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的祖國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山巍峨,
雄偉的山峰俯瞰歷史的風狂雨落,
暮色蒼茫,
任憑風云掠過。
堅實的脊背頂住了億萬年的滄桑從容不迫。
我的祖國,
大河奔騰,
浩蕩的洪流沖過歷史翻卷的漩渦,
激流勇進,
洗刷百年污濁,
驚濤駭浪拍擊峽谷涌起過多少命運的顛簸。
我的祖國,
地大物博,
風光秀美孕育了瑰麗的傳統文化,
大漠收殘陽,
明月醉荷花,
廣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還在熠熠閃爍。
我的祖國,
人民勤勞,
五十六個民族相濡以沫,
東方神韻的精彩,
人文風貌的風流,
千古流傳著多少美麗動人的傳說。
這就是我的祖國,
這就是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愛你源遠流長燦爛的歷史,
我愛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愛你風光旖旎壯麗的河山,
我愛你人民的性格堅韌執著。
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雞-----喚醒拂曉的沉默,
你是沖天騰飛的巨龍-----叱咤時代的風云,
你是威風凜凜的雄獅-----舞動神州的雄風,
你是人類智慧的起源-----點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個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國!
那就是中國啊,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搏動的心臟跳動著五千年的脈搏,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涌動的血液奔騰著長江黃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黃色的皮膚印著祖先留下的顏色,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黑色的眼睛流露著謙遜的笑窩,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堅強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氣魄,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遼闊的海疆裝滿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國,
可愛的中國,
你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你養育了偉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數千年的狂風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堅強,
抵住內憂外患闖過歲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華民族把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開放氣勢磅礴。
可愛的祖國啊,
無論我走到那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無論我身居何方,
你都溫暖著我的心窩。
可愛的祖國啊,
你把住新世紀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實力,
創造震驚世界的奇跡。
你用勤勞,你用智慧,
進行了又一次更加輝煌的開拓!
祖國啊,祖國,
你永遠充滿希望,
頌歌獻祖國—話說我家的故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祖國環境越來越好了。有了電視、電話、電腦等家用電器,我們的生活真是越來越好了!而每每提起“改革開放我家收益”的話題,我就會想到我第一次用電腦,收益無窮的事情。
那是快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在我的“說服”下,終于給我們家新添了一位“家庭成員”——電腦。“哦!哦!終于有電腦了哦!”“爸爸爸爸,快一點兒組裝零件,我要看一看電腦有什么功能,什么好玩。你們知道嗎?聽別人說,電腦很神奇哦!”“聽別人說,電腦的 腦袋里藏著很多的知識;我們可以用電腦的眼睛看見社會上的很多人;可以……”我在爸爸媽媽的 身邊跑來跑去,說著,心里高興得不得了。
