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與環境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作為知識生產、傳播和教育的主導力量,大學只有在一種特定的精神理念的引領下才能發揮巨大的社會功能。大學精神代表著一種超越性的氣質、高舉遠慕的品格和執著于真理的求索精神。首先,大學精神是科學理性的探索精神。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追求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和解釋體系,明顯地區別于神話式、常識主義和宗教的知識系統。以科學主義和理性邏輯為基石,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提供了可驗證的、可靠的理論學說,并以真理為指向,以實踐為檢驗標準。其次,大學精神是弘揚人的價值的人文主義精神。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大大提升了人的地位,修正了舊有的宇宙觀和宗教觀,把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作為中心。人本身得到了尊重和崇敬。在這種人文主義精神的支配下,知識和教育的方向都發生了重大轉向。現代大學更加注重對人的生活世界的研究、創造,致力于建構生活的意義世界。再次,大學精神是一種批判的超越精神。這種批判精神有兩個維度:第一個是對現實生活世界的理論批判。運用知識和理論的武器,致力于批判反科學主義的迷信觀念、假惡丑的道德墮落。第二個是對大學自身的知識生產和理論學說的學術批判。沒有批判就沒有知識的增長和文明的進步。在學術批判中,對既有的各種理論學說進行理性驗證、批駁,從而推動知識創新能力。“嚴肅的學術批判,也就是對知識增量具有重要意義的從知識角度的批評。正是通過這種有助于知識增量的學術批評,我們能夠進一步洞見到此前我們認識不到、或不意識、或忽視的許多問題。”[科學的理性精神、人文主義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實質,由此,現代大學才能在推進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發揮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大學精神的實現,有賴于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特定的時代價值觀念。縱觀人類歷史,在巨大的社會變遷時期,往往能夠帶動文化的重大創新和轉向,促進思想范式的更新。但同時,也會出現異質因素而導致文明發展的遲滯,造成文化精神的衰退。受這種文化變遷內在邏輯的制約,大學精神也始終受到多種有利或不利因素的牽制、影響和挑戰。20世紀初期的德國,處于重大轉折時期的大學里彌漫著抑郁、悲觀的氣息。圍繞著學術與政治、知識與權力、學術管理體制、“去學術”的專業化和純粹學術等問題聚訟紛紜。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斯•韋伯在對青年教師的講演中指出,學術應當成為一種精神上的志業。但是,“今天,學術已經作為一種職業的經營,以學術為志業受到了限制,就是學問已進入一個空前專業化的時代,并且這種局面將一直持續下去”。韋伯所批評的是大學中的墮落現象,即嚴肅的學術活動、以教育為志向的大學,已經被逐漸功利化的職業謀生所取代。認為這是大學精神衰落的征兆,將危及大學獨立自治的理想。概言之,大學生態環境的惡化,會導致大學創造力的衰減,最終造成文化發展失去根本動力。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當代中國的大學教育同樣面對著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學術的生態環境尤為嚴峻。學術研究中普遍存在著功利化、學術失范、學術操守和道德嚴重墮落、浮躁與虛夸的現象。韋伯所批判和警告的危險正在逐步成為現實的寫照,這種現狀“正如我們在敗壞著精神一樣,我們也在敗壞著情感”。學術創造原本尊奉的價值和理想不再神圣,而處于利益和權力的圍城之中。在大學中存在著數量與質量、功利與學術、敬業與浮夸等多種矛盾。大學的學術管理體制嚴重背離了學術的精神實質和發展邏輯。數字化管理已經成為普遍規則,評判大學的等級、學術聲譽以及教師的學術水準皆以此為標準。研究基地和博士碩士點的數量、科研經費的引進數額、的數量和刊物級別以EI、SCI區分等等,不一而足。這種管理體制便于進行直觀的評判,簡化了管理的難度和成本,簡便易行。但是,這恰恰傷害了學術本身的嚴肅與尊嚴。在這種學術管理體制下,嚴肅的學術研究演化成了商業性的數量競賽。“一旦這些商業性的外部標準代替學術的內在尺度,成為評判和衡量所有學者的統一尺度,就使得知識的生產,就像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一樣,在不斷追求效率的形式合理性背后,是失去了其本身意義的實質不合理。”于是,在這種環境里,粗制濫造、抄襲、炒作、自我復制等反學術的現象不斷滋生。“對那些一旦進入這一賽跑并決心參與競爭的人來說,這場競賽激勵他們參與了一場每個人要對抗所有人、人人相互利用又相互對抗的斗爭。這一斗爭決不包含帶來學術革命的危險,相反,它以自己的邏輯促進這一包含時間性距離的體制和秩序的延續和繼承。一方面,這是因為參與競爭就意味著承認競爭有著共同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又因為競爭在任何時刻都局限于大約位于同一起跑線的競爭者,還因為仲裁者是那些占有更高位置的人。”缺少了學術敬畏之心的所謂“創新”究竟能有多大的新意和貢獻呢?人類的知識由此而得到了多大增長呢?是否推進了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呢?另一方面,在教育行政化的體制下,與學術卑微相對照的是權力的傲慢。學術自治和學術權利始終依附于權力的支配,學術自由因此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異化的學術生態環境,既無法傳承大學的精神和理想,又使得學術創新能力低下、教育教學質量降低。“學術‘成果’在大量涌現,學術真金卻在不斷萎縮;學術市場熱鬧非凡,學術空氣卻異常浮躁。”在表面光鮮浮華的背后,難以掩蓋的卻是學術精神和大學理想的衰落。
三、健康學術生態環境的重建
