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藍色的貴族象征意義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常用“blueblood”,即“藍血”來形容歐洲貴族,這起源于西班牙皇室,由西班牙語“sangreazul”,直譯成英語而來。古老的西班牙人曾認為貴族身上流淌著的是藍色的血液,貴族所穿的衣服的顏色就叫做“royalblue”。英語俗語中還有許多用“blue”指代尊貴的優秀的表達方法,例如,在14世紀時,EdwardIIIofEngland設立了最高等級的爵位中,象征徽章是由藍色緞帶制作而成,于是“blueribbon”就象征著最高的榮譽或質量,如“blueribbonmechanic”指代技術一流的機械師;“bluestocking”指女學者、有學問的女人,這條短語起初為貶義,指裝作有學問的女人,從19世紀開始,詞性發生了改變,也指真正有學問的女人;“bluechip”原意是績優股,現在泛指那些前景好、回報率高的人或事;“blue-eyedboy”不是指有藍色眼睛的男孩,而是指受到寵愛或被特別照顧的員工;“abluemoon”指罕見的事情,因此不能直譯為藍月亮,在特定語境里是指千載難逢的機會,“He’sthekindofplayerthatcomesalongonceinabluemoon”他是那種百年不遇的天才球員;“true-blue”指永不褪色的藍色,后來引申為忠誠的或可靠的人,“atrue-bluesupporter”指一個忠誠的擁護者。
(2)藍色的貶義含義到了19世紀,“blue”的詞性也被賦予了一定的貶義色彩,被認為是“indecent”不體面的或“obscene”猥褻的,“bluemovie”則成了“obscenemovie”,即的意思,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黃色”的貶義含義相似,其演變過程是受到一定的民間風俗影響,約定俗成地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bluebook”并不是“”的意思,而是指“藍皮書”,即封皮為藍色的官方出版物。另外一些帶有貶義含義的“blue”表達,例如“bluetalk”指下流的言論;“bluesky”字面上是藍天的意思,但是“blue-sky”則是形容詞,用來形容那些無價值的、不保險的東西,“blue-skystock”指不可靠的股票。
二、黃色與藍色的中西文化差異理解
除了上述提到的中國文化中黃色與西方文化中藍色的相似之處,這兩種顏色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還有其它的內涵意義,而且大不相同。
(1)黃色在中西文化里的差異黃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居“五色之中”,代表了一種勇敢干練的性格。例如,在中國戲劇臉譜中,典韋、張飛這樣的勇猛干將就是用黃色作為他們的臉譜顏色。在心理學上的“黃色性格”,是指那些行動迅速、活力充沛、意志堅強、自信坦率的性格。黃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明亮的顏色,代表著光明和希望,又與金同色,“黃燦燦”、“黃花閨女”這些詞語內含其義。“黃”在傳統文化中還有結束的象征。例如,“人老珠黃”形容人老了就不受重視,像珠子一樣發黃失去光彩,英語翻譯為“toloseone''''slooks”。總體來說,“黃”在中國文化中還是褒義居多,貶義含義也是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化的影響,但是黃色在西方文化中并沒有這樣的待遇,黃色在英語里常帶有膽小的、令人討厭的含義。例如“yellowdog”指卑劣的人;“ayellowlivered”在美語里是膽小鬼的意思。另外,“yellowbook”絕對不是“黃色書刊”的意思,而是指黃頁,就是通常說的電話號碼簿。
(2)藍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藍色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純潔、自由、和諧等象征含義。除此之外,傳統文化中藍色并沒有太多的象征意義,這是由于古代并沒有藍色的說法,而是青色。它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義稍微多一些。例如,“blue”在西方文化中還經常帶有“憂郁”的含義,在牛津詞典里是這樣解釋的:“(ofapersonormood)melancholy,sad,ordepressed”,“inabluemood”令人沮喪的,情緒低落的。“blue”一詞的演變,有一種說法是西方人在紀念耶穌死亡的日子都會把教堂布置成藍色,人們的心理充滿了悲傷,因為“blue”就有了悲傷的含義;另外一種說法是來源于美國黑人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一種音樂形式“blues”,翻譯成英文是“藍調”,或音譯成“布魯斯”,因為“blues”這種音樂形式通常表現得非常憂郁,因此“blue”也有了憂郁的含義。“blue”還有許多表達情感方面的含義,例如“blueMonday”疲憊的或倒霉的星期一;“blueintheface”徒勞無功的,意思是堅持做一件事情做到臉色發綠也沒有用“,Martinarguedwithhismotheruntilhewasblueintheface,butshestillmadehimwashthedishes.”Martin跟他媽媽爭論了許久,結果還是得去洗碗。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強化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為我國提供了國外廣闊的市場、豐富的資源、先進的技術,更有利于吸收國外先進的經驗和科學文化,為我國師德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后,自由、平等、博愛、合作、互助等思想成為主流,在道德領域,人和人之間的自由選擇權利和能力逐漸擴大,我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理念不斷地得到豐富、創新和完善,自身道德選擇能力不斷增強。要適應全球化的發展,我國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必須摒棄陳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將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實行更加開放的教育政策。當然,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也使國際上很多腐朽道德觀念、意識形態逐漸滲入到我國,我國道德體系的快速建立也受到很大影響。