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條形碼技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病案管理;示蹤;條形碼
1 研究立項的意義和必要性
病案是醫院信息最寶貴的資源,它的使用范圍涉及到醫、教、研、公檢法及醫療保險等各個領域,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公眾法律意識的增強,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和深入,病案使用率越來越高。目前,本院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病案較往年呈大幅度的增長趨勢。采用手工管理的方式在回收、入庫、出庫、借閱、歸還、復印、查詢等各個環節很容易出錯,而且明顯感覺力不從心,工作效率低下。(1)主要癥結表現在病案復印、借閱工作中,找不到病案。究其原因:①我們的病案自回收至真正入庫歸檔要經過好多環節,其間首先要等科主任、負責醫簽字,然后還要等質控醫師終末審核,對于問題病歷還要等當事人來進一步完善。另外,還要有醫保、輸血、感染等相關職能科室檢查,這樣造成了同時期出院病歷不能同期歸檔,因此是否入庫無從得知,工作人員經常往返于庫房與病案室之間;②批量入庫時,由于缺乏具體數字支持,再加上現在病床周轉很快,病歷很薄,難免有夾帶的可能,一旦歸檔錯誤,再要查找有如大海撈針;③病案借閱、歸還采用手工登記復雜而凌亂,由于借閱量很大,時常會有差錯,而且難以統計,對于未按時歸還的又不能預警,查找很不方便、快捷。由于上述種種原因,造成病歷所在無法及時、準確定位,查找病案時費時、費力、而且時常會導致患者及外調人員不滿。因此如何改善現有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提高病案在流通中的精確定位,提高病案室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于醫療、教學、科研和醫院管理,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課題。為此,我們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在計算機室的配合下進行病案示蹤軟件及條形碼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研究。
2 病案示蹤系統的功能設計
2.1 設備及系統運行環境的選擇 ①計算機設備;②操作系統:WIN98或以上;③數據庫;④HIS系統無逢鏈接;⑤條形碼掃描器。
2.2 條形碼的生成 條形碼是本系統運行的基礎。患者收治住院時,其基本信息存儲于醫院HIS系統,利用條形碼技術,從住院處即可打印帶有條形碼標識的住院病案首頁。條形碼即隨病案一起流通。
2.3 病案回收 患者出院后,病案科人員對回收的病案使用掃描器掃描首頁上的條形碼就可以將病案號、姓名、入院日期等基本信息錄入到系統中,顯示為“在科室”。
2.4 病案入庫 病案整理完成后,需要入庫歸檔時,點擊入庫窗口,再次掃描條形碼,系統中顯示此份病案為“入庫房”。
2.5 病案借閱
2.5.1 醫務人員借閱病案時,對于“在科室”病案,直接掃描條形碼生成借閱清單,并規定歸還期限,超期未還設置預警,并且借閱人歸還之前不能再次借閱其他病歷。
2.5.2 對于“入庫”的病案,從庫房中取出后,首先掃描至“在科室”,然后按“在科室”流程借閱。對于原有病案沒有條形碼的,即用購買的條形碼粘貼到病案首頁上,手工輸入條形碼信息,掃描至“在科室”后借閱。
2.5.3 每份病案在借閱流通時,均應登記借閱目的,包括:再住院、死亡病歷討論、病歷不完善返修、晉級、科研論文需要、及其他。系統預置字典庫,上述只需用鼠標選中即可。
2.6 病案歸還
借閱人歸還后,掃描條形碼,更新借閱信息,保存狀態暫為“在科室”,以備以后一同再次入庫歸檔。附圖5
2.7 病案復印
掃描要復印病案條形碼,自動添加復印時間、復印累計次數,同時記錄復印申請人,復印原因。
3 效果和收益
3.1 本系統實時記載了“病案流通狀態”,分為“在科室”、“入庫房”、“借閱”、“歸還”、“復印”,提高了病案在流通中的精確定位,提高了病案室工作效率。
3.2 本系統可生成各類統計報表,如未歸檔(在科室)病歷表、歸檔(入庫房)病歷表、借閱登記表、超期未還登記表、復印登記表等。
3.3 本系統具有準確、快捷的查詢功能 對于病案的去向、病案的利用情況提供了多方面的查詢,從而更好地為醫、教、研、公、檢、法、保險領域及患者服務。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EDM數字化制造;SQL server數據庫;條形碼; UG/OPEN二次開發;三坐標自動檢測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 on precision mold electrode digital manufacturing system, the integrated use of UG secondary development, SQL Server database development, PC - Dmis secondary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Delphi software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is to make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more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mould production,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improve enterpris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further. This article research results for mold enterprise digital level of ascension and competitiveness has good economic valu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EDM digital manufacturing; SQL server database; Bar code; UG/OPEN secondary development; Three coordinates automatic detection
1 研究背景