作為制度化、組織化的大學,首先是一個秉承共同學術理想的知識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尊奉著特定的理念、共享著一整套價值認同和學術話語。學術思想“只能于產生自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只有當它發現它自己時,它才存在并且才是真實的”。學術研究活動遵循著自身的特定邏輯,過度的逐利思維必然使得學術創造發生異化。作為相對自治和自主的知識共同體,大學社會功能的實現,是在秉承其自身理想的前提下完成的。如果沒有了學術共同體的相對自治,大學就無法持續地成為思想文化的中心和培育優秀人才的基地。制度正義是首要的正義,矯正異化的學術生態環境,應當從制度建設著手。建立真正的現代大學制度和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是保障大學精神和文化持續發展的根本。學術生態環境的惡化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涉及學術研究與學術管理體制的關系。大學的行政化建制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盡管“去行政化”的呼聲在近年頗為響亮,但卻困難重重,行政化的管理仍將是大學制度的主流格局。在這種現狀之下,學術活動缺乏獨立性,嚴重地依附于行政權力。比如,學術資源的行政控制,行政權力支配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對評獎、職稱晉升的全面管制等等。由此,學術研究并未遵循自身的邏輯而展開,學術的內在規定性時時處于行政的權力邏輯規訓和支配下。缺乏學術獨立和自由,必然導致學術想象力和創造力被圈定在權力的邏輯中,也就無法真正地推進學術發展。在本真意義上,學術研究工作是人類存在的一種活動,其特質表現為思維活動、觀念更新與知識生產。它構成了人類文明熠熠生輝的精神基礎和必要前提。學術研究和思考的領域“無窮大”,從浩瀚的星空到不可見的微觀世界,從形而上的思維世界到現實具體的生活世界。既包含對可見物理世界的研究,也涵括形而上的純思維活動。作為思維活動的學術,并沒有不可思的領域,但卻有邊界,即受限于人類自身的理性———人的邊界構成了思維的邊界。打開人類知識的演進史,就可知學術本身并不以明確的功利為首要目的,它首先表現為一種單純的思想上的愉悅,之后才被人們運用于現實生活之中。真正的思想者,“他們的活動本質上不是追求實用的目的,而是在藝術、科學或形而上的思索尋求樂趣,簡言之,就是樂于尋求擁有非物質方面的利益”。當然,這并非表明學術活動缺乏現實關注的情懷。在思想本身的“原初狀態”里,它就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思考。行政權力對學術活動的過度壓制和宰制,既違背了學術的邏輯,也背離了大學的獨立自治精神。行政話語主宰、壓制著學術話語和民主話語,學術資源的分配更多地受制于行政權力,造成了學術自由的匱乏和學術自治的虛無,最終必然導致學術創新精神、積極性和能力的衰減。其次,學術的承認和學術榮譽感對社會總體價值觀的臣服。這主要表現為在物欲主義和逐利主義對大學的影響。學術研究不再遵循學術生長的邏輯,反而,學術本身異化成了謀求經濟利益的工具。失去了神圣光環的學術,就必然演化為追求物質利益、謀求課題經費、各種頭銜和名望的手段。按照馬克斯•韋伯的看法,除魅之后的社會神圣結構被打破,逐步演化為一個形而下的“逐利的世界”,侵入到社會的所有領域而成為一個時代性的表征。學術研究同樣無法免于被侵蝕而獨保清純,功利主義成了學術的評判標尺和至上追求。再次,身處行政權力支配和物質利益誘惑雙重擠壓之下的知識分子,其價值的承認與最優化往往不是學術創造本身決定的。所以,也難以認真對待學術、虔信知識即力量、敬畏學術的尊嚴與高貴。學術與權力和功利纏繞一處,學術逐步功利化、趨利性和平庸化,催生出了另一種“時代的喧囂”———有理論而無思想、刊物大于觀點、課題經費至上、普遍的學術墮落、抄襲成風。虛假繁榮的局面,既無法傳承或創造出一種學術傳統,更無法創造出世界性的知識貢獻。
水環境修復的目標是將生態系統恢復到未被破壞前的近似狀態,并能夠自我維持動態平衡,是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具體措施包括降低水體中的污染物濃度,開展生境的修復與保護工作及水生生物種群保護與恢復工作。水污染處理技術可分為物理技術、化學技術和生物技術三個類別,其中生物技術應用最普遍,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方法。水生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在滿足自身生長需求的同時將污染物分解,并有效控制水中N、P等營養物質釋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抑制藻類生長,穩定水體生態平衡。對于受干擾的自然水體,一方面要建立人工魚礁、牡蠣礁等工程設施,人工魚礁的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由日本首先列入國家計劃,主要材料為混凝土和鋼鐵,當前也有利用生物制品如牡蠣殼作材料,為典型優勢生物如華盛頓近岸河口太平洋大蟹提供棲息生境;另一方面要建立重要物種自然保護區,除了保護自然生境外,更重要的是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對自然棲息地進行修復和重建。國內處理水體中污染物較常見的操作方式有設置生物浮床、混養底棲生物和投放微生態制劑等,修復的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此外,也要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入總量,尤其重視養殖區域的非點源排放,從源頭防止生態環境破壞。人工設施方面我國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試點建設人工魚礁,使用的材料從早期的舊輪胎、舊船體等廢舊品逐漸發展成現在的鋼筋混凝土、鋼材、玻璃鋼,并逐步從小型魚礁過渡到大型魚礁。人為構建牡蠣礁也顯著增加了礁上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和總生物量,提高了固碳能力,同時魚類洄游通道和產卵場人工修復措施已成為我國的研究特色。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自然保護區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投資10年間增長了2.3倍,達到82.5美元/hm2。根據我國國情,構建水生自然保護區分為三個步驟:①評估擬建區域內的資源總量,漁業資源調查是珍稀水生生物種群保護與恢復工作的前提,首先要建立長期基礎性調查體系,由國家資金持續穩定支持;②根據實際需求建立新自然保護區和加強現有保護區管理,目前我國共有自然保護區2349個,其中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230個,約占總數的10%,目前存在缺乏專門管理機構,未建立健全規范的水質和生物監測流程等問題,并亟需構建適宜的評價指標體系;③通過開展增殖放流恢復被破壞的漁業資源,其中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是重中之重,主要利用放流個體標記和回捕率分析來衡量,目前除傳統實物標記外,分子標記和耳石標記等新型標記法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此外,增殖放流對野生種群規模和遺傳多樣性、生物群落結構、生態系統的影響及風險防控研究也需要引起重視。
