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與人生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主人管理是魏書生同志最常用,也是他最見長的一種管理策略。他采用民主的方法,制定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每當出臺一項新的規(guī)章制度,或修改一項原來的規(guī)定,都要通過全校教職員工反復討論,最后才能決定。一旦走下來,就不輕易改變,要通過一個階段的運作后再來驗證其是否合適。魏 書生常說的一句話是:“說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 在這一管理策略中,大略要分如下三個方面。
(一)明確主人身份。魏書生同志經常提醒自己,校長是全校師生的服務員,應該全心全意地為師生服務。于是他也經常強調教師是學校的主人,學生是班級的主人,全校師生才是學校真正的主人、讓全校教師們都知道只有教師真正明確自己是學校的主人,學校的事情才會好辦,教師的事情才會辦好。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是教師們自己反復討論后,定下來的;學校的一切重大事情都由教師們參與,教師策劃,教師們親身去做而取得一定成績的,教師們怎能不感覺到自己是學校的真正主人呢?
(二)竭盡主人的職責。人就是這樣,一旦認識到自己的真正身份之后,而且是從內心里愿意充當的角色,他就一定能盡全力去完成自己的任務。這個學校的老師的工作任務非常明確。教務處、政教處、教改辦工明確;黨支部、工會、共青團,各負其責;學年組、學科組互相協(xié)調;班主任、科任教師相互配合。每 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內工作,在自己的工作的小田地里,自己是當之無愧的主人。每個人每學年、每學期都有自己的計劃,每周、每天都按照自己的計劃去操作。正所謂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時時有事做,事事有時做”。人人都是主人公,個個努力辦好自己的事兒。
老子曰:“世上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意指人間萬象多出自于人的主觀認識。世人所說的畫如其人、詩如其人、文如其人,就是指其作品的主題、風格、意境與作者的人生觀、審美觀及性格、修養(yǎng)等個人綜合素質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所以,在根石藝苑,吾亦謂之根如其人、石如其人。
根石乃大自然之奇葩,天地之精華。根石藝術是天人合一的奇妙藝術,無論一段樹根或是一方石頭,其創(chuàng)作與收藏價值完全取決于主人的鑒賞力,其藝術生命力也完全取決于作、藏者的創(chuàng)造力,其聰慧或愚鈍、高雅或庸俗,很大程度上受其主人素質高低、修養(yǎng)深淺所左右。
藝術為性情之流露,根石亦然。根石藝術和其它藝術一樣都是人們運用藝術修養(yǎng)、美學知識、豐富的思維想象、積極主動的因勢賦意來塑造心中的形象,表達自己的情感、以藝術形象來反映現實,把源于之然、高于自然的根石藝術品展現在人們的面前,讓人們從中得到藝術的享受。略有不同的是根石藝術是一門發(fā)現的藝術,與其它藝術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重在發(fā)現,貴在創(chuàng)造。它是參與者智慧、才情與天然載體之完美結合,而才情與修養(yǎng)又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作、藏品品位之高低、之精劣,也是作、藏品主人性情與人格的直接體現。根石藝術是一門觀賞藝術,它的受眾也會因自己的文化知識、個人修養(yǎng)、審美觀念而賦予其不同的意境、感念,產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yǎng),應該是每個根石藝術愛好者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
在根石藝術中,人是創(chuàng)造的主體,根或石是客體,是思想之載體。只有審美主題與客體之完美統(tǒng)一地結合,作品才能生動、感人,才具有藝術生命力。換句話說,沒有人的發(fā)現與創(chuàng)作,這些石頭或樹根就只能是永遠的躺在山溝里或者河灘上,永遠成不了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但是,作為主體的人脫離不了客體之資源,素材品位的高低直接左右藝術水平之層次,所以好的素材顯得尤為重要。當作者具備了較高的根石藝術造詣,有了好的素材,再通過好的構思、點化、創(chuàng)造,將其與作者靈魂深處潛藏之形象、意境完美結合起來,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這樣的作、藏品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才具有真正的藝術感染力。
根石藝術是一種文化,是作、藏品主人文化、人格、修養(yǎng)及精、氣、神通過根、石這一客體來淋漓體現、洞敞主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表現藝術。由此可見,審美主體與客體載體之間缺一不可,二者相輔相成。要想使自己的作、藏品達到較高的藝術品位,必須勤于發(fā)掘精美的根、石客體,并賦予其人格化、力量化、生命化、藝術化,這種作、藏品才能使人酣足撼心、流連忘返。
馬克思曾經說過:“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的藝術修養(yǎng)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靠的是平時的勤奮學習與知識的不斷積累。荀子說“好一則搏”,熱愛根石藝術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知識,以及其它諸如文學、歷史、美學、藝術,甚至包括天文、地理、地質等在內的邊緣學科,還要與各種其它類別的姊妹藝術相互借鑒,相互滲透。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層次的感悟根石藝術的魅力,才能真正達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境地,才能不斷地提高根石藝術的創(chuàng)作能力與鑒賞能力,才能創(chuàng)作和收藏更多、更美、更有文化品位的根石藝術品,才能成為我們當下日益繁榮的根石文化事業(yè)錦上添花。