電火花加工技術是現代模具制造技術的一種實用的特種加工技術,在模具制造中顯示出了相當大的發展潛力。但在電極管理上目前國內還主要靠手寫標簽來管理電極,這樣效率低,易出錯,給企業造成大的損失。本文采用的模具電極的數字化制造技術解決這一技術難題。電極在數控加工完成之后都需要進行三坐標精密檢測,如何將偏心量補償到放電過程正是提高模具精度的關鍵所在。本文采用的模具電極的數字化制造技術及檢測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并進一步提升模具企業的數字化設計制造水平,對提升企業的經濟價值有重要的意義。
2 論文研究主要內容
1)數據快速共享的研究;2)電極的數字化管理的研究;3)工藝流程改進研究。
3 研究方案的設計
3.1 本方案的EDM數字化制造系統方案設計思路
3.1.1 方案設計理論依據
現在絕大部分現有模具企業的EDM技術路線及加工工藝是如下的流程:
對工件輪廓進行預加工 電極的設計與制造工件、電極的裝夾與校正加工的定位電參數的配置加工過程的監控。
以上在電極的加工、制造、裝夾、校正、定位、電參數配置及加工中的監控都是在人工的干預下進行的,靠人工來完成就存在人為的失誤。而本研究中的方案完全排除人工干擾的優勢:那就是實現電加工的數字化制造和信息化管理。采用的CAD/CAE/CAM一體化技術,C3P、C4P、KBE技術,模具柔性制造(FMS)和自動化加工技術完全依賴于數字化。
3.1.2 本研究采用條形碼進行電極管理的具體方法如下:用CAM編程完成后將信息寫入SQL Server數據庫中,并將條形碼打印到程序單上。在NC加工部門通過掃描條碼調用加工程序,加工部門加工完成后根據程序單條碼生成電極條碼并用條碼打印機打印標簽粘貼到電極上。在QC部門增加條碼掃描槍以快速調用測量點信息,并對PC-DMIS軟件進行二次開發,實現測量過程的自動化。在EDM部門增加條碼掃描槍,用于快速讀取電極的偏心量和放電間隙,并自動完成電極程序的編制。
3.2 本方案實施的具體方法
在產品數字化管理中,常用技術是條形碼和芯片,結合國內大多數模具企業的現狀,本研究計劃采用條形碼對模具電極進行管理。具體方法如下:在CAM編程完成后在UG軟件內對電極模型文件進行條碼分配,并將相應信息寫入SQL Server數據庫中,并將條形碼打印到程序單上;在NC加工部門增加條碼掃描槍和條碼打印機,通過掃描條碼調用加工程序,加工部門采用3R快速定位座裝夾電極,加工完成后根據程序單條碼生成電極條碼并用條碼打印機打印標簽粘貼到電極上;在QC部門增加3R快速定位座以快速定位,增加條碼掃描槍以快速調用測量點信息,測量完成后增加數據處理功能;在 EDM部門增加條碼掃描槍,用于快速讀取電極的偏心量和放電間隙,操作人員只需指定電極順序號即可完成電極程序的編制。
3.3 方案EDM數字化制造系統關鍵技術實現
運用UG開發工具和軟件工程方法,該系統不需要用戶掌握UG軟件的專業知識,只要有適合產品系列化設計,就能大大提高了模具的設計效率,這就為為基于UG的產品CAD/CAE/CAM系統開發和模具的自動化設計和制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3.4 電極自動測量系統開發
本文設計并實現了基于VC十十的電極測量系統。設計過程中考慮了功能的全面、實用性和快捷性。應用Web Service技術跨平臺對數據之間進行交互, 使模具客戶應用Internet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環境不同技術、平臺和操作系統成為現實。
4 已經取得的成果和創新
一是,建立模具電極的條形碼數字化識別系統;二是,在SQL Server數據庫平臺上建立了CAD、CAM、NC、QC、EDM等部門的產品數據管理系統;三是,實現了電極一鍵式三坐標自動化檢測;四是,建立起模具數字化設計制造的標準化工藝流程。
5 總結
本論文中通過對傳統EDM加工與本課題研究的EDM數字化制造系統的比較,在電極產品數字化制造和管理中,采用條形碼進行電極的管理系統、運用UG開發工具和軟件、基于VC十十的電極測量系統,為預期的關鍵技術的實現打下了基礎。研究成果在天津瑞福模具有限公司實踐取得顯著效果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 圖書加工;采編加工;磁條;條形碼;書標
1加工業務標準化的疑難之處
圖書加工過程中,碰到的難題首當其沖的是書標粘貼位置的標準化問題。1991年陳沃鈞提到,全國文獻標委會1989年計劃完成項目表中的第一條就是“圖書書面及書脊格式”,但不知這個格式要求的內容是什么,是否考慮到書標的粘貼位置。他呼吁一定要將書標粘貼位置考慮進去,并建議為整齊起見,統一將2.5~3.5cm作為空白位置,留在書脊下端6~8cm之上的高度為宜。如果這樣做,日后書標該粘貼在何處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到了2012年,佘志成再次提到這一問題,如果圖書出版時在圖書外封規定部位印上空白書標或者以某種顏色標記出書標粘貼位置,讓圖書館可直接在空白區間填寫索書號或粘貼書標,那樣可減少圖書加工工序,提高效率并實現行業項目標準化[1]。佘志成早在1999年撰文《關于書標》《當代圖書館》期刊第2期就提到“有必要在圖書出版時給圖書外封上設計印刷出書標”。佘先生的兩次呼吁一晃相隔了十余年。
一直以來,關于書標的粘貼位置始終困擾著圖書館館員。雖然權威人士杜丁友先生曾提出書標粘貼于書脊低端3cm處,但那樣容易遮住出版單位,有礙于讀者選書。粘貼在低端,則在借閱過程中容易受到翻閱外力的拉扯而破損。粘貼在空白區間,又不夠整齊劃一,而且并不是所有圖書的書脊都存在統一的空置區間,找空白區也不現實。有的外國圖書館將購置的圖書全部統一重新裝訂一次,那樣就可自行再設計書脊上的內容,但這很少見,屬于特例,且每本圖書都再次裝訂需要耗費不少加工材料和人力成本。比較可取的是,從出版源頭提出標準化建議。但很少人留意這一基本的標準化問題,呼吁的聲音非常薄弱,也就難于被有關機構列入議事日程。這與推動出版界制定在版編目數據有所不同(1986年11月,國家出版局和國家標準局曾聯合召開在版編目討論會,決定由有關單位組成領導小組負責在版編目工作的開展。1987年7月開始起草有關在版編目的國家標準。在全國情報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七分會的主持下,已制定了《圖書的題名頁》和《圖書在版編目數據單》兩個國家標準),因為增加在版編目數據只需在印刷本內增添印刷內容,不涉及圖書出版的外觀設計標準化問題。況且目前圖書出版的開本有大有小,厚度、字號五花八門,很難統一,因此要求書脊格式標準化難度很大。
標準化的設想也不是完全空想。如果圖書館界自身先達成共識,將書標的大小、規格、粘貼位置都形成一個標準,那就容易推動出版行業在書脊設計上的標準化進程。除了標準化外,書標設計也可體現美學觀點,要讓出版行業意識到小小的書標不僅承載諸多館藏信息,而且能體現裝幀的藝術。這樣就相對容易地讓出版界意識到在書脊上留出一片區域給圖書館或讀者再利用是雙贏的。但若圖書館業內沒形成粘貼位置的標準化,就很難推動出版環節的標準化,這也是為什么上世紀90年代的呼吁得不到回應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書標的作用非常重要,無論當代圖書館采用什么排架方法,采用什么先進的技術(如采用RFID標簽),均要采用加裝書標的工序來排架、索書和清點。內容設計得好壞,貼得好壞,都直接影響著書庫環境治理的高效問題,各個圖書館應聯合起來,使書標位置的標準化問題從質疑、討論到落實、解決。由此還可進一步推動書標紙張質量、條形碼、磁條、館藏章等加工環節的標準化建設[2]。