2污染事故應急處置關鍵技術
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高速發展,突發性水污染事故頻繁發生如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太湖藍藻暴發、銅礦水滲漏事故等,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嚴重污染了水環境,因此,事故應急監測和應急處置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總體來看,發生頻率高、污染影響大的水環境污染事故主要有溢油、化學和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水體富營養化污染等幾個類別。針對海底管道泄漏和海底井噴兩種原油泄露源,分別對應水下干法、濕法維修和蓋帽虹吸法、打減壓井法等不同的封堵技術。2010年美國BP墨西哥灣溢油事故應急處置案例中將上述關鍵技術結合運用,形成了一套應急處置方案,最終原油消除率達到80%以上。針對化學物質和有毒有機物泄漏類污染事故,標準的處置流程為:首先,采取措施堵塞排水口,盡可能減少化學物質隨著排污水管線流入天然水體;其次,根據自然條件如風向等確定污染區域,進行布點采樣監測,確定水體中污染物的濃度;然后,根據泄漏化學物質的性質,選擇燃燒、投加活性炭、投入試劑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微生物分解等手段,降低污染物濃度;最后,對污染區域進行跟蹤監測,掌握污染物變化趨勢,確保完全消除對環境造成的有害影響。針對重金屬污染處理的傳統方法包括離子交換法、硫化物沉淀法。目前,污染小、去除率高的電化學凝聚法及微生物和植物吸收法是目前的研究熱點,更適用于靜態水體(如濕地或池塘)污染時使用。例如有研究表明利用鳳尾蕨除砷,3個月內砷濃度可以從10.2μg/L降至2μg/L,砷積累量達161mg/kg。針對水體富營養化,通過研究藻類生長機制、環境條件等控制因素,用生態工程技術控制藻類暴發,能夠從源頭抑制水體富營養化。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高速發展,突發性水污染事故頻繁發生,但處置水平還稍顯不足,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重點進行關鍵技術、裝備和材料的研發,形成應對不同類型污染事故的標準流程。針對海上溢油開發環保型表面活性劑、高性能吸油氈等,還可進行微生物分解原油的篩選和探索,從根本上提升溢油應急處置能力。針對化學物質污染,在我國苯類物質泄漏事件的發生幾率較高,目前常用燃燒法進行處置,但難以完全消除有害影響,對其消解規律和新型治理方法的研究應引起特別重視。針對重金屬污染,我國學者對砷、鉻、鎘等的處置方法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以鐵或鋁作為陽極,生成的氫氧化物可作為絮凝劑與砷酸根離子發生反應,達到除砷效果;以水洗廢啤酒酵母為吸附劑,對鎘的去除率大于96%;采用堆肥-零價鐵混合滲透性反應墻(permeablereactivebarrier,PRB)除鉻,去除率接近100%,但利用電化學和植物吸收重金屬的方法還未見報道。針對水中的氮、磷以及有機污染物積累引起的藻類暴發,大部分湖泊地區采取人工打撈收獲藻類的傳統方法,雖然能有效減輕局部水華災害,緩解藻體死亡分解引起的毒素污染,但只是暫緩藍藻進一步蔓延,并造成人力資源、水資源浪費,亟需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轉變污染處置的理念,從治理轉變為預防,研究控制藻類爆發的有效方法。
3重點發展方向
通過對漁業生態環境學科研究現狀的系統梳理,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國在生態環境學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主要的技術和流程也日趨成熟。而針對目前的政策導向和研究熱點,今后應更重視機理性、規律性研究和基礎數據庫構建,明確學科重點發展的方向。
3.1國家級大型環境監測數據
網構建研究我國環境監測網的基本架構已經比較成熟,未來研究重點應放在運用新型設備采集監測數據,并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構建大型環境監測數據共享平臺。新型水質監測設備如電化學傳感器能夠顯著提高監測相關參數的效率和準確性,減少人工成本。環境監測數據共享平臺屬于政府支持的長期基礎性科研數據庫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環境監測專題數據庫,涵蓋所有監測點的監測指標如水溫、水體pH、典型污染物的濃度等,由環境監測站定期錄入,可供環境相關研究人員查詢;此外,還包括遙感影像數據庫,涵蓋全國多時相的衛星影像和資源衛星數據。
3.2災害預警的機理性研究
目前,我國對環境災害的預警還停留在經驗預測法和統計分析法,對災害的機理性研究偏少,理論研究方法比較落后,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并且我國對赤潮預警的研究相對較多,對其他環境災害的研究目前還很欠缺。下一步的研究重點首先應該放在構建穩定合理的赤潮災害預測模型上,選取赤潮多發的典型區域,根據歷史數據統計,合理運用數值分析方法如模糊推理法,通過各種物理-化學-生物耦合生態動力學數值模型模擬赤潮的發生、發展、、維持和消亡過程,盡可能排除環境因子選取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提高赤潮災害預測的精準度。除赤潮外,洪澇、海冰、海嘯等由多種因素綜合引起的環境災害都可借鑒這種數值預測方法。
3.3分子水平上污染物對生物毒理作用和遺傳變異規律研究
目前對常見污染物在水體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狀況和遷移轉化規律研究較多,但污染物在分子水平上對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遺傳變異研究還不夠,特別是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生物體內富集和沉積,長期過程中對本體細胞產生的影響,其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機理等仍沒有進行深入和系統的挖掘。加強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能夠明確污染物對生物造成危害的具置和作用機理,并跟蹤和監測DNA的變化,從而為研究消除典型污染物危害的方法提供基礎和依據。
3.4水環境修復與健康養殖的整體策略
