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詩歌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中學生賞析現代詩歌的盲點和誤區
由于中學生受人生經歷、閱讀條件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們在賞析現代詩歌,特別是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時候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存在著盲點和誤區。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善于引導學生,在發現現代詩歌的美的同時,準確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深刻理解詩歌的豐富內涵。《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抒情名篇,這首詩以樸素明朗而又雋永清新的語言,唱出一個詩人的真誠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個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閃電”告訴每一個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會真誠的祝愿他“在塵世獲得幸福”。海子所謂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只不過是詩人眼中或心中的海市蜃樓。試想,“面朝大海”又怎么能看得見“春暖花開”?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這首詩的感情基調理解不夠準確,他們往往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理解為一種現實存在,理解為詩人對塵世生活的理想追求,從而錯誤地把它確定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下面,我就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賞析現代詩歌。
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創作風格、創作背景是正確把握作品感情基調的前提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中國當代詩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寫于1989年1月13日,兩個月后,海子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說,海子是一個有著自殺情結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詩中一個重要的命題,而表現其最后自殺意識尤切的,無疑是他自殺之前的最后幾首詩之一,也就是作于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個海子》
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就剩下這一個,最后一個/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在這里,海子無疑發出了死亡的宣告,這是一個悲傷的海子,陷于死亡而不能自拔;這是一個絕望的詩人,一個破滅而無任何希望的靈魂
大風從東刮到西,從北刮到南,無視黑夜和黎明/你所說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由此可見,海子所謂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能理解為詩人對塵世生活的向往,這樣的生活只能存在于詩人的幻想中。
三、研讀文本是正確把握作品感情基調的關鍵
之所以叫做“研讀”是為了區別于走馬觀花式的閱讀。
現代詩歌的“詩眼”有時就藏在詩歌的題目中,作品的感情基調也就集中體現在題目中。所以研讀文本就應該從解題入手。正如前文所述,“面朝大海”并不能看見“春暖花開”,或者說,當抒情主人公“面朝大海”的時候,他看見的“春暖花開”就只能是海市蜃樓,因為大海上沒有“春暖花開”,“春暖花開”只能是在“我”的身后。“我”幻想,“我”憧憬,卻始終不能面對。而詩人沒有言明的“身后”卻是一語成讖。
再看正文,詩中三次出現的“從明天起”、“愿你”以及詩歌最后一句的“我只愿”是教師引導學生正確把握作品感情基調的關鍵。“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幅圖景即便是塵世生活,也是一種充滿詩意的田園牧歌式的塵世生活:實在卻不乏閑適,清苦卻不乏浪漫。如果抒情主人公真的可以在這幅圖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閉,擺脫孤獨,那么的確可以算作“一個幸福的人”了。但是這一切憧憬卻被“從明天起”限制住了,“從明天起”意味著“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今天的注定孤獨、暗淡,注定無法融入塵世的幸福生活。
詩歌以升華的激情,凝練的語言,靈動的意境,吸引著每一個熱愛生命的人。新版《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現代詩歌賞析題在中考中應運而生。縱觀2013年全國各省市中考語文試卷,我們發現較淺易的、有定評的現當代詩歌開始走進考卷。具體說來,就是以抒情詩、哲理詩或內涵深厚的詩為主,設題多趨向于詩歌的內容和形式,命題范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⑴注意把握現代詩歌朗讀的節奏、語調、重音等。⑵對現代詩歌重點句的理解與品析。⑶詩歌中表現手法的運用,把握詩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義。⑷理解詩歌的主旨,評價作品的思想內涵。⑤體驗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中考回放】