加工業務標準化也有其他方面的現實意義。例如,很多圖書館都采取加工業務外包的方式來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各個圖書館都采用統一的加工標準,外包公司就能更好地與不同的圖書館溝通,縮短在不同圖書館之間的適應周期;對于加工的好壞,各個圖書館也都能統一評價標準。近幾年來,為避免外包公司出現加工的紊亂現象,不少圖書館都對加工環節的細節問題一一做了詳細的規定[3],這樣,檢驗外包質量時就有標準可依。推動加工環節的標準化實際上也符合現實需求,不僅可讓更多企業在標準化趨勢下順利走進圖書館的外包業務,也可以利用規范化、標準化的要求來降低圖書加工業務外包的難度,規范加工外包的市場行為,引領有關利益方相互協調和配合。
2加工業務自動化的疑難之處
圖書館的圖書加工業務一直都以手工操作為主、計算機操作為輔。早期則是完全手工操作,例如,書標制作最開始使用的是人工刻寫蠟紙的做法,之后有的館過渡到用打字機的方式,有的則直接轉到電腦打字,手工油墨印刷也逐步轉變為針式打印、噴墨打印、激光打印。每次轉變,都要經歷一段磨合期。使用A4的書標打印紙在噴墨打印機上打印時,容易卡紙,進紙速度也慢,而在激光打印機打印則容易掉色。雖然在計算機技術的影響下,圖書加工業務的流程逐漸趨向自動化,但依然是薄弱環節。
首先,圖書加工業務常被歸入末尾、低端的工作類別,多數圖書館不太重視購買自動化系統用于圖書加工環節。因此,常見不少圖書館同行會介紹使用Excel、Word等辦公軟件來協同制作書標的經驗介紹文章[4-5]。這些做法普及性不是很強,只能啟示館員在加工環節遇到困難時需要自力更生。其次,業務要求增多,改進任務也增多。例如,大家普遍都是采用白色的書標紙進行打印,但很多圖書館都設有太多的館藏地,特別是相隔較遠的分館,為避免館內系統的館際互借出現混亂,需要從書標上著手,如添加不同顏色的標簽,粘貼在書標上端,以便于區分是那個館藏地的藏書。這樣的操作流程明顯是效率較低的,因為必須手工一條一條撕下彩色圖標,然后對齊書標粘貼,為了防止磨損還要再加貼一層透明膠紙。如果能設計出彩色打印的自動化流程,則可一次性完成書標制作,這樣就可減輕手工作業的工作量。但這些要求很難引起重視,尤其是人力成本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手工作業不可避免地要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其三,館員缺乏積極性。例如,加工業務崗位的設置時常被用來安置競爭受挫的同事,崗位級別低,一般很少有人愿意主動選擇加工業務環節的崗位,因此,從事這一工作的館員一般很少有自動化的構想和建議。
實際上,加工業務環節的自動化問題還是具有很多可開拓的發展空間的,理應引起重視。例如,條形碼是采用一維條形碼還是換上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技術的問題。條形碼的不同碼制、校驗方式、位數、制作質量、工作方式、使用方便程度,都有待館員日常觀察、比較和改進。又如,采用何種長度、材質的磁條,才能讓防盜系統快速識別;日常借還圖書時如何盡快充、消磁等,都有一定的講究。這些工作內容只要跟自動化要求想到一塊,往往會產生很多附加效果。例如,條形碼的首字母可用于區別來源渠道,其流水號數字可用來核對有序的書單;又如,條形碼粘貼的位置,如果改變一下,改為粘貼在封面或封底處,就便于實現圖書的自助借還。總之,自動化的標準、要求,常常被日常的機械、手工操作淹沒了,導致加工業務環節的自動化進展緩慢。
此外,為了減少粘貼書標、條形碼、防盜磁條分開管理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問題,改為采用統一化整合管理的“合成標簽”,減少生產材料成本,再通過開發自動貼標機器[6],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實踐推廣的問題。從長遠看,紙質圖書很難從圖書館消失,人力成本卻會像經濟發達國家(地區)那樣逐漸提高,盡量減少手工作業,提升自動化的含量,這應是圖書加工業務環節改進的重要目標。
3加工業務學術化的疑難之處
目前,加工業務的工作非常容易入門,以致很多外包公司都選擇使用學歷低的工人來操作,以節約用工成本。館員在這方面研究也多為經驗之談,近十年來,凡是涉及加工業務的論文也很少有機會登上專業核心刊物。隨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業內刊物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讓普通的加工業務實踐上升到學術化的研究程度,難度日趨增大。
首先,研究思路得改進,切忌浮夸。正如《中國圖書館學報》的編輯所談,“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將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于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談、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一般的工作體會、心得、工作總結、經驗不是屬于學術論文的范疇[7]。從事加工業務的館員在工作時,既要積累日常經驗,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的觀察能力,不要急于求成。例如,過去研究加工業務的文章中,有不少是作者積累了三五年,甚至數十年才寫出來的。河南省南陽理工學院圖書館的李梅英是有了近三年的工作實踐才提出改進加工業務的意見[8]。廣東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湯罡輝是在有了一定的業務外包實踐后才能提出相應的經驗談[9]。
其次,研究方法要改進,切忌人云亦云。圖書館的業務工作實踐具有很多相似之處,要找到新的觀點難度較大,因此,需要從研究深度上著力。例如,書標貼牢固的問題,有作者在探討時將圖書書皮分為五類:一般書皮紙、銅版紙書皮、漆布面書皮、紙基貼塑書皮、復合紙書皮,然后分析不同膠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再比較不同膠水使用后的實際效果。這充分展示了作者較全面的知識結構及實用性很強的科學數據[10]。另外,從事加工業務的館員會跟不同材料的供應商、外包公司有打交道,可主動與他們加強業務往來和交流,對于一些業務難題,借助外力一起協助解決。這樣,既可快速提高業務能力,也可為日后提煉出好的學術論文選題做好準備。
總之,加工業務環節要本著事事要留意、事事皆學問的心態去實踐、去摸索,以提升到學術層面。
4結語
圖書館圖書加工業務的難點關鍵在于是否有革新的精神。標準化、自動化、學術化將是圖書加工業務工作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佘志成.書標及書刊裝幀的標準化探討[J].科技視界,2012(09):151—152.
