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東民俗文化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字]民俗旅游;穢貊民族;民族文化
隨著我國各省經濟的發展,民俗旅游已經成為目前一種十分重要的旅游形式和新的旅游理念。民俗文化旅游作為旅游的發展的重要資源,在各省的旅游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旅游業發展最有吸引力的的民俗旅游基礎,很受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東北地區是我國發展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異常豐富的地區。東北地區的文化資源十分深厚,從先秦時期的肅慎、東胡、穢貊族團,到漢代的挹婁、魏晉時期的勿吉、南北朝的鮮卑、唐代的靺鞨、遼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元代的蒙古,直到清朝的滿族、漢民族的流人和闖關東的移民,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絢麗多彩。文化作為東北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有待更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
我國東北地區的民俗由東北地區的四大族系的民俗構成,這包括流傳廣泛的滿族的漁獵習俗、蒙古族的游牧習俗、漢族的農耕習俗、以及已經消亡的穢貊民族的習俗。穢貊民族雖然已經走向了消亡,但是他的民俗風情已經融入到了東北民俗文化中。通過對東北地區民俗的研究,可以發現東北民族的文化特點和民族性格,這對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東北地區民俗文化的形成及其發展過程
東北地區的民族習俗文化中,對其生活和民俗影響最大的是肅慎系民族的習俗。例如:滿漢全席、旗袍、薩滿教等不僅對東北地區影響較大,甚至影響到我國的中原文化。以游牧經濟為主的東胡系民族,在很大程度上雖然受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較多,但是其本民族的特征并未改變。穢貊民族是一個已經消亡的民族,它的民俗文化已經逐漸融入到了東北的其他民族中。肅慎系民族已經基本構成了東北地區民俗文化的主流,在與漢族的民俗做了有機的結合與交融后已經廣為流傳。
東北地區的各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創造出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創造了很多不同的民族飲食,以及不同的服飾、禮儀、生活等淳樸的習俗。例如:隨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旗袍以樣式美觀大方的特點成為廣受中國女性喜愛的傳統女裝。而現代旗袍的特點中已經包含了各民族的文化元素。作為,肅慎系民族是薩滿教發展的基礎。例如:在進行漁獵時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動物崇拜等都是肅慎民族的習俗。再如:喪葬習俗中所特有的土葬、火葬、樹葬等也是受肅慎民族的影響。
隨著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不斷發展,民族之間的交往與融合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只要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就會有民俗文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而民俗則是由不同地區的人們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慣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
(二)東北地區民俗文化的民族性格特點與民俗文化特點
各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其民俗發展的過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與融合是民族發展的必然結果,各民族之間的影響也是互相的,東北地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所以其民俗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要想正確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點,就必須先了解一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這是充分體現出一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徑。古老的穢貊民族雖然已經消亡,但是其民族講究禮儀、好讓不爭、勇敢奔放的民族性格特點為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東北地區的其它民族也是影響頗深。
肅慎系民族特性是比較粗獷豪放、十分勇猛。他們長年生活在東北的深山大河中,體格健壯。但是這也養成了他們崇尚健壯體魄、輕視老弱病殘的民俗性格、特點。在肅慎系民族中,青壯年男子很受推崇,一般將勇武善戰的青壯年推選為部落的首領。
驍勇彪悍的女真族由于長期從事著漁獵活動,養成了他們勇往直前、喜歡爭斗、耐饑渴、擅長騎術的民族特征。漁獵經濟是女真族誕生尚武精神的基礎。在滿族中對鷹的崇拜一直延續,這也與他們長期的漁獵生活分不開。因為,鷹在漁獵過程中能幫助主人捕魚、捕雞鴨、與狍子等動物爭斗。滿族人堅強果敢的性格特點與鷹的性格密不可分。他們將自己的希望、理想、信念寄托在了鷹的身上。這更是其民族能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能夠存在的主要文化因素。
東胡系民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性格特點是強悍、進取。這種性格特點一直延續至今。例如:先進的蒙古族人民,就是帶著剛毅勇猛的性格入主中原。雖然在歷史的演變中,蒙古族逐漸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和熏陶,但是蒙古族所特有的豪放、勇敢的草原性格一直并未因歷史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我國的元朝就是第一個歷史上由草原游牧民族統治的王朝,因此,東胡系民族的習俗也影響到了全中國。