例1.(2013年湖南省衡陽市附加題)閱讀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完成后面的題目。
為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雖然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返回/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結合句子的內容解釋第一節中兩個加點的詞。
① 涉足:_______________ ②萋萋: ____________
2.詩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3.你怎樣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解析】 本題考查了考生對現代詩歌閱讀理解能力。1題考查了詞語解釋能力,做好本題考生一定分析該詞語前后語境,選擇恰當意思解釋即可。2題考查了考生對文章題目中的“路”的理解,做好本題需要考生仔細閱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寫作時的思想感情,這里的“路”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不是指自然界的路,而是象征了人生之路。3題考查了對本詩主題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可以從以下著手:⑴從詩歌背景入手。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經歷及作品的時代背景,從而為主題找尋社會生活的依托。⑵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⑶從詩歌的感彩入手。體味寫景的詞句的冷暖色調,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歡快欣喜,還是憂愁悲傷等。
參考答案:1.①涉足:指進入某種生活環境或生活范圍②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2.“路”象征著人生的選擇3.提示:詩人通過敘述對森林中兩條路的選擇,說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許多重大的選擇,一旦確定了要走的道路,就會決定一生的命運。(意思相同即可)
例2.(2013年貴州省貴陽市)閱讀上面詩歌,請從文學欣賞的一兩個角度進行賞析。
青春寄語
佚 名
孩子,你們的眼眸里
青春在嘩嘩作響
流向那等待開墾的時光
這是你們的早晨
黎明的歌聲多么嘹亮
希望棲息在陽光的肩膀上
你們的夢想
還掛在青青的葡萄架上
風一吹,一粒粒綠色的青春叮叮當當
孩子,從現在起
你們要學會仰視,要學會自強
讓目光永遠飛向靠近太陽的地方
青春美啊
美在熱情
美在力量
美在自信
美在堅強
美在血脈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
孩子,青春是一支動聽的歌謠
它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起航
人要活,就活得熱烈,活得充實
要活得像一團火焰,把周圍照亮
任憑千里冰封,鳥獸藏跡
你們也要燃燒出人生的精彩和輝煌
(本詩有刪改)
【解析】 本題考查了對現代詩歌的賞析能力。詩歌賞析可以從語言角度賞析,一定要聯系全詩主旨,反復咀嚼品味,領略含義深刻、雋永的字詞,把握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進而通過調動想象、聯想、比較等方法來仔細品味其深層含義。可以從意境上賞析,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歌的主題通常是借助它來表達的。詩人常通過一系列相關意象的組合,構成具有特定意義的意境,或者雄渾開闊,或者蒼涼悲壯,或者清新明麗等。還可以從思想感情反面賞析,賞析時,可以從感受詩情入手。在具體分析中,考生如果能正確把握作者的喜憂、愛恨之情,就能正確判斷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頌什么,痛斥什么等問題。最后還可以從表達技巧方面賞析,現代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所以要全面深入地欣賞詩歌,就必須感悟詩歌的表達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擬人等詩歌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考生從以上任選一兩個角度,用凝練語言賞析即可。
參考答案:1:全詩洋溢著活潑的生命力,明朗而耐讀,積極而又生氣。詩歌以一個未出場的“長者”對青年人喃喃細語的口吻,娓娓道來,塑造了這位仁慈親切,充滿智慧的尊長形象。“長者”在語重心長地告誡青年人要抓住青春的時光,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梳理遠大的理想。“希望棲息在陽光的肩膀上”“ 讓目光永遠飛向靠近太陽的地方”“ 血脈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 燃燒出人生的精彩和輝煌”這一句句諄諄教誨,營造了一種情與理有機統一的深廣意境,表達了“長者”對青年 的激勵鼓舞和殷切希望。2:全詩就語言而言,明快有力、辭義暢達,有些詩句哲理性強,意味深長,值得細細咀嚼品味。如:“你們的夢想,還掛在青青的葡萄架上叮當作響”,寫出了青想的青澀,還需要陽光的普照,時間的考驗;第三節連用五個“美在……”的句式,是“長者”在對青春的禮贊,更是長者經過生活的積淀,歲月的雕刻后對青春的一種理性認識,五個“美在……”高度概括了青春的特點――“熱情”“力量”“堅強”還有“血脈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明快有力,淳厚精警。3:全詩用第二人稱的口吻,親切自然。或排比――寫“青春美在熱情、力量、堅強”,或比喻――寫“人要活得像一團火焰”,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意味深長,既寫出了青春活潑而有生氣的特點,又寫出“長者”寄予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值得細細咀嚼品味。此外,全詩押ang韻,韻律優美,讀來朗朗上口。全詩情真意切,氣貫長虹,動人心弦,引人共鳴。就像一首青春之歌,催人奮進。
