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勞動實踐的活動目的

      勞動實踐的活動目的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勞動實踐的活動目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勞動實踐的活動目的

      勞動實踐的活動目的范文第1篇

      [關鍵詞]勞動;實踐;;對象性活動

      “勞動”“實踐”是人們最常使用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理論研究過程中,它們都既是活動本身也是人們交流思想常用到的概念。但是,具體到這兩個概念的形成、確切內涵及其相互關系等問題,人們的理解往往又不是很明確,這種“日用而不知”的狀況直接影響了人們對相關問題的理解,許多誤解、誤讀和誤用由此而產生。作為唯物史觀理論大廈的基石,馬克思、恩格斯對“勞動”“實踐”范疇有著深刻的認識,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等經濟學手稿及《資本論》等著作中進行過科學闡釋。本文擬從理論源頭梳理這兩個概念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深入闡明其本質內涵、特性,辨析似是而非的問題,將這兩個概念清晰地呈現出來。這無疑會對人們以勞動、實踐范疇為基礎探討理論問題、進而深入認識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人的活動與勞動概念的形成

      從最普遍、最抽象也是最簡單的意義上講,勞動、實踐是標示人的活動的范疇。勞動與實踐兩個概念有區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人作為動物不同于植物,植物屬于光能自養型生物,無須活動就可以獲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而動物屬于化能異養型生物,機體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環境中攝取氧氣、水和食物等營養物質才能維持生存。為了獲得營養物質,動物、人就必須要不停地活動。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發生作用。”[1](P555)不能對自然發生作用,就無法獲得營養物質,人也就無法生存。因此,人的自然存在與人的活動是直接同一、不可分割的。人從自然中獲得營養物質的活動方式與動物的活動方式是根本不同的,動物是以直接占有的方式滿足本能欲求、生理需要,自然界有什么就直接消費什么;而人則是通過勞動創造的方式滿足,即人通過改造自然對象的直接存在狀態,獲得人工產品來滿足需要。勞動是最早的標示人的活動的概念,它總是與滿足人的食欲等自然需要的活動內在相關,與農業生產活動內在相關,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起初只作為農業勞動出現,然后才作為一般勞動得到承認。”[2](P115)就是說,人類社會越是早期,維護人基本生存的農業生產活動越是人的活動的核心內容;勞動與人的自然存在內在相聯、不可分割;勞動成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的活動最初表現為“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形式”,即大量地頻繁地使用天然工具的勞動。正是在這種本能勞動中,動物式的本能意識發展成為人的意識;在人的意識、人的認識的指導、參與下,動物式的本能勞動發展成為制造工具的真正的人的勞動。人的意識超越于動物的意識之處在于,人的意識進化出認知活動過程和情意活動過程兩個方面。認知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周圍環境的認知、理解和反應,而情意活動則是人對自身需要、目的、愿望等狀況的認知、理解和體驗;前者為對象意識,后者為自我意識。在自我意識、對象意識長期發展、不斷完善的基礎之上,人們逐漸認識到人是勞動的主體,是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導者,是外部世界的主人,由此確立了主體意識,即人對自身作為活動主體的主體地位、主體的本質力量及價值的自覺意識,以及由此對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覺認識和改造的意識。因此,在勞動活動中,人是主體,對象是客體;人與對象的關系是主客體關系,勞動即是主客體對象性活動。“勞動”概念的本意即是人為了生存,以自身的活動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變換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此有過詳細論述:“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1](P201-202)“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借助勞動資料使勞動對象發生預定的變化。過程消失在產品中。它的產品是使用價值,是經過形式變化而適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質。勞動與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勞動物化了,而對象被加工了。在勞動者方面曾以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現在在產品方面作為靜的屬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現出來。”[1](P205)由此可以說,勞動范疇的核心內涵,第一,勞動標示的是人的具體的改造對象的活動,具有感性物質性和直接現實性,也就是說,勞動是具體的、可以感知的現實活動,是運用物質手段直接改變現實事物、獲得能夠滿足需要的人工產品的活動過程;第二,勞動標示的是滿足人的自然欲求的物質生產活動,也就是說,生產滿足人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質生活需要的生產活動是勞動的核心內涵。

      二、實踐范疇的產生和發展

      勞動是標示人的活動的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概念。而把勞動與實踐兩個范疇聯系起來、從而以實踐范疇超越勞動范疇的思想家首先是馬克思。勞動范疇為什么需要超越呢?這是人的活動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沖破人既有認識的局限性的必然要求。人的創造人工產品的活動根本不同于動物的直接占有自然物品的活動,勞動從一開始就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活動。在勞動過程中,主體的認識(知識)、情感(需要)、意志、理性等等滲透、參與其中,是勞動實現的主導因素。正因如此,人的勞動才與動物的活動有本質區別。但是,人對自身活動的完整認識并由此形成明確的概念,卻不是一下子就實現的。越是人類社會早期,人們關注的越是勞動的具體性、過程性、直接現實性,因而在不同時期、不同勞動的人們對其理解存在巨大差異。正如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中所介紹的:貨幣主義把勞動理解為取得貨幣的活動,重商主義把勞動理解為商業勞動,重工主義把勞動理解為工業勞動,重農主義則僅把農業勞動看成是勞動。亞當•斯密基本揭示了勞動一般,他說,“干脆就是勞動,既不是工業勞動、又不是商業勞動、也不是農業勞動,而既是這種勞動,又是那種勞動”,也就是勞動一般。勞動一般即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勞動概念,從人類思想史上來看,勞動一般概念的提出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進步,馬克思肯定了斯密在勞動范疇上所作的理論貢獻,并深刻指出:“這一步跨得多么艱難,多么巨大,只要看看連亞當•斯密本人還時時要回到重農主義,就可想見了。”[3](P41)由此也可以肯定,勞動一般的基本內涵強調的是勞動的具體性、現實性和客觀性,如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4](P208)由此可以看出,勞動概念缺少的是對主體能動性、創造性及主體的本質力量的關注和強調。隨著人類活動的豐富和深化,強調人的活動主體性、標示人的活動豐富性的更高層次范疇也必然產生。實踐概念由來已久。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人的活動與動物活動的不同,注意到人的活動是有人的目的、意志參與其中的活動。實踐作為“實行”“踐履”,是指貫徹目的的行動,是實現“知”的行為,是主體的意志行為。因此,實踐范疇常常與道德行為相聯,是指主體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動,如康德的實踐理性思想。近代唯心主義思想家還進一步從能動性、創造性角度發展了實踐的內涵,把實踐從道德領域擴展到整個理性領域。黑格爾把實踐活動看成是達到真理的內在環節,思想極為深刻,但是在他那里,實踐活動不過是絕對理念自我運動過程的一個環節,本質上是一種非現實性的精神活動。舊唯物主義思想家也提到實踐概念,但他們理解的實踐僅僅是生物適應環境的活動,或者謀取私利的個人行為,實踐活動是細小的、零散的。近代以來,人類活動空前豐富,人們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藝術創造、科學試驗等的內容和規模都是前所未有,人類理智的力量突出顯現,這是傳統的勞動概念和實踐范疇所不能涵蓋的。用超越于勞動范疇之上的更抽象、更普遍因而也是更高層次的范疇來概括人類的活動,就成為迫切的現實需要。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思改造了舊實踐觀,確立了科學實踐觀。科學實踐觀強調:實踐是人的對象化活動。這個規定,一方面,包涵著傳統勞動范疇的核心內涵,表明實踐是感性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是對現實對象的實實在在的改造過程;另一方面,實踐是能動創造性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活動和過程,它表明,人在勞動中不僅使自然物發生變化,同時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并通過人化自然直觀自身、改造身內自然性。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滿足人的自然需要的物質生產活動是基礎性、始源性的活動,是人的其他一切活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科技發明、政治活動、文化創造等等以生產活動為內容和基礎,同時又超越其上,引領生產活動進入更加廣闊的時空。