很多教師在經濟全球化大潮流中不斷地迷失自己,被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所左右,這給我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學而不厭,勇于創新”是教師必須遵守的一個重要的職業道德規范,其他國家的優良傳統也應該批判地接受,并在借鑒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創新,不斷轉化為我國高校的師德思想。不可否認,經濟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的師德建設不斷向前發展,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經濟文化全球化對高校師德建設帶來的新挑戰。過分崇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的部分教師,不遵守基本的職業道德,使我國傳統師德觀受到沖擊,個別教師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追求經濟利益,有的教師甚至完全沒有職業責任感,對現階段師德建設中出現的不良現象的本質總是無法認清,對于問題認識不到位,對于發展沒有樹立正確的觀念。
2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存在的問題
(1)科研工作中的功利化傾向。高校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科學研究,其中高校師德師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嚴謹的科學態度。但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科學精神,不去潛心鉆研,而是巧取豪奪,甚至抄襲。大部分教師搞科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晉升職稱,也就是說,高校部分教師對科學研究的態度較為功利。(2)敷衍的教學態度。部分高校教師只重個人科研,不重課堂教學,對教學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敷衍了事。還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在教室內接聽手機,不遵守教學紀律。(3)部分行政人員的服務意識淡薄。行政工作者是高等學校的一支重要隊伍,他們的職業道德、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影響著管理育人的實現。然而,目前高校中許多擔任行政工作的教師服務意識淡薄,缺乏協調合作的精神,工作效率低,擔任行政工作的教師在處理行政事務上的服務意識有待加強。(4)缺乏社會責任感,個人利益至上。市場經濟對部分教師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部分教師過分看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把自己的工作僅當作一種旱澇保收的謀生手段,很多教師沒有把本職工作視為傳承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崇高理想的偉大事業。其次,有些教師以掙錢為終極追求,熱衷于第二職業,而忽視了對教學效果、教育內容的探索與研究,無心鉆研業務,不求功勞,但求無過。以待遇的高低來決定自己敬業的程度,過分強調經濟利益,缺乏奉獻精神。
3中國文化視閾下的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途徑
3.1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教育信念干一行愛一行,熱愛教師這個職業。教師是專門培養人才的職業,非常特殊。教師應忠誠于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教育工作,盡職盡責,充分認識自己肩負的重任,把它當作自己的事一樣來對待,為社會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有用人才。尊重學生,熱愛自己的學生。教師進行愛的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平等對待學生,人的內在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自尊心人皆有之,正如《學記》所言:“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越是感受到教師的愛心,教師的教導就越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就越親近和信任老師。
3.2塑造教師自身形象教師應與時俱進,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不斷獲取新知識,樹立現代教育理論觀、人才觀,完善和豐富學科知識,在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理論能力的前提下,將理論與實踐恰當地結合。堅持做到反思慎獨,加強自我修養。
3.3建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溝通渠道學校應從教師的角度出發,學會聆聽他們的心聲,在學校和教師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渠道,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水平和生活條件,明晰每一位教師的思想動態,減少高校教師外出兼職的機會,才能使教師安心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讓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充滿活力的保證是創新理念,要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構建以師德師風建設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為高校建設師德師風建立現代化的學習評定系統,使高校能夠真正成為學術重地。
