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住宅建筑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安全性
現代住宅設計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住宅的安全性,這關系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是現代住宅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除了要有防火防盜等基本的安全性能之外,還要保證現代住宅結構的穩定性能,具有足夠的抗震性能,防止自然災害對現代住宅結構的破壞。在所有的住宅安全性能設計中防火性能是重中之重,是最基本應該保證的。尤其是在現代層出不窮的高層住宅設計中,不僅要有足夠的消防裝置,還要建造足夠多的疏散口以及通風排煙裝置及消防電梯,從各個方面保證人們的居住生活安全。
2、地方性
不同地區的人們,對住宅有著不同的喜好。現代住宅設計中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住宅設計的地方性,不同的住宅造型及色彩,會讓人們產生不同的居住感受。隨著社會經濟的加速,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國現代住宅設計中出現許多異域特色的住宅設計,除了有傳統的中國式住宅,還融入了歐式住宅以及地中海式住宅設計。因此,在不同的地區,要考慮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及地理條件,進行現代住宅的設計。
二、現代住宅設計中的常見問題
1、缺乏對于住戶需求的調研
住宅設計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設計建造的。可是在很多住宅設計的時候,住宅開發者以及住宅的設計人員忽略了對住戶需求的了解調查,因此設計出來的現代住宅因為不符合人們的需求而造成住宅的空置,這樣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還影響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及時了解掌握住戶的需求,以此為基礎進行合理的住宅面積及住宅結構的規劃是住宅設計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2、樓間距過小導致采光不足,通風不暢
隨著建筑技術的進步,開發商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會建造高層住宅,為了擴大面積使用率,現代住宅中很多都是樓間距過小,這樣就導致了許多的住戶得不到足夠的陽光,致使住房背陽陰暗。還有一些住宅的設計不符合設計規定,使得楊建忠沒有陽光直射,這些住宅結構設計多數是狹長型的。還有一些住宅設計,雖然滿足了日照的需要,但是因為結構設計不合理,而導致室內的通風不暢,造成室內空氣的不流通。
3、不分場合地采用錯層式
在現代住宅的設計中,經常采用的錯層設計,這是增加建筑面積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設計辦法。但是錯層住宅并不是通用的,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果不分情況的采用錯層設計,則會產生很多問題。
4、住宅內的套型設計不合理
住宅內的分區使用面積要根據各區域的使用功能進行設計,在現代住宅的一些設計中,很多都將待客及休閑娛樂的客廳面積設計過小,而一些儲物間衣帽間的面積設計的過大,造成了分區面積不合理。還有一些小面積的住宅設計出現了躍層現象,這與住宅的各個功能極度的不相符。
三、解決現代住宅中設計問題的措施
1、實現代住宅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
現代住宅的設計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住宅的采光通風都與自然因素有著緊密的關系。為了更好的進行現代住宅設計,一定要在設計過程中處理好自然環境與住宅建筑之間的關系,利用自然環境,設計采光好,通風好的高品質現代住宅,增加人們與自然的聯系,實現現代住宅與大自然完美結合。除此之外,將自然環境融入住宅設計中,還能更好的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資源,更好的為人們提供便捷的采光保暖等功能,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環保和健康。
