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字的來歷和起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同人類的發展一樣,漢字的起源經過了漫長的發展和變化,一個字的來歷并不是簡單能說清楚的,現今的每一個漢字都經過漫長歲月的演化。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
(來源:文章屋網 )
一、項目活動設計
本項目的驅動問題是:了解漢字的造字法及書畫結合的內容,探究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書寫漢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積極努力完成項目任務。
本項目一共設計兩個任務,分別是“漢字和我們的生活”(完成本任務約3課時);了解書畫同源,創造性地使用、書寫漢字(3課時)。
1.任務一:“漢字和我們的生活”。
該任務源于教材,是對教材的整合。完成每一個活動都要以學習閱讀材料為先導,把閱讀資料作為學生收集、查找相關材料的例子,學習并利用閱讀資料為開展活動引路。
課前讓學生收集一些跟漢字相關的資料,比如名人書法、字謎、漢字演變材料等。課內多給學生一些時間進行資料交流,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寫出計劃,讓學生通過互相傳閱資料初步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
學習課本之前,談談沒有文字的不便,例舉“結繩記事”的故事,讓學生了解“結繩記事”的弊端,表示事情大就結大繩子,表示事情小就結小繩子,意義非常模糊。古時畫上一個帳篷、一座山、一棵樹旁兩個人、一條蜿蜒的小路,如果讓學生猜其表達的意義,答案會千奇百怪,其實真正表達的是兩人相約的路程和地點,可見圖畫記事同樣意義不明確。讓學生通過事例體會文字發明的重要性,了解中國漢字的悠久歷史。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充分感受到漢字的有趣,激發了進一步探究漢字奧秘的愿望。
走進課本共同閱讀“閱讀材料1~4”,感受漢字的神奇。
思考:這四則材料分別從哪個方面說明漢字的有趣的?為什么說是有趣的?除了上述四種有趣的漢字現象外,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漢字現象?
閱讀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學生自學、討論、交流,教師參與學生活動。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小小書法展”――感受書法藝術美。(完成本項目約1課時)中華漢字不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在班內舉辦一次書法作品展覽,硬筆書法、軟筆書法作品都可以,展示在教室里。
2.任務二:“了解書畫同源,創造性地使用、書寫漢字”。
(1)課前預習任務:針對活動內容和分工,收集資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小組選定的活動內容,按照具體的分工開展課外收集資料的活動。
(2)自主交流,師生互動,復習漢字的基本造字方法之一――象形,進而了解“書畫同源”,感受繪畫與漢字結合之美。學生展示自己的書法作品與中國畫,比較繪畫線條和書法線條,會有什么發現?國畫筆墨技法與中國書法用筆密不可分,都用同樣的工具,都以線條為主,線條運行的本身都流露著書寫者的情感,故有“書畫同源”一說。
(3)合作探究,欣賞書畫結合之美。小組交流,對組員收集的資料進行初步整理,根據活動內容,從中選擇最能體現書畫結合妙處的作品和全班同學交流。
例如,2005年乙酉雞年郵票采用了傳統書法和中國刺繡的設計技術與技巧。設計師巧妙運用了中國書法,字與形的完美結合,展示了中國文化與現代魅力。
再如上圖的“茶”字:單單一個“茶”字,便可以如孫悟空般千變萬化,變成一杯飄散清香的茶茗,變成一片片翠綠欲滴的~子,變成一幅幅精致的圖畫。
(4)在深入研究書畫結合的基礎上,能夠對由漢字組成的一切文本生發更加深刻的理解,對漢字進行富有個性的再創造。
(5)學生個人原創作品在小組里展示,并匯報創作意圖和對這個漢字的解讀。小組內成員互相評價,互相學習,提出改進意見,學生個人修改和完善。
二、項目評價設計
本次活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把評價的側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圍繞學生的主動學習來評價,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學評價是貫穿始終的。合理科學的評價,能夠激勵學生充滿熱情地參與下一次的活動課。
1.評價要素: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確定以下評價要素:
(1)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信息的能力,規劃、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用書面語言、圖表等形式陳述的表達能力。
(3)豐富的想象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4)學生通過活動能夠很好地參與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探究意識的形成(過程與方法)。
(5)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6)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評價活動過程:
(1)表格式評價。
(2)語言描述式評價。
3.評價辦法:
一評學生的成果,包括過程性成果和終結性成果。二評認識,通過學生寫反思感悟,從中了解學生在本次活動中的收獲。
三、項目實施
1.方法指導:
(1)閱讀教材,習得基本知識。同步閱讀教材:《木(末林焚森休集)》《神奇的足跡》《神奇的打字》《文字的老壽星》《漢字的故事》《小學生規范字典》,了解漢字的起源、演變。通過閱讀增進對漢字的了解,感受漢字的美,培養欣賞漢字的興趣,激發對漢字的熱愛之情。
(2)走進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漢字。進行社會用字調查,寫簡單的調查報告;書寫繪制書畫作品,舉辦書法展覽。
(3)了解多種學習方式,為項目學習做好準備。首先學生能從總體上明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了解綜合性學習的特點,為今后進行綜合性專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學生通過綜合性學習,能夠學會制訂活動計劃,在活動中積極、主動參與,勇于承擔一定的任務,并能通過獨立或合作學習,較好地完成任務。學生能夠認真閱讀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從中受到啟發,收集到更多體現漢字神奇、有趣的資料。最后學生通過活動能夠很好地參與合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探究意識的形成。
(4)廣泛收集資料。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漢字的造字方法、字謎、有關諧音的歇后語、笑話、對聯、古詩、故事等。可以在多媒體教室通過網絡查詢,可以到學校圖書館借閱相關的書籍摘錄,還可以通過咨詢父母、親朋好友獲取信息等。
2.分工合作,實施項目:
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第一組收集漢字的造字方法,第二組收集書畫同源的資料,第三組收集書畫同源在現實中的應用,一二三組共同完成漢字的再創造。
(1)“字謎擂臺賽”。由第一組成員組織。第一,把他們事先收集的各種各樣的字謎出示,讓其他同學學習。第二,教給大家猜字謎的方法:組合法、象形法和意會法。第三,開展有趣的字謎擂臺賽,形式可以是:燈謎、字謎游園會、猜字謎接力賽等。謎面的形式多樣,有文字謎、畫謎、動作謎等。活動要有層次,可以分成猜課本上的字謎、收集和猜課本以外的字謎、自編字謎互相猜等幾個階段展開。第四,小組成員說說猜謎制謎過程中的體會。
(2)“諧音大本營”。由第二組成員組織。第一,出示他們事先收集的各種各樣的有關諧音的歇后語、笑話等,讓其他同學學習。第二,講解諧音的知識。第三,展示小組學習的成果,例如經過學習得知諧音分為諧音歇后語、諧音笑話,諧音故事和諧音對聯等;小組自己創編的作品。第四,話說諧音:學生說出自己收集的歇后語前半句,其他人說后續的諧音字;學生說出自己收集的對聯的上聯,指名其他人說出下聯,并指出其中的諧音字;學生講帶有諧音的笑話,其他學生說出笑點在哪里。第五,小組成員講述通過收集、制作諧音歇后語、笑話、對聯、故事等活動后的體會。
(3)探索漢字起源。由第三組成員在多媒體教室組織大家一起學習交流。第一,學習課本上的閱讀材料《倉頡造字》《“冊”“典”“刪”的來歷》。第二,通過電腦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漢字起源的資料,給同學們提供網絡學習地址,讓同學們也上網絡瀏覽學。第三,投影展示他們收集的圖片和拍攝的資料。第四,展示他們小組探究后總結的收獲。
(4)展示交流:各個小組以手抄報、黑板報、材料手冊、貼圖等形式展示成果,互相交流評價,形成評價表,并在評價表附上自己的活動心得體會。
四、項目反思
1.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并且從過程中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拓展性以及創造性的特征。
2.提升了學生的研究力。學生通過“我與漢字交朋友”的項目學習,對漢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漢字之美,激發了他們對漢字的興趣和熱愛,沉淀了他們對中華優秀文化深厚的感情,使他們樹立起從小為純潔祖國語言文字做貢獻的意識;同時也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促進他們探究意識的形成。
3.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夠認真閱讀提供的相關閱讀材料,從中受到啟發,收集到更多體現漢字神奇、有趣的資料。
關鍵詞:語言知識;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教學策略
從陳述性知識“是什么,為什么”出發,可以將語言知識分為原理層和工具層,從程序性知識“怎么辦”入手,將語言知識分為實踐層。針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三個層面語言知識教學進行分析和探索,對于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增強原理層語言知識教學
原理層語言知識處在最基礎的層面,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對原理層語言知識的呈現略顯淺少,因此,為彌補教材中此層語言知識的不足,需加強原理層語言知識教學,以期學生能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教師應加強自身原理層知識的儲備