[2] 張建娥,盧桂蘭,唐曉燕.漫話圖書館書標[J].榆林學院學報,2009(6):85—87.
[3] 王正興.圖書加工業務外包的質量控制[J].圖書館建設,2007(1):51—53.
[4] 王京山,曹青.用Word打印書標和書袋卡[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0(5):46— 47.
[5] 彭中云.關于如何組合運用ILASII系統和Excel表格打印書標的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12):2949-2950,2960.
[6] 王筱俊.書標、條形碼和傳感磁條的整合及其改進方案[J].圖書館學刊,2011(9):25—29.
[7] 劉喜申,徐葦.圖書館學期刊學術論文撰寫格式的規范和標準化問題[J].圖書館論壇,2000(1):7—11.
[8] 李梅英.升格高校圖書館圖書集中采編加工工作實踐[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5(1):45— 47.
對近年來南藥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工作進行述評。認為近年來南藥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進展主要包括:華南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采用DNA條形碼技術、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相關功能基因的克隆和鑒定技術開展品種鑒定及種質優化改良;優良品種的選育。以上成果的取得將對解決南藥面臨部分野生資源瀕危、種質退化等問題,為進一步開展南藥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南藥 種質資源 品種鑒定 品種培育
中藥資源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中醫藥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之一。由于多年來對中藥資源的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認識不足,對中藥資源過度經營和利用,加上城鎮化、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和生態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致使中藥資源面臨萎縮和部分品種枯竭,影響了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開展中藥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研究,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對中藥現代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本文圍繞南藥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綜述了近年來的主要研究進展。
1 南藥資源概況[1]
南藥又稱為嶺南中藥,使用歷史悠久,最早的實物記載可追溯到西漢時期。已知嶺南最早的動、植物志為漢代《南裔異物志》,其中記錄了藥用動植物的名稱。公元306年,東晉·葛洪在廣東種植中草藥和煉丹,所著《肘后備急方》、《抱樸子》等醫藥專著流傳后世,影響深遠。晉之后,歷代嶺南醫療和藥事活動非常活躍,本草書籍極為豐富,嶺南人通過不斷發掘、種植和應用具有明顯地域特點的嶺南中草藥,逐步成為祖國醫藥學的一個重要流派。
嶺南地區泛指南方五嶺山脈以南廣東、廣西、海南3省區的陸地和海島,地處我國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區域,具有有利于動植物生長的得天獨厚的地理生態特點,自然形成了一個種質多樣、生境優越的天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據資料統計,嶺南地區藥用資源有4 500種以上,占全國藥用資源種類的36%,其中陸地資源中植物類約有4 000種。嶺南中藥材資源種類繁多,特產南藥、廣藥品質優良。如春砂仁、廣藿香、巴戟天、化橘紅、高良姜、益智仁、何首烏、廣豆根、廣金錢草、雞血藤、檳榔等道地藥材,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優勢。此外,嶺南還成功引種馴化豆蔻、丁香、肉桂、馬錢子、大風子、檀香、印度藤黃等30多個南亞和東南亞品種,訶子、云木香、安息香、千年健等品種也被成功引種或由野生變家種。廣東作為全國商品中藥材主要集散地之一,藥材資源豐富。據中藥材資源普查,包括當時歸屬廣東省管轄的海南島在內,中藥材資源共有2 645種,其中藥用植物2 500種,藥用動物120種,藥用礦物25種。據統計,廣東境內鼎湖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共有藥用植物193科677屬1 077種,羅浮山有1 600多種藥用植物;廣東家種藥材年產量和野生藥材蘊藏量超過100噸的大宗品種有194種,出口創匯的廣東道地藥材有100多種(野生品種占八成),銷往外省(區)的有84種。
近10多年來,國內中藥產業對中藥材需求量快速增長,中藥材生境急劇變化;嶺南中藥材同樣面臨種質退化、資源耗竭等問題。城市化、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中藥材生境的嚴重惡化,引起中藥材生理生化特性發生變化,改變了藥材次生代謝產物的含量及其相互間的比例,破壞了中藥材原有的種質特性,影響其療效,即藥材的道地性發生了質變,道地藥材不道地,藥材出現"道地性瀕危"。如陽春砂、廣藿香、巴戟天等嶺南道地藥材現處于不同程度的瀕危狀態。陽春砂以廣東陽春蟠龍鎮金花坑的為最佳,有"蔤產蟠龍特色夸,醫林珍品重春砂"的記載。然而,目前蟠龍鎮的陽春砂產量極低,已基本處于瀕危狀態。廣藿香以石牌藿香的質量最佳。從嚴格意義上講,石牌藿香已經近乎滅絕,因為原來種植石牌藿香的石牌、棠下等地,已是高樓林立,原種植區不復存在了。巴戟天因野生資源枯竭,現已成為中國植物紅皮書上記載的稀有瀕危植物。
近幾十年來,雖然各地圍繞南藥資源開展了引種栽培、資源調查、品種整理、質量評價、規范化種植等大量研究工作,但在中藥材的生產中,還普遍存在種源混雜、良種選育工作滯后、栽培技術和模式落后等問題。在中藥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過程中,還存在科學技術水平不高、創新性不強等問題。針對南藥種質資源的現狀,開展嶺南中藥資源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種質基因資源的保護,以及關鍵技術的研究和合理的綜合開發利用十分必要。