既然根石藝術與人的修養(yǎng)有如此縝密之關聯(lián),那么根石愛好者應如何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呢?筆者認為,除了上述之外:首先,高雅、精美的根石藝術要求根石藝術創(chuàng)作者應具有淡泊寧靜的人生態(tài)度。在物質財富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名利、誘惑、欲望和浮躁都會與我們擦肩結伴、相影相隨,而這一切又恰恰屬于最容易使人欲望膨脹,最容易使人心智迷亂的塵囂心魔。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心淡神定,以出世的心態(tài)對待入世的人生,以高質量的人生追求對待根石藝術。
其次,高雅、精美的根石藝術要求創(chuàng)作者的根石作品,能夠折射出自己作為藝術追求者的高風亮節(jié),彰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人生境界。當我們奔波八荒、跋涉四野,攀絕頂、探幽谷,淋驕陽、披風霜,去尋根、去覓石,去親吻大自然,去擁抱陰陽六合時,你絕不僅僅是在飽覽秀山麗水,也絕不僅僅是在強健體魄、鍛煉意志。藝術之修、創(chuàng)作之養(yǎng)、作品的奇之嘆、人生的美之慨,均在這一系列看似不經然中悄然而至,油然而成;當你苦思冥想,對作品的主題、意境、文化、藝術深研細琢、當你的創(chuàng)作恰如其分的賦于了作品生命和靈魂、并得到專家同行的高度認同時,你也絕不會對塵世間那些喧囂的得失、名利斤斤計較、牽腸掛肚,也絕不會被各種各樣、沒完沒了的焦躁和煩惱所困擾。這就是藝術人生的魅力之所在。
總之,高雅、精美之根石藝術要求根石藝術創(chuàng)作者應具有成熟的人生情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物欲困于己,無雜念擾于心,以一種平常心為人處事,用坦蕩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之坎坷。不做世間功名的奴隸,不為凡塵中各種攪擾、牽累、煩惱所左右,在當今社會愈演愈烈“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的世間百態(tài)面前神凝氣靜,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讓人性回歸到本真狀態(tài),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獲得心靈充實、豐富、自由和純凈。所謂無欲則剛,上品無寒士。你的好作品來自于你的動機,來自于你修養(yǎng)的品位。等而上者月圓是畫,月缺是詩,總能從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中賦于作品生命和靈魂;等而下者卻只能抓耳撓腮地牽強附會,糟蹋圣品了。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對于那些尚未發(fā)掘出或沒有創(chuàng)作出理想作品的根友石友來說,急于求成是他們成功的大忌。高雅、精美的根石藝術要求創(chuàng)作者應具有執(zhí)著的精神和足夠的耐心,要克服搞藝術的人常犯的那些文人相輕的毛病,拒絕清高、孤傲與自命不凡,虛心向根友石友學習求經,取長補短。只要有淡定的心境、成熟而又寬闊的胸懷,有較高的根石藝術造詣,加上自己執(zhí)著的追求,腿勤、眼勤、手勤,勤思、勤想、勤琢磨,就一定能夠成為根石苑里的能家里手,就一定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美、更有新意的根石藝術品。
摘要: 本文分析了1個人擁有健全人格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和基礎音樂教育的性質,分析了音樂教育對健全人格的形成的影響力,提出基礎音樂教育應該重視人格培養(yǎng)。闡述了如何利用音樂的審美價值,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和社會交往價值來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培養(yǎng)。
關鍵詞: 基礎音樂教育,健全人格,審美價值,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a person to have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in now societys importance and the foundation music education nature, analyzed music to educate the influence which became to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proposed the foundation music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personality raise. Elaborated how uses music the esthetic value,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value and the society associates the value to come to carry on the raise to students personality.
