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行知是中國現代教育家,職業教育先驅。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取名“行知”。他先后創辦多所學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郭沫若稱贊陶行知:“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后陶行知”。

      拜勞動者為師

      1932 年,陶行知創辦山海工學團,廣招農民的子弟讀書。他以廟為教室,孩子們從家里帶來高低不一的凳子。后來,請來了木匠師傅。陶行知看見木匠師傅悶頭做凳子,就說:“我們不是請你來做凳子的,是請你來做先生的。”木匠慌張地望著陶行知說:“我可不識字啊。”陶行知笑著說:“不要緊,你不識字我們教你。我們不會做木工,拜你為先生。我第一個向你學。”說著,陶行知拿起一把鋸,對準木板上劃好的線就鋸起來。

      第二天,老師們開始帶著孩子們來學做凳子。有的學生說:“我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做木匠的。”一個家長看見孩子不小心把手弄破,也皺起眉直搖頭。這時,陶行知笑著說起自編的順口溜:“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孩子和家長都拍起手來。

      從此,每天孩子們都學做凳子,他們也當“小先生”,教木匠師傅認字。幾個月后,教室里的50 個孩子,都坐著自己做的凳子。講臺上還有孩子們自己制作的杠桿、滑車等玩具和儀器,家長們擠在窗口點頭叫好。

      陶行知還讓生物老師帶領學生采集標本,請來老農教認草藥,請花匠來教種植花木的方法,請科學社的專家來教怎樣辨別生物科別及定學名。曉莊附近的花草樹木都掛起了學名牌,生物課從此上得生動活潑。

      “四塊糖”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內涵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生活教育”作為陶行知教育思想,內容極為豐富,而且隨著“生活”的變化不斷變化,不斷豐富,不斷進步。陶行知曾把“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論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認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教育的意義。”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相結合。由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為一爐。

      他的生活教育觀,要求我們用豐富的生活內容去教育孩子,不能脫離孩子生活的內容。他說:“我們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解決。我們朝著實際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理論聯系實際,當然他所說的實際,主要是孩子生活的實際,用孩子般的心考慮孩子的問題,不能只站在成人的立場上處理和解決孩子的問題。

      (二)“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聯帶于“生活即教育”而來的。陶行知認為,“整個社會的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么聯絡而他的血脈是自然流通的”。他說:“生活即教育的理論一來,它立刻要求拆墻,拆去學校與社會中間之圍墻,使我們可以達到親民親物的境界。不但如此,他要求把整個的社會或整個的鄉村當作學校。”“為著要過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力是必然的沖開校門,沖開村門,沖開城門,沖開國門,沖開無論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鐵門。所以,整個中國和整個世界,才是我們真正的學校咧。”他告訴我們,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孩子的學習時時處處都在。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曉莊學校的校訓,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在《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中,陶行知明確指出:“教學做合一不是別的,是生活法,是實現生活教育之法。”“教學做合一”的涵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分析生活和教育的關系而得出的。他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就是把教與學聯系起來。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出現成的解決方法去傳授學生,而是要把如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教給學生,使學生能獨立地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其實也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除了教學生學外,還要改變教學方式,改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注重實踐。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使得教、學、做三者合一。這一觀點既強調了實踐的觀點,又強調了學生主體、以人為本的理念。陶公辦的禮堂叫“犁宮”,也就是要讓農村的學生不要忘記耕田種地,注重實踐。圖書館叫“呆子莫進館”,言外之意就是死讀書的人不要進來。他主張學生要學活,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要把書中學的和實踐聯系起來,活學活用。我們國家現在也在倡導要教活學生,這一思想不就是陶行知思想的回歸或者發展嗎?

      二、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一理論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意義。培養“真人”是陶行知的辦學目標。他的教育思想中,特別強調對做人道理的培養。要做學問,先學做人。要學做真人,不做人上人(不要過于自負,以至于脫離群眾),不做人下人(不要自卑),不做人外人(不要孤立自己),要做人中人。他還有“面包和水仙花”論,面包代表的是物質文明,水仙花代表的是精神文明,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關鍵詞】農村教育;農村社會;陶行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令人堪憂的農村教育現狀

      “科教興國”是我國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但是教育投入現狀不容樂觀,特別是貧困地區,教育投入難以滿足教育發展的需求。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的優勢,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影響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戰略性任務。

      二、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陶行知認為,我國是一個農業立國的國家,農村的地位與處境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富強昌盛,關系到國家的現代化和未來的發展。他曾明確指出“教育是立國的根本”,鄉村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大計”。

