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們面對面的坐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喜歡喝奶茶,因為它香甜。
你喜歡喝咖啡,因為它醇厚。
當奶茶與咖啡交融,當我遇見了你,會有怎樣的邂逅?那秋,很冷很冷。風吹起,卷來幾片枯葉,灑在漫天里卻又零落了。我手捧一杯奶茶,坐在公園的秋千上搖啊搖,秋千上的鐵鏈發出吱啦吱啦的聲響。思緒很淡,又很亂,我淡淡的吸了口氣,頭靠在鐵鏈上發呆,長長的發線在眼前飛舞,唯美,憂傷……這時,你安靜的走過來,傻傻的朝我笑了一下,然后坐在了旁邊的秋千上。
我問:"朋友,你寂寞嗎?"
你有些驚訝:“我很孤單,但我并不寂寞。”
“哦,是嗎?”
……
于是,我們說好彼此陪伴,約定每周末相約在公園邊的那個奶茶店,奶茶便融入了咖啡。你我面對面的坐著,桌上平放著兩杯溫熱的咖啡奶茶。
我問你:"我,是你的什么?"
"你是我的優樂美呀。"
“原來我是奶茶啊!”
“這樣,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
我們說著眾所皆知的廣告詞,彼此會心的笑了,開始傾心的交流。何時,我們從陌生人成為好友,從好友發展為戀人,甚至愛人。
下雪了,我們手牽手,每人一杯咖啡奶茶,走在雪白的馬路上,暗黃的路燈斜照過你的頭頂,我的頭頂。彼此感受著把對方捧在手心的溫暖。聽說在雪中行走,兩人一不小心就可以一起白頭。這一切,多么溫馨,浪漫!而我,更加堅定,我們的愛情,是世界上最美麗的。
你問我:“如果我死了,你會怎么辦?”
“我會重新尋找一個伴侶,和他共度此生。”
“你對我的愛有多少分量?”
“我對你的愛凈重21克。”你的眼圈紅紅的,不知道是因為生氣,還是因為……你哭了?
也許就像我們第一次見面所說:你的孤獨是一種心情,只是暫時的,而我的寂寞是一種心緒,是永久的。是我太過任性驕縱叛逆太過愛你,還是你對我不夠了解?是我們的愛情命中注定,還是你的心已另有所屬?好端端的愛情,怎么變成這樣?香飄飄的奶茶,何時變了質?
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城市里,雪是男人眼里的天使,是純潔化身.她會有一些淘氣的時侯,也會被認為是最可愛的.
風是一個不羈的游子,正如他的名子風,尋找自由是他的使命.他不會輕意愛上甚么人.
而就是一束綻放的玫瑰在他們之間有了一種特別的花香.讓他們一起相遇玫瑰花香.
一個男孩愛上了雪,并對她快速的展開追求.
所有的辦法他都有嘗試,在一次次的表白下,雪終于忍耐不了.
雪并不是同意而是拒絕,一個很干脆的拒絕.好像這就是一段悲劇的最終結劇.
這個滿懷愛的希望的男孩,在街邊的一家花店買來了一束綻放著的玫瑰花,花中的香氣不某而合的印染出那顆為愛同樣綻放著生命的心.
他們約在一個很浪漫的酒吧,雪和那個男孩面對面的坐著,一切看似都在他們各自的掌握之中,可當那一束玫瑰花的出現一切都戲劇化的變化了,對于那個男孩來說就是一場無法寓料的悲劇.
玫瑰花被她無情的撕扯掉,一斑斑的玫瑰花斑像那個男孩的心一樣被撕毀一塊塊無聲的落下.也許他不該有甚么希望,更或許他根本不應該有愛.
雪離開后,這個男孩像被世界拋出的空氣,慢慢的,慢慢地飄蕩到無邊的宇宙.
一聲巨響,這個男孩被正飛馳開過的汽車撞倒在血泊之中,這也許不應該是他的歸屬.
當雪知道那個男孩出事,一種莫明的悲傷充滿的她的心.
也許故事不應該就這樣的結束,也許她可以更好的做出拒決或是先應下.
但一切都像是那束玫瑰花斑一樣永遠無法再拼合..........
一個女孩遇到了風,遇到了她認為是這一生之中一直再尋找著的人.
從那時起,她的心里全都是他的影子,無論出現在甚么時侯,都是那樣的美好.