3.4強化師德師風的制度和環境建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培訓工作,師德建設要強化教師的學習意識、政治意識。把師德培養納入師資隊伍建設計劃,制訂明確的培養計劃和方案,對教師進行道德品質、職業精神和思想觀念等的教育。教師思想道德建設要有明確的制度、規范的約束和保障。首先,完善并嚴格實行對教師的年度考核制度和必要的獎懲制度,完善考核評估體系。建立激勵機制,對師德高尚、業績卓著的教師予以表彰和重獎。建立和完善監督機制,對在育人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從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給予肯定和認可。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癥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文化
一、英語課堂中中國文化因素參與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風俗、法律、藝術、道德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其它能力和習慣。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無不在其語言中體現出來。因此,文化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的溝通以及雙向的性質決定了英語的學習者必須要學好英語的文化,同時也不能忽視本國語文化。然而,人們發現在實際的溝通中,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對富含中國文化的語言存在空白,即使是學歷較高的博士也是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中國文化失語是南京大學從叢教授提出來的。他提出很多高學歷的學生,如博士生,有較高的英語水平,有較高的中國文化素養,卻沒有文化大國學者應有的獨立的文化人格。與外國人的交流中無法體現一種獨立的文化人格。不懂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詞語的英文表達,不知道“Confucius”就是中國的圣賢孔子,不懂得紅樓夢的英文表達。背誦了十來年的英語單詞,不懂得油條、包子的說法比比皆是。因此他呼吁:要重視中國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滲透,以便培養英語學習者的獨立文化人格,在對外的交流中能有效地傳輸中國文化。深人學習中國文化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更好地進行溝通。目前,很多國家都在開設漢語課程,學習中國語言與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國,作為對外文化交流主體力量的大學生,更有必要學好中國文化,以便在實際的溝通中更好地排除不必要的誤解,達到良好溝通的目的。本文試圖從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角度探索如何進行中國文化因素的滲透。
二、高職高專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的現狀
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來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普通高中畢業生,此類學生經過了正規的高中學習,具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但英語總體水平不高;另一類是從中專、職業高中升人高職院校的學生,這類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偏低,英語基礎尤為薄弱。他們的專業具有實用性強的特點,因此,可能使用英語交流的機會也多。但是由于很多學生英語基礎不扎實,因此英語語法的知識還需要鞏固與提高。筆者對所執教的醫學高職高專學校的學生進行了包括口頭、書面的中國文化素質調查后發現:他們對于文化知識,包括英語國家文化以及中國文化有著較濃的興趣,但是對于文化詞匯的了解還很少。筆者調查了英語護理系以及口腔醫學系的100名學生發現:這些學生存在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平時閱讀或者書本中出現的文化詞語如:春節、瓷器、中秋、剪紙等正確率最高,而對于饅頭、油條、中藥、玉器、佛教、孔子等知之甚少,對于海峽兩岸、三好學生、三個代表、四大發明等幾乎一無所知。而這些詞匯都是選出來的比較常用的中國文化詞匯。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會盡量地用可能的表達寫出與中國文化詞匯相近的意思,而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則一片空白。在其中一個班級調查時筆者只讓他們寫出英文單詞,而另外一個班級則提示他們可以盡量通過猜測寫出意思,結果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結果發現第一個班級學生只寫出平時書本出現或者他們記住的單詞,而在另外一個班級,學生則發揮了最大的主觀能動性,除了寫下已學過的詞匯外,還各顯神通,有很多學生翻譯得還比較靠近。
大學生作為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承擔著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務。而我校英語護理專業方向的學生畢業后可以通過雅思考試到英語國家從事護理工作,有很多使用英語進行溝通的機會,因此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以及在英語課中學習中國文化也顯得更為緊迫而重要。通過文化知識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鑒別能力,培養獨立的文化人格,以及更好地學習不同語言的文化。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第一,高校應開設一定的人文學科公共選修課,舉辦人文講座、演講,舉行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高校可以考慮開設一門真正讓學生學習、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必修課。近年來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的較高收視率說明了在當前情況下各個層次、各種職業的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提高。大學生應注重自身人文修養,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培養自身的人文素質,發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學生應消除“功利主義”的思想,花點時間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積極參加各種人文講座、文化交流活動等。