2 華南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的建設
近年來在國家及省市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校初步建成華南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包括南藥資源數據庫、種質遷地保護基地、就地保護基地、種質資源低溫保存庫和配套專業實驗室等。
2.1 南藥資源數據庫 華南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數據庫容量大,具有進行種質統計、分析和評價等功能,便于種質資源的數據交流。現已重點收載了巴戟天等12種嶺南道地藥材的藥用植物種質數據,將成為"廣東省生物種質資源網"的組成部分。此外,我們還自行研制開發了"藥用植物新品種鑒定數據庫",該數據庫可對不同品種和不同植株的生長動態、果實性狀等進行數據記錄和保存,易于數據的導出和統計,目前主要用于陽春砂等優良品種的選育研究工作。
2.2 遷地保護基地 遷地保護基地分為廣州中醫藥大學三元里校區保護基地和大學城校區保護基地,總占地85畝(57000 m2)。三元里校區藥用植物保護基地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引種600多種藥用植物,包括馬錢子、檀香等進口南藥約30多種。近年繼續引種了華南藥用植物400多種,其中包括青天葵等瀕危物種。目前,三元里校區藥用植物保護基地已收集和種植藥用植物1000多種。廣州大學城校區藥用植物保護基地包括"時珍山"和"藥王山"。其中"時珍山"建立了以藥用植物分類為特征的保護區,已種植500多種藥用植物;"藥王山"建立了以中藥功效為特征的保護區,已引種嶺南藥用植物900多種。
2.3 就地保護基地 我校與廣東南臺藥業有限公司共建"中藥學產學研示范基地",并聯合相關的中藥生產企業,合作建設"藥材野生轉人工種植研究與GAP產業化基地",開展嶺南中藥資源的就地保護。重點開展了青天葵、雞血藤、崗梅、兩面針、廣金錢草、毛冬青、溪黃草、涼粉草等20多種中藥材的野生轉人工種植研究與GAP產業化基地建設。此外,與廣東一片天制藥有限公司共建"中藥學產學研基地",主要合作開展道地藥材陽春砂的野生撫育基地和規范化產業化基地建設。
2.4 種質資源低溫保存庫 位于廣州中醫藥大學藥科樓,面積為100m2,包括3個貯藏庫:(1)短期庫,溫度(0±2)℃,面積19m2;(2)中期庫,溫度(-10±2)℃,面積14.5m2;(3)長期庫,溫度(-20±2)℃,面積14.5m2。低溫保存庫可保存藥用種子、組織、基因片段、蛋白質樣品等。
2.5 配套建設專業實驗室 在建設華南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的同時,配套建設了基因工程實驗室、蛋白質分析實驗室、種質質量評價實驗室、植物細胞工程實驗室等,并初步建立起了藥用植物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質量評價的技術平臺。
3 南藥種質資源的現代技術研究
在建設南藥種質資源庫的同時,我們應用現代技術對南藥資源開展品種鑒定、種質優化改良等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新進展。
3.1 DNA條形碼技術 DNA條形碼(DNA barcoding)技術是利用一段標準的短DNA序列來實現快速、準確和自動化的物種鑒定的技術[2]。近年課題組開展了相關研究,選用一套分類廣泛的嶺南藥用植物材料(32目40科101種)為研究對象,建立了優化的DNA條形碼聚合酶鏈反應(PCR)體系,進行PCR擴增和測序,檢測了18S、ITS1、ITS2、ITS、5.8S、D1、D2、D3、D1D3、ITSD3、matK、psbAtrnH等12個區域做條形碼的潛力,初步提出了"核糖體基因26S D1D3和葉綠體基因matK組成雙位點"可作為中藥材DNA條形碼[3]的觀點。目前正在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爭取建立綜合的南藥DNA條形碼數據庫和完善的南藥DNA條形碼鑒定體系,為南藥種質資源的鑒定、質量控制和資源調查等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3.2 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相關基因進行克隆和鑒定中藥資源種質基因的保護已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重視,不少發達國家正在加緊對藥用植物基因進行克隆和專利搶注[4-5]。研究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相關酶的基因,除了保護種質基因外,還可應用關鍵功能基因實現對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的調控,以獲得高含量產物或培育優質新品種。以陽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為研究對象,本課題組進行了揮發油萜類生物合成途徑上游關鍵功能基因的克隆[6-7]。用簡并引物逆轉錄PCR法(RTPCR),從陽春砂葉片中獲得了陽春砂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還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R)、1去氧木糖5磷酸合成酶(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synthase,DXS)和1去氧木糖5磷酸還原酶(1deoxyDxylulose5phosphate reductrase,DXR)基因的主體片段,約為500堿基對(bp)、600bp、1000bp。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通過cDNA末端快速擴增-聚合酶鏈反應(RACEPCR)獲得上述基因的cDNA全長,命名為AvHMGR、AvDXR、AvDXS,其開放閱讀框架分別為編碼571aa、472aa和715aa的蛋白。根據上述基因編碼蛋白與其同源蛋白的序列比對和功能結構域檢索結果,初步證明克隆獲得的陽春砂AvHMGR、AvDXR、AvDXS的編碼產物具有其相應酶的催化功能。向GenBank提交了上述基因及其編碼蛋白的序列,分別獲得登記號FJ455511、FJ459894、FJ455512。基因表達的組織特異性分析結果表明,上述基因在陽春砂葉片和果實中表達,在種子中不表達。目前正在進行上述基因功能的進一步鑒定,分析基因表達受環境因子的調控模式及其與揮發油積累的關系,為應用基因工程進行陽春砂的揮發油合成調控打下基礎。 轉貼于 22巴戟天藥