而風卻是一個浪子,浪子的心都應該是不羈的,從不會為甚么而停留.在他心跟本不懂得真愛.所以這個女孩遇到了風是一個很美麗的錯誤.
風以經決定不需要這分愛,但他是個很有風度的人,他決定去買一束玫瑰花做為美麗的而又對那個女孩不是完美的結束.在同樣的花店,風買了同樣的一束綻放著美麗的玫瑰花.
還是那在個浪漫的酒吧內,這個女孩和風面對面的坐著.當風拿出那束玫瑰花結束這次美麗的相遇的時侯.那個女孩并沒有說出話,直到風像風一樣悄然的離開.
那個女孩手里拿著那束玫瑰花走在城市中,同樣是那中悲傷的感覺,她的希望也許也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后來她從12樓的家中跳窗自殺了,就像是一顆沒有顏色的流星悄悄的劃過,留下的是世間的那種滄涼.陪在她的身旁只有那束被自己撕毀掉的玫瑰花.
也許風不因該這么做,愛一個人不應該有錯,被愛同樣也不應該有錯.
但是雪和風都做出了不應該的選擇.
從此雪不再傲慢,不再有淘氣,再別人眼里也不是可愛的天使.
風不再游蕩,而是懂得了怎樣去感覺身邊的一切....
不知過了多久多久....
雪和風相遇在一個幽靜的墓地,這里似乎是那些有過傷痕的人最理想的天堂.
雪和風都拿著一束玫瑰花,來看望那個被車撞死的男孩和那個跳樓自殺的女駭.
巧合的雪和風相遇在這里,雖然雪和風不曾見過但他們此時卻有著同樣的心情.
一陣清清的微風吹過,玫瑰花香飄蕩在空中.
雪和風同一時間回過頭,一起感覺花的香氣.
那個時喉,雪和風不經意間相愛了,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又或者是對過去的禰補.
世間上的愛是最純真的,它出現的是那樣美麗,但有多少的離開卻是那樣的凄涼.
我們看待愛到底是如何呢,愛與被愛之間又有多少的對和錯,誰又能明白.
難道只有那些經歷過的人才應該明了.
真的想不要讓美麗在我們的身邊或別人的身邊輕意的溜掉.
這種看似簡單的消失可能會是另一個悲劇的發生.
在面對愛和被愛的時侯,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去寬容.
外公他一副慈祥的面孔,兩腮長滿了胡須,感覺特別親切。濃濃的眉毛形成了一對上弦月,只可惜,我和外公能夠相處的機會很少,我們之間隔著好長一段路,必須坐兩天的火車我們才能見著,因此外公難得來幾次,而我也在很小的時候去過,之后,我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
上次,離今年也有四五年了,外公來我們這才幾天又要走了。他走的那天早晨我們多么舍不得,但有誰能留得住他?外公很忙啊。在我媽媽幾歲的時候,外婆就離開了我們,也沒有說聲再見,也沒有說聲她要去哪里,聽人家說,沒有說過再見的人,他是不可能在回來的。現在,外公家里頭的活都自己扛著,還養了一些牲畜,得時時照看著,外公的負荷可真大!
雖然,我們見面的機會少,但是我有夢!