古老的穢貊民族是一個崇尚禮儀的民族,他們誠實、謹慎、堅強、勇敢。他們很少有一些特殊過分的愿望和愛好,十分講究廉恥。箕子在進入古朝鮮地區后,為這里的族人制定了“八條之教”,并使其成為穢貊民族的治國大法。正是由于“八條之教”的實行,才使得古朝鮮的民族面貌、社會面貌發生了變化,并使其成為了有名的禮儀之邦。夫余人是穢貊民族的一部分,他們身體強健,性格勇敢頑強,敦厚老實且彬彬有禮。此性格特點正是繼承和發揚了古朝鮮的民族特點。高句麗人注重儀表、喜愛干凈,對自己的衣著服飾比較注重裝飾。高句麗人比較樂觀向上,熱愛生活,與人交往也顯得十分質樸,相互之間的交往比較隨意。在發現的歷史上的高句麗人的壁畫中有很多表現高句麗人舞蹈的壁畫。歷史書籍中對高句麗的民族樂器也記載頗多,多達數十種。高句麗人除了在宴會、聚會時歌舞外,還十分喜歡一些群體性的活動。例如:投壺、圍棋等就是他們最喜愛的活動。這也充分表現出高句麗人熱愛生活、開朗樂觀的性格特點,集體活動也是他們民族凝聚力和團隊精神的體現。
每個人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環境中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民族的性格特點亦是如此。民族性格特點是一個民族在對待天、地、人方面的不同態度和行為特點。更是一個民族在精神、身體、意志、感情、習俗等方面的綜合體現。
二、穢貊民族風俗對東北地區民俗文化旅游的繼承與發展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過去傳統的民俗已經逐漸被遺忘,并且出現了一代比一代少的現象。我們必須對此給予更多的重視和關注。新事物的產生是建立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的,民俗文化這條傳統的文化軌跡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未來。穢貊民族的注重禮儀將對東北地區的民俗文化旅游開發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們必須從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尋求我們需要的東西,找到適合東北地區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新模式、新精神。對民俗文化的創新將帶動東北地區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通過對東北地區民俗化的不斷挖掘發現,對民俗文化的再造已是事在必行的事。例如:穢貊民族的禮儀之邦的民俗,可以運用到很多方面。可以對很多方面的生態環境起到積極的維護作用。傳統的東北民間習俗、信仰、生活都對大自然的生態環境有著保護作用。很多東北地區的民族都沒有囤積居奇的意識和以此發財的心態,人們的狩獵、捕魚過程基本都是為了滿足衣食生活的需要。再例如:穢貊民族的很多和禁忌都對東北地區生態環境起著重要的維護作用,所以很多風俗是值得發揚的。
總之,東北地區的民俗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離不開各民族的傳統民俗文化,穢貊民族作為已經消亡的一個民族,其民俗仍舊影響著東北地區各民族的民俗習慣,對于這點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在繼承時要汲取民俗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摒棄其糟粕。爭取在東北地區形成一個健康、環保、和諧的生態旅游區。
參考文獻:
[1]耿鐵華,趙福香.穢貊、高句麗及其相關問題(二)[J].通化師院學報(社會科學),1998(3).
[2]楊軍.穢與貊[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6(4).
[3]金延齡.也談高句麗民族的起源[J].東北史地,2004(8).
關鍵詞:鄉村文化 朱家峪 鄉村旅游業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5(b)-0246-02
山東省作為農業經濟大省,旅游業的發展給山東經濟發展帶來空前繁榮,近幾年來,我省鄉村旅游業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豐富了我省旅游產品的種類,促進了我省旅游經濟的良好發展,而且在增加農民收入,推動我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作用。鄉村旅游業的迅速崛起,給周邊環境、人文、經濟的影響,利弊參半,如何保障鄉村旅游業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下根據朱家峪旅游景點的發展現狀,進行詳盡分析,提出可持續發展策略。
1 朱家峪旅游景點開發現狀
朱家峪,是中國北方地區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有“齊魯第一村”之稱。祠廟、樓閣、古橋、古文化遺址等景點星羅棋布;長白、胡山諸峰拱衛映帶如畫;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風景名勝資源吸引著大批中外游客和學者。朱家峪寓含政治、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園林、建筑、藝術、自然、地理等科學。朱家峪自明代以來,雖經幾百余年滄桑,仍較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格局。朱家峪大小古建筑近200處,大小石橋99座,井泉66處,自然景觀100余處。在環境規劃和建筑設計方面深受周易文化的影響,體現了中國北方山村特有的建筑文化。
朱家峪自然環境幽雅,文化底蘊豐厚。自古以來,由于重視文化教育,人才輩出。清末至民國年間,本村私塾,星羅棋布,達17余處,先后有文峰小學、女子學校和山陰小學各一處。豐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激起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無盡興趣。游客可入村“歸真、訪古、探幽”,一飽眼福,感悟人生。
山東省人民政府對朱家峪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作出批復,確定朱家峪核心保護范圍面積12.9公頃。省政府要求,按照《名村保護規劃》對朱家峪村文物古跡、環境以及具有傳統風貌的街區應予以重點保護,從整體上保持歷史村落“四山圍雙溪、四巷串古韻”的特色骨架。