2、堅持以人為本
現代住宅的設計初衷便是為人們提供居住場所,因此,現代住宅的設計本質就是以人為本。因此在現代住宅的設計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為人們提供便捷舒適的建筑設計。并對住宅設計中最為重要的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各大分區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盡可能的為人們提供合理化健康化的居住場所。
3、注重建筑結構的簡約化
現代住宅設計的流行趨勢是提高面積的使用率,在有限的住宅面積中追求生活空間的最大化。因此,在住宅設計的時候,除了要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還要轉變設計的思路,設計出同時具備工作學習娛樂的多功能住宅。現代網絡技術發達,家庭辦公也逐漸成為當前流行的趨勢,因此現代住宅的設計不得不考慮到當前的形式,設計出可以滿足家庭辦公的現代化住宅以滿足這類人們的需求。由于當前的建筑設計已經不可避免的與市場產生聯系,因此住宅設計應針對不同類型、不同收入家庭的需求,對室內面積、布局、功能進行適當的調整,是設計方案適合多種類型人群的選擇和應用。
四、結語
1.1技術評價影響因素
(1)技術本身。在選擇節能技術時,須充分考慮先進性、成熟性和配套性等,以實現節能的目標。此外,新節能技術的選擇應用還須考慮和舊有技術的相關性,相關性越大,技術人員掌握的時間就越短,技術應用的成功性就越大。村鎮居民在選擇節能技術時須選擇一些較成熟、風險小的技術。
(2)社會效益。村鎮住宅進行節能建設不僅可以為居民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還有助于居民生活水平、文化程度的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就業率,在美化村鎮的同時,提升村鎮住宅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3)經濟效益。村鎮住宅采用節能技術勢必會在短期內提高建筑工程的成本、加重居住者的經濟負擔。因此,節能技術只有在創新中考慮到建造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在推廣中讓居住者認識到長期收益和短期成本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更廣泛的普及。
(4)環境效益。環境質量的改變是由多項指標反映,同時由于大多數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都存在滯后性,使環境效益的計量和評價存在很大困難。節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要結合微觀效益和宏觀效益處理好短期經濟利益與長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1.2村鎮住宅建筑節能適宜技術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村鎮住宅建筑節能技術適宜度將技術及材料的先進性作為評價對象,從多個維度出發涵蓋了若干具有層次性和結構性的指標序列,所有指標序列相互影響、彼此聯系,是建筑節能技術發展的綜合性評價體系。依照技術評價的理論基礎和評價維度,村鎮住宅建筑節能技術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要將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遵循系統性、簡明性、層次性和可行性等原則,在不同條件下具有可調整的彈性空間。本文從節能技術的可行性經濟性、先進性出發,以實現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
2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將評價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準則層指標集為S={s1,s2,…,sm},指標層指標集為Si={si1,si2,…,sin}。
3實例分析