      陶行知曾批判傳統的鄉村教育,認為中國鄉村教育規模小、數量少,并且以城市為價值取向,嚴重脫離鄉村社會實際。他提出:“我們的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實際生活向我們提供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地解決。”

      1924年,陶行知明確提出平民教育下鄉的主張,提倡對農村教育進行根本改造,通過提高農民的素質,改造中國當時農村社會現狀。同時,生活教育理論成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個基本觀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觀點。“生活教育”強調教育以生活為中心,在各種生活實際中接受教育,教育不能脫離實際生活。他認為:“中國的師范學校多半設在城里,對于農村兒童的需要苦于不能適應。”陶行知主張以學校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的根據地,通過學校造就出“文化細胞”,再進一步結成“文化網”,從而使學校教育在普及文化方面產生更廣泛更深刻的效力,以最終實現“農夫農婦人人讀書明理,安居樂業”。

      針對傳統教育中教師教而不做、學生學而不做的這一現象,陶行知提出“活的鄉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所謂“行是知之始”,認識來源于行動,只有從經驗里產生出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

      三、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對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農村教育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化格局和政治格局密切相聯。“禮失求諸野”的說法表明民間文化的重要地位。陶行知對中國與世界既有深刻的理性認識,又有非常直觀的感性經驗。陶行知以及許多學者都意識到在以農業立國的中國,農村文化建設搞不好,中國農民就無法出頭,國家也斷無翻身之日。

      建國初期的全國掃盲運動,堪稱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1994年全國文盲數量占總人口的80%以上,農村文盲率更是高達95%。本世紀初,國家實施了西部地區“兩基”的攻堅計劃,我國終于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2003年以來,中央提出了加強社會建設的戰略方針,大大加快了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國務院從政策上、投入上和制度建設上,著力促進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實現了義務教育全部免費,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日益完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基本杜絕農村新生文盲。但是,我國農村教育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村教育依然是我國教育的“短板”,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任重道遠。

      (二)推進農村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陶行知主張鄉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生活中“向上向前”并富有“生活力”和“創造力”的新農民,然而這種新農民在今天仍然沒有得到落實。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目標單一,突出表現為單一的應試教育,這種一元化的培養目標,對農村和經濟發展極為不利。因此,要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促進農村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健康發展。

      1.繼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已經初步解決了農村孩子“有學上”的問題,但也面臨比較突出的問題,留守兒童和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以及學校撤并引起的少量孩子輟學問題等。

      2.大力發展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目前,我國農村普通高中教育與城市差距明顯,存在著辦學條件不足、教學資源匱乏、辦學經費緊張等問題。因此,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普通高中教育,進一步擴大“普九”較晚的中西部農村地區、民族地區的普通高中辦學規模,提高普及水平,滿足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同時,全面改善農村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還要逐步提高財政預算撥款占農村普通高中教育經費的比例。

      3.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水平。學前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啟蒙時期,公平的學前教育機會意味著人生起點的公平,有利于消除貧困、減少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三)造就高素質的農村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師,才會有好的教育。陶行知提倡“教育下鄉”,他建立了許多鄉村示范學校,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掃除文盲運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首先,在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推出了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其次,實施了“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再次,實施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的“特崗計劃”。同時,在義務教育學校率先實施績效工資制度,使農村教師工資增長34%。通過實施這些重大舉措,農村教師隊伍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農村教育事業是一項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農村的光明之路與希望之路。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學校是鄉村的中心,教師是學校和鄉村的靈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已經成為建立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之一。

      參考文獻

      [1]談松華.農村教育:現狀、困難與對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

      [2]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年鑒2000[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幼兒教育時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陶行知先生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指出,幼兒時期是人格和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他在《創設鄉村稚園室言書》一文中寫道:“從福祿信爾發明幼兒園以來,世人漸漸的覺得幼兒教育之重要;蒙臺梭利畢業研究幼兒教育以來,世人漸漸的覺得幼稚園之效力;從小學注意比較家庭送來的與幼稚園升來的孩子性質,世人漸漸覺得幼兒教育之人生之基,不可不乘華給他建立得穩。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的好,以后只顧順著他繼長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良分子;倘若培養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定了不易變。”

      習慣要在生活中培養,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國教育的實踐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論,他主張各種知識最好在生活中進行,習慣培養更應該如此,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寫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 ,即生活無時不含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

      他又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幼兒園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孩子人生需要的最初教育,那是與生活即教育相通的。

