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專業精讀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引言
2000年新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附錄I對基礎英語教學(即本文中精讀課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本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而通過長期的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教學的實踐,筆者發現,很多時候課堂教學還停留在字、詞、句的理解與運用上,而很少有人從宏觀上系統地把握文章的脈絡,包括文章的主題、結構、作者創作的意向,以及不同體裁的表達方式、特點等,這樣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學生在語篇分析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相對欠缺。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筆者在精讀課教學中引進了體裁的概念,從語篇分析的高度對說明文課文進行宏觀與微觀分析,在說明文教學上進行了一些探索,通過實踐,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說明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二、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課文所涉及的體裁及說明文語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認為:1.體裁是交際行為的形式,有其交際功能;2.交際目的是確定體裁的重要因素;3.交際目的、話題制約著語篇形式、內容及語言難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體系,大學英語專業精讀課教材《現代大學英語》(楊立民,2006)所涉及的體裁有:narration(記敘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說明文)和argumentation(議論文)。
說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過程的文章。它用于說明客觀事物的特點和性能,或介紹某種操作程序,或解釋某種抽象概念,或闡明某種科學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等,完全是就事論事的描述,所以也稱事實性或技術性的描寫文。把握所說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質是理解說明文的關鍵。詞典、論文、實驗報告、產品說明、廣告都屬于這類體裁。說明文是學生、科學家、專業人員常用的一種體裁。說明文按照邏輯推理的方法闡述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展示事物的關系。
語篇模式就是語篇內在的修辭結構(rhetorical structure)。它與文章的體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體裁結構在語篇結構層面上對語篇的形成具有制約作用,那么語篇的組織模式必然也要受到體裁的制約(Yang Xuemei,2006)。
說明文語篇模式宏觀結構上常采用“問題—解決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較型”語篇分析模式。第一種思維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說明情況,然后出現問題,隨后作出反應,采取的反應可能解決了問題,也可能沒有或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最后對此作出相應的評價。而第二種思維模式則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先概括后舉例,另一種是先講整體輪廓,后說諸多細節。第三種思維模式通常是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用來比較兩個事物的相同之處或對比不同之處所使用的一種思維模式,這種語篇模式常用來比較事物異同。比較事物相似之處稱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較事物差異則稱為“匹配對比”(matching contrast)。人們常用這種思維模式來比較兩個事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先提出論點,再進行論證。這種語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較長的語篇中,常與一般特殊型組成復雜的思維模式。其表現形式為:重復法、詞匯關聯法和排比法三種(Yang Xuemei,2006)。
根據說明文的定義及說明文的語篇分析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說明文的三個方面。
1.語篇模式
在《現代大學英語》教材1—3冊已學過的文章中有三篇說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問題—解決型”兩種語篇模式。
2.組織結構
說明文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結論。
論文摘 要:精讀課課程在高職英語專業的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部分高校英語高職專業精讀課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現象,本文根據《英語教學大綱》要求,討論了精讀課課程的教學目標,明確闡述了精讀課“綜合性”的教學特點和教學目標。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對外科技、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和擴大,優秀的外語人才,尤其是優秀的英語人才的社會需求呈上漲形勢。高職英語教學相對于本科英語教學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方向。如何在短短三年的學習中盡快提高英語高職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從而使他們能夠勝任未來工作的挑戰,或為未來進一步的深造打下扎實的基礎成了從事高職英語教學教師們的終極教學目標。