用歸經歷代本草記述巴戟天藥用歸經始終以入腎經為主,偶有入脾經、胃經、心經、肝經者,與現行藥典(2000年版藥典一部)主入腎經、肝經基本一致。最早記述見宋《圖經衍義本草》[9]:“專入腎家”。歸經專入腎,表明藥用尚限于腎經。至明代有入脾之說,如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藥性解》[22]:入脾、腎二經。但到清代,入脾經之說已鮮見,而是增加了入心經、入肝經的記述,如清·陳士鐸《本草新編》[26]:“入心、腎二經”;清·葉桂《本草經解》[27]:“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清·汪昂《本草備要》[24]:“入腎經血分”;清·張璐《本經逢原》[28]:“腎經血分及沖脈藥也”;清·黃宮繡《本草求真》[25]:“巴戟天專入腎。……巴戟腎經血分藥也”。清代的入腎經、肝經、心經之藥用更接近現代藥用,且符合現代藥理研究的結果。現代藥理研究已從多方面反映出巴戟天的補腎、護心、護肝作用。
23巴戟天主治功效
早在兩千年前巴戟天已作為藥用,其主治功效最早記載始見于《神農本草經》[2]。2000年版藥典一部歸納其主治功效為: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可見最早的藥用功效一直沿用至今,表明古今藥效用法基本一致,這從歷代文獻記述可見一斑。《名醫別錄》[3]、宋《開寶本草》[11]均謂其治“頭面游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下氣,補五勞,益精,利男子”; 唐·甄權《藥性論》[29]:“能治男子夜夢鬼交泄精,強陰,除頭面中風,主下氣,大風血癩。病人虛損,加而用之”; 五代《日華子本草》[30]:“安五藏,定心氣,除一切風,治邪氣,療水腫”; 《本草正義》:“溫養元陽,則邪氣自除,起陽痿,強筋骨,益精,治小腹陰中引痛,皆溫勝寒之效;安五臟,補五勞,補中,益氣,皆元陽布護之功也”。 明《本草綱目》[4]:“治腳氣,去風疾,補血海”;《本草蒙筌》[8]:“惡丹參雷丸,宜覆盆為使。禁夢遺精滑,補虛損勞傷。治頭面游風,及大風浸血癩;主陽痿不起,并小腹牽引絞疼。安五臟健胃強筋,安心氣利水消腫。益精增志,惟利男人”;《雷公炮制藥性解》[22]:“主助腎添精,除一切風及邪氣”;《景岳全書》[23]:“雖曰足少陰腎經之藥,然亦能養心神,安五臟,補五勞,益志氣,助精強陰。治陰痿不起,腰膝疼痛,及夜夢鬼交,遺精尿濁,小腹陰中相引疼痛等證”。 清《本草備要》[24]:“補腎祛風……強陰益精,治五勞七傷。辛溫散風濕,治風氣腳氣水腫。覆盆子為使。惡丹參”; 《本草求真》[25]:“溫補腎陽,兼祛風濕。巴戟天專入腎……據書稱為補腎要劑,能治五癆七傷,強陰益精,以其體潤故耳。……然氣味辛溫,又能祛風除濕,故凡腰膝疼痛,風氣腳氣水腫等癥,服之更為有益”。 可見,歷代均以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為主治功效,治療病種以男子病為主,主治男子陽痿遺精,同時主治風濕痹痛、水腫、筋骨痿軟以及女子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
3采集與炮制
31巴戟天采集
歷代記載的巴戟天采集以二月、八月為主。《名醫別錄》[3]最早記載:“二月八月采根陰干” 。唐《新修本草》[5]、宋《開寶本草》[11]:“二月、八月采根,陰干”。宋《本草圖經》[7]亦載:“二月、八月采根陰干,今多焙之。”明、清等亦記載以二月、八月采為主,但近現代則全年均可采集(2000年藥典一部)。據前述之考證,清以前之巴戟天主產于四川、湖北、江蘇等地,地理位置偏北,且所處年代越早,地球氣溫越偏低,以致采集時間受限于二月、八月。而今用之巴戟天主產地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地理位置偏南,氣候、溫度方面更有利于巴戟天的生長,因此可全年采集。
32巴戟天炮制
不同的炮制方法對巴戟天藥用功效有極大的影響,其臨床藥用亦有較大區別。歷代對巴戟天炮制均較重視,且對巴戟天的炮制方法有不斷的改進。最早記載將巴戟天“去心”用的是東漢·華佗《華氏中藏經》[31]和晉·葛洪《肘后備急方》[32]。梁《本草經集注》[6]、唐《備用千金要方》[33]亦記載“皆褪破 、去心 ” 。縱觀歷代巴戟天的炮制方法,或槌、或浸 、或蒸 、或煮、或炙,大多要求除去其木心,雖也有不去心用者,但去心與否的藥性、功能、主治及其應用范圍是一致的,并無嚴格區分,目的是將巴戟天木心作為非藥用部分。巴戟天木心強韌、多纖維、枯燥無津 ,質量占全藥約5%,如不去心,令人煩躁 。經分析兩者化學成分也有很大差別。可見對巴戟天的凈制是必要的[34],現今藥典已規定巴戟天去心后切段。可見古代常用之“去心”法一直沿用至今。通過炮制引藥入經,可增加藥效。唐代一些本草開始將枸杞、金櫻子、制等引用于巴戟天的炮制,枸杞子汁、金櫻子汁制等可借以助陽、攝精等等。如南北朝《雷公炮炙論》[35]中:“凡使巴戟天,須用枸杞子湯浸一宿,待稍軟漉出,卻用酒浸一伏時又漉出,用同熬令焦黃,去,布拭令干用”。歷代還有酒制、米制、面制、鹽制、油制、炒制等多項炮制技術,其中以甘草汁制、酒制、鹽制方法居多,且甘草制和鹽制炮制工藝至今仍沿用,并廣泛應用于臨床,療效良好。如宋元時期不僅應用了簡單的“去心”浸法,而且“炒法”也有了較多的應用。另外,還加入了一些固體輔料,可有針對性地提高藥效,包括有糯米炒治腳氣、枸杞子煎汁浸蒸助陽、酒炒祛風濕、金櫻子汁炒攝精、同煮理腎氣。宋·寇宗奭《圖經衍義本草》[9]記載:“有人嗜酒,日須五七杯,后患腳氣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米微轉色,不用米……”、“去心,糯米炒,候米赤黃,去米不用。” 鹽制巴戟可功專入腎,因鹽性寒,味咸,有補腎、軟堅 、涼血解毒的作用,用鹽制而引藥入腎,有潛降作用以抑制興陽[35],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37]提出“去心,面炒”、“鹽湯浸打去心” ,這是首次將鹽制用于巴戟天的炮制 ,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時期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巴戟天的鹽制有了較多的應用。如 《奇效良方》[38]中提出:“去心,青鹽酒煮”;明·李梴《醫學入門》[39]中有 :“鹽水煮去心”;明·王肯堂《證治準繩》[40]載:“巴戟肉,鹽湯浸”;明·龔廷賢《壽世保元》[41]中也有:“鹽水泡,去心”等等。酒制巴戟則可增強祛風濕功能,可行血、強筋健骨[36]。宋·趙佶《圣濟總錄》[42]有 :“去心、酒浸焙”,明·李時珍《本草綱目》[4]對酒制巴戟天的過程描述為:“酒浸一宿,剉焙入藥,若急用,只以溫水浸軟去心用。”明代一些本草還將甘草運用于巴戟天的炮制。明·張潔《仁術便覽》[43]中有:“甘草湯浸去心”;《景岳全書》[23]也提到“巴戟,甘草湯炒”、“巴戟肉,甘草湯炒”;明末·繆希雍《先醒齋廣筆記》[44]也有:“甘草汁煮,去骨”。 甘草制巴戟天也是今用之巴戟天主要制法之一。巴戟天雖有多種炮制方法 ,但至今始終是以巴戟肉、鹽制巴戟天和甘草制巴戟天為主流飲片規格,且巴戟肉用居多。巴戟天的炮制特點是借助所用輔料固有的作用,以增強壯陽、補益功能,并獲得滿意療效[45]。