夢里,我可以和外公面對面的聊天,可以和他給我講一口純正的湖南話,雖然我聽得不是很懂,但是我會一字一句的慢慢去理解的。
夢里,外公給我帶來好多好多湖南特色,它們都是我叫不出名來的。雖然它們都辣得我直吐舌頭(因為是湖南特色,有辣椒),狂喝茶,但我覺得還是蠻好吃的。
夢里,外公躺在床上,手拿著一本書,我輕輕地靠在床邊聽外公講述那書的故事情節。在寂靜的臥室里可以聽見外公一頁頁翻書的聲音。遇到感人的地方,外公還時不時的“嗨”的嘆氣。我便好奇地問:“外公,你嘆什么氣啊?”“苦命啊!”外公看著書本意味深長的頗有感觸的說。
夢里,我和外公一同坐著小車,看了一路的風景。外公指著窗外的風景,有說不完的話,有笑不完的心聲。車里車外洋溢著一片歡快的旋律。我向來暈車,在那美麗的氣氛中我竟吐了一地。于是外公緊捂著我的額頭,讓我盡情地吐一地。現在,我依析感覺到那額頭深深藏著的外公那雙手的溫度……
2014年,edX總裁Anant Agarwal說MOOC可以分享一流的教育資源并完善傳統課堂教育。Agarwal展望了他的宏圖,混合學習方式可以讓教師提供給學生最完美的學習體驗。
綜合評述:
混合學習的發展
混合學習在國外被稱為hybrid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也可以說是這二者的融合。形式上,混合學習是在線學習和教室面對面學習的混合;實質上,混合學習是直接教學法和建構主義教學法的混合。就是說,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遞,通過實體環境中的探究和實踐完成知識的建構和創造。
最早的混合學習成功案例來自IBM公司。1997年,IBM轉型后,每年需要培訓的新經理人數目激增。龐大的受訓隊伍不但大幅增加了差旅費、住宿費,更為困難的是,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時間點,讓這些業務繁忙的經理人集中起來參加面授培訓。雖然,IBM從1960年就成功嘗試了將E-learning用于公司培訓;不過,數年后人們卻開始厭倦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因為,網絡課程的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其需要學習者有更強的主動性,且在網絡學習中既無法享受咖啡和點心,也無法和同學交流。所以,早期參與E-Learning學習而中途放棄的比率是60%或者更高。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為突破此困境,1999年IBM推出了精心規劃的BasicBlue for Manager課程,將原來為期五天的教室面授式課程,擴展為連續學習一年的混合式課程學習――網絡課程與教師面授結合起來。這種混合式培訓減少了資金和集中時間的支出,學習者所學到的內容則較傳統集中培訓方式多,5倍。而因為要在網絡學習后接受教室訓練,所以學習者的主動性更高,網絡課程放棄率也大幅降低。
現在,混合學習已經從企業培訓的應用走進了學校教育的場景。2014年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關于“加速高等教育技術采用的關鍵趨勢”中提到:教育范式正在向包含更多的在線學習、混合式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方向轉移。例如,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統計學系的教師們正在試驗一種“混合式靈活教學(HyFlex)”的學習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充分運用各種在線技術,包括交互式投票、課堂錄像、同步通信等技術。據教師反映,這個試驗成功地創造了一種滿足學生興趣和需要的模式。學生們能夠選擇參與課程學習的方式――既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家中學習,也可以同教師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同樣,在2014年地平線報告基礎教育版關于“驅動學校應用教育技術的關鍵趨勢”中也提到:“已經使用混合學習模式的學校發現:協同使用物理和虛擬學習環境能達到的最佳學習效果。允許教師深化個性化學習體驗,讓學生以更多樣化的方式參與學習,甚至將一天的學習時間延長。如果能夠有效地設計和實施混合學習模式,學生就可以利用在校時間開展小組學習和基于項目的活動,課余時間上網閱讀、看視頻及其他學習材料,使線上線下兩種環境下的學習優勢互補。”