選取北方寒冷地區某經濟條件中等的村鎮進行實證研究,在對該村鎮住宅建筑節能技術適宜性的評價中,將評價集劃分為5級,即V={v1(優),v2(良),v3(一般),v4(差),v5(較差)}={5,4,3,2,1}。根據該村鎮住宅節能建設的實際情況,對其推廣應用的墻體節能技術CS板進行適宜性評價,邀請來自房地產、設計院、施工單位和高校等建筑方面專家,對待測墻體節能技術CS板的各層指標重要性分別進行比較,構造判斷矩陣并求出各項指標的指標權重。按照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設計的方法,統計每個因素各評價贊同的專家數,用贊同的專家數所占比例作為隸屬度構建評價矩陣。
4結束語
1在建筑工程施工應用中,施工管理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問題。為了保證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良好進行,做好安全性的防護工作是必要的,尤其是做好現場施工管理工作,這對建筑工程的整體進度控制是必要的。目前來說,我國的很多施工單位都不能做好這個優化工作,比如施工現場的管理人員難以提升思想意識,沒有將其放在戰略性的高度上。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如果施工人員也不具備這種意識,也會影響現場施工工作的開展。這就需要保證現場施工過程中的安全措施及其意識的提升,以保證建筑工程的經濟效益。在實踐過程中,建筑工作出現問題,很多是優于施工管理上的隱患,又如不完善的施工資料準備,不安全的施工技術,人員意識的忽略等。為了提升現階段建筑企業的工作效益,建筑企業需要健全建筑現場管理體系,保證現場施工安全管理環節的協調,這就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策略應用,注意到安全第一,避免出現相關的事故。這就需要做好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細節工作,保證相關防火措施的應用。比如進行專業化的安全小組的建立,進行相關的培訓工作,保證對安全事故的防患未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進行資料管理是必要的,這是現階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環節。為了做好這個環節,需要進行建筑項目工程的資料管理體系健全,保證其科學化、正規化,落實好相關人員的工作問題。
2目前來說,建筑施工管理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決策管理、作業管理、管理監督。在其實踐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環境,針對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是存在差異的。其要求施工活動人員具備良好的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及其決策能力,保證從業人員具備良好的資格。在建筑筑工程應用中,很多從業人員的素質是比較低下的,其面臨嚴峻的挑戰。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體系的健全
1在高層住宅建設應用中,隨著施工管理環節的優化,人們的生活方式日益改變,這也推動了傳統城市的居住格局的變化。目前來說,我國的高程住宅體系是不斷健全的,其一系列的開發強度及其建設數量與日俱增,可以這樣說,我國的很多城市已經進入高層時代,這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建筑建設問題,需要得到解決。目前來說,建筑設計的較高難度步驟是對高層住宅的公共交通極其設備管理環節。這里可以看到其公攤面積非常多,其戶型的設計具備比較高的難度,無法確定各個套型的良好朝向性,比如北邊住宅的朝向、通風性、采光性等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高層住宅設計過程中,也要考慮到消防問題,豎向交通問題,做好相關的安全問題。
2在建筑工程應用中,可以看到其高層住宅的投資還是比較大的,也就是建筑的剛才及其混凝土的消耗水平都比較高,普遍高于多層住宅,這就需要進行電梯、高壓水泵等的建設,從而進行公共走道、疏散樓梯等的建立。相對于多層住宅,高層住宅的施工技術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其建筑的投資也是比較大的,其建筑費用高、建筑周期長,這也與高層建筑的多層次、大面積、高復雜結構相關。隨著高層建筑的不斷普及,人們的活動空間小了,也減少了彼此交往的機會。在建筑施工環節中,其設計的步驟是非常繁雜的,又要注意其系統性也要注意其復雜性。這種工程的施工工作量非常大,也具備比較長的施工周期。