英語高職專業教學根據培養目標開設了大量技能性,知識性課程。與眾多目標明確,任務突出的科目相比,作為主干的英語專業基礎課之一的精讀課又有何教學特點呢?就這一問題,筆者調查了西安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長安大學等陜西部分普通高校英語高職專業一,二年級學生,結果顯示60%的學生不明確精讀課的價值所在;20%的學生認為精讀課是較泛讀課,以閱讀文章,分析文章,詞匯講解更為精細的科目;只有10%的學生認為精讀課是集聽、說、讀、寫為一體,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科目。調查發現部分學生甚至認為“精讀課只是高中英語課的延伸”。學生的反饋顯示出部分高校高職英語精讀課教學中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模式和手段滯后的現象,這勢必會影響英語高職專業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針對此現象,筆者撰文闡述了英語高職專業“精讀課”的教學特點,以期能夠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1 英語高職專業“精讀課”“綜合性”的教學特點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基礎英語(精讀課)是一門綜合英語技能課,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1]可見,英語高職專業精讀課應是集“聽”,“說”,“讀”,“寫”“譯”為一體的“綜合性”科目,是所有這些細化科目的延伸。
(1)首先,精讀課是聽力課和口語課的延伸。語言教學應突出學生聽、說技能的培養。在精讀課上,教師應堅持用英語授課,討論問題,并鼓勵學生用英語回答、討論,其過程本身就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實事上不僅僅在課堂上,課下教師也應堅持用英語與學生交流。在英語高職教學中,許多教師認為高職學生的基礎差,全英式教學不適合他們,多是采用雙語式教學,但這種做法不能給學生創造濃厚的英語使用氛圍,順從了學生的惰性心理,而且導致教學重心偏向語法和詞匯,易使精讀課成為詞匯課或語法課,不利于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針對學生聽不懂,弄不明白的地方,教師可用漢語進行說明,但在轉換語碼之前,要加上“In Chinese,it means……”,“Next, I will explain it in Chinese.”諸如此類提示性的語言,或者口頭上用英語表達,同時在黑板上寫出其對應的漢語意義。此種做法是在向學生暗示:我們要盡可能用英語表達思想。雙語教學中不加提示的語碼轉化則會順從學生的惰性心理,使教師有“以身作則”之嫌,致使學生一有困難就采用母語表達,而不是動腦采用其它英文表達形式。[2]誠然,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語言(teacher talk),不僅要注意語言的規范性且要根據學生的語言掌握程度和進展采用適合學生的易被接受的措辭和表達形式。持之以恒,學生們的聽、說能力定能有長足提高。[3]
(2)此外,精讀課還是泛讀,寫作和翻譯課的延伸。正如一些學生所言,精讀課是較泛讀課而言,對文章分析更為透徹、詞匯講解更為細致的科目。泛讀課在閱讀中,側重的是各種閱讀技能、技巧的培養和詞匯量的擴充,而精讀課在閱讀中側重的則是詞匯、短語用法更為詳細的介紹;句與段表達、內容及功能上的細微分析,與作者整體謀篇布局的關系以及主題思想的表達方法等等。精讀課還會涉及文章的寫作特點,教師可依據學生具體掌握情況和興趣所在讓學生進行縮寫,仿寫等練習,又是對寫作課的延續。此外,教師常會讓學生對一些長句,難句或段落進行翻譯,以測試學生實際理解程度,這個過程又考察了學生的翻譯能力和翻譯技巧的掌握情況,亦是翻譯課的延續。
(3)最后,精讀課還是語法課的進一步延伸。此點置后,并非因其不重要,而是幾乎所有精讀課教師已經做到了。且往往有過之,無不及。課堂上,教師注重學生對文章中每一句話的表達方式和理解的掌握,要求學生能夠分析每句話的語法結構,澄清句中各成分的作用和關系,這本身就是對學生“語法課”上所學知識的檢測和實用訓練,可謂是“語法課”的延伸。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高職學生基礎普遍較差,教師易傾向于把重心完全放到語法結構的分析上,且為了快捷澄清某些語法知識,又采用母語作為交流媒介,結果學生在精讀課上除了習得一些語法知識之外,感覺收獲甚少,長此以往,不僅導致學生厭學,且妨礙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為了盡可能給學生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即便是講解語法也應使用目的語進行。授課之初學生理解雖困難一些,但隨著對語法術語熟悉程度的提升,學生對語法知識的英文講解也就容易理解了。而且對于語法問題,教師只需對長句,難句,單元要求掌握的句型進行重點分析即可。文章分析完畢,務必給學生們一些時間,讓其思考質疑,而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可直接解答或找學生代答。找學生代答效果更好,常會出現一人提問,全班討論的情況。有時學生沒提到的而教師又認為學生有必要注意的,可由教師再質疑,往往又形成了全班討論的局面。這種討論的方式不僅促進了學生們對文章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法的熱情,更是培養了他們在閱讀中逐字逐句推敲的好習慣,為他們鞏固語法知識、遣詞造句、語言表達、甚至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1.本科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能力構成
2.應用型本科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理念
3.本科英語專業寫作教學方略探討
4.專科英語、本科英語及成人專科英語的定位和相互關系
5.大學本科英語專業口語教學法探析
6.本科英語專業應用翻譯教學調查與研究
7.網絡環境下的形成性考核實踐與探索——中央電大開放本科英語專業“高級英語寫作”課程形成性考核改革實驗
8.高校本科英語專業綜合英語教學改革初探
9.淺談本科英語專業口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辦法
10.釋意理論關照下本科英語專業口譯教學模式探析
11.基于需求分析的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的調查研究
12.地方高校本科英語專業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研究
13.翻譯測試對翻譯教學的反撥作用——在本科英語專業中的應用
14.ESP應用于高職本科英語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15.我國本科英語教學的改革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16.試論本科英語專業教師加強修辭意識的必要性
17.應用性本科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
18.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建設研究
19.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20.本科英語專業(中醫方向)課程體系優化建設之探討
21.師資培養模式與教師素質——我國師范大學/學院本科英語專業教學現狀反思
22.加強本科英語專業“學科”的建設——兼評《北大英語精讀》
23.本科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調查分析