K-12在線學習國際協會(iNACOL)對全球在線和混合學習實踐的最新調查顯示,這一數字化教學戰略呈普遍增長態勢。該報告認為,北美、西歐、亞洲和大洋洲這些地區的小學和中學生越來越多地采用混合學習的方式。美國已經有24個州正在試驗混合學習。由Knewton和Column Five Media在2011年聯合的關于美國數字化教育的一份名為The State of digital education報告揭示:至2020年,98%的學習將實現混合學習。
美國創見研究所(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研究所)也從“破壞性創新理論”的角度對混合學習的發展進行了預測。他們的多篇論文都論述到:混合學習被看作一項革命性創新舉措,能夠充分發揮在線學習與傳統課堂教學的最大優勢。當一些價值主張如個性化學習、教育公平更為流行時,混合學習的更多顛覆性模式將戰勝傳統的K-12教育。2014年11月,該研究所新出版的《混合:利用破壞性創新改善學校》一書中更是列舉了大量最新的案例來證實這一重要趨勢的到來。
帕蒂的蛻變
聯合特南鮑姆家庭技術高中(以下簡稱“特南鮑姆高中”),是位于美國洛杉磯東區的特許學校。很多原本落后的孩子正在發生化蝶般的蛻變。16歲的帕蒂擁有一頭濃密的黑發和閃電般的大腦,雖然戴著看起來有點特別的牙套,但絲毫不影響她的侃侃而談。前不久,帕蒂離開了她覺得非常無聊的洛杉磯高中,在那里,她一年累積超過了49次無故缺席,作為一個懶鬼而名聲在外。她從來沒有想過上大學,因為周圍沒有人談論它。而當她談起她以前的高中,“我甚至不認為我的教師知道我的名字。”在很大程度上,帕蒂代表無數畢業無望但有能力做得更好的學生們。幸運的是,她發現了一所新學校,這里能幫助她展現自己的能力。
曾經,帕蒂常常呆呆地坐在教室的后面;而現在她卻在教室的前面,處于同伴的中心,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參與。她的數學已經飛速地超過了同伴,并獲得了3.28分的好成績。如今的帕蒂總是談論著希望申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她已經是教室里48名學生中最引人注目的那個。
帕蒂的改變受益于其就讀的新學校特南鮑姆高中的混合學習模型。其融合了在線和傳統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三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其美妙之處在于它為在線學習增強了人的因素。計算機幫助學生,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實現競爭力。而軟件能解決批改數學測驗和標記語法錯誤等瑣事,把教師解放出來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即指導、吸引和激勵學生。
帕蒂以前就讀的高中,像美國大多數學校一樣,使用普遍熟知的群體教學模型。混合式學習撼動了這種模型。雖然教師仍然與群體在一起,但是學生們卻被分散,進行獨立學習或同伴互助。這不是遠程教育,讓一個孩子坐在家里孤獨面對顯示器。學生們在同一間教室中,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學習。
特南鮑姆高中采用的混合學習模型全稱叫做Blended Learning for Alliance School Transformation,(簡稱BLAST)。其特點在于它對技術是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使用,以及采用了掌握學習法的教學原理。
在BLAST模型中,對每個學習日做了詳細的安排。
從上頁圖可知,每個學習日上午通常有兩節課,一節課主修一個學科。BLAST模型把一節課延長至120分鐘,而每節課通常在三個環節(或叫做三個學習站)循環,學生在每站花費40分鐘左右。除周三外,每個學習日下午都有一節120分鐘時間用于學生個性化在線學習和完成每日測評。另外,還可根據需要安排部分學生參加120分鐘的課后輔導,仍然包含三個學習站的循環。每周三,下午是教師進修的時間,因此周三學生會提前放學。
具體操作時,教師根據每日常規測試顯示出學生之前的學習掌握情況,把學生分為三個大組,每組16人。第二天,這三大組學生按下面規則被分配到三個不同的學習站:成績低的學生去參加教師面對面的講授和輔導,成績優秀的學生進入同伴討論環節,成績中等的學生則參加在線學習。另外,教師每天還為三個組準備了三份不同的學習日程表,每份日程表清晰地描述了每個大組的學生在每個環節的學習任務。
第一站,教師主導教學。在這個時間段教師為學生提供直接講授,或者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由于教師面對的學生只有16人,比傳統課堂面對的學生要少得多;所以教師能幫助每名學生解疑答惑。