Key word: The foundation music education,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he esthetic value,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value, the society associates the value
論文摘要: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理想崇尚人的價值、尊嚴和高貴。反對宗教神學的禁欲主義。熱情謳歌了美好的愛情,純潔的友誼。充滿真善美的人性和人類征服時間、主宰命運的美好愿望。雖然他的詩歌中摻雜著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精神糟粕。但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卻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渴求美好感情、追求個人幸福的人文主義精神。具有積極進步的社會意義。
一、人文主義理想的起源
在英語中,“humanitarianism”一詞譯作人文主義。人道主義或博愛主義。人文主義思想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對當時的英國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人文主義思想主要體現在:一、關注人性,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人的個性發(fā)展,反對宗教神學對人性的束縛和心靈的壓抑。二、主張靈肉和諧。肯定現實人生和塵世生活,追求個人幸福和世俗享樂。人文主義思想擊碎了由來已久的神學統(tǒng)治一切的精神枷鎖,肯定了個人的崇高和偉大,主張個人是自身命運的主宰。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與以“神”為本的“神道主義”背道而馳。它注重個人首創(chuàng)精神,提倡全面發(fā)揮個人潛能準崇人的自尊自信和人格魅力。
二、莎士比亞詩歌中的人文主義理想
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一生創(chuàng)造了兩首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11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其中包含了許多以歌頌愛情、友情和真、善、美等人性光輝的不朽詩篇。莎士比亞的很多詩篇完成于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早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逐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于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wěn)固,經濟興旺,國力昌盛。人心安定。此時的莎士比亞青春年少。意氣風華。對人生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對理想充滿了無限的向往。作品中洋溢著樂觀明朗、積極向上的主流色調。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以優(yōu)美的旋律和動聽的辭章歌頌了世間最為美好的情感——愛情和友誼,征服了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的眾多讀者。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流溢出強烈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輝。這些思想無情地抨擊了中世紀黑暗時代的封建禮教,熱情贊揚了人的個性。宣稱人的平等,賦予了人以嶄新的內容和意義。達到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最高水平。
1、莎士比亞詩歌中的“美好愛情”
愛情可以給人帶來自信和勇氣,希望和快樂。幸福和安寧。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傾倒,為之癡狂。人文主義者認為追求愛情是人的天性,人人擁有享受愛情幸福的權利和自由。愛情是純潔的、高尚的,它不受父命、君命和權命的擺布。也不受金錢、門第、宗教和種族的限制。這種嶄新的愛情觀念與神權主義所宣揚的禁欲主義是截然對立的。
莎士比亞在他的詩篇大膽歌詠愛情。盛贊塵世的,以熾熱的情懷譜寫出一曲曲愛的贊歌。詩人抒發(fā)了愛情給人帶來的歡愉與欣喜,悲涼與憂傷。表達了對矢志不渝的忠貞愛情海枯石爛誓死不變的堅定信念。在詩人的心目中,愛情是那樣的珍貴和美妙,神圣而又崇高。在莎士比亞的愛情詩篇中,詩人使用了一系列的繽紛“意象”。烘托出愛人的嬌媚容顏和美好心靈,謳歌了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和諧統(tǒng)一。他把愛人比作“太陽”、“夏天”和“芳艷”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即使這樣。這些自然尤物仍然稍遜一籌,因為它們都有自身的缺點。而他的愛人卻是那樣的完美無缺。
2、莎士比亞詩歌中的“真摯友誼”
莎士比亞的絕大部分十四行詩是獻給他的一位年輕男友的,這說明在他的生命中,地久天長的友誼至高無上。莎士比亞親歷了封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等丑惡的社會現實,所以他痛切地感到人與人之間的坦誠相待是多么的至關重要。友誼是人生的無價之寶,是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贊美人與人之間真誠無私的友誼成為莎士比亞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當然,莎士比亞筆下的純潔友誼只是他的一廂情愿,這種滲透著資產階級的人文主義精神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在當時的社會里是不能兌現的癡心妄想。但是莎士比亞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中能夠獨具慧眼地發(fā)掘它、宣揚它。堅定執(zhí)著地維護它,并全力以赴地力求去實現它。確是難能可貴的。隨著他對社會現實認識的不斷深化。他的樂觀情緒開始泯滅,在殘酷無情的現實面前,他的美好暢想皆付諸東流,一敗涂地。
