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物理學習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物理學習的難點就在于學生對物理知識和物理場景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徹,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重視圖形、圖片、電視、錄象和多媒體課件等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和學生畫圖習慣的培養。
正文:高中物理被公認為是最難學的學科,因為它很抽象,不易理解,歷屆學生都為之撓頭,不知該如何去學,甚至望而生畏,不敢去學,那么如何學好物理呢?下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物理學習中的難點所在。在物理學習中,學習方法是很重要的,而我認為,理解,是一個既簡單又實用的學習方法,但“理解”也正是物理學習中的難點所在,而“理解”又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對定義、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在物理學習中,除幾個必要的常量之外,幾乎沒有要求機械記憶的東西,因為機械的記憶,對于物理不適用。雖然如此,但記憶卻是必要的,因為要理解,必須從記憶開始。(1)、對定義定理的理解,定義定理一般是文字性的內容,對于它們的理解,我們需要一字一句的來摳,很有點咬文嚼字的味道,但我認為這是很必要的。比如:力的定義“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對于它,我們怎樣來理解呢?我們也只能從文字來入手,先看一下這個句子,“力是物體的作用”,也就是說有力產生必然要有物體的存在,沒有物體也就沒有力的存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再看賓語“作用”的修飾成份“相互”,力的相互性,要發生相互作用,必須要有兩個物體,也就是說每個力的出現必然要伴隨一對物體(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的出現,這就是對定義和定理的理解。但大多數同學都不能看到這一點,所以需要我們在課上時給出明確的提示,以幫助其理解。(2)、對公式的理解,物理公式的理解在物理解題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對公式的理解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成績的好壞。對公式的理解首先應從最簡單的公式中各字母所代表的物理含義作起,因為只有當你很清楚公式中字母所代表的物理含義時,你才能夠更靈活的運用到解題當中;所以在講課時,我們有必要解釋每一個字母所代表的物理含義;其次要對某些公式的來歷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甚至有些必要的,還要掌握其推導過程,以幫助其記憶和理解。針對此,需要我們教師在課上,有必要的公式,要給出明確的推導過程,而且還應該盡量使推導過程通俗,易懂,也需要要求學生掌握必要公式的推導過程,比如:勻加速運動的公式s=v0t+1/2at2我們就應該給出明確的推導過程:如圖所示的v-t圖象中,求t時間內的位移?
在速度與時間的圖象中,我們可以用面積法來求位移,面積法是我們的入手點。利用面積法,我們可得:t時間內的位移應該等于梯形v0Ato的面積為,所以s=1/2(v0+vt)t,又因為vt=v0+at,所以s=1/2(v¬0+v0+at)t,整理可得s=v0t+1/2at2
二、對物理場景的理解,集中表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困難在大多數情況下,傳統物理教學及有關問題的訓練,往往直接給出簡化后的物理對象或物理圖景,因而在問題的處理上,學生缺乏對物理對象和物理場景做理想化處理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學生習慣于解決細線懸掛小球的擺動問題,而對小孩蕩千秋卻一籌莫展。學生習慣于解決小球過頂的圓周運動問題,而對汽車過拱橋的問題卻束手無策,困難在于:
在實際問題的眾多對象中,學生的思維容易受到問題表象的干擾,很難抓住對象本質特征,因而難以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物理圖景和物理模型,形成認識上的思維障礙。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利用圖形圖片、電視錄像、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再現知識發生發展的變化過程,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學生提供信息,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并將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物理思想寓于情景的建立和分析過程中,促進學生開展分析問題的思維活動,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規律,從而潛移默化,使學生掌握分析物理過程、建立正確物理情景和模型的方法,建立準確的物理模型。
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階段,評價是對知識的吸收轉化的一種“查閱”。從調查結果可知,45.3%的學生面對物理學習評價時,更看重自己對自己的評價,47.2%的學生希望教師與學生是相互尊重平等的關系。這說明,一方面一年級本科生的自我意識較明顯,他們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已經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不再一味聽從父母和教師;另一方面表明,他們對當前的物理教學環境并不十分滿意。
二、對實現大學物理有效學習的建議
1.加強物理學史教育。物理學史展現了物理學家探索和認識物理世界的現象、規律和本質的歷程,它包含著深刻的物理思想和概念的變革,包含著探索者的思索、創造和艱辛。一方面,鮮活的歷史事件能夠增強物理學習的趣味性,有助于學生理解這門學科,進而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對物理學史的學習,學生真切地感知了物理規律被認知的過程,這對他們對物理思想和本質的理解大有裨益。與此同時,物理學家艱辛的探索歷程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勵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學習態度。
