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過一個平衡的生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組織承諾; 工作/生活平衡策略; 彈性工作制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隨著人才競爭水平和量級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管理者開始重視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的發展,但作為現代企業的員工,要想達到員工個人事業成功和企業繁榮的雙贏局面,不僅要應對來自工作的競爭與壓力,還要應對來自生活的矛盾與沖突。如何采取策略使員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挑戰,增加組織承諾,是現代企業留住人才、形成核心競爭力、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在研究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和組織承諾關系的基礎上,探討使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和組織承諾形成關聯的中介變量,探尋增加組織承諾的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對促進組織發展和個人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工作/生活平衡和組織承諾的涵義
Marks 和MacDermid(1996)最早將工作/生活平衡定義為個體對不同生活角色的定位,是一種混合角色,他們認為個體能夠并且應該具有平衡不同角色的能力,即個體能夠在多重角色中找到一個平衡點[1]。Duxbury和Higgins則把工作/生活平衡定義為“來自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是等量的一種均衡狀態” [2]。 Jeffrey認為,工作/生活平衡主要包括:時間平衡——在工作和生活上投入的時間量相同;心理包含平衡——在工作和生活角色中投入的心理包含程度相同;滿意平衡——關于生活和工作的滿意度相同。Kirchmeyer認為工作/生活平衡是一種“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處于滿意狀態,這要求具有諸如精力、時間等的個人資源,并且能夠將之進行很好的分配”[3]。總之,工作/生活平衡是以最小的角色沖突來在工作和生活中達到滿意的狀態。
組織承諾是組織成員對其所在組織表現出的態度和行為。這一概念是美國社會學家貝克爾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用于反映個體與組織之間的心理契約。目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關于組織承諾涵義的闡述是加拿大學者奧倫和梅耶在1990年提出的。他們將組織承諾定義為“體現員工和組織之間關系的一種心理狀態,隱含了員工對于是否繼續留在該組織的決定”。
二、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工作/生活平衡計劃)
工作/生活平衡策略是企業組織開展的幫助員工認識和正確處理生活同工作間的關系,調和職業和生活之間的矛盾,緩解由于工作/生活關系失衡而給員工造成壓力的計劃和活動。一般來說,主要有4種策略:
(1) 彈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規定的工作任務或固定的工作時間長度的前提下,員工可以靈活地、自主地選擇工作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以代替統一、固定上下班時間和地點的制度。設計和實施適應員工個人和生活需要的彈性工作制,是工作/生活平衡策略中最有效、最實際的一種方法。
(2) 員工幫助策略,它是由企業為員工設置的一套系統的、長期的福利與支持項目。通過專業人員對組織的診斷、建議和對員工及其直屬親人提供的專業咨詢、指導和培訓,旨在幫助解決員工及其家庭成員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提高員工在企業中的工作績效。
(3) 組織支持策略,是企業為了減少工作-家庭沖突而采取的通過第三方機構的協助幫助員工克服困難、順利完成生活和家庭職責的措施,如針對孩子和老人的托管福利計劃等。
(4) “家庭日”活動,通過安排參觀或聯誼等機會促進家庭對員工工作的認識和理解,以加強企業與員工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體現企業關愛員工、關愛家庭的宗旨。
三、組織承諾和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的關聯
大部分探討組織承諾和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的關聯的研究,均注重通過具體的商業案例,證實企業通過采取一些工作/生活平衡策略減少了工作/生活之間的沖突,提升了組織承諾,但具體是什么策略直接影響組織承諾,或者策略是通過何種中介變量影響員工的行為和態度而增加組織承諾,過去的研究仍舊不清晰或者沒有涉及。本文將通過對個人和組織兩個層面進行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對組織承諾的影響研究,探討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和組織承諾的關聯,探尋增加組織承諾的工作/生活平衡策略。