【解題方法】
1.品味意象,體會意境
所謂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只有抓住詩歌的意象特征,才能較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所謂意境,就是作者調動生活積累,運用藝術表現手法,整合各種意象,使主觀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境界。鑒賞現代詩歌的意境時,首先要對詩歌的直觀形象和畫面進行聯想和想象;其次要從品味詩歌的語言入手,感悟到詩歌的意韻之美。一般來說,意境都是由現代詩歌所選用的意象創設出來的。因此,考生在鑒賞現代詩歌時要善于品味意象,從而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果不能體會其意境,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進入詩歌所創設的審美世界。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作者面對康橋的自然風光,選取了“云彩”“金柳”“夕陽”“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輝”“夏蟲”等意象。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在詩歌中被作者賦予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這些典型的意象勾畫出了康河的嫵媚動人。現代詩歌的意象和意境解題技巧⑴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圍⑵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意象,把握主旨
許多現代詩歌在感情表達上秉承了古典詩歌“貴含蓄,忌直露”的特點,作者往往是有話不直說,有情不直抒,而是通過具體意象進行委婉曲折的表達。而現代詩歌的主旨就是詩中所表達的作者的理想志向,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所蘊涵的美好情操,或對社會、對人生、對歷史的總結等。無論現代詩歌的情感和主旨含蓄還是直露,都與詩歌的意象有密切關系,所以領會現代詩歌的情感和主旨要立足詩歌的意象。如艾青的《礁石》就是借“巍然挺立”的礁石形象,表達詩人對被壓迫人民抗擊舊世界暴力的那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贊頌。 現代詩歌思想感情解題技巧⑴指出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⑵結合詩歌內容加以分析。
3.立足意象,分析語言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詩歌表情達意的載體。現代詩歌的語言精練,形象,富有音樂美;在詩歌鑒賞中,品味語言是基礎。考生應該聯系全詩主旨,反復咀嚼,領略詩歌的深刻含義,品味雋永的字詞語句。
4.體會意象,分析技巧
掌握現代詩歌閱讀的表達技巧,⑴從詩歌的形式入手。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敘事與抒情的類別不同,形式、風格也不同。⑵從詩歌的標題入手。標題是詩歌的眼睛。有的標題概括了詩歌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詩歌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詩歌的感情基調。⑶從詩歌的重點字詞入手。領略含義深刻、雋永的字詞,捕捉到詩歌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理解詩歌的鑰匙。⑷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入手。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涵及表達技巧。⑸從詩歌所選取的意象入手。留心詩歌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⑹從詩歌營造的意境入手。抓住詩歌的畫面和氣氛,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⑺從詩歌的手法技巧入手。理解詩歌的表達方式、抒情方式、修辭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
【強化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1-2題。
三片葉子
梅紹靜
三片嫩葉像三只綠色的小鳥兒,
驕傲地站在樹樁上。
樹樁只發出這一條綠莖,
綠莖上只有這三只小鳥。
多可愛的小東西啊,
它們還要為砍斷的樹樁歌唱。
即使只有這三片綠葉也要向世界呼喊,
讓人們永遠憧憬那被剝奪的滿樹春光。
(選自《梅紹靜詩集》)
1.簡要說明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2.試對這首詩的比擬和象征手法作簡要分析。
第一步,以相關背景為依據,把握解讀詩歌的切入點