24.本科英語專業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中學習動機與需求調查研究
25.護理本科英語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26.創新教育視野下的本科英語專業課程建設
27.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與保障體系建設研究
28.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中綜合英語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29.遠程英語學習的現狀與思考——中央電大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問卷調查
30.本科英語專業口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
31.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
32.美劇在本科英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
33.ESP理論視角下護理本科英語教學改革探討
34.大數據時代的本科英語專業寫作教學現狀與改革研究
35.《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指導下的英語類專業創新發展
36.英語專業本科翻譯教學改革探討——供需均衡原理引發的啟示
37.本科英語專業課堂教學模式革新與創新人才的培養
38.本科英語專業口譯教學的改革
39.本科英語專業文學論文的選題
40.大數據時代網絡教育學習成績預測的研究與實現——以本科公共課程統考英語為例
41.案例教學法在本科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42.護理專業學生本科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43.人本主義教育觀指導下的應用本科英語寫作教學——兼論過程教學法與成果教學法融合的必要性
44.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建設的思考
45.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對接實踐——本科英語專業師范生培養改革探究
46.地市本科院校大學生英語詞匯水平研究
47.本科英語專業口譯教學初探(英文)
48.本科英語專業筆譯課程設計及其應用探析
49.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教學
50.如何實現大學預科英語教學和本科英語教學的銜接
51.基于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的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活動探究
52.提升本科英語專業教學目標的必要性
53.本科英語技能化口譯教學實踐探索
54.淺析專科英語和本科英語教學的異同點
55.對本科英語學科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反思
56.農林院校本科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
57.本科英語專業教材選用綜合評價研究
58.元認知策略在本科英語專業蒙授生英語學習中的訓練研究
59.本科英語專業泛讀教學模式探討
60.應注重提高本科英語師范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從綜合英語課堂實習凸現的問題入手
61.對本科英語專業精英人才培養的探討
62.論應用型本科英語翻譯教學非文學性轉向
63.試論應用型本科英語教學當中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應用
64.論本科英語專業顯性課程改革
65.普通本科英語專業建設的探索實踐
66.翻轉課堂與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研究:基于翻譯技巧教學的運用
67.地(市)級本科院校英語專業課程建設之思考
68.高等學校商務英語本科專業的定位
69.藝術類本科英語課程評估與建設——以浙江科技學院為例
70.關于本科英語專業漢譯英教學的幾點思考
71.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點解讀
72.芻議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人才思辨能力的培養
73.畢業論文寫作過程有效性探析——以本科英語專業為例
74.合作學習法在現代遠程教育英語本科教學中的作用
75.建設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課堂實踐教學
76.商務英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以西華師范大學商務英語專業為例
77.二外日語考研題型分析及對策探討——針對本科英語專業學生
78.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初探
79.商務英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80.宏觀視角下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框架構建的思考
81.初等—高等合作教育模式在本科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82.三表本科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析
83.關于《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制訂的幾點思考
84.民辦高校本科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及其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85.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學生人文教育認知傾向調查——以沈陽工程學院為例
86.應用技術型本科英語課程教學的實踐探索
87.面向長三角區域經濟的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88.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英語類專業多元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89.本科英語專業精讀課教學改革初探
90.語碼轉換與外語教學——基于應用型高校本科英語專業課堂教學的調查
91.本科英語專業應用型口譯人才培養的問題與對策
92.淺談民辦高校藝術類本科英語教學
93.基于“1+N+1”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本科英語專業任選課設置探究
94.應用型本科英語自主學習網絡系統的構建研究
95.英語師資教育課程發展——師范院校本科英語教育專業課改革思考