      三、深入理解實踐的內涵和本質特性

      首先,要正確把握實踐的內涵。實踐是人的對象化活動。何謂對象?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系、互相作用的,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發生某種關系,后一事物就是前一事物發生關系的對象。自然界中事物(如動物)之間的對象關系是固定的,狹窄的,有限的。草是兔子的對象,老鼠是貓的對象,等等。動物之間的對象性關系是自然形成的,天生就有,兔子生來就是吃草,老鼠的天敵就是貓;并且,草是兔子的生命,老鼠是貓的生命,動物與自然界是直接同一的。而在人與事物的對象性關系中,人與自然界不是直接同一的,“與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人主要不是以自然物質的現存形態為自己的對象,而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改變事物的現存狀態而后使它成為自己的對象的”[5](P256)。因此,一方面,人的對象是無限的,隨著人的能力發展,人可以將任何存在物都變成他的對象。另一方面,重要的是,人以自己的創造物為對象,當人改變自然界直接存在性質的時候,人就在自然物中貫注了自己的目的、愿望、知識、情感和意志等人的本質力量,這個創造物就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關于對象化,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都曾經使用過這個概念。黑格爾認為,自我意識是主體,外化為客體就是自我意識的對象化;自我意識對象化就是自我意識的異化。費爾巴哈也把對象化與異化當作同一個詞來使用,但他認為對象化的主體不是自我意識,而是人。馬克思沿著費爾巴哈的思路,但他把對象化和異化區分開來,強調異化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現象,而對象化則是人類社會的永恒存在基礎。馬克思認為,對象化是人在實踐過程中將自己的本質力量體現在客體對象中,并在對象中肯定、實現自己,對主體而言,這就是對象化。勞動及其產品就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和結果,勞動產品確證了人的本質力量。“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實現就是勞動的對象化。”[2](P91)對象化表明作為主體的人運用自身的本質力量、通過勞動活動改變自然的自在形式,創造出人工產品,并在人工產品中實現自己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主體將自身的需要、愿望、目的、知識、經驗及情感、意志等滲透進對象之中,以物的形式凝結在產品上,創造出滿足人的需要的人工產品;另一方面,對象客體雖然被改造過了,但是它的客觀性并沒有喪失,它仍然作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對象而存在,它不僅仍然按照自身的規律而運動,而且,也以自己的本性去規定主體,迫使主體服從自身的內在屬性和規律。這樣,主體在認識和改造自然對象過程中,客體的客觀屬性和規律進入到主體的認識和實踐,沉淀在主體的目的、愿望、經驗、知識、能力等之中,變成人的本質力量。與此同時,人創造人工產品的目的,是為了占有和享受。正是在占有和享受勞動產品過程中,人在人化對象中直觀自身,“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2](P97)。人在人化世界中直觀自身的過程中,通過反思、欣賞,知識與目的相結合,產生了理想;理想與情感相結合,產生了信念,由此,獲得了一個超越現實的理想世界、意義世界,這個屬人的世界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完善,是人的創造的源泉和發展的動力,是人之為人的根據。其次,要深刻認識實踐的本質特性。人的實踐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在于,實踐具有能動創造性、社會歷史性和普遍性。實踐的能動創造性。動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人享受的卻不是自然品,而是人所創造的、自然所沒有的人工產品。實踐的創造性源自于在實踐中生成和發展的人自身的本質力量,主要是人在動物意識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人的意識、思維及與思維密切相聯的語言文字等中介工具系統。人的思維及語言文字具有概括性和間接性等特性,思維及文字的概括性使人的認識超越了感官的當下局限性;思維及文字的間接性使人的認識突破了時空限制。由此,人借助思維和語言文字,創造了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觀念世界。人總是根據自身的內在需要,在觀念世界中構筑體現主體的目的、愿望、理想、價值追求的可能性世界,即意義世界,并以此來引導自己的物質生活。由此,人在實踐活動中,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屬于人的文化世界,一個只有人才具有的精神生活世界,這是人的活動不斷超越現存世界的源泉。實踐的社會歷史性。無論動物還是人,離開群體是無法獨自生活的。人的社會性是從動物的社群行為直接進化而來,但二者又有著本質區別。動物的社會是本能行為,而人的社會性活動是人有意識的自覺的行為。人能認識到個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結合為集體,形成社會力量,才能戰勝自然。實踐作為人所特有的活動方式,既是實現人與自然統一性的基礎和紐帶,也是人與人聯系起來形成人類社會的基礎和紐帶。實踐活動的歷史性在于,人能夠借助于勞動工具及語言文字等中介工具體系,將前一代人及自身這一代人的實踐經驗記錄下來,傳承給后代人;后代人總是在前人實踐成果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把前人實踐積累的人的本質力量納入到自己的活動之中,壯大自己的本質力量和實踐能力。因此,人的實踐總是包含著以往發展全部成果的活動。實踐的社會性并不是意味著只有集體的聯合的行動才是實踐,個人的活動不是實踐。這并不是一個問題。“前者是實踐的性質問題,后者屬于實踐活動的形式問題,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性質則是統一的。”[5](P365)實踐的普遍性。實踐具有能動創造性、社會性和歷史性,決定了實踐活動不可能是人們的一個個孤立的活動,不是偶然的、凌亂地發生的,而是彼此相聯、內在相關,具有普遍性的特點。動物與自然發生關系,僅僅是以與維持生命有關系為限,而人不僅僅與他所直接改造的具體的自然對象發生關系,而且指向整個自然。馬克思指出:“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人的活動不單純滿足本能欲求、生理需要,而是超越本能活動的全面活動,“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2](P96-97)。人的實踐是一個人與自然之間普遍性的變換過程,之所以有這樣的特點,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運動發展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現象和過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同時,世界上任何事物、現象和過程內部的各個要素、各個部分、各個環節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構成完整事物的存在和運動、變化。在實踐活動中,人在與某些具體的對象發生關系時,只要人認識到與這個對象相聯系的其他對象及其關系,就必然會對此做出反映,并據此調整自己的活動,以獲得最大的成效。因此,在人的實踐中,人在直接改造某一具體的對象的同時,也創造出了人與其他對象、及至整個世界的越來越廣闊、越來越普遍的關系。最后,要注意區分廣義的實踐和狹義的實踐。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實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明確區別廣義的實踐與狹義的實踐是當前理論研究的現實需要。所謂狹義的實踐是指在認識論領域,與思想活動相對應的實踐范疇,其含義是與對象發生現實關系、直接改變事物的活動,與勞動概念相近。而與其相對應的思想活動本質上是主體思想、觀念范圍內的活動。狹義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而思想活動是非現實性的活動。在認識論范圍內強調實踐與認識的區分是非常必要的。唯心主義強調精神、思想的決定作用,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6](P7)。在談到認識辯證過程時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7](P296)這里的實踐也是狹義上的實踐,強調的是認識來源于實踐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過程。在認識論范圍內,狹義的實踐強調的是:與人的思想活動、精神活動相比,實踐活動才是根本性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活動,是實踐決定思想、精神而不是相反。廣義的實踐概念是對人的活動的整體性的規定,除了指對外在自然界的直接變革和改造活動,還包括主體的認識活動、審美活動等等,是一個內涵深廣的范疇。在廣義實踐中,認識活動、思想活動內含在實踐活動中,是實踐的一個環節。廣義的實踐概念深刻地反映了人類活動的能動創造性、普遍性、社會歷史性等的本質特性。不理解廣義的實踐,就不能深刻理解人類活動的本質。

