死土培埂,活土還原”,這樣有利于苗木的成活。
1.1 水平溝
先在山坡沿水平線挖60 cm深、60 cm寬的溝,再用溝上沿活土層回填,回填后的水平溝底寬底1.2 cm,溝間距為4 m。此種整地方法一般適用于黃土丘陵區18°以下的坡地整地及草改林補植整地。
1.2 帶子田
先在山坡沿水線用犁翻挖80 cm寬的帶溝,再修整成15°反坡狀,帶間距為3 m。此種整地方法一般適用于黃土丘陵區原帶子田加密整地。
1.3 節水畦
在栽植前,以地塊為單位,結合小班地形先做好整體規劃,株行距為1 m×3 m,再放線打點,然后挖坑培埂。培地埂時,將小坑穴挖出的土用來培地埂,暫不回填,土不夠用在兩邊取土,保留栽植行內表層肥土。地埂要直,表面整齊。此整地方法適用于改良經濟林區補植整地。
1.4 魚鱗坑
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外高內低,長徑沿等高線方向展開,一般為0.6~1.0 m,短徑略小于長徑,深度為30 cm以上。魚鱗坑整地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坡地以及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質山地的造林地整地。在栽植前,結合地形先做好整體規劃,株行距中心為1 m×2 m,再放線打點,然后挖坑培埂。
2 造林
造林以初植密度為主,具體為:水平溝內1 650株/hm2(外沿1 m栽1株),帶子田3 330株/hm2,魚鱗坑2 505株/hm2。一般以混交林為主,可以防病蟲害,造林密度的大小對林木的生長、發育、產量和質量均有重大影響。通常在立地條件較差而造林成活率不高的地方,適當增加初植密度,以保證幼林及時郁閉所必需的成活株數。
采用植苗造林、直播造林,裸根苗造林時應將苗木放在帶水的桶中,保持根系濕潤;苗木栽植時挖40 cm×40 cm的栽植穴,然后把苗木置于穴正中扶植,填土一般提苗舒根,并用腳踩實,繼續覆土至地平面,扶正踩實,即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2]。
2.1 植苗造林
選用當地鄉土樹種,做到適地適樹,提高苗木成活率,做到不傷根,隨挖隨栽。由林業總站派技術人員嚴把質量關,派林木檢疫站技術人員嚴把檢疫關,根據多年的造林經驗,原州區選擇了山桃、刺槐、榆樹及檸條作為主要樹種進行栽植。
選好苗木后,利用保水劑、生根粉、拒避劑等藥物浸蘸樹根,并且做好苗木的保濕工作,始終保持苗木根系不受曝曬,可用透氣的袋子裝好。
根據情況對苗木進行定植,山桃、刺槐、榆樹定高15~20 cm,地徑0.5 cm以上,檸條根系發達,高度定為15~20 cm,可適當將毛根系剪掉。
原州區屬于干旱少雨區,最大的特點是風沙大,導致苗木風干嚴重。因此,要將栽植好的苗木掩埋,讓苗木露出5 cm左右即可,這樣也不用到發芽時刨土,減少了人力,也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3]。
2.2 直播造林
直播造林分為春、夏、秋3季造林,山桃、榆樹、刺槐春秋造林,檸條3季都可以造林。山桃屬于硬核種子,要選用沙藏催芽處理過的種子。在整好的造林地上,挖深10~15 cm的小坑,每坑播種2~3粒種子,播后覆土。檸條種子在3季可種植,只要天降一場有效降雨,可采用在造林地人工點播,點播3~5粒種子,種子必須撒開、稍微覆土,不宜深。否則,再次降雨后苗木芽不能出來。利用機械播種,調好機械后播種,出苗率很高。
3 病蟲害防治
原州區屬干旱地區,造林受到鼠害破壞非常嚴重,為了減少鼠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林業局采取營林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等有效方法防治[4]。一是營林措施。要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封育、調整樹種結構、造林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更新改造。二是生物防治。積極探索采用天敵來消滅鼠害,保護和利用毛缺溝寄蜂、狐貍、豬獾等天敵;還可用鼠夾、弓箭等器材來人工消滅鼠害。三是物理防治。燈光誘殺,5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有蟲林分內,應用殺蟲燈誘殺成蟲。每天開燈時間為20:00—23:00,每5 hm2設置1盞誘殺燈。為了保護天敵,不應長時間使用。四是化學防治。采取用殺螟松、氧化樂果1 000倍液、敵殺死2 000倍液等農藥澆根毒殺各齡幼蟲,防效可達95%以上。
4 參考文獻
[1] 田志強,張靜.寧夏南部干旱山區造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20):215-216.