第二站,同伴合作學習。16名學生被分成4個小組。小組內同伴協同分工,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創建演示文稿、視頻和其他媒體來展示自己對現實世界問題的理解。同時,能鼓勵同伴互助、培養團隊意識。
第三站,個性化在線學習。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接收即時反饋,并掌握了更多的學習主動權。在線數字內容能解決個別學生的需要,確保學生不會掉隊。
學生在每個學習站學習40分鐘后,便會快速地轉移到下一個學習站。由于每名學生有自己的號碼(1~16號),每次轉移在教室內部完成,學生只需找到下一站自己對應號碼的位置即可,因此能保證每次移動不混亂,花費時間只有2分鐘左右。
重要的是,學生在每天的學習后,只有在證明了掌握相關學習材料后,才能繼續向前邁進。一個平均分是D的新生是不可能進入到下一個年級水平進行學習的。好在有了在線課程,學生可以一次次地重復學習。每天下午的在線學習時間和課后輔導時間就是為沒過關的學生準備的。
BLAST混合學習模型的另一個優勢是利用數據幫助教和學。在線學習軟件記錄學生每一次點擊,搜集大量關于學生正在學什么以及如何學習的數據。例如,學生對關鍵概念的理解到底是通過教師講解而明白,還是在線學習領悟,亦或是在同伴討論明晰的?對于一道難題,學生嘗試多少次才能做對?學生學習的速度有多快?所有這些數據都會被軟件記錄下來,并進行分析后呈現給教師,指導教師有針對性地備課,制作第二天的學習日程表。
每日評估,能幫助學生們看到自己學習的進度;而每季度標準評估,能讓學生們看到自己在同伴中所處的位置。數據統計結果會以專為學生和教師準備的成績分析圖呈現出來。“不只是為教師,也讓孩子們明白使用數據是很重要的”。塔布斯校長說,“他們知道,如果想要去加州大學,他們的藍思分級得分必須達到800分。”
“擁有學習”是BLAST混合學習模型的關鍵理念。它來自薩爾曼?可汗所著的《一個世界一間教室》,書中可汗闡述了混合學習的優勢。他指出,學生的天性是主動的,他們不喜歡坐著不動,聽教師的講解,被動接受;相反,他們更希望能積極地參與進來。能夠學習,或者說主動學習,能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選擇自己在什么時間和地點行動起來。
另外可汗還提出,傳統教學容易讓學生不斷地留下知識漏洞。因為傳統學校總是要求學生按統一的進度完成學習,不管他準備好了沒有;所以,不斷遺漏的基礎信息形成了無數的知識漏洞,結果會導致學生的學習基礎千瘡百孔,最終導致整幢學廈轟然倒塌,學生再也無法繼續完成學業。而BLAST混合學習模型采用的掌握學習理念和勝任力模型,就是為了填補漏洞,防止學習差距的產生。
火箭船學校的騰飛
Rocketship教育是一個連鎖的K-5(幼兒園到五年級)公立特許學校。它始建于2006年,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海灣地區的圣何塞市。Rocketship學校主要設立在低收入地區,其中約90%的學生有資格獲得免費午餐,約75%的學生第一語言不是英語。在過去幾年,Rocketship學校創新地應用教育技術大幅提高了學生成績令人印象深刻,引起了全美的關注。了解Rocketship學校的教學模型是理解其成功的關鍵。
Rocketship的教育管理者們了解技術和在線學習對于教育未來的重要性,不過他們并不想把學校辦成一個完全在線學習的模式,因為,他們也認識到了教師的重要性――沒有計算機程序可以構筑能幫助學生成長的社會和情感環境。
Rocketship學校把其混合學習模型分為兩部分:教師和學習實驗室。其中教師負責面對面的教學基本概念,指導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如何把所學概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學習實驗室則負責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
為了具有可操作性,Rocketship模型把學生的日常學習時間分為“75/25”兩段。即學生花一天的75%的時間與教師合作,理解概念;然后他們花25%的時間在學習實驗室中使用有趣的、自適應的在線教育課程,并進行練習以掌握這些概念。這樣,教師就不再需要投入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反復對學生進行訓練和評估了。
“學習實驗室把教師從繁重的重復勞動中解脫出來,讓他們把重點放在更好地進行教學和培養學生高層次思維上。”Rocketship女發言人雪莉蒂尼琪(Sherri Dairiki)說。
Rocketship教育的管理者們不僅設置了計算機教室,更配備了諸多先進的課程學習軟件,如游戲化學習系統、自適應學習平臺。我們以該特許學校旗下的馬刁希迪小學為例來了解Rocketship學校的課堂。