      四、辨析兩種觀點

      (一)關于實踐的界限之爭

      在反思、深化20世紀以來中國的實踐哲學研究的過程中,有學者提出,實踐哲學研究中存在“泛實踐論”傾向,即無限擴大實踐的范圍,把本來不屬于實踐范圍的活動也歸入實踐活動;實踐活動只是人類活動中的一種活動,不是人類活動的全部;實踐是感性的物質活動,不是現實的、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不能算是實踐,不能把認識活動和思想活動也算作實踐活動[8]。很多學者反對這種觀點,強調實踐是人的活動的最一般抽象,是對人的活動的整體性的規定,應該包括對思維活動的規定。筆者認為,僅從狹義上理解實踐的涵義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單純否定狹義的實踐概念也并不能把問題說清楚。需要對狹義的實踐觀的合理性作準確的解釋和說明。在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問題上,在認識的真理性問題上,理性的思想活動和感性的物質活動是有明確區分的,實踐對理論的根本性意義是需要明確的。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它可以運用物質手段使現實事物直接發生改變,從而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而“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9](P152)。當然,超出這個范圍,觀念活動、思維活動是實踐的內在環節,是人的活動的根本特性。

      (二)關于實踐的本體之爭

      實踐本體論者主張,“‘世界本身是什么’與‘認為世界本身是什么’是同一個問題”。感性活動是一切觀念的根據,而它本身是以自身為根據。因此,感性活動即實踐才是一個真正的本體論范疇,即它是一切觀念的無條件的、絕對的根據[10](P80、84)。很多學者反對這一提法,如有學者指出:“實踐論屬于歷史觀或社會觀的范圍,不是世界觀。”“在哲學中,世界觀是最高的(層次最高,范圍最大),是核心部分,實踐觀不是最高的,不是核心部分,不能以實踐論取代世界觀。”“這種辯解是把世界觀問題同認識論問題混為一談了。”[11]筆者認為,實踐是一個關系性范疇,它同存在與思維、物質與精神范疇相比,不是一個類別的概念。實踐從本質上說,是主體根據自身需要改造客體的活動,沒有主體和客體,實踐活動不可能產生,實踐自身并不能獨立存在。第一,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即本體論問題)是一個古老問題,有著特定的內涵和意義,對此我們要尊重歷史,不能借用這個概念而改變它本來的內涵。第二,實踐與哲學基本問題是兩個不同層次的范疇,實踐范疇不屬于本體論范疇。實踐是關系性范疇,實踐功能再大,也必須以客觀對象為前提和基礎、以滿足主體內在需要為根本目的。客觀對象與主體需要是實踐的兩個基本關系要素,沒有這兩個要素也就無所謂實踐。

