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勵志經典語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網絡時代,大則恒大,小則靈活。
2、沒有希望,只有欲望,人就完了。
3、以成敗論英雄,根本是在責任心。有責任感的人遇到困難,會主動去解決、設法去改變,就容易成功。
4、每一只公雞,都以為太陽是牠叫出來的。
5、天才就讓他留在天上。天才型人員到每一家公司都令人頭痛。
6、人過了五十歲,不但要懂得踩油門,更要懂得踩剎車。
7、人在困苦、饑餓的時候,頭腦會特別清楚。
8、大象會跳舞,不是四肢減重了,而是頭腦靈活,方向走對了。
9、輕而易舉的成功,是事業的大忌。
10、人沒有天生的窮命和賤命,只有你是用什么樣的心態來磨練自己。
11、烏龜一定要知道別把兔子吵醒。相對的,兔子是否肯像烏龜那樣一跑三十年?
12、走出實驗室就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
13、成長,你的名字就叫痛苦。
14、贏家永遠有兩個競爭者:一是時間、一是自己。
15、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變化抵不上客戶一通電話。
16、順境的人生人人會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學著走逆境,而且愈年輕愈好,因為逆境才是真正學習成長的機會。
17、創業三條件:堅忍的毅力、向前沖的傻勁、智慧比聰明重要。
18、我不知道什么是所謂「成功的領導,但我知道什么是「不成功的領導,就是:不身先士卒的領導;遇事推諉的領導;希望討好每個人的領導;朝九晚五的領導;賞罰不分的領導。
19、信心源自于努力和經驗。所謂「信心是無論景氣再壞,( 勵志人物)都要相信自己有能力。
20、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沙場上,而不是回來拿獎章的人。
21、風雨中的寧靜,沒有風雨,哪來的寧靜?寧靜其實在風雨之中。
22、心胸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23、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
24、成功是個最差勁的導師,只會帶給你無知和膽怯,卻不能帶給你下一次成功的經驗和智慧。
25、所謂「顧問,就是你問他「現在幾點鐘,而他借用你所戴的手表,然后再告訴你「現在是幾點。
26、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
27、不懂就要問,想保住面子的人,最后連里子也會輸掉。
28、如果看問題都和別人一樣,看報紙就好了。
29、學習的方法:1.工作中學習,學習后工作;2.做比說重要,習比學有效;3.人要不斷地學習,向對手學習。
“粉絲經濟”出現不是偶然
很多傳統企業把“粉絲經濟”理解成,就是在微信建個公眾號,然后拉人和發廣告,把這么一個先進和高大上的東西,變成“拉客經濟”、“小廣告經濟”。
一些企業為了讓人關注自己的公眾號,絞盡了腦汁:做酒店的關注微信號后免費提供無線上網密碼、做飯店的關注微信公眾號之后送飲料或是打折、做食品的關注后直接送食品。
有了關注者之后,便是日日小廣告伺候:各種企業的宣傳稿、產品介紹、促銷活動,或是各種轉載,什么心靈雞湯、勵志故事、經典語錄、新聞八卦。而有些個人創業者,則把微信公眾平臺換成了個人朋友圈,結果導致現在朋友圈里充斥著各種廣告、段子和雞湯。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錯誤的理念和行為,但可悲的卻是居然還有人把這些奉為了經典,還在大力傳播。
要玩好粉絲經濟,首先要明白粉絲經濟其本質是什么。這就是所謂的道和術的問題,微信也好、微博也罷,都叫術。所謂“有術無道止于術”,沒有道的指導,術就不一定能發揮很好的作用。
其實,網絡營銷也好、傳統營銷也罷,亦或現在流行的移動營銷,其本質都是營銷,網絡、移動只是渠道。而營銷追求的目標是“品牌”,一個企業最大的競爭力是品牌。品牌會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造成非常重要的影響。營銷學中的“第一法則”:當兩個產品的條件差不多時,比如價錢差不多,那消費者往往會選擇第一品牌。當有了品牌之后,再做營銷是為了維護品牌。
以上這些營銷理論,在沒有互聯網之前非常適用,而互聯網橫空出世之后,情況發生了變化。互聯網顛覆了人們的生活、顛覆了傳統行業,同樣也顛覆了營銷行業。在互聯網時代之下,有品牌也不一定賣得好。因為互聯網打破了地域限制,消除了各種信息不對稱。
過去有各種地方品牌、行業品牌,但是有了互聯網后,大家發現所有的同類品牌都是在同一平臺競爭,而基于“第一法則”,大部分消費者只會選擇行業里有限的幾個知名品牌。所以有一句話,在互聯網上,只有老大,沒有老二,雖然說得有點絕對,但是不無道理。可以說,現在是一個品牌泛濫的年代。
在這種情況下,“粉絲經濟”的出現是偶然,也是必然,是順應時代的產物:在互聯網時代,光有品牌不行,你的品牌還要有粉絲。當下,只有擁有粉絲的企業,才能活得長久。