研究人工魚礁、洄游通道等設施的構建都是水域環境修復的常用手段。目前,海洋牧場、池塘一體化養殖等整體性環境修復與健康養殖結合的策略逐漸受到關注。該策略把資源環境、裝備、養殖等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在一定水域內采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湖泊、池塘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水生生物聚集起來,對魚、蝦、貝、藻等生物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放養,在海上范圍更廣,稱為海洋牧場;在淡水池塘中的一體化養殖則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預如投喂、水質監測等。海洋牧場和池塘一體化養殖既能夠修復被破壞的環境和自然水體中的生物群落,又能夠保證一定的經濟效益,是目前環境修復的研究熱點。
4展望
在美國開發中西部進程中,有兩個大規模集中開發的時期:一是1860-1890年,這一時期開發西部的主要動力來源于皮貨貿易、土地投機以及奴隸主莊園的擴張。二是1930-1970年,在大規模開發時期內,美國聯邦政府陸續出臺了有關中、西部開發的法律和政策,極大地加快了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業開發的速度。
19世紀中葉,美國聯邦政府為了鼓勵西部農業開發者,除制定了靈活多樣的土地開發政策外,還陸續頒發了《沙漠土地法》、《鼓勵西部植樹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確了只要在西部地區植樹、種草或修筑灌溉溝渠達到一定面積和一定時間,就可以免費或低價獲得一定面積的土地。這些法律和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美國西部的土地開墾和農業的發展。從1836年到1985年,美國中西部新開墾的耕地面積為2.45億英畝,相當于原有耕地面積(1.6億英畝)的1.53倍。隨著耕地的增加,糧食產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1061.3萬t,增加到1989年的1億9120萬t,增加了約17倍;小麥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389.5萬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萬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間的平均每年23.3萬t,增加到1989年的5244萬t,增加了224倍。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糧食出口國;美國主要畜產品的平均年產量:1961~1965年期間,肉類335.28萬t,牛奶1139.9萬t,雞蛋78.4萬t。到了1989年,肉類(不含雞肉)、牛奶、雞蛋的平均年產量,分別增加到1818.9萬t、6543.2萬t、397.4萬t,分別比1961~1965年期間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規模的墾荒活動,在中、西部開發初期,一些農場主為了獲得更加豐厚的農牧業利潤,對那里進行了掠奪式的開發,使該地區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遭到破壞,土地荒漠化加劇,生態失去平衡。
2農業生產與資源、生態環境問題
在美國,由于農業的開發而引起的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生態系統失衡,等等。
下面討論在美國由于農業開發引起的土壤侵蝕、水資源枯竭、鹽害、水質污染4個方面的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
2.1土壤侵蝕
美國聯邦農業部的最新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引起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土壤侵蝕面積達6900萬英畝,約占耕地總面積3億4500萬英畝的20%。土壤侵蝕主要發生在:長期不斷地種植較單一的農作物的耕地,即不實行輪作、不實行休耕的農地,機械化大農場。此外,美國政府以往的農產品價格扶持政策、增加農戶收入的各項優惠政策,導致農戶以墾荒的途徑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農產品產量,維持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對土地、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由于受風和水的侵蝕,美國全國的農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達27億-31億t;造成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面積達1億1800萬英畝。
2.2一些主要農業生產地區水資源枯竭
根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統計資料:1949年美國可灌溉耕地面積為2500萬英畝,到了1978年則增加到了5000萬英畝,稍后減少到了現在的4500萬英畝,其中包括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1200萬英畝可灌溉耕地和1340萬英畝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區、太平洋沿岸的17個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中央的溪谷地區,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另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1980-1984年,有1400萬英畝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鹽害