2 朱家峪旅游景點保護及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當地政府的支持,朱家峪幾年來發展平穩,但仍存在諸多問題,致使朱家峪沒能更好更快發展,也沒能夠為當地經濟帶來質的飛躍和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1 當地政府關注不夠,缺乏統一規劃
在景點的開發過程中,沒有出臺相應的保護政策和措施,也沒有進行必要的論證和規劃,盲目開發,只注重規模,不講質量,人工痕跡過于明顯,致使原有古建筑和設施遭到破壞,新建設施又顯得與古村古韻格格不入,破壞了古村風貌。
2.2 旅游產品單一,沒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缺乏內涵建設
經過多年的發展,整個古村落仍是以觀光旅游為主,缺乏旅游產品的開發,古村民俗文化、鄉土文化等內涵文化沒能很好的展現給游客。缺乏特有的民俗旅游項目,許多游客在景點停留時間較短,以半日游居多,甚至有游客僅僅駐足兩個小時便結束了古村旅游,不能帶動游客消費熱情,而且失去了來時的興致,回頭客甚少。
2.3 缺乏管理,服務意識不強
由于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較低層次上,針對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的鄉村旅游操作中,朱家峪旅游區的管理人員由當地農民擔任。鄉村旅游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低下,朱家峪現仍處于粗放經營,形成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經營模式,嚴重制約著朱家峪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2.4 當地村民參與不夠
朱家峪的開發和管理過程中,當地村民參與程度較低。目前的朱家峪,偌大一個村莊只有寥寥幾戶人家居住,且多以年邁老人為主。許多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經坍塌,院落雜草叢生。當地村民仍以種地或其他產業為主,沒有因為朱家峪的開發而得到切身利益。甚至出現村民帶領游客逃票收取費用牟利的現象,反而給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沒有達到開發鄉村旅游惠及當地農民的最終目的。
2.5 配套設施不健全,宣傳力度不夠
由于朱家峪的地理特點,確定了以自駕游為主的旅游方式,但道路上對景區的路標等指示標識不明顯,致使游客很容易錯過甚至找不到景區。景區內的路標和景點解說牌由于油漆脫落字跡模糊,沒有起到應有功能。景區內餐飲和住宿設施特色不明顯,沒有充分體現當地特有的文化氣息。不能滿足旅游者對旅游活動所依托旅游設施的需要,從而減少游客量。?因而客源主要來自濟南、章丘、萊蕪和淄博,來自山東省內其他城市和周邊的游客占了很小一部分,外省游客更少。
3 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3.1 政府引導,統一規劃建設
當地政府及開發商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利用朱家峪品牌優勢,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大力推進朱家峪的有序健康發展。出臺相應的保護政策和開發規劃,在堅持保護朱家峪古風古貌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氣息的同時,合理開發。將文昌閣、魁星樓、山陰小學、朱氏家祠等文化遺產列為重點保護單位,以維護其科學、藝術、歷史、文化價值。景區可與百脈泉、植物園等周圍景區聯合開發,城鄉結合,以市區、近郊景區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3.2 加強管理,提高服務質量
充分發揮當地旅游服務中心的行業協會作用,加強鄉村旅游接待的培訓與管理工作,充分調動當地村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接待人員的餐飲服務、客房服務、導游服務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等,留住回頭客。加強對當地村民的民俗文化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宣傳教育力度,提高村民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和對優良傳統的繼承意識,以保證朱家峪的可持續發展。
3.3 加強內涵建設,豐富旅游產品種類
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特點,結合民俗文化,有序開發體現朱家峪民俗特色的古村旅游產品。把景區開發和當地自然資源相結合,注重朱家峪古村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設。充分利用《闖關東》影視劇的宣傳作用,極力增加具有地域特色、人情故事、農活農事等能展現本地區內涵文化的旅游活動。開發當地農產品,如胡山生蝎、胡山草雞蛋、韭花醬等,打造具有朱家峪特色品牌,研制旅游紀念品,激起旅游者的消費熱情,提高景區的經濟效益。
3.4 村民積極參與,合理利益分配
朱家峪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保證當地村民的充分參與,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將鄉村旅游變成農民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提高當地村民的積極性和保護景區的自覺性。只有當地村民的守候,才能延續古村的傳統文化;只有增加村民的長久支持力度,才能保證朱家峪景區的持久生命力。
3.5 完善配套設施,滿足游客需求
在道路上增加指示牌,明示景區路線;完善景區公路、停車場、旅游購物點等配套工程的建設;景區內設立安全警示、路線圖和解說牌,使游客了解景區布局和感受景區文化內涵。
加大旅游接待設施建設力度,朱家峪的住宿設施應以農家旅館為主,外部裝修要體現古村的建筑特色,內部設施要適合現代生活的基本要求;餐飲以家庭餐館為主,菜品要以當地特產為主,突出鄉村的新鮮、實惠等特點。還要加強對餐飲住宿設施的規范管理,改善游客食宿的衛生環境。
總之,在著力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和社會各階層人員要密切配合,相互協調,科學規劃,充分考慮景區的自然承載能力和社會承載能力,將文化內涵建設作為景區深度開發的關鍵,才能維持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素潔,劉海英.國外鄉村旅游研究綜述[J].旅游科學,2007(4).