96.語料庫在英漢翻譯教學中的應用——以新建本科英語專業為例
97.英語文學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談本科英語文學教學與批評的關系
98.淺析高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評估對教師的要求
99.圖式理論在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學中的應用
100.本科英語專業交互式翻譯教學模式探索
101.本科英語專業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102.師范生教育實習過程中師德養成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成都師范學院2012級本科英語專業教育實習生為例
103.后殖民文學在本科英語專業的教學探索
104.對本科英語專業二外語種選擇的思考
105.本科英語專業口譯課程教學效果初探——一項基于偏誤分析的實證研究
106.人本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本科英語專業課程建設改革
107.士官本科英語教學方法探究
108.市屬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方案設計
109.民族預科英語與大學本科英語銜接初探
110.從社會需求看本科英語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
111.對我國英語專業本科教學的反思
112.從翻譯教學和外語教學的異同看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課堂策略
113.貴州省本科英語專業筆譯教學研究
114.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對策研究
115.高職升本科英語考試詞形轉換題型的應對策略
116.“1+2+3+X”學生活動參與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學生為例
117.淺析“雙導師制”在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的應用原則
118.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中現存問題分析
119.網絡指導畢業論文模式初探——以開放教育本科英語專業為例
120.提高中醫藥本科英語教學質量之我見——多倫多大學暑期英語學習體會
121.從懷特海人本教育理念看本科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改革
122.芻議本科英語專業的翻譯課程改革
123.航海類院校航海技術專業本科英語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124.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國際商務函電”課程教學探索
125.本科英語專業學習自主性與策略動態研究——以三本院校大一學生為例
126.研究性學習在本科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127.淺析交際過程法在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寫作課教學中的運用
128.華東高校本科英語教學評估現狀探析
關鍵詞:短文寫作;精讀教學;常見錯誤;公外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2)11-0053-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15
對中國學生而言,從初學英語的中學生乃至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學英語最常見、最綜合的方式就是通過精讀課。教授對象不同,學習者在年齡、學歷、經歷等方面各不相同,英語精讀課的重點自然也就不同。那么對于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來說,精讀課究竟應該教什么呢?
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精讀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熟練地閱讀,同時在寫作、翻譯以及基本的聽說技能方面具有相應的能力,能夠使其將英語作為一個工具在他們自己的領域進一步深造或研究。為了回答這一問題,精讀課的教師讓學生每人就所選擇的任何話題寫5篇作文,試圖找出學生在英語知識方面的欠缺。學習這么多年英語之后,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已經具有較大的詞匯量和相對較高的英語水平,那么他們的精讀課是不是還應該像大學生那么上?還是要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方法?寫作檢驗的是包括詞匯、語法、邏輯等等在內的綜合英語能力,能較為有效地檢測出學生在精讀英語方面的欠缺。根據在學生的寫作作業中發現的錯誤,教師可以自行調整精讀教學中的側重點,以滿足學生學英語的需求。
根據筆者收集到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短文寫作資料,他們常犯的錯誤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用詞不當
學生傾向于使用不太適當、不太地道的詞匯搭配。例如:
eg.1 On news paper, TV, radio and other media, genetic technique always has a flourishing of trumpets about how it is good for human and how it can increase our life level deeply.
分析:在上一個句子中,第一個錯誤在開頭的介詞,這里列舉的所有媒體需要不同的介詞來搭配,而不是只用一個“on”就可以。第二個錯誤在于短語“genetic technique”,這一說法不太標準,標準的應該是“genetic technology”。第三個錯誤在于將漢語的“怎么”錯誤地譯為“how”而不是“why”。整個句子的最后一部分由于使用了“increase our life level deeply”的不準確說法而顯得不地道。“life level”在意思上類似于“living standard”,但沒有后者標準,而且“deeply”用作表示“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不確切。
句子可改為:Newspaper, TV, radio and other media always have a flourishing of trumpets about why genetic technology is good for human and how it can improve our living standard greatly (or substantially).
eg.2 The withdrawn man like me, friend is very rare which means honesty, zeal, and a bit of forbear.