美國西部的干旱地區,是“灌溉農業區”,引起鹽害的危險性極高。在這里不但有鈉鹽,還有鈣鹽、鎂鹽等各種鹽類。加利福尼亞州受鹽害最嚴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國峽谷等主要農業區,降水極少,在那里若不進行灌溉,進行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禮河水、科羅拉多河水。因為科羅拉多河水含鹽,加州中部、南部地區的土壤也含鹽,所以,用含鹽的水灌溉農田導致了耕地表面鹽分過度積累,農作物因受鹽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漸變成了荒漠。現在,對此采取的對策是:用自動撒水器撒大量的水來希釋鹽分,使鹽分流入地下。但是,這樣做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時間一長,地下水鹽分含量增高,當鹽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農作物的根系部位時,就會導致農作物枯死;或用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灌溉農田使農作物枯死。為解決這些問題,也曾采用抽水機抽取地下水的方法,來降低地下水位。但是,鹽分較高的水,向何處排放?這一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例如,為降低地下水位,曾將鹽分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發生了水鳥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動、植物生長畸形,以水生動物為食的水鳥因吃了這里的畸形動物也生長畸形,水鳥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鳥。由于發生了這類事件,排水處于被禁止狀態。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隨著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將有100萬英畝的耕作,因鹽害而充耕,變為荒漠。到目前為止,含鹽分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問題仍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2.4水質污染
由于農業開發、生產活動而引起的水質污染,是眾多損害大而且涉及范圍廣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之一。水質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活動而產生的地表土流失,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積在湖底或河底,惡化有關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此外,美國的農民為擴大耕作面積,將濕地轉化為農田,也使那里的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就農業生產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隨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產生富營養化問題,給動植物的生存帶來負面影響;殺蟲劑會使水生動、植物產生畸形,乃至死亡。據美國聯邦農業部的調查資料顯示:在美國,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質污染物約有50%來自農業生產活動,主要是由土壤侵蝕、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為氮和磷,主要來源于耕地上的化肥與圍欄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糞便。水質污染不僅使地表水質惡化,而且對地下水資源的水質也有重大影響。如果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化學物質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會污染整個地下水水脈。地下水質污染,危及著農業生產地區人口總數的97%,占美國總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為,這些居民要飲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問題的嚴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美國的農業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面對農業生產、開發資源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聯邦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注重與農業生產、開發相關的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護耕地、水等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法規和長期計劃,特別是聯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農地保護計劃”,大規模地實施退耕還草、退耕植樹、或休耕;到1990年共將1億1800萬英畝的農地納入,發揮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1農業立法與資源、生態環境保護
美國聯邦政府于1985年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后的農業法的主要內容是:①為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出口,政府對農民支付農產品出口補助金;②為減少農產品庫存積壓,擴大農戶對農產品市場的選擇權(交易條件、方式等);③通過實施農地保護計劃(CRP),貫徹對農地進行保護的方針。此外,該法還包含了有關資源、環境保護的條款、草地保護、沼澤地保護等條款,制定這些條款的目標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保護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為實現該目標,政府制定了長期性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計劃,即與該法相輔相成。
1990年美國聯邦政府再次修訂了農業法。修訂后的農業法的目標是:通過實施農地、水等資源的保護及水質改善、濕地的生態環境系統保護、食品安全性保障對策,以保證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高,保證向消費者供給“綠色”的農產品。為實現上述目標,在農業法中還增添了關于“持續農業”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條款。