為了做好這個工作,需要進行目標責任管理體系的健全,保證各種責任的落實,實現不同環節的協調,從而實現建筑施工工程的良好工作。通過對目標責任管理體系的優化,可以保證不同建筑施工環節的協調,這需要做好相關的分工協調工作。在建筑施工環節中,進行監督監管體制的健全是必要的,這是順利進行建筑施工質量控制的關鍵。目前來說,我國的城市住宅建設建筑施工安全事件是比較多的,這極大影響了國家社會的穩定性。這里就可以看出我國城市建設監督監管體系的不健全。這就需要進行監督監管機制的健全,保證建筑施工管理的良好進行,保證建筑質量體系的優化。在建筑施工質量的控制中,進行高新技術的普及應用是必要的,從而保證建筑施工進度的控制,保證建筑施工效益的提升。這就需要建筑施工單位進行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保證一系列的高新技術的應用,保證建筑施工體系的健全,實現其內部各個環節的協調。做到現代化、專業化、機械化,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化,著力提高建筑施工效益與質量。同時,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支持和幫助建筑施工單位運用高新技術,不斷提高建筑施工單位的能力和水平,進而提高建筑施工的質量控制。總的來說,建筑施工管理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其需要施工操作人員進行工作步驟的細化,進行施工項目體系的健全,保證企業管理體系的健全,這需要與員工形成良好的管理,嚴格的貫徹的企業工作制度,保證其積極的執行及其落實。因此,要搞好建筑施工管理,就要做好做細每一個環節,只有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質量水平,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及建筑行業的施工管理水平,才能提高高層住宅施工中的安全穩定性,實現建筑施工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目前老年居住模式主要有居家養老和社會養老兩種,其中居家養老是以家庭居住為核心的養老模式;社會養老則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老年機構安度晚年的模式。我國現行的主要養老模式是居家養老,而且多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老年人樂于接受的養老方式正是居家養老,這就證明,我國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后老年居住模式的主流趨勢仍然是居家養老。由此可見,作為建筑設計人員,研究探討新形勢下老齡住宅建筑的合理性和人性化是必要而迫切的。
2老齡社會住宅建筑設計原則
2.1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特殊需求
步入老年以后,人的心理和生理發生了老化現象,主要表現有身體各項機能的變化(機能衰退、體力下降);感覺功能的變化(反應遲鈍、行動遲緩);心理功能特征的變化(敏感、承受能力差,易產生孤獨感和被拋棄的消極心理,有強烈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心理)、生活結構的變化(對親人、環境和一些專門服務與設施的依賴性變強)等。
2.2老年社會住宅建筑的設計原則
建筑設計應當以人為本,當人不能適應環境的時候,就要讓環境適應人,我們要把人的需要始終放在設計首位。老年住宅要以上述特殊需求為依據,在建筑的各個細節中體現安全、便利、舒適和健康的原則,讓有自主行動能力的老人能夠更長久地生活自理,讓行動略有不便的老人能夠減少對別人的依賴,讓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便于接受照顧。
3老齡社會住宅建筑外部環境設施
3.1道路系統
1)車行道路:
主要考慮外部救援時無阻礙和延遲,如道路寬度應全程適合消防車和救護車通行;機動車道路應設置減速帶和手控紅綠燈等。
2)步行道路:
全程采用無障礙設計。如盡量不用臺階而用坡道解決地面高差問題,以滿足需要以輪椅代步的老人的需求;坡道表面進行防滑處理;坡道上安裝防跌落的保護設施等。
3)地面鋪裝:
應選用有彈性、防滑、不易脫落損壞并易于清掃的材料。保證一定的粗糙度,以使輪椅的輪子、拐杖、助行器等能貼牢地面而不易于滑動;地面還應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以免雨天打滑。
3.2綠地環境系統
1)休閑活動場:
老年活動場地宜分成動態活動區和靜態活動區。動態活動區以健身活動為主,應有大樹及休息設施,以利于老年人活動后休息。靜態活動區主要供老人們曬太陽、下棋、聊天等,可利用大樹蔭、廊、花架等,保證夏季有足夠的遮蔭,冬季有足夠的陽光。
2)景觀小品計:
老年人各項生理機能下降,對安全要求高于年輕人,在設計時應特別注意安全防護要求。
3)植物配置:
植物選擇應迎合老年人心理特點,多選擇老莖生花的紫荊、深秋紅葉和花開百日的紫薇以及青松等可以激發老人遐想的植物,煥發其生命活力。
4)環境可識別性:
由于視力和記憶力的衰退,老年人容易迷失方向,因此要加強環境的可識別性,在環境細部的處理上可設計醒目的標志牌。如路標、導游圖、指示牌、雕塑等來加強老年人對環境的可識別性。
3.3公共服務設施居住區內的公共服務
設施既是家庭生活的延伸和補充,也是進一步滿足物質和精神需要的重要渠道,種類包括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商業等,本文著重探討老年人經常使用部分應注意的設計事項。
1)醫療門診:
保障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緊急急救,醫療服務設施非常重要。為適應居家養老,社區門診應建立轄區內60歲以上老人的健康檔案,以配合日常生活服務、緊急醫療及事故救助的需要;并配設從事老年常見病患診治的專業醫護人員,為社區老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建筑物對外部分應能供擔架和輪椅出入。
2)體育設施:
在社區中應設置一些適合老年人活動的體育設施,如單杠、壓腿杠、乒乓球臺等,以滿足鍛煉需求。
3)文化設施:
老年人對精神充實更加渴望,因此要有一些文化設施如宣傳欄、展示欄,展放一些報紙、科普知識、老年人保健知識等。
4)公共廁所:
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如廁方便,在重點綠化區和室外活動較集中的地段及組團綠地中合理布局必要的公廁、洗手間。在具體作法上要注意無障礙設計,例如室內外高差不宜超過150mm;地面防滑不得積水;標志清晰不受遮擋;在專用廁位內設呼叫器、掛物鉤和足夠的輪椅回轉空間等。
4老齡社會住宅細節設計
4.1樓層選擇
為老齡住宅選擇樓層位置要考慮幾項因素,便于老年人獨自或護理者協助外出和往返;遇有停電和電梯故障時減少麻煩;遇有急病求醫時能乘擔架外出;遇有緊急事故發生時利于緊急疏散。綜合看老齡住宅的樓層還是以低為好,具體建議為:處于自主行動期的適合樓層最多不超過9層;處于介助期的適合樓層不超過4層;處于介護期的適合樓層首選1層,最多不超過4層。
4.2公用部分
弱勢居民家門口的小環境要保持方便和低風險,這就要求相關設施環環相扣聯成整體,形成保護系統。例如出入口實行人車分流;出入口平臺的寬度、高度無障礙;出入口設聲控照明設施;公共走廊、戶門和電梯轎廂尺寸應能容急救擔架進入;電梯廳凈寬應大于1800mm,滿足輪椅回轉等等。
4.3套內空間
1)起居室和餐廳:
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家停留的時間也會增長,因此設計一個稱心如意的休閑空間能使他們身心獲益。起居室的規模最小應大于15平米;電視墻避免正對采光口,方便日間看電視;起居室與餐廳盡量靠近或集中,并在老人會客、進餐的位置留出輪椅席位。
2)臥室:
老人活動能力隨年齡增加而減退,停留在臥室的時間也會增長,最終臥室將成為他們全天使用的生活空間,因此老齡住宅臥室設計至關重要。老人臥室應向陽;應有開闊視野和良好日照,窗外5m以內不應有樹冠遮擋;臥室至戶門的全程應使擔架水平通過;在安放好主要家具后要留出不小于1500mmX1500mm的輪椅回轉空間;臥室內燈開關及電源、電視、電話等插座位置應能適應床位變更;床頭設置緊急呼救的固定按鍵等。
3)廚房:
廚房是正常和弱勢居民使用差別最為明顯的部位。高齡和殘障者對狹小空間環境的利用和適應程度較低,因此在設計老齡住宅廚房時考慮以下幾點:地面沒有高差;通道應能通過助行器或輪椅;洗池、操作臺高度在770mm—800mm范圍內(常人操作高度在810mm—830mm范圍);灶具應為電熱方式,避免可燃氣體等。
4)衛生間:
衛生間的使用頻率會隨著老人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并且是老年人意外事故的高發區,因此在衛生間中出現救助的問題應予以重視,布置廁位、浴位和洗漱位時要減少或消除引發意外事故的環境因素。衛生間門寬應大于800mm;地面采用高度防滑材料;廁位靠墻一側設安全抓桿;抓桿上方設呼叫器;坐便器高度應比正常人坐便器高出200mm;浴位設置不應臨近窗戶;浴位旁應設安全抓桿和坐凳;洗漱盆的高度應在700mm-780mm范圍內(常人洗漱盆高度在780mm-850mm范圍)等
5)陽臺:
