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安全管理行動計劃

      安全管理行動計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安全管理行動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安全管理行動計劃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非瓣膜性心房顫動;華法林;國際標準化比值

      [中圖分類號] R541.7+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9-0143-03

      在臨床上心房顫動比較常見,且發病率與年齡有一定的相關性,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嚴重影響著人群尤其是老齡人群的健康。在過去引起房顫的最常見病因是風濕性心臟病,但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諸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引起的非瓣膜性房顫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房顫的不良預后主要是極易發生血栓栓塞并發癥,其中缺血性腦卒中最為多見,根據研究顯示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便是房顫,而由非瓣膜性房顫引起的占15%~20%[1]。眾所周知缺血性腦卒中具有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一旦發生預后極差,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不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軀體痛苦和精神負擔,而且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通過合理的抗凝治療可減少血栓栓塞事件的發生,進而使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顯著降低。華法林和阿司匹林目前在臨床上常用于預防血栓栓塞,對于華法林在房顫中的抗栓作用已得到認可,指南也明確了其使用的必要性及具體使用方法,但由于其代謝易受食物及藥物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需經常監測INR,且醫患雙方均擔心出血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故臨床上華法林的使用并不樂觀。近年來我院使用華法林治療非瓣膜性房顫,在防止左心房血栓形成、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且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與阿司匹林組比較并無明顯統計學差異,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7年11月~2010年9月我院門診及內科住院治療的房顫患者共計156例,均經病史、心電圖、24 h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明確診斷為非瓣膜性房顫。年齡45~80歲,平均(65.41±4.32)歲。其中男91例,女65例。要求滿足發作時間持續1年以上藥物轉復無效的房顫、年齡80歲以下、血壓需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合并1個以上危險因素(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高血壓病、既往心肌梗死史、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年齡>65歲)。對性別無明顯要求。但下列情況予以排除:存在嚴重的肝功能或腎功能不全、近期出現臟器活動性出血、近期有手術或外傷史、血液系統疾病合并存在、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既往對華法林或阿司匹林出現過敏情況、房顫是由風濕瓣膜性疾病引起、合并妊娠、惡性腫瘤、依從性差。按照隨機對照的原則將選取的上述156例受試對象分為治療組(華法林組)78例和對照組(阿司匹林組)78例。兩組研究對象在基礎疾病、年齡、男女性別比例、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3 觀察項目

      INR達標后要求患者每個月門診復診1次,不能每個月門診復診的患者采取電話隨訪,要求每個月1次。觀察并記錄患者有無出現血栓栓塞等臨床終點事件;有無發生出血不良反應:如牙齦出血、皮膚瘀點或瘀斑、大便出血等;有無出現皮膚瘙癢、皮疹等藥物過敏反應;有無出現其他不良反應如嘔吐、惡心等。要求患者及時復診并復查INR,并記錄數值。根據INR情況及出血情況及時調整華法林劑量??偣搽S訪2年。

      1.4 統計學處理

      3 討論

      在臨床上房顫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發病率與年齡相關,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我國有0.77%的人群患有房顫,這一現象在老年人群中更加明顯,80歲以上的老齡人群中房顫的發生率可高達7.5%[2]。可見房顫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心血管流行病”,在老齡人群中尤為突出,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與過去不同,房顫的主要病因不再是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而是由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引起的非瓣膜性疾病。房顫患者由于心房不應期紊亂,導致心房失去原來正常、規律的收縮活動,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且房顫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在左心房形成附壁血栓,而血栓一旦脫落,極易發生栓塞事件。據研究顯示,由非瓣膜性房顫導致的血栓栓塞是無房顫者的5~6倍[3]。血栓栓塞主要包括腦栓塞和周圍動脈血栓栓塞,在臨床上腦栓塞更為多發,一旦發生預后不佳,并且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根據循證醫學研究表明,通過有效的抗凝治療,可明顯降低腦卒中發病率。其機制為減少了房顫患者左心房附壁血栓,進而使腦血栓的發生率下降,因此致殘率、致死率均明顯下降,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華法林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抗栓藥物,國內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已證實,對于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使用華法林抗凝可明顯降低死亡風險和缺血性腦卒中風險,二者風險下降比率分別為56.0%、62.0%[2]??梢娙A法林在房顫患者中的抗凝療效確切。2010年ESC房顫指南進一步確定華法林的抗凝地位及適用范圍:華法林推薦使用于CHA2DS2-VASc積分≥2分的患者(即存在一個主要危險因素或兩個以上臨床相關非主要危險因素);優先推薦于CHA2DS2-VASc積分為1分的患者(即存在一個臨床相關的非主要危險因素)[4]??梢娙A法林在房顫中的抗凝作用已達成共識,且越來越引起關注。