[2] 吳會軍.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研究進展[J].湖南林業科技,2011(3):42-44.
關鍵詞:半干旱地區;楊樹;抗旱造林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12-0256-1
營林實踐表明,采用楊樹大苗營建農田防護林,成林早。然而,半干旱地區的嚴重春旱是制約楊樹大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重要因素,影響農田防護林的建設質量。為此,我們開展了楊樹抗旱造林技術研究。
1 試驗地概況
半干旱地區楊樹抗旱造林技術研究試驗地設置在農安縣境內。農安縣位于松遼平原腹地,吉林省中部,北緯43°55′-44°55′,東經124°31′-125°45′,境內地勢平坦。屬于溫帶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4.7℃,年平均日照2590h,有效積溫2800℃,無霜期145天。年平均降水量508mm,受季風影響,降水量月際分配不均勻,多集中在5-9月,7月份是降水量最多月份。全年7級以上的大風平均27次左右,且大多集中在春季,年平均蒸發量1680mm。土壤以黑鈣土為主。
2 研究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試驗采用楊樹品種的為小黑楊、小×黑、白林2號和白林3號;苗木苗齡為三根二干苗,胸徑在1.8-2.5cm之間,苗木矮壯通直,有生長點、冠形完整、沒有病蟲害。采用機械起苗,保證根系完整,無機械損傷。起苗到栽植的時間要在24小時之內。
2.2 方法
該項研究應用灌水數量、灌水次數和栽植方式3種抗旱造林技術控制試驗。3個因素的試驗水平分別為:A因素灌水數量試驗設置2個水平;A1,50kg/株、A2,100kg/株。B因素灌水次數試驗設置2個水平;B1,1次/株、B2,2次/株。C因素栽植方式試驗設置3個水平,C1樹苗先放在栽植穴中填一半土灌足水或先灌一半再填土,栽植穴土快滿時再灌另一半水;C2灌底水后樹苗放在栽植穴中,然后將栽植穴填滿土,或栽植穴灌底水后將樹苗放在栽植穴中填土,填到栽植穴的一半時灌另一部分水,然后栽植穴用土填滿;C3把苗木放入坑中間,灌水,然后回填土,埋土時扶苗人用手把住苗干,讓苗根上下竄動幾下,使栽植穴內水和土攪拌成泥漿,讓泥漿糊住根,將栽植穴填滿土,或先灌底水后將樹苗放在栽植穴中填土,再灌半坑水,然后回填土,埋土時用手把住苗干,讓苗根上下竄動既下,形成泥漿,讓泥漿糊住根,將栽植穴填滿土。
A、B、C三種因素相互組合成12個處理,試驗在2006年至2008年三個年度進行,每種處理每年20次重復,每個重復試驗地面積為1畝地,小黑楊、小×黑、白林2號和白林3號4個品種楊樹每年5次重復。試驗地造林株行距為2m×3m。
3 結果與討論
3.1 結果
小黑楊、小×黑、白林2號和白林3號4個品種楊樹抗旱造林的12中處理、3個年度試驗的造林成活株數見表1。
為了解不同處理對小黑楊、小×黑、白林2號和白林3號4個品種楊樹抗旱造林成活數量的差異顯著性,對數據作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表3。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灌水數量、灌水次數和栽植方式3種抗旱造林技術的個水平間對小黑楊、小×黑、白林2號和白林3號四個楊樹品種大苗造林成活數量影響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灌水數量與灌水次數交互作用對4個樹種造林成活數量影響差異不顯著,灌水數量與栽植方式交互作用對4個樹種造林成活數量影響差異達到顯著水平,灌水次數與栽植方式交互作用對4個樹種造林成活數量影響差異不顯著;灌水數量、灌水次數與栽植方式交互作用對4個樹種造林成活數量影響差異不顯著;區組對4個樹種造林成活數量影響差異不顯著。
3.1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