第二,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除了學生本身對中國文化重視不夠的原因外,還有課堂中缺乏中國文化因素的英語學習內容,使得他們接觸的中國文化的內容非常有限。對于非常重視考試成績的他們在考試中也沒有中國文化知識方面的測試,因此,學生沒有學習中國文化知識的壓力。英語教材中沒有中國文化的信息使得教學大綱改革的很有必要。只有教學大綱帶動教材以及相關測試的改動,才能使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
第三,教師可以在課堂增加中國文化知識的輸人。比如在課堂上讓學生輪流做一個簡短的PPT,介紹中國的文化精徽,可以介紹各自家鄉的特色建筑、手工藝、飲食以及民俗風情,或者介紹中國的文學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筆者經過一個學期的試驗,發現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對于中國文化的興趣有所增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有限,主要起著一個引導作用,因此學生只要課后能堅持學習,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教師還可以以補充材料的形式,選擇優秀的描寫中國文化的素材作為教材,或者是中國文學的譯文。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的《大地》,華裔作品《喜福會》,中國作家用英文寫的作品如林語堂的(京華煙云)、《生活的藝術》等,還可以閱讀英美國家人士對中國典籍的翻譯作品,比如,理雅各、辜鴻銘、衛利等翻譯的《論語),還有其它的經典作品如(西游記)、(紅樓夢》的翻譯作品等。
論文關鍵詞:文化巖性;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策略
2008年中國GDP躍居世界第三位,這標志著中國硬實力指標已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然而,中國軟實力,尤其是文化軟實力卻依然處于弱勢。縱觀世界文化市場,美國占了43%,歐盟占了34%,亞太地區占了19%,其中13本占了10%,韓國占了5%,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占了4%。中國科學院出版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9)中也指出,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僅居世界第七,文化競爭力更是排名世界第二十四,這與中國的經濟大國形象相去甚遠。
在全球化時代,各國對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播力越來越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播力來自哪里?為什么西方文化會在傳播力方面占上風?為什么韓劇和日本的動漫能把他們本國的文化帶到全球各地?
程曼麗認為,只有當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念在國際社會廣為流傳并得到普遍認同的時候,軟實力才真正提升了。她提出,中國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對外傳播策略。關世杰對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進行了回顧與反思,認為我們再也不能停留在籠統地談內外有別和外外有別。
目前,跨文化傳播的策略研究如火如荼,許多學者從教育、媒體以及文化的個性方面著手,提出了很多可行的策略方案。崔剛強調,在重視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重視中國文化的滲透,使學生學會使用英語介紹中國的文化與國情。汪飛舟認為,國際大眾傳媒是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在國際傳播環境中制勝的是服務意識。縱觀以往的研究,我們發現對文化個性化的研究相對較突出,而對文化的共性研究卻較少。本文擬從文化共性的角度出發,根據中外文化傳播成功的案例分析中國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1基于文化共性的文化傳播的理論依據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們在對周圍的世界進行解讀和識別時,遵循的是一種體驗哲學。由于人類擁有相似的認知結構、類似的生存經驗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隱喻表現出一定的文化共性,體現了不同文化的共核部分,這是構成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礎,它必然有利于跨文化信息的順利傳遞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自從人類進入群居社會,不管是處于東方,還是在西方,不論生活于古代,還是現代,時空、地域、習俗和民族的差異,乃至文化上的差異,都不能掩蓋人類的特性和需求上的一致性及所面臨的基本生存問題的共通性。這眾多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構成了超越時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人類共同的價值基礎。
就中西方文化而言,盡管中西方各民族在思維方式、地理環境、語言體系等諸方面相去甚遠,但由于人類有許多共同的生活經歷,共同的感受,比如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都有對衣、食、住、行和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的需求,都有家庭關系,都有喜、怒、哀、樂,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都可用哭、笑、紅臉、皺眉等姿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等,因而中西方各民族之間在文化方面存在著許多“共性”。同時中西方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也一致:倡導教育優先,倡導人的進取精神和人道主義思想等。所以美國大片引進到中國,我們能夠普遍接受它,是因為它也宣揚懲惡揚善。外宣的成功,需要盡量避開分歧,多宣傳共同的東西。中西方文化二者既有很大差異,也有一定共同之處,可以在二者之間找到匯合點。所以我們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要供給的是能夠被人認同的“共有文化”。一旦借助大眾媒介向國際社會傳播了這些“共有觀念”,就可以讓相關國家認同。
