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年級孩子學習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要有耐心等待孩子去愛上學習
對于一個小學一年級班主任和代課老師,要有正確的分數觀念,要持之以恒的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很多老師在經歷一兩次學生學習測試以后就會發現,學困生逐漸的顯露出來了,如果學困生多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面對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給老師的一些壓力。我們一定不能在這個時候去懷疑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像一部分教師一樣自亂陣腳,以長時間的補課和大量的作業去取得一時的成績,這樣的做法不但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給后面的教育埋下了相當大的隱患。
二、對癥下藥的過程中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系
針對學困生,我們要分析孩子存在的問題,是習慣不好,還是心理原因,是智力問題,還是家庭因素,經過科學的分析以后,我們再對癥下藥,給孩子制定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找到問題了以后,除了課堂上的分層教學,還要盡量利用孩子在校的時間,給孩子鞏固當天的知識。時間長了孩子有了進步,慢慢對自己有了信心,對學習也慢慢有了興趣,和老師之間也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三、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去滲透對學困生的關心
我的班里有個孩子,他在智力方面和其他孩子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又因為一年級時不小心右手臂骨折,學習成績可想而知。在升二年級時,他的爸爸和我進行了交流,說孩子成績太差,想讓孩子再上個一年級,但又怕孩子自尊心受打擊。在鄉里,上一個班的孩子大多數都是街坊鄰居的孩子,看著其他伙伴都上了二年級,孩子心里肯定不好受,后來我們商量一下,決定讓孩子跟班上,我們同時制定了一個假期的補課計劃。開學以后,我經常有意無意間和孩子拉近距離,給一塊橡皮、一個本子、甚至是餓了的時候給一塊餅子。孩子慢慢的喜歡上了我,對學習語文課也有了興趣,有時候我給他補課他也能興高采烈的接受,當然我還是小心翼翼的,如果我給他補課了,我都盡量的給他布置一些輕松的家庭作業,使他的學習興趣能夠保持下去,成績也自然而然上去了,對孩子的長期發展也起到了正面的影響,我也在這個過程中磨練了意志,增強了耐性。可以說是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四、不斷激勵學困生,放大他的優點肯定他的進步,鞏固學習成果
學困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習慣差、基礎薄弱、注意力不集中、接受知識的速度比一般的孩子慢,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目的地在新授課開始時設置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學困生去回答,樹立學習的自信,使他們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需要學生自學,合作交流等活動的時候,鼓勵學困生發表意見,逐漸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激發了學習興趣。
五、家校聯系要緊密
作為一名農村的小學教師,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農村家長非常忙,大部分農村家長的文化素質也不高,而且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太科學,這就使老師在學校的教育效果,一回到家就大打折扣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和家長經常交流孩子的在校情況,交流如何科學有效的教育好孩子就成了非常必要的事了,我在這個過程中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分析學困生的家庭情況。有些孩子成為學困生與家庭情況有很大的關系,比如說我的班里就有一個孩子的家長,爸爸經常外出打打牌,喝喝酒,在家的時間很少,媽媽智力又有問題,對孩子的學習不但幫不上忙,而且還有不利的影響,對于這樣的家庭,我們聯系的目的,也只是要求家長能夠注意自己的行為,盡量不要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至于學習全權老師負責,我盡量讓這個孩子在學校里完成學習任務,在家中就做一做他喜歡的或者力所能及的作業。
幼兒園小班:讓孩子快樂入園不是夢
從家里的絕對中心變成幼兒園里不起眼的一員,從狹小的天地進入陌生的大環境,它們帶給孩子心理上的沖擊常常超出了成人們的想象,哭鬧、焦慮、拒絕入園......剎那間,你幾乎被這些意想不到的事弄得焦頭爛額。幫孩子做到如下幾點,你一定會得到一個快樂的幼兒園小精靈。
1.適應環境
對新環境的恐懼心理是孩子不肯上幼兒園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孩子正式入園前的三四個月,爸爸媽媽們就應當有意識地帶孩子到家附近的幼兒園里玩,讓孩子跟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跟幼兒園里的阿姨適當接觸。