3、莎士比亞詩歌中的“人性光輝”
莎士比亞一生執(zhí)著追求的是一種至真至純的包涵著真善美的美好感情。對于敏感和多情的莎士比亞來說。至善的美德是不朽的,至真的情義是不朽的。完美的名望也是不朽的。在詩人的筆下,人性充滿自尊、自信、仁慈和友愛。詩人毫不掩飾對人性的熱烈頌揚。不惜筆墨著力描繪光彩奪目的人性光輝。熱烈地謳歌著人性之美。詩人在他的詩歌中運用了的很多美好的字眼,如:“夏日”、“鮮花”、“光榮”、“燦爛”、“忠貞”、“永恒”等來形容人性的本質。崇高而美好的人性與真、善、美交相輝映,人也因此獲得了永恒。在那首“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的十四行詩中。詩人用盡人間美麗的語言歌頌愛友。使之成為經久不衰的千古名篇。莎士比亞的詩歌賦予了他所歌頌的美與善以永恒的聲名。所以莎士比亞的詩歌能夠超越時間而世代相傳。就像莎士比亞所說的那樣。“只要人類在呼吸,眼睛看得見。我這詩就活著,使你的生命綿延。”
4、莎士比亞詩歌中的“時間鐮刀”
莎士比亞在他的十四行詩中一再提及“時間的鐮刀”。我們不禁要問:詩人為什么用“鐮刀”作為時間的象征呢?歐洲中世紀的神權主義認為人只有今生受苦。才能在來生獲得幸福。而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們則認為人的價值在今生,而不在來世。因此人在今生就應當及時行樂。因為來世虛無縹緲,遙不可及。人生苦短,時不待我,何不趁早把酒當歌。及時行樂。這種睿思顯示了人們渴望戰(zhàn)勝自然的強烈愿望。在當時具有積極進步的社會意義。時間的大河汩汩流淌。帶走一切的人世滄桑。時間摧毀生命。摧毀容顏。然而人們極其渴望戰(zhàn)勝時間,做時間的主宰。這種渴望激勵著人們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奮進以獲得光輝的成就。不斷地追求在短暫的時間里獲得永恒。時間的威脅激勵著人們爭相成就英雄的業(yè)績,去航海,去冒險,去為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yè)。從而贏得不朽,達到永恒。
5、莎士比亞詩歌中的“消極思想”
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理想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一種進步的思想。但是它也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他的詩中彌漫著資產階級的“人性論”、“戀愛至上”、“個人奮斗”和“人生無常”等消極思想。他的詩中過分渲染了拋開天國的虛幻。追求塵世生活。享受現世愛情的人生哲學。這種對“花開堪折只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悲觀態(tài)度的過分強調終會使人沉溺于感官享樂。玩世不恭。并導致對生活的極度放縱。莎士比亞以“人類之愛”作為最高的社會理想顯然也是不切實際的癡人說夢。
關鍵詞:美術教師教學理念科研能力和諧關系
美術教育處于藝術和教育的交緣領域,既有藝術屬性,又有科學的內涵。既是一門課程,又是一門學科,所以作為現代美術教師,在搞好教育教學的前提下,必須具備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術教師要體現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樣的,可以從藝術創(chuàng)作和科研論文撰寫上體現,也可以是藝術實踐,或體現在所教學生的藝術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現代教育的運轉機制中,教學和科研是兩項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務。在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科研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①繪畫藝術:繪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作者的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是作者對于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而最后產生的繪畫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的藝術構思物態(tài)化。美術教師經常進行這樣的藝術活動,這樣可以真正體現他的專業(yè)水平,而我們應提倡美術教師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進行科研。將自己對藝術創(chuàng)作,或藝術實踐中的感性體驗和藝術創(chuàng)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層面上進行思考,從而挖掘出有藝術價值的新論點、新課題。構建起從感性體驗到理性分析,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完整思維運轉網絡。
②科研論文:當今社會對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術教學一樣,科研也是教師個人的主體行為。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創(chuàng)見,論文是一種主要表達方式,所以美術教師應倡導提高論文撰寫水平,運用論文這種理論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討某一美術創(chuàng)作或美術教育方面的新問題。
當然,科研論文的創(chuàng)新是以繼承為前提的,離不開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過程。因此,美術教師要撰寫出高水平的科研論文,需要博覽美術乃至整個文化教育方面的學術信息。要善于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國內外各學科方面的成果。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愛音樂,精通文學,除了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外,還經常拉小提琴和彈鋼琴,他特別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和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愛因斯坦本人曾講過,在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里對真、善、美的不斷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對藝術的愛好,豐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由此可見,端正科研態(tài)度,全面提高藝術、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是當前美術教師值得倡導的觀念和學風。