      作者:張建云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高清海.哲學體系改革[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趙家祥.準確把握實踐界限克服泛實踐論傾向[J].學習與探索,2005,(2).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勞動實踐的活動目的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黑格爾的實踐現提出了勞動是實踐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的思想,指出了實踐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現實性的特征,并把理論同實踐統一起來闡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觀點,從而為的實踐觀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料。但他的實踐觀帶有濃重的神秘與唯心主義的色彩,這是它的根本缺陷。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他以“絕對理念”為基礎構建了其龐大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在此體系中他提出了有關辯證法及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比較正確的看法,如他對實踐的觀點就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對科學實踐觀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同時,由于黑格爾的資產階級立場和唯心主義思想的束縛,因而在其體系中也出現了一些糟粕和謬誤。深入細致地分析黑格爾的實踐觀,對于全面、準確地把握和理解的實踐觀具有重要意義。

      一、黑格爾實踐觀的基本思想

      黑格爾實踐觀的基本思想,主要散見于《精神現象學》《邏輯學》《歷史哲學》《法哲學原理》等著作中。概括起來,黑格爾是從以下幾方面來論述實踐的:

      第一,黑格爾揭示了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實踐要素的內容。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流露出許多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是勞動的思想。他認為:實踐是一個由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實現”—他物或被“創造出來的現實”三個環節組成的過程。在《邏輯學》中,黑格爾以純思辨的邏輯方式把這一過程表述為“行動的推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推論”,所以在黑格爾看來,實踐活動本身是觀念實現自己的活動,客觀不過是精神的異化。概念發展同時具有合目的性,實踐過程實際上是實現目的即自由的過程。人類的一切實踐,都是為了實現作為人的本質的自由。實踐要素包括實踐主體、實踐手段和實踐客體;實踐因素包括實踐目的、實踐手段和實踐結果。這就是黑格爾對實踐概念的基本分析。

      第二,黑格爾論述了實踐的特性包括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現實性。首先,實踐具有目的性。黑格爾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有理性和思想,而動物則沒有。動物雖然也有出自本能活動的“實踐”,但這種所謂“實踐”與人所獨有的實踐根本不同。動物所進行的活動不論多么精巧,均無目的性,都是不自覺的,是在本能的驅使下消極地適應自然界;而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覺的能動性,是在意識、愿望支配下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表現了特有的目的性。黑格爾說:“人類自身具有目的,就是因為他自身中具有‘神圣’的東西一那便是從開始就稱作‘理性’的東西,又從它的活動和自決的力量,稱作‘自由’。”即是說,人的能動性不僅表現在人的認識由現象到本質的深化,而且表現在按照事物本質的認識進行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正如他所說的作為實踐的“善趨向于決定當前的世界,使之符合于自己的目的”。黑格爾認為,實踐是由主體的目的達到客觀現實。他說:“行為的必然性在于:目的本來就是與現實聯系著的,而且目的與現實的這個統一性就是行動的概念;行為之所以發生,乃是因為行動自在自為地即是客觀現實的本質。”其次,實踐具有中介性。黑格爾提及的目的性實現所需要的手段。就體現了實踐的中介性。他說:“目的通過手段與客觀性相結合,并且在客觀性中與自身相結合。手段是推論的中項。”目的的實現離不開手段,黑格爾批判了拋開手段的主觀性和空想。他指出:“當有限概念的主觀性輕蔑地拋掉手段時,它在它的目的中便不會達到[比手段]更好的東西。”即是說拋棄手段,目的就是只能停滯在主觀性中,顯然黑格爾關于實踐手段的地位和作用的論述,在他關于人類實踐活動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再次,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黑格爾論述認識和實踐關系的時候,表述了實踐高于理論的思想,提示了實踐的現實性品格。黑格爾指出:“理智的工作僅在于認識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這世界成為如此。”理論與實踐相比,“這種觀念(指實踐觀念)比上述認識的觀念更高級,因為這種觀念不僅具有普適東西的品格,而且具有單純現實東西的品格”。這是因為,理論認識雖然是從客觀世界為自己取得規定的內容,揭示出對象的本質和規律,具有一般性的特點,但對于這種活動本身,客觀對象仍然外在于表現理論的概念,概念尚未將自身規定為對象的本質,僅限于主觀性方面。它所包含的實踐的意向和因素,只是一種潛在的設想,還不是現實的東西。而實踐這一具有普適性的活動,則是揚棄客觀世界的片面性的現實力量,它能改造客觀對象,以符合概念的本質要求,使概念獲得客觀的現實性。從理論和實踐的比較中,黑格爾指出了實踐的特征:實踐“不僅具有普遍性的資格,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資格”。

      第三,黑格爾把實踐引入了認識論,把實踐看成是認識的必然環節,并把理論和實踐統一起來。在黑格爾看來,理念自身的辯證過程即認識。他說:“理念作為過程,它自身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理念的第一個形式為生命……理念的第二個形式……就是作為認識的理念,這種認識又表現為理論的理念與實踐的理念這雙重形態,認識的過程以恢復那經過區別而豐富了的唯一為其結果。由此得出理念的第三個形式,即絕對理念。”并且他認為,在認識過程的單一活動里,主客觀還未實現真正的完全的統一,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應包括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前者的特點是從客體到主體,接受客觀世界的內容于主體之內,以消除主體的片面性、抽象性,認知這世界是如何;實踐活動的特點是從主體到客體,把客觀世界當作不符合“應當”的一堆偶然的事實、虛幻的形態的聚集,當作有待改造的東西,憑借主體的內在本性改造客體,把世界做成“應如何”。

      黑格爾所說的實踐活動是一種整理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客觀的活動,他所指的客觀世界是由概念建立起來的,而由概念建立起來的客觀世界,最初并不與概念相符合,實踐活動則以主觀必然性來整理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萬事萬物,使之與概念相符合,從而揚棄了客觀世界的客觀性的片面性。黑格爾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在他看來,不論是理論活動,還是實踐活動,就其自身來說,都還是片面的。理智停留在“是如此”上,意志停留在世界“應如此”上。他認為理念必然不會停留在主觀性里面,而是要揚棄它的主觀性并表現自身為客觀的東西。那么,理念就必須通過一個中介使客觀世界同自己相符合,這個中介就是實踐。黑格爾認為,事實上,世界為“絕對理念”所主宰,“它的是如此與它的應如此是相符合的”。因此,他主張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真理乃是“理論和實踐的理念的統一”。