修訂后的《農業法》,沿襲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針,增加了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該法的主要政策目標是:市場理論的應用;提高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農地、水資源)。該法由9項條款組成,有關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條款是第2項和第7項。
3.2農地保護計劃
就其內容來看,可以說是荒漠化防治計劃。其主要內容是:針對農業生產給土地、水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在容易發生荒漠化的地區,實行有計劃的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及休耕(如種植以改良土壤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國聯邦農業部的監督下,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行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同時,作為補償,由聯邦農業部每年向該計劃的參加者(農戶),支付一定數量的補助金(按每英畝一定的單價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積的方法計算,并被稱為地租,下同):聯邦農業部退耕還草或退耕還林的農民支付樹木和草的種植費用總額一半的補助金(一次性的補助)。
農地保護計劃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農地土壤侵蝕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五個較具體的目的:①通過農地保護計劃的實施,長期保持美國農業的食品及天然纖維的生產能力;②減少由農業生產而產生的環境污染物質的數量;③改善水資源質量;④保護野生動、植物;⑤通過減少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方法,抑制農產品生產過剩,通過總量控制來保證農戶增加收入(穩定和提高農產品價格)。
根據聯邦政府統計,1989年聯邦農業部對大約6300萬英畝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每年減少土壤侵蝕量達8億t;到1990年,聯邦農業部對容易發生土壤侵蝕的1億1800萬英畝耕地,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
在美國,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管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會遇到阻力。例如,是參加會減少收入的農地保護計劃(CRP)、還是維持以前那種較大耕作面積的農業生產活動之間進行選擇時,農民更偏好后者。
在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區域內,如果農戶不參加農地保護計劃,則取消該農戶享受政府扶持及參加聯邦農業部“農產品計劃”的資格。
到了1996年,最初實施農地保護計劃的耕地(休耕、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已經過了10年的保護期,也就是說已經失去了向農業部領取地租的資格,一部分休耕的農地可以從新進行農作物種植了。但是,擁有這些耕地的主人,必須嚴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農業法中有關農地保護的條款來耕作。否則,他們將不得不同農業部的“農產品計劃”說“再見”了。那些退耕還草、退耕還林的農地,則永久地退出農作物的生產。
3.3防止水質污染對策
1987年美國頒布并實施的《水質法》、《水質凈化法》,根據該法的規定,各地方(州)政府有義務每年向聯邦政府報告關于緩解農業水源水質污染問題的對策及成果。1988年美國聯邦農業部公布了“土壤、水資源保護全國計劃”及“區域水資源水質凈化計劃”,并通過該計劃的落實,管理著全國22個區域性水資源水質凈化計劃的實施。現在看來,全國各地的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證明,上述各項法律和計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資源、環境保護對策
3.4.1可持續農業
所謂“可持續農業”,一般是指“能夠持續地利用資源進行農業再生產或能夠進行資源的再利用,把農藥、化學廢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實現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生產安全農產品(食品)的同時,保持較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農業管理體系。”
實現可持續農業的手段是:①改革現行的農業種植、養殖體系中不利于農地、水等資源保護的部分;②采用病蟲害綜合防治方式;③促進家畜糞尿等農家有機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綠肥的利用;④實施保護農地、水資源的保護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種植業和畜牧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模式。
通過上述手段來防止土壤侵蝕、荒漠化蔓延、水資源水質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護農地、水等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農業生產,提供安全的(衛生的)農產品。
3.4.2關于“保護性耕作方法”
集約型持續單作經營方式農業,容易發生土壤侵蝕,導致農藥使用量的不斷增加、水質污染。
[關鍵詞]城鎮化;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問題
中圖分類號:S1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1-0000-01
引言
由于我國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因此需要完善基礎設 施,不斷進行擴建、修建,會出現水土流失,而且會引發新的 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必須對其中出現的新問題明確原因, 制定有效措施,比如,加大宣傳力度,創造良好社會氛圍、加 強對鄉鎮企業的管理,加大排污的控制力度等,從而使我國 城鎮化過程中城市與環境協調發展。