2文化傳播中的文化共性案例分析
目前,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往往過分強調個性,而忽視了共性。眾所周知,文化共性,是引起國外興趣點的重要因素。只有點燃西方人的興趣點,才能吸引他們逐漸喜歡上中國文化。如小仲馬的《茶花女》與我國《今古奇觀》中的《賣油郎獨占花魁女》非常相仿,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其相似性,著手我們的文化宣傳。在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中外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2.1青春版
昆曲藝術被認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青春版《牡丹亭》不僅在中國本土掀起了昆曲熱潮。而且為昆曲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傳統戲曲跨文化傳播的經典個案。
青春版《牡丹亭》利用商業運作與社會運作相結合的戰略、立足本土與輻射世界的雙重定位、堅持傳統與調和現代的審美準則,為當下中國傳統戲曲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排演四年來,不僅足跡踏遍了兩岸四地著名高校,而且于2006年9月成功訪美,在加州大學4個校區連演4輪12場,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世界日報》把青春版《牡丹亭》訪美與當年梅蘭芳訪美演出相提并論。倫敦主流媒體認為昆曲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化韻味,《牡丹亭》是一出融合了莎士比亞愛情喜劇和睡美人故事的劇目。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馬上開設了昆曲課程,音樂系與東方語文系合作,把昆曲當作世界性的歌劇來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提高了昆曲藝術的國際地位,也再一次向西方世界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中華民族先輩們非凡的藝術創造力,成為中國昆曲走向國際市場的成功范例。
從傳播方面來看,青春版《牡丹亭》定位的觀眾對象為年輕人(國外也是如此),因為年輕人更加容易受影響,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創作者們考慮到。對于不熟悉古典戲曲情節的國內外青年觀眾,片斷式的經典折子戲無法使他們產生理解與共鳴,需要演全本。連續性的情節才能產生情感的激動與心靈的投入。另一方面演員詼諧幽默的表演方式也令國外觀眾耳目一新,非常符合西方的處世幽默觀。再者,也是重要的一點是中西方人們對愛情具有同樣的渴望,使得劇中纏綿四百年的愛情夢想能使國人和西方人產生人類心靈的共鳴。青春版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創始人白先勇先生說:“昆曲是唯美藝術,追求美是我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就是要叫中國的古典美還魂,以美喚醒觀眾心中的浪漫和憧憬。”所以“采用了全新的手法來演繹他們的愛情神話。”
2.2《少林武魂》在百老匯的成功上演
2009年1月15日晚,中國大型功夫劇
《少林武魂》講述少林寺武僧慧光成長的故事:戰亂頻起,母親懷抱嬰兒逃難,因遭遇匪徒而失散,嬰兒被少林寺眾僧救起撫養,取名慧光,從此在少林寺習武。慧光長大成人,成為身懷絕技的功夫大師,走上自我發現和濟世利民的人生旅途。美國觀眾凱恩斯說:“我非常喜歡該劇結尾‘家庭比功夫更重要’這句話,它讓我感受到中國人民非常懂得愛。”
武術一直為全世界人們所喜愛。以往的武術表演似乎為了武術而武術,缺乏劇情的勾勒。《少武魂》正是在世界文化都共同認可的“濟世利民”和熱愛家庭本身的人類共同追求的理念指導下向世界的。《少林武魂>使西方人對流傳世間1500年的少林功夫中呈現的禪武合一、德行感人的文化內涵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2.3韓劇在中國的傳播成功與其地域性的選擇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韓劇以其獨特的魅力風行國內,深受大批中國觀眾的熱捧。韓國的影視能在中國暢銷,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有選擇性地采取了與中國的文化倫理道德一致的作品,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傾銷而來。中韓兩國之間歷史上的相互交往,使得中韓兩國在價值觀上趨同,這給中國觀眾接受韓劇奠定了心理基礎。
韓國的影視作品大多以現實題材為主,十分注重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特點,在現代劇中隨處可見韓國的傳統文化因素,如溫暖的小吃、街頭排擋常成為韓劇的場景,展示了韓國獨特的泡菜和清酒文化;女性在家庭正式聚會的場合多身穿傳統民族服飾;生活劇和愛情劇中,不厭其煩地出現吃飯場景,且都是具有韓國民族特色的飲食方式。韓國影視劇十分注重在細節上對民族文化生活特色進行展示,在向世界各地銷售文化產品的同時,也使得其間附帶的所謂高麗文化逐漸為世界所認同。其次,韓國電視劇多走親情、友情、愛情的情感路線,這些是最能超越民族和文化界限,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普遍接受的影視題材,他們正是用人類世界大同的情感來博得了人們內心自然的應和。此外,韓劇在中國乃至東亞儒家文化圈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它的作品背后,往往蘊含著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因此,有專家坦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已穿上韓服,正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在中國傾銷,以漢文化為根基的韓文化,大有成為儒家文化代言人之勢。
3如何利用文化共性進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