二、構建先進的教學理念
教師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靈魂工程師,教師隨時隨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傳”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現代美術教師必需努力學習、鉆研,不斷探索和積累,構建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作為美術教師要有總的整體的藝術觀念,掌握正確的繪畫技法,形成正確的藝術觀念,盡可能多地了解各種風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視覺感官,美術教學是通過視覺來進行的,教師評判學生的作業(yè)也是靠視覺感官去把關的,美術教師借助敏銳和有經驗的視覺去準確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中的構思構圖、色感色調、表達方式、材料表現及技能技巧等,及時對學生的作品創(chuàng)作作出調整指導。運用有效的訓練手段解決學生可能遇到的眾多難題,更重要的是美術教師必須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礎修養(yǎng)和相關的科學知識,能使科研與美術教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從人類文化史來看,藝術與科學之間早有聯(lián)系,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思想,畢達哥拉斯學派把教與和諧的原則當作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源,提出了“黃金分割”的理論,并將這些原則運用到建筑、雕刻、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去。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這種密切關系,自古希臘開始以來,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高峰。例如,達·芬奇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在解剖學、植物學、光學、力學、工程機械等科學領域都有巨大成就。達·芬奇把幾何學、透視學的原理運用到繪畫藝術中。這些例子充分表明,現代美術教師,除了將自然科學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教學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文化改變先進的教學理念,推動藝術教學的發(fā)展。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tǒng)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有兩個突出特征:即信息傳遞方式的單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長期以來,知識一直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從而形成了嚴格的教師關系。同時,中國文化一直傳頌“師道尊嚴”“一朝為師,終生為父”的古訓,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體,而教育對象則被看作是被動的客體。這種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型的教育方式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也扭曲了他們的人格,根本談不上學生的個性自由,而學美術者恰恰需要的是創(chuàng)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承認他們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個人意識的與教師同等的個體,沒有高低、強弱之分。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威廉姆·多爾(W.DOLL)對教師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而學生作為獨立主體,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思考者、創(chuàng)造者。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意味著教師的職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創(chuàng)造、建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學生在人與人的關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尊嚴、信任、理解、寬容、友情。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tài)度和情感體驗。
所以,美術教師在工作之余,不僅要拓展科研,還要進行大量的藝術實踐活動。從中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素質和創(chuàng)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和諧的師生關系并利用當代社會高度的信息化使美術教育在完善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增強學生獨立性等方面有所作為。這些都是現代美術教師所必備的基本素質。
參考文獻:
[1]陸有銓.躁動的百年——20世紀的教學過程.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