2.接受分離
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后反而變得更粘人了,這主要是孩子們還沒有從心理上接受與家人的短暫分離。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們能否接受與家人們的分離是他們能否適應幼兒園生活的關鍵。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應當常常告訴他們以后要上幼兒園,家里人不可能在幼兒園里陪他們的事實,讓他們心理上先作好準備;有條件的家長還可以隔三岔五將孩子送到奶奶或姥姥家呆幾天,或者自己離開家一段日子,讓孩子逐步適應與家人的分離。
3.進入角色
有經驗的老師總會在孩子剛入園時分配給他們一些小事情,讓他們去學習或完成,以便使他們初步體會到自己在幼兒園里的角色與地位,從而能夠很快融入到幼兒園這個集體里。由于個體發展的差異,一些孩子難以學會老師所教的游戲或知識,這時,對他們一定要耐心,切不可隨意斥責,以免使他們對幼兒園生活產生不快的情緒。
小學一年級:幫孩子度過“幼小銜接期”
在我國,每年都會有大量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因為不能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生理、心理障礙。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您的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
1.培養能力
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一年級后,不適應的真正原因是其能力發展水平低,主要包括以對符號學習感到困難為表現形式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以主動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不強為表現形式的社會適應能力差;此外,還有部分孩子由于手部小肌肉鍛煉不夠,動手能力差,無法適應小學書寫漢字及字母等符號的需要。針對此情況,在孩子們尚未進入小學前,家長和幼兒園的老師們應當教孩子學會用筆畫些圖畫、寫些簡單的漢字等,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通過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講故事等形式,教孩子學會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類、講述,以發展孩子的邏輯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教孩子遵守一定的規則如家里的規矩、適當做一些家務事等,以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
2.加強溝通
家長們在孩子上小學前后,應當密切與幼兒園、小學的聯系,可以通過電話交談、約請老師見面、和別的家長交流、看一些介紹小學一年級的書籍等方式,了解自己孩子對小學一年級的適應情況,了解一年級孩子所應達到的各項具體要求,了解自己孩子在群體里所處的位置等,做到心中有數。從而也使家長、幼兒園和小學校在處理孩子幼小銜接問題時的努力成為一股合力。
3.減小坡度
小學一年級與幼兒園大班雖只有一個暑假的相隔,但它們之間在生活條件、教育內容、規則意識等方面卻有著巨大差別。如幼兒園里有專人負責孩子的生活事項,而小學卻要求孩子們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里孩子們所學的知識大多以寓教于樂的形式進行,而在小學里普遍采用學科課程,強調孩子的認知發展。家長不可從孩子一進入小學,便以小學生的標準對他們進行要求,而應允許其有一個適應過程。此外,家長們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適當對孩子進行陪讀,以減少孩子獨自學習的難度。
初中一年級:陪孩子叩開青春的大門
從進入中學大門的那一刻起,孩子與無憂無慮的童年作別,跨入了多彩卻又青澀的“青春期”。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孩子變得情緒反復無常,頂嘴、逆反、自作主張……不要煩惱,下面的招數會讓你與孩子平穩度過初中第一年。
1.正視性教育
上初中一年級的孩子基本上都在十三歲左右,正處于性發育的高峰期,家長應當通過給他們購買性知識讀本、觀看性教育碟片、大膽與孩子探討性方面的問題等形式,讓孩子懂得男孩與女孩的性差別、性器官有哪些作用、懷孕是怎么回事、性嚴肅與性自由的關系以及一些性疾病方面的知識,從而讓孩子從容地面對“青春期”的到來。
2.讓孩子學會獨立
同小學生相比,初一孩子的自尊心、榮譽感、表現欲迅速增強,他們渴望獨立,渴望擁有成人一樣的權利,于是,我們常常會發現,初一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別嚴重。渴望獨立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正常的心理現象。家長們應當減少或停止陪讀、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在討論與孩子息息相關的事情(比如上網、踢球與學習的關系)時,減少指令式的話語而代之以商量、談心式的口吻等。
3.引導孩子正確交友