      華法林的抗凝作用機制與維生素K相關,因兩者具有相似的化學結構,華法林通過競爭性拮抗作用可阻斷維生素K環氧化物轉變為氫醌形式,從而抑制Ⅱ、Ⅶ、Ⅸ、Ⅹ凝血因子及抗凝蛋白C的合成,致使這些凝血因子的γ羧化作用產生障礙,繼而導致這些因子的前體物質不能活化,起到抗凝作用[5]。阿司匹林通過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A2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故其屬于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雖然阿司匹林也具有抗凝療效,但國外實驗已證實僅當阿司匹林劑量達到325 mg/d時才能達到有效的抗凝作用,且抗凝療效仍不及華法林,而對于我們平時在臨床上使用的小劑量阿司匹林的抗凝效果目前尚存在爭議[2]。在本研究中華法林組臨床終點事件發生率為5.13%,而阿司匹林組臨床終點事件發生率為19.48%,華法林組臨床終點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阿司匹林組,進一步說明對于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使用華法林抗凝療效更確切,其效果明顯優于阿司匹林。

      雖然大量的臨床研究已證實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是安全、有效的,指南也進一步明確了華法林使用的必要性,但在我國阿司匹林在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中使用率卻明顯高于華法林[6],特別是在基層醫院這一現象更為突出。據中國房顫流行病學調查,國內僅1.7%的房顫患者使用抗凝治療,而97%以上的患者不考慮使用華法林,即使采用華法林抗凝的患者有近25%不能按時監測INR[7]。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比較多,如需要反復抽血監測INR(很多基層醫療機構不能檢測INR)、需定期門診復診調整華法林劑量,華法林的使用還受一些藥物、食物、飲酒、肝腎功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醫患雙方均擔心華法林的出血不良反應。但是在2006年由胡大一、孫藝紅等教授進行的房顫抗凝相關性研究中,指出在我國由非瓣膜病所導致的房顫,使用華法林抗凝時,盡量把INR控制在2.0~3.0之間,因為在這一范圍使用是比較安全的,但需盡量避免INR>3.0的情況,而對于一些老年患者尤其是≥75歲的老年患者,盡量把INR控制在1.6~2.5之間,避免>2.5的情況,要求使用華法林過程中需嚴密監測INR并及時調整劑量[8]。在本研究中也證實了這一點,當INR>3時易出現出血不良反應,治療組5例出血反應中有4例均為INR>3時發生,1例INR>2.5時發生(該患者年齡78歲,INR應控制在1.6~2.5)。5例出血患者經調整華法林劑量,使INR控制在2.0~3.0(>75歲患者INR控制在1.6~2.5)后,未再發生出血不良反應,進一步證實INR控制在2.0~3.0這一范圍是比較安全的。在本研究中華法林組與阿司匹林組比較出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阿司匹林組5.19%、華法林組6.41%,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進一步說明在嚴密監測INR情況下,華法林與阿司匹林比較并不增加出血風險,使用是安全的,且華法林還具有價格便宜、使用方便、只需每日服用一次等優點,因此對于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馬長生. 心房顫動抗栓藥物治療進展[J]. 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1,9(3):1.

      [2] 鄭立文. 華法林對非瓣膜病所致房顫的抗凝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 沈陽部隊醫藥,2012,25(3):210-211.

      [3] 張鶴萍,胡大一. 非心瓣膜疾病性心房顫動與血栓栓塞[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10):966-968.

      [4] 胡大一,馬長生. 心房顫動抗凝治療新進展與新型抗凝藥物臨床研究解讀. 心臟病學實踐2011:新進展與臨床案例[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1:298.

      [5] 林濤,黃桑,藍新平. 華法林對預防非瓣膜性心房顫動并發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觀察[J]. 亞太傳統醫藥,2009,5(11):64-66.

