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參觀烈士陵園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剛過大門,我就看見郁郁蔥蔥的樹木排列得跟士兵列隊一樣整齊。周圍樹林里的小鳥在歡快地鳴叫,緊接著,幾只小鳥從我們頭上飛過,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走到紀念碑前,周圍有許多雕刻著精美的石雕和人們為了紀念英雄的花圈。
參觀完紀念碑,我們到了一個亭子休息,我看見旁邊有一塊像船一樣大小的石頭,就好奇地爬到大石頭的上面,做了個蜘蛛俠的動作,讓爸爸給我拍了幾張照片。在亭子的旁邊還有幾棵結著像剛剛燙完的蓬松的頭發的奇怪果實的樹木,我就好奇地問媽媽這是什么樹,媽媽告訴我這是棕櫚樹,并指著一棵樹干上長著許多刺,沒有樹葉卻開著許多大大的紅紅的樹,告訴我那是木棉樹,像棉花一樣會結出棉桃,可以用來做布的。
到了傍晚,我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今天,我不但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碑,還認識了兩種樹,我真高興。
一、要摒棄應試教學觀念,要注重學生素質培養
應試教育一大特點就是只看學生分數。根據我多年的觀察感受,現在仍然有不少教育教學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心理仍然存在著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而忽略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語文教學要放眼未來,要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不要只限課堂45分鐘,更要兼顧課堂外知識和能力的拓展
現在不少語文老師發出向45分鐘要質量,然而在這知識浩如煙海,知識爆炸的時代,僅限45分鐘,恐怕是遠遠不夠。我們要向課堂外,學校外,家庭內,社會生活社會實踐中汲取知識,汲取能量。我們可以參觀烈士陵園,感受烈士的精神;我們可以參觀農田工廠,感受農民和工人火熱的工作熱情。學校是小課堂,社會是個大課堂。
三、要拓展閱讀量,拓寬閱讀范圍
不要只限教材的幾篇課文,凡適宜學生讀的書籍資料都是“教材”,課外書籍、電視、影視、網絡都是我們的書籍,要有大教材觀,在語文的學習上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就是通過閱讀大量書籍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培養了自己的課外閱讀能力。教師要精心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和課文進行教學,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應變能力。
四、語文教師是主導者,不是灌輸者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是主導者,主要引導、啟發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組織學生學習語文,還要對語文學習成效進行及時反饋。要把學生當主體,課堂教學活動中要自始至終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實踐。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上課前教師要精心設計安排學生活動。經常開展活動課程培養學生在各項具體的實踐和運用中獲取直接的感性知識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體會、理解。
五、教師不要只做學生知識的傳播者,不要只做學生思想的說教者,更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要關心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在我多年的作文教學中,對學生作文的改革探索做了大膽嘗試。這里只談其中的點滴做法:
1. 從練習角度改 按教材的要求兩周一次大作文。老師批改,學生閱批語,課堂講評,提高很慢。我就在教學中采用一周一次小作文,(兩周一次大作文照樣進行)每節課后留五分鐘,進行隨堂口頭作文,然后穿插講評。開主題班會,寫發言稿,人一人動手寫,人人動口講,還結合出班級壁報的形式,粘貼出來,要求每生用格紙,象發表自己作品的園地一樣,來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讓全班閱覽,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自己認識到:如果自己的作品寫不好,貼出來讓大家看,會很對不起觀眾,會被別的同學取笑自己,所以他們就用心寫,認真寫,寫出自己最高的水平,讓全班學生在課余時間,當小老師,都去閱讀批改,可隨時批語評論,好、壞語言即可,可糾正錯的標點符號,錯別字,甚至可以直接在作文原稿上打分,這樣學生也有事可做,減去了課間的追逐打鬧,充分利用了時間,同學之間不但相互學習,相互了解,還開展討論、評議,共同提高。經過一段努力,學生整體上對寫作已形成了風氣,且風氣趨濃,(因我們學校收的生源都是程度較差的學生)漸漸地使大部分學生寫作水平得到提高。
