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范文第1篇

      關鍵詞:深度學習;核心素養;數學教學

      隨著以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為數學課程目標的提出,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成為一線教師面臨的問題。諸多研究指出,深度學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致使深度學習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深度學習,即深層學習,是美國學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基于學生閱讀的實驗,并針對孤立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淺層學習,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關于學習層次的概念[1]。與淺層學習相比,深度學習的特征具體體現在:認知深度,即高階思維的運用;參與深度,即積極主動地參與;目標深度,即通過學習達到知識理解遷移及發展批判創造性思維[2]。因此,作為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智力資源的有效路徑,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地積極參與,并從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一種有意義學習過程[3]。近年來,學者們對深度學習的研究論述主要聚焦于宏觀視角下的深度學習或零散的學科教學設計案例研究[4-7],而對深度學習落實于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分析研究較少。鑒于此,本文從理解性、思想性、整體性、邏輯性四個方面對數學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進行深度剖析,進而對深度學習下高中數學教學設計提出了幾點優化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的數學教學設計提供一些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一、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高中數學教學要在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8]。對此,數學教師應切實做好基于深度學習的數學教學設計,即深入理解分析教學內容、挖掘教學內容蘊涵的思想方法、梳理教學內容內在的框架結構、遵循教學內容嚴密的邏輯生成。簡言之,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要體現“注重理解性”“滲透思想性”“把握整體性”“恪守邏輯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注重理解性

      深度學習是學習者提高學習質量的有效方式,學習者可通過深度學習靈活理解學科知識并應用其解決實際問題。所謂注重理解性,是對知識通性、通法、共性的深度認識,它是數學教學中的基本要求,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素養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要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9],但相關研究表明學生僅通過簡單記憶和機械式應用無法達到課標的要求。而深度學習作為一種教學理解和教學設計模式,旨在通過理解分析教學內容,設計有助于學生深度思考的教學活動,使體現學科本質、關注學習過程和富有深度思考的學習活動真正發生[10]。可見,深度學習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進而組織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獲得發展,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在深度學習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要理解數學的核心內容,并在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歷程中把握所學內容的數學本質,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總之,要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落實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教學設計就必須基于學情,確立“適切”的深度學習目標,且精心設計教學及評價任務,進而引導學生深度理解。

      2.滲透思想性

      在深度學習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路徑,它能促使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逐步提升學習效率。所謂數學思想,是指數學知識、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概括和最本質的認識。但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研究發現:教師深度教學與學生深度學習相結合是滲透數學思想的重要方式,即深在學生參與,倡導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深在課程內容,倡導知其所以然的思想意識;深在學習過程,倡導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深在學習結果,倡導批判思維的學習策略[11]。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課堂教學時,要讓學生學會通過深度學習將自身獲取的點狀、片段、孤立的知識、思想內化為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讓學生經歷深度學習的思維過程,促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批判思維、創造思維等能力得到顯著發展,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思想意識,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3.把握整體性

      整體把握數學學科主題,聚焦核心素養主線,系統設計課堂教學是指向深度學習的數學教學設計基本策略。所謂把握整體性,即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點”,數學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彼此聯系的基本命題或概念體系等[12]。從深度學習的目標來看,數學整體性教學設計培養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從中體現數學的抽象性;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從中體現數學的嚴謹性;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從中體現數學的應用性。從深度學習的內容來看,數學整體性教學設計一方面要求教師在講解教材中顯性知識時,應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發現數學的本質,深度理解數學的思想方法等隱性知識,進而達到顯隱知識的動態轉化;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將零散的數學知識整合,能系統梳理知識框架,能架構科學的、合理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把握整體性,積極引導學生在知識遷移與應用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總之,整體把握數學教學設計需要有效解決課時間的零散性與知識間的孤立性,單元間的割裂性與學科間的無關聯性等問題,從而更好地揭示數學知識的本質,促進學生學習的遷移類推,進而達到深度學習,為學生的自我發展奠定基礎。

      4.恪守邏輯性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引領和驅動,而數學教學實質上是數學問題不斷得以解決的認知過程,故問題特色是設計教學的邏輯起點,它貫穿于目標、過程、評價及反思等環節之中。同時教材的內容體系編排總是遵循知識點間的相互聯系及其框架的邏輯結構。對此,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要恪守邏輯性是重中之重。所謂恪守邏輯性,是指教學內容設計符合邏輯框架、具有一定的邏輯特點和邏輯規則。可見,教師需按照合情合理、合乎邏輯的學習要求,整體梳理數學知識框架、把握數學本質促進知識理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其深度學習。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結合數學課程標準的相關理念及要求,從知識邏輯結構的視角研究課程、組織學材,關注知識點間的內在邏輯,使得相關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條和結構體系,從而把握知識的系統性,進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13]。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優化策略