      [6] 周生琴,付桂華,沈桂杰. 華法林與阿司匹林對心房顫動患者抗凝效果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08,3(23):142.

      [7] 王璇璇,俞銳敏. 心房顫動的抗凝藥物研究進展[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2,5:36-37.

      安全管理行動計劃范文第2篇

      從8月15日開始,北京、上海、濟南、廣州、重慶等地的中國工商銀行的網絡數度陷入“癱瘓”:網上銀行無法登錄,柜臺業務和ATM處理速度緩慢或者中斷。由于系統出現問題,業務無法辦理,導致很多營業網點出現排長隊現象。工商銀行后來解釋了出現故障的原因是由于當日購買基金、發放養老金和工資的業務量太大導致系統壓力驟增,但無論原因到底是什么,這件事至少表明工商銀行在確保業務連續性上有所欠缺。

      事實上,因為信息系統癱瘓影響業務正常運轉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比如首都機場就曾因離港系統和行李系統出現故障,影響了多個航班的進出港。如今,信息系統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組織信息處理和業務運行的效率。然而,由于信息系統的廣泛使用,使得這些信息系統一旦不能正常支持組織的業務,給整個組織的業務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有時甚至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正因為業務連續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BCM)對組織的業務和信息安全如此重要,而一旦發生業務中斷所造成的損失又如此巨大,使得對業務連續性的關注已經成為信息安全領域關注的一大焦點。

      業務連續性管理的過程

      在信息安全管理國際標準ISO 27001(BS7799)中已經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模型,其中業務連續性管理(BCM)被作為一個重要部分包括在模型中。去年11月BSI了一個新的標準BS25999-1,這是業務連續性管理的最佳實踐標準,相應的認證標準BS25999-2也將在今年出臺。這對于公共基礎設施的提供者,金融電信等信息時代的基礎支撐行業來說,不但有了實踐的指南還有了檢驗的標準。

      根據這些最佳實踐指南,業務連續性管理的實施包括一系列企業管理行為,具體實施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步驟,其中核心是制定并實施業務連續性計劃。

      下面詳細介紹BCM實施過程中各步驟所需要執行的主要任務。

      步驟1: 啟動項目

      項目啟動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為項目分配必需的資源和進行前期的準備工作。項目啟動階段所包括的工作主要有:

      1.得到領導層對項目的支持

      組織中信息化或信息安全的領導(如CIO或CSO)應參與項目實施,并通過各種形式(如文件、會議等)向組織內所有成員傳達領導層對該項目的重視和支持。最重要的是讓管理層知道組織的真正風險在哪里,這些風險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每一項風險會造成的潛在損失有多大。沒有這種理解,管理層對BCM的支持不能落到實處,也不能保證在實施過程對必要的資源、資金和時間方面的投入,最后可能會導致項目實施的失敗。

      2.明確項目實施的組織結構和角色責任

      項目實施需要合適的人員來完成特定的任務,明確項目實施的組織機構和相關人員的角色責任是項目啟動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項目實施的組織機構與組織的規模和涉及的系統有關,一般可以分為項目管理機構和項目實施機構兩種。項目管理機構負責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決策,項目實施機構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損害評估小組、服務器恢復小組、網絡恢復小組、物理/人員安全小組等等。

      3.為項目實施分配資源

      包括管理機構和實施機構在內的項目成員通過對項目規模、難度等各方面的估計,確定項目實施所需的資源,包括人員、場地、資金和時間等。引入外部的服務提供商是解決資源不足問題的可行辦法。服務提供商可以提供BCM的咨詢服務,也可以解決組織在提高業務連續性方面所需的備用設備、場地、設施等方面的需求。

      4.安排項目的實施進度與時間

      為使項目能夠順利實施,需要將項目實施劃成分若干階段,并安排每個階段的進度計劃和主要任務。由于業務連續性管理可能會涉及到多個部門之間的協調,而且往往復雜度較高,最好在項目實施進度中留出一定的機動時間,保證整個項目最終完成時間不會改變。

      在上述幾項工作完成后,BCM項目已經明確了項目實施的組織機構,明確了角色和職責,安排了所需的資源,制定了項目的實施時間。接下來,項目就可以進入下一步――業務影響分析階段。