初一的孩子正處于半兒童半成人時期,他們情感外露、渴望與同齡孩子交往,但他們思想單純、片面,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且易受同伴的影響。家長們在支持孩子積極大膽交友的同時,應當通過鼓勵孩子將朋友帶回家、和孩子交談、留心孩子身上發生的變化等方式了解孩子所結交的朋友,對那些品行低劣的朋友,應當堅決杜絕孩子與其交往。
高中一年級:聽孩子吹響高考號角
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就變得明確和直接起來,那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學。可是,令家長們難以想通的是,常常是家長們在干著急,這些上高一的學生們自己卻像沒事一般。可對這些半大的人兒,你又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采取“強制措施”,于是,你便行使了你的另一項特長―――不停地在他們的耳邊嘮叨,直到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孩子已經聽不進你的任何話語也不愿意主動跟你說任何心里話了。其實,對這些高一的孩子們,你只需做到以下三點便已經足夠。
1.填補代溝
其實孩子比你更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他對你的意見置若罔聞,只是因為你們之間存在著距離隔閡。虛心向孩子學習當前流行的事物,沒有什么比談論孩子喜歡的事物更能拉近你與他們的關系了;和他探討他的理想,傾聽他的心聲,你就走進了他的內心;和他講述你曾經的年輕時代,說不準你們還能產生共鳴呢。在你的“和平演變”之下,不知不覺間已經填平了你與孩子之間的代溝,這時,你就可以實施蓄謀已久的計劃,向他表達你對他在學習上的要求,而把你引為“同志”的他,不欣然接受才怪!
2.適時鼓勵
相對于初中的教材來說,高中的教材敘述嚴謹,對抽象思維、邏輯推理、空間想象等能力要求明顯提高,而課堂教學密度、深度和廣度相對初中課程更是次飛躍。如果仍然用初中那套被動的學習方法,往往會在學習中出現困難和不適應。家長們此時應當理解孩子的處境,幫助孩子調整學習方法。此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不輕易服輸的心理,家長們可利用這一點,給予積極的鼓勵,讓他們憋著一股勁發憤圖強。
3.加強督促
新的一個學期又到來了,剛剛送走了畢業的六年級同學,又迎來了一年級的小朋友,大家都升入了新的年級,我代表學校的老師歡迎你們!
同學們,走進這個學期的新校園,你有沒有發現一些新的變化?
是的,我們的學校在這個假期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校園變漂亮了,你看:教室變亮了,操場變得更平了,禮堂變得快不認識了,新的計算機教室也很快就要裝好,我們的學習、鍛煉、生活的環境正在悄悄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同學們,看我們的校園,是這樣的美麗,學校為我們的學習創造了優良的環境。那么,我們同學該怎樣來迎接這個新的學期呢?我想,每個同學都應該有個新的目標,向著這個目標不斷的努力,好的同學更好,不是很好的同學也要獲得長足的進步,這是老師們對大家的希望。下面我對大家有兩點要求:
首先,開學初,訂好自己這個學期的學習計劃,給自己制定一個可以通過努力去實現的目標,然后,制定具體的措施,以嚴格的要求來約束自己,好好學習,好好鍛煉,既要學好書本知識,也要掌握一些技能技巧,還要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爭取人人都成為全面發展并各有所長的好學生。
【關鍵詞】小學生 良好 學習習慣
俄羅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烏申茲基說過,人的好習慣就像是在銀行里存了一大筆錢,你可以隨時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個人的壞習慣就好像欠了別人一筆高利貸,老在還款,老還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這個比喻非常好。今天的家長要想給自己的兒女留下什么?今天的小學教師要教給孩子們什么?我想應該給孩子們留下好的習慣,這就是他們一生最大的財富。
什么是習慣?習慣是一種行為方式,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方式,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習慣簡單可以分為良好習慣和不良習慣。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習慣就是素質,習慣影響人格。兒童時期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期:培養始于父母,養成始于家庭,關鍵在于幼兒園和小學。加強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應該求真務實,從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始。
小學時期(6~11歲)要注意鞏固和擴展嬰幼兒時期養成的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習慣,培養學習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交往的習慣、生活自理和自我保護的習慣。
一個小學生學習好的三個關鍵要素是:①學習有動力,就是愛學。②學習有方法,就是會學習。③勤學習,就是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勤學習是學習好的保障。
那么,留級制度該不該恢復呢?