核心在于情感體驗
玩轉粉絲經濟,先要聚來人,讓他們變成粉絲;然后通過運營將粉絲盤活,產生商業價值。這里首先要弄清楚三個詞匯:客戶、用戶、粉絲,這三者有本質區別,或者說是三種不同的價值導向。
以前企業都說“客戶就是上帝”,強調的是“客戶”。產品生產出來后,挖掘或包裝一些賣點,然后通過廣告、促銷等手段賣給客戶,交易結束了。如果產品有了問題,商家是不希望你去找他的。這種價值導向的產生,是因為以前物質匱乏,信息高度不對稱,消費者的意識及企業的經營理念也都比較原始。
而“用戶”這個概念,是自互聯網火爆之后漸漸開始流行的。用戶的核心在于“用”,也就是說消費者買了你的產品,開始嘗試使用時,你們的關系才剛剛開始。所以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強調的是“用戶”至上,做的一切工作是圍繞“體驗”進行,目的是讓用戶用得爽。
這種價值導向的改變,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物質越來越豐富,甚至到了泛濫的地步,而互聯網又打破了各種信息不對稱,將各種產品拉到了同一平臺競爭。這個時候如果企業不關注用戶的體驗和感受,可能就變成“一錘子買賣”。而最要命的是互聯網上人人都可以發表意見,一旦用戶中產生不好的口碑,會被快速傳播和放大,甚至“一錘子買賣”都做不成。
那粉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粉絲喜歡一個人或是事物,往往都是基于情感,甚至是不理性的、無條件的喜歡或是愛。所以粉絲的核心在于情感,要從情感上去征服用戶。
如何才能打動消費者,讓他變成你的忠實粉絲?首先是定位。做營銷、做品牌、做產品,好的定位是第一步。
比如,小米手機為什么能俘獲粉絲的心?在小米出世之前,想買一款又便宜、又有面子、又好的手機幾乎是沒有的。有面子的好手機價錢太高、便宜的手機沒面子,且品質也跟著打折扣。而小米手機的定位就是低價位、高品質,其定位本身就已經很能打動人了。
再比如,互聯網品牌“江小白”白酒的定位:針對80后90后的時尚休閑青春小酒。中國白酒的消費群主要以中老年為主,所以白酒操作手法都是圍繞他們的心理訴求進行,比如包裝上高端大氣上檔次,追根溯源挖歷史等。而鮮有白酒能關注到80后、90后,這一年輕、時尚、互聯網一代的群體。而“江小白”恰恰就抓住了這個點,并大獲成功。
同時,好的產品應該是有思想的,在現實中,能俘獲大量粉絲的人往往也是因為思想。像“江小白”直接將品牌和產品擬人化,然后賦予其思想等,這一點,從名字上已經充分體現。
更重要的是體驗。有不少人認為產品質量好、管用就叫體驗好,其實不盡然。體驗好通俗點說就是用著爽、用著方便、用著順手、用起來傻瓜。
比如360出世之前,各種安全軟件已經非常多了,360剛推出時,可能從產品的技術、功能等方面,360還不如它們。但是為什么360能后來居上?原因就是體驗好。比如說以前的殺毒軟件,界面復雜、術語太多,用起來很費勁。但是360的界面非常傻瓜,主界面只有幾個按鈕,當時還有人嘲笑它們。但是事實證明,360是對的,用戶才不管你技術含量如何,關鍵是用起來爽不爽。
除了以上這些,在具體操作時,最核心的是還要有一個和用戶鏈接的點,要有一個能夠和用戶順暢聯系和溝通的渠道或平臺,而且這種溝通應該是雙向的且能經常和持續的,只有持續的和用戶發生關系,感情才能產生和加深。
這就好像談戀愛,如果一對男女不能經常聯系、約會,是很難產生感情的。但是在沒有互聯網之前,想實現這些是比較困難的;而有了互聯網之后,這一切變成了可能,尤其是微信的產生。
如何讓粉絲產生價值
很多人把微信當成了“軟文平臺”、“促銷平臺”、“廣告平臺”等,這種定位和溝通方式很難俘獲用戶的心。微信的核心在于溝通,首先他應該是一個反饋平臺,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反饋,會讓你不斷讓產品和用戶越來越完善。但是很多企業恰恰忽略了用戶的反饋。
同時,微信也是服務和交流的平臺。通過微信,向用戶提供各種增值服務,或是讓現在的服務變得更加完善。這一點上,很多企業是做得不錯的。企業應該學會和用戶經常交流,只有經常交流才能加深感情,觸動用戶。
不過要特別提醒大家,微信只是玩轉粉絲經濟的一個重要平臺,是粉絲經濟中的一環,但絕不是全部,還要配合其它策劃法和工具。比如饑餓營銷、話題炒作、事件營銷、引導用戶傳播等。
有了粉絲,不代表就能產生價值,比如現實中的一些明星,雖然粉絲很多,但卻很落魄。如何才能讓粉絲產生價值,甚至是持續產生價值呢?這就需要結合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來建設生態圈。像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為什么能如此成功,原因就是生態圈。
比如,阿里里就是圍繞電子商務來展開的,無論你是要做B2B、B2C,或是C2C,無論你是買或是賣,都可以在他這個生態圈中完成。所以說企業建立屬于自己的生態圈,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