      步驟2: 業務影響分析

      業務連續性管理必須考慮到所有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和災難,并對其潛在的損害做出估計,以制定可行的控制策略,進而預防這些事故的發生,而這正是業務影響分析(Business Impact Analysis,BIA)所要關注的方面,它是實施BCM的關鍵性的一步。

      對業務安全性的威脅一般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來自自然的威脅,如颶風、龍卷風、洪水和火災;

      來自人類自己的,如操作員錯誤、破壞、植入有害代碼和恐怖襲擊;

      其他威脅,如設備故障、軟件錯誤、電信網絡中斷和電力故障。

      最重要的是找出所有的威脅,分析這些威脅發生的概率,估算對組織業務所帶來的損失。風險評估與分析是進行業務影響分析的常用方法,它收集定性和定量的信息,包括威脅信息、組織脆弱點信息、已有的安全控制信息等,通過風險分析方法得出風險的大小和可能造成的損失。要注意的是,業務影響分析與風險管理并不完全相同,業務影響分析更為關注業務的中斷以及業務中斷所帶來的損失。BIA階段一般包括以下這些任務:

      1.確定關鍵業務功能和損失標準

      需要確定基本的業務功能,這些業務功能可能包括: IT網絡支持、數據處理、會計、軟件開發、采購、通信等。由于這些業務功能和它們的實施部門之間存在依賴關系,因此在保護和恢復時也應該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

      明確了威脅和確定了關鍵的業務功能之后,就可以對每種威脅造成的影響制定特定的損失標準,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利潤的損失、運行費用的增加、違反合同造成的損失、生產力方面的損失、組織聲望的損失等。這些損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有些是有定量數字的,有些是定性估計的,都應該以合適的方式計入。

      2.確定最大容忍時間

      確定了組織賴以生存的關鍵系統之后,應根據事故或災難所造成的損失標準估計萬一不幸事件發生時,組織可以容忍的最大時間。一般來說,最大容忍時間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級別:

      無關緊要:30天;

      正常:7天;

      重要:72小時;

      緊急:24小時;

      關鍵:幾分鐘到幾小時,一般不超過12小時。

      3.確定恢復的優先順序

      組織內一般包括有多個業務功能,而組織的各種資源是有限的。在發生較大的事故或災難(如電力中斷、地震)時,多個業務功能都可能會受到影響,所以,必須根據各業務功能的關鍵程度和最大容忍時間,確定各業務功能恢復的優先順序,并為關鍵的業務功能優先提供所需要的資源。

      步驟3: 確定恢復策略

      確定恢復策略指的是確定和指導備用業務恢復運行策略的選擇,以便在指點的恢復時間內恢復信息系統,以支持機構的關鍵業務。

      根據業界的實踐,業務中斷所造成的損失是隨著中斷時間的增大而大幅上升的,而恢復業務的費用則隨著恢復時間的縮短而大幅上升。對于組織來說,確定恢復策略的一個關鍵任務就是在業務中斷時間和業務恢復費用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從備份站點來看,可以分為冷站(cold site)、暖站(warm site)、熱站(hot site)三種方式。冷站只提供基本的工作環境、電線、空調等,在恢復時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可能會有幾個星期;熱站則具有完全的配置,一般使用在分鐘級或小時級的恢復環境下,也最為昂貴。從備份類型來看,可以分為增量備份、差量備份、完全備份傳遞三種方式;從備份數據傳輸方式來看,可以分為手工傳送、電子備份傳送、實時備份等方式。組織還可以選擇與內部或外部機構簽訂互惠協議,或者與設備供應商簽署服務合同。具體選擇時,組織要綜合考慮邏輯性、可行性、經濟性等多方面因素,確定適合自身業務要求的恢復策略。

      步驟4: 編制業務連續性計劃

      業務連續性計劃(BCP)樣式有多種,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內容:支持信息、通知/啟動、業務恢復和業務復原。

      1.支持信息

      支持信息部分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或相關信息,使得BCP更容易被理解、實施和維護。支持信息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目的。介紹制定BCP的原因和定義BCP的目標。