為加強原理層知識教學,首先要從教師自身知識儲備量入手,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理層語言知識,才能對教材中未涉及而又需要學生了解的語言知識進行有效地傳授。那么教師究竟需要掌握哪些原理層語言知識成為困擾教師的一大難題。筆者針對此問題結合黃強軍語言知識內容的量化標準[1],對教師需要掌握的原理層語言知識進行整理和分析。首先,語言的本質方面,包括語言特點、漢語定義、漢語特征。其次,漢語方言基本知識方面,包括漢語的變遷,漢字產生以前的原始漢語;先秦時代的上古漢字;兩漢至隋唐時代的中古漢語;從晚唐到五四的近代漢語;五四之后的現代漢語;以上漢語的五種形態及其各自的特征等。另外,關于其他層面的具體語言知識如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的發展源頭和歷史變遷過程等知識也包含于這一層面的語言知識內容中。
(二)教師運用多種形式增強教學效果
由于教材中原理層語言知識分布較少、形式相對單一,因此,教師不能僅根據教材停留在“說教”這一層次的單一教學方法中,很難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相應工具書,采取適當的教學模式將自己儲備的原理層語言知識活化地傳遞給學生,將枯燥的課程轉化為生動、形象和充滿趣味性的內容,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變得更加活躍,充滿生機和活力。例如教授四年級上冊第24課《春聯》時,除了講解書中有關對仗(即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的工具層語言知識外,還應當依據自身所儲備的原理層語言知識,讓學生知道春聯的來歷以及對偶修辭的演變和發展,單一的講述法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減弱學習動機。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采用多種手段進行有效的對偶教學。由于四年級學生的具有較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教師需要以直觀形象的圖表形式和引發學生感性的情境創設為主要呈現形式,利用圖表形式介紹對偶和對仗的不同,直觀表現出對偶大起大落的發展史,從而使學生一目了然,激發興趣,拓展知識。對于“春聯”起源,可創設具體情境,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春聯”的來歷,“桃符的故事”“五代后蜀皇帝孟昶過春節的故事”“明代朱元璋寫春聯的故事”將其原理層語言知識化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更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春聯所表達的含義。
二、重視工具層語言知識教學
教材中呈現最多的即為工具層語言知識,它處于中間層面,作為工具指導和服務于實踐層語言知識,因此重視工具層語言知識教學,有利于學生為實踐層語言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更是促進學生直面生活的動力源泉。
(一)依據漢字特點,加強識字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這是在強調語文教學必須遵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律。由于漢語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包含著大量古代漢語的因素,無論是從語音知識的漢語拼音,還是文字知識的字構書寫,甚至是詞語知識中詞匯的積累和詞義的理解,都是作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載體,承續著歷史的脈絡。因此在充分解讀和分析教材中工具層語言知識的同時,要與漢語言文字特點相結合。漢字知識教學,教材中以集中識字法、分散識字法和字理識字法為主要方法呈現。而教材中的根據字構呈現的字理識字卻被許多老師忽視,應充分依據漢字的構字規律,運用漢字形音義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例如教“鳥”字,出示鳥的圖畫,解析“鳥是有眼睛的,里面的一點就是眼睛,千萬不要丟了,丟了,小鳥就什么也看不見了。”如教“牧”字,點出“牧”的本義是手拿鞭、棍在放牛。“沙”字教學時,啟發學生想象河水少會出現什么———水少而沙現。字理識字法運用范圍廣,遵循漢語言特點,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強化兒童對漢字音形義的記憶,能有效地預防錯別字,有利于學生觀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培養。
(二)結合閱讀和寫作,加強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