分析:第一個錯誤在于本該用“a”卻誤用了“the”。“friend”應該是“friendship”。“forbear”應該改為“forbearance”或“tolerance”來與名詞形式“honesty”和“zeal”取得一致。句子的同位語與主句的主語不一致。
句子可改為:For a withdrawn man like me, friendship is very rare which means honesty, zeal and a bit of tolerance.
eg.3 We don’t contact each other very compact, each of us believes that the truly friendship will never fade in.
分析:“compact”是“often”的誤用。“each”應改為“either”。兩個分句缺乏必要的聯接。“truly”應該是“true”。“in”在此處多余。
句子可改為:We don’t contact each other very often because either of us believes that the true friendship will never fade.
(2)中式英語
母語的負遷移導致二語習得者使用漢語思維將字面意思譯為不地道的英語表達。例如:
eg.1 Rich’s everything is rich and poor is poor deeply.
分析:語法上來講,這個句子沒有太大的錯誤,但很明顯這完全是按照漢語句子“富人的一切都是富的,窮人則窮得徹底”直譯過來的。
句子可改為:Everything about the rich is rich while the poor is poor completely.
eg.2 He don’t like people live in the masks.
分析:按照上下文,漢語的思維是“他不像活在面具中的人”。
句子可改為:He is not like a person who lives behind the mask.
eg.3 What do you come across suddenly, as we talk about genius?
分析:由于對漢語句子“一說起天才,你會馬上想到什么呢?”進行不地道的直譯而誤用“come across”。
句子可改為:What do you think of suddenly when we speak of genius?
eg.4 His statue is very tall, reaching into 183 cm.
He is middle-sized.
分析:兩個句子說的都是一個人的個子。第一個句子顯然來自翻譯“他個子很高,達到1.83米”,第二個句子則是直譯了“他中等身材”。
句子可改為:He is as tall as 183 cm.
He is of medium height.
eg.5 He gets up early when many students are still immerging in black-and-sweet country.
分析:“immerging”就語態而言是錯誤的,而“black-and-sweet”則是漢語“黑甜鄉”的直譯。
句子可改為:He gets up early when many students are still immerged in their sound sleep.
eg.6 After looking for the illness, he would write down the experience immediately.
分析:“looking for the illness”即為漢語中“看病”的直譯。
句子可改為:After examining the patient, he would write down the experience immediately.
eg.7 We were roommates in college and I slept upon her.
分析:“I slept upon her”等同于漢語表達“我睡她上鋪”,而直譯過來在英語中會導致誤解。
句子可改為:We were roommates in college and I slept in the higher bed of the bunk bed.
eg.8 He is the most boy I have seen loving to read books.
分析:該句的漢語譯文應該是“他是我所見過的最喜歡讀書的男孩”。但很明顯,上例中的英語表達一片混亂。
句子可改為:He is the boy that I have seen who loves reading most.
(3)句子結構錯誤
eg.1 Warmhearted, as she is, she used to help me a lot with my study.
As possible as he can to help others, he seldom ask others to help him.
分析:兩句話中的“as”都使用錯誤。在第一個句子中,“as”用來表示原因而不是讓步,所以不應該倒裝。而在第二個句子中,“as”用于比較結構中,句子同時也帶有讓步的意味。
句子可改為:As she was warmhearted she used to help me a lot with my study.
Although he helps others as possible as he can, he seldom asks others to help him.
eg.2 As my roommate, we study and live together.
分析:“as my roommate”暗指的主語是“he”而不是主句的主語,類似于英語中的懸垂句,而且“live together”在意思上也是對“roommate”的重復。
句子可改為:As my roommate, he studies together with me.
eg.3 He was my roommate. We had lived together for 4 years. I am very familiar with him.
分析:在英語中,這叫作流水句。這里的三個句子堆砌在一起,沒有任何的邏輯聯系,是不地道的英語。
句子可改為:As his roommate for 4 years, I am very familiar with him.
eg.4 He is very versatile in sports. Such as basketball, football, table tennis and so on.
分析:這樣的句子在英語中為斷句,因為“such as”不能引導一個獨立的句子。
句子可改為:He is very versatile in sports, such as basketball, football, table tennis and so on.
eg.5 When coming difficult illness, he would find data, consult other doctor, sometimes sending e-mail to the professor. Because of the hard working, his medical knowledge increases quickly,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amous.