2.加強課堂教學素材數據庫建設。課堂教學是一個個性很強的教學環節,傳統課堂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體,教師通過自己的自信和激情感染學生,從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面向課堂的素材數據庫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所謂課堂素材數據庫是指以物理知識點為依托,借助多媒體技術建設而成的獨立文件單元,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點時,只需要很短時間把它調出來使用即可。一幅畫或者一段視頻可以將枯燥的公式推導過程變得逼真生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強了物理學習的趣味性。
小學升初中是一個角色的轉變,初一進入初二是知識又上了一個新臺階,他們將接觸一門新的學科——物理。如何吸引學生,培養其學習物理的興趣?某些老師認為樹立威信最重要,因此在第一節師生見面的開場白上,多數老師都宣布了“鐵”的課堂紀律,課堂上的要求,以及學習物理的重要性,和對將來中考的影響,也許這種方法保證了以后的課堂紀律,但這樣必然對學生心理產生負面影響,也不利于學生發展,學生處處小心,擔心自己出錯或學不好物理影響將來中考,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第一堂課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老師應該是和藹可親的,而不是又兇又惡的“老虎”。師生之間應建立“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關系,這樣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第一堂師生見面課的時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起。如作一些簡要的自我介紹;簡要的紀律說明,強調作業要求等;特別是介紹有關物理的一些趣事,例如筷子放入裝有水的碗中看起來是彎折的,這是光的折射;“天狗吃月”是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我國的萬里長城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的修建是用什么工具來運輸此龐大的石頭;死海不死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法國飛行員在2000m高空飛行的時候,發現臉旁有一個小東西,以為是一只小昆蟲,敏捷地把它抓了過來,令他吃驚的是抓到竟是一顆德國的子彈。為什么飛行員能抓住一顆子彈呢,你學了運動的相對性后,你也能像飛行員一樣抓住一顆子彈的。軍事上上使用的核潛艇,宇宙飛船,過山車等與物理有關的知識。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可以講到下課鈴響,讓學生感到一游未盡。一節課下來,會讓學生認識到老師知識淵博,同時對老師產生敬佩心理。自然會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覺得物理非常有趣,一心的想要學物理?!叭f事開頭難”,好的開頭已成功了一半。
二,上課之門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書,還要注意育人。而有些教師只注重了知識的傳受,忽約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利用物理課本上編寫的一些科學家好學的精神對學生進行教育,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如法國科學家安培好學的故事:有一次,他在路上邊走邊思考問題,猛一抬頭,發現前面有一塊黑板,不由喜上心頭,馬上掏出一支隨身攜帶的粉筆,把腦袋中的問題計算起來,這塊黑板向前移動了,安培一邊跟著前移,一邊計算著。漸漸的黑板移動更快了,這位專心的計算者也跟著跑起來。當他實在跑不動而停下來時,發現這并不是什么黑板,而是馬車的后背。他望著車背上的公式漸漸遠去,懊喪地嘆了一口氣“唉!可惜還沒有算完。”當然課堂教學是完成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教學“六認真”是必不可少的。除做好常規的教學外,針對整體基礎水平差的學生,還應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上課前盡量了解學生情況,針對性備課,立足于課本,講解盡量淺顯易懂。課堂氣氛要活躍,語言要風趣,幽默,提倡輕松愉快教學法。如以故事導學:用“猴子撈月”的故事引入平面鏡成像;用“阿基米德鑒定黃冠”的故事引入密度的測量實驗。課堂偶發事件的處理還要講究藝術,注意隨機應變,臨變不慌,因勢利導。有的老師遇類似情況就過于緊張,方寸大亂,不知如何是好,往往含糊其辭,敷衍搪塞,要么置之不理,消極回避:要么大動肝火,怒斥學生。轉嫁危機,這些非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倒使問題復雜化,并影響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如一位老師在連電路時,連好后燈泡不亮,下面的同學都在嘀咕,而這為老師沒有慌,而是說前面我們已經學過電壓表檢驗電路的故障,下面我們就用學過的知識來檢查是那里出了問題。結果這位老師熟練的找出了毛病,同學們也佩服的笑了。由于老師的冷靜而生智及時調整了教學過程,不僅沒有影響教學進度,反而在學生頭腦中鞏固了用電壓表檢查電路故障這一技能。
第二方面,做好書上的演示實驗,提高學生的興趣。如人們拿著雞蛋的時候都小心謹慎的,但如果將雞蛋握在手中即使用較大的勁也壓不壞。在演示的時,可以叫一位力氣較大的同學來完成,讓學生覺得實驗的真實性。再解釋其中的道理是因為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大,壓強越小的原因。再比如說,講蒸發吸熱時,讓學生自己在手臂上涂上酒精親身體驗蒸發吸熱的感覺,讓他們身臨其境。再發兩支溫度計給學生,將其中的一支涂上酒精,待一會后,對比兩支溫度計的示數,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驗證蒸發是一個吸熱的過程。