      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對學科知識本質和學生學習的具體的、深入的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在整體理解教學內容、目標、學情的基礎上完成教學設計,具體應掌握如下教學設計優化策略。

      1.密切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理解數學本質

      數學本質是教學設計的本意和本然狀態,教學中的創意不能偏離教學的本真意義,不能脫離學生的原有經驗,更不能背離教學目標制造虛假的創造。如“三角函數的概念”的情境引入環節,教師可設計:一個游樂場的摩天輪設施,假設它的中心離地面高度為h0,它的直徑為2,以逆時針方向勻速轉動,轉動一周需2分鐘,若此刻座艙中的你從初始位置OA出發,過了15秒后,你離地面有多高?過了30秒呢?45秒呢?教師借此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知識,培養學生數學思想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見,基于深度學習的數學教學設計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借助信息技術整合相關數學教學資源,教學素材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踐,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理解數學本質,從而構筑栩栩如生的數學課堂。

      2.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思想方法

      數學教學中的深度探究由數學問題情境引發,在解決數學認知沖突中展開,并在不斷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技能與思想方法總結兩個核心目標。如“三角函數的概念”的探索新知環節,教師可設計:若在摩天輪座艙中的你從初始位置OA出發,過了15秒后,你在什么位置呢?你離地面有多高呢?過了30秒呢?45秒呢?60秒、75秒、90秒、105秒呢?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探究其中蘊含的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可見,在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有效的、豐富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既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更讓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探究問題的思路及如何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3.整體把握教學思路,引領學生實現知識遷移

      數學課中的教學內容都是相應數學分支中的點,只有教師站在整個分支的高度來設計教學,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所授內容的地位與作用、能力與要求、系統與建構,才更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內涵、方法運用、思想本質。如“三角函數的概念”的鞏固訓練環節,教師可設計:小明同學在游樂園乘坐旋轉木馬,他在半徑為2的圓上按順時針方向做勻速圓周運動,角速度為1rad/s,求2s時他所在的位置。可見,教師在進行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時應整體把握教學思路,既要注重知識技能的講解,也要注重基本思想方法及基本活動經驗的培養,并通過鞏固訓練環節引領學生探析知識的遷移運用,增強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4.巧妙設計思維導圖,啟發學生厘清邏輯關系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基于核心問題的教學模式是探索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高中數學的教育教學將從傳統的知識灌輸模式轉變成以問題解決為核心、教師教學主導地位與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高度統一的實踐模式。本文依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在教學設計基本原則基礎上設計了一套特有的問題探究式高中數學教學模式。

      一、教學設計原則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以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作為支撐,同時在進行教學設計的實踐時,還應遵循系統性、程序性、可行性和反饋性四大基本原則。

      1.系統性原則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設計,本身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估等諸多的子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相互關聯、互相制約,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教學設計應立足整體,而子系統應與整體相協調,做到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最終達到教學系統的最優化目標。

      2.程序性原則

      教學設計作為一項系統化的工程應包括諸多的子系統,而各子系統的排列組合應具備有序、成等級結構排列,后一子系統依存并制約著前一子系統的存在,前一子系統影響、制約著后一子系統的存在。在教學設計中應充分體現程序性,從而確保設計的科學性。

      3.可行性原則

      教學設計最終要實現,成為現實,需要具備兩個可行條件,其一是符合主觀、客觀條件,前者需要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心理特征和師資力量,后者應與地區文化差異、學校的硬件設備相關聯。其二是要具有操作性,教學設計應能按照既定程序一步步開展。

      4.反饋性原則

      教學效果的評估一般以教學過程前后學生的變化和學生作業的科學、客觀測量作為根本依據,對教學效果的評估主要是為了獲得足夠的反饋信息,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修正和完善。

      二、問題探究式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問題探究式高中數學教學模型

      教學設計的模型需要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形成穩定、系統化的教學操作規范,是教學設計的理論與科學實踐聯系的產物。模型一般是高度提煉,用簡約的方式將教學設計的實踐活動高度概括和敘述,以此對教學設計的理念和相關理論進行闡述和說明,簡化了復雜的教學過程和教學過程中相關聯要素之間的關系。

      筆者在現代教學設計一般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多年實際教學經驗和問題解決理論,并依據高中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提出了問題探究式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的模型,如下圖所示。

      問題探究式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2.模型的主要特點

      上述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型是一個系統的整體,主要包括前期基本分析階段、中期教學過程設計和后期評價與反饋三個重要的教學設計模塊,三個部分緊密關聯、缺一不可。

      在前期基本分析階段,從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需求和學習任務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以此作為教學目標制訂的重要依據。

      在中期教學過程設計中,其教學過程主要按核心問題提出、問題背景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五個流程逐步開展。