      黑格爾把實踐引入認識論,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猜測到了人類認識世界、獲得真理的實際過程,猜測到了把實踐和認識結合起來的必要性,把二者都看成是認識過程的必然環節,克服了康德哲學的缺陷;并且突出了認識主體的能動方面,提出了主體不僅要認識客體,而且應當憑借主體能動地規定并改造這個世界,也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消極直觀的缺陷。

      第四,黑格爾在一定程度上猜測到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首先,他在關于實踐的目的性的論述中,指出實踐的目的就是要達到自由,達到主體與客體的統一,這就暗示了真理標準的問題。也就是說,關于主體與客體統一的過程,就包含了主觀的東西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理論與實踐是否統一的問題。從黑格爾對邏輯范疇發展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出他接近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觀點。黑格爾在“客觀性”向“觀念”的推演過程中,提出了目的性這一范疇作為中間環節。他認為,合目的性的活動即是實踐活動,要實現目的,就要通過手段。他把人的有目的活動看作是一種推理,在目的、手段(工具)、對象三項中,工具作為中項,從屬于目的而與對象直接發生關系,他把這種有目的地利用工具的活動叫做“理性的技巧”。他說:“理性的技巧一般講來,具體表現在一種利用工具的活動里,這種理性的活動一方面讓事物按照它們自己的本性,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削弱,而它自己并不直接干預其過程,但同時卻正好實現了它自己的目的。”他認為目的通過手段即實踐與客觀性相結合,得以實現后,就達到了主客觀的統一,也就是達到了絕對理念,即真理。

      其次,在黑格爾看來,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把實踐和認識結合起來,才能達到主客觀的絕對同一,達到客觀的絕對的真理,而達到客觀的絕對的真理,也就是以實踐檢驗了認識的真理性。他認為,“行動的結果是對主觀認識的檢驗和真實存在著的客觀性的標準”,列寧對黑格爾關于人通過“改變外部現實”的活動,消滅假象,達到真理的思想評價很高。黑格爾認為,理論的認識活動不能達到對事物全面的內在聯系的認識,而要認識事物的本質,須進一步認識構成客觀外部世界的概念自身。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達到對客觀事物內部概念自身的認識,達到對整個理念體系的認識。他認為客觀世界符合概念才是真理,由概念建立起來的客觀外部世界最初并不與概念相符合,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作用于客觀世界,使其發生變化,從而揚棄了其中的不與概念相符合的特性方面,深入到客觀外部世界的本質,使它成為與概念相符合的現實,達到了主客觀的絕對統一,即絕對真理。

      黑格爾實踐觀中雖然有不少天才的合理的猜想,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缺陷:

      第一,雖然黑格爾運用了科學的實踐活動概念,但卻把實踐活動歸結為絕對理念的精神性活動,把人的實踐看成是概念的外化,而不是真正的感性物質活動。認識實踐的過程,也就是思維自身運動的過程,實現主客觀統一的過程,達到絕對理念的過程。所以,黑格爾的實踐觀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

      第二,他看到了實踐的基本構成,卻錯誤地規定了各要素的含義。在其實踐要素中,也包括主體、客體和中介,和的實踐觀相似,但其主體卻是“絕對理念”的自我認識;客體雖指的是客觀世界,內容雖然也是客觀的,但卻不是指客觀的物質世界,而是指作為客觀物質世界本質的客觀概念和思想。

      第三,他的實踐僅是在道德修養方面,如“意志或理念的實踐活動”,其目標是“實現善”,而沒意識到實踐還具有世界觀意義、價值觀意義和認識論意義。

      第四,雖然黑格爾把實踐引入到認識論,但他的認識過程卻是:認識一實踐—認識,他所說的認識和實踐都是建立在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基礎上的,他僅把實踐看成是認識的一個必然環節,沒看到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源泉,沒看到人們是通過實踐反映客觀物質世界,從而獲得邏輯范疇的。他認為,是邏輯范疇通過實踐自我認識,從而使客觀與概念相符合。因此,他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思想,正像列寧所評價的,他的實踐檢驗的是客觀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檢驗客觀是否符合主觀,所以歸根結底也是唯心主義的。因此,黑格爾的實踐觀在其形式上帶有濃重的神秘和唯心的色彩,這是他的根本缺陷。

      二、黑格爾實踐觀在哲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爾的實踐觀,是在對認識史上的有關實踐思想的繼承、改造和發展基礎上而確立的,在其學說中居于顯著地位。同時這一實踐觀對于科學實踐觀的形成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在古希臘,實踐已成為一個哲學范疇。古希臘先哲們雖然也研究生產活動和科學活動,不過他們所講的實踐,都只是一種道德上的實踐活動。即把實踐理解為倫理活動。同時,又把理論活動看作是優于實踐以至脫離實踐的優秀活動。亞里士多德曾為此作過論證:從知識的層次來看,理論知識屬于智慧的最高層次,因為它掌握了原理和普遍原因,其他學科和技術則低于它。從知識的目的來看,理論知識不以實用為目的,不為生活所必需,也不以人世快樂為目的,它出于驚異,為求知而研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亞里士多德有關實踐的思想的兩點論述:一是“離開了行動,真理與謬誤和善與惡,就是同類的東西了”,乃含有在實踐中才能明辨什么是真理和謬誤的問題;二是他認為,在實踐方面,不但人們理性認識起作用,而且非理性的東西,例如激情,也在起作用。只有熱情與理性發生關系,并服從理性,使理性與非理性統一起來,這樣的行為才是美德。他的關于實踐的思想,盡管也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然而不過是他在對政治、倫理等問題的探討中附帶提及的。因此,盡管亞里士多德的實踐范疇比他以前的哲學家豐富得多,正確得多,但從本質上看,實踐在他那里還不是嚴格意義下的哲學認識論的范疇。