第三方面,對于學生實驗更應該認真對待,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自動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如在上串并聯電路時學生就很感興趣。老師在演示的時候,就伸長脖子在觀察,如果讓他們自己去連接電路,則一定會有很高的興趣,因此,我們在講解后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實驗。如在研究凸透鏡成像的特點時,一些老師是先總結了透鏡成像的特點,再讓學生去做實驗,這樣學生帶著結論去完成實驗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在上這一內容時可以調整一下,先讓學生去完成實驗,再和老師一起總結。這樣更利于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我們還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做一些有趣的小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用廢牙膏皮來完成“核潛艇”浮沉實驗。用
氣球來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實驗等。
第四方面,還要注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莎士比亞說過“贊美是照在人心靈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產”。廉姆杰爾說過“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所以對于差生,我們應該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及時加以表揚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如我校某班有一位成績差的學生,但對體育特別愛好,在一次運動會上為班上奪得了多項第一,老師發現后給與他肯定并說如果他把這種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精神放到學習上,那你的成績一定會提高,一定會迎得老師和同學的贊揚。結果這位同學受到老師的贊揚和鼓勵后,刻苦學習,成績一直上升,后來考入了某重點體院。教師一句贊揚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頷首的微笑,一個肯定的動作,一次低難度的考試,都可以使差生體會到鼓勵,信賴,滿意的情感,從而樹立起學好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們逐步轉化。
三:課后作業處理
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布置作業不能僅限于書本知識或理論知識,必須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減少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我在我校06級二班試著這樣實驗了一個月,同時進行了一次檢測,從分析看,根據我校情況,不能完全丟掉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因為有一部分學生的基礎太差,還不能完全丟掉課本,相反的在這方面還應加強。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應從以下方面著手。為了避免出現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采取分層次布置作業,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推薦作業范圍,讓學生在不同范圍內自由選擇,只限最少題量,而不作同一要求,分選做題和必做題。讓有精力的學生做更富有個性的作業。要求基礎差的同學記住書上的公式,定義等知識點。
針對整體基礎差的學生,從以上方面進行加強,多花精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之以行,一定能啟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全面完成義務教育的教學任務。
研究性學習能突出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優化學生的智能結構,在當前,它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開發和實施研究性的學習呢?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谖锢硌芯啃詫W習中,首先要解決的便是研究課題的提出,下面,結合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我認為研究性學習應包括課題的提出,課題的選擇,探索課題和教師原則指導四個環節。
一、課題的提出
由于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我們往往是首先尋找課題,簡單的說,就是提出問題。我認為,它大致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物理教材內部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基礎性學科,在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物理的定義是:研究的是關于力的、聲的、熱的、光的、電的現象,找出它們發生的原因,并研究怎樣利用它們來為人類服務。在課本上,很多實驗或問題的探究本身就是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下面我列舉一些初二物理課本上出現的研究性課題:
類別
頁面
課題
實驗
11
如何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出硬幣的直徑
小實驗
13
用自制的卷尺測量身高,要求比較起床后和臨睡前的身高有何不同。
習題
14
怎樣用刻度尺測乒乓球的直徑
小實驗
27
測自己的步行速度
小實驗
42
用燒瓶和鈴鐺做真空不能傳聲實驗
小實驗
60
紙鍋燒水
小實驗
78
制作針孔像機和潛望鏡
習題
79
用手電筒和平面鏡白紙做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實驗
小實驗
97
自制平行光源和磨制冰透鏡、研究物體的顏色
小實驗
112
自制天平和量筒
小實驗
129
橡皮筋測力計
小實驗
142
筷子提米,巧找重心
小實驗
158
個人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小實驗
173
觀察大氣壓強隨高度的變化
小實驗
188
自制潛水艇模型和密度計
小實驗
201
研究自行車的構造
小實驗
218
比比誰的功率大
以上我列出了初二物理課本將近二十個實驗,都是課本提出來供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讓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后,能夠嘗到成功的喜悅。
2.物理學與其它學科的交匯點