2. 從形式多變上改 學校的生活很單調,學生總是害怕寫作文。我了解學生的心理后,就組織學生看電影,進行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參觀、訪問,成立小報社、選拔小記者。還定期布置看電視,進行電視評論,對電視節目開展討論,對主持人評論等,寫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和節目主持人評論。還讓學生聽廣播、看書報、聽流行歌曲,寫心得體會。同時對語句、詞匯、詞的褒貶等表達,創意立新,正確運用修辭等都有明顯提高。鍛煉了一部分學生原來不愛說話,到后來的愛表達,愛發揮。由原來的怕寫作文,不會寫作文,到想寫、會寫、主動寫,總覺得有話可說,有題可論。學生中有天天追著老師讓批改作文的,讓老師閱讀給以指導的,讓老師直接打分的,甚至主動要求老師叫他把自己的作品當成作文例子在班上講評的。其中一名成績優秀的學生一周之內寫了九篇,就連課間十分鐘他也追著老師給他改作文,有時跟到老師家,使老師“怕”看見他,到初三畢業的時候,這名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市一流的重點高中。
3. 從文體、知識上改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通訊的主要形式就是打電話。許多初一的小學生不會寫信,不知道書信的格式。我就組織學生給父母、親戚寫書信,給災區人民寫信,給貧困山區“手拉手”小朋友寫信,進行多方面的書信交流,當他們從戰士那里,從山區小朋友那里得到回信的時候,爭相傳閱,同時也提高了書信的寫作等等。
還寫改革以來的社會主義新風貌、新人和新事,在校園參加義務勞動,整理校園環境,寫和社會公益活動有關的事,寫校園生活,辦手抄小報。還組織學生到社會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到烈士陵園掃墓,進行德育教育,陶冶情操,使每位學生熟悉社會,了解人生,擴大知識面。同時也讓學生練習了各種文體、掌握了各角度、各側面、以點帶面等各種文章的寫法。
一、班風建設同心同德
每一位任教過我班的老師無不稱贊我班是個優秀的班集體,學生的學習習慣好,品德修養高,集體凝聚力強。我覺得最突出的有二點:一、熱愛學習。我中隊隊員的學習習慣都不錯,上課認真聽講,回家按時完成作業,善于提問,善于思考,求知欲非常強。學校的圖書館都不能滿足他們,還提議在班級里搞了個小圖書館,里面的書內容豐富多彩,有文學的,有數學的,有科學的……他們還很喜歡寫日記、周記。有些文章都非常好,于是我和班委商量了下,決定出一份班刊,讓每位同學把自己得意的作品打好字,發送給各個編委(我和班委組成)進行修改,最后裝訂成本,取名《七彩路》。當我把凝聚著集體智慧和汗水的這份班刊發到每一位學生手中時,他們的那份喜悅真是無以言表。二、團結互助。我們中隊就像擁有50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大家相親相愛,互幫互助。劉苗苗的爸爸腿摔傷了,在家休養,生活很拮據,這情況被幾位同學知道了,就與我商量組織大家給她捐些錢。我很是贊同。短短幾天時間同學們就為她捐了近千元錢。最近“手口足”病流行,我班的龔昆被列為疑似病例,他在家休養期間很多學生隔著窗戶去看望他,給他帶去同學們的問候和近況,病愈回來后很多同學搶著給他輔導落下的功課。
二、干部管理有條有理
有著這樣優良的班風,當然離不開一群班干部的辛勤付出。我班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強,班干部在同學們心目中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如我班岳亭同學,在他的督促下,同學們在佩戴標志上可以說是整齊劃一的。我班的班干部能主動到老師面前,請纓幫助處理班中各類事務。在本職崗位上更是能各負其責,如在勞動方面:兩個勞動委員輪流負責,做到不讓教室一處有垃圾,并制定好值日輪流表,讓每個小組取好組名,如“洗涮涮組”、“教室美容師”、“勞動光榮組”等,還給每個組打分,使學生更積極的投入到勞動中;紀律方面:紀律委員在老師未到時,讓同學們自覺背誦詩詞,上課結束后讓老師登記當堂課的情況,若有違規同學就組織班委進行教育;學習方面:課代表們能負責做好每日收發作業本工作,并做到及時記錄;體育方面:體育委員負責帶領大家出操和體育課紀律,協助老師做好體育器材準備。除了班委,班級里還有一批能力強的學生們愿意為同學服務,幫助同學共同進步的。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管理,在五年級時我就采取了班委制和值周班長輪流管理制相結合。值周班長的職責是全面負責班級工作,并做好值周記錄,在班會課上向同學們作匯報,讓學生了解一周的情況和自己的不足,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
三、隊活動開展有聲有色