(一) 個人層面上工作/生活平衡策略與組織承諾的關聯
1. 減少工作/生活沖突
眾多研究未能證實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在減少工作/生活沖突與組織承諾之間是否存在直接的聯系,但證實了通過這些策略平衡員工工作/生活沖突的某些方面和提高組織承諾之間有相關[4]。其中,彈性工作制給予員工較大的工作自主權,使員工擁有平衡工作與生活的自主權,可以靈活地選擇具體的工作時間、方式和地點,為員工照顧家庭需要提供時間保障,充分體現企業對員工的尊重和愛護,極大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了組織承諾[5]。組織支持策略通過幫助員工獲取第三方機構的協助,減輕或分擔員工照顧老人和孩子的需要,如提供相關的資金補貼,建立日托設施等,促使員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增強組織承諾[6]。
2. 增加工作滿意度
大量研究證實,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正相關。當員工認為工作/生活平衡策略是組織提供的福利,體現了組織對員工的關心時,就會加強員工對組織的認同感,把工作當作是自己的責任,用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行為回報組織,增強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但是這種相關性在員工性別上產生了區別,研究表明,女性對組織提供工作/生活平衡策略與組織承諾正相關,而男性則只有使用過這些策略的員工才表現出與組織承諾正相關,使用這些策略少的男員工與組織承諾負相關。其中,彈性工作制使員工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時間和地點,增加了工作滿意度[7]。員工幫助和組織支持策略幫助員工分擔照顧父母和孩子的責任,從心理上減少個人對沖突的體驗,提升了員工對組織的情感承諾和心理契約,降低了離職率[8]。
3. 組織文化支持使用工作/生活平衡策略
組織文化不支持工作/生活平衡策略,會使50%的員工不知曉組織提供這些策略,即使員工知道組織提供這些策略,也怕這些策略會影響他們的職業生涯而放棄使用,從而導致低的組織承諾[9]。有些員工認為,長時間工作是組織衡量員工工作能力的標準,這些策略的使用會影響到同事和上級對自己的績效評估,錯失職務晉升和加薪的機會,因此他們寧愿向組織請假也不愿使用這些策略,會使相關策略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而組織文化支持使用這些策略,會減少員工對于這些策略使用負面影響的擔心,增加員工對組織的忠誠度和心理承諾,從而提升組織承諾[10]。
(二)組織層面上組織承諾與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的關聯
1. 增強招聘吸引力
組織提供工作/生活平衡策略作為組織為員工設置的一套系統的、長期的援助與福利項目,將吸引到更多的應聘者,滿足組織現在和未來的勞動力需求,減少員工的離職率,增強組織承諾。研究表明,在招聘過程中,應聘者更傾向選擇提供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的組織。彈性工作制將吸引工作/生活沖突高的員工,員工幫助策略將吸引工作/生活沖突低的員工。組織支持策略則被員工作為一種制度保障,即使雇用的員工不使用它也希望組織能夠提供[11]。使用組織支持策略和參與家庭日活動的員工將對組織有更高的心理承諾和更低的離職率[12]。
2. 提高組織績效
通過組織績效的提高,促進組織的發展,更易使組織認識到工作/生活平衡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動增加對員工身心健康的投資,提升員工的組織承諾。Shepard等人通過收集美國36家制藥公司11年的資料發現,彈性工作制的使用增加了企業約10%的生產率[13]。Blum等人對美國527個公司的研究表明,組織提供工作/生活平衡策略,與組織的銷售利潤和績效呈正相關[14]。Winter等人的研究也證實了彈性工作制將提高組織的生產率和績效,并且使用彈性工作制的員工將更加努力地工作,減少因履行家庭責任而產生的曠工。有些員工為了獲取家庭工作/生活平衡策略,自愿增加工作時間或減少工作報酬,為企業節約了大量成本,提高了企業的利潤和生產率。在對財富500強企業的調查中發現,將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制度化的組織,更符合社會的期望,更易獲取政府和投資者的財政支持,更是提高生產率、吸引和留住員工的有效福利。另外,高承諾的工作系統也能促進組織采取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工作/生活平衡策略和服務水平與員工生產率呈正相關關系[14]。
【關鍵詞】振蕩 平衡 實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5-0161-01