“好了!”爸爸長呼了一口氣,說,“來,爸爸教你怎么用電腦。”“好啊好??!”我高興地說。電腦開了以后,我看了看頁面,問:“爸爸,這些是干什么用的啊?”“這個‘E’是可以上網找資料、顯示網站的……”“電腦可真棒啊!”我在心里暗想。聽完爸爸的介紹,我毫不猶豫地雙擊了“E”字。這時,在我眼前“跳”出了一個頁面。我仔細辨認,發現這是“百度”兩個字?!鞍职?,這是不是只要在上面打字,就能查找到資料???”“是的。真聰明?!卑职挚湮业馈?/p>
后來,我漸漸地熟悉了電腦的程序,查找到了 許多我需要的資料.讓我收益匪淺。我不禁感慨:“改革開開放,讓我們的國門大開,才有了令我們生活大大改善的電器。真好!”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勞動力市場分割;蟻族;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歷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數據,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從2003年的187. 7 萬急增到 2011 年的660萬。然而,未就業畢業生也從2003年的56. 3萬人,躍升到2011年的約 204萬人,這意味每年約30%的畢業生面臨就業困境。同時,高校畢業生群體表現出就業偏好的一致性加劇了供需矛盾,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而西部、農村地區則少人問津?!盁o業可就”“有業不就”共存。
同時,2009年由北京大學廉思提出的“蟻族”概念,因準確形象的概括了高校畢業生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特點而備受關注?!跋佔濉爆F象不僅揭示出弱勢大學畢業生在大都市的艱辛狀況,更引起“讀書無用論”的熱烈討論,嚴重打擊了低收入家庭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積極性。因此,本文試圖通過以“蟻族”現象為切入點,研究在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條件下,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流動方向和求職意愿,為緩解“蟻族”現象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對策措施。
二、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現狀
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將勞動力市場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與次要勞動力市場。主要勞動力市場提供的職位特征可以概括為經濟待遇高、工作條件好、就業穩定、有保障、有足夠的晉升機會、勞資權利平等及依靠規章制度管理;次要勞動力市場提供的職務特征為:經濟待遇低、工作環境差、晉升機會少、就業不穩定、管理不規范。與西方國家表現出的功能性分割勞動力市場對比,我國存在更為突出和復雜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現象,不單是功能性分割更是制度性分割,制度性分割體現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部門之間以及主要勞動力市場與次要勞動力市場之間,在轉型時期表現十分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無法發揮對勞動資源自由配置的作用。可見,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現狀是導致“蟻族”現象產生、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三、勞動力市場分割環境下的“蟻族”現象分析:
1、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蟻族”現象:隨著大學畢業生就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到經濟發達的大都市與東部沿海地區就業,也由此出現“蟻族”現象,“蟻族”指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月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具有較高智商、弱小、群居,往往居在不足10平方米的城鄉結合部或近郊農村。從二元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看,這個群體的收入偏低,是因為被擠出了以擁有一定學歷的戶籍人口為主的主要勞動力市場,同時欠缺政府支持和家庭資助,必須自行承擔日益上漲的生活成本。這群在畢業時未就業,然后“勉強就業”的大學生,其收入僅足以支持在城中村租個小房間。