分析:“coming difficult illness”結構錯誤。“sending”與其他兩個動詞“find”和“consult”在形式上不一致。“hard working”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名詞。“becoming”的邏輯主語是“he”而不是“his medical knowledge”。
句子可改為:When encountering difficult illness, he would look for information, consult other doctors, and sometimes send e-mail to the professor. Due to his hard work, his medical knowledge increases quickly, making him more and more famous.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常見錯誤,如名詞的單復數形式、冠詞使用不當、動詞形式錯誤、主動被動語態誤用;而且作文組織結構不好,缺乏必要的聯接和邏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于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來說,最重要的在于學會地道的表達。根據觀察,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已經掌握大量的詞匯,且具備較好的語法水平,能夠有意識地使用在課堂上學到的一些短語和句型,而且傾向于使用在意思上等同于普通詞的一些“大詞”。
根據以上的發現,筆者認為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精讀教學側重點應該放在以下幾點:
(1)目前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精讀課程使用的教材中包含大量由母語是英語的作者撰寫的,相對來說篇幅較長、話題各異的文章。每篇文章后面附有好幾頁的生詞,包括一些使用頻率不高的詞。很多詞都曾經出現在單詞背誦的書中,所以學生對這些詞的一般含義都很熟悉,教師的任務是解釋其中的一些重點詞匯的特殊含義,同時引導學生注意區別近義詞、同音詞、拼寫相近的詞,可舉例說明各自固定的詞匯搭配。對于具有不同詞性的詞,重點是讓學生明白詞根及其不同的形式,爭取做到舉一反三。
(2)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是地道的書面語,當中就有很多地道的短語和句型。在講解課文時,教師不必要逐句翻譯課文,而是應該注意文中出現的地道的表達;要盡量讓學生多掌握一些地道的句型;要對語法復雜的句子進行詳細清晰的講解,以使學生明白語序。大多數研究生能夠熟練地用簡單的語法寫出簡單的句子,但在復雜句子的語序安排上稍有欠缺。而且,作為理工科學生,要注意一些專業詞匯,以擴展詞匯量,為讀懂科技性的作品做好準備。
(3)對于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來說,只明白單個句子的意思遠遠不夠,還應該了解整篇課文的結構安排。教師的任務是引導他們熟悉整篇文章的邏輯結構,使其明白每句話乃至每個段落為什么要作如此的安排。而要了解文章的思路,要先熟悉連接詞和轉折詞。
(4)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營造一個全英語的氛圍。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聽說技能都有欠缺,要盡量促使他們多聽多說,將他們置于英語的氛圍之中,才能取得進步。
教學方法永遠是一個不斷探索的實驗領域。精讀教學的終極目的在于提高學習者的整體語言能力。因材施教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要求進行教學,從而達到絕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Joy M. Reid.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Stern, H. 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關鍵詞: 高年級精讀 研究法 演示法 綜合能力
英語專業高年級的精讀課應該教什么?怎么教?這是一直以來困撓高年級專業英語教師的問題。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語言知識的積累已經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階段,詞匯量的掌握應該在6500個以上,并且已經深入學習過幾乎所有英語中常用的語法知識。此時的學生對于課文中的生詞、短語已經有了自學能力,部分成績好的學生對于長句、復雜句式也具備了分析能力。因此,高年級的專業英語的精讀課已經不能停留在以詞匯學習、語法分析、大量的練習為主要手段的基礎教學方法上了,而是應該著重于提高學生對于英語語言的綜合性應用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他們即將面臨的職業生涯或繼續深造積累堅實的能力資本。
一、專業英語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難題
首先,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提高,視野的擴大,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開始形成帶有個性特征的判斷力、價值觀、思維和行為模式。他們不再滿足于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和課本的知識,而是帶有一種初生的、朦朧的批判意識對待課堂學習。加之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信息和知識獲取途徑多樣化、快速化,學生的眼界和思維亦隨之而活躍,不少學生認為精讀課文冗長、過時、枯燥、不實用,從而對該課程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其次,當今的學生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通過12年的學習,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幾乎所有的語法知識和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而這期間,作為英語教學的主干課程,精讀課(中學的英語課也可看成是以詞匯和語法為主的精讀教學)的教學模式幾乎一成不變:朗讀、生詞學習+練習、逐句分析語法和語意、翻譯、問答。