      范圍。說明有哪些部門和運營業務需要實施BCP。另外,BCP所包括的業務中斷范圍也要說明,如計劃可能不會涉及預計持續時間小于四個小時的短期中斷。

      組織。描述應急團隊的整體結構,包括各團隊的等級劃分、協調機制、角色與職責等。

      資源需求。人員、設備、技術/數據、安全、運輸、福利和緊急事件的費用。

      系統描述。對有必要包括在BCP中的IT系統的一般描述,包括系統的架構、現有安全防護措施等。

      變化記錄。對BCP變更的記錄。

      2.通知/啟動

      也稱為應急響應。該部分定義了在探測到系統中斷或緊急情況發生或即將到來時采取的初步行動,如通知恢復人員、評估系統損害和實施計劃的活動。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告知規程。包括告知樹、告知信息、通信方法等。

      損害評估。評估事件可能帶來的業務影響和損害。

      計劃的啟動。計劃的啟動條件和恢復策略確定。

      3.業務恢復

      業務恢復集中于建立臨時IT處理能力、修復原系統、在原系統或新設施中恢復運行能力等應急措施。在恢復階段完成后,系統將可以運行并執行計劃中指定的功能。業務恢復計劃一般也被稱為災難恢復計劃(DRP)。

      計劃的這一部分應該按照操作手冊的形式編排,由一系列簡單明確的指令構成,這樣恢復團隊可以完全按照這些指令進行恢復操作。各種操作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必須加以明確說明,所有的指令和說明必須明白無誤,以免因可能引起誤解或不明了而導致時間損失。

      4.業務復原

      為業務運營復原原有場所或新建場所應采取的步驟等應在此加以說明。需要標明每個團隊負責人的責任和任務,一般包括:

      提供基礎設施,如電力、辦公設備等。

      系統安裝,包括軟硬件。

      測試被恢復系統的運行。

      將應急系統中的運行數據上載到被恢復系統中。

      關閉應急系統。

      應急場所中敏感信息與材料的處置。

      其他操作。

      步驟5: 測試和演練計劃

      技術、業務方法以及員工角色和責任的變化都將影響和降低業務應急計劃的效率并最終影響到機構的準備狀態。因此,通過對業務應急計劃的測試來測量其可用性和有效性是很重要的。測試還將使員工熟悉恢復站點的位置以及中斷期間所需的恢復規程。測試的目標是確保機構在啟動業務連續性計劃后能夠按照計劃可靠、及時和有效地恢復運行。

      測試的過程需要進行詳細的規劃,測試計劃還應該包括每項測試的詳細時間表和測試的參與者。測試計劃還應該清晰地描述測試范圍、場景和后勤。場景可以選擇為最糟糕的事故或最有可能發生的事故,并盡量模仿真實情況。

      有兩種基本的演練方式:

      課堂演練 課堂演練的參與者在桌面上對規程進行排演而不實際進行恢復操作。在兩種演練類型中課堂演練是最基本和最經濟的,應該在執行功能演練之前執行。

      功能演練 功能演練比桌面上的演練更進一步,要求虛構事件。功能演練包括模擬和戰術演練。通常會為扮演外部機構的角色演員寫好腳本或者有真正的相關機構或供應商參與。功能演練可以包括針對備用站點的實際配置和(或)系統切換。

      組織對其業務連續性計劃一年至少要測試一次。管理層應該參與到測試中并熟悉其在計劃啟動時的角色和責任。

      步驟6: 維護與更新計劃

      業務連續性計劃必須周期性地加以檢查和維護。為了使其更加有效,計劃必須維持在能夠正確反映系統需求、規程、機構架構和策略的就緒狀態。計劃應該至少每年進行一次針對正確性和完整性的檢查,一旦有新的系統、新的業務流程或者新的商業行動計劃加入企業的生產系統或者信息系統,引起企業整體系統發生變化時,就更應該強制啟動這種檢查程序。某些部分應該得到更頻繁的檢查,如聯絡清單。根據系統類型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對計劃內容和規程的評估可能會更加頻繁。計劃的檢查至少要關注以下內容:

      運行需求;

      安全需求;

      技術規程;

      硬件、軟件和其他設備(類型、規格和數量);

      團隊成員的姓名和聯絡信息;

      供應商,包括備用和離站供應商協調人的姓名和聯絡信息;

      備用和離站設施需求;