初中教材中所選編的現代詩歌大都篇章不長,文詞明白,正因為如此而往往就容易只讀到它的表層,而忽略它內涵的一些東西。要讓學生能夠解讀詩歌的內涵,就必須了解作品的背景――這是能否正確解讀詩歌思想的關鍵。《有的人》是一首優秀的現代短詩,詩中的對比是淺顯易見的,詩中相對的兩種人也是淺顯易懂的,但對詩中兩種人的行為和精神實質如果沒有一定的"已知"來作為教學鋪墊,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所以,課前務必先讓學生盡可能充分地了解關于魯迅的一些情況,諸如其生平經歷、作品解讀、世人評價等等。尚未讀文,即可集中從"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激發起學生對魯迅精神的景仰。有了這個情感鋪墊,教師輔之講述作者創作此詩文的背景,教學這首詩歌就有個良好的開端了,學生對了解詩中兩種人對人民的態度、對人生的目標、對社會的影響以及人們紀念魯迅的意義就有了很好的依據。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有關背景作鋪墊,對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詩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第二步,以誦讀為依托,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詩歌是語言藝術的尖端。現代詩歌的語言精煉、形象、富有音樂美。余光中《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詩歌句式均勻整齊,回旋往復,一唱三嘆。
指導誦讀時,非但要學生讀準字音節奏,且要吐字清晰,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把作者用音樂般的語言表達的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唱"出來。雖如此,由于每個學生的審美角度與表達方式都不盡相同,詩歌誦讀就應允許個人對其節奏與韻律有不同的理解,應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來誦讀,而不可"框"在一個規定的架子里遭受折騰,造就矯揉造作的"異口同聲"。
《鄉愁》中,那承載著詩人小時候依戀母親安慰的"小小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張"窄窄的船票"、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相見的一黃土,和象征著中華民族深深傷痕的"淺淺的海峽",以及"這頭"與"那頭"沉重的分離,都是在誦讀的基礎上顯現出來的。有了這個基礎上,再將學生引向詩歌的賞析。
第三步,以情感為主線,體會詩歌深層的意蘊
可以這么說: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歌。作者的感情體現在詩歌里,詩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間。
還以《鄉愁》為例:那"小小的郵票"承載了詩人小時候的依戀,在互通音訊中詩人獲得了母親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載了詩人對愛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來中,詩人填補了感情的缺口;那一黃土割斷了詩人和母親的相見,詩人的心靈將歸往何處?……詩人的這些濃烈的情感,無不在詩中的"小"、"窄"、"矮"、"淺"之間得到反襯。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體味作者從字里行間凸現的跌宕的情感波瀾,體味詩詞深層的意蘊。清代王夫之就說過:"詩人以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現代詩歌教學的鑒賞品味應建立在學生自我思考的基礎上,使"詩人心中之詩"最終成為"我心中之詩"。
詩歌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詩歌內涵的與眾不同的獨特體驗,也許創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發。在《鄉愁》賞析中學生對詩人情感還會有怎樣的體驗,教師應抓住學生瞬間的靈光,捕捉學生動情的聯想與想象以達到教學目的。
第四步,放飛思維的翅膀,品味詩歌的意境
所謂"有意無境不成詩"。"境"即形象,《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即是壯闊、豪邁之意境。
引導學生走入詩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義上品味出作品的詩美,從而切切實實培養起他們的藝術鑒賞力。現代詩歌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詩歌的直觀形象和畫面,啟發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比如賞析《沁園春•雪》時,輔之展現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圖景,假定詞人立于皚皚高原的一個至高點上,放眼四周,所見所想,由此品味出詞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內、外的空間里,和"惜"所包含秦、漢、唐、宋的時間里,所表現出來的一代偉人的氣魄、胸懷和人格魅力。
其次,從品味詩詞語言入手,引導學生一點點地感悟到詩歌意韻之美,也是教學中能避免架空賞析的一個好方法。如賞析《鄉愁》,引導學生緊扣詩人提取的幾個單純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將這些意象和"這"、"那"簡單的詞融合在一起,將彼此隔離的人、物、時間和空間緊緊聯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無的距離和聯系,使學生在心中產生對詩人在相思、別離和相聚間奔波的強烈的共鳴,感受作者那難以言表的哀愁和無盡的相思。
第五步,以生活為藍本,展現心中的詩情畫意
應該說,我們過去的語文教學在現代詩歌的創作練習上是重視不足的,許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顯的限制――"文體不限(除詩歌外)"。在考試的指揮棒指引下,教師極少鼓勵學生用"詩意"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殺,不讓寫。應該說,初中學生嘗試詩歌的寫作是可行的。
首先,從理論上講,應該鼓勵學生"詩意"地生活著,對社會、世界、生活的關懷懷有美好的愿望,讓學生們懂得:我們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觸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遠離粗俗、鄙陋、愚昧而走向高雅、精致、聰慧的生活。