我中隊在校領導的重視下扎實開展“雛鷹爭章”活動,并將此項工作與學校德育、教學等各項工作全面結合。通過“雛鷹爭章”活動,激發他們不斷讓今天勝過昨天、明天勝過今天。讓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比一比,不比基礎比進步,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就是最大的成功。現在,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爭章計劃,人人參與,積極投身于“雛鷹爭章”活動中來,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只只雛鷹將大鵬展翅,實現人生美好的理想。其他中隊活動的主題我也是針對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選好主題展開活動。如我比較喜歡在節日上做文章,清明節快到了我讓學生收集關于革命烈士的資料,在隊會上進行交流,讓他們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在周六組織班干部去西山烈士陵園參觀,并讓他們寫下觀后感。母親節到了,我就以“感恩母親”為主題開展了一次隊活動,還邀請了一些母親到場。學生們在活動過程中有的深情唱《燭光里的媽媽》;有的動情講述與媽媽間的故事;有的熱情跳出《白發親娘》之舞……那次活動的每一個參與者無不為之動容,甚至有的學生和家長流淚了。當然少不了兒童節了,今年是學生們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兒童節,我就放手讓他們自己主持,自己排演,讓兒童節真正成為他們自己的節日,自己的狂歡節,事實也證明了如此。
四、輔導員工作盡心盡責
自我擔任本中隊的輔導員以來,工作盡心盡責。一、為人師表,率先垂范。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要作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在學習上,要求自己要終生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智能和技能;在越是特殊的日子,越是艱巨的任務,自己身先士卒,堅持到底。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感染和熏陶。二、重視學生的特長,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在"學習園地"展出學生的優秀作品,鼓勵全班向他們學習。盡管這些學生并不是各方面都拔尖的“三好學生”,有的成績并不出色,有的并不是班干部,但是,通過這樣的宣傳,學生自信心普遍得到提高,同時也促使優秀生更加追求卓越。三、重視與家長的聯系,雙向管好孩子。孩子的進步,集體的成長,離不開輔導員,也離不開家長。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學生情況,我通過家訪等形式與家長建立聯系,通過交流更能了解學生。家長會上,能根據本學期教育教學計劃,對家長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介紹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經驗,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五、成績取得可喜可賀
一、生活即教育
1.教學工作,問題凸顯
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發現:教學過程過于死板、教學空間過于狹窄,教學內容限于書本等問題成為制約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枯燥的教學讓孩子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即便有的教學過程中也會聯系到生活實踐,但也因為活動中體驗不夠深刻,收效不大。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學習自制能力差,根本不會端正坐著聽完一堂課。
2.綜合實踐,必不可少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畢生所追求的教育理念,他認為,要想教育成功必須走向生活實踐,教育理論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課堂教學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一理念非常適合小學教育。在學校以及學校以外的地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是新一輪教育改革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小學教育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實踐,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探索和創新意識,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小學綜合實踐課在孩子成長起步階段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3.身臨其境,親身體驗