通過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語法知識呈現內容的分析可見,其語法知識呈現零散分布的特點,但是在小學教材中將其整合又是難度極大的,因此,便需要教師結合閱讀和寫作對語法知識進行教學時采用適宜的方法,讓學生“在零散中學,在整合中內化”。付惠均[2]在《語法教學方法論探討》提出“三個結合”的方法論體系,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示正與糾誤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語法教學方法要求一是精簡語法項目,淡化理論色彩;二是緊密聯系實際,強化具體運用。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依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必要的語法項目有針對地進行教學,低年級重點在于單句語法的練習和鞏固,初步了解和學習人稱代詞的使用方法;中高年級出現復句以及單句、復句相融的較復雜句式。而且在強調語法規則的同時緊密聯系語言實際,如一年級上冊練習4中“我喜歡吃的水果有……”單句的學習,在分析句子成分的同時又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實際,提高了語法教學的效果。靜態與動態相結合,脫離實際的語言單位和聯系具體語言環境進行語法分析,兩者在語法教學中應該結合運用,相輔相成。示正與糾錯相結合。是語法教學中不可偏廢的兩種方法,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雙管齊下,才能更有效。根據教材中各學段修辭格出現頻率,充分利用修辭的表情達意作用。修辭知識教學主要采用“切境法”。語言材料選得好與不好,主要就是看選用的語言材料是不是切合于具體的語境,即題旨情趣。因此我們在修辭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結合語言環境來閱讀理解文中修辭藝術。修辭教學只有在應用中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不可為教修辭格而教修辭格,要使學生真正體會學好修辭對閱讀和寫作帶來的好處。
三、關注實踐層語言知識教學
實踐層語言知識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層面知識,強調語用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教學中應重點關注的層面,為學生直面生活、提高語言交際能力起到推進作用。
(一)注意語境創設,引導學生習得言語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十分重視語境的創設,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語境的創設,關注話語語境,其中上下文語境在中小學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它要求在書面語的話語閱讀理解時,要注意聯系上下文,整體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理解語言片段;除此之外,教師能夠根據課堂氛圍作適當調整,對前后語境構建,使其相銜相配,并且運用情景化的語言讓學生融入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習語言。例如可以在虛擬情境中根據語境理論來創設虛擬語境,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奶奶的白發》的復習鞏固階段中,可以通過扮演奶奶的角色來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虛擬語境創設,不僅可以幫助理解文本,更加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藝術性地創造語境,引發學生自主性和積極性,試看以下于永正老師通過藝術性的創設語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永正老師教學《翠鳥》中“翠”字:師:下面看于老師寫課題。哎,這個“翠”字怎么寫?提筆忘字,誰能提醒老師一下?生甲:“翠”字上面是個“羽毛”的“羽”字。生乙:不帶鉤的。師:噢,明白了,謝謝大家的提醒。請學生看于老師寫,并且抬起手跟著于老師把課題寫一寫。于永正老師并沒有直接將課題寫在黑板上,而是藝術性的“懂而裝不懂”,營造了一種“不懂就問,積極好學”的學習氛圍,滿足了學生自豪感,認為老師對自己擁有極大的期望,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培養,提高了學生自信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遵循會話得體原則,增強話語評價功能
“得體原則”是衡量言語行為的終極標準,無論你遵守的是合作原則,還是禮貌原則,但最終都必須以“得體”作為評價標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是否得體做具體的評價。如看是否適應不同語境要求。在正式的場合,說話應當嚴肅、認真;在歡慶場合,說的話就應當有助于歡快氣氛的營造,例如二年級上冊練習1中口語交際“學會祝賀”,顯然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在親人離散之時發出的渴求團圓期望的詩句在這里就極不合適。例如教師在教授一年級上冊練習5中“別人問你什么,有時可以這樣回答。”舉了這樣一個例子[3]:一姓張小孩聽到別人跟爸爸初次見面,總是先問:“您貴姓?”,爸爸總這樣回答:“免貴,姓張。”接著別人又問:“弓長‘張’,還是立早‘章’?”于是他也耳熟能詳了。有一天,只有孩子一人在家,有客人來訪。小孩問:叔叔,您貴姓?客人:我姓李。小孩很恭敬地又問:是弓長“李”,還是立早“李”?客人:愕然,不知如何應對。上述例子表明在進行語用知識學習時,要能夠靈活運用,注意語言得體原則,案例中小孩的表達是不得體的,老師舉了這個例子之后,學生能夠體會到表達需得體,從而對自己和他人的表達也能進行合理評價。
作者:李文芝 霍生玉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黃強軍.語文課程教材中語言知識內容的建構[A]//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0-121.