2、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對“蟻族”現象的影響:第一、從城鄉選擇來看,我國大學生在勞動年齡人口中分布極不均衡,比例較低,還未達到過剩的程度。一旦大學生選擇到農村、鄉鎮就業完全可以占據農村、鄉鎮勞動力的高端市場,但他們寧可忍受極大的生活、心理壓力,以延長工作搜尋時間、降低工作收入、降低生活要求為代價選擇聚集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2012年第十屆中國最佳雇主榜單及調查報告顯示,僅有4%城的大學生選擇在非城鎮和其他地區就業。城鄉收入的差距固然是做出決策的重要經濟因素,但更主要的因素是我國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導致城鄉之間高昂的工作轉換成本。在制度的束縛下,一旦進入城鎮或者農村就業,其人事檔案、戶籍關系就將在一定程度上固化,想回到主要勞動力市場就將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同時,農村及鄉鎮單位也會以較長的服務年限、高額的違約金等約束條件限制其流動。
第二、從區域分布來看,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數據顯示:80%的大學生選擇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其中接近25%的畢業生前往京津滬三地,相對而言,選擇到中部或者西部地區的學生不足10%?!?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更是將“高等教育人口流動分析”列為了年度專題報告之一,從數據上看,東部和沿海地區對大學本科畢業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數為67.3%,對高職高專畢業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數為67.1%,兩倍于中西部的人才吸引力指數。
在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分割環境下,制度因素使大學生從“次要勞動力市場”到“主要勞動力”的過程中存在障礙。使他們偏向于“一次就業定終身”,新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將目光聚焦在一線城市,雖然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日益增高的生活成本、擁堵的交通等不利因素,但大學畢業生選擇當“蟻族”是基于獲得潛在的經濟收益和各種非經濟收益而選擇大城市的結果,一線城市職業發展的廣闊機遇、工資福利待遇高、工作環境好、更加公平的規則、生活質量高等因素顯然對求職者更具有吸引力。
四、緩解“蟻族”現象的對策:
綜上所述,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的大環境、城鄉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是導致我國“蟻族”現象的根源,盡管在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環境下“蟻族”現象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及必然性,但折射出的收入偏低,教育投資回報率不高,也經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加劇了人力資本的區域和城鄉的進一步不平衡,減弱了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擴大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所以有必要緩解“蟻族”現象 。
第一,促進經濟發展,擴展主要勞動力市場范圍,打破行業壟斷,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就業的層次和水平,才以創造更多適合于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擴大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這是緩解“蟻族”現象的根本途徑。