1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概述
水土保持主要是指對水土流失的防治,并對其進行保護 和改善,同時對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進行合理的 利用,進而提高土地生產力,使其能夠充分的發揮社會和經 濟效益。從概念的角度來說,除了對水土流失進行防治以 外,水土保持所包含的內容還有使水土資源能夠充分的利 用,并對環境進行美化等,美化環境除了上述的慎重使用復墾措施的內容外還包括了植樹造林這一項內容。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工程量比較復雜,與很多的學科、 部門都有著聯系,因此,應該在調查評價水土資源現狀的前 提下,依據國家的相關法規政策,合理編制各項工作的規劃, 例如生態修復規劃、城市水保規劃等。我們應該不斷地積累 經驗,嚴格遵循自然規律,并吸取外國先進的技術經驗,進而 促使區域綠色經濟發展,同時運用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促 進生態系統的循環。水土流失治理不但要將資源的可持 續利用發展當做目標,還要將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進行充分 的發揮,這樣才可以對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 有效的解決。
2 城鎮化進程中的水土流失與生態環 境新問題
2.1 城市盲目擴張,大挖大填,誘發滑坡泥石流災害
城鎮為了擴張建設,進入山區進行開挖斜坡,導致由于 斜坡沒有支撐的作用而造成滑坡;還在斜坡進行建設房屋進 行工業以及商業化的開發,對于山體的承載力不斷加重,以
2.2 城鎮周邊亂挖濫棄,建筑及生活垃圾劇增,環境破壞和 污染加重
在對城鎮化建設當中,工程中需要的土石方的量非常 大,在許多地方,對于土石的挖掘沒有進行規劃,造成挖掘混 亂,并且在管理中沒有將其重視起來,管理不到位,在城市的 周邊隨便亂取土以及采石和挖砂,導致山體的植被被嚴重破 壞,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損失。目前,在一些城市當中, 城市周邊由于被偷采,在城市周圍留下許多的土坑;同樣,也 有很多地方,對于建筑中產生的建筑垃圾或者對建筑進行拆 遷所產生的垃圾偷棄偷排,不僅僅是對于環境的一種破壞, 而且也能帶來諸如泥石流以及滑坡類的災害。同樣,由于城 鎮的擴大速度比較快,對于污水以及垃圾的處理的設施的建 設卻比較滯后,也造成城市周邊垃圾成堆,給城市的空氣以 及水資源帶來污染。
2.3 原有河道、塘堰等被填埋、淤積,蓄水滯洪功能喪失,惡 化生態環境
城市及其規劃區有很多本身存在的水塘、蓄(排)水溝、 排洪排澇渠、洼地、湖泊等,而在當前的城鎮化的發展中,一 些企業被利益所誘惑,占用這些設施,有時甚至會對其進行破壞。這樣會致使城市失去自然蓄水、調節、滯洪、分流的能 力。如果大面積的地表發生硬化的現象,并且一些湖泊與河 流被不合理的占用,就會使得城市的涵養水源的能力變小, 地下水不能夠及時的得到補給,這就會使得原來的就比較缺 水的城市愈發的缺水,并且這樣的城市出現的數量會上升, 甚至會引出類似于地面沉降等的問題。依據當前的實際情 況,在我國共669座城市中,有著缺水問題的城市已經有了 大約400座,缺水現象比較嚴重的城市已經有了 110座[2]。除此以外,由于不斷縮小的河流湖泊水,使得河流湖泊的納 污、自凈能力也在不斷的下降,而這又會使得水體污染的現 象加重。同時,城市地面被大量花崗巖、大理石、地面磚、水 泥、混凝土與柏油等不透水材料覆蓋,地面沒有了土壤以及 林草植被的覆蓋,使得城市的生態功能逐漸的減弱,破壞了 生態系統。
3 城鎮化進程中的水土流失與生態環 境問題原因
3.1 人為原因
目前,在我國的城鎮化的發展中,需要增加一些配套的 基礎設施,或是對原有的基礎設施進行改善或更新,而對于 這一個工程需要非常多的建設材料,例如大量的石料、細沙 與土壤應用在蓋房或修路的施工中。而對于這些材料的來 源都要在河床或者山川處進行開采,但是在利益的趨勢下, 就會使得這些活動再進行時沒有約束,進而導致周邊的環境 受到非常大的破壞,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面積。
3.2 部分施工未按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進行
有很多開發商在進行施工的時候,并未依據我國有關水 土保持、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施工。同樣,在城鎮化進 程中,有很多工程施工均未根據水土保持工程和水土保持措 施的相關規定施工,一味的追逐利益,忽視施工對環境帶來 的不良影響,致使很多保持水土的植被被破壞,土壤污染,使 水土流失現象嚴重。
4 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
4.1 加大宣傳力度,創造良好社會氛圍
在水土保持方面,_定要將黨和國家對于生態環境保持 的政策問題宣傳到位,對于上級傳達的重要精神貫徹到位, 將水土保持的好處和作用講解到位,對于水土保持的政策法 規強化到位。在對內容的宣傳上,不僅僅是將水土保持的作 用進行宣傳,還要對水土流失的害處進行宣傳,一定要將水 土保持在與防洪災害以及水利的發展和社會化的可持續發 展方面的關系進行宣傳,我們不能僅僅只是做表面工作,而 是要深入性的真正的將從生態方面貫徹到位,將生態建設的 重要性在社會發展以及國民的經濟中提到一個高度。
4.2 各級政府要加大環境保護的關注和投入力度
各級政府應重視城鎮規劃作用,根據小城鎮在地區中的 性能,注重修整完善小城鎮規劃;規劃要具備科學性、合理性 以及可操作性。切合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征實際情況, 對于環境影響最小的前提下規劃城鎮的各功能區布局以合 理區域,打造城鎮完善的功能分區。而建設過程中,對于衣 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要大大提高,不僅是改水、改廁,衣 村垃圾亂放問題,污水直接隨意排放等嚴重的污染問題也要 改善,針對人畜禽糞便大力實施沼氣工程,新衣村建設專項 經費提議運用獎勵方式,就環保項目實行獎勵補償。
4.3 做好城鎮化水土保持與環境發展的科學規劃
在城鎮化進程中能夠很好的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就必 須與其城市的實際情況呼應,進行實施城鎮化和環境保護和 水土保持角度的可持續發展的計劃,城鎮化進程中要做好規 劃一建設一治理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要有長久之計規劃實施 城市建設和開發,不能只是以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為主體實施 建設以及開發,導致忽略環境、植被以及水土保持問題的和 諧發展。而且城鎮化進程中基礎設施的投入必須考慮和分 析其城市的水土和植被習性,了解和調研其城市的水土保持 能力以及其流失因素。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最大限度的維 持原始地貌并以水土為核心,實施因地實施城鎮化進程中的 水土保持工作。