可是,我們的學生對待傳統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遠,年輕一代正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它兼顧語言與文化的層面,闡釋了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體,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一歷史使: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為了更好的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以下的嘗試:
一、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文化內涵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語文教材每冊書中,都安排了不少于七篇的優秀經典文言文,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在教學這些文章的時候,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充分挖掘其思想內涵,對他們進行愛國教育,熱愛家鄉的教育,親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二、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教室布置:在班內建設文化長廊,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詩,一句名言,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親近,學習傳統文化
(2)精心設計導入情節: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在教學《荔枝圖序》時,我為學生展示了蘇軾的《惠州一絕》里的詩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學生追問蘇軾為什么會如此喜愛荔枝的興趣下,抓住契機自然地導入新課,在好奇心的驅使學生有進一步領略了古文的魅力。
三、把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活動中
(1) 誦讀積累,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誦讀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經典可積累的內容很多,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求七年級學生主要背誦我校中華傳統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經》和《國學經典誦讀》,每天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大聲地朗讀,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校園。要求學生對所選內容反復朗讀,以至熟讀成誦,牢記在心。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2)情境解讀,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厚重的,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句的內涵顯得深奧,學生不易接受,針對此種情況,我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講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鑿壁借光”“程門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讀《三字經》,搜集成語故事,古代名人軼事……他們聽了故事,了解了歷史,體味了詩詞的蘊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了文化底蘊。
(3)趣味訓練 ,鐘情傳統文化
訓練是語言學習的手段,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訓練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針對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組織學生尋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漢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了解了漢字的發展過程,講述了關于漢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楊修巧解字》《歐陽修追字》《神奇的“打”字》《“馬虎”的由來》等,同時透過漢字還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學生感覺漢字很神奇,引起了極大的興趣,寫字不再隨隨便便,而是用心寫字,錯字逐漸在減少。學生在活躍有趣的氣氛中領略了中國文化,掌握了字詞。