一、振蕩電路
振蕩電路[1]是指能連續地發生振幅一定、頻率一定的信號的電路。通常由放大電路、選頻網絡和正反饋網絡組成。
二、正弦振蕩電路的振蕩條件
一個振蕩電路要實現振蕩,要具備以下兩個振蕩條件:起振條件和平衡條件,而平衡條件又包括相位平衡條件和振幅平衡條件。
由于教材[2]中對振蕩條件的解析都是用公式來說明,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很多學生并不理解公式的含義,更有不少學生對各個振蕩條件概念不太理解,更不用說為什么要滿足這些條件才能形成振蕩了。下面筆者通過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來形象、簡單地進行說明。
三、起振條件
要使一個原來沒有任何信號的電路,產生一種幅度和周期都均衡的振蕩,這個從無到有的振蕩過程,首先必須要起振。就好像生活中,我們蕩秋千的時候想秋千蕩起來,就要通過外力慢慢蕩起來,且振蕩幅度慢慢變大,而這相當于振蕩電路中由零信號到信號的幅度慢慢變大的起振過程。由于信號是不斷變大的,所以放大了再反饋之后的信號也要比之前的信號幅度大,這就是下面公式所表示的起振條件的含義:
AF>1(公式1)
公式1中,F為反饋系數,A為放大倍數。
四、平衡條件
一個振蕩電路在起振過程中當信號幅度到達一定值,要想電路保持這樣的幅度和周期持續振蕩就要滿足兩個平衡條件:相位平衡條件和幅度平衡條件。
1.相位平衡條件
所有的電路都消耗電能,從能量守恒定律看來,要想一個振蕩電路一直保持振蕩而沒任何外加電量供給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振蕩電路要實現持續振蕩就需要不斷放大供給以補充電路的損耗。就好像蕩秋千,由于支點的摩擦和空氣阻力,秋千要想保持擺動而不至于停下來,也需要一個外力不斷推動才能實現。但這個外力的施加也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不是隨意加個外力就可以的。外力的施加方向必須與秋千運動方向一致,這樣才能使秋千保持擺動,反之會使秋千停止。外力作用的周期不固定,可以在秋千每蕩一次加一次外力,也可以隔一次或幾次再加一次外力,但外力施加間隔必須要一致才能使秋千保持一定頻率擺動。這就相當于振蕩電路的正反饋信號[3]作用到原信號上必須相位相同,使原信號加強且補給的周期也不固定,可以每個信號周期補給一次也可以隔幾次,但是反饋信號作用的間隔要保持一定,才能產生一定頻率的震蕩信號。這就是振蕩電路相位平衡條件,即
φA+φF=2nπ(n=0,1,2,…)(公式2)
其中,φA是放大電路的移相,φF是反饋網絡的移相。
2.幅度平衡條件
從蕩秋千這個生活實例中,我們知道要想讓秋千保持一定的幅度和一定的頻率擺動,除了要外加一個力來補充因阻力造成的衰減,而且外力必須與擺動方向一致起到加強作用。此外,還要求所加的外力的大小也要一定,若外力過小則無法克服阻力作用,秋千擺動會越來越弱,反之若外力過大則會使秋千幅度越擺越大,都無法使得秋千保持一定幅度和頻率擺動。只有當外力的大小剛好能克服阻力作用,補充阻力造成的動能損失才能實現等幅擺動。
振蕩電路中要產生一定幅度和周期振蕩的信號,也要滿足這樣一個條件,就是正反饋信號使得原信號加強的量應該剛好等于電路損耗的量,這樣振蕩電路中的振蕩信號才能維持等幅等頻率振蕩。這就是振蕩電路的振幅平衡條件:
AF>1(公式3)
公式3中,F為反饋系數,A為放大倍數。
綜述以上分析,振蕩電路中的起振條件就是建立一個具有一定幅度和頻率的信號的過程,而相位平衡條件是起到維持震蕩信號頻率的作用,振幅平衡條件則是起到保持振蕩信號幅度不變的作用。只要滿足了這三個振蕩條件,那么振蕩電路就能產生振蕩。
五、結束語
通過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分析,使得對振蕩電路的振蕩條件的理解更形象、更簡單。
參考文獻
1 黃頌恩.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7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制作簡易平衡器以及進行平衡現象的實驗,發現“左邊的玻璃珠數×刻度數=右邊的玻璃珠數×刻度數”這一規律。
2.發現當“左邊的玻璃珠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右邊的玻璃珠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系,加深對反比例關系的理解。
3.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合作意識,發現并感悟平衡與質量和距離有關,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合作意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平衡規律的尋求與抽象。
教具、學具:課件、米尺、玻璃珠、塑料袋(為了使實驗精確,在塑料袋上用細線拴一個掛環,細線的粗細跟米尺上刻度線的粗細相當)、小組活動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觀察發現影響平衡的重要因素
出示課件:
師:你們認識這些物品嗎?
生:認識。
師:無論是天平秤還是蹺蹺板,他們都反映了一種什么現象?
生:平衡的現象。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趣的平衡”(板書)。那么,平衡與什么有關系?