由于物理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它與其他學科的交匯點有許多可供研究的課題。這也與當前的跨學科綜合不謀而合。例如,我們可以讓初中學生適當的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由老師布置題目,如:21世紀的交通、航天技術的發展、空間技術和我們的生活等為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研究,從而寫出這些方面的小論文和自己對未來的設想。
3.物理學科與新技術的交匯點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總離不開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在講授第一章測量,講到納米這個單位,我們可以借機介紹一下納米技術。并建議同學們努力學習本領,立志探究這一高科技領域。
4.物理學與社會生活的交匯點
學生學習了第3章噪聲之后,知道了人類的四大公害:水污染、噪聲、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會公德,共同保護環境,我們的家園才會藍天碧水。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課題:①研究我們家鄉瀏陽河的污染情況;②我們學校有哪些噪聲;③我們平常有哪些對環境污染的不良習慣;④農村對垃圾的處理的方式科學嗎?等。
5.物理學與生活的交匯點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研究性學習應成為聯系物理學和日常生活的紐帶。如吹肥皂泡,細心的人便會觀察:肥皂為什么是球形的,吹出后為什么總是先升后降,為什么有時無色,其至是暗淡的?所以在學習了“光的反射與折射”后可讓學生以肥皂泡為題,讓學生感到物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又如,學習了物質間的三態變化后,學生就能解釋露珠、霜、大霧、冬天人呼出的“白氣”到底是不是水蒸氣,等形成的原因。
二、課題的選擇
我認為,初中學生選擇研究性課題應遵守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區別于常規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學生擁有自主選擇課題,確定行動方案,自主動手操作,選擇合作伙伴的權利,便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應允許對同一活動主題出現幾個層次不同的課題,確定的研究課題應能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
2.發展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習者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得協調發展和共同提高,所以可采用多種研究形式使其了解科學方法,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多種能力,因此確定的研究課題,應含更多的教育因素,能更好地使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
3.實踐性原則
研究性學習一般應能很好的體現物理與技術、社會關系、要引導學生接觸社會、認識社會、關注社會問題,獲得關于社會及科技進步的直接經驗,使學生在動手、動腦,體驗的同時真切的體會到物理知識對人類的作用,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真切地體會到知識的力量。
4.可行性原則
選擇研究課題時,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興趣特長,學校及社區現有的教學資源,教師及指導專家的指導水平,使研究性學習真正能落到實處。
三、探索課題
在確定課題后,學生應該進行解決問題的方案設計。首先,我們要求學生搜集與問題相關的資料,或通過設計實驗來解決為什么,或由學校組織教師或專家學者來校進行講座,或者通過互聯網進行討論,征集意見。提出方案后,還應送交物理教師進行相關的審核,以免提出違背科學規律的問題。
四、教師指導
首先,教師要使學生對學習物理有興趣、有信心?!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活動最易從興趣出發,教學中若不重視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便會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對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兩可,這就必然導致學生做不好題,對物理感到頭痛,學習情緒低落,成績自然無法提高。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籽,他說:“只關心種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籽喂麻雀?!币虼丝芍?,興趣和很好的動機,能夠很大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的作用,并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改變一講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據教學目的,通過“設疑”、“析疑”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提問和發表自己的見解,參與課堂討論,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要處理好師生關系,激勵學生不怕挫折,勇于前進;要“思學生所想,解學生所難,料學生所錯,投學生所好”。
其次,注重物理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新課改中物理實驗的教學加重了,演示實驗可以使他們“眼見為實”,學生實驗更使他們有自己動手的機會,課外小實驗又有趣,學生都比較樂于參與。經過調查,實驗是深受學生歡迎的,良好的實驗課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并且簡單的、生活化的實驗材料可以給學生親切感,消除對物理學科的畏難情緒。
再次,加強多媒體的應用。多媒體技術服務于教學主要有以下優點:(1)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有機結合,多種感官刺激,易于激發學生興趣。(2)傳輸信息量大,傳遞速度可隨機調節,以及操作的可重復性,易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3)交互性強,有益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推動社會進入了一個信息化的社會,新課改下以多媒體技術為靈魂的現代信息教育技術賦予傳統教育以新的內涵。