[2] 盧學爽,毛金鳳.民俗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發展探析—— 以廣西靖西縣為例[J].市場論壇,2011(11).
“二人臺”這個稱呼,在當代中國音樂學界已經是無人不知的了。“東有二人轉,西有二人臺”,都是泥土芬芳十分濃郁,民族風格十分鮮艷,透露著往昔底層老百姓心態情致的獨特表演藝術品種。東邊的,山東、河北百姓跑關東;西邊的,山西百姓走西口,陜北百姓走北草地。在為生計拼搏的漫長歲月里,兩邊不約而同地創造了集歌舞、器樂、曲藝、戲曲與口頭文學于一身的表演藝術品種。
可是,有誰能夠把“二人臺”置于歷史與地理縱橫交織的宏偉坐標中,確認它為三大文化板塊地緣交融所形成的“西口路”經濟文化生活的結晶,對它進行高視角的觀照和細致入微的透視?有誰能夠深入到當代二人臺班社里,跟演員和演奏員們三番五次不辭辛勞重走西口路,親身體驗那表演小組和觀賞群體在山溝僻壤間魚水相依、互動相激的鮮活場景,那充溢生機的民俗文化氛圍?有誰能夠把鄉間土屋墻上用紅紙張貼的賬單――把演出若干場的出資人姓名和款項盡行公示的紅榜一幅幅拍攝下來,作為當代文化生態的活見證搜集保存起來,統計梳理出來,進行音樂社會學和音樂文化學的研究?除了楊紅,我還沒有發現第二人。
楊紅專著《社會變遷中的二人臺研究》近日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這是她200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的學位論文。這篇博士論文的方法論采納法國文化人類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所倡導的“參與客化法”(王銘銘譯名participant objectivation)。這方法的特點在于:不僅強調研究者對于所研究文化事象的親身參與,而且要求把“局外”與“局內”溝通融合,充分“對象化”,達到高度客觀性的認知。可貴的是,楊紅不僅從理論上準確地把握了這一方法,而且身體力行,把這方法的精髓化作自己的科研實踐,去采錄,去詢問,去統計,去梳理,去洞察。因此,她所廣泛閱讀的大量文獻資料就從紙面上活躍起來了,成為“客觀性認知”的歷史支撐和地理鋪墊,共同還文化事象以深度真實的本來面貌。
關于二人臺在當代的生存際遇,有必要再度重視“路文化”這一概念。在近幾百年間,二人臺藝術是在“西口路”的經濟文化獨特生態中萌生、發展并成熟起來的,它的表演場景是“西口路”上一個個“點”的鄉鎮市集,給它注人經濟與文化養分的是這些“點”上的底層老百姓。近幾十年來,二人臺的不少劇團開始登上大城市的國營劇場,不少人認為這就是標志著二人臺藝術“登大雅之堂”的“輝煌”時期。楊紅的田野調查展示了三類文化生態的對比:(1)國營編制的劇團劇場,(2)都市娛樂場所的火爆炒作,(3)民間班社在鄉間的流動演出。我們能從對比中看出,保持著二人臺固有生命力的,是第三類文化生態。那么,第三類文化生態何以能保持固有的生命力呢?是由于:它不脫離傳統音樂文化的沃土,它滿足廣大農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它在密布于廣大地域的許許多多“點”上吸納又播灑民族文化資源。這三項文化優勢,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路文化”。我們不妨大膽地斷言,二人臺在新世紀要保持自己的勃勃生機,必須牢牢握住那“路文化”的命根子。
“路文化”概念的建立,讓我們能從“二人臺”這一特定地域特定時期的文化事象上升到概括化的文化定性,轉而尋訪各種“文化流”的生命力。
[關鍵詞]體驗營銷旅游品牌感官體驗情感體驗
體驗營銷的概念是1998年由美國戰略地平線公司的兩位創始人約瑟夫·派恩(B.JosePhPinen)和詹姆斯·吉爾摩(JamesH.Gilmore)在發表的《歡迎進入體驗經濟》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們對體驗營銷的定義是“從消費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動和聯想五個方面重新定義、設計營銷理念”。派恩對此做出了更詳細的解釋:“企業以服務為中心以商品為素材為消費者創造出值得回憶的感受。”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從主顧關系關系上認為:“體驗營銷正是通過讓顧客體驗產品、確認價值、促成信賴后自動貼近該產品,成為忠誠的客戶”。李修林認為“品牌并非僅僅是產品相互間區別的標志,而且應該是值得記憶的美好體驗而產生的感官、情感和認知的豐富源泉,應該是知名度、承諾與體驗的集合體。”將體驗營銷引入旅游企業的實際經營是在21世紀之后,越來越多的旅游企業(主要指景區、景點)意識到旅游產品中的“體驗”層面,開始把游客的“體驗感”作為營銷的一個考量內容,并把這種思想逐步納入產品設計中。