生1:與物體的質量有關系。
生2:平衡左右兩邊的質量相等,天平就平衡。
師:平衡與質量有關系。那么質量是不是決定平衡的唯一條件呢?我們來看大屏幕(如圖)。圖中大人和小孩的質量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你們有沒有辦法使蹺蹺板平衡?
生1:可以讓那個大人向里面挪一點。
生2:也可以讓那個小孩往外面挪一點。
師:哪里是里面?哪里是外面?
生:里面就是離中心點近一點,外面就是離中心點遠一點。
師:說得好,里面就是靠近中心點(教師指出圖中蹺蹺板的支點),外面就是離開中心點遠一點。同學們剛才說可以挪大人,還可以挪小孩。同學們認真看圖,究竟挪大人還是挪小孩更合乎情理呢?
生:只可以把大人往里面挪,如果大人不動,小孩再往外挪,有掉下去的危險。
師:那么大人往里面挪就能夠使蹺蹺板平衡,說明平衡還與什么有關?
生:平衡還與物體到中心點的距離有關系。
〔評點:簡短的開課,迅速把學生的視角引入生活,用一雙數學眼睛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提煉數學問題,讓學生感悟“平衡”現象,體驗平衡與質量和距離有關,為后面突破教學重點作了鋪墊?!?/p>
師:由此可見,決定平衡的條件除了與質量有關,還與物品到中心點的距離有關。板書:
二、進行實驗,探索特殊和任意條件下的平衡規律
師:老師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學具,每組有一根米尺,20個質量相等的玻璃珠,1根玻璃線,兩個塑料袋。先要制作一個簡易的平衡器,利用這個平衡器才能進行下面的學習。
活動一:制作簡易平衡器
師:利用米尺和玻璃線制作一個簡易的平衡器。(2分鐘)
師:說一說你們是怎樣制作的?
生:50厘米處是米尺的中心點,把玻璃線拴在米尺50厘米的刻度上平衡器就制作成了。
師:對!50厘米處就是這個平衡器的中心點,把玻璃線提起來看看平衡了嗎?(學生提起后回答:“平衡了”。)
〔點評:平衡器的制作這一環節非常精妙,教師依據學生實際,修訂了教材的制作材料及方法,所用材料簡單,制作方法簡便,為后面的學習鋪平了道路,并降低了難度。學生再進行下面實驗操作的活動可謂水到渠成?!?/p>
師:今天我們就利用這個平衡器,通過懸掛玻璃珠數來探究平衡到底與質量和距離有什么關系?實驗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刻度數表示距離,用玻璃珠數表示質量。(板書:玻璃珠數 刻度數)
師:為了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們先統一刻度。從中心點開始,它的左右兩邊各數5厘米是第一個刻度,10厘米是第二個刻度,以此類推。同學們統一并熟悉一下刻度。(一分鐘左右)
活動二:探索在特殊條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規律
課件出示實驗報告單一,全班齊讀:“活動二:特殊條件?!?/p>
實驗報告單一:
(小組合作活動:小組長安排協調,記錄員負責填實驗報告單,兩位同學操作,全體參與?;顒訒r間6分鐘。)
活動結束,全班匯報,教師用課件出示匯報結果,重點讓學生觀察報告單,突出:“你有什么發現?”即真正發現、理解上表中所表述的“規律”。
活動三:探索在任意條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規律
師:(課件出示 實驗報告單二)如果在米尺中心點左邊刻度4上放3顆珠子,右邊掛塑料袋的刻度距中心的距離與左邊刻度4距中心點的距離不相等,怎樣放玻璃珠才能保持平衡?齊讀一遍下表中“活動三:任意條件?!?/p>
實驗報告單二:
(要求小組合作實驗,時間7分鐘,然后各小組匯報交流。)
師:觀察實驗報告單,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左邊固定,右邊刻度數越大珠子數就越小,珠子數越大刻度數就越小。
生2:我發現左邊刻度和玻璃珠數固定,左邊刻度數與珠子數的乘積等于右邊刻度數與珠子數的乘積。
生3:我還發現左邊的乘積一定,右邊刻度數和玻璃珠數成反比例。
師: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左邊都是4×3=12,右邊:1×12=12 2×6=12 3×4=12。由此得到:左邊的刻度數×玻璃珠數=右邊的刻度數×玻璃珠數
右邊的乘積一定,右邊刻度數和玻璃珠數成反比例。
師:(舉起教具――簡易平衡器)如果在左邊刻度4上掛3顆玻璃珠,右邊可以在刻度( )上對應掛()顆玻璃珠,才能使米尺平衡?(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4×3=1×12 4×3=2×6 4×3=3×4)左邊都是4×3,乘積都是12,右邊的乘積也都是12,這道練習讓我們聯想到以前學習過的哪個知識?