      在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如英國的培根和法國的狄德羅都極力強調哲學的實踐方面,但仍受傳統哲學的思想束縛。“我思”的認識論仍是一種靜觀。在此情況下,人的主體能動性,知識就是力量的理念被機械論所吞沒。人的認識只是被動地觀看自然,人的實踐作為倫理活動不是對神的理智的愛就是走向以為基礎的功利主義。康德哲學革命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修正了傳統哲學的理論高于實踐以至脫離實踐的教條,提出了實踐高于理論的主張。康德指出:人類關于本質的理性要求只有在實踐領域中才能得到滿足。理論理性是現象界法則的源泉,實踐理性是本體界法則的根據。因此實踐對于理論便有優先的地位:現象統一于本體。實踐對理論的優先性還在于自由是純粹理性體系的拱心石。由于實踐理性保證了本體界的客觀實在性,理論理性的現象知識才有可靠的基礎。自由作為先驗的理念盡管對知識沒有構成性作用,卻有調整性作用。實踐理性為理論指明其來源、目的和意義。然而,康德對實踐的高揚卻以認識與實踐的分離為代價。康德自己宣稱,自由之所以成立,關鍵在于把認識與實踐分開。這種把理論與實踐的分離,引起了其理論上的種種矛盾。

      康德提出的觀點為德國古典哲學的認識與實踐的結合原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費希特努力消除康德關于認識和實踐的矛盾。他發揮了康德的“自由是整個理性體系的拱心石”這一原則,以實踐理性為基礎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這樣他就不僅把理論認識作為自我的行動,而且把實踐第一次賦以認識論的意義,即第一次把實踐引入認識論。知識學的第一原理自我設定自我,它作為本原行動,表達了自我決定的自由意志。又表達了認識的根本條件,即自我意識的先驗統一性。第一原理一開始就表述了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原則,突出了實踐高于理論的優先性思想。但是,費希特沒有能根據這種認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來解決自我與非我的對立。這是因為他的實踐概念只是主觀的道德努力和沖動,這種沖動不能對客體有因果性,僅停留在觀念活動上。因此自我只能在觀念上而不能在現實上創造非我。他沒有找到一種對客體起因果性作用的目的性活動。因而也就無法克服絕對自我的主觀性。

      勞動實踐的活動目的范文第3篇

      1.“辯證法”的含義

      研究辯證法問題首先要界定“辯證法”這個詞的含義,否則一切討論都是無意義的。我認為“辯證法”在馬克思那里主要指一種哲學思維方法和方式,客觀世界是沒有辯證法的,有的只有辯證性。關于辯證法是一種思維方法,馬克思在多處都有論述,如他說“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以及“我的闡述方法和黑格爾的不同,因為我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列寧也說馬克思的辯證法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他說:“雖說馬克思沒有留下邏輯,但他留下了《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的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當前問題。”

      2.辯證法的本質

      辯證法的本質是否定性,黑格爾把它視為“一切活動——生命的和精神的自身運動——最內在的源泉,是辯證法的靈魂”。馬克思干脆以“否定性的辯證法”來直接稱呼和命名辯證法論,他說:“黑格爾的《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的偉大之處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非對象化,看作外化和這種外化的揚棄;因而,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對象性的人、現實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成果。”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里“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是說辯證法的根本性質是否定性。還有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二版的跋中寫到“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夸夸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這里說的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就是說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是否定性的。

      二、怎樣理解辯證法的現實基礎問題及其區別

      馬克思是怎樣把黑格爾唯心辯證法顛倒過來?又是如何提取黑格爾唯心辯證法中的合理內核的呢?過去往往認為,馬克思辯證法就是將唯物取代黑格爾的唯心,是由絕對精神到物質的簡單變換,我認為這種解釋只是停留在問題的表面,關鍵在于他們對辯證法的基礎理解不同。

      (一)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基礎是精神

      在黑格爾那里,辯證法是研究純粹概念的必然運動的,整個世界都只是概念的運動,是精神的運動,黑格爾認為:“真正辯證法的概念在于揭示純概念的必然運動,并不是那樣一來好像把概念消解為虛無,而結果正好相反,它們概念就是這種運動,并且這結果簡單地說來,即共相也就是這些相反概念的統一。”用馬克思的話說:他不僅把整個物質世界變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把整個歷史也變成了思想的歷史,即把世界理解為絕對精神的辯證運動過程。”

      黑格爾在建構自己的哲學體系時,把勞動作為精神揚棄異化達于自身同一的一個環節,從而充分肯定了勞動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品格。這是黑格爾的偉大之處,但是他所理解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性活動,與人們進行的改造客觀世界的勞動相去甚遠。也就是說,黑格爾雖說“把勞動認作本質,認作人的自行證實的本質”,但他所了解的“勞動”乃只是思維的過程,只是自我意識自身異化又克服異化的精神活動。

      (二)馬克思的辯證法的基礎是現實的人本身或人的實踐活動

      在馬克思看來,辯證法的根據既不在于舊唯物主義所執著的純粹感性,也不在于唯心主義所堅持的純粹理性,而是在于人的感性活動——實踐。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它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質》一著作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辯證法的根據是實踐活動,其根本原因在于實踐活動本身所蘊涵的辯證性。首先,從實踐活動的結構來看,實踐活動是一個矛盾的存在,它既是人的感性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又是包含著人的主觀性的目的的能動的主體性活動;其次,從實踐活動的特性來看,實踐活動是通過改造外在物的存在形式使之適合于人的需要的活動,這種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人對外部世界的否定性活動,是人的能動的活動。也正是從實踐活動內在的包含著辯證性這一意義上出發,我們又把馬克思的辯證法稱為“實踐的辯證法”。

      在馬克思看來,人本源性的生存實踐活動在本性上就是一種否定性的活動,實踐活動構成了人與世界的原初關聯,構成了人的生存世界及其歷史發展的奧秘,同時也是一種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的、專屬于人的生命活動。與動物預成的、封閉、僵化、單向度的生命存在方式不同,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是開放、能動和創造性的,而導致這一區別的根據就在于人是以實踐活動作為自身的生存和活動方式。實踐活動使人得以超越其物種給予他的自然限制,使人的生命擁有了與動物進化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式。自我生成、自我敞開、自我“推動”和自我“創造”乃是實踐活動,即人本源性的生命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或者說,“自我推動”和“自我創造”正是人的生命活動的內在原則,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自然界也不在是純粹的自在自然,而是人與自在自然交互作用的人化自然,它們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的,在這一過程中,人改變了自然,同時自然也影響了人。