一、體驗營銷運用于旅游品牌創建的必要性
1.體驗營銷運用于旅游品牌的創建,體驗營銷豐富了旅游品牌等于體驗的觀念
旅游品牌的傳遞實際上就是旅游產品所能提供給游客某種“體驗”的承諾。旅游品牌塑造是為了確定品牌的獨特風格和個性,給游客傳達獨有的體驗信息,并以其特有的魅力與其他旅游產品相區別。只有將旅游品牌的個性與游客的個性鏈接起來,溝通景區與游客的心靈通道,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效契合,旅游品牌的塑造才會成功。體驗營銷因其具有注重顧客的體驗,強調顧客是有理智的感情動物等特點而成為品牌塑造的核心手段。
2.體驗營銷有利于實現品牌認同
體驗營銷運用于旅游品牌的創建,有利于提煉品牌特性以滿足個性需求、有利于通過品牌創意建立消費理解與尊重和有利于吸引顧客參與品牌互動,實現品牌認同。體驗營銷就是要將“體驗”注入到旅游品牌的核心價值里。“體驗旅游”形成以情境化為基礎的參與式、體驗式旅游模式,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情,在情境中感悟生活,休閑游樂。使旅游品牌真正代表一種體驗、一種感受,進而提升旅游品牌的效用。
下面旅游目的地鞍山為利進行分析。
二、運用體驗營銷理論分析鞍山旅游的品牌
鞍山,是遼寧省第三大城市,東北地區第五大城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及由沈陽、長春、哈爾濱、大連等城市組成的中國東北“4+1”城市旅游聯合體成員。鞍山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特色明顯。融自然景色觀光游、朝拜游、溫泉理療度假游、百煉成鋼考察游、民族風情體驗游于一體,已經形成了“世界最大玉佛、亞洲著名溫泉、國家名勝千山、中華寶玉之都和祖國鋼鐵之都”五大旅游品牌。
1.“采稀世珍寶,創造人間奇跡”的世界第一玉佛
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玉佛苑位于遼寧省鞍山市玉佛山風景區內,玉佛閣內敬奉的玉佛是由1960年發現于中國玉鄉──遼寧岫巖的“玉石王”雕刻而成,高7.95米、寬6.88米、厚4.10米、重260.76噸。呈雙面造像,正面為釋迦牟尼佛,背面為渡海觀音。1997年11月,玉佛以其博大雄偉、潤澤明麗而榮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并于2002年12月12日,被世界吉尼斯總部正式確認為世界最大玉佛。
2.“亞洲最大的熱礦泥療美容保健中心”的湯崗子溫泉
湯崗子溫泉位于鞍山以南7.5公里。是中國四大的溫泉康復中心之一。湯崗子溫泉歷史悠久,唐代時已開始得到利用。本世紀20年代,在此建“龍泉別墅”設有大小浴池多處。日本人也在這里修建了“對翠閣”旅館,設“龍宮溫泉”。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儀曾兩次下榻溫泉旅館。建國以來,逐步建設成的溫泉康復療養中心。共有溫泉18穴,水溫在57℃~65℃間,最高可達70℃左右。水中含有20多種礦物元素;亞洲惟一溫度高達45攝氏度的濕潤熱礦泥,由億年前火山灰經溫泉水滋養等理化作用形成,對各種風濕、老年病、神經衰弱、軟組織損傷都具有很好的理療價值。
3.“南海八千路,遼東第一山”的千山
鞍山千山風景區是首批國家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自古就被譽為“東北明珠”、“東北四大名山之首”,千山一年四季景色怡人。佛道兩教共處一山,和睦相處,共生共榮。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石佛——“千山彌勒大佛”坐落于群山之間,此佛是由一座山峰自然形成,佛身高70米,臂寬46米,頭高9.9米,耳長4.8米,“佛是一座山,山為一尊佛”,此山峰更為千山添加了神秘色彩。著名學者老人在游覽千山之后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南有黃山,北有千山”。
4.“黃金有價玉無價,國石岫玉出鞍山”的岫巖