馬刁希迪小學的一年級有4個班。在傳統教學模型下,這4個班需要4間教室,以及4位全科教師各負責1個班。采用新的模型后,學校為4個班配備了3間教室,3位專科教師分別教授數學、閱讀和社會科學,另外還配備了1間學習實驗室和1位實驗室助教。
學校把一天的學習日程分為4段。每個時段都有3個班在普通教室參加面對面教學活動,另一個班則在學習實驗室進行在線學習。這樣,每個班都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參與面對面學習數學、閱讀和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四分之一時間參加在線自主學習,并完成作業和評價。在面對面課堂上,教師著重提升學生的關鍵思維能力;學習實驗室利用計算機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
創新的技術應用是Rocketship學校最突出的亮點。其“75/25”模型是一種混合學習模式。美國創見研究所的專家認為,這種混合學習模式利用新興技術打破了傳統學校的工廠化教學模式,重新定位了教師、學生的角色,以及技術和環境的作用。“75/25”模型用較低的成本把學生個體與教師、技術連接起來實現了個性化學習,即技術幫助學生能按自己的節奏和步調完成課程,教師可對有困難的學生即時施以援手。
Rocketship教育混合學習模型的成功,使學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計劃在2020年以前新增40所新學校,這也代表著技術推動下的新的辦學模式逐漸被主流教育體系認可。
荒漠中的教育綠洲
坐落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荒漠中的猶馬鎮街上有一所Carpe Diem中學,沒有足球場和棒球場,外觀看起來像一個大型的零售商店。這所學校有近300名6~12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為西班牙裔;其中約46%的學生有資格獲得免費或減價午餐,近10%接受特殊教育服務。近幾年該校學生參加亞利桑那州標準化統考,平均成績都遙遙領先。Carpe Diem中學孩子們優異的表現引起了外界的關注。2012年9月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走進了猶馬鎮,報道了Carpe Diem中學,讓這所被譽為“荒漠中的教育綠洲”的學校立體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走進猶馬鎮Carpe Diem中學,呈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個布滿300臺計算機和格子間的大廳,看起來像是一個呼叫中心或是寫字樓。這就是位于學校建筑中間的“學習中心”。學生各自坐在格子間中,頭戴耳機,對著計算機自主地學習著不同的課程。每個格子間因為學生的裝扮而各有特色。
在學習中心的兩邊有幾個安放著課桌和白板的房間,這類似于傳統的教室,不過沒那么大。在這些縮小版的教室中,有的是幾名學生在聽教師講課,有的是幾名學生在進行討論,有的則是學生在教師輔導下做作業。其中有一個房間中布置著各種健身器材,有學生在里面運動。
這真是一所奇怪的學校,與我們腦海中固有的學校形式完全不同。在這樣的學校學生到底是怎樣進行學習的呢?
Carpe Diem中學的學生每周4天,每天上午8時至下午4時在學校學習。周五則留給需要更多時間的學生。每年學生上學145天,獲得共1007小時的教學,很少有或沒有課外作業。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通常是在學習中心的在線學習和面對面教學之間循環,每次循環大約35~55分鐘,每天大概完成2~3次循環。
在每個學習日,學生有三分之二的學習時間是在線學習。學校采用Edgenuity的在線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教學視頻、交互式探究課程和在線練習。如果在線學習遇到困難,學生可以反復學習,或者申請教師的幫助。
絕大部分學生都喜歡這種學習方式,覺得按自己的步伐前進是件快樂的事情。并且相比其他學校,學生們認為得到了教師更多的關注。
“這種學習方式真棒。”七年級的Sevanna說,“當我在學習分數時,遇到了困難,我會再次看視頻中的講解。可是有些問題我還不明白,我會向教師求助。在學習中心旁邊的教室中,數學教師會給我們更詳細的講解,或與同伴一起討論。當我再次回到計算機前完成作業時,系統給了我一個優秀的成績。”
“我父母認為這種方式非常適合我。”14歲的Bineetha Aluri正在超前學習,進度遠遠快于同齡人。“當我很快完成學習內容時,我沒必要像以前那樣等著同伴。”