      勞動實踐的活動目的范文第4篇

      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綜合國力競爭實質就是勞動者素質的競爭。而國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勞動者真正素質和能力的重要表現。而我國原有的基礎教育體制明顯存在部分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脫離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脫離了社會實際。這樣的教學往往以學校、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校要通過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來克服以往課程中脫離學生自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傾向,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形成學生勇于實踐的意識和善于實踐的能力。同時,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培養學生活動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形成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實施的主要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探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1、實施原則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以往幾種課程的隨意疊加,它的內容和形

      式和其他課程有交叉,但價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對獨立的。我們在實施中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關注興趣。基于學習者的需要、動機,興趣和直接經驗來設計、實施相關課程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有別于學科課程的一個基本標志。充分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直接經驗,并以此為基礎實現對傳統學科知識結構與邏輯體系的超越,建立一個更接近學生真實學習世界的創新課程領域,是綜合實踐活動確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選擇。

      (2)回歸生活。學校課程建設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課程設計向真實生活情景轉化,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綜合實踐活動必須最大限度地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當今學習理論表明,只有當學習發生在有意義中和有背景中,即與學習者的生活世界發生密卻聯系時,才是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性質客觀上決定了這類課程在確定課程內容時必須真正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事件、現象來設計課程內容。這是綜合實踐活動選擇課程內容時必須堅持的一條最基本的準則。

      (3)立足實踐。不在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

      問題的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根本特點。需要指出的是,實踐的內容是豐富的,實踐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實踐并不僅僅意味著讓學生作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營造實踐情景,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學生能夠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主動去探索、發現、體驗、重演、交往、親歷親為,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真實經驗,從中培養實踐能力。

      (4)著眼創新。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價值與目標最本質的體現。與學科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更為寬松、自由的空間。它不受學科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的限制,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收集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充分發揮出來。著眼創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養今天的學生適應明天的社會生活為己任,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積極探索、主動實際的過程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有所創新,具備初步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2、實施途徑

      (1)信息技術教育

      幫助學生發展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即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質。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組織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參加實際,使書本知識在運用的過程中成為活知識,使實踐能力和創造性得到培養。

      (3)勞動與技術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賦予勞動教育更多發明創造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給學生讓出創造的空間。將發明創造賦予動手實踐的過程,使勞動技術變得富有生命力。

      3、實施步驟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

      加強學習,轉變教育觀念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成敗的關鍵。這不是幾個擔任該課程教師的事,而是全體教師的事。通過學習和研究,要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教育觀、人才觀和學習觀,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

      (2)健全組織,加強領導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立是一種新生事物,必須動員全員參與,全社會參與和支持。以協調和組織順利開展各項活動,必須健全組織,加強領導。學校設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領導小組與協作小組,制定具體工作計劃,落實各年級綜合實踐活動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小組名單: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

      綜合實踐活動協作小組名單:

      二年級組負責人:*

      成員:*

      三年級負責人:*

      成員:*

      四年級組負責人:*

      成員:*

      五年級組負責人:*

      成員:*

      六年級組負責人:*

      成員:*

      (3)選好主題,落實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合作開發和實施的。教師和學生既是活動方案的開發者,又是活動方案的實施者。選題既要體現學校特色(文學)和社區實際情況(城鄉結合部),又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

      (4)加強聯系,取得支持

      綜合實踐活動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區、家長有多效參與實踐活動的新機制,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勞動實踐的活動目的范文第5篇

      生產實踐、社會關系實踐以及科學實驗是社會實踐的三項內容,而生產實踐是最重要的,因為人類只有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從自然界取得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與能量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其他實踐活動。社會關系實踐主要是指社會內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實踐,而科學實驗則是從一般實踐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高級實驗活動,是在一定的科學知識指導下,有明確目的的、具有一定的設施而去探索規律性知識的活動。這三種基本的實踐形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而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既是其他兩種實踐活動的前提,又是直接促使人類生命能夠誕生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告訴我們,在人類初步誕生以后的漫長歲月里,生產實踐是唯一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主要的也是唯一的表現方式是生產勞動。生產勞動和人類生命的誕生與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和人類生命的演化是直接同一的,可以這樣說,沒有生產勞動就沒有生命的誕生。恩格斯曾經說過:“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一結論告訴我們,古猿勞動能力的發展、早期勞動的進行,而出現了天然工具,產生了人造工具,進而出現了人類語言和思維,最終促成了使古猿機體發生相關變化,導致人類生命的誕生。從猿到人的轉化過程經歷了幾千萬年,而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勞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新世紀里,科學高度發展,人們都明白物質世界總是按照由低級向高級不斷地上升和發展,人們都知道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都清楚人類是生產勞動的必然結果。但是,要讓其承認物質世界的發展必然會導致基本粒子發展到原子、分子,必然會導致原生質、生物和人類,就會困難得多,甚至有人還會提出異議。要理清人類生命演化的來龍去脈,理清人類生命得以誕生的歷史必然性,就應該按照物質形態的基本規律去研究物質世界,研究人類生命的發展歷史等等,要弄明白宇宙中早期物質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和遞進的規律,這樣才能揭開人類生命和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真正了解人類生命產生的必由之路。