鞍山岫巖滿族自治是中國“國石”岫玉的產地,是馳名中外的“玉鄉”。岫巖玉雕藝術,繼承紅山文化之遺風,又得歷代玉雕大師之真傳。從出土的玉鼓、中華第一玉龍、金縷玉衣等古代文物,到現代中國玉雕史上最大的瓶素工藝品“華夏靈光塔熏”,最大的鏤透玉雕精品百鳥朝鳳,以及贈送給我國澳門特區政府慶祝回歸的曠世珍品“九九月圓圖”都以其優良的玉質,精湛的工藝,美好的寓意,深邃的文化內涵成為奇世珍寶。在2001年中國國石評選活動中,岫玉榮荻“中國國石第一候選石“的桂冠。2006年12月,岫巖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正式命名為“中國玉都”。
5.“祖國鋼都、共和國長子”的鞍鋼
鞍鋼是舉世聞名的老鋼鐵工業基地,是全國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集采礦、選礦、燒結、冶煉、軋鋼于一體。現代化的鋼鐵企業的生產過程,壯觀的采礦場、火紅的鐵水、飛濺的鋼花,使參觀者眼界大開,他們對工藝流程、產品用途及企業的發展變化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參觀結束還意猶未盡。鞍鋼旅游采取領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一主題來打動游客,同時也極具工業旅游的魅力。三、運用體驗營銷創建旅游品牌策略分析
1.主題體驗營銷
主題體驗就是設計能打動顧客情感、激發其欲望的體驗主題。體驗主題活動,體驗主題必須集空間、時間和事物于相互協調的現實整體,能夠與旅游目的地本身擁有的自然、人文、歷史資源相吻合,才能夠強化游客的體驗。游客的體驗是完整的,包含了空間時間和事物的整合,因此要做到讓游客“在適當的地方、適當的時間作適當的事。就鞍山而言“千山春節民俗文化廟會”;“流光溢彩耀鋼城”大型焰火晚會,“感受關東民俗風情、享受農家生活樂趣”為主題的紅紅火火過大年活動;冰雪溫泉農家樂游;“品嘗鮮果、體驗采摘樂趣”等主題旅游深受游人喜愛。圍繞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辦千山國際旅游節、寶玉石博覽會、湯崗子溫泉節、民俗文化節和大佛節等節慶會展活動,實現由觀光旅游為主向觀光、休閑度假、專項、節慶旅游相結合的轉變,聚集人氣、商氣和文氣,營造旅游氛圍。
2.感官體驗營銷
感覺體驗的訴求目標是創造感官體驗,它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與嗅覺建立感觀上的體驗感覺同時建立品牌的識別符號,從而區別于其他產品,進而引發顧客的購買動機與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在實施感覺營銷時,需要考慮的是應該怎樣立體地、感性地實現知覺上的體驗。千山以春天梨花飄雪,香氣漫谷;夏天松濤陣陣,滿山滴翠;秋天漫山紅葉,層林盡染;冬天銀妝素裹,玉樹瓊枝成為感官賣點。
同時千山古剎瑜伽禪修游,住王爾烈書房,品佛家齋食,體驗僧侶生活也別具吸引力。千山的亞洲第一大鳥語世界---百鳥園、擁有百余種禽類的互動性游覽觀賞區,聽鳥、賞鳥、玩鳥,與鳥類親密體驗人與動物的和諧共處。到湯崗子看龍宮、泡溫泉、埋礦泥,這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到湯崗子來,不被泥埋等于白來”。
3.情感體驗營銷
情感體驗策略就是以滿足游客情感體驗需要為主題進行旅游產品開發。以情動人,發揮情感的影響力、心靈的感召力,使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消費產品過程中得到功能上滿足的同時,帶來正面的情感滿足并形成情感共鳴。鞍鋼旅游就采取領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一主題來打動游客,使游客聯想到自強不息的英雄保爾,產生感情共振,同時也極具工業旅游的魅力。當年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木魚石的傳說》中的木魚石就深藏在千山,而國內第一部反特影片《古剎鐘聲》中的古剎就是千山的龍泉寺,也增添了千山的神秘色彩。
4.綠色體驗營銷
實行綠色體驗,就是將旅游與消費者綠色體驗要求相結合進行產品設計。實行這一策略,既要生產無污染的綠色產品,又要注重加入讓消費者體驗的內容。通過實行綠色產品認證制度來塑造綠色體驗主題,吸引消費者購買并體驗綠色魅力。岫巖在景區周邊的鄉村改變以往種植傳統品種的結構,改種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出現了一大批食用菌村、蔬菜村、香瓜村、草莓村、葡萄村等,開辦了多處農家旅館,讓游客在賞玉購玉、反璞歸真的同時,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民風的純樸。
5.行動體驗營銷