其二,現代詩歌文字理解的難度并不大,進入詩歌的狀態也不難,學生在大量的朗讀、聲情并茂的反復朗誦后,是很容易走進創作的氛圍與詩意之中的。
關鍵詞:現代詩歌教學;古典意蘊;現代精神
對于現代詩歌,有些人認為它比較直白,沒有什么值得深入研習的。其實,在思潮之中,現代詩歌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外國現代思潮“雜交”的產物。對于這樣一種新生代的文學樣式,如果僅僅以其文字近乎現代的特點而輕視它,那自然是一種盲視行為。
為此,對于現代詩歌的解析,必須還原到古典與現代融合這個原點。筆者以聞一多先生的《發現》為例,談談如何開展中國現代詩歌教學。
一、由言及文,理順錯綜關系
對于現代詩歌的鑒賞,很多學生乃至教師采取的方法是一次性“掃描”。在他們的意識里,現代詩歌比較簡單,讀過一遍就可以掌握其主要內容。其實,這是學生在古詩鑒賞之時就容易犯的錯誤,一直以來就沒有改觀,如今“傳染”到現代詩歌鑒賞領域。這個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指望著一遍閱讀就能讀懂詩歌內蘊,這是不切實際的做法。事實證明,只有開展漸次的閱讀,理順詩歌文本內蘊的關系,才能算作真正理解了詩歌。
執教《發現》之時,教師們習慣于引導學生在誦讀基礎上概括詩歌大意,然后體會詩人抒發的思想情感。在課堂教學觀摩中,筆者發現大多數教師是進行了一個回合的讀與講:學生整體誦讀詩歌,講出詩歌整體內容。在這個簡單的教學流程中,教師的期望值極高,很希望學生一次性閱讀之后就能掌握詩歌內容。實際上,這里透露出教學領域里現存的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教師的教總會獲得及時的回應,學生能有豐碩的收獲。就《發現》而言,教師很希望學生誦讀過一遍之后就能掌握其主體內容。但是,這個理想是難以實現的,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有差異,他們的現代詩歌閱讀圖式建構情況不一;另一方面是由于這首詩歌充溢著磅礴的情感氣勢,又運用了古典與現代交融的詩歌表達方式。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平心靜氣地開展閱讀,幫助學生明晰任何詩歌在語言表達之時都會遵循一定順序的道理。在《發現》中,詩人聞一多是由于在國外深受刺激,生發對祖國的熱望之情;但是急切地回國之后,呈現在他眼前的祖國竟然與他意念中的截然不同,于是由期望到失望、痛苦的心情隨著事件的展開而逐一涌現。如果沒有針對詩歌語言的逐字品讀,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就會比較膚淺,對詩人紛繁復雜的情感也必然體會得不夠真切和深刻。所以,由言及文的賞析過程是現代詩歌教學繞不開的一個程序。
二、由今及古,透析古典意蘊
現代詩歌具有其現代特性,如果閱讀現代詩歌讀不出古典的意蘊,那么這樣的閱讀也就必然悖謬于詩歌這種特殊文學樣式的魅力。暢游詩歌殿堂,我們可以發現優秀的現代詩歌往往都包含著古典的意蘊,大家熟知的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如此,聞一多先生的這首《發現》也具有同樣的特點。
從總體上看,這首現代詩相對比較直白,但是其中不乏古典詩歌的一些精華。從開頭來看,“我來了”,伴隨著“迸著血淚”的狀態。可以講,這迸著血與淚的呼喊,表達詩人濃厚而深沉的愛國情懷。這里雖然沒有直接描摹眼前祖國的狀況,但是“這不是我的中華”可使讀者想象得到此時的中華是如何的殘敗不堪。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熱淚紛飛乃至熱血賁張的情形就凝聚成深沉的意境,也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再看結尾處“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出此時的詩人情狀――煢然立于青天之下,四處涼風侵襲。只不過,詩人不是被動而頹然地接受殘酷的現實,他憤然指責蒼天,內心迸發的悲怒之氣直逼八面來風。當我們將這些現代詩行用古典詩歌的方法進行品鑒之后,會發現其中內蘊的古典之風竟然如此迷人、耐人尋味――這恰恰是被當今教學嚴重忽略的地方。為此,《發現》這首詩理應帶給廣大師生一個重大發現――透過現代品古韻。
三、由古及今,領略現代精神
作為現代詩歌,其表達方式業已隨著“五四”之后人們思想的覺醒、情感的勃發而悄然發生變化,其中最為直觀的表現就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明顯增多。
以《發現》為例,當詩人發現眼前的不是夢魂牽繞的祖國之時,他驚呼“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其中依然含有意境的營造,似乎自己掛在懸崖之上,做著一個恐怖的噩夢,詩人難以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很顯然,詩人的情感發展已至極端,用比喻已經不能暢敘內心的郁結之氣。于是,直接抒發出“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再如結尾之處,“我哭著叫你,嘔出一顆心來”也是富有情境韻味的現代詩句。哭的是不堪入目的祖國母親,叫著的是撕心裂肺的愛國赤子,這樣的畫面不能不使任何一位讀者為之動容、悲戚。而將自己的心“嘔”出來,這明顯使用了夸張手法,但又恰如其分地將詩人此時的心境直接表白出來。這是一個愛國志士的真情表達,也是一個富有現代精神的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的驚天呼喚和哀嘆。這就是“五四”之后詩人們所共同具有的現代精神,他們不再滿足于朦朧的表達,他們需要也實際運用了現代直白的方式直接而率真地抒發內心的想法。這是時代的產物,也是現代詩歌的進步之處。
其實,現代詩歌不是我們想當然的那么簡單。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通過細致而縝密的詩句品讀,理順其中蘊含的錯綜而復雜的事件、情感關系,在反復的品味中漸進地領會其真諦。
參考文獻:
[1] 吳建英.現代詩教學內容的確定與教學方法的選擇[J].中學語文,2011,(Z1).