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運用一些有趣味的訓練內容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使學生了解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語言訓練的趣味性以及詩與詞之間的區別。如:讀一讀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些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4)節日熏陶 ,追尋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秋節、重陽節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程顥的《郊行即事》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將節日融入中華經典誦讀的內容,都將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出板報,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姓氏文化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也是一門交叉性、跨學科的學科,涉及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民族學、文字學、符號學、史料學等多種系科門類。20世紀中國學術界對中國姓氏的研究,經歷了一個從單一(學科)到多樣(跨學科)、從零散到系統、從表層到深層的發展過程。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隨著學術環境的寬松、學術積累的豐厚、學術發現的突破、學術觀念的更新,姓氏文化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試以研究角度與方法而言,大致有以下數端:
歷史學研究。立足于歷史史料與古文字的考證鉤稽以及地下文物的發現,辨析、梳理中國姓氏尤其是先秦古姓的起源、流變、演革,將歷史事實與姓氏問題互為印證,深入探討中國姓氏研究中的疑難問題與某些本質性問題。這方面的著作有雁俠的博士論文《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謝維揚的博士論文《周代家族形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陳e的博士論文《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此外,朱鳳瀚的專著《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等也有相當多的篇幅論析先秦姓氏問題。特別是湖南學者何光岳潛心鉆研數十年,以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的1000多萬字的《中華民族源流史叢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起陸續出版),涉及上古夏、商、周、中原古國、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上古諸多部落、氏族及其古姓的源起、流變,對探討中國姓氏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社會學研究。八九十年代以來一批從事歷史社會學尤其是明清社會學研究的學者,注重從家族史、家譜資料等的歷史事實出發,在研究中國家族文化與制度演變的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具體家族姓氏的歷史文化信息,為中國姓氏研究提供了生動實際的案例。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華東地區的學者為多,如錢杭的《血緣與地緣之間:中國歷史上的聯宗與聯宗組織》(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趙華富的《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王鐵的《中國東南的宗族與宗譜》(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版)等。
語言學研究。從語言學、文字學角度探討中國姓氏與人名,如張惠英的《語言與姓名文化:東亞人名地名族名探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王建華的《文化的鏡象――人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等。
文化學研究。這方面的著述較多,作者大多采用文化學、文類學、民俗學等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討中國姓氏,如納日碧力戈的博士論文《姓名論》(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何曉明的《姓名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王泉根的《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團結出版社2000年版)等。