這是一個正在逐步實現個性化學習的混合學習方式,曾經被認為是翻轉課堂的模式。不過,與翻轉課堂不同之處在于,學生不是回家看視頻進行在線學習,而是在學校的學習中心,在教師的監控和幫助下進行在線學習。另外,比翻轉課堂更棒的是:在線學習與面對面學習之間的時間跨度也沒有翻轉課堂那么大,學生有問題可以隨時請求面對面幫助,而不必等到第二天。
Carpe Diem中學優異的教學成績與美國其他學校的小班化教學取得的成績不同,這里有更小的師生比。學校只為數學、語言藝術、科學、社會研究、選修課程等學科各配備了一名教師。每名教師負責所有學生的相應學科的面對面教學和指導。“如果在線課程有足夠吸引力,我們并不需要更多的教師。”學校的教務長切特?克雷恩說。
學校聘請了有豐富經驗的優秀全職認證教師,他們對整個學科教學有全面和系統的思考。教師主要是幫助少數有困難的學生,給予他們面對面的輔導,而不是大規模地教學和批改作業。因為自適應學習系統已經足以勝任這些繁重且重復的工作了。
況且,學校還為學習中心還配備有4名學習助教來關注和監控學生的在線活動。這些助教的任務就是留意學生是在學習還是在玩;及時解決個別學生簡單的問題;借助自適應學習系統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另外,如果學生學累了,還可以到健身室進行體育鍛煉,那里有一名專門的體育教練做指導。
Carpe Diem中學混合學習模型的成功得益于大數據支持下的自適應學習系統。首先,這個學習系統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在線課程。學生的學習活動大部分是在自己的格子間中點擊計算機屏幕進行的。接著,學生與學習終端交互的行為被系統記錄下來,這些被收集的數據由計算機系統進行挖掘和分析后,通過可視化圖表還原出學生的學習狀態。進一步地,系統會根據分析結果給出某名學生下一步學習的安排:是繼續學習新內容還是需要重新學習,或請求教師的幫助。同時,學習中心的學習助教也會收到系統的提示,及時對學生的學習進程進行干預:解答個別學生的問題,或把有相同疑問的學生合成一個小組安排參加教師的面對面教學或輔導。
學歷:重點大學本科
現職業:應屆畢業生
職業構想:管理、文職工作
職業契合度:職業找尋中……
無疑,2008年的記憶是屬于整個民族的,從舉國震慟的大地震到為世界矚目的奧運都成了這個不平凡的年份留給人們的永恒的記憶。而一場罕見的“金融風暴”也隨著冬天的到來席卷全球,在波瀾起伏的一年的末尾加上了一個重重的驚嘆號。
而我也正是在這個冬天踏上了走向職場的大道,在以百萬計的求職大軍中成為一葉隨波漂流的小舟,不時豎起耳朵收集關于求職的一切消息。
“廣州在這次大潮中蒸發職位670萬個。”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才陡然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是怎樣的一個“寒冬”!
10月末的深圳,炎熱依然牢牢盤踞在這座高樓林立的城市中不離不棄。我的第一次招聘會將從這里開始。穿著借來的不合身的西服,領帶扣緊喉嚨時呼吸都顯得有點困難。從八點多開始排第一家單位,直到快十二點才有了與面試官面對面的機會,進行了第一次面試。
后面的過程簡單得驚人。在簡單翻閱了我的簡歷后,面試官便說:“對不起,你的專業不在我們招聘的范圍內。”就在我還盤算著好歹投出了一份簡歷的時候,他卻接著說:“所以簡歷你還帶走吧,我們不想浪費你一份簡歷。”于是,我就這樣匆匆結束了好不容易排來的面試機會。
擠出擁擠的人群,后面的隊伍已經長到看不到隊尾在哪里。所有的人都向面試官所在的地方投去焦急的眼神。看來,想再排另一個是沒什么可能的了……
遠處記者的鏡頭像冷峻的眼睛,掃過摩肩接踵的人群。
這樣的開始之后,我的奔波越來越頻繁,坐著飛馳的大巴穿梭在珠三角發達的公路網中,不知疲倦地輾轉在一個個招聘會的現場。
一天,和朋友從東莞回到廣州,兩條站立了整天的腿早已麻木,邁出的步子也快沒了知覺。幾乎整日沒有進食的我們早已饑腸轆轆。路邊雞蛋餅的香味讓我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三塊錢一個餅,兩個人分而食之。我們就西裝革履地鬧市滿口大餅大快朵頤。這是很難忘的經歷,因為饑餓是這樣的真切,以至于那一刻我居然想:是不是那一塊餅才是我們奮斗的終極目標?
將近年末,在中大的招聘會是我08年可以參加的最后一場了。照舊起得大早,夜色甚至都還未褪去,看不盡的黑暗里聽見風“刷、刷”地吹過枝頭。一邊咒罵著天氣,一邊收拾好衣著和各種需要的東西。就要出門的時候,大雨瓢潑而下。我們都懵了,因為這一場招聘我們期待了很久,也是最適合的一場。望著無盡的雨幕,我們都相對無言,也許酸楚的淚水都流到了肚子里吧……
雨始終沒有要停的意思。一咬牙,走。雨滴撞擊著雨傘發出的聲響在寧靜的早晨顯得格外嘈雜,那時,是有些壯烈的意味在心頭涌起。所幸的是,雖然大雨,招聘會的各單位依然盡職地到場。而一份份簡歷的出手也算是對自己一個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