      后期評價與反饋中主要通過問題解決的反思和師生的互動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診斷,對教學設計的具體方案進行反思,最終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對教師教的效果和學生學的效果作出總結性的評價,從而為后期教學活動的改善做好鋪墊。

      總之,該模型以系統的思想和動態的眼光來分析教師的整個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核心問題的解決將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過程。其中,教師的主導角色主要體現在對教學活動的整體宏觀把控上,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促進學生的學習;而學生的主體角色則體現在對問題發現、探究、解決等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鞏固提升。本文僅提出了問題探究式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的模型,該模型還需要在進一步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檢驗。

      參考文獻:

      [1]Janice Skowron.教師備課指南:有效教學設計[M].陳超,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2]楊心德,徐鐘庚.教學設計的任務分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3]吳小玲.教師如何做好課堂教學設計[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4]何小亞,姚靜.中學數學教學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與傳統的數學教學備課工作不同,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教案的設計既是數學教學設計的總結和書面記錄,又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師應把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每一階段所做的工作在教案中具體反映出來。而傳統的數學課堂備課活動往往忽略學生的主動性,主要是教師個人的經驗對備課的質量起決定作用。因此應在數學教學設計中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設計恰當的教學過程(包括設計教學活動、教學媒體),等等。下面我就教學經驗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是構建教育的重點,它要求教師必須了解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因此我將所有教學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目標,首先做到完成每課的小目標,而后完成好單元的部分目標,從而完成總目標。我在上課前首先弄清本課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用書上提示的教學步驟,再分析學生達到這個目標的難點是什么。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興趣愛好,反復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每節課的重難點,同時把教學目標及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從而達到教有目標,學有目標,指導檢查也有目標,使之在課堂上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順利完成指定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深入了解學生,不僅要注意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性格及氣質等心理活動)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復雜的智力因素而且需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學習困難學生成績上不去,往往不是因為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他們在學習上缺乏需要和內驅力。因此,培養和提高學習困難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就顯得尤為重要。應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以增強其求知欲。

      三、巧設情境,增加學生的投入感

      為了構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數學課堂,我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成數學教學的重頭戲,使之成為數學課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周圍。因此,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如《課程標準》在綜合實踐的教學建議部分提供了這樣一個案例:

      要求學生統計自己家庭一周內丟棄的塑料袋個數,并依據所收集的數據展開討論。其程序是:(1)作為家庭作業提出此問題;(2)學生自主進行統計活動;(3)請某學生在課堂上對結果做現場統計(列出統計表,老師也把自己的統計結果融入其中);(4)統計分析(引導學生根據數據對全班一周丟棄塑料袋情況用不同的算法進行描述和評價);(5)結合問題情境深入領會有關概念(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等)的含義,并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不同統計量來表示同一問題的必要性;(6)問題自然延伸(計算這些袋對土地造成的污染,先估計一個袋的污染,然后通過多種方式計算推及到一周呢?一年呢?全校同學的家庭呢?照此速度要多久就會污染整個學校呢?)。

      由此例可以看出,這種模式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圍繞著學生日常生活來展開的,由學生身邊的事所引出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和諧關系,樸素的問題情境自然讓學生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和力和感召力,可以讓他們真正應用數學,并引導他們學會做事。

      四、巧設疑問,開啟學生心智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點燃學生積極思維的火種,是學生有表及里思維探索的過程,是創新能力培養的突破口。一句話,巧妙質疑可以開啟學生的心智。這里的質疑,包括教師質疑和學生質疑兩種。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范文第4篇

      嘗試教學前必須有必要的教學鋪墊,這一點在實際教學中非常重要。無論是教師想要嘗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知識教學,還是想要嘗試引入一些超出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的新知識,都需要教師做好教學鋪墊。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相關的背景知識進行梳理,尤其是大家已經學過的和本次教學內容有緊密聯系的知識要點。這種梳理與回顧不僅能夠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也能夠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良好的教學鋪墊,幫助嘗試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學鋪墊的方式要合理,內容也應當有良好的選擇,這樣才能夠使嘗試教學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展開。如在學習“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這部分內容時,本章內容是在初中學習了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的加法、減法、實數與向量的積等基礎之上的后繼學習。但與初中有所不同的是,初中教材對向量的學習是以“形”為主,主要從“形”的角度展開,而本章內容則主要是以“數”為主,從“數”的角度進行論述。當然,由于向量本身所具有的數形結合的特點,本章教材在以“數”為主旨處理教學內容的同時并沒有弱化向量的“形”的方面的特征,而是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依賴、互為補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嘗試從幾何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論證,要凸顯向量“形”的各種基本特征,要透過“形”的角度來引導學生進行向量間的各種混合運算。在實際教學前,教師很有必要做出有效的知識鋪墊,不然學生會很難接受有關知識。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內容,梳理向量的一些基本特征,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對這部分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這樣的過程后,學生在接受新知時會更容易,嘗試教學也會收獲更好的教學成效。