1.聯系創作背景,對現代詩歌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簡要評價,理解詩歌所蘊涵的哲理。2.通過賞析現代詩歌中感人的形象,說出自己的個性體驗,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哲理。3.通過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把握關鍵詞句的深層含義,領悟詩歌所蘊涵的哲理。
【概念闡釋】
分析現代詩歌中蘊涵的深刻哲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詩歌具有濃烈的抒情性。詩歌是抒情言志的文體,表達的感情比一般作品更濃烈,或用形象的語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具體的景物描繪中滲透著作者的感情。一些詩歌的哲理是通過對詩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義來體現的。理解這類詩歌的哲理,首先要準確把握形象的內涵,進而展開聯想和想象,加深對詩歌感情的理解。詩歌是一定時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詩歌的哲理不能忽略時代的特征。同一題材的作品,由于詩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經歷、所處時代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哲理。
2.詩歌具有鮮明的形象性。詩歌是通過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的。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哲理必須準確把握詩歌中的藝術形象。有些詩通篇描繪具體鮮明的形象,借形象來抒發感情;有些詩雖沒有描繪具體形象,但能喚起讀者的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體形象;也有些詩,既描繪了具體形象,也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盡管詩歌刻畫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哲理都必須準確把握詩歌描繪的形象。
3.詩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語言是一切文學作品的基本材料,詩歌尤其講究語言的運用,其藝術形象的塑造、意境的營造以及深刻哲理的表達,都要借助語言。由于體裁的特點,詩歌的語言要求用最簡潔的詞句來傳達盡可能豐富的內容,這就形成了詩歌語言凝練含蓄,含義豐富深刻的特點。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把握關鍵詞句的深層含義,有助于領悟詩歌所蘊涵的深刻哲理。
【閱讀指導】
整體上,把握現代詩歌所蘊涵的深刻哲理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展開聯想和想象,初步感知詩的哲理。
2.詩歌往往借形象與形象的組合來傳情表意。閱讀時,先要辨別詩中所繪形象,再細細玩味,挖掘形象的內在意蘊,感悟形象所蘊涵的深層意義。
3.感悟詩歌文字表達的技巧,抓住關鍵詞語,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托物言志等詩歌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把握關鍵詞句的深層含義,深入領悟詩歌所蘊涵的哲理。
具體解題時,還需注意:
1.現代詩歌往往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更多的是運用象征手法,來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表達詩人對生活的感悟等,閱讀時必須注意這一點,明確修辭手
法(或象征)的真實內涵,并且應注意避免形象的實際所指帶來的誤解。因此同學們應該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以及詩歌的創作背景等相關信息,準確地提煉出詩歌的深刻哲理。
2.依據題干,細讀原詩,綜合思考,防止片面。有些考查詩歌哲理的理解類考題,答題時,同學們應把原詩、注釋及題干中提供的條件綜合起來考慮,才能正確解答。
3.細看搭配,明確需要,注意表達符合語境。現代詩同樣講究語言的錘煉。所以遇到考查詩歌哲理的題目,既要看詞語的搭配,又要看表現手法的需要,同學們還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詩境。
【即學即練】
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一朵野花
陳夢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
不想到這小生命,向著太陽發笑,
上帝給他的聰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歡喜,他的詩,在風前輕搖。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
他看見青天,看不見自己的渺小,
聽慣風的溫柔,聽慣風的怒號,
就連他自己的夢也容易忘掉。
(選自《夢家詩集》)
1.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
內容。
2.第一節中“不想到這小生命,向著太陽發笑 ”,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這句詩的理解。
3.詩中為什么要反復出現“一朵野花在荒原里開了又落了”一句?
4.自選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
聽慣風的溫柔,聽慣風的怒號,就連他自己的夢也容易忘掉。
二、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泥土
魯 藜
老是把自己當做珍珠,
就時時有怕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做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選自《魯藜詩選》)
1.這首小詩告訴了我們怎樣的一個
哲理?
2.聯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首哲理詩的感想。
三、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航海
綠 原
人活著,像航海。
你的恨,你的風暴;
你的愛,你的云彩。
(選自《人之詩》)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