      關鍵記錄(電子的或硬拷貝)。

      每一次在執行這種檢查程序時,最好是與對BCP的改進相互結合。例如,在測試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組織為了實現連續性對機構所做的調整或者在保持業務連續性測試時發現了更好的行動方式和計劃等等。因此,BCP的維護應該是變化和改進的結合與不斷促進。另外,BCP中可能包含有潛在的敏感操作和個人信息,所以對BCP的分發應該根據需要進行標記和控制。(本文作者為BSI中國公司的咨詢顧問)

      相關

      業務連續性管理的關鍵點

      在實行BCM過程中,以下因素是組織應重點考慮的:

      爭取管理層的支持和參與。沒有管理層的支持,業務連續性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都是十分困難的,很有可能會流產。

      建立業務連續性管理文化。通過培訓和意識教育,使業務連續性管理成為企業核心價值和有效管理的一部分。

      業務連續性計劃團隊要有明確的組織結構,角色和責任應明確、清晰,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如果參與人員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災難發生時只能是一片混亂。

      恢復策略的確定要綜合考慮恢復成本與災難損失,在其中取得一個適當的平衡點。超過損失的恢復是毫無意義的。

      安全管理行動計劃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教育大數據;教育管理與決策;運用

      教育大數據背景下,要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創新發展,就要對海量數據進行研究,探究當前在不同科研領域的共性問題,達到優化數據內在關系、了解數據內在規律性的目的。在教育大數據發展中,其具有構建技術平臺的優勢,并通過融合大數據采集、預處理、儲存和管理、挖掘、應用等技術,促進相關管理工作的有序進行。

      一、教育大數據在教育管理與決策中的應用價值

      第一,對教育決策主體的影響。新時代,教育決策主體素質和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并且在教育管理決策方面存在偏差,缺乏教育大數據意識和理念,會出現盲目決策、隨意決策的問題。忽略對客觀情況的有效調查和研究,不利于更好地提升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實效性。主觀臆斷的決策方式,也很容易使教育決策與管理工作出現失誤,不利于提升教育管理與決策的科學性。在教育大數據背景下,教育決策主體不再依賴主觀感受和經驗進行管理決策工作,而是采用以大數據為依托的、新的理念、技術、手段,加快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發展,最大程度強化管理決策的工作效果。在結合教育大數據技術,對數據、證據進行理性判斷的過程中,也能幫助高校有效了解教育管理與決策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對大樣本的分析,為高校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提供基礎,進而促進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的全面發展。另外,在學校教育管理與決策中,也可以讓教育決策主體結合教學數據和系統所產生的各類數據,合理做好教育管理與分析等工作,加快教學模式改革工作的步伐。通過重新構建驅動教育評價體系的方式,提升教育管理與決策的科學范式轉型質量,強化教育服務和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第二,對教育決策環境的影響。新時代,教育決策環境逐漸復雜化,對決策主體正確分辨和評估教學管理等工作產生不利影響。為防止出現大量的教育干擾信息和無價值的教育內容,還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全面把握碎片化的信息,提升教育決策的有效性,更好地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提升教育決策科學性。在教育大數據背景下,教育管理者的決策工作需要結合數據基礎,完善教育管理與決策方面的工作體系。此外,教育大數據不僅具有海量數據、多樣化數據類型的優勢,還包含調查數據、網絡雜志、音頻和視頻等方面的優點。因此,要全面做好教育大數據的應用和管理等工作,從而強化教師和相關工作者對于教育大數據時代的正確認知,強化大數據的使用能力,發揮大數據對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和作用。

      二、教育大數據在教育管理與決策中的應用策略

      (一)提升管理力度首先,在教育大數據應用中,學校必須構建專門的信息化建設職能機構體系,明確管理決策工作人員在信息化建設中的職責。通過推動教育信息化管理等方式,落實行政職能部門的具體管理責任和信息化建設義務,進而全面將教育大數據應用到教學改革和創新工作中。另外,必須構建完善的網絡安全問責機制,通過教育大數據對當前存在的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問題進行分析,并通過促進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的方式,提升教育管理與決策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其次,制定針對教育大數據運用的管理方法。新時代,國家提出關于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運用大數據技術的新要求,各個地區和學??梢越Y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提升大數據的應用和管理力度,制定可行性、創新性的大數據應用方式。在規范大數據教育管理行為的基礎上,加快教育管理機制的轉型與變革。最后,在教育管理決策中,營造良好的大數據應用環境,采用將教育大數據理念滲透到管理決策各方面的方式,提升相關人員對大數據應用的重視。運用構建教育管理決策平臺的方式,對教育管理與決策的相關數據進行挖掘、分析、識別等,堅持以大數據提供的數據基礎和來源為原則,做好和落實有關學校教育管理與決策的工作,保證相關工作有序發展,提升管理與決策的工作水平。