3.3 優良品種的選育 優良的品種和優質的種子種苗是中藥材生產的基礎和源頭。近年來本課題組開展了陽春砂優良品種的選育研究。陽春砂來源于姜科植物陽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的成熟果實,是"四大南藥"之一。目前,道地產區及引種區的陽春砂均面臨著種質退化、品質變異、遭遇病蟲害等問題,使其含油量降低,品質下降。砂仁花"雌高雄低"的特殊結構使其自花授粉極為困難,而由于生態環境的改變,授粉昆蟲減少,影響了依靠蟲媒的授粉途徑,導致結實率明顯下降,雖經人工授粉,產量仍徘徊在畝產10kg左右。以上問題嚴重制約著種植砂仁的質量和產量。通過對道地產區陽春砂的不同種質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和評價,在建立砂仁新品種鑒定技術標準的同時,開展了陽春砂種子生理、組織培養與人工誘變育種的研究;比較了道地產區3個陽春砂栽培品種"長果"、"圓果"和"春選"的花、果實和種子的部分性狀差異,篩選出了具有顯著差異的性狀,其中花期可延長至九月中下旬的"春選"陽春砂品種尤其引人注意[8]。目前課題組正在進行陽春砂的輻射誘變育種,逐步建立砂仁新品種鑒定的技術標準,爭取選育出高產優質的中藥材新品種。
南藥資源是我國藥用植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藥學界與產業界對南藥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的日益關注,以及不同學科與新技術在中藥資源研究領域的應用,相信南藥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研究也將開創新的局面,取得更多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陳蔚文,徐鴻華.嶺南道地藥材研究[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
[2]陳士林,姚輝,宋經元,等.基于DNA barcoding(條形碼)技術的中藥材鑒定[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7,9(3):7.
[3]段中崗,陳蔚文.中藥材DNA條形碼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后出站研究工作報告,2008.
[4]Hamilton,A C.Medicinal plants,conservation and livelihoods[J].Biop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4,13(8),1477.
[5]朱平,王偉,程克棣.藥用植物功能基因[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4,24(2):3.
[6]楊錦芬,王永炎,陳蔚文.陽春砂萜類生物合成途徑上游功能基因的克隆及表達分析[D].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后出站研究工作報告,2008.
如果說推廣銷售是電子商務的第一命脈,產品渠道是第二命脈的話,那么物流就是電商的第三命脈。作為電商的物流負責人,最大壓力無非就是把握好電商的物流戰略。戰略確定了,就看執行。
經常看物流戰略相關的論文,說真的,看得越多,頭越大。為何?理論性實在太強:要么沒有和我們身邊的運作實例聯系起來;要么可操作性離我們太遠。在此整理出自己對電商物流戰略的9點思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
一、 壓縮快遞成本
1.優化快遞商
當你把各個快遞商的報價做到同一份表格里,進行對比分析,你就會發現:
在中國,還沒有哪個快遞商能“通吃”,每個快遞商都有其優勢和缺陷。比如順豐,速度快服務好,但價格高,迫不得已我們最好別用它,這種價格對大多數剛起步的電商來說,不在承受范圍之內。又如申通,在西北和東北地區,無論速度還是價格皆不理想;圓通之大本營在上海,所以凡上海、江浙一帶的業務,其優勢就明顯。
很多區域快遞做得很強勢。比如山東元智和安捷快遞公司,山東內可次日到達,全境派送,“四通一達”的件到了山東都是給它們派送。又如福建的快捷,在當地很受歡迎。海南的創一,連京東、當當們的件到了海南,都是找它派件。還有中通、宅急送,在東北三省無論網點密度還是配送速度,無人能出其右。在珠三角,順豐其實并不是最好,聯昊通才是絕對的最強。
組合好全國比較強勢的區域快遞公司,你的物流成本和時效比自建物流還強。
所以,第一,我們絕不只采用一個快遞商;第二,我們只用快遞商的優勢;第三,組合區域物流,自建物流不是必經之路;第四,堅持每個月做快遞分析,不斷優化快遞商的選擇。
2.分析產品的公斤段數
根據產品的公斤段數比例來確定你節省快遞成本的突破口。比如你的產品60%是在1.5公斤內,那么你與快遞商談判時,就重點談1.5公斤的產品快遞商有何優惠解決方案。
3.優化產品包裝
分析你的產品包裝物,確認是否有必要更換更輕材料的包裝物。現在還有很多電商用紙箱,其實用珠包袋包裝又輕又便宜又能保護好產品。
4.找出瓶頸點
挖出你的快遞成本控制的瓶頸點,分析出你的訂單流向排名,把制約因素集中力量解決。
二、物流內部的優化
現在是精細化分工的年代,如果你還停留在“一腳踢”的作坊模式下,勸你還是趕快轉行吧!為何?不精細化,你的物流會經常出錯,你的配送速度很難提升。
精細化首先得把流程圖制作好。流程不需要ISO那種繁瑣文字模式,圖示清晰就是物流快速的一種體現。很難想象一個喜歡長篇大論的家伙,能讓物流快起來。簡練有效是物流從業人員的品質。
比如,現在很多電商物流人員拿著幾張訂單,仰著頭滿倉找貨,你走過來,我走過去,時間啊,就耗在沒有人去做人員精細化分工、貨品不斷更新以及倉位不斷優化的工作。員工不能一步到位地拿到貨品,哪里來效率?
三、信息提速
要讓信息流提速,首先考慮因素是:很多物流工作是可以同步進行的,信息流轉的速度來自于物流工作同步化的改造。比如,電商配送人員經常先打印配貨單后打印快遞單,先點數入庫上架,后檢查質量……其實這些動作完全可以同步,工業工程里面就強調動作效率。做物流的人找找工業工程的書來看看吧!