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注重根本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的規 劃,水土保持規劃必須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衛生城市 的建設、生態城市的建設、旅游城市的建設相協調,真正做到 保持城鎮化進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條不紊地開展。
4.4 按照規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在幾十年的實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流域治理經驗越 來越豐富,其中有效的治理方式就是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 統一規劃“山水田林路草”根據地區實際,制定出合理的林 草、工程以及保土耕作措施。與此同時,要重視自然規律,將 生態自我恢復重視起來,使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加快,最終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將水土流失治理防洪工作相結 合,走出一條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5 結語
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必須要從技術保 證、制度保證等各個方面做好保證,同時還需要對地形、地貌 等自然因素進行考慮,才能保證生態可持續發展。同時圍繞 生態建設主題的要求,深入分析問題,合理規劃,將生態環境 有效改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產業生態轉型,最重要的是產業生態建設和創新,其核心是處理好資源、產業、環境之間的關系。實質是資源掠奪型和環境破壞性工業產業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的過程。實現這一轉型過程,必須以循環經濟的產業重組、建設生態產業等有關理論為指導,促進形成產業鏈的有效循環,變單向流動為環形流動,使物質、能量達到多級利用與高效產出,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實現正向積累和持續利用,使環境污染的負效益轉變為經濟發展的正效益。主要有以下的內容:
(一)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就是在物質循環、再生、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是一種建立在資源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原則是資源使用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循環,生產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在經濟發展中,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使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諧循環,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按照清潔生產的方式,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的生產活動過程,實現經濟活動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動,容環保于生產和消費過程之中。
(二)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是具有較強生態系統承載能力、高效生態過程及和諧生態功能的集團型產業,是對行業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環境保護及能力各環節建設的縱向結合和不同行業生產工藝橫向耦合。
二、寶雞產業生態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一)區位優勢。寶雞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處在西安、成都、蘭州、銀川省會城市的交通中心,是連接西北與中原、中原與西南的重要通道。隴海、寶成、寶中鐵路交會在此,是連接包蘭、成昆線的全方位鐵路交通樞紐。境內公路里程12280公里,以310國道和GZ45為主軸,以西寶南北線及關中環線干線為骨架,以縣鄉公路為脈絡,形成了“三橫五縱一環”公路網絡。寶雞機場也正在規劃建設,是西部地區交通物流的重要樞紐。
(二)資源優勢。寶雞各類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特別是礦產資源優勢突出,有色金屬鉛鋅和金的儲量分別占到全省的77.36%和35.2%。化工、冶金、建筑的原材料石灰巖儲量居全省之首。煤炭遠期儲量約61.3億噸,埋藏深度1000M以上的淺煤層規模較大,形成了戚家坡煤,北馬坊、郭家河、麟游—隴縣煤礦區,是我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境內有渭河、嘉陵江等大小江河三百多條,水資源總量55.45億立方米,占關中地區的44.8%。電力裝機容量210萬千瓦,總發電能力可以達到135億千瓦時,是西北電網的重要樞紐。
三、寶雞產業生態轉型與循環經濟建設的思考
(一)循環經濟建設目標。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中心,以調整產業結構、工業布局和合理引進項目為方向,促進工業生態化、園區化,農村經濟產業化、現代化。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為著力點;建設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為特征的循環經濟體系,實現人居環境和諧、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