第二,加強高等教育制度改革,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應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控制大學畢業生供給,同時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當前我國教育不均衡、機會不均等現象十分突出,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和更低的大學錄取分數線。因此,國家教育財政投資需要向落后地區和中小城鎮傾斜,以促進教育的地區均衡發展,縮小大學錄取分數線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間的差別,也必將削弱大城市對人們的吸引力。
第三,切實轉變過分重視大城市發展的城市化模式,走兼顧大中小城市、打造城市群的發展新模式,縮小大城市與中小城鎮的經濟水平和收入差距,吸引“蟻族”選擇到中小城鎮就業。
第四,完善國民社會保障體系,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社會公共服務使人們能便捷地享受現代社會文明成果。政府部門應持續關注加大投入,改善次要勞動力市場的整體環境,保證他們也能享受完善的社會保障與社會公共服務,這樣也能引得部分“蟻族”選擇回流到次要勞動力市場。
參考文獻:
[1]廉思.高校畢業生“蟻族”調查[J].中國經濟報告,2010(3)
[2]郭叢斌.二元制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在中國的驗證[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5) .
[3]賴得勝,孟大虎 .中國大學畢業生失業問題研究[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8.
生活的重壓一直在迫使著自己向下,向下,再向下,以零距離的姿態,擁抱庸常和世俗。而那些美好的詩意,總被輕易消解在日常生活之中。這便是生活的慣性。在一個快節奏的年代,無可回避。但仍有一些記憶,亦無法消遁。它縈繞在心底,日漸成為青春的一抹亮麗底色。
這是有關閱讀的記憶。閱讀詩歌,是一件多么溫暖的事情。在這個人人為房子、工作、交際等等奔忙的年代,誰還會安靜地讀一首詩呢。而一旦能遇上一首好詩,總會有一種別樣的驚喜。
一年前,我讀到雪馬的《我的祖國》。那一刻,我已相信,它是一個出色的作品,會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在我的閱讀記憶里,它是如此深刻,并使我不再懷疑,這依然是一個能誕生杰出詩歌的年代。
“我的祖國/只有兩個字/如果拆開來/一個是中/一個是國/你可以拆開來讀和寫/甚至嚎叫”。這是這首詩歌的上半部分。詩人雪馬似乎是在嬉笑之間,向我們展示著有關“中國”兩個字的另一種描述。如果用一下文學批評的術語,當屬解構的寫法。它將我們的祖國――“中國”所蘊含的神圣、莊嚴,化解于無形之中。它彰顯了一種生活的自在狀態,作為一個公民、一個愛國者所能抵達的自由――把祖國的名字拆開來讀和寫,有什么不可呢。換句話說,這也是熱愛祖國的一種表達方式。
雪馬是智慧的。他在以舉重若輕的手筆,寫出了一個個體對祖國赤誠的愛。狂熱,卻又平和、節制,并透出溫暖的力量。但顯然,這些還只是一個鋪墊,一種異常平靜的敘述。它只是為了在下半部分,表達洶涌的大愛大恨和大情大義。他從個體細小的靈魂悸動出發,最終試圖說出具有普泛價值的愛國敘事:
“但你不可以拆開/字里的人們/不可以拆開字里的天空/不可以拆開字里的土地/不可以拆開這兩個字/合起來的力量/如果你硬要拆開/你會拆出憤怒/你會拆出鮮血”。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祖國,也沒有理由不去愛自己的祖國。相對于祖國而言,國家是個政治權力機構,通常不帶感彩。祖國則是一個地域、文化、歷史、宗教、民族、人種等集合的概念。雪馬在詩歌的上半部分,更多的是寫的作為一個國家的祖國。但在下半部分,筆鋒急轉,以大寫意的手法,寥寥數字,將祖國所應有的豐富內涵和外延,彰顯無遺。祖國,意味著一個民族群體的信仰,意味著牢不可破的力量,意味著對廣袤的天空和大地的熱愛……每一個真正的愛國者,都會以生命來捍衛祖國的尊嚴和榮光。雪馬所寫的“你會拆出憤怒/你會拆出鮮血”,表達的正是一個常識――我們的祖國神圣不可侵犯。
但就是這樣的常識性表達,足以引發讀者的共鳴。它擊中了我們柔軟的內心,它撥動了我們敏感的神經。它告訴我們,愛國,是一種本能。
雪馬以一種解構的姿態,完成了對愛國主義的個性建構,并形成非凡的普泛價值。對雪馬這樣一個以先鋒著稱的詩人而言,確實是一個奇異的存在。雪馬倡導“簡單主義”詩學,他一直在以最微小生活細節為切入點,來勾勒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而《我的祖國》,則無疑是將個體的情懷,上升到對宏大民族主義的書寫,雖仍是以口語入詩,但凸顯出濃重的精英意識。這樣的反差,使得這首詩歌產生一種博大的內涵:在祖國面前,個體是輕松的,也是凝重的;是渺小的,也是強大的;是平民的,也是精英的。整首詩,從日常書寫到精神旨歸,達到了非同尋常的高度、深度、廣度。