其次考慮的是反饋渠道的建設。物流是個變化過程,變化的預防和信息反饋異常重要。一個物流部有四大渠道一定要建設好:決策渠道,溝通渠道,細節檢查渠道,反饋渠道。管理學里面有一個觀點:重視什么,就檢查什么。什么渠道缺少我們就建設這個渠道,就檢查這個渠道。
四、條形碼的最大效用
條形碼不只是用于商品的識別和提升出入庫的速度及準確度,還可以用于倉位碼及庫存量的報警功用。
倉位碼的應用――配貨路線的指引。我們很多電商,條形碼的使用只為產品的識別而識別。其實條形碼還可以用于倉位碼,倉位碼通過電腦能讓訂單里的貨品根據位置遠近進行排序,指引配貨員配一張訂單絕不走回頭路。
庫存量的報警功用――設立SKU的存量預警線。當然設預警線需要對商品的數據分析,不同的款別有不同的預警標準。比如:暢銷款可高點,新款慎重些,補貨款預警線一定要低。那怎樣通過條形碼來報警呢?
比如我們是賣鞋的:首先建立新款區、暢銷款區、現貨區;其次在各區的貨架設定SKU條碼=倉位碼,倉位碼除了指引位置外還涵蓋此SKU的容量,如新款的SKU容量只能為10雙鞋,一旦掃描入庫多于10雙時,入庫單的款號出現紅色字體,同樣即時庫存也為紅色字體。此時全公司的人看進銷存系統,都會引起警覺。負責進貨的人提高警惕,負責銷售的人提起壓力。
在物流管理過程中,條形碼是商品識別的主要手段,但它有諸多局限性:信息是只讀的;識別是接觸式的;一次只能讀一個;讀取距離近;信息容量小。二維條碼雖然解決了信息標識容量問題,但是不能透明地跟蹤和貫穿供應鏈過程。
大的電商可引進目前條碼應用最高境界的無線射頻技術“RFID”。比如:一輛裝有我們貨品的車進來倉庫,經過裝有RFID的門禁,該車輛的全部貨品信息馬上出現在電腦界面,自動完成該車輛貨品的全部入庫。同理,我們抱一箱貨出庫房門口,系統也將自動完成出庫,不用點數,100%準確。當然RFID不負責質量的檢驗。質量還是要靠人力去把控。在運輸管理中,可以通過在貨物上貼RFID標簽,完成設備的跟蹤控制,達到我們的快遞件在途可見性。
五、地址庫的優化
中國地方行政區劃調整頻繁,導致我們在優化選擇快遞商投遞時,模糊不清,加上做物流的人,沒有專業學習過中國地理,投遞不到位經常出現。比如:有的地方明明是一個鎮,突然變成一個區;明明就是個鄉,突然變成一個鎮……很頭痛。如果我們一律采用EMS也就不管它怎么變,關鍵我們發展中的電商要采用申通或園通,連快遞商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直達。
所以必須采取如右圖所示措施:
1.前臺的地址備選數據庫能精確到鎮或鄉,并且每周優化一次,跟上時代的變化;
2.客戶在前臺的地址選別有誤,能有溫馨提示;
3.客服在分配訂單的時候,需查看收貨地址是否詳細,第一時間與客戶解決這類問題;
4.物流把關,凡是看到不規范的收貨地址都應在第一時間反饋到客服,以準確選擇便宜快捷的快遞方式為前提。
5.預計效益:1)系統選擇快速公司的失誤率月度可達到萬分之二內,現在是萬分之九;2)來自于快遞公司的不送貨上門的投訴可達到萬分之一內,現在萬分之四。
六、建立物流數據分析模型
電商每天面對很多很多的數據,而有的數據會對我們有用,有的數據會誤導我們。建立數據分析模型能讓你的商品“有效地進來和有效地出去”,避免信息誤差帶來的“牛鞭效應”。什么樣的數據需要認真對待呢?參考右圖:
1.分析快遞點(訂單流量)的數據模型;
2.商品周轉率和動銷率分析,不斷優化新款、暢銷款、滯銷款的動態,指引商品采購的有效性;
3.確定配送每道工序的動作頻率數據標準值,作為對配送人員的考核依據,也是物流考核的重要KPI之一。
4.訂單滿足率:訂單能實時被滿足的比率。
5.及時投送率:用來衡量快遞的評審。
七、正確看待ERP
如果你的業務量一天不到1000單,你就不用擔心不上ERP是等死。因為你的管理還遇不上大的瓶頸。
大電商的的瓶頸在哪里?以京東為例,京東的成功值得我們學習,但我要說,京東的瓶頸就在管理。很多朋友說是與家族化管理有關。實際上中國民營企業500強97%是家族企業。真正原因是業務量大了,內部管理跟不上。內部管理跟不上,產品、服務、物流、推廣馬上會形成惡性循環。
市場需求大,需求急,供貨渠道和資源跟不上;供貨跟不上,拆單就多;拆單多,就只能等;等,客服壓力就大;客人不滿意,業務量下降;業務量下降,就意味等死!這就是電商為何只有10年壽命的預測依據。
內部管理與ERP軟件有什么關系?重點就在這里:凡是把ERP當成一個軟件,那你就在找死。一定要把ERP當成是一種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你的決策層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
對于ERP,我有幾個觀點:第一,如果不想搞家庭作坊,就必須要上ERP,這是早晚的事;第二,ERP等于三分軟件加七分實施再加十二分管理;第三,ERP不是你的目的地,是你的歷程;第四,當你上規模了,能否持續在市場贏得競爭,能否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關鍵在于管理。
對決定上ERP的電商老板們,也有五大忠告:第一,老板你的全面支持始終如一;第二,請你高度重視數據的準確性;第三,請你不要將沒有經驗的人放到關鍵崗位上;第四,請你要有推倒重來的勇氣;第五,ERP是你的得力助手,而非醫生,不能醫治百病。
八、建立物流看板管理
建立物流看板管理的好處在于:讓你的貨流和信息流可視化和具有可追蹤性;幫助決定在適當的時候進適當的貨品。
物流看板的實施點在于:
1.系統模版化;
2.由配送員點擊看板需求到倉庫去取貨;
3.每日綜合看板異常信息反饋給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