生:反比例的知識。
師:對!當米尺一端刻度數和玻璃珠數乘積一定時,另一端玻璃珠數變小,刻度數就(變大);當米尺一端刻度數和玻璃珠數乘積一定時,另一端玻璃珠數變大,刻度數就(變小)。反之,刻度數變小,玻璃珠數就(變大)。所以當米尺一端刻度數和玻璃珠數乘積一定時,另一端玻璃珠數和刻度數就成(反比例關系)。
〔點評:通過“平衡”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合作學習,動手操作,加深體驗,自主探索,加深了學生對平衡的本質認識。課件設計有獨創性,起到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起到的作用,可謂獨具匠心。〕
三、鞏固練習,體會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師:讓我們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1.幼兒園的小東和小紅玩蹺蹺板,小東體重20千克,小紅體重15千克。如果小東坐在離蹺蹺板支點3米處要讓蹺蹺板兩邊平衡,小紅應坐在離支點幾米處?
生:根據20×3=60,60÷15=4,小東坐在離蹺蹺板支點3米處,小紅應坐在離支點4米處,才能使蹺蹺板兩邊平衡。
2.幼兒園的小明和小麗坐在畫有刻度的蹺蹺板上玩耍,小明體重20千克,小麗體重10千克。如何讓蹺蹺板兩邊平衡?
生1:如果體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1上,那么,體重10千克的小麗就要坐在刻度2上。如果體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2上,那么,體重10千克的小麗就要坐在刻度4上……
生2:如果體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5上,那么,體重10千克的小麗就要坐在刻度10上。
生3:如果體重10千克的小麗就要坐在刻度1上,那么,體重20千克的小明就要坐在刻度0.5上。
生4:如果體重10千克的小麗坐在刻度9上,那么,體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4.5上……
四、課外延伸,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更多更有趣的“平衡”實驗和思考
通過同學們的努力,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習的難度也在加大,剛才在米尺的左右兩邊只是各掛了一個塑料袋,如果在米尺的左右兩邊掛多個塑料袋,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課外完成。)
活動四:
出示課件
【規律:左邊玻璃珠數與刻度數乘積之和等于右邊玻璃珠數與刻度數乘積之和?!?/p>
〔點評: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通過實驗、觀察生活中的“平衡”現象,聯系學習過的反比例知識,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又進一步加深了對“平衡”與反比例關系的本質認識,巧妙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p>
平衡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如果不信,你可試著用一只腳站一分鐘,你就體會到需要不斷地調整姿勢才能保持住身體的平衡。實際上,在地球上維持人體的平衡,也像讀書一樣有一個學習的過程,芭蕾舞演員為了保持舞蹈中身體的平衡,經過了長期艱苦的學習過程,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平衡的技巧,才能跳出優美的舞蹈。對于一般人來說,好像不必要進行這種學習,就可以在地球上生活得很好。其實,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對保持身體平衡的技巧也有一個逐漸累積經驗的過程,只是沒有感覺到而已。
但是,到了太空,所有的人都會深刻地體會到維持人體的平衡是多么不容易,要很好地保持平衡,就要進行學習和實踐,掌握太空中平衡的技巧。在這個無上無下、幾乎沒有重力的環境里,航天員都像仙人一樣在座艙里飄來飄去,稍一用力人就會飄起了。航天員不能像在地面時那樣行走,必須學會用手指的輕輕動作來控制自己的身體,手指在艙壁上輕輕一點,人就會飄出去,用力稍大,人就會飄到座艙另一頭的艙壁上。如果別的航天員輕輕地推你一下,你就會飛過整個機艙。在太空睡覺時,如果不將自己固定在睡床上,睡著時的一個深呼吸將會將你推到別處。這種情況下,要像在地球上那樣保持平衡是一件很難做的事。