直射陽光和良好視野對增進身心健康有積極作用,尤其對戶外活動日趨減少的老年人幫助更大,因此陽臺的作用十分特殊。為保證具備輪椅回轉,陽臺深度應在1200mm-1500mm之間;許多老年人有在躺椅或輪椅上曬太陽的習慣,而陽臺的實體欄板太高會形成較大的陰影區,所以應以欄桿、扶手或安全玻璃來保障安全而將實體部分降低,而且最好使用豎向欄桿和扶手。
5結束語
關于高層混凝土住宅建筑抗震結構設計,應該持續改進高層混凝土住宅結構的延展性,達到合理的剛度和強度要求,提升高層混凝土住宅建筑抗震結構的抗震能力。
2高層混凝土建筑抗震結構設計對策
2.1場地和地基的選擇
關于高層建筑的抗震效果,地基的情況和場地狀況較會產生直接的作用,也稱為建筑抗震設計的基礎。如何選擇地基和場地,一定要詳細清楚當地的地震活動狀況,仔細勘查地質情況,并獲取全方位的數據資料,從而可以有效的進行綜合評價和研究,正確的評判當地的抗震設計等級。采用一切辦法去規避不利于抗震設計的地方,如果不能規避的場地,我們要做針對性的處理。在選擇高層建筑地基時,首選的是較高密實度的基土和巖石,將有利于提升建筑地基的抗震能力,切勿采用哪些不適合抗震的軟性地基土。務必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對達不到地震需求的地基進行改善和加固,從而讓它滿足抗震要求。
2.2建筑結構的規則性
為了實現可靠性的建筑,達到合理分布承載的力量需要,在設計建筑結構時,務必要達到建筑結構的規則性需要,盡量讓抗側力結構可以簡單明了。對于建筑結構平面布置圖,多選用比較規整的圖形,主要是由于規則的圖形能夠確保建筑遇到何種情況時都能實現均勻分布的承載力。應該盡量規避一些復雜多變的建筑結構平面,那是由于不規則的圖形便于引起建筑結構的鋼心和質心間的錯亂不堪。如果遭遇地震,鋼心距離就會變大,剛性達不到要求,從而使得建筑物出現倒塌的結果。
2.3建筑結構材料的選取
高層建筑在遭遇地震時安全性能很大程度上都由于建筑結構材料來決定。現實中,高層建筑抗震結構設計的本質問題就是整合相應構件的延性,同時要做調和工作,最終目標是確保遭遇地震時建筑能夠穩定安全。而對于鋼筋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具備較好韌性的材料。關于垂直方向受力的鋼筋,以HRB335級、HRB400級的熱軋鋼筋為準,箍筋則是采用熱軋鋼筋,型號為HPB235、HRB335、HRB40級。在選用建筑結構材料時,務必要充分了解材料抗震的要求。同時,還要考慮其中的造價和成本控制問題。所以說,選用建筑結構材料應該尋求抗震新性能和建筑成本平衡點,只有兩者的協調統一,才能確保用最少的材料實現最好的抗震能力。
2.4隔震和消能減震設計
某些高層建筑需要非常嚴格的抗震要求,要滿足一般的抗震效果,還必須實現消能、隔振的效果。所以,要達到上述目標,第一,正確選擇地基和場地,首選那些較高密實度的地基,這樣可以避免發生輕地震時其能量對建筑產生的損害,減少共振發生幾率。建筑物不同,其隔振系數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在設計建筑結構的過程中,務必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詳細研究,選取適宜的隔震支座,還要綜合分析風力產生的負荷作用。那些具有消能、隔振要求的建筑構件,延性好的材料是比較適合的,強度能夠滿足要求,能夠確保建筑物受地震時減弱破壞。
2.5抗側力體形的優化
在一般性構造的高樓中,剛超過柔,那些剛性結構方案的高樓,主體結構遭遇的損害少,如果發生地震時其結構變形也不大,圍護墻、隔墻等非結構部件也會破壞較少,受到較好的保護。結構的超靜定次數也會增強,遭遇地震時的塑性鉸變大,耗費較多的地震能量。結構也會在強地震情況下更加具有承受力,而不至于傾倒。改觀結構屈服機制,并確保結構出現損害時依據整體屈服機制工作,并不依靠樓層屈服機制。設計結構的原則是強壓弱拉、強剪弱彎、強柱弱梁和強節弱桿。設計結構理應選擇軸力小的水平桿件,成為關鍵的耗能桿件,盡量的產生彎曲耗能,確保實現構件的較強的耗能能力和不小的延性。
2.6常用的加固設計
要想能夠較好的提升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加固措施務必要結合建筑結構現實狀況進行,選用加固方法務必要綜合如下因素全面分析:如果結構設計出現誤差和缺陷,就要結合現實問題來加固和增加構件,也可以采用較高抗震能力的構件作為替代品。如要提高整體剛度和承載力,可通過設置套箍、增大原截面和增加構件的方法來實現。多數建筑結構整體性連接不滿足抗震的規范要求,應該有目的地調整結構,可以降低損害,分散地震力。為避免發生地震時引起破壞,應該對于那些同建筑結構無關緊要的構件進行加固處理。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