認識到學習興趣、學科情感對物理教學的重要性并能采取相應的措施,學生就會早日進入物理學習的正軌,主動克服物理學習的困難,教與學也就更加相輔相成了。
二、重視與加強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
西方一位頗有名氣的學者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中寫道:“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美國的《九十年代的挑戰》一書中指出:“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門或一套課程可供不可見的未來使用,或可供你終身受用。現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學會如何學習?!币虼耍锢斫虒W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更應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物理的過程。物理教學,原本就有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當前物理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教師教法的探討輕學生學法的研究的現象,這對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從而實現素質教育是極為不利的。實踐證明:學生學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績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因此,我們不僅應重視教師教法的探討,更應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研究。新課改更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過程,畢竟,科學過程是科學家們從事科學活動的智力勞動過程。把科學過程與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引入物理課程,不僅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能領略前輩大師的研究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鑒。所以,物理課程不應該把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擦去,科學家們曲折頑強而又閃爍著智慧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過程,不能被公式和邏輯的面紗遮蓋。離開了引向結果的方法過程,而只追求裸的結果,就等于沒有結果。
第斯多惠指出:“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蔽覀冋J為,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中學物理學習方法應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方法,如:觀察、實驗、預習、聽課、做筆記、思考、作業、考試的方法等;二是學生整理知識的方法;三是學生記憶的方法;四是學生運用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方法,如等效法、聯想法、類比法、化歸法、外推法等一般科學方法,再如臨界問題分析法、動態電路分析法等具體解題方法;五是學生選擇合適學法的方法,如學生如何選擇合乎自身學習特點的記憶方法、做筆記的方法等。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師,決非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應該把自己視為激發、鼓勵、促進學生學習和探索的引導者、促進者、咨詢者、支持者,應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知識探索的導航者”。學生則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自我調控,主動接受教育影響,通過一系列的自主學習活動,積極地把書本上介紹的科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并能用于實踐。
教師與學生都要認識到學習方法的重要,教師如果能指導學生掌握一套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必然會喜歡物理并能夠順利適應高中的物理教學。
三、注意性別差異,消除性別差異心理
雖然學生存在性別差異,但是要讓他們都明白:每個人的大腦生理結構都是相同的,不存在思維學習上的差異。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女生處于劣勢不是絕對的,不應盲目自卑,通過努力,女生也可以取得優秀的成績,比如,2007年全國各省的高考狀元絕大多數是女生。所以,教師要多通過事例與學生交流、溝通,多給女生以充分的鼓勵,樹立其自信心,消除過重的心理壓力,讓其明白“人人是可樹之人”,絕不放棄與輕視任何一個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信心學好物理。
以上我們針對高中學生學習物理感覺較難的主客觀原因,提出了一些解決的建議,我們認為教師在具體教學中應循序漸進、因勢利導,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及各個方面的能力,使其養成好的學習方法;同時,當學生在物理學習上遇到心理障礙時,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幫助他們盡早克服,使他們盡快適應高中學習的過渡期。相信只要我們共同關注教育的發展、重視學生的成長、思考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并想法解決,必將取得師生的和諧發展、共同進步,教育事業的明天也將會更加燦爛。
【參考文獻】
[1]物理教師培訓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2007.
[2]郭道勝.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