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幽徑悲劇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課前備課有效預設
從語文教學的層面來說,“預設”一般是指在語文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對學生可能經歷的過程和自己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的預測和假定。沒有“預設”的課堂絕不是一堂好的課堂,但如果過分依賴預設的程序,也會讓語文課堂失去靈動的魅力。課前備課要從大處入手,粗線勾勒。我以為,教案應該粗線勾勒,不應事無巨細。教師預設的教案,在深度考慮教材、全面考慮學生的前提下,應大開大合放手設計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
(1)清晰的教學思路。清晰的教學思路,可以幫助學生走捷徑,切實提高課堂效率。一節課從什么地方開講,什么地方打開切口,設計怎樣的問題,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到什么地方及時收住……教學思路的設計,決定了課堂的走向,可以說,教學思路的設計凸顯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脈絡。
(2)挖掘有價值的問題。語文的解讀是多元的,教師要善于多角度挖掘出有價值的、能給人以啟迪的、促進學生智慧生成的語文化問題。如老舍小說《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師除了關注環境描寫,其實還應更多地關注兩個人物:一個是祥子,一個是“坐車的”。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的,既然如此,環境描寫其實也是為刻畫人物服務的,我們在探討祥子悲慘命運的同時,是不是還可以探討一下那個“坐車人”?正是有這樣的人存在,才會讓“祥子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的存在甚至比惡劣的天氣更可怕!如能圍繞人物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預想的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并具有深度的。
(3)突出能力的訓練。語文教學要體現語文本色,要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尤其要重視語文能力的訓練,既要求教師講得透徹,又要求學生訓練投入,訓練的形式可以依據需要,課堂的活躍指數也完全取決于文章的需要。
二、課中備課有效生成
語文教學過程的動態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中常常會出現“意外”,因為有“意外”,所以無法預設精確。因此課堂的教學機智即隨機備課非常重要。葉圣陶先生說“相機誘導”,就是要求教者在教學中處處留一個心眼,當一個“意外”出現時,教師要善于根據當時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并運用自己的語文功底,幫助學生一起理解,調控好學生的觀點、思考的傾向,真正起到導向作用。課中的備課是需要智慧和底蘊的,需要語文教師果斷而正確地處置好課中的二次備課,才能有效生成而不致狼狽。在教學實踐中,體現教學機智的二次備課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化整為零。將一個大問題轉化為幾個小問題。如《最后一課》教學,教師在預學案設計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人?學生通過預習,解答了這個問題,但是非常片面。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教師在課中可以作出相應的調整:平時小弗朗士怎樣?最后一課時小弗朗士怎樣?當韓麥爾先生宣布下課時,小弗朗士又怎樣?化整為零后,學生很快有切入口,思維也活躍起來,最后綜合概括,達到課堂生成的目的。
(2)化難為簡。有些文章,帶著濃厚的時代特征,現在的學生理解起來確有難度,如《學問和智慧》《敬業與樂業》《幽徑悲劇》,這樣的課文教學,必須考慮學情,備課的時候更要掌握好分寸。以《幽徑悲劇》為例,我注意到學生有些茫然,在教學時迅速作如下調整:一是反復讀文章,二是找出文中的悲劇所指,三是找出文中由物及人的文句,這樣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把難懂的問題化為較為簡單的小問題,最終也能較好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課后備課有效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即便是自以為成功的一節課,也會多少留下一點遺憾,再成功的課,都會有不完美的地方,這時,需要教師靜下心來課后備課,進行課堂教學的反思。課后反思性備課可以不斷解決在教學過程中的難題,不斷破解教學瓶頸,不斷提高教學實踐合理性,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使自己成為學者型的教師。課后反思備課的形式是多樣化的,究竟如何反思,重要的是教師在實踐中要了解反思的面與撰寫的切入點,明確撰寫的重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