以上研究成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主要考察漢族姓氏,而少有涉及少數民族姓氏。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同時又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元一體的大家庭。中國的少數民族,人口雖只占全國總人口的6.7%,但分布地區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0%至60%。由于文化發展的差異,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各不相同。除回族、滿族、畬族等通用漢語外,其他各民族均有本民族的語言,有的民族還有自己獨特的文字,如蒙古、藏、維吾爾、彝、傣、苗、朝鮮等族。少數民族文化的差異性,直接影響到作為民族文化重要表現形式與歷史積淀的姓氏符號。一個民族的姓氏及其命名方式,總與該民族的政治、經濟、歷史、生存環境、文化傳統、民俗習慣、等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具體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特點;甚至同一民族內部也會因地域、經濟、語言、風俗的不同而出現相應的差異,這就構成了少數民族姓氏不同于漢族姓氏的自身特點。要而言之,有以下三點:
一曰豐富性。現代漢族通用姓氏約為3600個,分為單姓(如李、王、張)、復姓(如諸葛、司馬)與合姓(即兩姓聯璧,如陸費、錢王)等三種形式,而少數民族的姓氏則要豐富復雜很多。從總體上說,有四種情況:(1)基本上只使用本民族的姓,這有珞巴族、獨龍族以及尚未識別民族的\人、克木人、戛爾巴人等。(2)直接采用漢姓,這有朝鮮、回、壯、土家、白、瑤等19個民族。由于深受漢文化影響,這些民族使用漢姓已有很長歷史。當然,如追根溯源,每個民族的姓氏又有自己不同的出典,其中有部分來自古代部落名或氏族名。(3)采用雙重姓氏,即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漢姓,這有滿、蒙古、彝、藏、景頗等27個民族。(4)無姓氏。我國有維吾爾、哈薩克等6個民族習慣上沒有姓氏,只有部分人受漢文化影響,現在也采用漢姓。
二曰神秘性。姓氏是標志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血緣關系的文化符號。姓氏起源與圖騰崇拜、原始、家族生命史等有著密切關聯。今姓源于古姓,漢族古姓大多有其神秘撲朔的來歷。如姬姓,據考是上古周人始祖母(圣處女)姜“履大人跡”(踩了熊的腳印)感而受孕始生后稷,因而周人姬姓。姬,從女從臣(“臣”為熊跡之形),實為熊圖騰崇拜。同樣,少數民族的原生姓氏也有著種種神秘精彩的來歷。這里試舉一例:西南師范大學“西南絲綢之路考察隊”曾在四川省德昌縣傈僳族聚居的金沙鄉作過調查,發現該鄉傈僳族居民所有姓氏均與圖騰崇拜物有關,如崇拜李樹、梨樹的姓李,崇拜黃樹、黃姜(一種野生姜)的姓黃,崇拜獐子的姓張,崇拜麂子的姓紀,崇拜貓頭鷹的姓吉;他們還奉行同姓不婚的族外婚制,如崇拜鼠的氏族(姓賀)分為白尾巴鼠、白肚皮鼠、長尾巴鼠,金沙鄉有二個鼠氏族互不“開親”(通婚)。
三曰變異性。隨著社會發展、文化交流,現今不少少數民族的姓氏尤其是年輕一代已逐漸漢化。他們有的依據本民族原先圖騰名稱的漢字音譯或漢義轉化改寫為漢姓(如上例傈僳族的姓);有的則直接假借漢姓;也有的是與漢族通婚后生下的孩子從漢姓;或由當地漢族教師為學生另取漢姓,如據報載,云南有的傣寨小學校,漢族老師姓什么,全班傣族小朋友也一起姓什么。所以,如果光從字面上看,今天已很難看出少數民族姓氏(特別是近二三十年改革開放環境中出生的一代)的本來面貌,更看不出原有的文化特色與圖騰痕跡了,我們需要作一番由表及里的尋覓,方能識得“廬山真面目”。
但十分遺憾的是,對少數民族(尤其是黎、德昂、土、納西、藏、門巴、彝等民族)原有姓氏的研究一直是個薄弱領域。姓氏學研究具有跨學科性質,涉及多種學科,正因如此,也就容易造成“山陰不管,會稽不收”的局面。至今我國還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姓氏學研究學術機構與社團,也沒有一部將我國現在多民族的原有姓氏都收錄在內的完全意義上的《中國姓氏大辭典》。
著名科學家、姓氏學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遺傳所杜若甫教授曾在《尋根》雜志1996年第4期撰文指出:“研究少數民族原有姓氏的困難之一是由于不少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其姓氏缺乏文字記載,全憑口傳。于是,由于同一民族內有不同的方言或譯法的不同,有時一個姓可以有不同的漢譯,有時不同的姓卻有相同的漢譯。加強對少數民族原有姓氏的研究是一項非常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再過二三十年,少數民族中知道他們自己原有姓氏的人就更少了,研究也就更困難了。”的確,對少數民族原有姓氏的研究現在如不切實抓緊,再過數十年,說不定就會像“湖南女書”那樣,成為一種現代“絕學”。
所幸的是,學術界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甘于寂寞的學者,始終沒有放棄過“中國少數民族姓氏”這一獨特的研究領域。早在1958年,科學出版社就出版了武漢大學姚薇元教授著21萬字的《北魏胡姓考》。1993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又出版了陳連慶著35萬字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此外,有的專題研究著作,如魏德新的《中國回族姓溯源》(新疆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孟志東的《云南契丹后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等也對少數民族姓氏多有探討。但是,與對漢族姓氏研究相比,少數民族姓氏研究工作還做得相當不夠。其中,最大的不夠是,我們至今還沒有一部完整、翔實的少數民族姓氏大辭典或專書,我們還不清楚全中國到底有多少少數民族姓氏?