學生一方面厭倦了這種模式,渴望新鮮和突破,另一方面也習慣了這種模式,因而對于三年級精讀課文長度的突然增加(1800~3000詞左右),課文內容的深度廣度的迅速擴大,生詞表、語法練習的突然消失感覺不知所措。程度較好的學生覺得失去了主攻的方向,有勁沒處使;程度較差的學生就止步于一知半解,得過且過。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多數三年級專業英語的學生發現,在英語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上想再上一個臺階的難度很大。一方面,從傳統的學習方法中繼續挖掘和提高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他們發現,在社會實踐中,遇到稍微有點專業性要求的口譯、筆譯、會話、演示等機會,都會暴露自己語言應用能力的嚴重不足。即便是聽新聞,看原版片,讀英文報刊、網頁,仍然有大量聽不懂、看不懂的地方,并且再也找不到一、二年級時那種理解能力與日俱進的感覺。換言之,在三年級,單憑天賦+努力的傳統投入模式所獲得的邊際能力收益在迅速下降。學生都渴望突破瓶頸,重拾自信。
二、高年級精讀教學中的研究法和演示法
針對高年級學生的上述特點,結合筆者在海外學習的經歷和高年級英語精讀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資源,把研究法和演示法引入精讀課堂,能夠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整理信息的能力,演示和演講的能力,思維和理解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產生巨大的作用,突破高年級的發展瓶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精讀教學中的研究法。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英語專業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的創新的能力。“研究”在這里指的根據需要是獲取和整理信息和知識的過程,是充分利用可用資源自我學習和探索的過程。研究能力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有的綜合能力之一。學生的研究能力的培養不僅對于四年級的論文寫作至關重要,而且是對將來學生在工作崗位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鍛煉。那么如何在精讀課程中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呢?
高年級的精讀課文,內容涉及社會、政治、科學、經濟、哲學、文化等各個層面,以梅仁義教授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第五、六冊為例,所選課文不僅有作家的經典小說節選,還有知名記者、專欄作家的時事評論;既有科學家、環境學家的科技色彩濃厚分析報道,又有經濟學家、歷史學家鞭辟入里、字字珠璣的理性議論文章。在這些文章中大量的背景知識、科技知識、經濟知識、文學典故等,不僅是文章的精華所在,而且是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單純依靠課后的注釋或教師的灌輸,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采用研究式教學法,在課前預習階段、課文講解階段和欣賞分析階段把需要深入了解的課題分配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研究,指導他們通過互聯網、圖書資料等找出這些相關的知識,建立這些知識和課文內容的聯系,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自我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精讀教學中的演示法。
演示法,即presentation,一般是指教師配合講授和談話,把實物、教具呈現給學生,或者給學生做示范,以說明或引證所教知識的教學方法。在這里,筆者所說的presentation,是指讓學生把通過個人或小組研究獲得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歸納,制作成PPT課件,在課堂上向老師同學講解和展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有詳實的內容、清晰的條理,而且要求演示課件制作得美觀,學生語言表達得流暢。這個過程既是對前期布置的研究任務的考核檢查過程,又是精讀課文中背景知識、文章賞析的重要手段和組成部分。
3.教師在研究與演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與演示過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上:
其一,教師要精心設計研究課題,確保這些課題不僅是理解課文的關鍵,而且與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匹配,學生感興趣,并且資料豐富,學生容易上手。例如“Two Kinds”中的Shirley Temple的生平、形象和電影,“The Merely Very Good”中的W.H.Auden的詩歌,“Before and after September 11”中的“Maslow’s Pyramid”,等等。還可以結合時事讓學生以小組調研、討論的形式探討相關話題,進行深入分析。例如在分析完課文“How to Get the Poor off Our Conscience”的觀點后,可以讓學生以“良好的社會福利是否會打擊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為題從正反兩方面研究北歐福利國家的福利政策和實施效果,從而提出小組的觀點,在課堂上加以討論。
其二,在演示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參與,給予評論和指導。讓學生研究和演示不等于教師可以休息了,相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更多地付出研究的努力,一則現在互聯網上信息魚龍混雜,學生的辨別能力較弱,容易以訛傳訛,需要教師給予指正。二則教師上課PPT課件的制作手法,動畫、插鍵、超鏈接等技術手段的應用,講解和課件內容的配合,都對學生的課件制作和講解起到范本的作用。三則學生演示完成后,教師除了要給予鼓勵外,更要給予恰當的點評,對于不完整的信息給予補充,在內容的條理性、課件和講解的配合度和演講技巧方面指出其中的不足和改進方向。