我不掩飾對這首詩歌的喜愛。實際上,雪馬自己也認為《我的祖國》是他巔峰狀態的作品,是一個靈感式的杰作。我當然認同。一個詩人,在他年輕的時候,能創作出如此作品,會是多么欣慰和驕傲。
寫祖國的詩歌,古今中外蛇行蟻爬,然出類拔萃廖廖。我無意夸大這首詩歌的價值。但至少,在一個越來越難以誕生好詩的年代,它確實給人以溫暖和勇氣、震撼,是如此清晰,輪廓分明――在雪馬的個人創作史,乃至當代詩歌史中,都將是一個孤絕的范例。
附雪馬作品:
《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
只有兩個字
如果拆開來
一個是中
一個是國
你可以拆開來讀和寫
甚至嚎叫
但你不可以拆開
字里的人們
不可以拆開字里的天空
不可以拆開字里的土地
不可以拆開這兩個字
合起來的力量
如果你硬要拆開
“朦朧詩五將”之一舒婷有散文集《真水無香》,這是以《致橡樹》《神女峰》等詩歌聞名全國的舒婷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對故土與人生進行全面的盤點與梳理。舒婷在扉頁寫著題詞――“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嶼”,而書中所有文字也全都圍繞故鄉小島鼓浪嶼而作。舒婷從自己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人手,以近乎白話與日記的文字在一物一事間體現出一位詩人的敏感、熾熱與深遠。
舒婷當年是廈門燈泡廠的錫工,因為住在鼓浪嶼,上班要比別人多花半個多小時等渡輪。所以曾經“怨恨”過鼓浪嶼。美麗的景致與嚴酷的現實常常發生尖銳的對立,這時候詩便產生了?!巴ㄍ撵`的道路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僅是詩;一個富有正義感又富有同情心的人,總能找到他走向世界的出發點,不僅僅是詩;一切希望和絕望,一切辛酸和微笑,一切,都可能是詩,又不僅僅是詩?!迸c其說生活是詩,不如說詩就是生活。有意地把生活“提煉”成詩歌,那樣的詩歌就成了二流的詩歌,那樣的生活也就成了矯揉造作的生活。“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边@些詩句反映了對傳統女性觀念的唾棄,現代女性意識的充分張揚和釋放。
“高音區”的贊歌
一個優秀的詩人不會沉湎于個人的榮辱沉浮,他會把憂郁和悲哀看作一種力量,與民族危難、國家興衰緊緊聯系。作為新時期文學朦朧詩人的代表、用諍隋點燃一代年輕人心燈的舒婷,就把這樣的擔當圓融于詩歌的藝術激情中,幻化為崇高的悲傷和渴望。
矛盾的統一。在詩人舒婷溫軟的內心,“祖國”曾經擁有這樣的模樣:祖國曾是破舊的老水車;祖國曾是熏黑的礦燈;祖國曾是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祖國曾是淤灘上的駁船。一組意象的疊加唱出了祖國曾經的模樣。這樣的模樣的共同特征是貧窮、停滯、饑饉、落后―艱難的步履、苦難的歷程。歌里流淌著濃郁的悲涼和寒薄,可以看出詩人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心靈深處的痛楚。這是誰都不愿看到的祖國。舒婷將親愛的祖國的舊模樣狀寫得如此具體切實,就是因為能夠正視祖國的過去――負累沉重,是一個詩人責任意識的蘇醒。祖國,她不應該是一個浮泛的神話般的歌頌對象,對她的“反身”就是熱愛。舒婷肯定自覺意識到:藏在中國人內心的一種集體無意識一我們的祖國經歷了深重的災難和持久的貧困以及精神的空白。當詩人將它們一一呈現時,詩人的、我們的感情記憶都被叫醒了。愛國之愛,不一定在于多說一個“愛”字,因愛而痛,就是崇高的悲劇美。
痛苦因為愛。當親愛的祖國重新站起時,詩人用她的筆重新雕塑了祖國的形象。你是理想;你是胚芽;你是笑渦;你是起跑線;你是黎明。祖國的模樣在短短的三節詩中有如此巨大的反差,是因為祖國在成長,在進步,在往前。百廢俱于興,萬千氣象新,親愛的祖國經過長達十年的巨痛之后,山河重整,生機無限。第一節詩歌,舒婷著力于表現祖國曾經的衰微,選擇的意象如“老水車”“礦燈”“駁船”等帶有“沉重”“陳舊”“停滯”的印痕,宣泄了痛楚;第三節詩歌,詩人著眼于劫難后新生的國度,選擇的意象如“理想”“胚芽”“笑渦”,烘托了一種蓬勃向上的生機,表達了欣慰、振奮之情。
在詩人的心中,祖國不再是大而空的抽象,而是飽經滄桑的過去、貧窮凋敝的現實與緋紅黎明希望的交織體。作為抒情主體,詩人讓自己與詩中的意象相互融合,讓物化的自我形象,匯注于祖國的形象之中。
“涵泳乎其中”,真情告白。古語有云:詩言志。抒情是詩的天職?!蹲鎳?,我親愛的祖國》采用直抒胸臆的傾訴式抒情,是“我”對“你”的真情告白,是直抵“你”的內心的。這種抒情方式充滿了張力和強度,能將抒情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每節詩的結語部分都有“祖國呵”,但朗讀方式是有區別的。第一節中的“祖國呵”,字字重音,感情飽滿,用降調表達出難以言狀的悲哀;第二節中的“祖國呵”,字字重音,語調低沉,略帶悲哀,包含著幾多痛苦,幾多希望,充滿深情;第三節中的“祖國呵”,拉長、抬高語調,是欣喜的呼喚,流露出詩人抑制不住的喜悅;第四節中的“祖國呵”,用呼告的語態,延長音頻,上揚音調,是莊嚴的誓詞,傾吐了獻身祖國的熱望。四個“祖國啊”,反復吟詠,將感情逐層推進,給全詩造成回腸蕩氣的詠嘆氣氛。