保持身體的平衡是人進行正常的生活和運動必要的條件, 當你保持平衡的時候,你可以從以下三個途徑獲得信息:肌肉里的本體感受傳感器、內耳的前庭系統和眼睛,這三個部分的信息都與重力有關,它們將你身體在空間的位置、身體各部分的相對位置和狀態等信息傳入腦,通過腦的整合,控制眼球的運動和肌肉的收縮,才能保持身體平衡和定向。
控制人體平衡和定向的司令部是腦,腦是通過建立“模型”的方法來處理所有的信息的。計算機程序員稱它為智能子程序,但是它勝過任何一個計算機的運算規則,比它們要復雜得多!腦中的這個模型可以對傳入的信息進行解釋,并產生反應,告訴身體中與平衡和運動有關的系統應該如何行動。腦是我們學習和適應新事物和環境的工具。在地球上,人長期生活在重力條件下,生活和訓練所逐步形成的一些感覺-運動信息儲存在腦內,建立了適應重力環境的平衡-運動模型。在地球上,當我們進行平衡動作或學會一種新的平衡動作時,這個模型就發揮作用了,它可以迅速、自動地完成絕大部分人體的平衡動作而不感到困難。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也可以通過訓練,形成各種復雜的感覺-運動子模型,使人可以進行體操、跳芭蕾舞這樣復雜的平衡動作。
在地球上,對于一個健康人來說,要保持平衡和進行一般的運動或操作是不成問題的。對于航天員來說,他們通過各種各樣復雜的訓練,腦中的平衡-運動模型要比一般人更復雜,有更多的通路可以使人適應不同環境的要求。但要注意的是這個平衡-運動模型是在有重力的地球上建立的,它只能告訴航天員在正常重力情況下,應該如何控制他們的身體和進行操作。在太空中,這個模型不僅發揮不出作用,而且成為航天員適應新環境的障礙,他們必須重新建造一個新的、適應失重環境的模型。這是因為航天中重力消失,與重力有關的肌肉、前庭器官、觸覺及內感受器的傳入沖動都減少了,他們不僅改變了腦中原來的平衡-運動模式,使航天員在太空中不知道應該如何維持他的姿勢和平衡,而且干擾了航天員進行平衡和運動。例如,人在地面大部分時間是處于直立狀態的,人在直立時肌肉、肌腱和前庭感受器受重力的作用,將他們得到的信息傳入腦,在腦中已經形成一個很鞏固的、與重力有關的維持人體直立的模式。因此,人在地面要維持站立姿勢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在太空,這些與重力有關感受器提供的信息發生改變,腦中原來控制直立姿勢的模式不僅不起作用了,而且總是發出錯誤的命令,讓航天員還是按照地球上的調節身體的方式來站立,結果使航天員很難維持住站立姿勢。在太空,如果航天員不用力來控制自己的話,他的姿態就像子宮里的胎兒一樣,四肢蜷曲著。用力稍大一點,人就會飛出去或在座艙中旋轉起來。
為了了解失重對航天員運動協調能力的影響,科學家在太空曾經做過一個“腳放下”的實驗:讓航天員將自己的腳放到身下一個指定的位置上。這個在地面很容易完成的動作,在太空卻成了難題,航天員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腳,經過多次訓練,才能將腳準確放到指定的位置上。因此,在失重飛行初期,航天員在運動或作業時常常出現用力過度,肌肉工作不協調,不能辨別方向,能量消耗過高,肌緊張度過高等現象,從而導致工作能力下降。
航天員生活在失重環境下,體內的感受器逐漸將失重環境下感受到的信息傳到腦,腦接受了這些新的信息,修改原來腦中的平衡-運動模型,建立新的、適應失重環境的模型。因此,經過一段時間,航天員最初進入太空所出現的平衡-運動障礙逐漸消失了,能夠在太空自由地行走和工作了。但當航天員返回地面時,腦中新建立的適應失重環境的模式必須再轉回到重力模式,否則就無法在地球上很好地生活。航天醫學研究人員發現航天員在太空飛行后返回地面時,雖然還能保持身體的平衡,但比飛行前困難得多。美國宇航局的神經科學家比爾?帕勞斯凱解釋說這是由于他們的腦不知道應該如何解釋他們感覺器官傳入的信息。
航天員在進入太空和返回地面時所出現的腦中平衡-運動模式的轉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當腦遇到像太空這樣一個全新的環境時,人的腦必須進行一些工作,它必須確定這是否是一個穩定的環境,是否值得為這種環境建立一個模型。如果認為需要的話,它將通過逐漸輸入新信息的方法建立一個適應這種環境的新模型。
在腦中建立新的模型,要經過一段時間。在此過程中,也會產生一些令人不快的感覺。腦首先要學會如何去解釋新環境下的傳入信息,要確定建立一個怎樣的新模型,要不斷地接受感受器的傳入信息來修改原來的模型,要判別何時從一種模型轉換成另一種模型。在這種轉換過程中,當腦猶豫應該采用哪種模型的時候,它會以一種奇怪的方式來解釋感受器的傳入沖動,而引起航天員身體的不適。例如,在飛行初期,有98%的航天員出現周圍物體移動、身體懸吊在空中、倒飛、頭朝下、頭離開身體等錯覺,50%航天員出現惡心、嘔吐、頭痛、頭暈、食欲下降等癥狀。
這40年來,中國人的心理變化就像社會的變化那樣天翻地覆。當社會時移世易之后,我們還能認識自己嗎?