      二、地球經歷的多次進化過程離不開生產實踐

      我們所處的這個星球經歷了多次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的進化過程。一是物理物質向化學物質的轉化,再是化學物質向生命物質的轉化。生命物質產生以后,使得物質世界出現了一次新的飛躍,也就是在整個非生命世界里出現了生命世界。生命世界是一個五彩斑斕、異彩紛呈、極其復雜的新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大致經歷三十多億年隨著生物機能與結構矛盾運動中的不斷進化,最終導致了人類的誕生,從而揭開了物質形態進化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古猿向人的轉變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內因是由古猿自身內在的矛盾性決定的,是古猿進一步提高物質生活性能的結果;外因是外在自然環境變化的結果,勞動是促成古猿向人轉化的外在動力,也是古猿向人轉化的最主要的動力。在這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中,內在原因是古猿物種進化過程中的歷史必然,外在原因是內在原因衍化出來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當古猿發展到非要通過直立行走,非要通過外在的“物質器官”來輔助自己才能得以生存的時候,勞動就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這個歷史使命。因此說,在由古猿向人的轉化過程中,內因是這種轉化過程中的邏輯起點,外因則是這種轉化過程中的邏輯必然,內因和外因是相輔相成的。據史料記載,大約在七萬年前靈長動物出現在地球上,其四肢靈活腦顱較大具有立體視覺的能力。到了五千萬年左右,靈長動物從原始的狐猴中得以進化產生了原始的古猿。古猿最初是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上,也偶爾到草地或者野地上活動活動。后來地球上的氣候發生很大變化,森林面積在不斷地縮小,林間的空隙越來越大,古猿不得不由森林下到地面活動。環境的改變,使古猿變得越來越靈活,這就造就了古猿用肢體去從事更多的活動。在新的生存環境中,古猿為了生存而不得不積極能動地展開改造自然的活動,其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過以前的活動方式。他們不僅要想方設法獲取各種食物和生存條件,還必須同各種強大的敵害作斗爭;不僅要學會臂行,還必須學會直立行走,還必須學會切割琢磨,學會投擲擊打,等等,這對于長期棲居在茂密叢林中的古猿來說實在是太難了。他們要想繼續發展,就必須開拓新的天地。古猿如何克服自身面臨的矛盾?又是如何開拓新天地的呢?它靠肉體結構和周圍環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這種被肉體工作器官支配而又不屬于肉體自身和外界接觸的物體,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工具。工具的出現為古猿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大大地提高了古猿改造自然的能力。在這種新的物質體結構的基礎上開展的活動就是“勞動”。因此可以說,勞動在人類社會生命的進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古猿向人的轉化過程中,直立行走是這種轉化過程中關鍵的一步,它不僅為古猿使用工具創造了便利的條件,而且是勞動得以發展的前提。直立行走的實現,“完成了從猿轉變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它使類人猿的手和腳有了明顯的分工。手就是前肢主要用來摘取食物和拿住食物,用手拿住木棒抵御敵人,拿著石塊向敵人投擲,而類人猿的兩腿就是后肢主要用來支撐身體和奔跑的。類人猿的手變得越來越靈活了,它不僅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掌握了新的技巧,而且還把這種經驗和本領遺傳給下一代,并使之得以不斷發展。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完全是由于勞動的結果。隨著手的發展,隨著勞動的產生而開始的人對自然的統治,社會成員之間接觸越來越緊密,在這密切的配合下,他們必須互相交流,在這種非說不可的必要性的推動下,類人猿那不甚發達的喉頭,逐漸掌握了音調的抑揚頓挫,后來又逐漸學會了發出一個個的音節,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語言終于產生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隨著類人猿自身的不斷完善,處于這種轉化過程中的人類祖先,漸漸地適應了陸地上的新環境和新生活,同時也漸漸地產生不同于早期古猿的新的需要,如需要住房和衣服抵御寒冷和潮濕等等,這樣就帶來了許多新的活動。也正是這種新的需要的推動,類人猿逐漸地遠離了那種古老的動物性,而真正地向人類轉化。要實現這種轉化,也仍然靠的是勞動。

      三、勞動產生的標志

      那么,勞動產生的標志是什么呢?恩格斯認為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如果說只有真正意義上的人才會勞動的話,我們同樣可以說只有真正意義上的人才能使用工具。一旦勞動開始誕生,工具便成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必不可少的武器,古猿便開始脫離古樸的自然屬性而向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過渡。因此我們又可以說,工具和人類是同步誕生的。“它是人類最古老的創造物。一般來說,動物是不會使用工具的。”雖然古猿偶爾也使用一些天然工具,但是,古猿使用天然工具進行的活動,還不是現代意義的勞動(即“狹義勞動”),而只屬于廣義上的“勞動”。古猿在使用天然工具過程中,逐漸可以憑借中介物將樹枝或石類加工成工具。“能借助中介物去加工工具,哪怕是木類工具,這是人類祖先不同于一般動物的地方,人的特殊本質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于是,我們可以據此結論:在人類進化的整個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而勞動的發生又是以工具的出現為標志的。因此,嚴格意義上的人類便是以“人造工具”的出現為標志開始誕生的。從此“古猿”便開始踏上“人類”的道路而作漫長的旅行。隨著加工木器的經常化、普遍化、復雜化,用堅硬鋒利的中介物去處理木質材料的需要日益緊迫。他們經常需要處理樹枝以“構木為巢”,他們需要創造掘土、自衛、進攻的長短木棍,這一切越是發展,他們越是需要加工木器的石器,并最終創造了石器。石器制造業的出現,地球上的事情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度意識化、目的化的生產從這里發端,人類的全部文化從這里發端;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從這里發端;人工產品和自然物的分野從這里發端;偉大的征服自然的壯舉從這里發端。”所謂發端,也并不意味著是從零開始,而是意味著人類的進化史上具有不同意義的大的轉折。在人類祖先的偉大實踐中,人離動物越來越遠了,他們在同自然界作用的過程中,越來越帶有更多的計劃性、目的性,留下來越來越多的改造自然的印痕,從而不斷地向著自我完善的道路發展。由于勞動的作用,人的手、腳、腰、發音、語言、腦髓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相當普遍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隨著人猿之間的“中間環的”脫節和淡化,便產生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勞動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物質財富,而且為我們創造了精神財富,創造了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創造了人類所需要的一切。這便是人類生命全部秘密中最至關重要的秘密。

      四、結語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中文|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色天使色婷婷在线影院亚洲|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浮力影院亚洲国产第一页|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色欲啪啪久久WWW综合网|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综合|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剧场午夜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黄网站wwwwww|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免费无线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