小我與大我。詩中有“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你中有我),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總和(我中有你)。“我”是迷惘、深思、沸騰的“我”。而“你”將是富饒、榮光、自由的“你”?!澳恪焙汀拔摇敝g,“你”喂養了“我”,“我”愿意奉獻給“你”。寫到這里,祖國與“我”合而為一,由此強化“我”與祖國密不可分,永遠在一起。在“我”和“你”之間鐫刻著一個字:愛。在一般的抒情作品中,抒情者和抒情對象之間呈現鮮明的主客體對應關系?!蹲鎳牵矣H愛的祖國》就打破了這種傳統的創作習慣和走向。主體是詩人“我”,客體是“祖國”,而在全詩的進展中,讓其合二為一――我即是祖國,祖國也就是我。祖國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國的悲哀;祖國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國的希望;我是祖國的眼淚和笑渦,而祖國正在我的血肉之軀與心靈上起飛和奔跑。
詩歌的理性
優秀的詩歌有很自覺的美學追求,舒婷的詩歌也有這樣鮮明的特征。比如在這首《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里,情緒流的推進過程中,會水到渠成地出現一些理性的句子: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這樣的句子一般出現在詩末,它們有效地將原本暗示的東西明朗化、情境化了。舒婷其他的詩歌中也有類似的例子: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環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神女峰》;要是沒有離別與重逢/要是不敢承擔歡愉與悲痛/靈魂有什么意義/還叫什么人生――《贈別》;詩因你崇高的生命而不朽/生命因你不朽的詩而偉大――《悼》。
詩句收尾的這些簡短的收束,是為了留有余響。一句話的簡評,好比將詩歌的門輕輕合上之前,那短促卻用情的一瞥。門里門外,都將永遠是一個詩的世界、愛的世界。愛,將世俗的眼光洗凈了,時光流轉,經典永存。這就是寫詩的人和讀詩的人的緣分。
舒婷擁有詩歌創作的高蹈目光,她知道讓詩歌得以常青的圭臬,讓理性入詩,成為舒婷詩歌的常態自覺追求,而詩人的高明就在于她能將理性還原為感覺,讓理性滲透于意象,將思考融于情緒的變化或情感的推進之中:當詩情遭遇了哲理,就達到了最高境界的詩美。
學法指導
一、用象征、意象來表達人的主觀情緒
舒婷詩歌的有些部分,采用朦朧、象征的意象來表達詩人內在的復雜心態與細膩情感,如《雙桅船》等。這些作品由于內蘊豐厚,表達曲折,具有較豐富的美學價值,需要人們通過多層次的分析與透視才能理解與欣賞。
《雙桅船》是詩人運用朦朧詩的寫法,采用象征、意象來表達人的主觀情緒,從而伸張人性的佳作。詩題“雙桅船”,就是一種象征。全詩的目的不在于描寫一只客觀的雙桅船,而是借用雙桅船這一具體形象來表現詩人自己,表現詩人雙重的心態與復雜的情感。雙桅并在,意味著詩人心目中愛情與事業并立又相區別的心理。另外,詩中的“岸”“風”“風暴”“燈”等都具有明顯的象征性。“岸”象征著女性的愛情歸宿,“風”意味著時代緊迫感給詩人的動力,“風暴”暗指詩人與同代人所經歷的不平常的年代風云,“燈”則與光明信念編在一起。
所謂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來表現詩人的主觀心態。它與傳統詩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觸景生情并借景抒情,從而達到景中含情的藝術目的。而在朦朧詩中,詩人多以主觀情緒和人的各種心態為表現對象。從主觀情緒出發,想象并構造成某種具體的畫面與景致,從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達到藝術表達的效果。詩人在《雙桅船》中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心態,一種情緒,一種感情歷程。而落在語言上,卻是“船”“岸”“風暴”“燈”等具體形象,并把這些具體形象加以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動態過程的畫面。而在畫面之中,隱含并跳動著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實感。全詩意象清新,組合自然,使詩人內在強烈的情緒得以自如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