行動體驗就是要加入體驗因子,多設計讓游客參與的體驗項目,為游客提供了一個“親身體驗”的平臺,增加游客的參與活動的興趣。體驗營銷的核心也就是吸引消費者的參與,從而產生互動,讓消費者真正成為品牌的主人。生態觀光農家樂游冬季到農家過年,吃殺豬菜,睡熱炕頭,看農村自然景色,滾雪球,打雪仗……夏季到無公害田園參觀,自愿參加趣味勞動,組織采摘垂釣比賽、知識競賽、種植比賽、品農家飯菜、篝火聯歡等形式多樣的參與活動……讓過慣了城市生活的游客多了一份愜意,體驗到回歸自然的親切感。玉佛苑景區的玉佛苑民俗旅游文化節,游客禮拜世界最大玉佛和五百羅漢,觀賞各種彩燈,品嘗冬季風味小吃,撞響福興鐘,祈求美好祝愿……
6.文化體驗營銷
文化體驗以顧客的文化體驗為訴求,針對旅游產品(服務)和顧客的消費心理,利用傳統或現代文化,有效地影響顧客的消費觀念,促進消費行為的發生。鞍山通過挖掘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構建具有獨特個性的產品,提升產品的文化品位,增強旅游的競爭力和吸引力。發展以玉石文化、佛教文化、泥療文化、冶鐵文化為主,以滿族文化、歷史文化、民間文化等為輔的旅游產品體系。如玉佛苑景區舉辦的佛教文化體驗活動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在導游員的指引下,參觀天王殿、舍利堂和大雄寶殿,通過導游員專業的講解,使游客充分感受到世界最大玉佛的神奇、傳奇、誘人、迷人。參觀結束后,游客在玉佛閣參加由玉佛苑僧人主持的吉祥法會,最后參與鳴撞福興鐘活動,游客們鳴撞福興鐘,放飛的祝福和心愿,使活動的氣氛達到。游客體驗到了古老而悠久的佛教文化,并一睹世界最大玉佛的迷人風采。岫巖縣十分注重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在投資興建了滿族博物館的同時,收集整理了滿族歌舞、東北二人轉、遼南皮影戲等民族文化,并在賓館酒店和景區、景點進行演出。文化體驗旅游通過對文化的展示和參與及文化保護的教育,達到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美)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M].第11版.梅清豪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李修林:體驗營銷與品牌塑造[J].管理世界,2005,(1)
[3]李懷斌:市場營銷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王星:中小型景區的旅游體驗營銷探析——以四川安縣尋龍山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4)
關鍵詞:松江濕地旅游開發模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S342.2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旅游開發逐步深入到濕地區域內部,相關的實證性研究反映出當前濕地的旅游開發是一種對自然資源高需求、高消耗的模式。國內許多學者認為對資源類別不加以區別,全面推行的大眾旅游開發模式將對濕地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要實現濕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深入分析濕地旅游系統, 并找到與濕地區域相適應的旅游發展模式[1]。
松江濕地區域旅游資源特征
哈爾濱松江濕地生態環境經過長期的自然變遷,并在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下,形成了目前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型生態系統,在濕地旅游開發上具有以下優勢。
1.1生境資源多樣性
松花江哈爾濱段濕地動物區系屬古北界、東北區、長白山亞區。生境的多樣性帶來物種的多樣性,野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據統計,松花江哈爾濱段濕地內脊椎動物有 58 科 190 種。
1.2濕地景觀多樣性
哈爾濱松江原生態濕地區是由松花江及其支流呼蘭河、阿什河等受河道地形和水文情勢的影響下,形成的聯通水道的帶狀濕地。在哈爾濱段發育有大面積的水面、沼澤、河灘和島嶼,水陸界面景觀多樣,通過不同形式的過水斷面及堤岸形態塑造多樣性的濱水帶狀景觀,突出空間的延展性。
1.3濕地文化多樣性