      在實踐中養成習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重視在做中學。因此,他主張在做中養成習慣,即在實踐中養成習慣,培養幼兒創造的習慣,在養成幼兒的各種習慣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陶行知先生認為是培養幼兒創造的習慣,他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兒童的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關鍵中所獲得而傳下來才創之精華,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于民族與人類。教育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創造兒童創造力,使其從事于創造之工作。

      對此,作為教育者的父母和教師應該有什么樣的觀念呢?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者應該“把自己擺在兒童的隊伍里,成為孩子當中的一員,”認識孩子有能力、有力量,解放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頭腦。先要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小孩的雙手、嘴;解放孩子的空間,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但中國一般是不許多說話,小孩子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時間,我個人反對約束幼兒,讓幼兒有自己的想象、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真正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關鍵詞】陶行知 教育思想 小學音樂教學

      一、“生活即教育”理論思想在音樂教學上的運用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建立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他認為“生活即教育”的定義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其實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根本意義上的變化。我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變化中又蘊含著教育的真實意義。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挖掘了學生們的音樂天賦,從而在他們的藝術學習中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早年,陶行知先生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學者成立戲劇社和音樂社,從而培養小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愛好。陶行知先生曾出訪歐洲時,在紅海漁船的甲板上發現了一位四歲的小女孩歡快而有節奏的跳著舞蹈,且節奏、情感與樂曲出奇的合拍,這令陶行知先生感到非常的驚訝。在他讓人用一首悲傷的曲子替換原有的曲調時,小女孩的情緒和節拍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從上述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四歲的小孩子已經開始表現出個人的天賦,但如果這些孩子們與生俱來的特殊天賦在生活中沒有被家長老師所發現,從而不能被正確地引導和培養,那么這些孩子們的天賦也隨之會慢慢枯萎。因此作為老師、家長,我們要更多地在生活中觀察孩子們的行為舉止,發現他們一些特殊的天賦或者才能,并嘗試去引導和培養孩子們各自的天賦。

      二、“社會即學校”理論思想在音樂教育的運用

      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我們站在一定的角度認為社會是大眾獨一的學校,那么可以說,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大眾獨一的教育。“社會即學校”理論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要求增大了教育的對象和學習的內容,從而使讓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像把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鳥兒關在籠子里一樣。教師不能讓學生漫無目的地盲目學習與思考,而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為他們設計好學習的思路,來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簡單來說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例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也要正確處理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關系,摒棄以往的音樂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教學現象,而要實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習模式,教師只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而學生才是真正主體行動的實施者。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主要涉及到欣賞、樂理、視唱練耳等一些相關的教學環節,這些都在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一定要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教學技能,做一位合格的“領路人”,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空間,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讓他們更好地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和清晰的思考判斷來認識音樂真正的藝術魅力,久而久之,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在音樂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音樂教育一定要從我們的生活與社會的環境出發,讓學生在課堂實踐中擁有想象和追求自由的空間,更好地系統地增強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

      三、“教學做合一”理論思想在音樂教育的運用

      “教學做合一”是我們日常生活現象的一些說明,生活中,“對己是學,對事是做,對人的影響是教”,所以“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同的過程。“教學做合一”即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了不做,不能算作教;學了不做,不能算作學,所以陶行知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積累知識、獲得經驗。他認為,“做”要以“行”為基礎,“行”是獲得真知的源頭。對于目前的學校教育來說,“教學做合一”主張以任務為第一要點,遵照每個崗位的實踐要求與目的為導向,主要強調了“動手做”。要想做到“教學做合一”,首先應該全面地提升教師的素質,注重音樂的課程設計。其次,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音樂教學氛圍,在課堂上積極開展“情景式”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音樂藝術在內心的共鳴和情感上的認同。再次,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手腦并用。只有讓它們相互協助活動時,才能有益于孩子們的想象力、判斷力、思考力的發揮與提升。最后,教師應該多組織、多開展一些人的音樂教育與實踐活動,這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拓寬他們的藝術視野、增強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更能夠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的交流與合作,增強了他們的合作意識。顯然,這是與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相吻合。

      結語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對我們的音樂教學有著積極的借鑒作用,它有力的推動了我們音樂教育的前進和發展。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結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敢于用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更好地教導學生,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

      【注釋參考】

      [1]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人民出版社,2008.

      [2]胡曉風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袁晞,陶行知.捧著心來不帶草去[M].大象出版社,2007.

      [4]黃承箱.試論陶行知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實踐[J].山東文學.2008,12:112-115.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无码mv| 无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亚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 |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BD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tv综合网色|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色三级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v|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天堂午夜看片女人员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av无码|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秋霞| 91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彩中文乱码AV|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片苍井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