陶行知教育理論主導教育要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里有教育,教育里有生活。現在絕大多數學校的教育局限于課堂之上,比如,學校每年3月都要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在學校是熱愛勞動互幫互助的好學生,出了學校又形同陌路,到家里該撒嬌撒嬌,該發脾氣發脾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究其原因,這種形式上的灌輸缺少自我體驗,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則會加深體驗,培養真正的活雷鋒、好學生、好孩子。比如,組織學生參觀雷鋒事跡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瞻仰烈士的豐功偉績,體會大愛忘我的精神,更加了解了雷鋒時代的背景,燃起對英雄的敬仰之情,灌輸了榜樣的力量。參觀結束時,正是學生傾訴欲望最強的時候,此時學生拿起紙和筆,記錄這催人奮進的時刻,與很多空洞的口號式作文不同的是學生的言辭一字一句發自肺腑,真情流露;紙張片片熱情洋溢,慷慨激昂;人人立志努力學習,報效祖國!通過身臨其境的親身體驗,很容易轉化為內在素質。相反,若是只在課堂講,無味的語言,抽象的教育,難以給學生帶來質的轉變。
二、社會即學校
1.書本知識缺乏感性
陶行知提出的“社會即學校”講的是社會是人人學習創造的最大課堂。實踐證明,通過書本獲得的知識,缺乏實踐和感性的認識,造成與現實大的反差。比如城里學生到鄉下看到大片的麥田高聲歡呼“好多好多的韭菜”,而農村的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從小就耳濡目染,對身邊的動植物非常熟悉,難能可貴的是更加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可以親眼目睹蟬、毛毛蟲、春蠶等的蛻變過程,“粒粒皆辛苦”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蠶到死絲方盡”親身體驗才會感同深受其真正含義。
2.實踐活動得出真知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可以活躍學生思維,挖掘學生創造力。女兒六歲時,看著電視里同齡的孩子溜旱冰,自己很羨慕,去后摔了才哭著說“以為很簡單”,殊不知要天長日久才練成。只是聽或者只是看,不去親身體驗永遠無法找到正確答案。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發現新事物,學習新事物,體驗新事物,與不同的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師”,才能不斷成長,不斷豐富知識。一年級有個學生課堂回答問題不積極,也不愛說話,總是羨慕地看著同學們做游戲,又不敢靠前,在老師與家長交流后得知,從小管得特別嚴,從來不讓到樓下與小朋友玩耍,通過參加學校多次活動,在老師和家長共同鼓勵下,該同學現在不但在課堂活躍,學校各種文體活動也都有優秀表現,性格得到了極大轉變。
可見,將“社會”和“學校”結合起來,將課本知識與體驗活動結合起來在小學教育工作中是多么重要啊。
三、教學做合一
1.“做”為核心,“教”為輔助
敢于實踐,善于實踐,手腦并用,就能有所發現,就能在實踐中獲得新知,有所創造。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做”的課程,它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實踐和探索,教師在實踐活動課加以指導。所以說,“教學做合一”的過程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在活動中,必須以“做”為核心,以“教”為輔助,學生在做中學,老師在做中教;孩子在做中學,家長在做中教。
2.勞動中學習,勞動中體驗
對于小學生來說,“家務活”是特有的教育資源,可以要求學生在家多學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向長輩學一些基本的干活方法。學校可以在“三八婦女節”、“ 母親節”、“五一勞動節”、“教師節”、“感恩節”等節日開展活動,讓孩子記錄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等長輩一天的生活,幫著長輩做做家務,感受一下長輩的辛苦,體會一下勞動的苦與甜,有了親身的體驗就能感受長輩的不容易,就會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和學習;在學校可以開展更多的師生互動活動。通過在家庭和學校這些活動培養孩子尊重師長、敬愛師長的感情,學會感恩社會,感恩學校,感恩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