松江濕地文化資源有其特定的形式和內涵,主要表現在:以闖關東為變遷的歷史文化;以中華巴洛克為代表的歐陸風情民俗文化;以松花江濕地為基礎的生態景觀文化。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哈爾濱,其為使人所熟知的豐富的多元文化與正處于開發初始階段的松江兩岸濕地旅游資源相結合,以濕地為載體進行復合型生態與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條件。
松江濕地旅游開發基本原則
哈爾濱松江濕地旅游資源的開發應兼顧濕地旅游價值的挖掘和濕地生態功能的保護,全面實現濕地在生態、社會、經濟上的綜合效應,因此要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則:
2.1 生態設計原則
哈爾濱松江濕地旅游開發要根據景觀生態學和恢復生態學的要求對景觀環境進行監控,以最少化的人工設計突出顯露濕地的自然性和原生性,并以水系通道和生態廊道動態連接整個生態景觀體系,利用有效的手段對景觀活動斑塊與交通廊道進行隱蔽和同化,將旅游活動和濕地環境完美結合。
2.2 多元規劃原則
松江濕地旅游應多層次規劃建設,使多種旅游層次,多種旅游形式和旅游項目來分擔旅游開發的風險。在開發的時候從橫縱兩個維度進行,橫向上劃分不同功能,滿足多種需求,可以劃分為生態修復區、生態保護區、游覽觀光區、休閑度假區等;縱向上實行分期開發,分別從遠期、中期、近期開展規劃建設,有彈性的根據時間調整建設方案。
2.3 突出特色原則
挖掘旅游特色是增添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哈爾濱松江濕地旅游的特色在于氣候上適宜夏季避暑的特點和區位上與市區聯系方便的特點,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資源優勢建立區域旅游特色,打造了“萬頃松江濕地,百里生態長廊”的國際旅游形象。
松江濕地特色旅游開發模式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濕地旅游開發的前提條件,濕地生態旅游是保護環境、發展經濟的結合點。在濕地生態旅游進一步的發展中,應尋求能夠兼顧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綜合發展模式。
3.1功能分區開發模式
生態旅游分區模式有很多案例可循,最早的功能分區模式是美國景觀建筑師Richard Forste所提出的同心圓式模式,他將國家公園由里向外劃分成三個區域,即核心保護區、游憩緩沖區和密集游憩區。
其中核心保護區域為生態極度敏感的區域,應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禁止任何形式旅游活動。緩沖區用來緩沖對于核心區的影響,可以允許有限的活動,可采取必要的設施與技術手段對被破壞景觀資源加以培育恢復。游憩休閑區是探索生態資源保護和生態旅游結合的最佳區域,是游人集中活動區域,其活動量需控制在自然環境承載力范圍內[2]。
根據該理論,以松花江哈爾濱段為依托,將其劃分為四段旅游區:濕地恢復培育區段、松江濕地保護區段、湖光山色景觀區段、城市綠色休閑區段。同時結合松花江旅游景點沿江呈帶狀墜珠式布局特點,三者呈同心圓結構,建立松江濕地理想的濕地功能分區模式。
3.2 “一線四項”開發模式
針對自然保護區的旅游開發應實施保護優先,選擇適合各類型濕地的特色發展模式。哈爾濱,北方寒溫帶特色濕地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根據其氣候上適宜夏季避暑和區位上與市區聯系方便的特點,把濕地旅游開發定位為“一條主線,四項結合”的思路。一條主線即是避暑休閑——濕地觀光——領略哈爾濱歷史文化名城內涵;四項結合是指:與避暑休閑結合;與了解金朝遺址文化結合;與節慶活動結合;與游覽哈市獨特歐洲風情結合。從而為改善哈爾濱廣大市民的生存環境、優化哈爾濱的人居環境和提升哈爾濱的旅游產業環境,為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發展做出貢獻。
結論
總的來說要實現濕地旅游可持續發展,必須在保護性開發的前提下,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與本地域濕地相適應的旅游開發模式。哈爾濱市以“萬頃松江濕地、百麗生態長廊”為依托,大力開發松江濕地旅游資源,通過生態旅游的特色開發模式,使生態旅游開發向深層次推進,實現松江濕地的全面升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