文化的共性決定了人類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一致,對于新鮮事物有強烈的接納意識。因此在宣傳中應以文化共性為基礎,逐漸打開通向另一文化的窗口。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在傳播內容選擇上,強調民族性,兼顧世界性
每種文化都具有自己的顯著的特點,這也是吸引其它文化的重要因素。但強調民族性的同時,還應兼顧其世界性。一種文化只有宣傳出去了,才能發揮其對國家軟實力發展的貢獻作用。其實,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東西很多,可以細化的東西也很多。比如中國的“和”文化,“和平共處”、“和平發展”、“和諧世界”等文化理念應是傳播重點。中國的“親情”、“仁義”等觀念都是中國的傳統精髓,也是逐漸被西方人所接受并效仿的方面,應該加以進一步的宣傳。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對于代代相傳的國人來說比較熟悉且易于接受,然而要使其得以廣泛對外傳播,一定要注意其內容的選擇,把一些具有文化共性的東西宣傳出去,再帶動一些民族性的東西,逐漸滲透,從而使中國文化發揚光大。
3.2在傳播的方式和理念選擇上,應強調現代性
在傳播方式上,中國文化應該更加注重文化對外傳播的現代性理念投入。中國文化向來具有連貫性和延續性。在現代化的今天,傳統的中國文化元素遭遇新時代的挑戰,但是這種文化的根是不會改的。因此,在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這種根是絕對不能被忽略的。同時,我們也不能靠山吃山。必須運用現代的手法對傳統的、能改進的一些元素進行加工,創造出屬于現在這個時代的特色中國文化,并根據接受國的特殊接受心理和習慣進行改進。如針對日韓國家動漫非常流行的現象,在對外漢語的教材設計上就可以增加一些動漫化的設計,輔之以一些現代的手段,使得中國的文字語言能融人世界的行列,進而推動中國文化的傳播。此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詮釋將能加快中國文化傳播的步伐,例如,《孫子兵法》與商業謀略結合起來的有關書籍,在美國已成為熱銷書。
3.3加強交流、規避沖突,、和諧共融
沒有一種文化的傳播和接受是單向的。在傳播和接受的同時,也必定會接受對方的文化。那么加強兩種文化的互相交流與信任,將會有效減少對對方文化誤解和曲解,同時增加對對方文化的好感和興趣。中國和法國、俄羅斯互辦的中法、中俄文化年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沒有一種文化交流是沒有沖突的,也沒有一種文化的傳播是非得靠強迫來讓對方接受的。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與其它文化的沖突在所難免,此時就需要傳播者調整姿態以接觸和相互了解的心態規避沖突。因此,在考慮自身文化傳播的途徑時,必須考慮對方文化接受的問題。
在全球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樣化,中國文化向來提倡以和為貴,要與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價值觀的文化共融于世界,首先得承認彼此并理智地看清矛盾或差異的存在,尊重對方的文化,并嘗試互相理解、包容。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嘗試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進行融合,比如京劇版的哈姆雷特,又比如用小提琴演奏的梁祝,、互相尊重,才能進一步深入傳播自己的文化,直至最后互相接納、和諧共融。
4結語
論文摘要:作者針對中小學語文中國學系統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包括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加強國學教育的必要性,并對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國學教育的系統化提出了建議。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學,它是這個國家國民生存、生活、思維方式的抽象與概括,是該國家國民智慧的結晶。作為華夏子孫,研究國學、提倡國學,是責無旁貸的事。而要普及國學,就必須振興發展國學教育。今天,“國學熱”漸起,讓人們開始關注國學的同時,卻也暴露了許多巫待解決的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以保證我國國學教育的持續發展,我認為,應當讓今天的國學教育系統化,尤其要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落實加強[1]。
1、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加強國學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學階段歷時長,包括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學生從6、7歲娃娃長成一個個健壯的青少年。所以說,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發育、接受知識教育、性格養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性格決定命運”,說明這個階段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個體一生的發展,是他人生當中很重要的一個階段。而國學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導他們了解并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古代圣賢的先進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良好品格,以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中小學階段是我國的九年義務制教育階段的主要過程,這種強制性規定就決定了這種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歷時長,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所以說,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對于提高國民素質發揮其他階段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國學教育要大規模推廣,實現全民國民教育,那就必須緊緊地抓住這個主要的受教育群體,并加強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