我想,沒有一個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起碼不可能一生都健康,心理醫生也不會例外。事實上,我們人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對尚未發生的事情的擔憂和害怕,這樣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在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1997年,我在香港丟過一次護照,歷盡麻煩才得以回到北京。護照的丟失意味著身份的失去,此后的三四年時間里,我每次在國外的時候都會夢見自己的護照又丟了,然后一身冷汗醒過來,才知道是虛驚一場。直到今天,我出國前整理行裝時,首先考慮的是穿什么樣的衣服可以保證護照的安全,然后再考慮其他。可以這么說,香港的那次護照丟失,讓我在此后10年的時間里只要置身異地,就會出現焦慮,害怕護照再次丟失的焦慮,這是對自己可能再次失去身份的恐懼。
我從事的工作是講故事,用《巴黎圣母院》里吉普賽人的說法,我就是那種將別人的故事告訴別人,然后再向別人要錢的人。30多年前,我還是一個中學生,當時男生和女生之間是不說話的,雖然非常想說話,可是不敢說,就是愛慕對方,也只能偷偷地用眼睛看看而已。也有膽大的男生悄悄給女生寫紙條,而且還不敢寫上明確示愛的句子。接到紙條的女生立刻明白那小子想干什么,女生普遍的反應是緊張和害怕,假如紙條一旦曝光,女生就會深感羞愧,好像她自己做錯了什么。
30多年以后的今天,中學生談情說愛早已在心理上合法化,在輿論上公開化。是什么原因讓我們從_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國這30年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是在這個光榮的數據后面,卻是一個讓人不安的數據,人均年收入始終在世界的90多位到100位之間。
這兩項應該是平衡的經濟指標,在今天的中國竟然如此地不平衡。當上海、北京、廣州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摩天大廈此起彼伏,商店、超市和飯店里人聲鼎沸時,在西部的貧窮落后地區仍然是―片蕭條景象。按照聯合國一天收入只有一美元的貧困標準,中國的貧窮人口在一億以上。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社會生活的不平衡必然帶來心理訴求的不平衡,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中央電視臺在六―兒童節期間,采訪了中國各地的孩子,問他們六一的時候最想得到的禮物是什么。一個北京的小男孩獅子大開口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飛機,不是玩具飛機;一個西北的小女孩卻是羞怯地說,她想要一雙白球鞋。
兩個同齡的中國孩子,就是夢想都有著如此巨大的差距,這是令人震驚的。對這個西北女孩來說,她想得到一雙普通的白球鞋,也許和那個北京男孩想得到的波音飛機一樣遙遠。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區域之間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個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連夢想都不平衡了。夢想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財富,也是每個人最后的希望。即便什么都沒有了,只要還有夢想,就能夠卷土重來??墒俏覀兘裉斓膲粝胍呀浭テ胶饬?。
我在《兄弟》后記里寫下這樣一段話,“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我知道自己在《兄弟》里寫下了巨大的差距,上部“”時代和下部今天時代的差距,這是歷史的差距;還有李光頭和宋鋼的差距,這是現實的差距。歷史的差距讓一個中國人只需40年就經歷了歐洲400年的動蕩萬變,而現實的差距又將同時代的中國人分裂到不同的時代里去了'就像前面說到的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這兩個生活在同樣時代里的孩子,他們夢想之間的差距,讓人恍惚覺得一個生活在今天的歐洲,另一個生活在400年前的歐洲。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生活在現實和歷史雙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說我們都是病人,也可以說我們全體健康,因為我們―直生活在兩種極端里,今天和過去相比較是這樣,今天和今天相比較仍然是這樣。
30年前,我剛剛從事講故事的職業時,讀到過易卜生的一段話,他說:“每個人對于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