正方留級也是一種尊重
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溫方經常與各種“問題孩子”打交道,每年都會接待不少因為孩子學習差求助無門的家長,也有不少家長跟他探討過是否需要讓孩子留級的話題。“
孩子學習能力水平不一,從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角度來看,恢復留級制度有必要。”溫方說,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特別是學籍管理制度的建立, 如今學校已不能隨便開除、留級學生。而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由于基礎太差,舊的知識還沒消化,就得跟著學習新的內容,老師一人要面對全班的孩子,沒有更多精力去照顧個別,在這種“大撥轟”教育下,孩子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又不得不跟著大部隊一起前進,最后導致知識欠債越來越多,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溫方表示,由于現在學校很少允許學生留級,遇到這樣的家庭來咨詢,一般都會建議家長平時多加強對孩子學習的指導,先把當前的知識掌握好,再查漏補缺。必要時,可以找老師或社會機構進行個性化輔導,針對孩子的情況制定完善的學習計劃,重建孩子學習的自信。“如果恢復留級制度,對于這些學習實在趕不上的孩子,就可以給他們多一年時間打好基礎。”溫方認為,在實際操作中,對孩子是否留級還應做謹慎的甄別,完善過程性評價制度,引導家長和孩子注重平時好的學習習慣養成。選擇留級的學生并不代表就是“差生”,只不過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在某一階段比同齡人發展得慢一些,很多小學階段學習成績一般甚至比較差的孩子,到了中學階段后發制人成為學霸的例子不勝枚舉。
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表示:“在同一年級里,有人學得快有人學得慢,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當然也就有跟不上的情況,那么那些跟不上的孩子怎么辦?如果不能留級,就可能導致學生應付著學、老師應付著教的情況,致使義務教育的質量下降,甚至上學無用論再次流行,越來越多的孩子初中沒畢業就早早輟學打工,義務教育的目的反而沒有實現。而留級,無疑是保證x務教育質量的辦法之一,我們通過一定方法考核學生,合格的升級,不合格的留級,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孩子都接受有質量的教育,而不是僅僅在學校呆了九年。”
反方留級忽略孩子心理感受
“我個人不贊成留級,孩子應該和同齡人一起成長。”美國夏威夷大學教育學博士賈瓊認為,不要只顧及孩子的學業,而忽略了他們的心理感受,這不利于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護和發展。對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應該利用學校資源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們進步。同時,建議小學任課老師不要更換過于頻繁,穩定的教師隊伍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幫助學生。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和階段都會不同,不能單純依據一個量性測試而定性一個孩子,這樣是不公平的。
賈瓊在美國旅居11年,在她的觀察中,美國小學也有留級制度,但基本上都有措施有效介入。美國特別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任何教育策略的實施,都會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多方面征求意見和建議后,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執行的。
賈瓊介紹,在美國,學生可能會因為如下幾點留級。首先,孩子年齡太小,年齡稍大對他們的發展更有利。因此,有的學區可能會設置兩年的學前班(低級班和高級班),或者設置過渡學前班和一年級。其次是因為學業表現較弱。比如,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沒有取得預期的進步。對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學生,美國學校會個性化地給予幫助,如對外國插班生單獨進行英語輔導,符合特殊教育的則放到特殊教育班補習。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也認為,在考慮恢復小學留級制度之前,應該提出相應的措施抵消它的負面作用。
如何防止老師為了升學率而把成績不好的孩子踢出班級?如何避免留級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怎樣讓孩子在留級之后盡快地融入新環境?這些問題不解決,留級很可能適得其反,變成另外一種唯分數論、成績排行現象。同時,在留級問題上,必須征求孩子本人的意見。如果孩子不愿意,老師、學校強迫他留級,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而且,從之前的教育實踐看,恢復留級亦未必能盡如人意:有一部分學生留級后,確實有了明顯進步,而有一部分學生留級后的表現并沒有明顯起色,有的一如既往地穩定,原地踏步,有的還出現了退步,留級的效果不具有普遍性。相反,有些一開始發育稍微遲緩的學生即便不留級,也能夠通過成長,慢慢地適應學習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