使人欣慰的是,這一空白現在終于填補了,這就是由杜若甫先生主編的我國第一部少數民族的姓氏集成――《中國少數民族姓氏》(民族出版社)。
這是一部真正的大書。全書收集了我國49個少數民族以及部分未識別民族(如克木人、夏爾巴人、\人)的姓氏,務求“竭澤而漁、一網打盡”。試以蒙古族為例,我統計了一下,全書共收集蒙古姓2445個,漢姓357個,合計2802個。這無疑是一次最完整的蒙古族姓氏整理。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本著“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的精神,依據可信、可靠的資料,對每一個姓氏的讀音、原義、起源、演變、分布以及人物(作為姓氏活態的實證)等均一一作了闡釋。這里隨便從蒙古姓中抽取一例,以見其真。抽取的是“敖日陽海”,書中的闡釋是:
敖日陽海Aoriyanghai亦作兀良、兀良合、兀良合惕、兀良哈、兀良罕、兀日揚海、兀梁哈、兀]罕、兀]孩、兀良哈歹、烏瑞陽海、烏瑞罕、烏日陽海、烏梁海、烏梁汗、烏梁罕、烏力揚海、烏力洋海、烏里洋海、五兩海、五兩暗、斡良改等。蒙古古老姓氏之一,源于部落名。有幾種說法:一說從前該部落圍繞著肯特杭愛山而居,故以山名為姓(“烏瑞雅杭愛”的轉音詞)。一說游牧于黑龍江至額兒的失河流域,以狩獵為生的統稱為烏瑞陽海。又一說是訥古思族的分支,蒙古迭兒列斤諸部之一。另一說源于分布于巴兒忽真隘(今巴爾古津河流域)以狩獵為生的“森林兀良哈”部。現為蒙古大姓之一。漢姓敖、烏、吳、武(均為首音的諧音字)、于,以姓烏居多。分布較廣,內蒙古喀喇沁旗、敖漢旗、翁牛特旗、扎賚特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阿魯科爾沁旗、科爾沁右翼中旗、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阿巴嘎旗、正藍旗、鑲黃旗、蘇尼特右旗、伊金霍洛旗、阿拉善地區、呼倫貝爾盟、寧城縣和遼寧阜新縣、吉林省等均有。
杜若甫先生為了完成這部150余萬字的專書,先后花了10多年心血,青燈黃卷,爬梳鉤稽,田野采風,網上搜索,真是使盡了渾身解數,克服了無數困難,這才修成“正果”。這項跨世紀的中國姓氏研究與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的重大學術成果,生動地實踐了“三結合”的學術探索精神,從而充分保證了研究成果的質量。
一是古今結合。中國姓氏包括少數民族姓氏,都有其歷史源起、傳承演變,因而研究姓氏必須正本溯源,考據稽古。但另一方面,時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又在深刻地影響著姓氏的變化,因而姓氏研究又必須堅持從現實出發,深入民間,調查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姓氏》既依靠古人與時賢的研究成果,辨析取證,又依靠對現實的調研,從人口普查、縣志記錄、實地采訪中擷取動態的第一手資料。這是一種學術研究必須堅持的科學的態度、務實的精神。《中國少數民族姓氏》所堅持的科學精神與甘于學術寂寞的精神,正是我們今天所需要倡揚的學術品格。
二是文理結合。本書主編杜若甫先生,本身是一位嚴格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教授,長期從事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但他同時也是中國最早將遺傳學與姓氏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學者。杜若甫先生曾親口對我說過,早在1982年,他應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國際人類遺傳學界泰斗、國際人類基因多樣性研究計劃主要發起人L•L•卡瓦利•斯福扎先生的再三邀請,開始與卡瓦利•斯福扎先生合作,從事人類姓氏頻率的研究。姓氏頻率(即各個姓氏的人口比例)研究是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它用現代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將人類學、遺傳學、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與姓氏研究相結合,分析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姓氏頻率,以研究世界不同地區與民族人群間的血緣關系,以及歷史上的人口遷移、融合和世界各民族人口之所以如此分布的原因。顯然,這是一種世界性的嚴密的跨學科研究新興領域。由于杜若甫先生將謹嚴細致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應用到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的姓氏研究領域,文理融合,新創迭出。《中國少數民族姓氏》自然嚴密地體現了作為科學家的杜若甫先生對姓氏頻率以及對少數民族群體遺傳研究所形成的學科理論與觀念,貫穿了謹嚴細致的科學研究作風。
第三,參與《中國少數民族姓氏》研究工作的除漢族學者杜若甫教授、吳怡雄工程師以外,還有蒙古族寶奎教授、藏族平措朗杰編審、朝鮮族金寅淳教授等。整個研究工作與書稿的編著,充分體現出中華各民族學者之間的親密團結與合作,是民族智慧與文化擔當結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