      二、嘗試練習中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

      課本中的有些知識理解起來并不難,然而,真正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卻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于是知識的應用便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很有必要加強學生的知識聯系,可借助對各種練習的有效嘗試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僅如此,這個運用的過程中也會暴露出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上的各種偏差,在練習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教師在嘗試練習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及時引導他們做出相應的總結與反思,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完善,進而提升他們的知識掌握程度。

      三、嘗試教學后的回顧總結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中;數列;教學設計

      1.引言

      高中數學數列教學設計其實就是制定數列教學活動藍圖的過程,將“怎樣教、教什么”具體化、操作化。科學合理的數列教學設計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有助于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顯著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高中數學數列教學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基本環節:分析學習對象、分析學習內容、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以及設計教學評價。

      2.高中數列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分析

      2.1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高中數列教學目標主要包括知識和技能目標、過程和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首先,知識和技能目標。在高中數列的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掌握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定義,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掌握、運用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促進學生在實際的問題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探索數列的等差關系、等比關系,并快速、正確地解決問題。其次,過程和方法目標。運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等差數列問題、等比數列問題,引導學生正確歸納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定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等差數列模型、等比數列模型解決相應的問題,靈活運用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第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探索、領悟等差數列或等比數列和一般數列的區別與聯系,認識到一般與特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而促使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知識活學活用的能力。

      2.2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是高中數列教學設計成功的關鍵。通常,在高中數列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講練結合法、分組討論法、誘導思維法以及問題教學法。講練結合法是將課堂教授和課堂練習有機整合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夠幫助學生及時地鞏固所學的數列知識,有助于學生突破難點、抓住重點。分組討論法是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同質的學習小組,開展合作交流學習的方法。它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進行積極地溝通交流,取長補短,有效地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誘導思維法是教師循序漸近地展開教學知識點,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到教學活動當中。它能夠促進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圖式建構,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問題教學法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解決相關的問題的方法。探究式教學思想是問題教學法的主導思想,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啟發、引導下,自主地分析、探索,并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有效地掌握所學知識。在實際的高中數列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和教學進度安排,靈活地選用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高中數列教學設計例析

      等差數列是高中數列的基礎內容,也是高考重點考察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因此,本研究以“等差數列”為例探究高中數列教學設計。

      首先,問題情境創設,導入新課。在學習了數列的概念后,學生可以用圖像法、遞推公式、通項公式和列舉法等表示數列。在日常生活中,存款利息、教育貸款、人口增長等均是學生接觸較多的計算問題,有的需要運用數列知識加以解決,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一種特殊數列——等差數列。

      其次,探索研究。運用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呈現相關的數列,例如呈現以下數列“758,834,910,986,();48,(),58,63;144,216,288,360,()……”教師可以提問“括號里填上哪些數字比較合適?”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這些數列的共同特點,并初步歸納這些數列的規律。

      第三,歸納定義。通過探索研究發現,呈現的這些數列從第二項起,每一項和它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等差數列的定義,指出等差數列的公差就是這個常數,用字母“d”表示。接著,教師可以在呈現一些習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鞏固等差數列的定義。

      第四,推導公式。通過一些具體數列的通項公式,引導學生探索一般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從特殊到一般進行推導。a2-a1=d,a2=a1+d;a3-a2=d,a3=a2+d=a1+2d;a4-a3=d,a4=a3+d=a1+3d……可以推出:an=a1+(n-1)d。通過遞推歸納法、累加法或迭代歸納法,引導學生探索等差數列公式,并注意等差數列通項公式中a1、d、n、an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五,例題講解。在推導出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通項公式,解決相應的問題,并在例題講解中得到鞏固與提高。例如,教師可以將“求等差數列2,5,8……的第12項?”作為例題進行講解。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a1、d、n、an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得學生能夠根據已知的公差d和等差數列a1求通項a,使得學生能夠利用通項公式中的任意三個量,求出第四個量。

      4.結語

      綜上所述,數列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內容,也是近年來高考常考的內容,數列教學的有效開展成為了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共同關心的問題。合理的高中數列教學設計,能夠顯著提高數列教學的效果。在實際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把握各個環節的設計。

      參考文獻:

      亚洲无mate20pro麻豆|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亚洲色爱图小说专区|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 无码不卡亚洲成?人片| 亚洲成a人片77777老司机|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亚洲无码黄色网址|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国产亚洲成人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亚洲国产精华液网站w|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秋霞|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亚洲欧洲高清有无| 中文文字幕文字幕亚洲色|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小说区亚洲自拍另类|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性天天干天天摸|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77777午夜亚洲|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V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亚洲欧美自偷自拍另类视| 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