其三,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激勵措施。不僅要在學生演示完成后帶頭以掌聲表示感謝,而且要在講課的過程中援引學生演示中提供的信息和知識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到機會均等的原則,給每個學生演示的機會。此外,將presentation作為平時考核成績的一部分也會對學生的主動探索、展示才華起到激勵的作用。
三、研究法和演示法的教學實踐和效果
通過對三年級精讀課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研究法和演示法的積極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符合學生的需要和興趣的知識才能被他們愉快地學習。這一點在高年級學生中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的獨立性、批判性在不斷提高,他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在不斷拓寬,經過多年的學習積累,他們非常需要一個平臺來測試和提高自己在語言應用方面的綜合能力。課下研究和課堂演示正是這樣一個平臺,可以將信息獲取、知識整理、理性分析、課件制作和口語表達等多種能力融合在這個平臺上,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2.加強對背景知識和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
如前文提到,在高年級的學習中,背景知識是理解課文的關鍵和文章的精華所在,然而僅僅依靠注釋和教師講解是不夠的,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相關信息,不僅可以使參與該課題的學生深入了解該課題的內容,而且通過課堂演示,還能夠把豐富的知識和信息傳達給全班學生。例如學習“Two kinds”一課時,主人公Jin Mei的母親懷揣著不切實際的美國夢,在JinMei小時候一心要把她培養成“神童”,當時的著名童星Shirley Temple就是母親的參照物,而小Jin Mei的幼稚的心中也曾有一個童星夢,即便在后來和母親的斗爭中,在她毫無準備的第一次登臺演出前,她仍然對Shirley Temple式的fancy curtsy充滿童稚的向往。在文中,Shirley的 tapping dance(踢踏舞),fat curls(大卷花),sauciness(戲謔的,沒大沒小),fancy curtsy(花哨的屈膝禮)等特征是沒有見過Shirley表演的人難以理解的。分到這個課題的小組不僅講述了Shirley的成名過程,而且播放了一段Shirley的經典歌舞表演,并把上述的元素囊括其中,使這五分鐘的展示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加深了全班學生對這些詞匯和背景的理解。
3.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21世紀的人才應該是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博與專相結合的人才。《大綱》指出,面向21世紀培養的人才應該在具備英語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以課文為藍本,對文中的知識點展開發散性的研究,可以極大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獲得課本以外的廣博知識。例如對“Love Is a Fallacy”中Pygmalion典故的研究,學生不僅可以學到希臘神話中的原意,體會作者使用這個典故的精妙所在,還可以了解肖伯納的經典劇作《賣花女》對該典故的闡釋,甚至突破文學疆界,讓學生懂得教育心理學和當代管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含義,從而拓展學生的眼界。
4.培養學生的演示和演講能力。
無論是講課、學術交流還是市場營銷、客戶培訓等,在多媒體普及的今天,配合PPT進行演示是學術和商務活動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有些公司在招聘時就把即興演示作為面試的內容。然而在大學中,很少有開設演示培訓課程的。即便是專業英語的口語課也沒有這項內容。精讀課上的演示訓練,可以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使其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從而為未來的工作學習打好基礎。
5.樹立團隊精神、培養合作能力。
面對著環境中極大的不確定性壓力(pressure of uncertainty),員工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當今企業崇尚的無形素質(intangible qualities)。通過小組研究和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分,可以促進團隊成員克服內部矛盾,形成俱榮俱損的團隊意識,互相幫助,群策群力。同時鼓勵學生將演示文稿在全班分享,不僅可以傳播知識和信息,更可以在一個更大的團隊中培養合作、貢獻、分享的意識,強化全班同學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年級的精讀教學中,針對學生的能力和心理特點,以課堂為平臺,以課文、注釋中所涉及的知識點為起點,讓學生就背景知識、文學典故、科技、經濟、時事等課題開展研究和演示,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與此同時,課堂教學形式也變得生動活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了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而學生群策群力所呈現的研究成果、收集的數據、影像資料、反饋的信息也對教師日后的教學起到了極大的參考作用,真正取得了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1999年修訂版,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bfsu.省略/chinese/site/gxyyzyxxw/zywj/tyyjxdg.htm.
[2]梅仁義.現代大學英語精讀(5-6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3]譚頂良.高等教育心理學.河海大學出版社,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周川.簡明高等教育學.河海大學出版社,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