      (二)創新管理技術其一,數據收集和儲存的種類較多,使相關數據呈現出規模大、來源廣的情況。教育管理決策者要創新傳統教育管理與決策方式,通過大數據整合、挖掘、分析等技術優勢,對海量的數據信息和資源進行收集,解決傳統教育決策與管理工作中浪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現象。全面提升數據管理工作的時效性,強化對數據的使用效率,推動教育管理決策工作的健全發展。在創新教育管理決策技術中,還需要加強數據資源的整合,通過教育大數據完善數據采集、網絡傳輸、儲存和分析等系統,堅持詳細分析儲存數據的原則,對數據進行合理分類,進而達到資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目標,增強數據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讓其更好地滿足教育決策與管理工作的需求。其二,學校需要大力發展教育大數據技術。當前高校在應用教育大數據技術的過程中,呈現出數據收集、儲存技術不完善的問題,學校要加大對大數據技術和相關設施設備的完善力度,通過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的方式,轉變傳統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局限性,堅持以發展大數據技術為出發點,構建高效的數據儲存技術、分析技術,實現教育管理建設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其三,堅持數據挖掘理念,對教育決策與管理工作過程中的隱藏數據和內部數據進行有效挖掘。了解其中的關聯規則和分類規則,通過對這些規則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式,強化教學工作效率,達到改善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方法的目標,實現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的有效改革[1]。

      (三)保障應用安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保障大數據系統的安全是促進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有序發展的前提。在教育大數據應用中,如果個人的隱私和數據得不到保障,那么不僅不利于提升各項管理工作的水平,也會讓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的變革受到阻礙,影響工作效率。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網絡空間隱私和安全保護,通過頒布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的方式,提升人們對于網絡安全和保障工作的正確認知。在保障教育大數據應用的安全性中,一方面,需要學校結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優化針對教育大數據使用的明確標準,積極對高校以往在大數據生產、流通、使用等方面的空白進行法律監督,規范教育大數據在教育管理與決策工作中的應用,更好地將其管理工作落實[2]。在出現侵犯他人隱私的不良行為時,需要高校堅持嚴厲懲處的原則,對其進行法律懲治和管理。在保障教育大數據應用的安全性時,還需要健全統一相關數據標準。當前很多學校在教育大數據應用期間出現數據標準不一致、數據安全隱患加劇的現象。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要結合國家對教育大數據應用的標準,構建滿足高校發展的統一的數據標準,提升教育大數據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教育管理與決策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根據管理與決策工作的實際情況,完善對大數據隱私保護的應用規范體系。在數據儲存量不斷增加的過程中,也需要提升數據應用和安全管理方面的風險防范能力。為防止數據的開放性受到侵犯,從規范相關人員大數據技術應用行為的角度出發,促進大數據應用工作的合理、可持續性發展,進而及時了解教育決策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數據問題,強化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加強人才培養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提出新要求。為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和相關人才培養戰略,要在教育管理與決策中加大對數據人才的培養力度,這是當前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當務之急和未來方向。在教育大數據背景下,教育管理與決策的相關主體,可以對高校創新型人才進行培養,強調創新型人才不僅要具有完善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要具有大數據技術分析、數據挖掘、識別風險等能力。加強高校教育資源配置結構的合理化,并通過開設與大數據有關課程的方式,充分調動相關教育管理決策人員參與大數據技術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對大數據人才的有效培養。在教育管理與決策中,高??梢圆捎眯F蠛献鞯姆绞?,共同創建針對教育大數據人才培養的工作平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效果,使其在未來有序地參與教育大數據的應用,為教育決策與管理工作提供保障[3]。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要掌握主動,充分將教育管理決策人才的優勢發揮出來,激發其工作主動性,不斷優化自身的大數據教育指導與教育決策的能力,促進大數據專業人才實踐操作能力提升。

      亚洲白色白色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未满十八 |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亚洲人成网男女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 亚洲黄页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影院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成色999久久网站|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